第一篇:观《青岛养老院的故事》有感
观《青岛养老院的故事》有感
学院:教育学院学号:406207811078姓名:郭清 一直觉得纪录片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一种高效的方式,让我们迅速、直观地了解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从大到小的点点滴滴,予人震撼,引人深思。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而又不幸地观看了这部真实的反应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纪录片。说有幸,是因我从中获益,但不幸的是,这部让我受益的纪录片却出自日本NHK电视台,而不是自己的国人之手。
影片一开场就是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尔后是两个中年男人进入房间之后在早已僵硬的父亲身旁痛泣。镜头又推向老年活动室,老人们正在谈论刚刚离世的那位老人,有的表示了自己的害怕和担忧,更多的是一种坦然和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看似豁达乐观的心态,但其中定然包含了诸多无奈的成分。谁都有一死,但谁不期望儿孙满堂,环绕四周,“向天再借五百年!”?可是对于身处养老院、子女鲜有露面、生活毫无期待的老人们来说,余下的生活就是等死。片中的董毓秀老人说出了很多同时代老人的心里话:“中国这几十年变化太大了,几千年的东西在这几十年里迅速地改变了。”我们传统思想里的“养儿防老”已经慢慢的虚化,光成为了嘴上的一句虚话。影片中的老人们都没有过多的抱怨,儿女也有自己生活的不易和无奈,子女难得来一回就高兴的像过年一样。诚然,现代社会的生活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水往下流”可能是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为他们的子女俨然成为了他们未来生活的希望。反观其父母,当初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未来,而如今却在养老院孤独等死。谁能保证他们现在的这种“水往下流”的心态换来的不是和其父母现在一样的结果?
养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前几年,子女将父母送到这儿来的时候还是偷偷的送,生怕别人知道了,怕别人斥其不孝;这几年完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子女坦然的把父母往这儿送了,反而觉得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自己有钱又孝顺的行为。事实真是这样吗?董毓秀老人在住进养老院之前,女婿拿出一万元钱,说是一次性的贴补老人入住养老院,表表孝心。可从其长女高桦的新浪博客中得知,董毓秀老人已于2007年10月23日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老人就走了。其实从其在喜庆热闹的新年聚餐上中途离席就能看出她的孤独与寂寞。而老人对子女的理解、老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是这一万块钱就能弥补的吗?
片中说,中国老龄化问题正在逐步凸显,发展速度很快,到2030年,中国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老年人,也就是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伤心或是流泪,在现在看来,对于老年人晚景生活的改善是没有丝毫帮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以防到40年后,当我成为一个老年人的时候,仍要走上这样一条我40年前就已然唾弃的不归路。
首先,于我自己来说,我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养儿”是必须的,“防老”就难说了,我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不是一条白眼狼,也不能排除他或她也有自己的难处,所以,在此之前我就要为自己留好后路。留有住房、一定的存款,还要照顾好自己和丈夫的身体,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是福气。而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惠媛老人如果没有自己老伴儿的照顾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老年人也许靠不住儿女,但兴许能靠得住老伴儿,再不济还有自己。当然,这些都是坏的打算,自己的孩子得从小培养和教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以后把我的父母送到养老院,还振振有词说是为他们好,那我的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保不齐也会这样对待我。所以以身作则很重要,要想子女孝顺自己,自己就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其次,整个社会也应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社会的风气不能因时代的进步而退步,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纲常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本分,尊重老年人也是应该的。社会的风气不应以不正之风为导向,要恪守正确的价值观念。整个社会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谨记“孝”道。
再次,虽然我个人反对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但无儿无女的老人终究要有个安身之所。而中国老龄化问题我们也不能漠视或回避,要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和政府应积极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给老年人一个有保障的晚年生活;其次,完善和充实养老院、敬老院的设施设备,做到更人性化,以保入住的老年人生活方便、充实。
最后,我想说,“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好的照顾和孝顺,那就连反哺的乌鸦都比不上了。对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我觉得首先尽人事,每个子女都尽好自己的责任,孝顺父母。其次才是政府作为,当然政府也要先完善包括宣传和社
会舆论、制度建设和完善、养老场所完善和提升等多方面的作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有保障、有作为、有规划和预见性的政府。
第二篇:观毛泽东故事有感
观《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专业班级: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4班
学号:20100343042 姓名:吴秋宏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后,我观看了有关毛泽东同时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影视观摩,我有很多感受,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段历史的认识。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层层展现伟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中的毛主席严肃而又失亲切,深沉而又不失开朗,庄严而又不失随和。
影片中的毛泽东不怕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亲切又随和,影片中放到毛主席在鸭子楼无意间被一个妇女看见了,她的喊声招来了一大批的群众,而钟二牛却关上了窗户,毛主席立即斥责了他,说:“难道你怕群众吗?”然后就打开窗户和群众亲切地打招呼。
影片中的毛主席工作十分辛苦,生活却十分简朴,衣服和袜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却不肯换一件新衣服。
影片把我们又带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毛主席知道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回忆。
影片通过展现一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为人鲜为人知的一面,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更像一个战士,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终身。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使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他老人家老年的时候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伟大的,是前无古人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保卫祖国,保卫我们的国家。在红军长征中,我们的毛主席带领红军腾越五岭,险走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等,他在长征中与战士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长征怎样艰苦。爬雪山,过草地时吃不好,穿不暖,有时候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依然坚持,依然乐观。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遇到困难又算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只要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长征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伟大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还有红军战士门的友爱互助,在艰难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拉手,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在饥饿面前,大家相互推让,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为高尚,更能显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毛泽东虽离我们已近30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无不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个人,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人民。看了影片让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听如平常的话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领导农民群众搞起义到一系列革命战斗,再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时刻留在大家的脑海中,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角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冷、暧、疾、苦始终放在他的心中。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高兴,人民生活遭受疾苦他就痛心,这也是他被广大群众基础所尊重瞻仰的原因。同时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如果不是主席的高位,可以看得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性的,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人民大众。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父亲很严厉,他的父亲要求孩子们也要像他那样不许闲着,如果孩子们稍微犯了点错误,父亲就打他们。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有个同学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同学一半。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还经常和她母亲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一些很贫穷的人家。就这样,毛泽东 从小就养成了接济穷人的良好美德。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天上的打雷声他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标出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上都画了许多圈圈和圆点。更可贵的是他锻炼自己在最嘈杂的菜市场、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为了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疾病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副担架。但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而是展开了特殊的“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研究,主张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者的大力支持,为长征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曾经说过:“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外面淋;大风天他在墙上让风吹身体;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营。这样的锻炼是他日后在井冈山、长征途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下。
看了《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抓码王
http://uu88s.com udgvsddd12976
第三篇:观张思德故事有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垂不朽
——观张思德有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便组织过一次看电影的活动,那次放映的内容正是《张思德》,当时电影中张思德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同雷锋同志的一样,他的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不亚于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战士。
如今时隔多年重温关于张思德的片段,仿佛又再次将我的情绪拉回到了当年。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奉献注意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用短暂质朴而不平凡的生命做出的生动诠释,正如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留下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里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张思德同志。多年过去,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站在今天的角度,“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愈加变得充实而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应成为领导者的一句口号,人民真正想看到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行动。所以,作为为人民服务者的主体仍将任重道远。
当然,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应有的作风,作为平凡大众的每一个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作风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等这些老一辈党员同志们学习,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落实的每一个平凡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更快得到实现!
第四篇:观新闻故事有感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五篇:养老院有感
养老院有感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古往今来,我们有许许多多敬老爱老的故事:古有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润人胸襟的故事。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我们自己!
在我们这样的养老院机构硬件设施虽然不是非常好,但也能说的过去,关键的是软件方面做的还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其实老年人在硬件设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一点也可以在官方的统计数字可以看的出来,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社会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老年人的关照也慢慢的淡化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当然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却工作日繁忙,无瑕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
这里的工作繁琐枯燥而又复杂,累心又累身,没有什么大事业、大成就,有时候天天面对老人心里很压抑,但是,每当看到院里老人那张满意而又幸福的笑脸时,我的内心又特别的愉悦和高兴。以前来没有养老院工作时,我对老人的生活并不了解,尤其是无儿无女的老人,更不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来到这里以后我才知道尽管那些老人都是无儿无女的,甚至是被别人抛弃的,但是他们并不孤独,每个人都很乐观,总是有说有笑的,悠闲的享受这种无家剩有家的温暖,这份温暖来自何处呢,我想是党和政府给了他们这样优越的环境和甜美的夕阳红,正是这份温暖给了这些老人欢乐和自信。
不走进老人们,不用心去体会他们,是很难真正体会到敬老爱老的内涵,只有当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老人们时,我们才知道敬老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也正是这时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这些老人们的生活心结。他们最缺乏的其实是精神生活上的安慰,我们的到来一定意义上使他们重新感受到家庭生活中的天伦之乐。年轻的心和年老的心在这里交汇,温馨如家的感觉把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拉近了许多,其实这些老人们的思想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僵化保守。他们的生活阅历是我们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他们大半辈子辛辛苦苦为了家庭和社会操劳的那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老人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有人能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他们就会很高兴,而这些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多一些关爱,多老人世界,不会因为失去老伴而形影孤单,也不会只有两位老人的相对无言,更不会因为儿女没来探望而焦躁不安。敬老院的世界,是老人回归社会的世界,也是年轻儿辈奉献爱的世界。一些倾听就会让那些老人家不再觉得孤独,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 温暖。
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认为应该是“满目青山夕照明”。台湾罗兰套用过一句西哲的话:这个世界没有老人会变得寒冷。我们接近老人更多是因为他们宽厚慈爱而不是出于责任义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愿老人们身 体健康,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