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意生活(读书笔记)(模版)
教师读书笔记
回忆过去,享受现在,展望未来
——读《教师的诗意生活和专业成长》有感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王华
暑假里,学校赠送了每位老师一本肖川老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和专业成长》。闲来无事,我在家翻阅了此书,读后感受颇深,脑海里浮现出一段段教书历程和一点点的心路变化。
回忆过去
记得当初刚分配来,带着自信和热情开始了我的教育事业,努力着,学习者,企盼着,就在忙碌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同时也因为忙碌,逐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因为经验的缺乏,努力过后的结果并没有意想中那么如意。自信一点一点磨损,心态一点一点改变,一切都感觉那么的累。因为年轻,更急着想成功,想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是,自己总是在“教”与“学”中徘徊。“教”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出色,自己的班级能名声响当当,而要取得这样的成果需要花费许多精力,更何况,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缺少经验的新教师,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学”是希望自己能抓住一切时机,在个人专业成长上有所建树,可以抛开学生,抛开班级,只为自己的专业而努力。当时,我感觉到了
教书的累与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中,我迷茫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当我阅读到肖川老师在里面写的《目标、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时的我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出高效的工作,那时的我就如书中所写,面对压力“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无成”。肖川老师的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当时的自己,直到这时我才茅塞顿开,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努力却还一事无成。
享受现在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我在工作上逐渐积累了经验,比刚开始的惶惶然多了一份坚定,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也明白了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一切变
得有序起来。但不管外在如何变,我的内心却是越来越坚定。我明白,我工作的一切都应该为了更好的教育我的学生。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神圣的岗位,就该对得起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于是乎,课前精心的备课,课堂的高效,课后的批改,以及差生的补习,这些成了我教学工作的重心。不再徘徊,不再茫然。我的认真同样也感染着学生,也因为我的认真而在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威信。学生在我的教育下,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我的幸福。和学生一起聊天,一起跑步,一起嬉闹„„他们的笑容和真诚的言语同样也感染了我,我想这就是我诗意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在乎领导如何评论我,别人怎么看待我,因为我只在乎我的学生,在乎他们是否喜欢上我的课,在乎他们是否喜欢我,在乎他们是否因为我的教育收获很多。我很同意肖川老师在书中所说“„„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不会浪费心力去在乎别人的评头论足;拥有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不必浪费心力去担心未来风雨;拥有稳定的精神情绪的人,不会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拥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人,不必浪费精力去寻找外在的肯定。”
现在,我在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外,学生就是我的重心,看他们的进步,看他们的微笑就是我的幸福。我享受这样的生活,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
展望未来
现状让我满足,不追求功成名就,只期望学生学有所成。但要让学生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要能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能够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迸发新的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一直喜欢我,尊重我。所以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挤出一部分时间阅读一些书籍和优秀的教育刊物,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这也是自己的一种成长。就如肖川老师在《教师成长的策略》中所说,“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学习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感染力。”我希望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的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我的真诚,同时也能认可我是个知识渊博,智慧型的老师。那我想,做个学生欢迎,又能得到他们肯定的老师一定是最幸福的。而肖川老师所说的诗意生活,大概就是这样能幸福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而不是那种只有忙碌和怨言的工作情绪。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
从回忆过去,到享受现在,再来展望未来,是否幸福和诗意,关键是在心态。作为教师,要有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要学会避开名利的束缚,正确找好立足点,懂得轻重缓急,该放弃的不要执着,该认真的不要随便。这样你就会获得内心的一份宁静和平和,也会顿觉安详和自在,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充满了几分诗意。
第二篇:诗意生活
拿出一本书,我们不妨认真去品味其中的奥秘;翻开一本五线谱,不妨聆听由音符组成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踏上人生之旅,我们不妨感受一下人生的诗意。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孤独的。拿起一瓶葡萄酒走上阳台,端一把躺椅坐下,拿起葡萄酒往小杯中倒入,一股红色的液体流入杯中,寒风吹来,没有一丝刺骨,只觉秋意浓浓,暖意浓浓,因那一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哪敢“违背”李太白诗中的意味呢?我端起酒杯,一咽既下,一股暖流顺着咽喉到了胃里,抬起头,不禁瞅了一眼明月,又低下头准备在倒,我乍一抬头,仔细一看那轮明月与往日不同,旁边多了无数颗星星相伴,啊!多么美好的场景,它们“一家”团聚,此时此刻可能正说着那无尽的话语,品尝着杯中美酒与佳肴。我向往和它们在一起,说尽心中无限事。我清了清嗓子,美好的画面逐渐消失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不禁想到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陈述了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利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每天都是充满欢悦的,有人问我:你怎么每天都那么开心,像吃了开心果!我说:哪有,一个人悲伤就算吃开心果也不会开心啊!所以我认为人生应该保持每天心情的愉悦和乐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不就为了图个乐吗?人开心了,无忧愁了,寿命都会长一大截呢。我们何不改变自己的心灵,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敞开胸膛大声呼喊一声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一次洗礼。或者,我们可以漫步于海边,听上一曲优雅的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又或者,我们回到家中,看上几首乐观、豁达的诗,品味诗人带给我们的真趣。
回到现实,我还在躺椅上拿着酒杯,我能感觉到我的嘴保持着微笑状。倾之,我又发现了一对情侣正在楼下拥抱,不禁想到浪漫主义诗歌《离骚》,也许他们没有内在联系,但我想这种联想也不是无稽之谈,至少可以让人感到人生的浪漫。我喝光杯中的酒,朗读着离骚中的字字句句,感受着那对情侣带给我的浪漫。
人的一生是充满诗意的。美好、乐观、浪漫聚成了我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篇:诗意语文读书笔记
“诗意语文如何是”
一、举象(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是打开。语言文字是再抽象不过的符号——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把语言中最重要的东西——声气、节奏、情感等筛选掉了,统统放走了,剩下的是平躺在纸面上的一个个死了的符号。但是这些语言、符号对于有生活体验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象。因为在这里他们还原了它,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活力,投射了自己的感情。
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中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
我觉得语文教学说白了就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它是理解、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表达、表现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在种种体验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但要做好这两件事就要求语文教学的言与意不能直来直去,不能由言到意,不能由意到言。这样就会让语文教学应了“少慢差费”这四个字。而应该是“执起两端而用其中”,这个“中”就是象,言到象,象到意,也就是说,意需要象,象需要言。有了象出现,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尤其是中小学作文。
二、造境(诗意语文充满举象,光这样够吗?显然不够,因为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在举象的基础上应建立语文课堂的情境、意境、心境。)
什么是情境?就是景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象的叠加,产生共鸣共振后的那种情绪。所以读诗,就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进入情境,去感受、体会、咀嚼,积累情感。而这就是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三、入情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境语也皆情语。所以,造境要入情——这个情可能是情绪,那是一种情感状态,来就来了,像台风,像大潮;也可能是一种情感,它是淡淡的,但是一直维持着,比如说一种忧愁的伤感;也可能是情操、情怀。
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有人说,数学轻轻松松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是情感的舞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了郁积在一起,不得不发,不吐不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靠什么入情?披文才能入情。实际上“披文入情”这四个字,就很好地诠释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课,怎一个情字了得?
感情是风,感情是雨,感情是一锅粥,感情是一团麻,感情是“剪不断理还乱”,感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情是“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是“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啊!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充分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学生的情感之门打开以后,让其感受语文的精彩和魅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跟他们谈方法,谈技巧,那样的知识,那样的技巧才具有灵魂,具有力量。否则,面对文本教学时,当你拿起一把手术刀,一刀下去,说这叫紧张;一刀下去,说这叫担忧;一刀下去,说这叫矛盾;一刀下去,说这叫痛苦!这是感情吗?这是感情的符号,这是风干后毫无生命、毫无灵魂的感情的“木乃伊”!
四、会意
所谓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
感情太丰富也要出问题,老是沉浸在担心、紧张、矛盾、痛苦当中,时间长了,非得精神病不可。所以要让学生进得去,还要让他们出得来,让他们出来对一些重要的词、句、段落静静地思考,放飞想象、大胆联系,要让他们会意,用心地会意,会不言之言,不说之说——这是中国人讲话的艺术,会语言文字的意味、意蕴和意趣。
如果说入情是一种热处理,那么会意就是一种冷处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是教学之道,育人之道,做人之道。我们的智慧总是充满辩证法,一阴一阳为之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会意就是会话中之话,言中之言。
五、求气
所谓求气,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
文字和文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做字里行间。这种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气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在丹田。我们对文本,对语言文字,就要“求气”,即在朗读时不要扯拉嗓子,用力地喊,而要用绵力(注意气息的控制)。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语言是最具有音乐性、音乐美的,非汉语莫属。所以为了体现这一特质,我们就得好好读书,会感性的、复沓式的、一唱三叹的朗读。
六、寻根
所谓寻根,即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语言是人的精神家园,而有了文化意识就会把语文上得更深刻,跟厚重,更富有感染力。
第四篇:《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读书笔记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诗意的生活
人生的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哲学史家冯友兰(1895-199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人,摆脱了生存危机为欲望的满足而苦心专营的人,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教育学博士:肖川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人的生命价值=影响人群的广度×对人深度×对人影响的积极程度
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被操纵、复制成了千人一面、万众一辞,学历、职称、高薪、房子、牌子、票子、汽车、成为许多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成为人生的唯一意义。而更多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与别人攀比、明争暗斗。
希望是萌发人间奇迹的无限沃土。上帝赏赐给人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帮助人来减轻他的苦难和遭遇。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夸张,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基督教的一首歌《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仍在那里闪耀。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之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心中有爱,就能走到云端,谁就能跨过艰难,谁就能飞越沮丧,谁就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到希望,你的心中要有眼光,啊,你心中要有眼光。
积小成以成大成,是一种追求成功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一生。
“三八”理论: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睡觉,还剩下八个小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在这八个小时形成的。
有尊严的存在状态时投入和专注,我欣赏在公共场所,表现为既投入、专注,又舒展、放松的人,特别讨厌既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有十分拘谨、猥琐的人。
好的个性是自信而不轻狂,果断而不专横,温和而不软弱,沉稳而不迂腐。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个性上比较和谐与完美的人。过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语言尖酸刻薄,对人过于苛刻,脾气暴躁,缺乏忍耐的性格不适合做教师。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我们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
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群;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
一段基督教的祷告词: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天下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清代文学家张嘲《论闲与友》
第二讲:教师的解放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心地善良、表情安详、气度宏大、言说谦和、举止磊落是教师的五项修炼目标。
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的眼神是友善的、慈祥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的,那么他一定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约翰.杜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
人的内驱力就像高压锅中的气体,这些气体总需要找到孔道宣泄出来。如果许多的可能宣泄的孔道被堵塞了,剩下不够多的宣泄的孔道,那么通过这些孔道的气流量就会比较大的强烈。——弗洛伊德
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成长策略。
错误的前提+正确的推论+狂热的执行=万劫不复的灾难。——台湾中原大学林冶平教授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朱熹
给教师的建议:
1、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它决定着他对教材的理解、驾驭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药引子”,教师要超越“课内”和“课外”的人为限制,这样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2、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并学会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变成“百炼钢成手指柔”。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4、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你必定在大事上、你在你一生中一定成为苟且的人。
5、有意味地言说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学而不固。(《论语.阳货》)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王充《实知》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荀子《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能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也不可不诵记。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以舟车。——张载《理窟.义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子,明辨之。——《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时时温习,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诵的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熹《朱子.语类》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子读书法》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信矣。
第五篇:《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读书笔记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诗意的生活
人生的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
史家冯友兰(1895-199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
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人,摆脱了生存危机为欲望的满足而苦心专营的人,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教育学博士:肖川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人的生命价值=影响人群的广度×对人深度×对人影响的积极程度
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被操纵、复制成了千人一面、万众一辞,学历、职称、高
薪、房子、牌子、票子、汽车、成为许多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成为人生的唯一意义。而更
多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与别人攀比、明争暗斗。
希望是萌发人间奇迹的无限沃土。上帝赏赐给人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帮助人来减轻他的苦难和遭遇。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夸张,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
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德兰修女
基督教的一首歌《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仍在那里闪耀。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之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心中有爱,就能走到云端,谁就能跨过艰难,谁就能飞越沮丧,谁就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到希望,你的心中要有眼光,啊,你心中要有眼光。
积小成以成大成,是一种追求成功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一生。
“三八”理论: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睡觉,还剩下八个小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在这八个小时形成的。
有尊严的存在状态时投入和专注,我欣赏在公共场所,表现为既投入、专注,又舒展、放松的人,特别讨厌既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有十分拘谨、猥琐的人。
好的个性是自信而不轻狂,果断而不专横,温和而不软弱,沉稳而不迂腐。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个性上比较和谐与完美的人。过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语言尖酸刻薄,对人过于苛刻,脾气暴躁,缺乏忍耐的性格不适合做教师。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
我们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
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
任,无愧于社群;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
一段基督教的祷告词: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天下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清代文学家张嘲《论闲与友》
第二讲:教师的解放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心地善良、表情安详、气度宏大、言说谦和、举止磊落是教师的五项修炼目标。
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的眼神是友善的、慈祥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的,那么他一定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约翰.杜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
人的内驱力就像高压锅中的气体,这些气体总需要找到孔道宣泄出来。如果许多的可能宣泄的孔道被堵塞了,剩下不够多的宣泄的孔道,那么通过这些孔道的气流量就会比较大的强烈。——弗洛伊德
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成长策略。
错误的前提+正确的推论+狂热的执行=万劫不复的灾难。——台湾中原大学林冶平教授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
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朱熹
给教师的建议:
1、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它决定着他对教材的理解、驾驭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药引子”,教师要超越“课内”和“课外”的人为限制,这样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2、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并学会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变成“百炼钢成手指柔”。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4、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你必定在大事上、你在你一生中一定成为苟且的人。
5、有意味地言说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
学而不固。(《论语.阳货》)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王充《实知》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荀子《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能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也不可不诵记。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以舟车。——张载《理窟.义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子,明辨之。——《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时时温习,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诵的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熹《朱子.语类》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子读书法》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