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读后随笔

时间:2019-05-15 03: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幸福了吗》读后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幸福了吗》读后随笔》。

第一篇:《幸福了吗》读后随笔

暂且无题

有位禅师说:“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幸福与悲伤只有一墙之隔,可要迈出,却要一个人有怎样的心境。跨越不过,是因为心里想得太多,杂念太多,如何驱除,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得到心灵的慰藉?我常常路过佛教饰品的小摊或柜台,总想给自己戴上一个手串,说不清是给自己和家人祈福还是给自己心灵找寄托,人生在世,总是需要面对三三问题:一是人与物之间的;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一个人总在这三个问题之间徘徊,到头来发现,我自己也是这问题的制造者,更是这问题的承受者。

如今人的目标都很“物化”,每个个体都把幸福寄托到物化未来身上,都想着如果以后得到心中所想的物之后,我就会更加幸福了,可到头来,每个个体还是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如约而来,并且人类道德的底线正在不断地突破,只要于己有利,别人,只是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让别人嘲笑的词汇。即使物化目标实现了,各种问题又滋生蔓延了,另一个压力又开始轮回了。是“德”上配位,还是因为走得太快,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还是因为走得太快,思想没有跟上灵魂的脚步?

没有得到物,即便是逃离北上广也没有用,即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也是没有出路,哪里不都是以“钱”论英雄。这样想来的时候,还是只有这里才能让自己的梦想安放。不去管房价降还是不降,汽油涨还是不涨,这些跟我一介凡人中的凡人统统没有关系,在市场经济,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平静如果是实现物化目标者们的奢侈品的话,那么我就成了拥有奢侈品的人,所以人的一生,一番加减乘除之后,大家得到的分都是一样多。这样想来,便释然了。

在通往物化目标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里,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或多或少影响着自己的幸福。身为一名教师,我相对来说是自由的,可以骄傲地说在那间教室里我是主人,但我更清醒地明白自己也是过客,永远不知道下一拨人会是谁?因为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在眼界范围内,一时找不到可替代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卒子,没有什么杀伤力。在散场的时候,我只是依稀记得在那个地方地方,有一个又一个活生生常给过我温暖的同行者,以及我曾告诉过我的学生:“我们不需要专业上完美无缺的联欢会,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情流露、让童年绽放的舞台。”然后剩下一个人,独自泪潸潸,再换新生时,顿时,心生强烈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然而,我知道这又即将是一个轮回,没有结束,因为结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

出门在外,流水人情的缘故,连助人为乐都不敢,做完好事心都略感不安。除此之外,内心唯唯诺诺,为了正确的事情,为了证明自己智力上的尊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根本看不到,鸡蛋碰石头被认为是不知变通,傻子的行为了。因为都明白了,如果顺从可以为自己减少麻烦,起码可以避免坏处,谁都会选择顺从和沉默。尤其是当争取和表达之后,本该定下来的事情突然更改,有所变故了,那这样谁敢开口说话?如果他人口口声声说:“你们有话就不妨直说”的时候,人们是不是真的直说,还是因为他人仅仅只想表达自己很民主、很开放、很大度呢?他人是否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是——即使不喜欢,不同意所说的内容,但照样允许别人说话的权利。

其实,我们都在一条船上,只不过这艘船应该需要一个瞭望员,将前方看到的,无论好的坏的信息都告诉船长,以及乘客。如果船长只有好消息,如何做到清醒呢?如果坏消息只有船长知道,却孰不知,有些事情不一定都是自己一肩膀挑的。如果各种灾难,只有政府工作人员知道,群众一无所知,这些灾难问题能解决好吗?但这些事情,却在上演着,影响这个人群中人的幸福感。

从此沉默了。沉默无声,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就有可能慢慢出局,或者被人遗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句话到现在还是真理,所以,沉默不语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一个人还能晒晒自己的真知灼见,并在适当的时机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峰回路转。他人说这是职场的智慧,实际上有强烈想维护自己智力尊严的人,早该去做的事情。如果现在,被别人视而不见,那么没有关系,只要我还能知道做好眼前自己的事情,重要的是如果某年某月某一天,众星捧月时,我还能认清自己,能够忘掉奖项,永远把自己当一个新人。

别猥琐了,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纸老虎,之所以有时候好像很害怕,是因为你对他在意,你在“抬举”他,于是他变本加厉,而如果一旦你放松,幽默、机智地面对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和行为,实际上他们就会像抽掉了线的木偶摊在地上,而你,却会由此获得力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路,每条路上都有各自的风景,不论在哪条路上走,请善待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足矣!外在的东西,其实与幸福并不能挂钩,与幸福挂钩的是——自己那颗善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风景的心。

我爱这世界,所以钉住这世界。

2013/01/24

第二篇:《幸福了吗》读后随笔3(小编推荐)

苏有朋,与我的青春作伴

读师范的那会儿,特别钟爱苏有朋的歌,每次听到他的歌,可以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他的歌总会引起我巨大的情感地震,尤其是感觉自己挺不起腰杆的时候。

喜欢听他的歌,在其他同学的眼里,已经算是老歌了。但这没有关系,听音乐在乎的是内心的共鸣,而不是演唱着声名的显赫。那时,一有空当的时间,总会打开砖块似的单放机,塞上耳机,用心聆听,听着听着,感觉自己的内在也变得虔诚与纯洁。令想象插上了翅膀,我仿佛在想象的画面里,看见了中学时期的那些好友,一幕幕画面在心里放映,即便观众只有我一个,尤其是在某个不痛快的晚上,时常因怀想过去而泪落如珠,隐隐难受。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岁月都不会轻易而过,一个长长的影子会贯穿在后面的时代里,它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你。而且,在前行的过程当中,听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而每个人在自己喜爱的歌曲里,都可以变得很诗意。就在此刻,我又想起了有一年读师范的时候,我们学校合唱团去南昌某录音棚里看到的一句话,原话我已经忘记,大致是说——有了音乐,人的灵魂将不再寂寞!

那时经常听得最多的是苏有朋的校园歌曲,比如《勇气》。心情不佳的时候,我总会听,说不清是因为什么,似乎只有这首歌,可以给消极的我注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当时我也在想:“想飞的日子”,为何“总是有风有雨?”“为何会流泪,谁也弄不清,也许只是太年轻。”那时心里总是莫名地很憋屈,是因为青春荷尔蒙吗?我始终找不到释放的出口,有时趁寝室的同学都去操场踢足球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呆在宿舍里,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总是想知道,世界还有什么,流浪的感觉,也许才是人生„„”觉得对未来很迷茫,这种迷茫已经到骨子里了,因为前途未卜,却又寻不到出路,所以只有听歌,在歌声里感受仅存的温暖,让歌声与自己的青春作伴,让自己的青春不至于太寂寞。

后来,真的毕业了,六月的校园里除去还不愿走的我们,再也没有其他人。宿舍的管理员大叔也不断地在催促我们离开,他们当时了解我们的心理吗?或许是出于学校的安全考虑,也或许是真的该挥手说再见了,果断挥手了,就是早成熟一步了!“我知道该拿出勇气面对未来,也许我不敢面对的只是我自己,有你的祝福,有你的爱,我会找回自己。”苏有朋的歌又在内心里缓缓响起,那天,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我爸爸来接了,我先行一步了,有同学相送,我想我还是幸福的吧,虽然也是迷茫,但至少还有温暖的相送,最苦的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只有孤独陪着上路。

好在每一个时刻都有适当的旋律,坐在疾速的客车上,目睹窗外一呼而过的树木,谈不上绝望,但内心也没有希望,只是不知道下一站的自己将在何处安家?看着窗外耀眼的光线,使得我更是满眼迷茫。心里油然而生苏有朋的《珍惜》,自己对内在的自己轻轻唱起:“„„珍惜曾经拥有曾经牵过手,珍惜青春梦一场,珍惜相聚的时光,谁能年少不痴狂独自闯荡„„”走吧,成长总要面对分别,分别使我们懂得善待人生,善待他人。

随后,苏有朋的《等到那一天》又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歌中唱道:“我会等到那一天,你再回到我身边,如果曾经拥有算永远,我的心也不改变,我会等到那一天,就像回到了从前,如果失去还能再拥有,不管期待多少年”,这首歌是苏有朋含着笑唱的,万万没有想到,我真的又等到了这一天,但“时光的隧道如果没有你,不会为了我而改变”,事过境迁,当初的我们已经发生改变,可无论怎样,“虽然我们已经无话可说,请你听完这一首歌,就像山风吹过,轻轻叹息你我的梦”吧!只要我们彼此之间,心中保留这片净土,足矣。

在我前进的路途中,有这些好听的歌,在这些好听的歌声里,我还能够回忆过去的纯真时光,感谢苏有朋的歌声,即便是现在,这些歌也仍然是我不可或缺的成长激素,之所以还能忍受种种,缓缓前行,都归功于这些或那些好听的歌。除了听这些歌能够回味过去之外,我在内心里又悟出一个道理来:有些恩怨情仇,根本不可能光在岁月的调和下走向和解之路。在这个诱惑丛生的年代,要想回复简单和质朴,谈何容易?即便是一个人在洞悉答案的清醒之后,也依然是短促易逝的,明天诱惑与太阳会照常升起,你会再度心乱如麻,生活就是这样五味杂陈,然后又五味轮回。

就让这些事,这些歌,为我保留一些诗意吧,一个人若没有点儿诗意,倘若都是现实、物质,那真是把人生变成了苦役,现实会把我们变成神经质,我甘愿靠着乐观与豁达,走到人生的终点。无趣的时代,不自得其乐,不诗意些,人生会更无趣。趣在哪里?就像现在,含笑地完成了这些文字的旅程,过去的黑色被我过滤掉,只留下温情与美好,回忆里的那些过往,被罩上一层玫瑰色,并散发出幽香。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歌声中的那些人,但更离不开自己和家人,甚至可以说,幸福只与自己和家人相关。此刻,带着疑惑的心情写下:相信未来。

2013/01/26

第三篇:幸福了吗

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他在书中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通过一件件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不断探索每件事给我们的带来的思索。放眼世界探索幸福的真谛。

“现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开始做人了,谁做事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白岩松所赞成正确的工作状态是为了办好事可以争执、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不妨碍在平时彼此成为好朋友。直率与不妥协才能真正办好事。表面上的和谐,没有一点的争执并不是真正为了把事做好,没有了意见与建议,任何工作只会停滞不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我看出新闻得贴近人民,得讲实实在在的事。9.11没有直播,非典刚开始在广州爆发没有告知民众都影响了CCTV的公众影响力。任何一项新发生的大事件,每个人有权利也十分想第一时间得到真相。这也是新闻生存的价值所在。在网络发展无比迅速的如今,消息源也越来越大众化了。新闻正努力证明在电视中的生存能力。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我看出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上层”的压力。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算自己抱着豁出命来的拼命想法,但是却在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就仿佛有时当事者大义凛然,但想成事却阻力重重一样。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

第四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2010年10月第一版印刷。白岩松出生于1969年,和我一样60年代生。《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的记录。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2010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

第五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0923010024叶亚运09计算机1班

在这个乱象与功利充斥着的社会,有着痛苦与焦虑的我们,小时候常常挂着嘴边的“我很幸福”仿佛离我们原来越远,一去不返。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是啊,对于我们大学生,幸福在哪里?高中时候的幸福,或许是一张考卷的高分,一次课堂上的表扬,一篇被老师当做范文的作文,可是当我们拼命挤上高考的独木桥,踏上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时,却茫然四顾,失去了目标,不知该去何处。既然如此,何来幸福。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男生女生,一面抱怨这空虚,一面却逃课玩游戏睡觉逛商城,矛盾的活着。也许过的自认为很快乐,但是面对一科科红灯高挂的成绩或者越来越少的精神与知识积累,内心深处肯定隐藏着一份悲哀。

《幸福了吗》不仅仅是白岩松凭借二十年新闻人的身份对自我与社会的质问,我觉得更适合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自我质疑与升华。

全书贯穿的一大中心就是现代人缺少信仰,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中国其实一直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的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可是那是“曾经”。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先消灭了一批古老的信仰,接着,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各种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这一代90后的生活。物质生活的提高,让年轻一代的攀比日益严重,拜金主义在校园盛行,富二代的嚣张行径层出不穷。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着实令人堪忧。

随之相伴的还有各式各样的权利。目前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我爸是李刚”**,在社会上闹得风风雨雨,依仗着父辈的权利,硬是可以压制着受害者抬不起头,伸冤比登天还难。于是,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能够迷失,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

有位学长告诉我,基本上求职的大学生所看职业的深度,都是为了工资的高低,眼里常常伴随着房子和车子,像思想道德课上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已经一去不返。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无奈与悲哀。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我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这些都像是新的三座大山,压的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

我们的青春应当浪漫一些,应当激情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是如今的我们不敢也不能。房间不断上涨,物质要求不断提高,莫名的压力喷涌而至,作为当代大学生,几乎都充满了些许悲观。所以,就生活而言,热了《蜗居》与《裸婚时代》。

现实之所以如此,与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如今还有多少年轻人有梦想,有激情,我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与动力。老一辈人能够创造出的辉煌与成绩,全凭借一颗燃烧不止的心,不会像我们一般迷途、麻木的或者。同时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缺乏耐性。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而现在已是微博,140个字以内要完整的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但是我们不能被快节奏的生活拖着自己的灵魂前进,适当的放慢脚步,想一想我们该做些什么,想一想自己的未来,看一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能改

变什么。这就是一种信仰,能够让人成长的信仰。

入党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种利益相关,而是一种责任。在苦难来临时能够奋勇向前、战斗在前线的责任,在同胞受苦受难时会为之流泪为之抗争的责任。这不仅是交交党费给你的一份荣耀,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由祖祖辈辈千千万万英雄豪杰流血流泪换来的一份信仰。

读完了《幸福了吗》,白岩松的字字句句都让我触动颇深。读后感篇幅虽然不长,但是我所感悟的精神力量会一直在我的内心,在我的血液中流淌。

下载《幸福了吗》读后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幸福了吗》读后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幸福了吗 读书笔记

    幸福了吗?——白岩松 1. 人类面临的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接着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2. 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

    幸福了吗读后感

    不惑 ——读《幸福了吗》有感 幸福了吗? 本以为“幸福了吗?”就是问自己幸不幸福这么简单,却无想到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

    白岩松《幸福了吗?》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二0一0年度第一学期倪海燕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目光被几个醒目的蓝色的字体《幸福了吗?》给锁定住了,字体下方的照片是熟知的 “央视著名主持......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一:《幸福是什么》读后感《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吃好穿好就......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藉由“书香昆明”建设学习活动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白岩松老师的《幸福了吗》,有颇多感触,下面一一道来。 一本好书,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他机敏睿智,语言犀......

    幸福了吗 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

    读后感“幸福了吗”

    谈幸福——读白岩松《幸福了吗?》有感 一、起因 很少看名人出的书,这应该是第一本,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的小品《实话实说》里宋丹丹扮演的农民大妈准备出本书名叫“月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