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怎样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还有涵养,?
要想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六点:
一、首先是静: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我这里要说的是,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
二、是缓:雨后池塘有句训诫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在某种情况和某种环境下,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我已经尝过“缓于行”的甜头了。做事,你太快了,有时候,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但这样往往又会错失过很多的机会。反正不是做生意,不需要抢市场。关键是太能干的人,会成为嫉妒和防备的对象。
三、是忍: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者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会让旁人看戏。
四、是让:大是大非,涉及到原则问题,不能退让,要由个人来做出决定;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五、是淡;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用在这里比较适合,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我觉得修养这样东西是需要时间的,一个人脾气不是很好,但是经过岁月的磨练...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个人的修养和处世的态度就会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第二篇:怎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怎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通过师德培训和学习,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升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富有一颗爱心。教师的人生就应该是一部爱的经典,爱教育,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爱,师德修养才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新时期师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因此,还要求教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其次,凡要求老师要
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第三篇:加强素质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
加强素质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学生成长为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修养既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要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包含许多方面。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针对当代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给他们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当代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
第四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品质品格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气质的综合体现。自古以来,大凡有作为的士大夫就讲求“修身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市委办公厅一名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政治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政治修养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政治意识,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大局,难当大任,难受重托。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贯穿讲政治的要求,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既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讲政治的表现。一方面要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提高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加强理论修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推动工作。
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修养的根本,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自觉。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学习读几本好书,钻研理论,提高悟性。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转化运用学习成果统领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三、加强知识修养,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些富有哲理的论断,精辟地阐述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加强知识修养,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加强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动力,自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才能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能力,胜任工作。
四、加强道德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孔子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一种宽容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一种有情有义,表里如一的诚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员都要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加强道德修养不是细节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每个共产党人必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过好权力、金钱、美色关,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五、加强党性修养,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重视和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坚持党的团结统一,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正确处理好勤政与廉政的关系,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切实做到勤勉干事、清白为“官”,坚持慎初、慎独、慎微、慎权,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廉洁奉公,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努力。
第五篇: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江泽民语)有人曾说,教师的生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这个论断太精辟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楷模。”因而,教师的言行,应该是精雕细刻、经得起研磨推敲的;教师的形象,必须是近乎完美的,或者说是追求完美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示教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然而,我们的某些教师,却抱怨什么“师德要求”“教师行为规范”束缚了他们的身心发展,限制了他们的许多自由。殊不知,教师不仅是“人”,而且还是“人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师德滑坡,职业怠倦现象已十分明显:工作积极性下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消极被动地应付工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应付”出来的学生又会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乌申斯基也说过,任何章程和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的设想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对发展和形成人格起作用。注重师德教育已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江泽民主席在新千年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再次强调了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育好人”。
师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而“内化”即为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内化过程就是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排除心理障碍,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的需要。要完成这一过程,本人认为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认真学习理论,深化认识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受其思想制约,提高认识是内化过程的基础。
1、认识师德的示范作用。教师所雕塑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陶行知先生阐述真正的教育要“以人教人”,让学生耳濡教师的“理”,目染教师的“德”,以师为模范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2、认识师德的标准。教师的道德标准是社会向教师提出的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学生、家生、同事、领导等人际关系的准绳,是一定社会或者阶级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要明确这一标准,就应认真学习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及规则要求。
二、积极付诸实践,锻炼意志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圳特区认识和感情,坚定意志和行为,以行促知,以行激情,以行练志,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所以,职业道德意志力是内化的重要保证,而要锻炼意志,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克服不良习惯的惰性心理障碍、心情不佳的情绪心理障碍、不求上进的个性心理障碍,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道德行为。
总之,认识和实践是在完善中呈螺旋式上升,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到这时,才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内化”过程已实现,已成为教师自身所具有素质。记得曾看过这么一首小诗:“昼书天下大事,夜改世间病句,惟独不去触及--自己清瘦的前程。”当你以当教师为荣,以当教师为乐,当你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高尚的情操得到学生的尊敬、社会的肯定,那么,有谁能比你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