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心理健康悦读)励志与成长_热爱自己,热爱生活
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认可和接纳自己则更难。我们会认为喜欢自己应是理所当然的事,难道世界上还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吗?事实上,不少的人都具有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己某方面不满意的心理状态。通常人们总以为自卑者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具有缺陷,那固然是可能的:但不是必要的条件。身心各方面并无明显缺陷的人,仍然可能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因为他虽然各方面并不次于他人,甚至比别人还优越些,但他仍然可能不满意,仍然可能不喜欢他自己。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由于他对自身的某方面(或全部)不满意,他可能拒绝认识自己。比如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穷困,因而装成很富有的样子;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的限度,盲目地去从事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这些人把真正的自我伪装之后,希望在别人眼中建立另外一个形象。这一类的行为并不罕见,也并不难于了解。不过对当事人而言,这些行为有时并不是有意识的表现出来的。换言之,他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装腔作势”。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可能运用很多方法,来避免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一种常被采用的方法,就是离群索居不和别人来往。我们常以四周他人对我们所表现的行为作为“镜子”,以了解自己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不希望了解自己,就不用去照“镜子”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远离“镜子”,不与他人接触,就看不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了。远离人群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减少了和别人比较的机会。
另外一种防卫自我的方法是,当事者将其对自身不满甚或自责的态度,全部转移到外界去,转移到别人身上去。如把本来“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成“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在讨厌我”。即使真的别人不喜欢你,也不一定表示自身确有过失。但人若为自己所不容,则只能说明你不能接纳别人。一个人既认为四周的人在谴责他,在轻视他,又不容易喜欢其周围的人。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也很难接纳别人,因为他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能喜欢别人,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喜欢别人。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不仅是难于接受别人,有时还将有其他方面适应的困难。因为喜欢自己的人,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他会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名誉,不肯陷自己于不义,也不会无端地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他会洁身自爱,以取得别人的尊敬。他会设法适应环境,并且会努力谋求自身的充分发展。不能接纳自己的人由于不觉得自身有什么可贵可取的地方,经常会自暴自弃。他对于自己的身体、信誉、地位、前途等等都不加以重视,因而也不肯在修身、养性、求知、服务等方面做任何努力,以求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不求别人的敬重,也不注意别人的批评,甚至还会把自己陷于不利的情况,或是表现出危害自己的行为。美国精神医学家麦灵格氏称之为“自残”的倾向,并写了一本书专门讨论定类的行为——将自己评定等级。他发现那些平日被教师认为不易管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多数有将自己列入较低等级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常认为自己品行欠佳,缺少毅力,智慧较低——显然表示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态度。而事实上,那些学生在平日的行为中,充分显露了“不爱惜自己”的倾向。比如,他们时常会为极小的事,和别人争斗,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那是一般“自爱”者所不肯为的。从这些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难于适应环境的。
自我接纳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增进我们对自己的接纳之感呢?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自我接纳”和“自我了解”二者是有密切关联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常比较
容易接受自己,而一个人若抱有接受自己的态度,他就能发现客观的自己。
我们平日在说到自我了解时,就常以为有些人是了解自己的,另一些人是不了解自己的。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观念,和事实常不相符合。因为完全对自己毫无了解的人可能很少,真正能完全了解自己人也不多;大多数的人都在这两极之间,对自己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了解。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人们总是会随着自身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因此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完全的自我了解,看成为整个人生发展的目标。
要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纳的态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任何一种经验,都是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个人运用某种才能或品质的结果。这项经验的回馈作用,使当事者对自身的情况获得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接触的面愈广,将愈能促进其对自身的了解。不过人们常有维持已有的“我观”的倾向,凡是和其“我观”不相符的经验,会在潜意识中有拒绝的倾向,甚至会根本回避和那些经验有关的情境。因此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囿于某个固定的生活圈子里,而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多从生活中摄取一些新的经验。
其二,诚实而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
每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得有失。他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卓越而且使自己满意的成就,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可能会遇到阻碍或挫折,成绩并不理想。对于这些结果,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认真分析。一方面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以及在工作方法或过程中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失败与挫折给自己造成太多的心理负担与精神打击。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是有短处和弱点的,重要的是应知道如何对付自己的缺点。如果某项缺点是可以改善的,就要能毫不迟疑地进行改善;如果某项短处是确实无法改善的,例如某些不能矫治的身体残障,那就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不必隐讳。伪装可能使别人暂时不致发现你的弱点,但因伪装而增加的心理负担,却常是十分沉重的。而更重要的损失,则是使当事者不能在其“弱点”的限制之内,谋求合理的适应与发展。有时候伪装不仅妨碍正常活动,而且对其他方面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如:某君有口吃的毛病,因为怕别人取笑,就尽量不在人前说话,甚至回避团体活动,希望别人注意不到他的“缺点”。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而且由于他时常要观察别人对他的态度,反而使自己终日处于紧张状态。后来他接受了心理医生的意见,不再掩饰自己的“毛病”,开始在别人面前适当地表示自己对某些问题(学术性及非学术性的)的意见。在发言之前,他先把所要说的内容,作充分准备,整理成为简练而有条理的词句,缓缓地说出来。由于他所说的话经过了充分准备,提高了他的信心,降低了说话时的恐惧心理。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口吃虽无显著的改进,但他已不再怕说话,而他与别人的关系,也大为改进。别人往往更注重他的意见,敬佩他的学问,而不再留意他口吃的毛病了。
其三,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抱负水准”
所谓“抱负水准”就是每个人对自己成就预期的水准。比如某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之前,有人问他有多少把握,他根据以往录取的标准和自己过去的学业成绩,会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表示那位青年对自己在投考大学这件事上为自己预定的目标,也是他用以衡量自己的量尺。
“抱负水准”是具有动机作用的。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若是过低,虽然目标容易达到,但是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因为他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若是过高,超过了其能力,虽然他已竭尽全力,仍然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目标,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所以在制定抱负水准时,要以自己实际的条件为依据,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自己的理想目标,做适度的调整。艾金逊在做抱负水准方面的研究时,做过一个投环测验:投掷的距离由被试者自己决定,结果发现凡是成就动机较高的人(也就是肯努力工作,愿意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人),多选择在中度距离位置投掷;而成就动机较低的人,则多选很近或很远的位置投掷。换句话说:后者是希望在十分有把握或完全凭运气的情况下工作,其抱负水准不是偏低,就是过高;前者则是情愿在有适度把握,又有适度冒险的情况之下做努力的。
其四,不以和别人比较作为惟一衡量自己的量尺
和别人比较是建立“我观”的参照标准之一,事实上由于我们经常和别人接触,随时有比较的机会;而且大家又习惯于这种方法,因此与人比较也是颇为重要的参照标准。在学校里,分数和名次是衡量学业成就的量尺,孩子们拿它来比较高低。离开学校以后,大家很少有机会一起参加考试了,就得找其他的东西来做互相比较的量尺。如每月的收入、官阶或地位的高低、房舍的大小、汽车的有无(或等级)、财产的多寡„„都是大家所密切注意的。有时还要把个人所隶属的团体、子女的学位或职位、儿女亲家的社会地位,以及应酬时所出入的饭店酒家等也都包括在内。
可惜的是这样的量尺都不是适当的量尺。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地位、财富等的多寡或高低,除了他本身的因素以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能根据那些来对当事人做推断,更不能用它们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低。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承认自己可能在某方面比不上别人,相反,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事实。不过,我们不必以在某些方面高于他人为傲,也不必以在某些方面低于他人为羞。人不是为着要和别人相比较而生的,只要能充分发展自身的各种潜能就可以了。一个人若把超越别人当作他努力的惟一目标,他一定会失败。因为他绝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超越所有的人。反过来说,即使某人—般能力都较别人低,但他总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一方面。如果他能够把握这个长处,努力求进,使之得以充分发展,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相信自己,不盲目跟从。
盲目的崇拜会导致盲目的跟从。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这种盲目跟从的习惯,就会变得碌碌无为。
一名佛教徒遇到了难事,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一则有关佛的趣谈,它让人深思,让人回味。
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己吧。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种习惯,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
这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已无用,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是自己负责的,惟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
崇拜和向别人求助容易让你盲从,失去自己的判断,我们往往轻信所谓的专家而不信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和计划只要有专家一句话就给轻而易举地否定掉了。生物界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人生犹如一个大战场,你的面前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做出大量的努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在一次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上,有一位年轻人向做讲演的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地答道:“成功就像山顶一样,哪里有什么直路可以走呢?”
事情就是这样,热衷于寻找捷径的人,往往稍微碰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心中就打退堂鼓,结果转来转去,总在山腰里打转。
即便成功有捷径,也是为很多有真正思想的人所不齿的,因为那样得来的成功,往往不能代表自己的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于是大仲马便对小仲马说:“你在寄稿时,写上‘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大仲马对小仲马的建议,可以说给小仲马提供了成功的捷径。但是小仲马却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作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而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茶花女》出版后,小仲马声誉鹊起。
崇拜别人容易让你上当受骗。一个聪明人决定开始一项冒险。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他发出10万封电子邮件,对其中的一半预测甲队胜利,而对另一半预测甲队失败。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赛,这一次他只给上次说对了的那5万人发信,不再理会其余的5万人,预言当然还是胜负各占一半:接着再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在经过了三四次后,他已经在5千多人或者数千人中建立了极高的威信,这家伙神了,说得这么准!他会收到很多反馈,许多人开始重视他的意见,随着名气的增大,总会有新的崇拜者加入到队伍中来。这时,他开始收费,然后再继续向上次说对了的人群预测。由于“预测”的结果惊人的准确,他的铁杆崇拜者付给他越来越多的报酬。这个家伙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大“专家”。
虽然这个故事对众多真正的专家颇有不敬,但就是真正的专家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专家只是意味着对现有资料、知识占有得比较充分,过去曾经做出过成绩,在这个领域中有着一些超乎常人的判断力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事事完全正确。因此,不要迷信任何人,崇拜任何人。
我们可以尊重专家的意见,在他的基础上前进,但千万不要把他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学生心理健康悦读)励志与成长_与成功者为伍
毫无疑问,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周围的环境是愉快和谐的还是令人沉闷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支持你还是对你漠不关心,对一个人理想的树立和成就的取得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其实,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一般人很少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可是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外界的东西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一句格言,也许是一次讲演,也许是一则故事,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朋友的一句鼓励„„它就会从酣睡中苏醒,促使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另外,别人的成功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当你在某个饭馆、剧场或者其他什么场合遇到成功人士,听到他们的演讲,或者听到别人提起某个成功人士的事迹,你可能会深受触动,“看他们取得的成就,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吗?我就不能有这么成功的一天吗?”带着这样的激情与信心,你可能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来。
据调查发现,很多业绩一般的小型企业家开始创业时并不是非常成功,但当他们有机会拜访或者参观一些知名大企业之后,深受触动,获得前进的巨大动力。比如说,年轻的乡村医生参观了大城市的医院后,更加坚定了在医学界出人头地的信念。学生听完本专业大师的演讲,心中可能会燃起万丈豪情。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运动员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世界级明星的一次会面,也许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正是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一点不假,纵观社会,成功者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同样成功的人士,差别只是成就的大小。散漫者的圈子里也都是散漫的人,而失败者也总是与失败者为伍,因为正是他们的不幸使得他们互相吸引,共同哀叹。
很多人厌倦了大城市的繁华,他们不喜欢其中高压力的生活,小城市和乡村的安静与舒适总是魂牵梦绕着他们的心灵,可是,要知道,处在小城市或者乡村中是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的雄心壮志的,而且也缺少足够的激励,处在那种环境里,人们与世无争地生活着,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人的进取心,个人的能力很容易消散在乐天知命的日常生活中。
印第安人生活在部落中,大部分的部落是些乐天知命的安逸的人群,他们很少具有较高的文化,所以,从部落中出来的印第安人小孩一开始个个神态憨拘,一幅很腼腆的样子。可是当其中一部分人在结束大学学业之后,他们的神情显得气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注定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样子。可是,其中一些人没有选择到更大的地方深造或者选择比较大的天地一展拳脚,相反他们回到原来居住的部落,享受周围人艳羡的目光,自鸣得意,不思进取,很快,他们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自己放弃了能够激励自我的环境,将刚刚激发的潜能再度催眠。这样的人岂不可惜。
总之,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从现在起,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多接触成功人士或多阅读些他们的成功传记,相信你这样做了之后,对你日后的成功会有莫大的影响。
第三篇:(学生心理健康悦读)励志与成长_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评论这个人好,那个人诚实。那么,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答案往往出乎意料。因为人们之所以钦佩、感激某人,常常是出于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种看法当然出于习惯上的主观。人们之所以深深感动,是因为那些事在当事人的心目中关系重大,故而铭记在心。事情的起因无论多么微不足道,但它却与人的品质习惯紧密相联。
假设一位十分繁忙的世界名人,在一次办完事后,与一名普通人偶然交谈,并开口承诺了一件小事。因事情是在即将分手时顺便提到的,所以当事人也不抱什么希望,随时光流逝,或许淡忘了。
然而,在一个出乎意料的时刻,那位名人把自己承诺的事情圆满地办好了,当事人万分感激。“那位大忙人,连一件小事都记在心上„„”
“诚”字拆开,为一“言”字和一“成”字,即说到做到,信守诺言。哪怕承诺的是一枚邮票,一张火柴商标。其意义并不在于金额的多少,货物价格的高低。重要的是让人觉得对方尊重自己,没忘掉自己。这样,无论何时,别人都会感到,自己没忘记对方,对方也不会忘记自己。
反之,把别人忘掉,这是最伤人的。因为,问题不在于忘记的事情大小,而是它意味着忘掉一个人的存在。因此而刺伤人的心。忘却会失去对方的信任,也伤自己的心。因此不要承诺毫无希望、没有把握的事情。
已经约好的事情,应该留心记入笔记本。如笔记本没有备忘栏,有人会在完成的事后划对钩,在未完成的事后划红圈。这种人自然会博得与其交往共事的人们的赞誉。
第四篇:(学生心理健康悦读)励志与成长_退一步,进两步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
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则寓言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毕竟是羔羊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有人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确实,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小华是一个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小华的公司几次想与另一个化妆品公司合作都未如愿。经过小华的不懈努力,该公司终于答应与小华的公司合作!有一个要求:要在其化妆品广告词中加上该公司的名字。
小华公司的老总却不同意,认为这是花钱替别人打广告,协商又陷人僵局,合作公司限小华的公司两天内回话。
小华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找到老总,让他赶紧答应,否则会错失良机。老总不乐意地说:“我坚决不妥协,他们这是以强欺弱。”
小华认为把产品和一个著名的品牌绑在一起是有利的,经他的劝说,老总终于同意了合作的条件。事情像小华预料的一样,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销售额直线上升,小华也因此被提升为业务总经理。
实际上,退后一步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冷静中窥视时机,然后准确出击。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妥协从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相是以对方利益为重,真相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以小步的退却换取大踏步的前进,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合时宜的进,其实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积极巧妙的退,却有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前进。
第五篇:(学生心理健康悦读)励志与成长_习惯决定命运
李嘉诚一直非常重视学习。他虽然年岁渐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没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格外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学习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讲,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一个人要成功,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拜访客户,收集信息,学习新技术,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
李嘉诚还有一个从年轻时就养成的习惯,当时他为别人打工,床头上总有两个闹钟,以便准时在早上6时大声地叫醒他。而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快10分钟。他这样做是“为了能准时出席下一个约会”。同事每天工作8小时,他一天却工作16小时,每天如此。也是从那时起,他习惯把闹钟拨快10分钟,这样他可以早点起床,争取时间。正是这种珍惜时间的态度,使他的销售业绩远远超过其他同事,18岁就被公司提拔为总经理。
他在创业初期的这个习惯让他有时间阅读专业杂志,收集信息。有一次他在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意大利的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并打算倾销欧美。这篇报道立即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他敏锐地预感到这个生意很有前途,决定抓住这个良机,把塑胶花全面引进香港。于是,他亲自远赴意大利去学艺,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还带回来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方式,一回来就对公司进行全面的改革。这次成功的投资,为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李嘉诚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使他赢得了众多客户,使他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许多千万富翁,他们最初时也和我们一样贫穷,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少之又少。促成他们成功的并不是发了一笔横财,而是许多让人忽略的习惯,可他们注重那些平时的生活习惯,于是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够把成功的大鱼钓人篓中。
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从一个农民成为全国首富,指挥着成千上万名大学高材生。他的成功与他平时的学习习惯是无法分开的。郑周永24岁时买下一个汽车维修厂,从此就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非常刻苦地钻研汽车修理技术,学习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他后来与福特汽车公司谈判合作事宜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当时美国福特公司要打入韩国市场,想找一个本地的汽车厂商合资建厂。郑周永知道后,通过各种途径与福特公司接触。由于他的信誉度高,福特公司专门派负责国外事务的副经理和郑周永面谈。在会谈中,郑周永如数家珍般地从汽车的发动机到汽车的零部件,各种装置讲了一遍。他如此熟悉汽车构造和技术装备令福特公司的这位经理大为惊叹,这位经理本来计划用四天的时间了解现代公司和郑周永。结果这位经理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得出了结论:“郑周永何止是一个汽车专家,简直就是万能的汽车博士。”就这样,现代达成了与福特公司的合作。
但有谁又会想到郑周永只是小学毕业。只是他从不间断学习,而且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他常常说自己是报纸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有每天读报的习惯,并且都是从头读到尾,甚至连广告都不放过。他认为,一般学生只是从有限的几位教授那里学习知识,而报纸就大为不同,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为报纸撰写文章的人大多是各方面的专家以及有着丰富经验与人生
体会的人,所以他从来不放弃任何从报纸上汲取知识的机会。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报,晚上临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报,在他的床头上总是摆满了当天的各种报纸。
如果郑周永没有努力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他就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高度,也就没有了现代集团事业的高度。一个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才,一个习惯也可以成就一个梦想,成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日本麦当劳社的名誉社长叫藤田田,他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器公司打工,依靠平时的省吃俭用,几年后存下了5万美元。
他看中了美国的麦当劳快餐业,准备依靠这5万美元干一番事业。但麦当劳的首期加盟资金需要上百万,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于是他跨进了住友银行总裁办公室,对银行总裁表示了自己的计划,总裁却冷淡地说:“你先回去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藤田田知道这是总裁回绝他了,但他没有心灰意冷,马上镇定下来,对总裁说:“你能否听我说说是怎样存下5万美元的?”
总裁说:“好吧,你请说。”
藤田田说:“我这5万美元是6年来按月存款的收获。在这6年里,我每月坚持存下1/3的工资奖金,雷打不动。6年里,每次都会感到手头拮据,我也照存不误,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借贷,以增加存款。因为在跨出大学门槛的那一天,我就立下宏愿,要以10年为期,存够10万美元,然后自创事业,现在机会来了,我要提早开创事业„„”
送走藤田田后,总裁立即向那家银行了解藤田田存钱的情况。柜台小姐说:“哦,是问藤田田先生啊。他可是我接触过的最有毅力的存钱人,6年来,他每月都会准时来存钱。”
总裁当即告诉藤田田,他的贷款申请被批准了。
后来,藤田田成为了日本麦当劳社的名誉社长,他同时也成了日本的超级富翁。
藤田田的成功并没有惊人之处,如果有,那就是住友银行在他创业之初给予他的最宝贵的帮助。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他的雷打不动的存钱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