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育实践活动看自身问题》
《从教育实践活动中看自身问题》
毕节.赵全鹏
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学习,特别是看过赵克志书记在息烽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会视频后,我很受启发。赵克志书记在息烽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会上的一番重要讲话,给我们广大党员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广大党员干部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让我明白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举办的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查找自己的思想之陋、行为之垢,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密切联系群众。
一、个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入党宣誓的时候,我就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自己在思想上没有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没有发表过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在行动上也能够和思想言论保持一致,从未做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事情。对照自身情况,发现自己在政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还不够多,对政治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只要自己在思想和
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足够了,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花的功夫不够。这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内涵及党的宗旨,深刻把握理论并将理论用于指导工作来说有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挤时间强化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并且做到长期坚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的精髓,学习党中央最新的大政方针,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情,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不断锤炼自己的政治修养。
二、个人作风问题
在个人作风上,对照要求,经过认真思考和自我反复自查,我认为我总体上还做得还好,但仍有进步的空间。一是在工作中尽量克服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地工作,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二是平易近人,反对官僚主义,不摆架子,不带官腔,主动团结同事,和同事融在一起;三是保持艰苦奋斗,勤奋工作,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十分注意工作纪律。经常加班加点,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脑子里也想着如何做好工作;四是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能远离享乐主义思想,能抑制奢靡之风,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能够较好处理好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虽然个人在作风建设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与党组织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相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要再接再厉,贯彻中
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在转变作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三、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并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座谈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认识到“四风”问题的危害性,“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查摆问题上,我带着闻过则喜的心态,放低身段,虚心向同事学习,认真听取意见,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找出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错误和缺点,力求找准问题、找全问题、找到关键问题。就个人自查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形式主义方面
自己的形式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开会时草草作笔,对于会议的精神下来没有更好地领悟。对会议的重点
问题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整改消化。中央“八项规定”指出,要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处理教育实践学习和工作的问题上,我只注重自己本职工作上的问题,没有把实践活动与工作结合,进行对照分析,认为自己作为基层一线员工只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二)官僚主义方面
关于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自查问题有:
1、参加部门安全例会后不做总结;
2、本职工作外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3、有时没有参加例会,觉得有些会议与自己无关;
4、对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只观不思。
(三)享乐主义方面
在享乐主义上,自认为没有什么突出问题。始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居安思危,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上班时间喝酒、打牌、喊拳等现象,坚决远离,业余时间用来看看报刊杂志、听听音乐等,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四)奢靡之风方面
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坚持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奢靡之风,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腐化堕落。食堂吃饭做到吃多少打多少,做“日日光盘族”;洗手过后关好龙头;设备工具做到能修则不换,做到勤俭节约。
四、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自我感悟
自来到毕节飞雄机场这个大家庭以来,我满怀激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四风”上面存在问题,通过本次群众路线活动的学习、查摆、对照,在认认真真“照镜子”,老老实实“正衣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四风”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组织和职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培养和群众的期盼时刻都是一种鞭策,作为党员的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性修养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不会因为阅历的增加而自然增加;党性修养,不仅要依靠自己的修养,还要靠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今后我将在领导和广大职工们的帮助支持下,自觉接受监督,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做好自己。
第二篇: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
看教育公平
****
******大学****学院 *********专业 从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看教育公平
[摘要] 义务教育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了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一大体现,教育不公平不仅影响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为此,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改革教育监督制度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政府还可以从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流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妥善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此次的改革中,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被放在了首位,其中涉及了许多重大的、关系民生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义务教育作为中国人民的基础教育,其均衡发展引起我的关注和深思。
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虽说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已普遍实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义务教育的质量存在着明显且巨大的城乡、地区、阶层、配置差距,义务教育不均衡已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推进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最为严重。2002年全中国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少数人口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资金,这个数字可见一斑。目前,在中国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危房中学习,学校缺少正规的教师„„据调查,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虽然近年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还是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差距,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依然十分明显。反观城市中的学生,不断在校享受着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还在上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不均衡现象严重挫伤 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城市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将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其次,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致使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2003年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等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竟相差5倍之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义务教育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水平较高,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较好。相比之下,那些偏远地区、民族自治区由于学校管理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低、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和社会声誉差,而造成“薄弱校”问题一直存在。“薄弱校”的存在对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和革新也带了许多问题,如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九年义务在教育质量上无法保证,加剧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等等。教育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那么其经济、政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遭遇瓶颈,导致该地区的发展也相对迟缓,进一步导致义务教育的地区间不均衡,如此的恶性循环令人担忧。
最后,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有一个越演越烈的突出问题——择校热。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阶层除了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自然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步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这些变化也衍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阶层义务教育不均衡。关于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莫过于“择校”这一现象。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了中上阶层将其自身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教育获得上的优势,而后者教育获得的优势再进一步转化成为其社会地位获得的优势,如此周而复始,中上层群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相反,下层群体虽然也同样具有改变现状和后代命运的强烈愿望,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因受其自身资本条件的限制,只能处于劣势,下一代向上流动的过程与中上阶层子女相比将遭遇更大的阻碍。长此以往,终将造成阶层结构的再生产或社会地位的代际间传递,导致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诸多类似“择校风”、“薄弱校”等不良现象的盛行不仅是义务教育不均衡催生的产物,它们更彰显了教育不公平这个大问题。教育公平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信条,到18世纪末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法律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史上一直都在追求这一美好 的教育理想。具体说来,教育公平包括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三大方面。也就说,要让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不均衡、地区差异大、阶层冲突大无一不与教育公平相悖。
目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着人心向背。2005年,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搜狐网站就公众对我国教育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满意度最低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如果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进程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起点的不公平,势必影响进一步参与经济、政治和、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及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之道。为了在未来十年内要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并且在纲要的很多部分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义务教育的监督、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这个制度概括起来应该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三是建立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认为这些制度的配套执行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
此外,我认为解决城乡以及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和财政倾斜,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促进城乡、地区教育不均衡现象得到缓解。第二,国家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农村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应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还要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在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和改善教学的积极性。第三,改善农村学校以及落后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为农村和当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第四,增加农村基础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给予薄弱校政策倾斜,进而为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创设前提条件。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解决教育公平应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首 先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并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相信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 米安安,马艳.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周元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4]鲜万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2004(2).[5]骆娟.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6]李星云.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中国模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李志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2).
第三篇:从信访问题看依法行政
从信访问题看依法行政
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体现,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问题和矛盾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总量一直高位运行。从我区实际来看,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与旧城改造、劳动社保、农村土地纠纷、城嫁女村民待遇、代课教师、参战退伍军人、区内困难企业等老大难问题,以及部分涉法涉诉案件等诸多涉及民生的问题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流。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缠访闹访、重信重访等现象居高不下。仅今年上半年,区级信访总量就达1690件次,单访和群体访910人次,到区集体访72批650人次,到市集体访22批892人次,赴省集体访8人次,京访12人次。信访形势严峻,信访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全区正常工作秩序。
信访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从表面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群众“信权不信法”的惯性思维定式由来已久
我国现行信访制度作为民情上达、申冤维权的特殊渠道,对社会起着安全阀,对群众起着宽慰剂的作用。所具有的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即“上达民意”;二是权利救济,即信访已成为司法程序之外的救济手段,群众通过信访获取权威支持来解决纠纷和实现权利救济。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几千年“人治”社会传统影响,形成的“权大于法”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从形式上,人们把信访看成了优于其它任何救济途径甚至司法救济的捷径,举横幅跪地喊冤、拦领导公车告状,赴京上访“告御状”等等过去只能在古代戏文里才能看到的现象如今也司空见惯;从内容上,人们更是把各种诉求意愿交织在一起,无论是涉及司法案件、还是行政事务,无论是事关家庭纠纷、还是邻里矛盾,事无巨细,只要是认为不如意、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全都通过信访渠道向政府涌来,大量的社会矛盾在政府堆积,导致“信访问题综合症”普遍存在。
二是信访部门责重权轻,处理信访问题力不从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信访除了听取民声、反映民意、维护稳定的基本功能外,还成了“优于其他救济甚至于司法救济的救命稻草”,信访机构要承担如此之大的责任,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职权。但我国目前的信访机构并没有具体的行政职权,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限,它只能承担“上传下转”的程序性功能,不可以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相关国家机关处理的社会事务。没有行政权力的依托,信访工作也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对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了“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了”的尴尬境地。尽管地方政府在专门信访机构的基础上,都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信访联席会议,作为处理重大信访案件的议事机构,但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信访案件,信访联席会议处理案件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应对势如潮汐的信访问题。
三是基层政府处理信访手段消极滞后,负面膨胀效应日渐凸显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长期以来中央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根本体现。在处理信访问题上,地方政府也秉持这一原则,通常通过建立执行领导包案、量化考核、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的形式,处理信访问题,以达到息访的效果。现实中,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和矛盾激化的各类信访个体,地方政府往往处于上级政府明令限期化解和下面群众信访问题难以消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因此,往往在处理基层信访问题中不得已采取稳控强压、看死盯牢、跟踪截访、“花钱放事买平安”等等法治以外的手段和措施,而且已逐渐将这些措施作为基层政府平息上访的一贯做法而心照不宣,常此以往,结果一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相继出现,导致信访问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信访问题如此突出,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基层政府及其各类行政机关未能很好的依法行政是导致大多数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80%的法律,90%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靠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机关绝大多数的行政行为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从目前大量的信访问题的所反映实质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属于利益纠纷,而这些纠纷的产生与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信访问题就像一面镜子,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毫无保留的反映出了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症结所在。
一是依法行政意识淡薄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是一种全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理念和方式。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和作法。主要表现为:一是把依法行政作为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二是有些领导长官意志严重,民主科学决策意识匮乏,习惯于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方法处理问题,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轻法律手段、轻管理制度,重协调解决“和稀泥”,往往导致一言堂、和事老,决策失误;三是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官本位、权本位思想严重,注重严管重罚,轻视便民服务人性化管理;四是唯上、畏上,唯权、畏权,恪守领导讲话、批示精神,忽视法律规范和引导功能等等。
二是违法行政问题时有发生
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执法,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大多数要靠行政执法去落实。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往往直接影响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也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法律,评价政府,因此,行政机关是否公正、廉洁执法,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信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然而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行政机关违法行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执法职责模糊,行政执法权分散,部门职能重叠,多头管理,重复执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行政执法和利益挂钩。有的执法系统内部,将罚没返还作为一种推动执法工作的激励机制,基层执法机关罚得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有的执法单位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秋后算总账,事后宰肥羊;有的故意设置“局”,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而后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等等诸如此类不当行政行为,造成了执法行为与行政管理的终极目的相背离。三是“随意性”执法现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是执法程序随意性。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随意简化程序,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申辩权;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救济的途径,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权;另一种情况就是执法内容随意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有人情关系,轻处理、少罚款或不罚款;无人情关系,“铁面包公”一罚到底,处罚任由执法者心情嗜好畸轻畸重,随意执法,往往是处理合法但极不合理,相对人只能有看法,但是没办法。四是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从法律素质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法律专业教育,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从职业道德素质看,部分执法人员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在执法中“霸气”、“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
三是规范性文件制定不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存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部门制定程序不规范。程序意识淡薄,不调研,不论证,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规范性文件。二是内容不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内容空洞,于法无据,缺乏可操作性问题尤为突出,文件起草者责任心不强,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随意增设于法无据的限制性条款,或者随意删减或变通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件而制定规范性文件,致使法律法规被错误执行,损害群众利益,降低文件了权威;有些行政机关为了扩大职权,强化部门利益,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冲突情况屡屡发生。
四是行政执法监督力量薄弱
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个案监督、行政效能监察、法制建议书,行政复议等多种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监督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少、范围局限,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中监督这个重要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乏权威。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监督权限规定不明确,定位不高,力度不够,没有权威,政府法制机构在法律上,制度上根本无法对行政执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对于种种违法行政行为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看法,没办法。同时,政府法制机构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而且有权机关对于违法行政行为的处理,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处理力度疲软,不足于对违法行政行为给予警示和震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督问题。
五是普法教育不够,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虽然法制宣传工作已进行到“五五”普法阶段,但是,群众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宣传形式单一,法律普及的效果没有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形式重于实效,模式陈旧,“搞活动,凑热闹”的思想严重,普法形式总停留在出板报、读读报纸等,强调建立了多少宣传栏、发放了多少宣传资料、建立了多少人的法律志愿者队伍,忽视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内容上多为法制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很紧密,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群众的实际需要,群众学法积极性不高;因此普法工作天天喊,群众素质提高不明显的现状依然存在。
显而易见,要减少信访问题,通过目前政府接待信访这种非法治化的的手段,并非从根本上理顺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万全之策。在我国,行政机关承担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项管理职能。行政机关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直接关系到政府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如果各级政府都能够根除弊症,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信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笔者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合法合理行政
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由于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仅仅要求行政活动合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角度提出更为具体要求。例如征地补偿问题,这是近年来群众集体信访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矛盾焦点在于征地补偿款的补偿基数。国家在对征地补偿基数的规定上有一个较大的浮动幅度,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征地补偿时并非是按照规定范围内的最高标准而是按照最低或中间标准进行补偿,虽然属于合法范围,但群众认为不合理,从而引发上访。由此可见,行政活动除了要以合法为原则,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还必须以合理为条件,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二是要树立司法权威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是要树立司法权威。当前,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很多案件,虽然司法机关已经进行了调解或判决,但案结事未了,当事人仍然不断越级上访或缠访闹访,寻求行政权威解决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访人对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存在质疑。这也是现实很多信访问题,原本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但群众放弃诉讼而选择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保证司法机的独立性和内部的纯净性,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公平,真正树立司法权威,用公正、公平、高效的司法实践逐步扭转百姓“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观念,依法解决纷争,减少信访总量。
三是要加强监督问责
行政机关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则其行政权力将很难受到限制,英国的阿克顿勋爵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许多在群众信访中反映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滥用权力”等现象,都是该句名言的现实写照,都是因为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民意的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强化办案责任制,落实责任倒查制,加强政务公开,把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置于多重监督之下,让依法行政得以真正实现。
第四篇: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189—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及时开展了灾后重建工 作,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 救灾斗争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 撼,情感得到升华,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赞誉有加。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效果?从思想政 治教育的角度看,情感教育方法的成功运用是一个重要因 素。
一、情感教育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以人的情感为着力点,利 用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和自己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 育者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 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其特点是“寓理 于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1.催化激励作用
人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 性,情感关系与有形的物质关系相比,能产生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情感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驱动作 用,积极的情感可以给人以强大的动力、无限的激情和丰 富的想象,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智慧,使个体充满 活力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2.感染熏陶作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种生动、形象、真实的情境之 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 染,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为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和蔓延 提供了可能,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产生广泛的导向、指 引作用,“情感”的外延得到了拓展,从而促进、激发广 大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3.共鸣沟通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
求,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使人们复杂心理活 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 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来就不只是 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它与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激发直观情绪,产生态度体验,并由直观体验切入理性思 考,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性人格的塑造和提升。教育者通过自己真挚、博大的爱,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达到与受教育者的心灵沟通,热情相处,诚恳相待,产生 情感上的共鸣。
二、抗震救灾中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1.以行育情
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行为示范中,在形象感召下,产 生新的思想认知,情感受到升华,真情得到触动,最终内
化为激励行为。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
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在大难之际第一时刻的行为反应和情感投向,所表现出的忧
国忧民情怀和务实作风,是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
位,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共产党人身先士卒、一心为
公的行为示范起到巨大的感召作用,有效地影响了群众,人们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钦佩和感谢,而是上升为
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领导者行
为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取向,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
是一任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政府与民众在抗震救灾
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收到了上行下效的效果,使大家深切感悟到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地震灾
难的卓越才能和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爱
民情怀,使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激励,增添战胜灾难的信
心和力量。
2.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
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恰当的教育情境不仅具
有情感陶冶的功能,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心灵感悟,通过引
入和创设一定的具有情感色彩的生动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特定情境中产生体验、获得情感。在这场灾难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为我们营设了真实感人的环境,使人们
在叩击心灵的情感共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次抗
震救灾的新闻宣传及时、准确、透明,一系列活生生的高 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 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紧张、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获
得了圆满成功,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撼,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之所以取得如此效果,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从思想政治
教育的角度看,情感教育方法的成功运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情感教育方法、含义及作用、抗震救灾中情感教育方
法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抗震救灾;情感教育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高军(1978—),男,山东青州人,硕士,湖北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六系二十二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第4卷 第2期
2009年2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CHANG 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gher education edition)Vol.4 No.2
Feb.2009—190—
真实故事和典型人物,成为抗震救灾一线军民心中的英雄 和榜样,令人感动、钦佩和鼓舞。从将军到士兵、从医生 到后勤保障人员,人人奋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些身 边人、身边事,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奋勇抗灾的强大精神动 力。这种“情境”作为优化的环境,与人们的心理世界产 生共鸣和契合,在现实环境与情感融入的交互作用中促进 了人们知、情、意行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大家被一种积 极的情感所维系,没有更多的语言,人们相互感染着爱的 力量,又无形中传递着爱的力量,营造了以情动人,以情 育人的氛围。爱似乎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无言的道德 命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场不幸又是民族精神成长的幸 运,真善美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爆发出强音。人们感受 到了平时所难以感受的美好和崇高。
3.以情育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真诚无私的爱,对他们的尊 重、理解和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交融的结合 点,是开启受教育者心扉的钥匙。这次抗震救灾中,人的 尊严得到了极高的升华,设立全国哀悼日,以这种庄严的 方式对不幸遇难者以国家级的最高尊重,集中表达了全 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使 遇难者得到最崇高的祭奠,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同 一时刻,同一情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深厚的情感传递 给每一个人,共和国国旗缓缓而降下,腾起的是人性的 光辉。每一个生命都应值得尊重,每一个逝者都应值得 哀悼,这是体现同族同根、万众同心、同爱共哀之举,是深得民心、关乎民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为之 举。一个镜头、一幅图片、一句话语,让我们体会了亲 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因为有“情”,我们真心 依靠,互相勉励,共渡难关。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 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 撼,内心充满力量。
4.以艺育情
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磁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冷静的比较中 发现自我,在自觉的思索中重塑自我,在不知不觉中启 迪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 来,除了新闻媒体滚动报道来自震区的生命奇迹和抗灾 事迹外,还有一种潸然泪落的激情传播,那就是文艺。无论哪种形式的舞台演出和赈灾活动现场,一篇篇发自 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 的书画,用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接 受教育。党心、军心、民心,心心相印。中央电视台通 过举办《爱的奉献》《向祖国报告》等主题文艺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活动以文艺表演与 播出抗震救灾宣传短片穿插进行的方式,将全国人民与 灾区群众的共同情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社 会各界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共克时艰的心愿,整个活 动过程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使人们不仅 感受着大难之中有大爱,更感受着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伟 大。
三、运用情感教育方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情感运用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统一
情感具有感染、交融、审美功能,能激发人们对教育 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情感的催 化,更要有理性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引导受教育 者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高尚情操,内化为意志品质,无论方 式和内容怎样变化,教育的原则和方向是不变的。如果把 理论精髓弃置一旁,一味强调情感激发,以情代理,就会 将严肃的教育工作变成纯粹的煽情表演,不仅无法实现思 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甚至会导致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模糊 和淡化。必须注重情感运用与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寓情 于理、借情说理,既促进受教育者的情感升华,又推动受 教育者的认识提高。
2.注重教育情境的合理设置
情感教育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通过创设符合受教育 者心理特点的真、美、善交融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塑造 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者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 将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 品质去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因此,必须结合时代发 展中有益的教育因素来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善于用 真情打动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 情境之中。要摒弃那种“为情景而情景”,一味追求新 奇、热闹的做法,因时、因地设境,使每种情境的创设都 有利于激发积极情感,使受教育者在认知中体验,在体验 中融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注重情感教育同其他方法的配合运用
在实施教育引导时,要创造性运用各种手段,多渠道 促进教育内容的内化。运用目标激励法,挖掘受教育者的 内在潜力,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充分调动 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关系协调法,协调受教育者 上下级和左右之间的关系,及时消除矛盾和隔阂,创造一 个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运用榜样示范法,激起受教育者 学习、仿效的动机,引起共鸣,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 标,增添信心。因此,开展情感教育时要注重同说服教 育、舆论引导、典型示范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 这些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补充、紧密配合,产 生“共振效应”,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11).[2] 李合亮,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1).[3]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4] 卢家梅.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刘长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J].兰州学刊,2003(2).[6] 张培莉.现代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第五篇: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方式、教育改革实施的力度、教育平等、教育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此发现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唯有慎重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美国教育;差异;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远远不是教育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等方面都较中国更先进。为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美国教育领先的原因并吸取其优势,以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比较
1.培养观念与方式上的差异。中国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以及对考试的应付。教师的任务自然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非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课程、学制设置都较为灵活,校外活动、社会活动较多,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但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培养出与人合作的精神。
2.教育改革的实现程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本文拿中国21世纪课改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教育法》的改革力度以及实现程度进行比较。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为了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所进行的改革。美国在该法案中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定和保障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对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教育机会与资源获取上平等性问题。中国教育中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在美国,由于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其公共教育事业建设远远在中国之上。近些年来,美国又将社会教育机会平等提上日程,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其效果还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学生们自然都获得较为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4.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方面差异巨大。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正在对教育的跨越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都偏低,阻碍了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耐特网服务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了保障,终身学习也得以实现。
二、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思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做以下几点思考。
1.古往今来的考试制度对教育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2.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被忽略,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当前知识,教学方式也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形成学习的动机与促进学习迁移了。
3.我国教育中所采用的统一的编班、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重视个体与个
性的发展,这种普及教育一方面不利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这种传统的“整齐划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4.在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走过场、形式主义层出不穷,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本质。此外,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实现程度远远不及美国。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我国综合国力较弱,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还较落后,教育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然而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普及公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手段。所以,必须要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教育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对中美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落后与美国不但有其教育观念上、形式上、实践上的原因,也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慎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方可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2]王禄荣.从中美教育比较看新课程[J].天津教育,2007,(8).[3]杨柳.由中美教育之比较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4]卢杰.中外现化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对比[J].创新教育,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