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傻瓜影评
《三个傻瓜》影评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虚度了你的一生。
在剧中,我个人对于那个充满竞争的象牙塔感触颇深。其实这部电影,可能有时让某些人觉得在最初陷入了俗套。但是我认为我最喜欢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校长,他在一开始就像我们展现了一种人人都要努力向上,一旦落后那么我们就会被其他的人推下悬崖。所以,唯有考出好成绩,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然而,本片的主人公,旺度,却屡屡打破这个常规,和校长对着干,称校长为病毒。
我们极其痛恨这个校长,因此我们对于旺度的所作所为拍手称快。但是,我们痛恨那位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我们有时必须像“消声器”那样,不得不在一些权力和自己的保障面前,放弃自己的那些独到的有特色的想法。久而久之,我们的棱角都会被无情地磨平,甚至践踏,却无可奈何。对此,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美其名曰地说,我们是在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这正也是我们教育的可悲之处。人是一根有灵魂的稻草,如果我们人人都不对一些社会现状表达一些自己的声音,总是觉得,我只要苟且生存下去,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敬佩那位自杀的,制作飞行器的乔伊,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愿与这个社会,与那种霸权妥协,采取了一种看似极端,却能留得清白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虚度了你的一生。而我认为,中文翻译的I QUIT其实曲解了导演的感情,我个人认为,乔伊的自杀,并不是放弃的意思,而是不为虚度自己一生而做的一种超脱。他退出的是争名逐利充斥着黑暗的社会,保留的却是积极进取心灵纯洁的美好。这一点上,不得不让人敬佩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可惜的是,他要是能方式再积极一些,也许他就是主人公旺度了。我们同时,对于旺度戏耍老师和“消声器”而感到大快人心,因为,有些现实,并不是学生能够改变的。学生大多只能服从,因为,毕竟需要为了自己今后的未来考虑,就像RAJU一样,他的背后还要支撑起中风的爸爸和待嫁闺中的姐姐,他不能如此洒脱地违抗校长的命令,因为他还有着沉重的责任。我们有时不得不收到一些无形的牵绊,比如当校长拿出杀手锏退学的时候,留给乔伊和RAJU的都只有深深的恐惧和无奈。这也说明了,现在的教育制度,留给学生的只有那一张纸而已,为了这一样本来毫无意义却认为加入许多竞争。然而回首大学,我们真正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几乎就不热爱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从未有过培养自己的兴趣,有些人对学习更加热情一点,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好,有些人更爱大自然,可是评价标准仍然是学习固定的文化知识。虽然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可以不用学习,可是试问,现今哪个单位不也是走进死循环,没有文凭就不让其他的人去面试。但是对于大自然有兴趣的人,会有兴趣与书上的课本么?所以,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混混生活,没有兴趣,没有梦想,混吃等死的模式中,活完自己庸碌的一生罢了。而真正有梦想的人呢?有的人无奈转型成混吃等死的那类,虽然有时还会保持着那种思维异于他人的光辉,不过那也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就是沦落街头,温饱也无法解决。或者更加激进的就采取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想改变这个社会,就先适应这个社会,然后你再去改变它。我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你要改变社会,你得先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社会,努力去改变社会。但是,当你泡在一些浮夸的社会中时,你融入了那种生活,也很难改变什么了。
所幸的是,我们的领导有先见之名,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们教育的畸形化,这也是我们比印度幸福之处吧。所以,在中国,政府给我们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只要我们能努力去奋斗,敢于追寻,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三个白痴》的事业!
第二篇:《三个傻瓜》影评
“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所给予我的一些震撼
在本文开始赘述之前,我想先说明一点:在看这部《三个傻瓜》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印度电影(哪怕是08年在好莱坞以黑马姿态出现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听闻过宝莱坞盛产美女,听闻过印度电影几乎每部都有欢乐的歌舞秀,诸如此类等等看点„„但那些都不是我的菜,作为在一个好莱坞电影强势进攻下败下阵来的可怜人,也许我对于电影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认识吧。
《三个傻瓜》,还有个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无论哪个译名都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一部低俗、无聊的喜剧片。而在好几个同学的大力推荐之下,勉为其难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说,也许片名是这部电影唯一的缺憾。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该段摘自百度百科)
对于一个自诩看得电影还不少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的震撼点:
首先,作为一部典型的印度喜剧片,它又感觉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喜剧。就像以前看过一篇评价小沈阳《不差钱》的评论:他用通俗的形式讲出了饱含哲理的话语:“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三个傻瓜》也同样,在嬉笑搞怪之余,似乎也在给我们上一节哲学课(这种方式也许比我们的马哲课有意思的多)。“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法涵的拷问。人生苦短,只有做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兰彻对拉朱的拷问:“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很多人追悔昨天、惶恐明天,却往往忽视了眼前最重要的今天。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害怕战胜自己。最后,当兰彻的两个好朋友都圆了自己人生梦想的时候,兰彻哭了。功成身退,他转身,寻求自己的梦想,以自己真实的身份——法撒克·旺度,开始自己的旅程。
其次,影片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触及到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印度的高自杀率及现代人的个人兴趣与就业关系等问题。其实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在中国也并不罕见。作为刚刚才体验过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且还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大学生,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很感慨。我们长久以来接受“标准答案”的毒害,认真理、认死理,而缺乏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中国的学生会考试,听闻不少托福满分的学生被外国一流大学拒绝的新闻,外国大学也怕,怕那些只会填标答,而没有自己思维能力的学生。也许是讽刺这一现象,于是影片开头就出现了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教授让兰彻定义什么是机器,兰彻解释:“机器就是帮我们减少人力的东西”教授不满意,另一个同学用冗长、复杂、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定义完机器,教授非常满意;兰彻于是戏弄教授,他要拿书,他是这么描述的:“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弄得教授一愣一愣的,让人觉得十分畅快,大呼过瘾。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让我很感动的场景: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泪流满面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同时又把他最珍爱的太空笔送给兰彻(他曾说过要把这支笔送给他认为最优秀的学生),校长在说这话时应该是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客观上承认了兰彻、但主观上又不愿意承认这么一个异类。而这恰恰说明兰彻成功了。再次,我想说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用我的口头禅来说:合情合理、丝丝入扣。影片用倒叙的手法,从十年后拉朱和法涵寻找兰彻开始,在寻找的旅途中众人开始回忆,继而引出他们大学时代发生的那些有趣的事情,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剪切的恰如其分。影片中很有趣的是在所有拍摄到拉朱家的时候,为了凸显出这家人贫困的现实,一边画外音插入:“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画面自动切换为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这种冷幽默让观众觉得貌似笨拙,又不到家,增添了影片的喜感。加之其他像印度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一些细节的处
理使得观众在看完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之后,还觉得“不过瘾”。
在看完影片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失落的,因为在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只是一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画上句号之后,我们也许只能想网友评论的那样“带着意犹未尽、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其实,在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过好多感触的点,似乎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有可以细说、玩味的地方。还想着“影视鉴赏课”有东西可以卖弄了。但水平有限,写成影评就变得干巴巴、不知如何表达了。以影片结尾句结尾:“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至少现在的我还在努力追求卓越,希望这份追求不会等不及成功,过早的消散吧。
第三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应某人要求,最近几天一直在看这部叫做《三个傻瓜》或者叫《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本来我对印度以及印度电影是没有一丝好感的,然而西京某人推荐的这部宝莱坞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其中宝莱坞是印度电影公司,用在这部片名中容易将人引入低俗的戏谑喜剧片氛围中,远不如直接叫三个傻瓜好。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时觉得好玩,看第二遍时感觉有所启发,看第三遍时顿感震撼。这是一部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经典影片,在这个无梦的年华,激起我追梦的情怀。
影片用夸张的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夸张从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为了见一个叫兰彻的人,法汗用戏谑的诡计从已经起飞的飞机上下机;拉朱则激动的连裤子都没穿;还有那个好学生的典范査图尔,用十年的时间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能超越兰彻。一开始这一干人等的反应是有悖常理的夸张,正是这些夸张的小情节在观众的脑海中串联成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号就是兰彻是有着何种神通的何许人?倒叙、插叙、顺叙交织的故事在影片中继续进行着,那一段段优美风景配着的优美旋律是整部影片的灵魂,正是这
些简单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风之子一样独一无二自信自由自足人的影像。
兰彻在观众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场了,他的出场也确实不同凡响。他用智慧在印度著名的皇家理工学院反叛传统,用简单的物理知识教训蛮横的学长,用特立独行的思维教训皇家理工学院那些道貌岸然的教授和如金庸小说中周伯通那样会左右互搏而又墨守传统的校长。他像只自由的小鸟一样,肆意的遨游在机械迟钝的帝国理工学院,特立独行的反叛常规,砸碎传统。更重要的他是兼济天下的自由传播者,在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他的人格魅力渐渐的征服了他的室友,校长的千金乃至成千上万的已经观赏到这个时段的观众。如果影片这个时候结束那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三流的靠戏剧和情节取胜的娱乐片,导演独具匠心的更大冲突还在继续,更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才刚刚开始呈现。
在严酷的帝国理工学院学习竞争以及社会弱肉强食中,敢于反叛一切,拥有聪明脑袋的资本的人除了兰彻,没有第二个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兰彻这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兰彻只是个符号,所指的仅仅是人们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对象。真正天才的是宝莱坞的导演,他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关键,用兰彻这样一个超人来控诉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来启迪麻木的疲于竞争的人群。这个与教育甚至是整个社会价值观挑战的电影在全球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和票房一方面是导演独具匠心的技艺,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影片主题对人生社会问题的解答。导演把易普生的社会问题剧思维搬上荧幕,再加上话剧无法企及的影片剪辑,这部电影堪称经典。这部电影中兰彻对常规的教育体制的反叛是大快人心的控诉,他在这里只是个超人,让他成为人的是他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和对爱情的一往情深。这样一个完美的人,观众们当然期许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乐见他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乐见他抱得美人归,乐见他“一切都好”。
对电影学知识了解的太少,无法从技巧的角度解读这部电影,仅仅是从内容和意义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已经够完美了。它涉及到了很多当下问题,压力过大、人才流失、生存竞争等等。然而这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影片,导演也给那个符号兰彻下了好多的限定成分,兰彻的名字是别人的,最后那个叫达拉克的桃花源也是不存在的。他真正的姓名是旺度,他是纯自由的学习者和生活者,纯自由的意思是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压力和包袱,他没有长辈的期许,没有同侪的压力,他就是如庄子说的逍遥游的鲲鹏,他作为理想人物是激励人的,然而从深层次看,他又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嘲讽,我们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我们要对几乎所有人负责,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悲哀的。导演在影片中省略掉了独行侠的个人奋斗,就是美剧《当幸福来敲门》和《阿甘正传》这样的励志大片也是需要主人公艰辛的奋斗历程才能等到一个机遇。
这部电影引起了我们很多的共鸣,尽管它是一部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美梦,但它毕竟深入的涉及到了我们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而且激励我们做回我们自己,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如期而至。继续我们的追梦历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最后附上几段影片中的歌词,我觉得这些歌词在看过几遍影片后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我们追梦历程中的宣言书: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飞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靠前人指路,但他却自己铺路 ; 跌倒,爬起,他无忧无虑的前行;我们为明日之忧烦恼 ; 他只顾畅想当今,让每一分钟活得充实 ;他来自何处,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之后却消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骄阳似火他像一片绿荫,在无垠的沙漠 他似一片绿洲 …… ;他是心伤痛处上抹的滑滑的香油 ;我们惧怕,桎梏于蛙井 ;他无所畏惧,在水中前进 ;面对涛浪,从不犹豫,迎面直击 ;他如云彩般寂寞漂泊,但是我们最亲爱的朋友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不会放过你,我们还要继承,要继续。
这部影片真的很好,只是这个糟糕的名字差点让许多人擦肩而过,有幸看到这篇读后感的朋友们抽空看一下这部电影吧,关于学习、友情、青春、励志、事业等等,在诙谐幽默中见哲理,于欢乐愉悦里看深沉。
第四篇:《三个傻瓜》心得体会
三个傻瓜》观后感
看了《看了三个傻瓜》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我想一定是那个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敢于向禁锢的教育制度挑战、在困难面前微笑着对自己说“all is well ”的兰彻;一定是那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卓越的兰彻。对于他我能用太多的形容词进行描述。我不禁细想我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像兰彻这样的人,这里的像不是职业像、性格像等等,而是是否像兰彻一样成长,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答案是肯定的。关于教育我有很多的话说,做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对于教育一词的含义我有自己的见解,在看了《三个傻瓜》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和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这里我想结合电影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探讨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谈到教育,每个人都会首先问自己什么是教育,翻开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首先定义的一定是教育。但是究竟什么事教育,每个人对他都有自己的理解,正确理解了教育一词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更好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人来看,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传统的对于教育的定义会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我不是挑战专家的权威,我只是想谈谈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根据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教育更应该帮助学生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格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擅长的地方。而教育就应该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点、自己的人格类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独特的自己。就像电影里面的兰彻一样,他清楚的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工程学,自己擅长的也是这方面,他因为喜欢而学,因为喜欢而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敢于专研和探究,才最终成就了他。而法汗也最终选择了摄影学,我们没法逼一个工程师变成艺术家,也没办法逼一个艺术家变成一个工程师,每个人都应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才是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这让我记起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著作中所提到美国的大学教育,即通才教育。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不会马上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而是系统的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学科,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术欣赏、音乐教育等等,在解除了人类的各种知识体系后,学生才会真正的明白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这是每一个人生活必须明白的。任何学科都会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发挥作用,尽管他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职业。但是他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自己以及生活得更幸福和有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就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应该是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应该是学生在人格、品质、身体和心理等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成长和获得成长能力的人。教育并不是想要给学生输入多少多少的知识,知识无限,一个人活在世上,并不能够掌握全部,但是一个人可以在教育的帮助下获得这种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人。就好比我们看到的这个兰彻,也许成绩优异并不足够使我们惊讶,我们惊讶的是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拥有那么沉静和看穿世界的心态,有如洪应明“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笑望长空云卷云舒”的圣人般的心态,更惊讶于他敢于说真话,敢于挑战权威这样的勇气。在中国这样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说真话,永远说真话。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十分鲜明和喜剧的对比,那就是兰彻和查图尔。这个对比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于成功的理解。在查图尔眼里,成功是有房、有车、有钱、有势,拥有自身以外的许多价值,他是传统教育制度下的成功人物。他有野心,上进,追求成功,为了成功而学习。但是成功究竟是什么,成功是不是这些外在看来光鲜亮丽的所有物质?答案在兰彻身上,真正的成功应该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去做,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而且能够是成功的。成功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而来而是通过与自己比较而来。与自己比就是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整个一生,是一个持续和动态发展的过程。既然对于成功的含义应该进行颠覆性的改革,那么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传统的教育采用赫尔巴特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即量化的、标准的、客观的的方式,大大小小的摸底考试,小升初考试,初中生高中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无疑是不合适的。评价应该主张多元化,因为评价的对象是人,人是多元的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按照同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如果把人按照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这就无异于把人看成一种产品,把教育看成机器或工厂。产品有免检产品、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而人此时此刻也被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不是教育这是工厂。电影里就是反应了这样的教育制度的弊端,环顾我们得四周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还是你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爸妈最关注的不是自己孩子的成长而仅仅是分数,老师见互相攀比的也是分数,真个社会划分等级的也是分数。我们的教育病了,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但是这的确是一个艰巨和充满阻力的过程。的确我们的教育在进行改革,从理念到实践方式再到评价方式,但是真正落实和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禁锢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单单是心理学的一个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问题。因为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完整的人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上没有获得成长获得成熟,那么我们的教育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教育。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印度高比例的自杀率,我们也同电影里的人物一起经历了教育制度对我们大脑的压抑,最后我们看到乔伊和拉朱的自杀。我们要控诉我们的教育弊端,我们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现在的教育他的关注点不再放在成绩,而是让孩子获得健康的符合他自己的成长。
这是我看了电影后对于教育的一点浅薄的理解。教育要把人当人,让人像人。教育要帮助孩子成长,成长,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
第五篇:三个傻瓜歌词
三个傻瓜
演唱:五月天
小小的个子 看着看着
看到张开嘴 那是第一个傻瓜 小小的心愿 想着想着
想要快上学 可不可以啊妈妈 一定有很多 老师同学
新书包书本 还有第一条手帕
没想到将会 用尽所有 精华的年华 但有谁能脱队吗
长大不是玩耍 不是画画 不能够玩沙 长大是学文法 是学书法 加法和减法 分不清 他傻瓜 你傻瓜 我傻瓜 谁傻瓜 傻不傻瓜 时间 一样追杀
傻瓜啊 一转眼 就老花 一转眼 就白发 一转岁月 场景 也都变化
傻瓜 只能 向前 走啊
不能谈恋爱 这么这么 认真就是他 登场第二个傻瓜
大人告诉他 别怕别怕
爱情和青春 会在未来等着他 所以他丢了 诗和天真
寒假和暑假 篮球漫画和吉他
他终于哭了 就在那天 回忆缺席了 最后一次凤凰花
世界如果平的 为何人们 都要往上爬 活着不是赢家 就是输家 你敢输掉吗 分不清 他傻瓜 你傻瓜 我傻瓜 谁傻瓜 傻不傻瓜 时间 一样追杀
傻瓜啊 一转眼 就老花 一转眼 就白发 一转岁月 场景 也都变化
傻瓜 还在 继续 挣扎
什么公式可以 让我找到 残缺和解答 什么句型可以 让我说出 悲伤的文法 十九年后换来 五张证书 和半片天涯 终于发现我是 第一第二 第三个傻瓜 这故事 熟悉吗 走过吗 无奈吗 心痛吗 傻不傻瓜 代价 一样无价
到最后 一转眼 就老花 一转眼 就白发 一转岁月 眼泪 也都爆炸
只剩三个 悲伤 傻瓜
只好 音量 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