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3:5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

第一篇: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

既然活着

《最爱》的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中国内地的一个贫瘠山村里,因为村民集体卖血,造成了被称为“热病”的艾滋病在村中肆虐,那些感染上艾滋病的村民不得不在村民、朋友乃至亲人歧视的目光中艰难求生,《最爱》的叙事主干,便聚焦在村中这一群艾滋病人里展开。

影片中得了“热病”的人,集体生活在了村里的小学里,他们像是被世界抛弃了一样,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和这个现实世界的接近,他们并没有绝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会一起聊天,开玩笑,或是为了生活琐事计较,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仿佛他们不曾生病一般。我觉得,在他们的心里,应该都有一些阴影,因为他们要承受村里人的歧视,亲人的抛弃,甚至要担心突然自己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没有被这个阴暗面击败,他们不仅在努力的活着,还要在自己尽自己的能力活的更精彩。

首先说村长四轮,他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物,传统观念比较浓重,他虽然得了病,但依然视自己的红本本为至宝。他不担心自己的病会突然发作,却担心红本本被别人看到,因为里面记录的都是自己不能说出去的事情。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那个红本本,更像是他生命的伴侣,他要有它的陪伴,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然后是粮房婶,对米和花脸猪的“爱与恨”,当然她的死亡应该是从飞奔的猪身上掉下来摔死衣着邋遢,头发蓬乱

接下来是大嘴,王宝强演的大嘴与破喇叭一起“失电”

最后是赵得意和商琴琴。“狗男女”他们都是被伴侣抛弃的,他们在这里由

欲生爱,在村民们的流言蜚语中从偷情到结婚。商琴琴“可我没死,我得活着”“得意一天是一天。”——《最爱》成功的塑造出在死神将至时活出精彩的几条人命。郭富城饰演的村民赵得意是核心人物,他的人生哲学在遇到章子怡扮的商琴琴之前和之后都一样,在痛苦和卑微中自娱自乐,或者说是自欺欺人的隐藏悲伤。影片里赵德义在铁轨上奔跑,列车在后面响着汽笛,他非但没有急于躲闪,反而朝着列车司机做起了挑衅的手势,说来啊来啊,最后还跑着点上了香烟。他是一个天才,可以在无望的生活里戏谑玩耍,可以挑逗身后凶猛的灾祸。得意一天是一天,相爱一天便多了一天。这场建立于苦难的爱情,最感人的段落要属郭富城在火车前狂奔的场景,短暂的活力飞扬;一对新人在破房子里的新生活,短暂的温暖甜蜜;以及拿到结婚证后沿途发喜糖的段落,短暂的吐气扬眉,生命和爱情在这三个瞬间得到了最美丽的绽放,令人为之动容。

在死前他们纷纷离了婚,为自己的爱找了一个可以安放可以存续可以给别人看的纪念品——结婚证书,这就是他们的坟冢,他们在心底证明了自己是相爱着死去,他们爱得让全村的人惭愧,他们挨家挨户的分发喜糖,得不到祝福就自己祝福自己,别人看待他们的目光开始游离,这两个快死的人怎么活得这么快乐?是他们可耻还是自己可耻?最终大哥赵齐全利用各种手段为赵得意和琴琴办理了结婚证后,二人欣喜若狂,开始沿村逐屋散发喜糖,然而不止是那些得了病的人,没有生病的人也一样在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最好的例子便是赵齐全,他在影片中的形象不是很好,他为了赚钱给大家染上热病,后来倒卖棺木,但是他不甘心一直在这样的小山村

里穷一辈子,余华说过,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任何活着以外的事而活着。“热病”引发的死亡是唯一的结局,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里,村民们既没有自救的可能,也看不到外力拯救的希望,“挥之不去的绝望”贯穿影片首尾。没有一脸苦悲的坐吃等死,没有呼天抢地的抨击谴责,《最爱》里的绝症病人一个个欲望鲜活,该偷鸡摸狗的还偷鸡摸狗,该调戏挑逗的还是脸不改色心不跳地飞段子、上咸猪手,该占便宜的一粒米都不落,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惹得影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全然不像是在观看一部苦情电影。多好啊,没有一个像是正在被死神拖曳的倒霉鬼,如果把这一个个卑微的欲望都抹掉了的话,估计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没了人气儿的僵尸和戴着面具的活死人。可想而知,那将是最没最没意思的事。中国电影人,精通沉重悲苦,深谙形而上的意义,或是一味追求令人喷饭的笑果,但什么叫悲喜交加,似乎没人好好钻研过。

生有可恋,恋而生情。赵得意们四处游走、活跃于天地间的生存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喜剧色彩,让《最爱》打通了生与死之间那堵看似不可跨越的厚墙,也让顾长卫截然不同于那些致力于义正言辞型悲情的中国导演们。当然,《最爱》没有典型“悲喜剧”(Tragicomedy)的幸福结局,但也逃离了普通悲剧的可怖面目或是那股笨重,尤其是左小祖咒的配乐,以一种轻松、有时候近乎戏谑甚至是狂欢的调调,让一群绝症病人的死前生活,变得多彩甚至轻佻起来,变得似乎让人一时间遗忘了那个注定不变的结局,而结局的来临,又总是令观众猝不及防,比如“骑猪村妇”粮房的死,比如喇叭不离手的“活宝”角色大嘴的一句“我也快没电了”,让人莫名无言。

在大街里在人群中旁若无人展示即使是脆弱的快乐与骄傲。在大时代里,他们不过是一粒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转瞬即逝,但对于他们自己,活出个意思来,却意味着永恒。

第二篇:最爱影评

《最爱》观后感

马家砭中学八年级一班吴彦雄指导老师:张翠萍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眼中,一部真正好的电影,是应该让你在那一段100分钟的时间里,让你忽略了演员的演技等等,然后短暂的忘记了你自己本来的生活环境,切实地跟随着电影里的喜怒哀乐一起去让心情起伏跌宕。而《最爱》,无疑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没有英雄,也没有救世主的电影。所有的小人物,都带着他们卑微的心灵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恰恰是这些个无数的卑微,让我们在“人性”这个巨大的命题前面久久徘徊,找不到答案的出口。

《最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人血走私生意泛滥,这是个无尽收入来源的生意,但同时因为卖血组织者节约成本给大家共用针头造成了大量的绝症“热病”(HIV)传播,这里组织卖血的人被人称做“血头”,他们一直赚着生命与黑暗交易得来的钱。自从这个村子有了热病,一切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有些疯癫的大嘴整天都拿着破烂的喇叭高声喊着:“有热病能治新药啦!”,本来和睦的团员家庭也因为热病变得四分五裂,很多人都死了,死了„„一个平静的村庄被突如其来的恶疾所笼罩,所有人惊恐不已。村民老柱柱的儿子赵得意不幸染病。在周围排斥的目光下,很快得意和所有病人都来到了一所废弃的小学里,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老柱柱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小学照顾包括儿

子在内的病人。本以为同病相怜的人们能相处融洽,谁知每个人各怀心事,就连这小小的避风港中也是是非不断。在这个学校集中营里,大家同住一个同吃一屋饭,一副表面和谐的生活开始了。不料突然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被盗案件。先是代理村长四轮丢失了村里的公章(因为有人想当代理村长),然后莫民奇妙的丢了大米——负责为大家做饭的梁房偷的,甚至连琴琴的棉袄都丢了„„几番折腾以后,陆续找到了丢失的东西。村里跟学校都还是陆续也有人死了。当热病蔓延村子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一样暴露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偷盗、掠财、争权、短见。得意跟琴琴因为被盗案渐渐产生了情愫,加上彼此的另一半都已经抛弃了自己,二人决定在一起。不过这段恋情十分坎坷,伦理不容,村里人耻笑。但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最终二人还是跟原本的配偶离婚彼此在一起了,挨家挨户的发喜糖,报喜,幸福的背后却也逃不过热病带来的死亡。小学里弥漫着阴霾的气息,直到琴琴的出现。同为病人的得意和琴琴很快从相怜到相爱。而这段在绝境中萌生的近乎看得到尽头的爱情,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与祝福。各方压力呼啸而来。他们用最后的生命,证明了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故事结尾,琴琴与得意的转世,小琴琴小得意跟几百村民在村子里。那种遥远的幸福,真的离我们已经好远,却又好近。人生如梦,变数不断,我们要珍惜我们的人生。

当贫穷的绳索勒得人近乎窒息,仅仅为了一瓶洗发水都可以去卖血的时候,我们如何还能以一种鄙夷的心态来看待他们?其实当你真真切切体会过贫穷所带来的折磨之后,你就会原谅那所有的愚昧、贪

婪,包括剧中的“大哥”赵齐全。他们无非是试图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即使是因此而遭遇万劫不复的结局,又有什么不对呢?人性其实就是个万花筒,世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简单用好或坏来做一个简单的鉴定。如意其实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男人,当他大哥的精明和他父亲的敢于担当照射到他的身上时,他的猥亵气质越发明显。如果不是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意未必就有勇气去和琴琴结婚,大张旗鼓高调地走遍村头每一个角落。相对于他被琴琴的老公捉奸在床的时候的那种胆小怕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却勇敢起来。对于这种勇敢,我认为是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的破罐子破摔,也许这是所谓爱情的力量。

琴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用尽最后的能量,去延续如意的生命,无非是想换取不想做孤魂野鬼的愿望。幸运的是,她最终总算得偿了这个心愿。其实他们比谁都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要在一起。我们都知道他们会死,很可能即刻就会死,所以他们的这种幸福是危险又短暂的,这么悲哀的快乐才让人最难过的。在看到最后两个绝症患者拿着喜糖和结婚证挨家串户地开心相告时。商琴琴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属于她们的结婚证,念着念着泪就往下落,此时我也非常的感动,莫名的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许是一种切入骨髓的眷恋和不舍。

我至今还是没能明白为什么是最爱?什么是最爱?面对电影的主旨每个人都看到不同面,有人说主旨面对注定将要到来的末日绝境,唯有爱情才能拯救灵魂。而且在此之外又看到了什么?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生命所抱有的一种态度,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

我们要好好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用心去聆听生命的真谛!

第三篇:《最爱》影评

《最爱》

——“咱们结婚吧,趁活着”

《最爱》是由顾长卫导演,章子怡、郭富城领衔主演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染上艾滋病的得意与琴琴,从相爱到生命完结的故事。

说《最爱》是一部爱情片是情理之中的事。单从片名便已注定其电影主题——讲述爱情。在电影中,故事发生在中国农村,这个中国特色尤为突出,但先进知识与所谓GDP毫不眷顾的地方。主人公“得意”的哥哥“齐全”是典型具有“暴发户”倾向的人物,为了致富,召集村中人卖血赚钱,当然先天的贫瘠及村中人知识的匮乏使得艾滋病在村中传染开来,被他们称为“热病”。他的父亲为了弥补儿子做下的孽便承担起照顾热病人的起居,住进村中的小学校,集体生活,吃大锅饭,颇有一股社会主义理想状态的气息。当然这种理想若是建立在艾滋病上,那么悲剧总会降临。染上热病的琴琴是“村花”,也搬进了小学校,她的美貌让得意对她一见钟情,20几岁当年的小伙子,面对年轻貌美的少妇,情感油然而生,而同是一脚踏入死亡的宿命使他们因为相怜紧紧牵扯在一起。“偷情”似乎是注定的,而在农村那片土地,“捉奸”也总是紧随而来。琴琴的丈夫将琴琴带走,逐回娘家的那天得意出现了,“不图活着是个样子,死了埋在一块,也是个伴儿”;“哪都不要去,住我家”,在遭到无数白眼与失去自尊的情况下,这样的告白正是琴琴需要的,他们住在了一起,村人的鄙视与琴琴婆家的唾弃在得意自嘲的幽默中化解。渐渐地,村中得热病的人陆续死亡,琴琴在悲伤之余越发感觉生命、爱情的可贵,于是对得意说“趁活着,我们结婚吧”。也许结婚是治愈心理的最好方法,名誉与自尊似乎都随着那两张大红的结婚证的来临让他们倍感扬眉吐气,名正言顺的夫妻,不知是做给世人看还是死亡前的挣扎。终于有一天,得意病发,琴琴用身体浸泡冷水为他降温,第二天,琴琴去世。影片的结尾是琴琴穿一袭新娘红衣,不停的吃着喜糖重复着结婚证上的那句“赵得意、商琴琴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种结尾带动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这对儿新人的不易给予充分的怜悯。从剧本角度来说,“从生情到坎坷再到结局(悲剧或喜剧)”算是再常见不过,但《最爱》的妙在于它的整个故事是建立在“艾滋病”这一背景之下,特殊的身份让观众关注的视角从开始便不寻常,剧作是成功的,为整部电影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故事已经不平凡,那么电影中人物的构造也是成功的。

得意与琴琴作为电影的主角,也是电影着墨最多的人物。得意的哥哥是村民感染艾滋的罪魁祸首,这种身份下的他有点自私有点小聪明,但不得不说爱让他强大,让他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保护琴琴,用性格中的乐天对抗他人的白眼。对于缺少母爱的他来说,琴琴像是母亲、爱人,更是生命。郭富城的演技是突破型的,一口陕北话,玩世不恭的表情却有着真挚的眼神情感流露。不得不让人联想导演顾长卫之前的作品《立春》中,深入人心的王彩玲的形象,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也不为过。相比较之下,琴琴的形象符合了大众对农村妇女的认知:为了攀比一瓶城里的洗发水卖血而染病、穿着红袄袄、偷情、同居、渴望结婚、拿到结婚证后挨家挨户给村民看„„患病后她遭到丈夫的嫌弃,得意保护她,珍惜她,让她有了归属。如果说刚开始和得意的“苟合”是欲望所致,那么后来的结合便是爱,共患难,生与共。琴琴的饰演者章子怡对观众来说可以说是熟悉,她由《我的父亲母亲》进入国际,又由《最爱》回到为她带来幸运的乡土,对于绯闻缠身的她来说,颇有讽刺的意味,但对于大多数人,这也是一次形象的扭转,琴琴的悲惨与爱被她演绎的生动而朴实。而其他人物:深陷愧疚自责的村长,唯利是图的赵齐全,有着小人物自私与虚荣的粮房大嫂,举止疯癫却内心冷静的大嘴......众多实力配角倾情加盟构成了《最爱》这部叫好叫卖的电影。《最爱》的成功之处,离不开导演顾长卫的张力。

顾长卫的摄影风格迥异,在陈凯歌《孩子王》中,静态摄影内涵丰富、风格清丽;而在张艺谋的《红高粱》里,洒脱张扬,拍出大自然生命感。其本人更是获得第八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高深的拍摄功底成为电影《最爱》的王牌。无论是远山近瓦,其构图模式与色彩表现力极富美感,尤其在有山景的镜头中,前、中、后的大山包轮村庄,近而拉近人群,再圈分一个或几个角色,构图大气,颜色着实、协调,即使是贫穷的农村,也让人觉得富有魔幻色彩,也为戏中的爱情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影片色彩方面,质朴中不缺“俗色”。背景为农村,乡土气息在山与房舍之间可以显现,而人物的着装,例如琴琴的红袄、大嘴身上的红色辣椒颜色艳丽,体现了农村的色调。

在细节处理方面,似乎每个镜头都有它特别的存在价值,不是多余也不是额外补充。例如30分钟左右,过年的日子,在得意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大家并没有聚在一起的喜悦,相反是为了过年而过年。齐全从城里带回了彩电白酒等年货,不但“走形式”还有颇有一种显示“暴发户”的自豪感。在放炮竹时,风大火易灭,齐全便在屋里点火,炮竹也就在屋内爆响,只有孩子和春风得意的齐全兴高采烈,得意与父亲并没有被喜悦感染,似乎这个家庭的和睦已经被抽离,就像炮竹在屋内可以起火。在影片37分,齐全为小学校带来了粮食和“城里人吃的白面”,走之前却拿出彩喷在墙上喷字,镜头并没有拍摄他喷字,相反是拍摄大家的反应,先是得意、粮房大婶仰起脖子好奇齐全在做什么,然后是全景拍摄大家面对齐全举动的状态,这个害他们染上热病踏入死亡的罪魁祸首,却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似乎是等待着这个罪犯的第二次宣判。影片最后,镜头中出现二人的结婚证件,上面赫然写着“结婚人像片”而不是“相片”,这个细节告诉观众,这个结婚证是假的,整个婚姻是不成立的,不知琴琴与得意是否知道真相,还是他们在假象中寻求着快乐,也只有编剧与导演可以解答了。

在影片中,各种运动摄影相结合,例如34分钟左右,得意与琴琴在野外野合后,得意拉琴琴冲向铁轨,像一个孩子一样“与火车赛跑”,琴琴惊慌失措让他下来,得意却因为琴琴的害怕让他越发起劲,此时镜头分别拍摄了两人极度相反的表情,然后是俯拍大全景,山林、铁轨、疾驰的火车和铁轨上渺小的两个人。此时得意是兴奋的,他想证明他是强大的男人,琴琴越是害怕,他则越为活跃来证明对女人的保护力。由姜文扮演的火车车夫似乎象征着外界对他们爱情的干扰,得意与火车赛跑便是要打败爱情的阻隔,不知道这样理解会不会略显“象征性”,但当火车驶过,得意即兴唱起那首民谣“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像是显示着他对抗阻碍获得了成功。最后镜头俯拍整个山区及铁轨,铁轨倾斜,极不稳定,似乎寓意着他们爱情的多难。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穿插着一位小男孩的画外音,从出场开始,贯穿始终,连接起了现实世界与“另一个世界”。此外,各色音乐,如火车的轰鸣,村间动物叫声组成了自然且符合电影风格的视听音响,而悲伤的音乐也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不突兀也不会喧宾夺主。

最后回到主题,电影《最爱》被定为爱情电影,但笔者观影后却对影片中的“爱”与“怜”产生了疑问,如果没有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他们能否爱的那么情真意切,而主人公原本的婚姻在疾病面前也吹之即破,所以《最爱》不是对爱情的歌颂,而是对在死亡阴影之下还能相扶到死的情感的歌颂,是否有些偏激?

第四篇:《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这部影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特殊年代发生的一个故事。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个时间跨度的转折点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伴随时代的变迁,剧中福贵这个人物也在成长。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变化真的让人看了心酸甚至心痛。只能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种悲哀吧。

看完了《活着》,我在想这个片名与剧中情节的关系。个人以为,影片想要为我们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剧中福贵这个角色,经历了家道败落、战争阴影、子女双亡,却依旧活了下来。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出戏剧,充满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生活中不测频频不断,谁也无法预知,当你以为你不可能承受那样的噩耗与打击,却终是挺过来了。我们惧怕不测,然却不得不对生活做出妥协,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并仍然继续活下去,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

有人说,《活着》这部影片以一个小人物的一段人生历程揭露了那个荒谬年代会发生的再也寻常不过的事实。的确,看完了这部影片,更加剧了我对那个年代荒唐的认知。据说,这部影片一段时间曾被列为禁片,这大概是惧怕那段荒谬的历史被如此地真实的展现给民众。然而,那个强调成份,主张工人阶级高于一切,打倒一切走资派的年代终于过去了,再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个人崇拜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中华大众的视野逐渐开阔,人们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中华大地弥漫着自由奔放的气息。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一片澎湃,因为福贵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终于实现了。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与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息息相关的。《活着》这部电影是由中国电影界的翘楚——张艺谋导演摄制而成。每个导演在拍摄自己的作品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惯用的艺术手法。而我们张导,最惯用的也最喜欢的拍摄技巧应该是在电影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无论是其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反复出现的灯笼还是《活着》这部影片中大量的皮影戏的镜头,都充分地展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活着》这部影片当中,皮影戏这一元素从片头赌坊中初次出现到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物品而被焚毁共占据了全剧的五分之四。而皮影戏的命运的发展历程,也将近贯穿了福贵的大半辈子。从福贵家道败落后打算靠唱皮影戏挣生活到随福贵从军,在红军部队中扮演娱乐的角色,再到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差点被拆毁直到最终在文革期间被焚毁。似乎在影片中皮影戏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化紧紧相连。剧中的一句台词是“越旧的东西越反动”。诚然,皮影戏表现得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然而这却是一种能反映上个世纪小市民娱乐的方式。这也是一种艺术。那个年代看似神圣正确的话语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从神圣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据说,原著中并没有皮影戏这个元素,而剧中的皮影戏却与剧情紧密相连,这不得不说此中体现了浓浓的张氏风格,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究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出路何在?

《活着》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舒缓淡淡的二胡曲调,仿佛空气中都流淌着淡淡忧伤,尤其是当福贵家不断发生伤痛事件时,那淡而哀婉的曲调萦绕着整个家庭,似乎天空也是灰色的,让观众如临其境,唏嘘不已。此外,影片的镜头画面基本呈现着典雅画风,仿若一幅水墨画,剧中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画面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更像是在叙述一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一段时代的剪影。而其中的反讽意味,自是不言而喻。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大抵便是如此罢。而留给我们观众的,则是一段感悟。看完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觉得有什么溢满了胸腔,却说不出话来。你让我说说它好在哪里,却又一片迷茫。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大概这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吧。

茫茫人世间,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终点。曲终人散后,谁也不是谁的谁。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我们旁观着别人的故事,徒留一缕所感。《活着》这部影片也以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为整部影片画上了句号。

影片临近尾声时,福贵唯一的小孙儿看着箱中的小鸡,问福贵:爷爷,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了什么?福贵答:鸡张大了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了牛,牛长大,牛长大„(福贵陷入了沉思,顿了一下),我在想:福贵应该想到了有庆了吧。这些话它也曾对有庆说过,当时的回答是牛长大了就共产主义了。而现在再说这番话时,有庆已不在人世了。所谓的共产主义,却是间接导致了有庆的离去。此时此刻,福贵也应该不是很确定未来了。然而,最终福贵的回答是牛长大后有庆也就长大了,故事到此结束。这个结局中一堆小鸡的出现昭示了新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蔓延不息。而福贵与小孙儿的对话则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品质。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生命中遭遇多少不幸,生活还在继续,希望仍在远方。

写到这里,有了松一口气的感觉,这部影评终于告一段落了。《活着》这部影片,我在课堂上看了一遍,自己又把它下载下来,重新看了一遍。而这篇影评,也一直被我修修改改,持续了两三个礼拜,终于完工了。虽说我不能像一个专业电影人士来点评这部影片,然而确实写出了自己的所观所感。我想:任何一部影片,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赏析它,不论是该部影片的剧情还是技巧,总会有其独特的地方使你的眼球被定格,心灵被震撼。

第五篇: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王胜鹏2010级海洋科学 010022010050

“鸡长大了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活着》中张艺谋导演所塑造的富贵形象便是从一头牛变成了鸡,却始终看不见鸡长大。无疑他塑造的《活着》中的富贵的一生是一部悲剧,但和原作余华所著的《活着》相比最后还留有一丝人间的温暖。余华所著的《活着》便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惨剧,最后活着活着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之所以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惨剧,来源于故事的结尾: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最后富贵的话更简练的总结了他的一生,无论经历了什么人总是要活着。

个人认为特定的历史原因及所表达的剧情需要迫使张艺谋导演

将余华的原著进行适当的修改,在原著的基础上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从小说中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富贵最初用它取乐,败落时又靠他养家,文革中烧了,装皮影的箱子就拿来养小鸡,看见箱子里毛茸茸的小鸡,会令人觉得生命的多姿多彩与闹热,而正应征了富贵的一生正如戏曲一般跌宕起伏,“皮影戏”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恰恰将

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不管是皮影,还是别的,人们总要活下去,一个没了,还会有另一个接替。

同样在凤霞的死的过程中也引入了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进一步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人的摧残,在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

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相较之下,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仔细品位《活着》这部电影,虽是悲剧,却始终看不出悲愤之气,只以灰色抑郁的画面所呈现,表现了小人物在一连串历史动荡和浩劫中遭遇的种种磨难,人性在其中又是如何被锻造和拉伸。出身地主家的富贵从青年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老年时充满沧桑的佝偻身影,他用自己的活着见证了无数人的死去,他是幸运还是不幸?说他幸运,他活着比谁都痛苦,说他不幸,他却依旧坚强地活给你看。

除了富贵一家的悲剧遭遇,我看到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善良。好人也会恨,但他们渐渐学会了接受。家珍曾怨恨春生害死了有庆,可是当春生在文革中受迫害时,她意识到他也是个好人,而主动帮助他——恨到最后,甚至找不到指责的对象,一切唯有归咎于命运。没有持久的恨,因为家珍终归是善良的。而这种善良的底色,几乎充斥了剧中的人物。

还有那些平实的幽默,在生活里无处不在,瘸腿的憨厚女婿,对着主席像说:毛主席老人家,今天我把凤霞接走啦,把众人都逗乐了。这应该是一种善意的调侃。说的人即使认真,笑的人却未必端正。因为笑声是人们度过严酷最好的武器,多少愁忧在笑声中被消解,一笑泯恩仇。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那是命运的无常,人们渐渐学会了知天乐命,本片便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有庆、凤霞去了,还有馒头,而馒头的日子只会比现在好,富贵一家三口说着,心里充满了希望。

活着,并且心存希望,相信未来——那是食指的名诗。这部作品便是这样带给人们希望。生活里的丑陋固然很多,人却不能因此就失

去信心,自暴自弃。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眼睛看过去,映进心里的就不同,即使文革,也并不都是那么惨烈,很多人,也在那个时候收获了温暖的记忆。

总之,《活着》这部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将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电影放映了中国各个时代的特点,将皮影作为这部戏的线索之一,通过富贵的一生描绘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社会的风气等等。泰戈尔说过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富贵曾经的爱都已经充实进他的生命里,他沧桑到可以包容一切,他虽然痛苦而孤寂,但却不服输地活着,为自己,也为那些逝去的魂灵。我们同样需要感谢生命,记住温暖,充满感恩。

下载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既然活着(最爱 影评)(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第一次在课堂上看《活着》这部电影,就被这部电影的黑色背景吸引住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感触很深,不仅因为里面的背景,还因为里面的的人物性格。本片主要反映了我国......

    活着影评

    我认为近百年电影最有内涵、最有思想、最能代表中国电影人水平的电影史张艺谋的《活着》。出生于西安的张艺谋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直到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

    活着影评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

    《活着》 影评

    生命的韧性与活着的意义 直到现在,无论再看几次《活着》 ,我还是无法抱着一种很平静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 没有老谋子其他那些影片的那种人山人海的恢宏场面,也没有大把大把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数理学院信息09本耀魂雨 听自己喜欢的选修课,是大学时的快乐之一。那个时候,大家都挤着去选些热门、好玩的东西,我选了一门现当代影视评论。授课的女老师文静,讲起......

    活着影评

    把小说改成电影很普遍,可少有电影超过原著的。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

    “活着”影评

    《活着》张艺谋 —电影赏析 一部好的电影,都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又都是一个导演将自身风格的完美展现。作为中国第5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一直都在在电影艺术上寻求自己......

    活着 影评

    电影版《活着》的主题,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描写人在一段荒唐的历史背景中的生存状态,并对那段历史加以讽刺。张艺谋对余华的作品《活着》的改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增加了皮影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