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辅导能力讲座总结
学习辅导能力讲座总结
为了更好的帮助后进学生尽快改变成绩落后的状况,2013年5月13日下午,物流系举办了帮学对子总结学习座谈会,会议在B座阶三举行,物流系学工办主任、相关辅导员以及部分帮学对子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物流系采取的相关措施做以分析,解释了学分制下部分新规定,并对新学期的帮学位对子工作作了计划、提出要求。会上学生代表纷纷发言,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与期望,均表示此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培养后进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提高他们对大学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尽快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会议最后学工办主任作了总结发言,剖析了后进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希望老师要多些重视,对后进生的帮助要注意教育方式,希望帮学对子学生要向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后进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议结束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在会议室里面继续分组进行探讨,掀起了又一轮讨论的高潮。
此次会议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第二篇:新党章学习辅导讲座
<<新党章学习辅导讲座>>(第一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修改的必要性和基本考虑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七大对党章进行修改,是党中央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一,党的代表大会修改党章是我们党的一个惯例。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需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使党章更好地发挥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回顾党的历史,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纲,党的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此后除了党的五大因当时的特殊环境未对党章进行修改、后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章作出修改以外,其他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对党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20多年来,党章的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党的理论新要求和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党章进行了修改。我们党通过修改党章,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和补充,对与更好地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修改党章是适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事业新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各项部署,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已经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把这些重要成果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好地贯彻执行。
第三,修改党章是适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明确提出和实施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取得重大成果,在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对于其中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做法,需要加以总结并写入党章,以利于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这次修改党章的基本考虑:一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党章,以进一步推动全党把这些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好。二是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作适当修改。现行党章总体上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党的十七大对党章只作适当修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新党章学习辅导讲座>>(第二讲)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对党章先后作了哪些重要修改?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前提下,对党的十一大制定的党章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改,重新制定了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党情的党章。这部党章在总纲中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发挥领导作用,都作了科学规定。对党员和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要求,比过去历次党章的规定都更加严格,特别是对党员的权利义务作了新的规定,第一次在党章中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党的十二大党章强调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特别是集体领导的原则,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对改善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体制,对加强党的纪律和激烈检查机关,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都作了许多新规定。
实践证明,党的十二大党章确定的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都是正确的,党的十二大党章是一部好党章。党的十二大以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
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党章部分条文作了九项修改。具体说来,一是要求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侯选名单采用差额选举或差额预选的办法产生;二是党组织讨论和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三是增写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四是调整了中央书记处的职能及其产生办法;五是调整了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产生的规定;六是对企业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尚未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委员会的职能,分别作了新的规定;七是调整了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的规定;八是对哪些部门可以成立党组作了新的补充规定;九是强调对那些需要对下属单位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部门,是否建立党委以及党委的职权和工作任务,应由中央另行规定。总起来看,党的十三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组织制度方面,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总结党的十二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党章,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修改中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将其贯穿党章全文。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调整和充实。主要是:在总纲中,增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充实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作了补充,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条文部分,删去了有关顾问委员会设置和工作任务的条文,调整了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任期,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责,对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程序作了个别改动,恢复了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党组的归帝国内,等等。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对党章总纲作了修改。这次修改集中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修改后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修改后的党章条文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总纲的修改,主要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还对党的性质作了“两个先锋队”的阐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作了新概括,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在条文部分,对关于申请入党对象的规定作了适当修改,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读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党组的地位和任务等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了进一步表述,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总起来看,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对党章修改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使党的总章程保持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党的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过程相伴随的,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反映。
<<新党章学习辅导讲座>>(第三讲)
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这既体现在过程上,也体现在结果上。
从党章修改工作过程看:
-----中央关于党的十七大党章进行适当修改的决定,是认真研究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建议后作出的。党的十七大筹备工作开始时,党中央于2006年底发出通知,专门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许多地方和部门在向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对党章作适当修改,对这一建议,中央责成中央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于2007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与会同志都赞成对党章作适当修改。3月22日、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讨论了各方面意见,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并成立党章修改小组。年3月10日
----党章修正案的修改内容,是根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确定的。党章修改工作启动后,中央发出通知,专门就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专题报告。许多单位在向中央提交的专题报告中认为,中央上次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这次又就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体现了中央重大决策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领导风格。经过整理,各地区各部门共提出修改意见1603条,其中,原则性意见378条,对总纲的修改意见629条,对条文部分的修改意见597条,除去重复意见,共有116条实质性修改意见。同时还收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员群众对党章修改的建议。党章修改小组在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党章修改方案,采纳和体现了116条实质性修改意见中的72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对党章修改方案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
----党章修正案的修改和完善,是根据各地区各部门意见进行的。7月11日,中央将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征求意见。同时,胡锦涛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7个座谈会,当面听取各省区市、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在向中央的报告中充分肯定党章修正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次共提出311条修改意见,除去重复意见,共有199条修改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党章修改小组对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修改了21处,涵盖了30多条,60多个单位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再次讨论后,提交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七中全会讨论时提出40条修改意见,作了3处修改,形成了提交党的十七大审议的党章修正案。----党章修正案的最后确定,是党的十七大全体代表充分讨论之后完成的。党的十七大期间,各代表团对党章修正案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了117条修改意见。大会主席团综合考虑这些意见,作了最后修改。10月21日,大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并作出专门决议。
党章修改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特点,还体现在党章修改工作的结果上,即充分吸收和体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在党章修改工作的上述四个环节中,各地区各部门党组织、党的十六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党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共计2000多条、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二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三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其他重要创新思想和创新举措写入党章;四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等内容写入党章,并根到体现。
当然,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确定了适当修改的原则,因此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不可能全部采纳。一些没有被直接采纳的意见,大体分四种情况:第一,有些意见已经体现在其他修改处。比如,具体规定,这就涵盖了建立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代表提议处理和回复机制等意见。第二,有些意见涉及的工作内容,因为实践经验还不丰富,党章作出具体规定的条件还不成熟。比如,地方各级纪委是否都要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组或纪检员,目前还在论证、探索中,不宜作统一规定。第三、有些具体意见可以通过其他党内文件、法规来体现。比如,有些党委要求将地方党委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写入党章,但票决制只是表决方式的一种,也不是所有重大问题都需要票决,还是留待具体党内法规去规定比较好。第四,有些意见针对党章某一部分提出,而在党章的另外部分已经有所体现,只是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总起来说,这次党章修改工作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党章修正案是全党意见的反映和全党智慧的结晶。
<<新党章学习辅导讲座>>(第四讲)
党章修正案对科学发展观是如何阐述的?
为了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一个自然段集中阐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党章条文部分的相关段落。这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党章修正案是紧密联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进程和新的历史起点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的。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党章修正案把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放到作为继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实践过程中来考量,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来的。同时,还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党章修正案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科学定位,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定位和指导作用的阐述,党章修正案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充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这种继承性和发展性,最主要的,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带领我们党继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以及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等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实现了重大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让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这些重要思想既承前启后又与时俱进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章修正案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的思想。这一重要提法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学习辅导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学习辅导(5)第十四章
辞职辞退
第一节
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概念
一、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涵义
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其与行政机关职务关系的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这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所规定的特定概念。
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的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解除了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关系。一般说来,辞退无需事
先征得公务员的同意,而是公务员所在部门或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依法作出的一种行政行为。
二、公务员辞职辞退的特征
辞职辞退赋予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双向选择权。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有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权利;国家行政机关则有根据法律规定辞退不适宜继续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的权力。
公务员的辞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辞职是公务员的法律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基本权利。劳动权包括了择业权,而辞职正是公务员择业权利的一种实现形式。权利的行使与否完全取决于权利主体的意愿,他既可享受,也可放弃。所以,公务员是否辞职,由公务员本人自行决定。对于公务员辞职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都不得非法侵犯。
第二,辞职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从法理上讲,公民行使权利,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所以,公务员的辞职必须经本人申请,报经任免机关批准,不得擅自离职。
第三,辞职作为公务员的一项权利,是有保障的,即辞职公务员享有法定的辞职待遇。公务员依法辞职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各种人事关系证明,有在规定范围内获得重新就职的权利,在辞职者担任其他国家公职以后,其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工龄可以连续计算。
第四,辞职的主体是有法律限制的。未满国家行政机关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公务员,不得辞职;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不得辞职。
公务员的辞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辞退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定权力。国家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有依照法律解除不适宜继续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公务员的职务关系的权力。这种权力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才能行使,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单方面行为。只要符合法定的事
由,行政机关就可按照法定程序辞退公务员,无需征得公务员的同意,公务员是这种权力关系的被动客体。
第二,辞退公务员,必须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即只有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或事由出现以后,行政机关才能终止其与公务员的职务关系。非因法定事由,公务员不得被辞退。不然,就是对公务员工作权利的侵犯,行政机关要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辞退公务员,必须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的规定是保障公务员权利的重要手段。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辞退公务员的行为,是无效的法律行为,对公务员不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法律程序的规定既是公务员权利的有效保障,又是对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必要的限制。
第四,被辞退的公务员享有法定的待遇,即可以享受待业保险。辞退实质上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一种处理行为,当然这种处理不属于、也不是对公务员的惩戒范围。这种行为的后果客观上会给公务员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于
公务员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体现了对公务员权利保障的周全性。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辞职与自动离职、辞退与开除的区别。
(一)辞职与自动离职。公务员擅自离职超过一定期限,即作自动离职处理,或说“即视为自动离职”。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辞职与自动离职的第一个差异:辞职是公务员本人的意思表示,法律确认这种意思表示,并予以必要的保护。而自动离职尽管是由公务员的擅自离职行为引起的,但自动离职本身并不一定是公务员希望得到的法律后果,而是由法律认定公务员的擅自离职行为导致自动离职的后果。两者的第二个差异是,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行使与否及其行使的法律后果,法律不加干涉,由公务员本人自由处理;而自动离职则是一种违纪行为,违纪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不是公务员本人所能决定得了的,而是由公务员所在行政机关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即自动离职的法律后果是法律预先设定了的。
(二)辞退与开除。开除是对公务员最严重的行政处分,只适用于那些严重违法失职,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利益、损害国家机关声誉,屡教不改的公务员。而辞退则不是一种行政处分。公务员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公务员具有违法违纪行为但
尚未达到开除的程度,也有可能不全是公务员本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从两者的法律后果看,尽管都是终止与行政机关的职务关系,但公务员被辞退后,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待业保险,而被开除者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第二节
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略)
第三节
建立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公务员辞职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公务员辞职制度,是对传统人事体制的重大改革,是改革成果的体现和巩固。
(二)建立公务员辞职制度,是对公务员权利的有效保障。
(三)建立公务员辞职制度,是保证公务员队伍活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建立公务员辞退制度的童义
(一)建立公务员辞退制度是对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二)公务员的辞退制度是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表现形式。
(三)公务员的辞退制度是保持公务员队伍活力的重要条件。
(四)公务员的辞退制度是确保国家行政机关辞退权不被滥用的法律保证。
(五)公务员辞退制度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措施之一。
第四节
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条件
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条件是指公务员在什么情形下可以行使辞职的法律权利,行政机关在哪些情形下可以行使辞退公务员的法律权力。
一、公务员辞职的条件
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讲,公务员的辞职条件分为肯定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
公务员辞职的肯定性条件,就是公务员不愿意或不适宜继续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可以提出辞职,经任免机关批准后,离开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不愿意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可能是由于本人志趣不在行政工作而
愿从事其他工作,可能是由于其所学的知识不适用于行政岗位,也可能是本人性格等原因而不愿在行政机关工作。公务员不适宜在机关工作,则可能是由于个人健康的原因不能担任行政工作,可能是本人的能力所限不适宜在行政机关工作,也可能是在行政机关发生行为过失造成不良影响而辞职。不管是“不愿意”还是“不适宜”,都是公务员自愿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公务员的意愿而强制其辞职。
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并不是对上述肯定性条件的否定,而是对肯定性条件的限定和补充。只有在符合肯定性条件而又在限制性条件规定情形以外的情况下才可以辞职。
公务员辞职,具有下列限制:
1.未满国家行政机关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得辞职。为了维护机关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公务员有三到五年的最低服务年限,只有在最低服务年限届满后,公务员才能提出辞职申请,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得提出辞职申请,任免机关也不得批准公务员的辞职申请。
2.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不得辞职,这里所说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是指本职工作直接接触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秘密事项——诸如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的公务员。他们因掌握国家重要的秘密事项,其辞职有可能因泄密而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因 而不允许他们在这些岗位上提出辞职。如果他们经工作调整脱离这些特殊岗位一定时间,其过去所了解情况已经解密,经批准后可以辞职。
二、公务员辞退的条件
确定公务员辞退的条件是建立健全公务员辞退制度的关健。将什么样的公务员纳入辞退的范围,不仅关系到被辞退公务员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事关公务员辞退制度是否合理有效。如果定得过窄,一些该辞退的公务员,就难以被辞退,辞
退制度就起不到应有的淘汰作用;如果定得过宽,则意味着有可能把合格的公务员列入淘汰对象,走上了矫枉过正的路子。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立足本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对辞退公务员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下列五种情形下,行政机关可以辞退公务员:
(一)对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根据公务员考核的规定,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如果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就说明该公务员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公务员的义务,完不成本职工作任务,已不适合继续在行政机关工作,行政机关就可据此辞退该公务员。
(二)对不胜任本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公务员是否胜任本职工作,要经过认真考核加以确定。这里所说的考核与考核有所区别,主要是结合任职条件进行的考核,即考察公务员在业务能力、思想水平、身体条件等方面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对于不胜任本职工作的公务员,行政机关一般会给予另外的适于该公务员工作能力的工作安排。如果公务员拒不接受对他的合理安排,即可予以辞退,以保证行政事务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对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机构改革必然涉及到单位的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编制员额的缩减。如调整政府机构的职能,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撤销因人设事的机构,裁减人浮于事部门的人员,等等。对在机构改革中和国家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中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等原因而需要调整工作的公务员,一方面,国家会从保障公务员权益的角度,作出合理妥善的安排,另一方面,公务员也要以大局为重,服从合理的安排,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拒绝服从合理的工作安排,行政机关有权予以辞退。
(四)公务员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可以辞退。
公务员有忠于职守,不得擅离工作岗位的义务。如违反这个规定,擅离工作岗位,则构成违纪行为,超过一定期限的,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被辞退就是承担法律后果的一种形式。本项所说“旷工”,指公务员没有正当理由,不经请假,不上工作岗位,不从事本职工作;本项所说“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是指除不可抗力如疾病、自然灾害,不可预料的事故等情形外,公务员超过探亲假、年休假、事假、出差假、女公务员产假等的期限,不论是旷工,还是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只要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在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都要予以辞
退。
(五)公务员如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的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行政机关可予以辞退。
公务员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为保证其有效地执行公务,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同时他必须履行公务员的义务,遵守公务员的纪律。如果不履行公务员的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的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但违纪的严重程度又达不到给予开除处分,对这样的公务员即可予以辞退。
2.任免机关审查批准。公务员辞职事关重大,因而任免机关对于公务员提出的辞职申请必须认真审查。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应予批准。面且,任免机关应在接受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审批。超过审批期限,本人如坚持要求辞职的,任免机关应予办理辞职手续。在三个月的审批期限内,公务员不得擅自离职,即不得未经允许,私自脱离工作岗位,不再履行岗位职责,造成事实上的脱离行政机关。如果公务员擅自离职,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国家公务员辞职,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如果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擅自离职的,国家行政机关要追究该公务员的责任。所谓“擅自离职”,是指辞职申请人在辞职审批期间或者在辞职申请不被批准后,未经允许,私自脱离工作岗位,不履行岗位职责,造成事实上的脱离行政机关。擅自离职是一种故意行为,它不仅违反了公务员的义务和纪律规定,而且使行政机关的工作受到干扰,给行政机关造成损失,因而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行政处分。承担行政处分的形式是被开除出行政机关。
二、辞退公务员的程序
对辞退公务员程序的规定必须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确保行政机关能顺利地行使辞退权,二是要确保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不致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侵犯。基于这样的原则,辞退公务员必须经过以下程序:
(一)由拟被辞退公务员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所在机关是指拟被辞退公务员的职务关系归属单位。有权提出辞退建议的只能是公务员所在机关,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提出辞退建议,上级部门也不能越级辞退下级部门的公务员。同时公务员所在机关的辞退建议必须说明辞退的法定事由和事实依据。
(二)所在机关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这里所说的任免机关是指有权任兔被辞退公务员的机关。任免机关在接到辞退建议后,应进行认真的审查和复核。审查的内容包括:事由是否真实充分,理由能否成立,有无打击报复等非法行
为,有无适用法律不当情事,等等,经审查,如一切合乎法律规定,即可批准辞退建议。如发现拟被辞退的公务员应受惩戒处分或应受刑事处罚的,应另案处理;如发现有打击报复等非法行为的,则应中止辞退程序,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如发现法定事由不充分,适用法律不当的,则应将辞退建议退回原单位。
(三)任免机关批准辞退的,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任免机关经过审查,作出批准辞退建议的决定后,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这是因为,辞退公务员关系到公务员的身份保障,要让公务员获知自己被辞退的事实和理由,使他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行使申诉权和控告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公务员在接到辞退通知后,不再享有公务员的权利,也无需履行公务员的义务,其与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即告消灭,公务员的身份也不再保留。
需要指出的是,公务员辞职或被辞退,离职前必须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必要时必须接受财务审计。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公务员辞职或被辞退后,其原任职位的工作将由其他公务员接替。为了保证机关的工作不受离职影响仍能照常进行,辞职者或被辞退者同接替其工作的公务员之间就有一个公务交接的问题,他需要交办自己主管或者经办的各项工作,交代各项工作完成的程度,移交自己保管或使用的各种文件资料和各种办公用具等。没有进行公务交接或公务交接尚未完成时,不得离职。这样就能保证公务的执行不固人员的去留而中断,并使接任者明了前任对有关业务执行的详细情况,以便尽快进行工作,同时还能起到对离职者前段工作进行监察的作用。对于辞职或被辞退者中主管或经管财物的公务
员,还要按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对其任职期间执行财务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本单位财务开支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第六节
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法律后果
一、公务员辞职的法律后果
公务员辞职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有三个方面:职务关系的消失;辞职后的待遇;重新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条件。
(一)职务关系的消失
公务员与行政机关的职务关系,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辞职过程体现了公务员与行政机关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公务员有自愿要求辞职的权利,行政机关则有根据法律批准其辞职决定的义务;相对地,行政机关有依法作出准予或不准予辞职决定的权利,公务员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不准辞职的决定有服从的义务。一旦公务员获准辞职,则原来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则发生相应的变化。辞职离开国家行政机关,则丧失公务员的身份,公务员与行政机关的职 务关系即告解除,法律关系即告消失,公务员不再享有公务员权利,也无需履行公务员义务。
(二)辞职后的待遇
公务员辞职后的待遇问题有关公务员的实际利益,必须予以重视。辞职因为是职务关系的消灭,所以辞职者不再享受公务员的任何待遇。但行政机关要负责给获准辞职者办理好各种有关身份、职务等级、工资待遇、工作年限等的证明及
递转手续,以作为辞职者重新就业时确定各种待遇的参考。
(三)辞职后,再次任职的限制
国家公务员辞职后,两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者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公务员在职期间由于其具体执行国家行政事务,因而总是掌握有一定的权力,对隶属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公务员辞退的法律后果
(一)职务关系的消灭
公务员在职期间执行国家公务,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务员的一切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公务员的一切义务。公务员被辞退后,不再负有执行国家公务的责任,也不再享有公务员的各项权利,无需履行公务员的义务,其与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也就消灭了,退出了公务员系统,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
(二)辞退后的待遇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被辞退的国家公务员,可以根据国家机关规定,享受待业保险,即被辞退的公务员在暂时丧失职业后等待再次就业期间可以从社会获得物质上的帮助,主要包括待业救济金、医疗补助费等。综观我国现行的企业辞退违纪职工、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规定,对被辞退人员的待遇,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未实行待业保险的部门或单位,对本单位的被辞退人员,一般是发给辞退费。二是实行了待业保险的部门和单位,被辞退人员享受待业保险待遇。
(三)重新进入公务员系统
公务员被辞退后,可从事新的职业,形成新的职务关系。如果他们想再回到公务员队伍;则必须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规定或调任规定,参加录用考试或履行调任程序,合格者才能进入。
第十五章
退
休
第一节
建立国家公务员退休制度的意义
一、退休制度的基本涵义
国家公务员退休是指国家公务员达到一定年龄和工龄,或因丧失工作能力而根据国家规定办理手续,离开工作岗位,并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退休制度是指国家赭定并颁布实行的关于退休方式、退休条件、退休待遇、退休审批和退休安置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内容的总称。
在理解退休制度这一概念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它的完整性、法律性和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关于完整性,是指退休制度由有关退休的一系列规定所构成,是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凡属单项规定,如对退休待遇方面作出某些规定,不能称之为退休制度,只能视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法律性,是指所有规定均为国家制定,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关于执行效果,是指退休规定真正得到严格地执行,在国家人事管理中真正起到了应有的调节作用。虽有文字方面的规定,但并未在人事管理工作中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或者文字性规定亦不完整,不能产生普遍的约束力时,不能认为在一个国家已经建立了退休制度,至少可以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退休制度。
离休实质上也是退休的一种特殊方式。这是我国的独创。所谓离休,是指建国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到达国家规定的年龄,或虽未到达规定年龄但因身体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要求离休,经组织审查符合离休条件,确定离休后的待遇,批准离职长期休养,并发给离休荣誉证,落实安置地点。离休制度是离休条件、离休待遇、安置、管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属于退休制度的一种特殊内容,是一种特殊的退休制度。由于可享受离休待遇的人仅限于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因此从长远看,离休制度仍然是一项暂时性制度。
我国现行的还有一种退职制度。所谓退职,是指干部达到了退休年龄但未达到规定的退休工作年限,或者非因工丧失工作能力,而离开工作岗位,享受低于退休的待遇。
二、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是遵循人的生理发展规律,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措施。
(二)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既是对公务员实行老有所养权利的保障,又是对公务员履行退休义务的督促。
(三)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是避免出现公务员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新老交替正常化的重要措施。
(四)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节
公务员退休的方式、条件及退休审批
一、退休方式
所谓退休方式,是指国家根据需要和公务员在退休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面制定的约束力不同的享受养老待遇的规定。主要表现在确定退休条件时考虑本人意愿的多寡。退休方式一般包括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两种。
自愿退休,即具备法定的最低退休条件之后,可以自愿申请退休。确定这种退休方式,主要是充分考虑公务员的权利,充分尊重本人的意愿。
强制退休,即达到法定的最高退休年龄之后,由任免机关命令其退休。确定这种退休方式偏重于考虑公务员必须履行义务的因素。
对退休方式的选择和确定,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目前建立了退休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大致类似,前苏联东欧国家则又是一种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规定,公务员服务年限符合法定条件,年满六十岁的可以退休;年满六十五岁的强迫退休;不满六十岁,工作无效能的,命令退休。这里的可以退休即自愿退休;强迫退休和命令退休,都是强制退休。美国文官退休法规定,除自愿退休、强制退休外,还有残疾退休和延迟退休。自愿退休的,可以在规定的几种退休年龄、工龄条件中,自愿选择一组,申请退休。强制性退休,指符合退休特殊条件规定的人虽,达到某一年龄、工龄后,必须退休。如消防人员、交通管理人员,工龄在二十年以上并达到一定年龄的都必须退休。
前苏联东欧国家大多把退休当作公民的一项权利,不太强调其义务性。因此,他们在有关法律条文中一般规定工作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可以”退休,而不是“必须”退休。但是,从他们的劳动法中关于终止劳动关系、废除劳动合同、辞退职
工的规定来看,又带有强制退休的因素。前苏联规定,职工到达退休年龄时,由工会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有的国家规定,符合法定退休年龄、工龄条件的都可以退休,如果本人申请继续工作,上级机关不同意时,即由该机关命令其退休。有的国家规定,少数领导干部到达退休年龄后是否留用,由组织部门安排,个人无权决定。这些情况说明,前苏联、东欧国家事实上也采用了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两种方式。
国家公务员制度根据退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将退休分为“应当退休”和“可以提前退休”两种情况,前者实际上就是强制性退休。后者实际上就是自愿性退休。只有自愿退休而没有强制退休,实践证明退休规范难以推行;只有强制退休而没有自愿退休,则退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未能充分体现。
二、退休条件
所谓退休条件,是指公务员获得享受退休待遇的权利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年龄和工作年限(工龄)两个方面。其它条件如身体异常,劳动环境恶劣、工作岗位特殊等,可以通过降低最高退休年龄的方式使之提前获得享受退休待遇的权利。
关于公务员(公职人员)退休年龄的确定,世界各国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确定退休的最高年龄,即强制退休的年龄;一种是允许申请退休的年龄,即自愿退休年龄。
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公务员应当退休的条件有两种:一是年龄条件,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二是身体条件,即丧失工作能力的。凡是符合这两种条件之一的公务员,都必须退休,并享受规定的退休待遇。
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自愿退休的条件规定为:(一)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二)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本人提出要求,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退休。这项规定明确,具备了上述条件就已经获得了享受退休待遇的权利,是否立即行使这一权利,则充分尊重本人的意愿。同时,尊重本人的意愿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还必须与任免机关的批准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达到上述条件后是否提出退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是否能够实现退休,还需要有组织决定的因素。
三、退休审批
退休审批是指任免机关按照国家规定核准干部退休、推迟退休或暂缓退休的程序。按照我国的现行规定,干部退休、推迟退休或暂缓退休,由本人填表,单位审核,上报任免机关批准。其中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人事部汇总,上报国务院批准后,由人事都通知执行。任免机关在批准时要审查退休条件或推迟、暂缓退休的理由,对批准退休者要确定其待遇,颁发退休证书和落实安置地点。
第三节
退休公务员的待遇、安置和管理
一、退休公务员的待遇
(一)政治待遇
政治待遇是指退休者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各种政治权利。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退休法规中,没有政治待遇方面的规定。
在前苏联东欧国家1989年以前的一些退休法规中,曾规定退休干部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物质生活待遇两个方面。
(二)养老保险金待遇
养老保险金亦称退休费,退休金等,是国家规定发给退休人员的生活经费,也是退休人员享受物质待遇的基本部分,它对保障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起主要作用。
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因为它不是以劳动方式而获取报酬。但是它与按劳分配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它是在职时劳动价值中的一部分。由于它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尽管各国确定的计发标准不尽一致,然而基本依据 是从事实际工作(劳动)的年限(工龄)。工龄长的,所得退休金标准就高;工龄短的,所得退休金标准则低。
关于退休金具体标准的确定和退休者实得退休金数额多寡,这与各国的经济发展、财力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总的讲,退休金要低于在职时的工资收入,退休金的计发标准(比例)确定后,一般以在职时的工资基础(有的以最后一年的月平均
工资;有的以最后三年的平均工资,做法不一)为计算基数。在一个国家的同一时期内,退休金比例高低与个人实得退休金数额多少成正比例。
(三)其它待遇
国家公务虽退休后,除了按规定享受政治待遇和养老保险金待遇外,还可以享受为保障晚年生活所必须的其他物质待遇。其中一部分是在职时所享受的,退休后继续予以保留;一部分是国家为退休人员专门设置的。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职时所享受,退休后可继续保留的,如公费医疗,住房标准和房租、取暖、物价补贴等;另一部分是为退休人员增设的,如特殊贡献补助费,易地安家补助费、护理费、车旅费等。还有如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等,均与在职干部一样对待。
特殊贡献补助费不是每个退休人员都可以享受。它是国家对获得全国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称号,在退休时仍然保持其荣誉的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有特殊贡献的干部;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于战斗英雄称号和认为对作战、军队建设有特殊贡献的转业、复员军人,在退休时仍然保持其荣誉的一种鼓励。上述人员在退休时其退休费标准可以在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5%至15%。同时,国家为鼓励工作人员在艰苦地区从事革命和建设,对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可根据工龄长短分别提高5%至10%的退休费计发标准。
二、退休公务员的安置
退休公务员的安置,是指对退休公务员生活、休息地点的安排。我国公务员退休后,一般应当在原任职机关所在地安置。但有以下特殊情况的,可以按规定易地安置:
(1)只身一人在一地的,可以到配偶所在地。
(2)工作地没有子女照顾的;可以到子女所在地。
(3)由内地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身体确实不能适应继续在当地生活的可 以到本人退休时所在省、自治区辖区内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或到本人原调出单位所在地,或到本人、配偶原籍的中小城镇。
按以上情况作易地安置时,对到北京、天津、上海安置的,按国家规定的从严掌握精神执行。
公务员退休后易地安置的,其原在一地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由原工作机关按规定发给安家补助费或建房补助费(到农村安置的);其本人及随迁家属前往居住地的车船费、住宿费及行李托运费等由原工作机关按规定
报销;易地安置后,由接收地区有关机构按规定给付各项退休待遇。
三、退休公务员的管理
退休公务员的管理,广义地讲是指包括退休审批这个环节在内的,为使退休公务员安度晚年并发挥余热而进行的全部工作。狭义地讲,一般不包括退休审批这个环节在内,仅指为使经批准退休以后的公务员安度晚年而进行的工作。无论
从广义或狭义理解,退休公务员的管理都应该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等基本方面。
(一)管理内容
参照我国现行干部退休的规定,管理内容一方面是调查研究,制定退休公务员有关政治、生活待遇的政策规定,即立法;另一方面是办理退休手续、发放养老保险金、联系落实安置地点、生病就医、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抚恤善后等具体工作。
(二)管理方式
所谓管理方式,是指为落实国家规定的管理内容,保障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而采取的一定形式。如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管理机构,实现组织落实;筹措一定经费,使之有物质保障。也可以从管理内容的落实方面加以解释,比如退休手续如何办理,退休金怎样发放,生病就医如何保障,继续发挥作用怎样组织,政治待遇如何落实。
我国目前退休干部管理,基本是由政府和退休干部所在单位负责的方式。办理退休手续,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退休金由政府拨款,干部所在单位代发。落实安置地点,政治生活待遇,都由干部所在单位负责。
按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对退休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将实行属地化,社会化的管理,有关退休公务员管理的内容,有的由政府和政府人事部门行使,其他大量的事务性内容,将由有关的社会事业性机构负责。
第十六章
申诉控告
第一节
申诉控告的涵义一、一般申诉的涵义及分类
(一)一般申诉的涵义
申诉是指当公民或其他组织成员依据宪法、法律或组织章程应当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按照一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或组织说明和诉说,要求给予解决的活动。
从上述申诉的涵义可以看出,申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申诉权的人才能提起申诉。申诉权是由宪法、法律或组织章程明文规定 的。例如,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闰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党章第四条明文规定:党员有权“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申诉权具有权利的一般特征,它是由国家或政党社团用宪法、法律或组织章程加以确认的公民或组织成员实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至于公民或者组织成员是否利用这种权利实现某种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别人无权干涉。因此,有申诉权的人是否提起申诉完全由自己决定。
2.申诉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时就可以提起申诉或委托他人代为申诉,至于事实上其权利是否受到损害,需要由受理机关进行审理才能确定。如经过受理机关审理,其权利并未受到损害,申诉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申诉的这一特征与控告划清了界限。如果控告人以保障自己的权利为名诬告他人,将承担责任。
3.申诉人申诉的目的是使自己因受到违法或不当侵害而受到的损失得到补偿。申诉的这一特征与控告和检举划清了界限。控告人控告的目的不仅是使自己得到补偿,还要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检举人检举的目的则主要不是使自己得到
某种补偿,而是使公众或他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4.申诉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申诉程序都在国家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规定,具有约束力。申诉的这一特征可以与一般的要求、意见、希望、反映等相区别。一般的要求、意见、希望、反映等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5.受理申诉的机关由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确定。根据申诉种类的不同,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分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二)一般申诉的分类
按照申诉人的不同可以将申诉分为五类:
1.公民和法人的申诉。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都是法人。
公民和法人的申诉一般是指诉讼上的申诉,即诉讼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依法向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这类申诉的特点是:(1)申诉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受理机关是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3)申诉的原因,是申诉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决不服。
按照法律依据的不同,这类申诉还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刑事诉讼上的申诉;二是民事诉讼上的申诉;三是行政诉讼上的申诉。
2.政党和社团组织成员的申诉。这类申诉的特点是:“(1)申诉人是政党或社团组织的成员;(2)受理机关是政党或社团组织的领导机关或工作部门;(3)申诉的原因是政党或社团组织的成员对其组织作出的已发生约束力的决定不服。政
党和社团组织成员的申诉一般在组织章程中规定。一般性群众团体和学术组织的章程中不规定组织成员的申诉权。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诉。这类申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涉及个人的处理决定不服时,向原处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或专门机关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其特点是:(1)申诉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受理机关是原处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3)申诉的原因是申诉人对涉及个人的处理决定不服。
4.企业职工的申诉。这类申诉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给予自已的处分决定不服时,向企业的上级机关或劳动仲裁机构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
5.选民的申诉。这类申诉是指,选民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
二、公务员申诉的涵义
(一)公务员申诉,是指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向原处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以及监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因为公务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部分,所以公务员申诉也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申诉的一种。
(二)公务员申诉的特点
公务员申诉与其他人员的申诉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申诉人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国家公务员。
2.申诉的原因,是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这类处理决定是由公务员管理机关或监察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涉及公务员的个人利益,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处分、工资福利、考核评定、辞退、降职以及退休待遇等事项。
3.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按照申诉内容和本人意愿的不同可分别是原处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监察机关。
三、控告的涵义及分类
(一)一般控告的涵义
从一般意义上说,控告是指公民或其他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司法机关或者法定的其他机关揭发违法违纪者及其违法违纪事实,并要求依法惩处的行为。
(二)控告与申诉和检举的异同
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都是公民或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三者的相同之处主要有:第一,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都由宪法、基本法律或组织章程规定,地位较低的法规文件中不能规定这类内容。如特殊情况下需要规定的,应由相应的权力机关授权。第二,享有这些权利的人是否行使这些权利,完全由自己决定。因为作为一种权利,它只是说明,国家或组织允许公民或组织成员作某种行为或不作某种行为,并给其提供实现某些要求的可能条件,而公民或组织成员是否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完全由自己决定。
控告与申诉的区别有:第一,目的不同。申诉的目的是使处理机关改变或撤销对自己的处理决定,以便恢复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使已经受到的损失得到补偿。控告的目的则不仅仅是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和壮偿,而且还要求有关机
关对实施不法侵害的机关或人员承担法律责任。第二,原因不同。引起申诉的原因,是公民或其他组织成员对已发生效力的处理决定不服,要求重新审查处理。引起控告的原因,是公民或其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要求对责任人
进行惩处。
控告与检举的区别:第一,权利主体不同。控告的权利主体是直接受违法违纪行为侵害的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检举的权利主体一般与事件无直接牵连。第二,行为目的不同。控告是为保护自身的权益而要求依法处理;检举一般是出于义
愤或为了维护公益而提出关于处理违法违纪人员的要求。
(三)控告的分类
按照控告人的不同可以将控告分为三类:
1.公民的控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的权利,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2.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成员的控告。例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享有向党负责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的权利。
3.国家公务员的控告《(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对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控告。
第二节
申诉控告的性质和意义
一、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性质
(一)权利保障性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对公务员的其他各项权利的实现起着保障作用。在实际生活中,错误处理公务员的现象,以及虽未违反规定,但处理不当,畸轻畸重的现象经常发生。有了申诉控告制度之后,公务员对涉及自己的处理决定不服时可以上诉,对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可以控告,公务员对因错误处理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还可以要求补偿,很显然,这些都体现了申诉控告制度的权利保障性。
(二)事后监督性
申诉控告制度具有使公务员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人事行政行为发生后,能够受到监督的性质。从人事管理法制建设的角度看,申诉控告制度是人事行政监督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
前监督是指在实施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对其实施方案、计划的监督,以防止违法或不当行为出现。事中监督是指在实施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便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为。事后监督是指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后,对其进行的监督。事后监督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监督,是指行政行为发生后,监督机关或人员主动进行的监督。另一种是被动监督,是指行政行为发生后,该行为所指向的相对人或其他知情人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后进行的监督。
(三)主观断定性
公务员只要主观断定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就可以按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起申诉和控告。至于客观上,公务员的权益是否真正受到了侵害,必须经过审理才能确定。正因为申诉控告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公务员条例规定:复核申
诉期间,不停止对公务员处理决定的执行。
(四)程序性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及对申诉控告的审理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法定程序是使申诉控告案件得以客观、公正审理的重要保证。公务员申诉控告的规定,实质是程序规定。
因为申诉控告规定的适用,涉及各种有关公务员管理的法规,这些法规才是判断公务员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的标准和依据,因此这些法规是申诉控告规定的实体法,申诉控告的规定是程序法。
二、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意义
(一)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直接意义在于,当公务员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后,能够依法要求纠正并得到补偿。所以申诉控告制度是实现公务员权利的重要保障。
(二)申诉控告制度对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申诉控告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惩处公务员管理中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人员,及时纠正公务员管理工作中的错误。
(四)申诉控告制度对其他公务员制度的实行起着重要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第三节
申诉控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公务员申诉、控告权的确认、(一)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由国家公务员总法规予以确认。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公务员享有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此外,我国行政监察方面的法规和一些有关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单项法规也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作了规定。这
些规定构成了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法规体系。
(二)公务员申诉控告权的权利主体,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一般应由本人直接行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委托他人代为行使。
公务员被行政机关辞退或开除后,虽然已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但如对辞退或开除决定不服时,仍可享有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
(三)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可具体划分为:要求受理,要求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要求赔偿损失或挽回影响及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
要求受理的权利,是指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有权要求原处理机关、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受理。这些机关相应地负有受理公务员申诉的义务。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权利的行为,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上级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负有接受公务员控告的义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刁难或拒绝。
要求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的权利,是指公务员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自己的处理决定不服时,如果认为处理决定同事实有出入或结论有错误时,有权要求改变原处理决定;如果认为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根本不存在,或有重大错误,有权要求撤销原处理决定。受理机关负有在调查、审理的基础上,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的义务。
要求赔偿损失或挽回影响的权利,是指当公务员因受到行政机关的错误处理而造成经济损失时,有权要求处理机关在经济上赔偿损失;造成名誉损害时,有权要求处理机关采取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原处理机关应按有关规定赔偿损失或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是指当公务员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错误处理是因为某个或某些具体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所致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对责任人员给予惩处。在受理机关经过调查确认控告人理由正当时,则受理机关不仅负有直接决定或要求原处理机关决定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责成原处理机关赔偿损失的义务,而且负有直接惩处或建议有关机关惩处责任人的义务。
二、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条件
提起申诉、控告的条件,是指具备哪些条件时,公务员才能提起申诉、控告。
(一)提起申诉的条件
1.须有涉及公务员个人的已经生效的处理决定。处理决定是由公务员管理机关或监察部门以书面形式作出的,决定的内容一般涉及对公务员的惩戒、免职、辞退,以及工资福利、退休待遇等问题。处理决定必须已经生效,如果正在研究
之中,尚未正式决定,则说明对公务员权益侵害的事实尚未发生,这时不能提起申诉。
2.公务员对处理决定不服。“不服”是指公务员自己主观上认为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公正,不客观、不合法,因而有意见。如果没有公务员个人的不服,就不会发生申诉案件。当然,如果原处理机关或脓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发现对某个公务员的处理决定失当,即使公务员汉有申诉,也要主动给予纠正,但这种纠正与由申诉引起的纠正不同,其不同点在于:
(1)提出纠正要求的主体不同。前者是原处理机关或原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后者是受到处理的国家公务员。(2)解决的程序不同。
(2)被处分者的违法行为证据确凿,无可争议时。
(二)提起控告的条件
1.当公务员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能提起控告。也就是说,公务员提起控告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而不是保护他人的权益。当然,由于控告人的控告,有关机关实施了对违法机关和人员的惩罚,也可能使他人的利益
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是控告人提出控告的主要目的。
2.控告的内容必须与公务员身份有关。公务员既具有公民身份,也具有公务员身份,即享受公民权利,也享受公务员权利。当其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行使公民控告权;当其公务员权利受到侵害时,才能行使公务员的控告权。
3.被告人必须是确定的机关和人员。如果不明确被告人是谁,则无法追究被告人的责任,因此,不能提起控告。
三、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
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有权处理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案件,并能够承担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责任的机关。
(一)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
公务员的申诉,是在其对涉及个人权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时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申诉,改变原处理决定,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确定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时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该机关必须有权改变或撤销原处理机关做
出的处理决定,或有权向原处理机关提出改变或撤销原处理决定的意见;二是为使申诉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受理机关的行政层次应尽量与原处理机关靠近。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 面是主要的,是首先考虑的,其次才能考虑第二方面。从这两方面考虑,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为:
1.原处理机关,即做出处理决定的机关。因为原处理机关有权改变或撤销本机关所做出的处理决定,同时也可以保证案件及时处理。大部分申诉案件应该在原处理机关解决。这是因为:第一,原处理机关对案情最了解,容易查清事实。
第二,程序简便直接,解决问题及时,给国家和公务员个人造成的损失小。为能把大部分申诉案件在原处理机关解决好,原处理机关对公务员提出的申诉,要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受理公务员申诉是原处理机关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原直接处理人员应尽量回避。要认真核查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政策依据,以及处理程序上是否符合规定。如发现原处理决定有错误,应彻底纠正;如原处理正确,应耐心细致地向申诉人作出解释和说明,作好思想工作。
2.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各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综合管理公务员事务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政府人事部门有权处理公务员申诉案件。其处理决定有些可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作出,有些需
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对这些处理决定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执行。
3.行政监察机关。(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行政监察机关有权直接给予公务员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因此,当公务员对监察机关给予自己的行政处分不服时,就可能向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监察机关提起申诉;(2)根据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范围,当公务员对其管理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时,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行政监察机关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受理公务员的申诉,井有权直接或建议有关机关纠正错误的行政处分决定。
(二)受理公务员控告的机关
国家公务员行使控告权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是使侵犯其权益的机关和人员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接受控告的机关必须有权查处公务员的控告案件并追究侵犯公务员权益的人员的法律责任。
根据这一要求,受理公务员控告的机关为实施了侵权行为的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因为(1)上级行政机关既有责任也有权力纠正其下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错误行为,也有权力惩处犯错误的机关和人员;(2)监察机关 既有受理公务员控告的职责,也有直接惩处和建议有关部门惩处违纪违法人员的权力。
四、申诉、控告的程序
申诉、控告的程序,是指申诉、控告案件的当事人以及受理机关在审理申诉、控告案件时而进行的,既分阶段又相连贯的活动顺序。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推向下一阶段,直至终结。申诉、控告程序的各个阶段虽然都为共同的目的服务,但由于各自的特定任务与作用不同,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负责进行,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前后颠倒,只能按照法律的规定相互配合,分阶段依次办理。
(一)申诉的程序
公务员的申诉,根据原处理机关的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程序。
第一种,原处理机关为公务员管理机关时,申诉的程序为: 复核。即由国家公务员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向原处理机关提出重新处理自己的问题的申请,以及原处理机关在接到公务员书面申请后的一定期限内作出复核决
定的过程。复核不是公务员申诉的必经程序。如果公务员对通过复核解决自己的问题缺乏信心或有其它原因时,也可以不经复核直接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也可以直接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复核程序的特点是:(1)受理机关是原处理机关,因此对案情比较了解。这一特点,带来两种可能,一是解决问题快,处理得当;二是不容易改变原处理决定。(2)公务员可以要求复核,也可以直接提起申诉。复核的这一特点,使公务员可以自主地决定有无必要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如果认为没有必要,就可以直接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申诉。国家公务员的申诉,可以在对原处理机关的复核决定不服时,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提出,也可以不经原处理机关复核而直接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提出。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应在一定期
限内对公务员的申诉做出处理。
再申诉。根据国家监察部1991年11月30日下发的《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公务员如对有管辖权的监察机关的复审决定仍然不服,“可以在收到复审决定次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复审决定的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这里的“复核’’就是“再申诉”。接受再申诉的行政监察机关应在一定期限内作出最终决定。这时,申诉程序即告完结。
申诉程序完结以后,如果国家公务员对最终决定仍然不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信访工作的规定,继续向有关机关反映。受理机关将按信访工作的办法处理。
第二种,原处理机关为监察机关时,申诉的程序为:
复核。即公务员向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监察机关提出重新审理对自己的行政处分的要求,以及原处理机关作出复核决定的过程。
申诉。公务员如对原处理机关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可以向原处理机关的上一级监察机关提出申诉。上一级监察机关在接到公务员的申诉后,应在一定期限内作出最终决定。
公务员如对最终决定仍然不服,可按国家有关信访工作的规定,继续向有关机关反映,但这时已不属于申诉程序。
(二)控告的程序
控告的程序一般包括:提出控告、立案、调查、作出处理决定及执行处理决定等内容。
提出控告。当国家公务员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不法或不当侵害时,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对实施侵害的机关或人员的控告。公务员提出控告,应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供明确的被控告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事
实以及侵害人实施侵害的具体行为,为受理机关进行调查提供情况。
立案。公务员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控告以后,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要对控告人提供的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判断。当认为被控告人有违法违纪行为,并需追究行政责任时,应当立案。重要案件的立案,应向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调查。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立案以后,应立即进行认真调查,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全面收集证据。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可以聘请有关机关、团体、单位的人员和具有专门知识、技术的人
员参加检查和调查工作。
作出处理决定。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经过检查和调查,分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当认定被告人没有违法违纪行为,或虽有违法违纪行为但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时,应当依照立案时的批准程序销案,并告知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
位;当认为需要依照有关规定对被告机关或人员作出处理决定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直接作出;监察机关需作出监察决定或监察建议时,应提请本机关的监察委员会讨论,重要的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监察部的重要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监察机关的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机关或者人员。
执行处理决定。有关机关或者人员在收到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或监察建议以后,应在一定的期限内执行,并将执行情况通报给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
五、国家公务员行使申诉、控告权时应承担的义务
公务员在行使申诉、控告权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否则就可能侵害他人或国家的利益。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要忠于事实。公务员在申诉、控告时,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能为了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弄虚作假,甚至故意捏造事实。因为受理申诉、控告的机关只有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处理决定。如果申诉人反映的情况不真实,轻者,会延长做出正确决定的时间,浪费国家的人力,财力;重者,可能损害他人或国家的更大利益。
(二)不提出过高或无理要求。处理申诉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申诉人的要求也不能脱离事实,脱离有关规定。当受理机关作出恰当的处理决定之后,申诉人就不应该再提出过高或无理要求。
(三)要遵守受理机关就申诉问麓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得有冲击机关、破坏公物、拦截汽车、聚众闹事和欧打、谩骂工作人员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不得诬告陷害他人。“诬告”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控告,欲使他人受到不应受的行政或刑事处分的行为,这是法律所禁止并严惩的行为。公务员诬告陷害他人的,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因诬告陷害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将追究其刑事责任;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负责赔偿;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公开道歉,挽回影响。
六、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应承担的义务
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是申诉、控告的主管机关,对申诉、控告制度的执行负有重要责任。同时,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权的真正实现,也需要受理申诉、控告的机关承担相应的义务。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必须查明事实。查明事实是正确处理申诉、控告案件的基础。只有事实清楚,才能处理正确。要查明事实必须做到:(1)认真、耐心地听取申诉、控告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案件的当事人,对案情有直接的了解;(2)认真听取原处理人员的意见,了解作出原处理决定的理由;(3)向所有知情人了解案情,查明与案件有关的所有事实材料;(4)对调查的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验证,去伪存真;(5)对有疑问的材料,要重新调查,直至搞清为止。
(二)要严格执行政策。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必须认真研究政策,正确适用政策。研究和适用政策时必须注意:(1)适用的政策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政策,不能适用已经失效的政策;(2)适用政策要准确,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不能畸轻畸重;(3)属于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的处理决定,应尽量尊重原处理机关的意见;(4)对适用政策把握不准时,应主动向有关机关询问或请示。
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处理决定。因为申诉、控告人往往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才提出申诉或控告,所以受理机关应在正确处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处理时间。为此,有关国家公务员的法规规定,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应在一定期限内做出处理决定。受理期限一般在三十天至六十天之内。受理机关与原处理机关的行政层次相隔越远,案情越复杂,受理期限越长。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受理期限时,必须报经有关机关批准。
(四)经过审理,如发现原处理决定确实有错误,应尽尽量彻底纠正,以减少重复申诉和控告。
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错误处理公务员应承担的责任
为了补偿公务员因受到错误处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为了使公务员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慎重处理涉及公务员权益的问题,必须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错误处理公务员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
(一)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负责赔偿。赔偿数额一般应与损失数额相当。待国家赔偿法公布实施以后,要按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二)造成名誉损害的应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名誉损害是指,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错误处理,在一定范围内败坏了公务员的名声。因此,要负责在造成名誉损害的范围内恢复名誉。
(三)对故意打击报复的直接责任者,应追究法律责任。直接责任者承担责任的大小,应根据其动机、手段和给国家及公务员造成的损失而定。
第十七章
公务员管理机构
第一节
公务员管理体制
公务员管理体制是指公务员管理权力的配置和划分,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由此而构成的公务员管理系统。即由管理权力和管理机构构成的公务员管理系统。
对公务员的管理,既是对机关行政人员的管理,也是行政机关管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政府机关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务员管理体制从属于国家管理体制,从属于政治体制,是国家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家管理体系中,管理公务员的权力并不止于公务员管理机构的权力。事实上,执政党、立法机关(议会)、政府首脑(总统、总理或内阁首相)在公务员管理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它们在公务员管理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它们的权力划分,及它们相互的关系,构成了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和不同特点。
执政党
西方国家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强调所谓的不受党派干预。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多党制,两党或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执政党的更换是经常的。在西方国家实行公务员制度之前,执政党的交替往往带来政府工作人员的大换班,选举获胜的政党总要大面积地撤换政府官员,把政府职位作为战利品进行肥缺分赃,由此而引起了政府工作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致因为执政党的更换而中断,为了维护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西方国家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时,都强调公务员管理与党派脱钩和公务员所谓“政治中立”,强调公务员管理系统是所谓的不受政党干预的独立的管理系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不存在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政府实施思想和政治的领导,而且还要实施组织领导。党的组织
路线的贯彻,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保障。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在政府机关人事管理领域的具体贯彻。党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党制定组织路线
和干部政策,指导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宏观指导和监督,推荐和管理政府中的重要干部等等。
但是,党对公务员管理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并不等于党委和党委组织部门包办公务员管理的具体事务,不等于党委和党委组织部门直接管理所有的公务员,党的作用在于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相反,党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管理公务员的作
用。
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在公务员管理体制中的作用,一是根源于公务员管理的性质。公务员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即依法管理,公务员管理依据法律和法规来进行。作为国家立法主体的立法机关,对公务员管理具有立法权,二是根源
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具有监督、指导作用。公务员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的监督。
由此而决定,立法机关在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务员管理进行立法;二是对公务员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公务员管理具有立法作用和监督指导作用。
政府首脑
政府首脑对行政工作负总的责任,公务员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公务员的管理是为了达到“治事’’目的,因此,政府首脑对公务员管理也负总的责任。在实行部外制的国家,公务员事务主要由相对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管理,但公务员管理机构除对议会负责外,还必须对行政首脑负责。在实行部内制的国家,公务员主管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直接受政府首脑指挥和领导。有的国家,甚至规定政府首脑直接兼任公务员主管机构的首长。一般来说,政府首脑是公务员管理活动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公务员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政府首脑决定公务员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发布有关公务员管理的行政命令,签发公务员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名或任命公务员主管机构的行政首长,指挥和领导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工作。在公务员管理体制中,政府首脑担任决策者、领导者、指挥者的主要角色。
公务员管理机构
公务员管理机构是管理公务员事务的组织体系。这里所说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不是指单个的机关,而是指由若干个担负公务员管理任务的机关构成的组织体系。
在现代国家中,公务员构成一个庞大的职业集团,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府机构功能日益复杂,公务员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只有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工资、退休等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才能保证政府的稳定和高效。公务员管理机构就是根据管理公务员事务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组织,它代表国家或政府对公务员事务实施管理,以保证和帮助政府实现行政目标。公务员管理机构是国家的人事行政机关,是政府管理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部门。
在公务员管理中,相对于执政党、立法机关和政府首脑,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作用最为直接。公务员管理机构接受执政党的政策指导,通过自身的工作,贯彻执政党的干部政策。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尤为明显。立法机关通过的公务员管理法律,靠公务员管理机构去执行和实施。在公务员管理机构与政府首脑的关系上;一方面,公务员管理机构接受政府首脑的领导,对政府首脑负责;另一方面,公务员管理机构又是政府首脑和行政首长在用人方面的辅助、咨询机关,是政府首脑和行政首长的助手和参谋。所以,公务员管理机构在公务员管理体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它代表国家直接行使管理公务员的权力,实现对公务员事务的统一管理。
第二节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和组织形式
一、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是指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权和责任,即对公务员管理机构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的规定。
为了全面地了解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首先,从公务员管理机构和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来看,公务员管理机构具有组织实施和维护公务员制度的职能
其次,从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业务范围来看,公务员管理机构具有全面管理公务员事务的职能。
第三,从管理过程中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作用来看,公务员管理机构具有决策、执行、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
1.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首要环节。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决策职能主要体现为:提出推行和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方案、规划和步骤;就公务员管理提出立法倡议,拟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草案,交立法机关或行政首脑机关通过;制定公务员管理法律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管理办法;对立法机关、行政首脑机关颁布的公务员法津、法规进行解释;制定人事管理计划,如录用计划、培训计划、工资计划等;就公务员管理中的问题作出决定等等。
2.执行
执行公务员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理公务员管理的具体事务。如办理考试录用、考核、晋升、奖惩、交流、退休、人事统计等具体事务。
3.监督仲裁
公务员管理机构负有监督公务员法律和法规的贯彻执行的责任,对违反法律和法规的现象和出现的的偏差加以纠正,以保障公务员法律和法规的正确实施。当公务员和所在的机关或行政首长因服务条件、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纪律处分等问题发生纠纷时,也由相应的公务员管理机构进行仲裁,或参与仲裁,这种仲裁,也起到监督的作用。
4.协调
为了有效地管理,必须协调内外关系,以沟通信息,协同动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有几类。一是公务员管理机构系统内部的协调;二是代表政府与公务员的协调;三是公务员管理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间的协调;四是公务员管理机构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舆论界的协调。
5.服务
公务员管理机构对公务员的管理兼有为公务员服务的性质。公务员管理机构依法保护公务员的工作权利、生活权利和其他权利,为公务员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对生老病死进行优抚,对有特殊困难人员进行帮助和照顾,对退休人员给予必要照顾等等。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一)部外制与部内制
从公务员管理机构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来看,各国公务员管理机构有部外制和部内制、折衷制之分。
1.部外制
所谓部外制,是指在行政系统之外,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它独立行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权,统一掌管公务员的考核、晋升、工资、退休等事务。
部外制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人事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用人与治事相制约,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拔和使用人才,有利于公务员管理的统筹考虑,有利于合理科学措施的推行。
部外制的缺点是,用人与治事相脱节而易产生矛盾,用人单位和行政首长缺乏用人权和人事监督权,妨碍行政责任的完整性,公务员管理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之外,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情况缺乏了解,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容易脱离实际。并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部内制
部内制相对于部外制而言,即在各行政部门内设立人事 机构,掌管各部门内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任免、调动、工资等各种人事行政事务。内阁之下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工作。
其优点是,公务员管理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为一体,治事与管人紧密结合,事权统一,配合密切。
其缺点是,在公务员管理上容易造成标准不一,各自为政,造成互相攀比,影响公务员情绪。特别是当行政首长有偏颇时,容易出现用人上的不公平。
3.折衷制
介于部外制与部内制之间。即在行政系统之外,设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专门掌管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而除考试录用之外的其他公务员事务,则由设在行政系统之内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和各行政部门内的人事机构自行管理。
其优点是,考试权独立行使。行政首长不易任人唯亲,考试录用之外的公务员事务,各部门自己管理,能使用人与治事相统一,有利于事权统一,提高效率。
其缺点是,将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其他管理业务分开,易割裂公务员管理事务的统一性,同时在机构设置上也易造成职能重叠。
(二)委员制与首长制
从机构内部的领导方式看,公务员管理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有委员制和首长制之分。
1.委员制
谓委员制,即由若干人组成委员会,为机构的最高领导,集体负责,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大问题。
其其优点是,易于反映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全面,防止独断专行,互相监督,可以防止用人上的营私舞弊和不公正现象。
其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意见不易统一,容易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状况,行动迟缓,影响效率。
2.首长制
所谓首长制,即由首长一人为机构的最高领导,实行首长负责,对不同意见首长有最终的决定权。
其优点是,责任明确。事权集中,可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指挥灵活,行动迅速。
其缺点是,不利于发扬民主,容易出现决策的偏颇和失误,如缺乏有效监督、易于滋长独断专行和营私舞弊。
3.混合制
即在决策时实行集体负责制,在执行时实行个人负责制。
其优点是兼有委员制和首长制之长处。在决策时集体负责,听取不同意见,考虑周到。在执行时责任明确,指挥灵活。
其缺点是,实行起来时,如果负责执行的首长和负责决策的委员会产生不同意见时,容易造成或者是一人独断,或者是无人负责的现象。
(三)中央与地方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中央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其管理范围为全体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即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其管理范围是某一地区的公务员。在中央与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两种类型。
1.单一制国家的设置方式
在单一制国家中,地方与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大体相同,机构设置基本上是上下对口。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处从属地位,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对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具有领导或指导关系。
地方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中央机构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地方机构也可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某些具体办法,但不能与中央的法规政策相抵触。中央对地方有指导权、监督权、否决权。
其优点是可以使全国的公务员管理工作标准一致,政令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统筹规划,有利于帮助和推动落后地区,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整体水平。
其缺点是,容易造成地方对中央的依赖,不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央的政策和决定不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地区的情况,地方的特殊性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2.联邦制国家和实行地方自治国家的设置方式
在联邦制和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公务员分为国家(联邦)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即在中央(联邦)和中央政府在地方的派出机构任职的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即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公务员。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各自有自己适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在联邦制和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管理国家公务员事务。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除本部外,还在地方设置派出机构,管理在地方工作的国家公务员。
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管理当地的公务员事务。地方的公务员管理机构设置有两种情形。一是与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基本相同。另一种情况是地方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与中央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完全不同,地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考虑设置公务员管理机构,不仅在名称、职能上与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也不一样。
不管上述那一种情形,在联邦制和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公务员管理机构与地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分属两个系统,地方机构对中央机构没有从属关系,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既没有领导权,也没有指导监督权。地方机构从属于地方政府,其业务与中央几无关系,有完全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种机构设置方式,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照顾地方的特殊性,地方可以因地制宜,不致于因推诿迟缓而贻误时机。缺点是地方在公务员管理上自立章法,各行其是,容易为某种狭隘的利益所驱使,而造成管理上的盲目性,地方之间的不统一也易引起互相攀比,造成管理上的不良倾向。
第三节
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发展演变(略)
第四节
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一、我国政府人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略)
二、现行公务员管理机构
我国现行公务员管理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级政府设置的综合管理机构,一类是政府各部门设置的部门执行机构。
(一)综合管理机构
《国家公务虽暂行条例》第八十五条规定:“国务院人事部门负责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可见,国务院人事部门即人事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人事厅(局);计划单列市、设区的市、盟、自治州人民政府的人事局;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人事处;县、市、旗人民政府的人事科,均为我国公务员综合管理机构。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是各级政府人事行政职能部门,受同级政府首长领导,对同级政府首长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业务指导。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内部,亦实行首长负责制,同时设有党组,由行政首长兼任党组书记,根据公务员综合管理需要内设若干机构,如人事部内设若干司(厅),省、直辖市、自治区人事厅内设若干处(室)。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行使同级政府人事行政职能,综合管理公务员事务。作为公务员综合管理机构,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综合管理机构是具有多种管理功能的机构,即在对公务员事务的管理中,具有决策、协调、监督、执行等多种功能,而不是只具有单一的管理功能。
第二,所管理的公务员事务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包括公务员的录用、职位分类、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交流、培训、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申诉控告、退休等各个环节的事务。而不是象外国设置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中,有的专管考试录用、有的专管人事纠纷裁决等。
第三,其职权所及的范围,不象部门执行机构仅限于本部门,而是包括同级政府各个部门和本行政区域的公务员管理工作。
第四,其管理对象主要是公务员事务,而不是公务员个人。虽然综合管理机构根据同级政府的授权也有管理某些公务员的职能,但其职能主要是对公务员事务的管理,而不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制定管理规范并指导实施或规范对公务员事
务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管理机构对公务员的管理具有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的性质,而不是直接管理。
综合管理机构即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管理公务员事务的职能主要是:
(1)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
(2)对同级政府各部门的人事机构和下级政府人事部门进行业务指导。(3)对某些管理事务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组织协调。(4)对某些管理事务行使审核、审批权。
(5)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6)根据授权直接管理部分公务员。
(二)部门执行机构
设在政府各部门的人事机构,是公务员管理的部门执行机构,如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公机构等内设的人事司,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部门的人事处。有的部门的人事机构不单独设置,而是和别的职能机构合署。
部门执行机构是本部门行政首长的领导,对本部门行政首长负责,是行政首长在“用人”方面的助手和参谋,同时接受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在本部门执行公务员管理的职责。
部门执行机构的特点,主要是管理本机关的公务员,个别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上级部门的人事机构的管理范围也包括下属部门的公务员。部门执行机构主要承担执行功能,有时侯,部门执行机构也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范
性文件,但必须是不与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综合管理机构制定的政策相抵触,实际上是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运用,因之也属于执行管理行为。
部门执行机构主要对本单位公务员具体执行如下管理权:(1)录用权。依据法定条件和程序,经批准,为本单位录用公务员。(2)考核权。组织对本机关公务员的考核,执行诸如晋升考核等专门考核。(3)奖惩权。依法对公务员实施奖惩。(4)升降权。依法定程序和条件对公务员实施职务升降和级别升降。(5)任免权。根据任免机关的决定,办理对公务员的职务任免事宜。(6)辞退权。依法对公务员予以辞退。(7)其他人事决定权。如决定公务员的转任、轮换、回避、退休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管理权的行使,决定权并不全部在于部门执行机构。有的是由部门执行机构根据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有的是根据行政领导或行政领导集体的决定执行。部门执行机构担负具体执行的职责,起具体执行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是,在各级政府设综合管理机构,在政府各个部门设部门执行机构。综合管理机构担负对公务员事务综合管理的职能,具有决策、协调、监督等功能。部门执行机构担负具体执行对公务员直接管理的职能。综合管理机构对同级政府各部门的执行机构、上级政府综合管理机构对下级政府的综合管理机构负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责任。由此而构成的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体系,具有管理统一、事权集中、机构精干、关系明晰等优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学习辅导2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学习辅导(2)第四章
录
用
第一节
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一、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录用就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政府工作人员的一种制度。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这种以考试方法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从现代意义上理解,这种制度则是伴随着近代西方产业革命而产生的西方文官的考任
制。从历史渊源来讲,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中采用的考试办法,与上述考试录用制度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以“对策”和“射策”方式选拔官吏的做法。对策类似于命题考试,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中国古代真正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一般认为是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
所谓“科举制”,就是分科举士之意。它与以往的官吏选拔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往官吏选拔制度主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推荐选拔办法,而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分门别类的考试来确定官吏的选拔与任用,考试成绩是主要的标准。
科举制在唐朝已得到长足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即每年由礼部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制科则是由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的考试。
科举制从唐朝至清朝,一直是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有时甚至强调“非科举毋得为官”。一般讲,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为科举考试的初级考试。应考者须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试者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为中央一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一般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试者称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是科举考试为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约取考试者的三分之一左右,赐进士出身;余者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过殿试的考生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授官。
(二)近现代西方文官的考任制
现代意义上的考试选官制度是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在十九世纪中叶伴随西方产业革命的完成而建立的文官考任制。这种制度在德国和英国实行较早。英国考任制度的建立对西方各国影响很大。
二、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考试的一般意义上理解,考试在选拔优秀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
考试作为一种测度、评价个体差异性的手段,在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考试还有一种功能,即调整社会上人才的布局和结构。一旦录用考试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录用人员的主要方式,就产生几方面社会效果:一是促使教育内容的改革,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促使行政机关本身对自己的职位设置,人才的年龄、专业配置以及知识结构等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新的要 求,不断改善人才结构,以达到优化组合;三是使社会各行各业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潜在能力,向着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向努力,从而在整个社会上起到人才调节的作用。
(二)从国家机关录用考试的特殊意义上理解,考试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从考试的地位看,它是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选拔 秀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从公务员制度的规定看,与旧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采用考试加考核的录用办法是选拔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根本途径。凡进入公务员队伍,担任科级以下非领导职务,都要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考试在公务员制度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其在确保公务员队伍基本素质上起着别的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从考试的内容看,它是确保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
录用考试包含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笔试,二是面试。笔试侧重于考察考生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面试侧重于考察考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试,再加上我们过去一贯坚持的考核,即对考生政治态度、道德品质的考察,就在干部录中具体落实了德才兼备的方针,从而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
第三,从社会效果看,它是促进机关廉政建设,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
录用考试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分对象,一视同仁。二是面向社会,公开竞争。将考试应用于机关干部的选拔录用上,实际上是在用人工作中增加了公平竞争和公开监督的机制。这两点正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公务员录用的涵义与原则
一、公务员录用的涵义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补充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采用考试和考核的办法,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录用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补充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即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办事员。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进人公务员队伍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采取录用的方式,属于交流的范畴。第二,录用公务员,必须采用公开考试和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即通过考试全面测验报考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适应职位要求的基本能力;通过考核全面考察考试合格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及其他方面的情况。第三,录用公务员,必须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这里的法定条件,既有对有关人员的条件要求,也有对用人单位的条件要求。对人员的条件要求,按照录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来划分,有报考条件和正式录用条件;按照各种条件的内容要求来划分,又包括政治条件、业务条件和自然条件(包括健康状况等)。对用人单位的条件要求,主要指职位空缺等条件。录用公务员的法定程序,包括从发布报考公告、进行资格审查,到考试、考核、提出拟录用名单报批等一套规定,录用公务员必须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
二、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应当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公开原则
公开原则主要是指录用公务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通过贯彻公开原则,一方面能动员社会上各种优秀人才报考国家公务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保证录用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增加用人制度的透明度,便于公开监督,减少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在公务员录用工作中贯彻公开原则,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招考政策公开;二是报名时间、招考对象和条件公开;三是用人部门、招考指标、招考职位、任职资格公开;四是考试时间、方法、程序公开;五是考试成绩、录用结果公开。公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工具公开刊登或广播、发布招考简章和消息;(2)举办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和社会宣传招考的有关政策,解答有关招考的询问;(3)主管招考的负责人以公开信或发表电视讲话的方式解释有关招考的政策,介绍国家机关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鼓励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积极报考,呼吁社会给以理解和支持;(4)考试成绩与录取结果采取公开张榜公布或个别通知考生。
(二)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即承认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里所讲的平等,是指公民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平等,凡具有报考资格的公民均可应考。当公民受到不平等待遇时,有权要求法律保护。除了不符合法定报考条件的人员,任何人不因民族、性别、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原因,而在录用方面受到歧视,同时也不因上述原因而享有特权。对他们的录用与否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品德与才能。
对待平等原则的理解不能绝对化。一方面,它是我们制定有关政策规定的准则;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平等条件的实现程度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竞争原则
所谓竞争,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录用按照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并考核本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鉴别优劣,择优录用。选择优秀人才为政府提供高效的服务是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基本目的。
整个招考工作分为几个环节:报名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每一环节都是一次筛选,前一环节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一环节。经过这种层层筛选,层层淘汰,选拔出来的人员就会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四)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的原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选拔和使用干部的原则,也是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需遵循的原则。德才兼备作为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最突出地表现是,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具体来讲,即不仅测试报考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考核其政治态度和思想品质。因此,我们说的竞争,同西方国家的竞争,涵义是不同的,它不是单纯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竞争,而是报考者之间包括政治条件、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的全面衡量比较。
(五)按职位要求选人的原则
按职位要求选人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一条原则,是指在录用公务员时,应当要有职位空缺并按照招考职位的工作 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及其任职资 格条件来衡量报考者的德、才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按职位要求选人,也是适才适所的人事管理原则的一般要求。尤其是初级职位,专业化分工比较细,一般都要求任职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才能,专才专用。另外,某些特殊职位,对“德”的条件也有特殊的要求。
第三节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种类、方法和内容
一、测评种类
(一)公开竞争性考试
公开竞争性考试的特点是,这种考试是开放性的,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报名,凡具有报考资格条件者都可报考;考试成绩也要公开,允许查询;整个考试过程要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等。同时,这种考试是充分体现竞争精神的,通过笔试、面试,全面测试报考者的知识水平和适应职位要求的能力,层层筛选,按照考试成绩评价优劣、排出先后名次,确定合格者名单。
在考试实践中,对公开竞争性考试的具体组织,还将根据各招考职位对应考者文化水平的不同要求,大体划分为两种类型(层次),分别命题,分别组织进行。即:招考职位要求应考者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作为一个类型;招考职位要
求应考者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作为另一个类型。对这两种类型的应考者的笔试和面试,不仅命题水平有差异,考试科目也不完全相同。
(二)简化程序与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简化程序与采用其他测评办法,是相对于公开竞争性考试而言的。在—般情况下,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都必须采用公开竞争性考试的办法。但一些特殊职位录用公务员,也可以不采用公开竞争性考试的办法,可
以简化公务员条例规定的录用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适用简化程序和其他测评办法的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
1.因特殊情况不宜公开招考的职位。
2.因招考职位所要求的专业特殊,有条件报考的人员极少,难以形成竞争的。
3.因业务要求特殊,需要专门测试其业务水平,而不需进行一般性考试的。
4.对一些技术操作性比较强的职位,可以采取审查资格证书或者考察实际操作演练情况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简化程序与其他测评方法录用公务员的“特殊职位”以及如何简化程序,采用什么样的测评办法,必须经国务院人事部门或者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其他任何机关不能自行决定。
二、考试的基本方法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方法是笔试和面试,现分述如下:
(一)笔试
笔试,主要用于考查应试者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笔试具有三大优点:一是经济性。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大批人员在不同地点进行考试;二是客观性。主考人与报考者不直接接触,评卷有客观尺度;三是广博性。一张试卷可以出多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题目。
笔试的形式,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两种:一种是英、法、德等国家采用的传统论文式笔试,它要求以议论文或记叙文解答问题。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检验报考者的文字表达、材料综合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但命题范围较小,选择性比较差,特别是评分标准易受阅卷者主观好恶的影响。另一种是美国采用的选择式笔试。它主要是让应试者根据试题的要求,以简明的文字或符号判断是非或选择答案。这种方法能够检验应试者多方面的知识,考卷容量大,且评分标准化、统一化,但应试者在答题时有猜度的可能性,而且难以考查应试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深度。因此,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目前,世界各国有把这两种方式综合使用的趋势。
(二)面试
面试是通过考试人员与应试者直接交谈或者置考生于某种特定情景中进行观察,从而完成对其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的一种考试方法。主要考查应试者是否具备拟任职位所需要的实际才能和某些素质。
面试的突出优点在于:可以弥补笔试内容的不足,易于观察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举止仪表、气质等。但是评分时易受主考人员的主观印象的影响。因此,面试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并有标准答案,主考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面试过程中,应为报考人创造相同的环境和气氛,面试时间要控制适中,努力保证整个面试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面试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个别面试。即由5-7名人员组成面试考官委员会,对应考人就个人的经历,求职动机、计划、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连续发问,以测试其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第二种是分组面试。通常是以会议的方式,由考生轮流当会议主席,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考官只做引导性发言,最后以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体适应能力等指标进行打分。
除了面谈法外,面试中常用的还有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是指将考生置于一个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的环境中,通过所创造的逼真工作环境,在模拟工作中运用各种手段综合考察应试人的治事、领导、适应、创造和言谈等能力,从而获得应试人实际工作能力的直观印象。
心理测验的应用大体有三种形式:纸笔测验式、纸笔测验加仪器测验式以及问答式。主要用于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测验还有待进一步予以完善,只有科学、合理地将其应用于我国的人才选拔考试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三、考试的基本内容
国外对公务员考试内容的设计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通才”标准。即在考试内容设计上比较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在考试方法上偏重于对基础理论的测验;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专才”标准。即注重考察应考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一技之长,重视专家的地位和作用。在考试内容上侧重于专业性、实用项目的测验,注意吸收专家学者担任高级文官。
我国公务员考试在内容设计上主张:博专结合,以博促专。考试内容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知识测验。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的通用性知识,如政治、法律、行政管理、宏观经济、公文写作等;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位所必备的业务知识。
(二)智力测验,或叫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对记忆能力、分析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数目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关系能力等一般能力的综合测验。
(三)技能测验。主要包括应试者处理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检验应试者对知识和智力运用的程度和能力。
第四节
录用公务员的程序
我国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应当经过以下几项程序:
一、发布招考公告
发布招考公告,是采用公开竞争性考试的办法录用公务员的法定必经程序。除经国家明文规定或经有权机关批准不宜公开招考的职位之外,其他普通职位录用公务员时,都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考公告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招考部门及所在地区、招考职位及其所要求的资格条件、考试科目及报名地点和时间等。发布招考公告的方式,可以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来发布,也可以采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还可以在公共场所张贴公告等等。
二、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程序就是初步审查报考人员是否具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对审查合格者发给准考证,准其参加录用考试。
报考资格条件是指国家和主考机关规定的成为某个职位上的公务员时不可缺少的起码的条件。对此,世界各国公务员法中都有规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籍,报考者必须具有本国的国籍;二是享有公民权;三是报考者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四是报考者应具有与报考职位相应的文化程度;五是年龄要求;六是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规定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只规定积极性报考资格条件,即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方可报考;一种是只规定消极性资格条件,即是具有什么样的情况不允许报考;另一种是既规定积极性资格条件,同时也规定消极性资格条件。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报考资格条件的规定大体属于积极性的。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基本资格条件为:(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4)具有与报考职位相应的文化程度;(5)身体条件和年龄等方面的条件;(6)具有考试主管机关批准的其他条件。
其中第(6)项“具有考试主管机关批准的其他条件”,是指由用人单位根据某些特殊职位的要求提出,经过考试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在一般资格条件之外增加的条件,如有的保密职位要求符合机要人员条件等。
三、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
考试程序的目的是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全面测验应考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适应职位要求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考试根据报考职位所需文化程度的高低分等次分别组织进行。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面试也分若干测
评要素,都由国家统一规定,或授权有关机关具体确定。考试成绩应一一核对登记,并与考卷一起妥为保管。按照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确定考试合格者名单,并按成绩高低顺序排列予以公布。考试的分数可以不公布,但当事人要求查阅时可以
查阅。
四、对考试合格者进行录用考核
录用考核的对象是前一程序确定的考试合格者。考核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用人部门在明确考核的内容后,还必须确定出考核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
考核的方法必须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一般应以用人单位的机关人事部门为主,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的方式可通过查阅个人档案,向其所在单位领导、同事了解情况,与本人交谈等形式进行。
考核结束后,用人部门应综合分析考核情况,给每一个被考核者作出考核结论。这一程序中,除了对考试合格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 的考核之外,实践中还应组织这些人员进行体格检查,以审查其健康状况是否适应工作要求。体检的项目及标准由录用考试主管机关规定,体检的具体组织工作
由政府人事部门或由其委托用人部门负责。
五、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办理录用手续
考试、考核工作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平衡和比较,按照择优录用的原则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级(即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再履行其他录用手续。
六、对新录用人员进行试用
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虽然没有把试用作为录用公务员的程序,而是作为对新录用人员的要求规定的。但实际上,试用是整个录用程序的延伸,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方可正式任职。试用的目的主要是用人部门对被试用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适应工作的能力等进行考察,作为试用期满后正式任职或取消录用资格的依据,同时也使试用人员在正式任职前获得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更快地适应工作。应届毕业大学生、研究生除特殊专业外,试用时间为一年,从在职人员中录用的人员试用时间由用人部门决定,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月。特殊情况由用人部门决定可适当延长试用期。
用人部门应该对试用人员严格要求和管理。首先,应对试用人员进行认真考察,试用期满后,要对所有试用人员进行考核,确定试用是否合格。其次,要加强对试用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行政机关工作所需知识,了解本机关机构设置与职能情况,掌握拟任职务的工作性质、任务、方法等,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此外,按照公务员条例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录用的公务员,一般应当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两年以上),但是,由于某些职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殊,比如会计、翻译、计算机操作员等,经国家规定或授权有关机关批准,也可以录用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任职(主要是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录取),录取后在试用期内或者试用期后安排这些人员到基层机关工作一至二年,以取得基层工作经验。
第五章
考
核
第一节
考核制度的涵义与建立考核制度的意义
一、我国干部考核制度的发展概况
我国干部考核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考核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干部考核的形式不尽相同,考核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考核主要表现为对干部的“审查”制度,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和清除奸细”;二是为了了解干部的长处和弱点,以便更好地使用于部。
建国初期,干部考核叫“鉴定”和“考察”。1949年11月4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说明了干部鉴定的性质和目的,同时对鉴定内容和方法等作了规定,指出:“干部鉴定,是干部在一定工作或学习期内各方面表现的检查和总结。”考核内容,“重点应放在立场、观点、作风、掌握政策、遵守纪律、联系群众、学习态度等方面”。鉴定方法“采取个人自我检讨,群众会议讨论,领导负责审查三种方式结合进行”。在考核时间上,规定“每隔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各地均须对其所属干部进行一次鉴定”。在实际执行中,干部鉴定工作虽然不够制度化,但鉴定办法一直坚持下来,干部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以后,或者 经过一次运动,参加一次培训之后,都要做一次鉴定。
到1964年,在干部考核内容方面规定得更加全面,中央组织部《关于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对科技干部的考核,除了考核政治思想之处,还要考察了解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和工作中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1979年11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在考核方法上,提出“要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通知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规定,表明我们对干部考核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干部考核逐步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988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和《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工作考核方案(试行)》两个文件。
1989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又联合发出《关于试行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同时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工作考核方案(试行)》。1988年、1989年发出的这两个考核通知及三个考核方案,对部分领导干部考核的目的、对象、形式、内容、时间、程序和考核机构的设置及职责、考核结果的使用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是近十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干部考核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建立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考核制度的科学依据
考核制度的建立,是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一)考核是加强人事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比较正规的官吏考核制度,通过考核了解官吏的善恶功过,以决定对他们的升降去留,以求惩汰庸劣,官得其人,野无遗贤,朝无幸进。现代世界各国也都十分重视对公职人员的考核工作,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公职人员
加薪、升级、调职、免职等的重要依据,先后创造了不少考核办法,注意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谋求考核方法的不断改进。
(二)人的素质是可以考核的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总要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通过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完全可以了解到他的基本素质。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只是反映了考核的难度,并不是说不能考核。总之,人的素质是客观存在,因而是可知的。既然人的素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得以了解,并且人们的素质各有不同,那么,对人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就可以考核,可以比较,可以鉴别,然后区分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
(三)考核的功能和效应
考核要对人员作出评价,评价的结果能起到依据作用,即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人员进行合理、正确的任用、奖励、培训、晋升工资等。与这种评价作用相联系,考核能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因而起到督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由于考核要检查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工作人员是否尽到了职责,是否完成了任务,这就在工作人员的心理上起到一种鞭策和督促的作用。同时,人有自我 比较能力,考核能调动人的自我比较意识,每个工作人员都会将自己的评价结果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同工作要求比较,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人的竞争意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当工作人员的优点和成绩在考核中得到肯定时,也会受到激励,力求日后保持优点或争取做得更好。另外,考核还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考核标准就像一面旗帜,指出工作人员前进的方向,工作人员通过考核,会产生一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心理效应。由此可见,在人事管理中正确地运用考核,能产生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如果工作人员长期处在一种缺乏考核的环境里,便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作人员就会越来越消极、怠惰。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需要检查人员的工作情况和评价、识别人才,这使考核制度的产生有了必要性;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以考察,这使考核制度的产生有了可行性;考核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这就使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备了可能性。
三、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涵义
所谓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考察,作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任用、培训、晋级增资等的依据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涵义包括:
第一,考核的对象是已确立公务员身份的人员。
第二,考核制度的实施主要采取定期考核的形式进行。公务员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考核,但主要形式应是定期考核,因为定期举行的、时间相对集中、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考核才是考核制度化的标志。如果只有平时考核,而无定
期考核,便还不能认为是已经建立起正规的考核制度。
第三,考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依法进行考核,这是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一个特点。如果考核不是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而是机关领导人自行决定的,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临时性、单项性的考核,它不是也不能代替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考核制度。
第四,考核结果是合理使用公务员的依据。从根本上说,考核是为了使用,如果考核仅仅是作出评价,而不能成为合理使用公务员的一种手段,那么这种考核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务员考核制度。
由此可见,公务员的考核是有特定涵义的。这不仅仅是说考核的对象必须是公务员,而且还有许多特定的要求。因此,要注意将公务员考核制度同对公务员的其他考核相区别。一要与公务员的晋升考核相区别。作为考核制度的考核与晋
升考核有密切的联系,前者可以作为后者的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晋升考核。晋升考核是根据公务员拟任职务的要求进行的考核,它除了要了解公务员日常的德才表现,还要考察公务员是否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及在下一级岗位的任职年限等。晋升领导职务的,还要了解其组织领导能力。考察能力时,不但要注意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潜在能力,即考察其是否具备在上一级职务的工作能力。二要与对公务员在某项政治活动中或某次事件中的表现的考核相区别。这类考核目的比较专一,就是考察公务员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主要是政治思想表现。三要区别对公务员其他考核,比如对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考核,公务员培训结束的考核,公务员转换职位任职的考核等。
四、建立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义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于我们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分明。
(二)有利于合理使用公务员,发挥公务员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以及晋级增资等提供依据,使这些工作做到科学、公平、合理。
(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工作责任感。
(五)有利于对公务员实行监督。
第二节
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
一、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基本原则是:
(一)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
坚持客观公正是考核工作的基本原则。所谓“客观”:一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公务员做出评价;二是要全面地本质地反映公务员的政治、业务和实际工作情况,避免片面性。所谓“公正”,就是对任何公务员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考核,不因公务员的职务高低及与领导者的亲疏而在标准掌握宽严不一。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公务员的情况,那么考核结果就毫无用处,无法把它作为任用、培训、晋升工资等级的依据。如果考核结果不公正,就会引起广大公务员的不满,使考核工作失去权威性,还会严重挫伤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做到客观公正,考核才能成为知人善任的前提,成为激励公务员奋发上进的有效手段,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二)严格依法进行考核
公务员的考核是一项重要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必须严格依法考核。依法考核,对于维护公务员考核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排除任何形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于统一标准,保证考核的客观和公正;对于从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依据作用等方
面保证考核的效果;对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加强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建设,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公务员依法考核,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考核的原则、内容、程序、等次等都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同时还要制定考核的专门法规,作出具体的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操作性。
公务员考核的正规性和考核结果的法律效力表现在这样几方面:第一,凡是公务员都必须接受定期考核,任何公务员都没有拒绝接受考核的权利。第二,任何机关及其领导者都不得随意取消本单位的考核,也不得以自己的考核办法代替
法定的考核办法,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第三,考核结果应该并必须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升降、奖惩、晋级增资等的依据。
(三)贯彻公开性和民主性
按照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要求,考核的目的、范围、时间、方法、内容、标准,都要公之于众。同时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为考核的一条基本原则。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必须有群众代表参加。主管领导在给公务员写评语、提出等次意见之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考核结果要正式通知本人。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在考核中贯彻公开与民主的精神,对于考核制度的建设有很大好处:
第一,从制度上保障了群众在考核中的民主监督权,既体现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又体现了民主监督和公开监督。从根本上说,只有在各项行政管理制度中把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民主监督、公开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增强活力、提 高效率、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得以实现。
第二,保证考核的客观和公正,防止由于领导者单凭个人恩怨好恶,或者限于个人认识水平和了解情况不全面所造成的考核不公的现象发生。领导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对被考核者作出评价,可以较好地做到公正、客观,减少或
抵消各种带主观成分的偏见。
第三,更好地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公务员对照公开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或对别人进行测评,就会通过相互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到自知之明。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单纯领导考核而容易产生的各种抵触和不服气的情绪。
(四)考核必须同对公务员的奖惩、使用、晋升级别和提高工资等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的考核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合任期进行的全面考核,直接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升、降或留任。另一种是以处理不称职和不法者为目的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他们分别作出处理。
现代世界各国也都十分重视考核对于其他人事管理环节的依据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搞好公务员的考核,就一定要同升降赏罚有机联系起来,配套进行,该升者升,该降者降,不能用其所长者还要给他们调整工作岗位,要通过考核实现量才用人,人尽其长,还要达到抑浊扬清的目的,调动起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
二、考核的内容
从各国对于考核内容的设计看,有的注重全面考核,有的侧重某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在建立正规统一的人事制度方面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人事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很早就注意了从人的条件与工作成绩两个方面来考核官员。
唐朝的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包括的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是指的人的品德和工作态度,而“二十七最”是指的各行各业完成工作的标准。
宋朝的“四善四最”,其设计宗旨与唐朝差不多。
至清代确定的“守、才、政、年”四项就更全面了,大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操守、才能、政绩和身体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干部考核中一直是注重全面考核。1949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里就强调,干部鉴定是“各方面表现的检查和总结”,以便使组织“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干部”。1979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里明确提出要考核“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考核目的,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也应当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考德主要是考察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包括是否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否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是否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是否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尊重社会公德,等等。
考能主要是考察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基本能力包括是否具有所在职位所要求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身体条件等基本素质方面的能力;应用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对外进行交涉与对内进行折衷协调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考勤就是考察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勤奋精神和事业心,主要看工作上是否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在业务上是否肯钻研、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纪律性和出勤率如何。
考绩就是考察工作成绩。对工作成绩的考察,不是简单地看是否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定量的工作,不能是只要不犯错误,就算有成绩。考绩要看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成绩如何;工作效率如何等等。
在坚持全面考核的同时,必须明确重点,考核的重点是公务员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和工作实绩。德、能、勤、绩四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有着内在的联系。之所以把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重点,是由于公务员的特殊身份决定的。如果公务员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那就失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样的公务员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去执行公务。之所以把实绩作为考核重点,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工作实绩是德、能、勤的综合反映。所以,我们在考核德、能、勤时要注意到这三者同绩的一致性。不能脱离绩去空谈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也不能离开绩去空谈一个人的工作精力;离开绩去看出勤率,也难以正确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不能解决“出勤不出力”的问题。把工作的实际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一是标准比较明确统一,可以防止领导者根据个人好恶或主观印象去评价人员;二是可以引导和鼓励公务员干实事,求实效,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使那些爱搞形式、不干实事的人和那些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人没有市场。
但是,强调重点考核公务员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和工作实绩,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对其他方面的考核,考核政治表现不能代表全部的考德,更不能代替考能和考勤。公务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职业道德,同时要具备本职工作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还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公务员,就要坚持全面考核,不能用一方面的考核去代替其他方面的考核。
三、考核的等次和标准
(一)考核必须确定等次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是有等次的。
唐朝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通常使用的是中间四、五等,前后几等实际不用,所以以后考核等次趋于简化。
宋代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等,另外特别好的,别立优等,特别坏的,别立劣等。
明、清时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各国考核也是部分等次的,少者三等,多者五等、六等。原苏联分为四等。美国、菲律宾分为五等。英国分为六等。日本各省厅(各部门)不相同,分为三等、四等、五等的都有,日本还规定了考列前等的比例数,评为优秀以上的不能超过全部被考核者的30%。南朝鲜一般分为四等,并规定了各等的比例,“特优”者占10%,“优”者占30%,“良”者占50%,“可”者占10%。
建国以后我国的干部考核一般采用评语法,不分等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概括和描述考核的结果,对干部作出全面的评价。其缺点是,考核结果只有定性的描述,这种描述伸缩性较大,比较笼统,标准不统一,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千人一面”,人与人之间缺乏比较的问题。这样,考核结果就难以成为晋升、奖惩等的依据,不能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
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凡考核合格的可定期晋升工资档次,考核优秀的还可提前晋升档次,并在年终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可在本职务对应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可以辞退。
(二)考核标准必须科学
为了正确有效地实施考核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职位的要求,规定各个等次的标准。一般说来,优秀是指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完满地达到任职要求,成绩显著;称职是指公务员在各方面都能达到胜任职务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不称职是指公务员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方面达不到现任职务的要求,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不强,完不成工作任务。各单位还可结合实际情况,把德、能、勤、绩分解成各种具体要素,定出每项要素的等次标准,这样更易于评比,综合得出的考评结果也会更加客观。
正确、科学地确定考核标准,是考核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考核标准不科学,就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也就难以得到好的效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考核标准是否科学,是决定考核成败的关键。
科学的考核标准,应当做到宽严得当,繁简适度,公平合理。标准过宽,使人懈怠,不能鼓舞先进;标准过严,使人丧失信心,起不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只有宽严得当,才能使大多数工作人员通过努力获得满意的考核结果,从中受到鼓舞。
第三节考核的方法和程序
一、考核的方法
(一)考核方法要科学
考核方法的确定,应当遵循这样几条原则:第一,要有利于对被考核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由领导者和主持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误差。第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注重科学。考核方法要符合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符合考核对象的特点。第三,要有利于群众参加考核和对考核实行监督,不搞神秘化。
(二)几种常见的考核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考核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考核方法,其中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主管首长直接决定法,又称臆断考核法、迳行决定法。就是领导者根据个人的印象和看法,直接评定下属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考核结果有的用评语表示,有的用等次表示。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宜行,节省考核时间,能直接反映领导对下属人员的看法。缺点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反映群众对某一工作人员的看法,考核的效果基本决定于领导者的识别能力和公正性。
(2)工作标准法。就是规定每个职位必须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以此为标准去衡量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达到工作标准要求的即为合格,超过工作标准的为优秀,未达工作标准的为不合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主管人员决定属员考核 结果时有明确的标准作为依据,因而考核较为客观公正;属员在日常工作时,也有标准可循。其缺点是: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工作成绩的考核较为适应,对思想政治表现和能力就难以制定定量标准。即使对工作任务制定具体标准也并非易事,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就更难制定。
(3)配对比较法。就是按照考核项目将被考核者一对二对地加以比较,决 定优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性高,由于在考核过程中,两相比较容易判断谁高谁低,而且考核者很难判断每个被考核者的最终成绩,因而可以避免考核者的主观影响。缺点是手续繁琐,工作量大,如单位的人数过多就不宜应用(如有30人,每一项就要对比935次)(4)功能测评法,又叫定量考核法。就是将各个考核项目解成若干要素,每一要素分为几等,每一等确定记分标准。测评时,让被考核者的领导、同级、下级各层次的人都参加,对每一要素打分,然后将测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每人的等次。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基本方法
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一方面要做到以领导考核为主,体现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工作全面负责,而考核也主要是考核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表现,所以一般情况下,主管领导对被考核者的了解是比较全面的;同时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所用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耽误行政工作,以主管领导考核为主,而不是人人都要经过群众评议和会议讨论,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考核效率。另一方面,考核要走群众路线,目的是要增加考核工作的透明度,避免考核工作的神秘化,杜绝领导个人说了算,凭个人好恶评价干部的现象发生让群众直接参加考核,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公务员进行全面评价,克服片面性。群众参加考核的方式包括;考核组织里有公务员群众代表参加;主管领导要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
上,给公务员写出评语和提出等次意见;对担任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局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考核时还要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考核还要做到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如果按时间划分,公务员的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两种。平时考核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总的要求是,主管领导人员对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情况要有切实的记录。考核必须以平时考
核为基础,不能脱离平时考核以印象论人。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就使考核做到了考之有据,同时使考核工作 变成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二、考核的程序
公务员的考核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考核工作的严肃性,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考核效果,防止马虎草率和各行其是。我国公务员的考核,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
(一)考核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成立考核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各部门、各单位,都应在考核工作进行之前建立非常设性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公务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的设立,可以根据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实际情况确定,如果机关人数少,一个部门设一个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即可;如果机关人数很多,可以在部门设考核委员会,部门内各单位设考核小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由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负责人、人事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代表组成。对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的组成人员要认真选择,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办事公道正派,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考核技能。
其次,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要根据上级部署和本单位情况,具体确定考核时间;编制考核日程表,设计考核项目,确定考核标准,拟定考核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准备各种考核表格等。
再次,向本单位公务员宣布考核计划,组织必要的学习,使每个公务员都明确考核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考核的意义,以保证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考核评语、等次的确定
这是考核的中心环节,其基本程序是:先由个人总结,再由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的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记录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并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经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审核后,由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
先由个人进行总结,这是我们过去干部考核的老传统。好处是可以使被考核者通过自我总结和反思,找出战绩与不足,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利今后的发展;同时,由于被考核者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因而总结工作会比较全面,避免遗漏。缺点是,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同,所以需要进行平衡。
由主管领导写评语,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这是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体现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精神。但主管领导评价公务员必须持之有据。这就要求做好平时考核,将每个人的平时情况、突出表现、重大功过随时记录在册。在写评语之前还要采用各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各单位的情况确定,但绝不能走过场。听取群众意见是让群众直接参加考核的具体表现。在这方面,近几年一些地方已经创造了许多好办法,比如组织群众根据测评量表的要求对被考核者进行评鉴。对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考核时还要组织民主评议和民意测验。主管领导在依据平时考核情况和群众意见给公务员写评语时,一定要审慎、公正、客观、全面地反映公务员的基本情况。最后还要给每个公务员提出等次意见,一般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
在考核过程中,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要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的主持下,负责本部门本单位整个考核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平衡工作,还要负责监督各主管领导是否认真执行考核标准,是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在接到各主管领导报来的考核结果时,应当按照考核规定逐一审核,对于不合乎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审核合格的报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由负责人最后确定考核等次并签字。
(三)考核的结尾工作
考核结果,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听取本人意见。如本人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向主管领导人员或考核委员会(考核小组)申请复核。主管领导人员、考核委员会(考核小组)应该认真复核。如果考核结果有可能成为公务员受到行政惩处的依据,而公务员又对此不服时,可按照规定进行申诉。允许公务员要求复核和提出申诉,这既是公务员的权利,也是对考核可能出现偏差的一项补救措施。最后,考核结果要存人本人的档案,作为对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
第六章
奖
励
第一节
奖励制度的发展及建立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意义
一、奖励制度的概念
奖励制度是指国家机关、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或内部章程,对本组织的工作人员及其他公民给予一定荣誉或物质利益以示鼓励的制度。奖励是借助于人的进取心理和荣誉心理起作用的,它通过肯定人的一定 行为和贡献,满足人的一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调动其积极性,并以此激励其他人员积极向上,争做贡献。
由于行使奖励的机关和组织不同,奖励的种类不同,奖励便表现为了定的层 次意义。层次越高的,荣誉越高。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第八十条规定,国家主席有权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给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奖惩行政人员”。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有权“奖惩行政工作人员”。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奖励,称为行政奖励。公务员的奖励即属于行政奖励。当然,公务员的奖励不仅包括以各级政府名义行使的奖励,还包括政府各工作部门进行的奖励。
所谓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公务员管理法规,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以及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所给予的奖励。公务员的奖励具有区别于其他奖励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奖励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即是说: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奖励,奖励的对象是公务员。如果奖励主体不是国家行政机关,即使奖励对象是公务员,那么这种奖励也不是作为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奖励。(二)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标准和法定程序进行。就是说,奖励的条件、种类和程序必须合乎公务员法规的规定。(三)奖励的正式决定要严格执
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
二、建立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意义
建立公务员的奖励制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激励竞争机制,鼓励公务员积极向上。
根据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公务员制度必须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竞争机制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奖励制度是一个重要方面。奖励是对优良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是强化的激励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讲,人们无不喜欢受到奖励,受到奖励后会产生一种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公务员的奖励制度正是根据这种心理效应而发挥作用的。公务员受到奖励后,会更加努力,再接再厉,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同时,受到奖励的公务员还能起到榜样和导向的作用,带动和激励大家上进。公务 员能否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做出贡献,归根到底决定于公务员本人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这就会促使公务员在工作和学习中勤勉努力,刻苦奋进,注意提高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二)有利于保护公务员的积极性,优化公务员的成长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行政机关对表现突出、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给予及时的奖励,是对公务员良好行为或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支持,这会鼓舞他们坚持不懈,斗志不减,继续做出努力。同时,这样做对在国家行政机关中扶正压邪,反对腐
败,公正廉洁,依法行政,树立良好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基本原则,既符合世界各国奖励制度通用的一般原则,又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了我国干部奖励制度的特点。具体讲,这些原则有:
一、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是由人们的基本需要所决定的。人的需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物质需要,一个是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工作的兴趣、荣誉感、信任感、责任感、成就感等心理方面的需求。奖励之所以能够激励人们 的工作积极性,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是奖励的两种形式。所谓精神鼓励就是对受奖的公务员给予荣誉方面的表彰,包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增强其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所谓物质鼓励就是对受奖的公务员给予物质形式的奖励,包括发给奖金、奖品、工资晋级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一定的物质需要。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一个共同目的,是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应该指出的是,人 们对物质和精神两种需要的层次和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人们的物质需求相对比较强烈,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比重会逐步加大。
在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机关与公务员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我国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要经常教育公务员必须具有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坚持对国家公务员实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方针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第二,公务员是通过一定方式被选拔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
平,比较重视政治荣誉,对他们实行精神鼓励一般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第三,就人们的需要层次来说,精神需要同物质需 要相比属于更高的需要层次。况且,无论是精神鼓励还是物质鼓励,最终都要通过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而心理效应,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精神作用。所以,在实行物质鼓励时,要注意同精神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物质鼓励的具体形式可能引起的精神效果。如果奖励的物质对受奖者不适用,或者搞平均主义,人人有份,那么就达不到鼓励的目的。第四,实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方针,可以使公务员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它可以通过满足公务员正当、高尚的精神需求,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把公务员的要求引导到对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追求上去,使他们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志趣高尚,从而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个人的事业与前途同国家的振兴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就要求在对公务员进行物质鼓励时,不是单纯给予奖品、奖金,而是要配合以一定的形式进行表彰,搞好典型宣传,使周围的群众了解为什么要奖励他们,向他们学习什么。这样才能起到鼓励先进,带动一大片的作用。
二、公平合理,奖励得当的原则
所谓公平合理,主要是要求在一个单位内,或者在一个可以比较的范围内,奖励标准要一致,不能因人的地位、家庭背景以及同领导者的关系等等而有所不同。如在一个单位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嘉奖,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以记功,对所有公务员都要一视同仁。这样,无论是受奖的公务员,还是未受奖的公务员,都有个公平感,认为合理合法,受奖者光荣,未受奖者服气。
所谓奖励得当,是说公务员是否受奖,以及所受何种奖励,要根据其表现的突出程度及贡献的大小,做到大功大奖,小功小奖,无功不奖。对有功者不奖,固然不能调动积极性;而对无功者滥奖,同样没有好效果,不但达不到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目的,甚至会起反作用。
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好公平合理、奖励得当的原则,应当做到:第一,严格依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奖励。公务员条例及公务员奖励的单项法规里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可以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结合 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奖励办法。有了这些规定,就要严格执行,公务员应该不应该受到奖励,受什么奖励,要按规定的标准进行衡量;同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第二,要走群众路线。因为奖励不仅是要调动受奖者的积极性,还要起到激励群众的作用,所以奖励工作是公开进行的。受奖人员的产生,可以是领导提名,可以是群众推选,也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或群众组织建议,但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群众评议。对于不是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而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例如救灾救人)的立功人员,也要向群众说明受奖原因。总之,走
群众路线就能防止一些该奖的不奖,不该奖的受奖以及同功异赏的现象发生。
三、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奖励的作用,还必须做到奖励与惩戒相结合。这是因为:第一,奖励与惩处是人事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一奖一惩,相辅相成,这是用人之道。只有在坚持对劣者进行惩处的情况下,才能显出优秀者受奖的价值;两相对照,受奖者才会深切感受到受奖的分量。只奖不惩,就降低了奖励的价值,影响奖励效果。奖惩结合,才能在群众面前树起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第二,如果只奖不惩,会使一些违法失职行为得不到纠正,坏人坏事会逐渐孳生蔓衍,把单位的风气带坏,在这种情况下,受奖者不但起不到榜样的作用,而且还会受到孤立。因此,要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必须注意以奖为主。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的:第一,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基础是好的,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逐步完善,公务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还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违法失职行为总是极少数,因此,以奖为主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二,从奖惩的功能来看,惩处主要是限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从制度上保证公务员达到最起码的工作要求。而奖励的功能则不同,它不仅可以使受奖者有光荣感、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潜力,而且可以成为其他公务员学习的榜样,带动一大片。所以,以奖励为主,能更好地起到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作用。
四、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奖励是否及时与奖励效果直接有关。奖励及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奖励与相关行为之间相隔时间越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越模糊,奖励的强化机制也就越弱。同时,对受奖者久拖不奖,公务员的良好行为便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支持,往往还要遭受冷言冷语,积极性会受到挫伤。所以,及时奖励,才有利于公务员继续保持积极性,有利于在机关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第三节
奖励的条件、种类和程序
一、公务员奖励的条件
具体说来,公务员有下列表现的,应该予以奖励:
(一)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起模范作用的;
(三)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五)防止或挽救事故有功,使国家或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减少损失的;
(六)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七)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八)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九)有其他功绩的。
二、公务员奖励的种类
奖励的种类是指根据工作人员突出表现的程度和贡献的大小给予一些什么样的奖励。奖励种类的设计,一要有层次,以便针对工作人员贡献和成绩的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二要符合实际情况,运用这些奖励种类确能达到鼓励的效
果。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奖励的方式和种类主要有:(1)精神奖励,包括口头表扬、书面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授予奖章等多种形式。日本公务员按其工作成绩的大小可分别获得:总理大臣表彰、大臣表彰、长官赏词、业务成绩表彰、授予功劳章等。美国高级行政部门文官(SES)每年有5%的人员获总统授予的“优秀行政官员”荣衔,1%的人员获总统授予的“卓越行政官员”荣衔。(2)物质奖励,主要采取发给奖金的形式,有时也采取给予物品的形式。在有些国家,享受特别休假或免费出国旅行等,也被看作物质奖励的形式。日本
公务员工作成绩优秀者,最多可领到相当本人60%薪金的“成绩奖”。美国文官(SES),每年有一半人可以领到不超过薪金20%的考绩奖金。(3)晋升奖励,即对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晋级。
我国的干部奖励种类一直在有关法规当中有明确的规定。早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里规定:“奖励办法分为以下各类:1.提升。2.记功(记大功或记功)并公布。3.给予奖章奖状等。4.书面奖励(传令嘉奖,通令嘉奖、登报嘉奖)。5.物质奖励。6.口头奖励(当众宣扬等)。7其他办法。
1952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将奖励分为五种:1.表扬或奖品;2.记功或二等奖金;3.记大功或一等奖金;4.记特功或特等奖金;5.授予荣誉称号(工作模范、劳动英雄或人民功臣)或荣誉奖金:(1)四等荣誉称号或四等荣誉奖金;(2)三等荣誉称号或三等荣誉奖金;(3)二等荣誉称号或二等荣誉奖金;(4)一等荣誉称号或一等荣誉奖金。
1957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将奖励种类分为六种: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或者奖金、升级、升职、通令嘉奖。
我国公务员的奖励种类是在1957年规定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形成的。公务员的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其中授予荣誉称号,将来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国务院授予、省部级行政机关授予等层次。国家行政机关对受上述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公务员的奖励种类作这样的规定,比1957年的规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因为实践的经验证明,授予奖品、奖金、升级应该结合其他奖励使用,不宜单独作为一个奖励种类。至于升职,原则上不应该作为奖励使用,因为晋升职务,要看职务所要求的条件,一个人做出了值得表彰和奖励的事,但不一定具备上级职务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组织领导能力及知识技能等,同时晋升职务还要考上级职务有无职位空缺,因此应将奖励和职务晋升区分开来,升职要按晋升职务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三、公务员奖励的程序
当公务员具备奖励条件时,所在单位的领导要根据群众意见或者考核组织的意见,或者党团组织及其他群众组织的意见,或者上级党政机关的意见,或者其他方面的意见,适时提出对公务员的奖励意见,调查核实情况,整理书面材料,然后经过领导和群众评定或者讨论,确认需要奖励时,由所在机关填写奖励审批表,附上本人事迹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和群众评议意见,提出授奖种类,按照规 定的审批权限,逐级申报。
审批机关接到报告材料后,先由人事部门进行审核包括审核报告材料、先进事迹材料、奖励登记表等是否齐全,事迹是否合乎奖励条件,拟授奖励种类是否恰当等,有的还要进一步复核实际情况,然后报有关领导集体研究审批。
奖励决定作出以后,要予以公布,通过会议、上光荣榜、广播或登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宣布,进行表彰,授予证书,还可以同时给予奖品、奖金等。同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把奖励决定和审批材料存人本人档案。
四、公务员奖励的批准权限
对公务员的奖励,根据公务员的管理权限及不同奖励种类的批准权限,分别由公务员所在机关或上级机关给予。也就是说,公务员奖励批准权限有两层制约:一是公务员的管理权限,行政机关必须是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公务员予以审批,例如部级副职公务员,即使是受一般奖励,也要经过国务院批准;二是不同奖励种类要求不同层次的审批,越是层次高的奖励种类要求审批机关的层次越高,例如一个县政府某科的办事员,如果是嘉奖,本科即可批准,如果授予省级荣誉称号,就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这样的要求,公务员奖励的批准权限应该是:(1)嘉奖,由公务员的任免机关批准;其中县级以上人大选举、决定任命的公务员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批准。(2)记三等功,县级以下行政机关任命的公务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市(地)以上行政机关任命的公务员由任免机关批准;县级以上人大选举、决定任命的公务员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批准。(3)记二等功,县级、处级以下公务员由市(地)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各部门批准;司局级公务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副省级、副部级以上公
务员由国务院批准。(4)记一等功,授予省部级荣誉称号,司局级以下公务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副省级、副部级以上公务员由国务院批准。(5)授予国家级荣誉称号,由国务院批准。
第五篇:作文辅导讲座
作文辅导讲座:家长怎样辅导孩子写好作文+作文投稿如何提高命中率 主讲人:《妙笔》杂志编辑小恍老师 主持人:王安忆佳老爸 春天赞歌
组织单位:中国少年作家班QQ群(237425617),新浪少儿教育-小学生QQ群 支持媒体:《妙笔》杂志
主持人忆佳老爸:
“借我借我一支妙笔吧,我要把这世界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话说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一支妙笔,来写出他(她)看到的万千世界,想到的奇思妙想,自己或者他人的喜怒哀乐——如同他(她)阅读过的那些美妙著作。
家长也是!
就算我们不能都去当作家,都去当莫言,可是,我们需要有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在考试作文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支领导喜欢、同事羡慕的笔杆子。
我们是中国人,按说语文和作文作为自己的母语,应该不成问题,可是恰恰相反,太多的孩子和家长却在发愁“作文难”。
作为一个普通的奶爸,近几年来我一直在默默鼓励王安忆佳写作文,现在初见成效,《家庭》杂志和全国各地大约70家报纸专题报道了我的所谓作文育儿经,我的新书《笔尖上的魔法诱惑》也即将出版,但说实在的,我只是一个外行,如何帮助更多家长辅导孩子写好作文呢?“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需要群策群力,这是我们组建“中国少年作家班QQ群”的初衷。本群的组建得到了中国少年作家班的授权,今后将有更多家长\孩子\作家老师\编辑老师加入进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大家一起成长。并非必须是少年作家才能进来,而是,少年作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阶段性目标,只要关心写作\作文辅导的家长和孩子,都欢迎加入进来一起探讨\交流\展示。
今天,我们就有幸请妙笔》杂志编辑小恍老师,来为大家真情主讲作文辅导讲座。
发 言 稿
—— 《妙笔》编辑小恍
大家好,我是长春《妙笔作文》的编辑小恍,非常高兴认识群里的家长们,回想“入博”的经历,大概是在遥远的2008年,那个飘雪的冬季自己也正面临生活中的许多转折,第一次全面接手《妙笔故事画刊》,第一次接触“博客”这个奇妙的家伙,第一次战战兢兢地给博客中的大作家和小作家们写信,希望得到它们美妙的文字,然后飞奔着在第一时间刊登在杂志上……
后来——
后来日子就变得格外热闹和神奇啦,像一个淘金者,一点点发现着博客的魅力,也结识了许多许多才华横溢、热情细心的家长们。能想象他们上传孩子博客时,眼睛里闪闪亮的神
情。每个孩子都是纯真澄澈的小天使,正是大家的赞赏和教导,一点点细心的记录,让他们的成长有了很清晰的轨迹。也有了一篇篇充满神奇想象和活力的文字,被记录、被一双双真诚的眼睛欣赏、赞叹……虽然入群以来发言不多,可是每次看到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研究好书、为一篇作文的优缺点认真发表意见,都有一种家的温暖、安全感——感激你们真诚的付出呀!感激的话就不多说啦,下面进入正题——今天主讲的两个内容,1.家长怎样辅导孩子写好作文;2.怎样投稿才能命中率高,该注意哪些。关于第一个内容,老实说,因为自己从没当过家长,且一直都是个很是幼稚和孩子气的人,所以对育儿方面的体会一定是浅显的,我准备简单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至于第二个主题:怎样投稿才能命中率高,该注意些什么。这个因为一直在从事选稿、编辑的工作,对此还是有一些体会的,因为本次讲座准备以第二主题为主啦。我经验不足,讲得一定很是稚嫩很粗糙,请大家多多包涵与指正中。
话题1:家长怎样辅导孩子写作文
一、对于开始涉足写作的孩子,应该如何引导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家长可能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这就是因为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未必需要要求孩子每天都写,但要争取让他们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看不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可以布置任务,比如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画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以此锻炼观察的全面性。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比较甲事物、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会从中得到提高。
3.多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说的比写的还形象还精彩,而且思路顺畅。训练一个写作文很难的孩子,先让他想,让他讲:在过去的日子里,看见了什么事,有哪些特殊的事情,说说某些方面的,在某一篇作文的主题范围之内选典型素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来观察到的经历过的事情,一件件校园内外的“奇人怪事”,比如昨天浙江凌霄妈妈发的孩子的小练笔:
今天,倾盆大雨,妈妈带我到公司去玩,那座公司很大很大,比一架飞机还大,比三座房子还大,就像一座飞机场。我和朋友去玩,玩了抓人,打仗走迷宫,我觉得这些游戏挺有趣的!比如:抓人一个小弟弟来抓我和朋友两个人,我和朋友分散的时候,我找了半天。玩得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时间过得真快,我和妈妈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语言天真,充满童趣,稍加修改,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日记。4.多练笔,多投稿。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孩子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比如请孩子帮忙书写一些“文件”。例如,过节了,让孩子给朋友写张贺卡寄过去;爷爷奶奶过生日了,让孩子们写一段生日贺词读给老人听;给远方的亲
人联系时放弃使用电话、电脑等工具,用书信……这一系列的“文件”可是使孩子体会到学习写作是很用的。
写日记(包括手工日记、游记、读后感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也是最难坚持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只有在大家多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坚持,对于家长自身,也应该给自己立一些“规矩”,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例如,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而自己却经年不看一本书;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写作,而自己一做总结的时候就“怨声载道”……这样的言行都会给孩子起到反作用。(个人觉得,在博友群里,山东小豆妈妈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19616373_0_1.html),小豆是个兴趣广泛、细心又喜欢做手工的孩子,他的博客因此内容丰富,如果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其中少不了妈妈出现的影子,比如母子共读绘本、甚至把一起做手工制作的过程也写得很详细。读来常常让人会心一笑)
此外,家长还需要做什么呢?
(1)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和孩子读同一本书。这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可以直接提高孩子的认识和写作水平;二是和孩子同时读书。在同一时间,家长和孩子读不同的书,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广泛涉猎文章,节约读书的时间。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以我个人为例,我老爸是个非常热爱历史的人,在我小时候就记得他眉飞色舞地谈《千家诗》《隋唐演义》时的兴奋,在小时候,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大人共同讨论一个话题,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呀!我们还曾经一起比谁记得古诗多,比谁能记住更多《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记得少的会被罚洗碗……童年的兴趣会让一个人铭记一生,后来我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爱历史剧、历史人物传记,甚至在书店里看到历史书就拔不动脚步啦。
(2)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初学写作文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错别字多,语句不通,条理不清楚等现象,当家长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或过高要求孩子,孩子始终感觉达不到要求,只好放弃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抱持这样的观点,对孩子的习作,我们就会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感动,孩子在“随心所欲”的写作环境中才能“畅所欲言”,找到表达的快乐。
二、孩子不爱写作文怎么办
有时候,家长比较习惯按自己的要求设计孩子的写作内容与风格。家长的意愿,是导致孩子抵触,兴趣减退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写作是言为心声,想什么写什么,而不是内容与形式,呵护孩子写作的动力。多赏识孩子进步的地方,忽略他的不足,孩子会更有兴趣。现在学校要求的作文写法有时候不太新颖,很多自己有想法的孩子就会被说成是作文不好,当然孩子不愿意了。要善于引导,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同类型的书都要广泛阅读。书读多了,自然会对生活有很多丰富的体验。
大家也可以去孔庆东的“东博书院”(博客)看看,可以和他们讨教怎样写好作文。孔庆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若干年前在北京二中当过语文老师,他教课时先教给学生课文、考试应该如何理解、应付,然后就开始他自己的讲课,结果学生两全其美。
在这里推荐几本不错的书:沈石溪的动物故事系列、曹文轩的《根鸟》《草房子》、国外儿童名著《汤姆在深夜的院子里》《上下五千年》、少年版《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儿》、《希历尔讲世界历史》《房龙地理》《可怕的科学》《白比姆黑耳朵》《基督山伯爵》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等等。都很值得去读。
三、孩子不爱修改作文怎么办
其实,我也不主张编辑过多修改孩子的作文,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写好后,家长主要看细节,找出错别字和语句不当的地方。对于构思方面的大修改,不妨先旁敲侧击,提示“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角度”会怎么样。必要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写写试水文,和孩子们PK一下,从中让孩子注意到——“啊,原来观察动物的时候,我少写了这些~”能激发和调动起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四、写好作文的几个技巧
练武功讲究套路,招式分明才能出神入化;写作文也须讲究套路,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在这里简单介绍几个“招式”:
第一招:在阅读中勤收集和积累精彩美妙的字、词、句和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取自报刊书籍。多读多积累。二是取自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观察世界。小到身边的人和事;大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积累的内容。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以为阅读的范围一定要非常广泛。在我小时候书的分类还不太多,甚至没听过“绘本”一词,不过庆幸的是家里藏书多,《红高粱》《绿化树》《资治通鉴》都是在小学“啃”完的,小时候对感兴趣的书,印象是最深刻的。直到现在仍能记得其中印象深刻的片段。之所以举这个事例,就是想说明阅读广泛性的重要。不必担心字数太长孩子看不懂,重点是让知识丰富以来,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都有所涉猎,要广泛而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读,不要想从书中获取多少多少知识,就把它当成一件很好玩儿的事,就是读故事,就是先看有意思的情节,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印象深刻的地方,记住之后,对一些字词的运用也就有了良好的语感。
第二招:加强练笔。练笔,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不一定是家长布置,如果把日记本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倾诉对象,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倾述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养兵千日——写日记,用兵一时——写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不断酝酿——构思,寻找突破口——灵感,然后下笔成文。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干柴,须有灵感的火花才能点燃。有心者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瞬间,自然下笔成文。写作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文通句顺,结构严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们不必拿那些发表的文章来衡量自己作文的好差,也不必因此影响自己的作文情绪。
再来闲插一笔,我认识的家长中,觉得西安的忆佳爸爸、山东翔妈、上海杨杨妈妈,都是很会教育孩子的。忆佳爸爸在教育方面有很系统的心得经验,他的讲座是必须不能错过的,哈哈。杨杨妈妈很喜欢带孩子到处游历、体验生活,翔妈是个很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经常在QQ上关注孩子成长的心理状态(还曾经真诚地担心过孩子因为成长得太快丢失了童真,呵呵,其实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喜欢写充满幻想的想象作文,有的喜欢关注自身,经常内省。可能幽默感差一些,但敏感、细腻的心思会让你的文字更有深度,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不同性格的人构成的,不必向往别人,走好自己的路最重要。)她们的方式都是值得借鉴的。
哈哈,以上这就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下,对孩子一定要多引导、鼓励,多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切忌经常挑毛病,急于求成。多阅读、多练笔,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妙笔生花”啦。
喘口气,然后进入重点讲述的第二个话题啦:
话题2:怎样投稿才能命中率高,该注意些什么
我首先来介绍一下杂志的流程:小学生作文杂志,一般提前2月左右出刊,比如现在是1月,正常速度下,杂志应该备齐第3期的所有稿件。一本杂志的制作过程包括:提稿(编辑们把手头选择、编辑好的稿件发给主编)、下稿(主编从中删除一部分稿件,将当期成稿发给美编)、设计(美编排版、画插图)、校对(编辑审稿、挑错字),三校一通读后即可进入发片、打样和印刷的环节。通常在二校时,编辑们就可以提下一期的稿件,以此不断循环这个流程。
那么,编辑们具体都是如何选稿的呢? 1.在邮箱里收到的学生稿件中选择。2.在QQ中直接上传的稿件中筛选。
3.在学生的博客中进行选择。但由于博客信息量大,往往不能每篇文章都注意到。这就需要家长多选择孩子优秀的美文进行推荐了,比如在杂志群里多发链接,吸引编辑注意。兰草爸爸、悦悦妈妈、酒衷豪妈妈在这方面都是典范,哈哈哈。
4.专门约稿,选择自己认为可以驾驭这个题材的小作者,请他来写专题,相当于专栏作者。
小作者投稿时,首先应该注意的是:
一、自己所发稿件的格式
刊用文章时,需要作者的真实姓名,出刊后需要邮寄样刊和稿费,所以联系地址、邮编、姓名想必要的,如果想要编辑尽快和您联系,也欢迎留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稿件最好以附件的形式发到邮箱中,这样方便查找。
另外,有博客的孩子,也非常欢迎将你的博客链接附在地址后面。如果你投的文章好,编辑们自然就会非常关注这个博客的。
二、所投稿件的时效性
注意——前面已经强调过,学生作文杂志,比正常的时间至少提前2个月,并且杂志的时效性很强。如果您投的稿子和季节有关,那么为了尽快发表,最好也能跟上杂志的步伐,比如现在大部分杂志在编辑3期,如果你投稿的作文和“春天”“春游”有关,肯定会得到重视。至于圣诞节的作文,这个时效性已过,即使非常完美,也只能暂缓,或者留到明年12期才能刊出了。
三、控制字数很重要
杂志有不同的栏目,以《妙笔作文》为例,下设不同版块,欢迎不同主题的作文,如“美景如画”“幻想城堡”等等,面向2-6年级,一般以200-800字左右。一般杂志一个版面只能容
纳1500字,如果字数爆棚,会影响到其他栏目。我就曾把一个孩子的6000字的作文很辛苦地删成了800字。如果字数超标的不是太多,并且文笔很好,编辑们还是非常愿意发表的,可是如果动辄二三字,改起来也会头疼,毕竟,连载的形式不是每家编辑部都愿意尝试的。
四、重视编辑发出的征稿信息
通常征稿的主题,都是下一期一定刊出的。时间会比其他稿件快,此外,投稿的作文每月非常多,但主题征稿,参与的人数有限,你写得好,编编很容易就会记住你。五、一个月投稿几篇稿子比较适合?
个人觉得,这个不一定要有限制。编辑们永远是欢迎积极投稿的小作者的。但同一类型的作文,最好不要投得太多。多投稿件,编辑选择范围会比较大。当然了,切忌不要一稿多投,这样会影响你的信誉度滴呀。
六、什么样的稿子最受编辑欢迎 这个是重点啊重点啊重点!哈哈。就《妙笔作文》杂志而言,它最重视的是:
1.时效性,比如《假期生活大盘点》《三八节,写给母亲的话》等等。
2.新颖的题材,比如文捷妈妈推荐的“故事接龙”,杂志从前很少刊登这类有趣新颖的题材,会引起格外的重视。
3.贴近学生生活。如这期收到的《 办报纸的收获》《“嗝”气冲天》《捉猫记》,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幽默,幽默、充满机智、阳光向上的作文无论何时都很受欢迎。
4.文笔优美细腻、感人的作文。这是“妙笔状元榜”栏目经常刊用的文章类型。如2013年3期刊登的姚凌妮同学的《外婆的菜,外公的花》,以细腻的文笔,牵起了悠悠长长的岁月。读到那段“外公终于不在萧山工作了,回到这儿来,过过清静日子。外公回来了,随之回来的还有他的花。一株一株,绽放在菜地里,飘摇在微风里……我终于明白了,外婆的菜,外公的花,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它们其中,少了任何一样,就失去了那份最真、最美的岁月流年”时,一下子就感动起来了。
5.充满神奇想象的幻想作文。写这类作文时要注重幽默感和想象的合理性。题目和结尾都非常重要。适当填充细节,会让作文“锦上添花”。
6.充满童真童趣的动物故事。动物作文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写这类作文时注意不要单纯描写动物的外貌、生活方式,然后在结尾草草以“我很喜欢它”等大而空的套话结尾,要做到以情动人,多写你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及你的感想,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此外,我总结了几本杂志的选稿特点:《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以幽默的想象作文、生活作文为主。《小火炬》以充满童真的生活作文为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文就刊登的少了。总之,文笔和选材是很重要的。
杂志欢迎什么样的文章呢?幽默感强+想象丰富+好文笔。
杂志不欢迎什么类型的文呢?平淡、冗长、缺乏变化,存在大话空话套话的文。
文章切忌不要太过平白,想好一个新颖的标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的同桌》《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我家的菜园》这类标题就稍欠新颖,可以先尝试从你写的作文里提取中心思想,再想想,什么样的标题既符合主题,又能一下子把编辑、读者吸引过来,比如上面这些题目,修改后变成了《我想和它交朋友》《“玩”生活》《我家有块“田”》是不是就新颖多了? 错字不是重点,但最好在投稿的时候,也先检查一遍你的作文,尽量不要有太多错误,敏感话题、太颓废的故事等也不在考虑之内哟!
七、稿件发到邮箱里后,一般需要等待多久才能得到消息。
如果是在线投稿,编辑一般会很快给出确切的消息,如果是邮箱投稿,一般在1个月内,如果编辑刊用了你的稿子,会在邮箱里给出回复,当然也不排除一直未收到回复的现象。这时可以上线具体和编辑沟通了。
其实,有时候留用时间长,不代表你的文章不好,只是杂志每天收到的学生投稿就有一百多封,择优录取的话,有时候也要等待一段时间。请大家不要心急呀。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让编辑先发设计好的电子稿。
另外提示一下——小恍编辑办公室的电脑很不好。经常自动死机,如果说着说着突然就没有声音了,那要么是她特别忙,要么是电脑又挂掉了!请大家耐心啊。在晚上,她的网速是很快很快的:)也因此比较活跃:)
八、留用是否代表一定发表?
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留用”代表编辑留下了你的稿子,觉得稿件适合杂志风格,可以提给主编审了。但是刊用的时间不确定。发表在哪一期,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
九、发表后多久可以收到样刊和稿费
2个月内,样刊通常比稿费要早收到,因为稿费要经过核算,财务审批等工序,很复杂,所以可能稍晚1个月,比如12期的稿费,一般会在12月底或1月中旬收到,以汇款单的形式。汇款单一般需要拿身份证到邮局领取,没有身份证的孩子,可以在稿件中注明由家长转受。
十、同一个作者的作文,是否可以同一期刊登
可以,但是一般不会是同一类型的文章。所以在这里强调多发不同主题的文章的重要性。
十一、稿件受到编辑欢迎后,你需要做什么呢?
多沟通,适当地和编辑聊聊,询问近日的征稿信息。文章之外的话题也欢迎聊聊,能彼此更好地沟通。我很喜欢分享大家的生活故事,收获属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快乐。有问题,也欢迎直接打电话找编辑谈心。
哈哈,粗浅地谈了以上几点,今晚的讲座就说到这里啦。稍后,我会把今晚的讲座文字稿更新到《妙笔作文》与《故事画刊》的博客里。大家有更多稿件方面的问题,也欢迎随时
找我解答。总之,编辑和作者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不断得到大家的新鲜稿子,才能让杂志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会一直做博客美文的忠实读者的:)也期待大家多观察、多练笔,永远不要失去投稿的勇气,熟能生巧,坚持下去,我们都能写出大家喜欢的美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