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虫灾、鼠灾等危害尤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三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组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交流自己上网查阅的中国自然灾害事例。然后进行汇总,在全班交流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汇总】略
【分组活动2】教师将各组指定为我国的不同地区,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归纳出本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主要发生时间。每组选派一名负责人,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将学生说出的自然灾害按地区汇总到黑板上。由此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如下图所示:
【实践活动】阅读课本32页材料“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回答问题。
1.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自然灾害,举一实例说明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2.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近某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点拨】1.(略)因地而异,据具体材料分析。
2.近l0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次。中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l999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1999年至2001年严重的持续干旱,加上台风、地震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1000亿元。
【承转】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读图分析】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山前的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带,分为三大灾害带。即沿海灾害带、沿江灾害带、山前灾害带。
【板书】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讨论】分组讨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类型和灾害多发的原
第二篇: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第三篇:自然灾害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姓名:
粟君莲
学号: 2010020004 导师:
何政伟
2010-12-19 1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1.1四川旅游资源概述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称,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全国风景名胜最多的省份。其独特的山川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名族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如剑门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如图1-1)、唐家河、卧龙等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都江堰龙池森林公园、天全二郎山森林公园等2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康定、汶川、大邑、松潘古城等7座;佛教、道教宗教胜地如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等;还有如古文化遗址如江油太白公园、少数名族风情藏、彝、回等、历史名人如大禹、李冰父子、诸葛孔明、则天女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
图1-1 四川九寨沟
2.震后灾变景观
2.1 地震灾变景观
地震灾变景观是由于地震对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遗存的景观。
地震往往会给自然或者社会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一 定的心理创伤,加之地震过后的重建家园行动,使保存的灾变景观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重大历史纪念意义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和破坏。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里的一座座山、一条 条河、一个个村落、一道道景观,比如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北川县城、堰塞湖、映秀镇、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少有的灾变景观。通过这些不仅展现了特殊时期的自然现象,对于未来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和遗产。
2.2 地震灾变景观的旅游功能分析
2.2.1独特的观赏性
地震是属于突发性的灾难事故,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释放极大的能量,使其具有极强破坏力,往往形成一些非常态的景观类型,此类景观属于天作之合、非人力所能为。这些灾变景观具有稀缺性等自然属性,与常态景观遥相呼应,成为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而地震灾变景观也就极具观赏性。2.2.2科学研究功能
地震灾变景观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非常态景观。地震的发生对整个地球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地震的发生地就成为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研究防灾减灾措施的惟一线索来源地。灾变景观往往成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2.2.3科普教育功能
灾变景观不仅具有稀有性特征和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文化价值。“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震中位置映秀镇牛圈沟,300多万方的山体碎屑物瞬间将牛圈沟底填高了几十米;北川老县城的王家岩大型滑坡及北川新县城的新北川中学大型崩塌导致了上千人的死亡;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总部钟楼的时钟受地震影响定格在14:
28、汉旺镇镇政府大门的拱形结构反映了拱形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这些都记录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破坏强度等特征,加之地震灾变景观本身的神秘性特征,地震灾变景观往往可以成为难得的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铭记地震的灾害性和研究地震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直观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和纯粹的课堂相比更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科学的激情,以及树立热爱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5]。
3.震后四川旅游资源
汶川地震后除了未受损的旅游资源之为,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
3.1 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3.1.1 人文活动
重大事件:胡锦涛总书记指挥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及感人语录、三军将士立体大救援、八方援助,抗震救灾等;
典型事迹: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先进事迹、都江堰“拐杖书记”王晋先进事迹、都江堰英雄少年王国东、“铁军”战士武文斌先进事迹等;
艺术作品: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如图3-1)等。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图3-1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
3.1.2 地震遗址
事件发生地:龙门山镇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地点、温家宝总理鼓励都江堰新建小学被困学生地点、温家宝总理在彭州通济镇和小鱼洞镇抗震救灾地点等;
建筑垮塌遗址:都江堰市中医院遗址、阳平观遗址、白鹿镇遗址(图3-2)等;
图3-2白鹿镇遗址
遇难者纪念遗物:银厂沟大龙潭遇难者婚纱等;
交通地震遗址:都江堰龙池公路遗迹、都江堰高原大桥遗址;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图3-3)等。4
图3-3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
3.1.3 建筑与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龙门山国家(地震)地震公园;
活动场馆:都江堰体育中心、彭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空军物资转运中心、最大抗震学校——彭州龙门山镇中心学校等;
归葬地: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图3-4)。
图3-4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
3.1.4 地震纪念旅游商品
地震纪念邮票(图3-5)、明信片、纪念画册等。
图3-5地震纪念邮票
3.2.新的自然资源
3.2.1 地震灾害遗址
滑坡:青城山后山滑坡、小鱼洞大桥山体滑坡、谢家点滑坡、白鹿镇后山滑坡等(图3-6);
图3-6 一个典型的滑坡
泥石流:龙池八一沟泥石流(图3-7)、大、小龙潭泥石流、白鹿镇三河店玉娘观两侧等;
图3-7龙池八一沟泥石流
地裂缝:都江堰景区玉垒山裂缝(长70米,宽13-15厘米,深度8米)等; 塌陷:龙门山镇东林寺社区塌陷、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图3-8)等。
图3-8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
崩塌:沙子坡一号崩塌、大龙潭崩塌(图3-9)、小龙潭崩塌、白鹿镇黑凤槽崩塌、龙门山镇黄土大坝崩塌等。
图3-9大龙潭崩塌
3.2.2水体景观
堰塞湖: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图3-10)、都江堰关门山堰塞湖、回龙沟燕子堰塞湖、回龙沟三岔河堰塞湖等。
图3-10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此次地震破坏区主要局限与阿坝州,故在这些旅游资源中,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等景区没有受到地震太大影响;只有都江堰、青城山,因距离震中较近受到波及,一些地面建筑被毁,但青城山山体、都江堰形制均属完好。由此看来,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交通道路和服务设施受损,核心资源仍然存在。损毁景区建筑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建,就能重新接待游客。
4.1 景观方面的损失
这场浩劫不仅使震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更使汶川周边的景区遭到重创。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见图3-12)、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还有很多景区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4]。
图4-1 汶川地震震后的青城山
4.2 旅游服务性企业方面的损失
据了解,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亿元。如在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附近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目前几乎没有住店游客,空出1000多间客房,与过去5月旅游旺季时酒店需要提前预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由于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游线路,此前报名的所有成都团队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4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至少有30万人处于无事可做状态;旅游景区除城郊未受损的乡村旅游点外,基本歇业关停;灾后一周内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别是[4]重灾区酒店基本关门。
4.3 地震在交通方面的影响
汶川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点。汶川东部和南部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 大邑县接壤,是前往“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的必经之道。县城距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旅游交通点,这次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大桥移位、道路中断(图4-2)。这给旅游的交通环节带来重大的影响。
图4-2 中断的道路
4.4 对游客心里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加之地震时有游客受困,这无疑使人们对汶川、对四川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崔慧敏.浅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关注.2008:112
2、马俊.旅游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19-24.4、刘春玲,孙庆军,吴丽云,彭海静,范夕霞.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旅游业应急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61-64.5、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6):43-45.6、贾建中,束晨阳,邓武功,陈战是.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三)——总体思路与认识[J].中国园林.2008(10):60-65.7、王小兰.“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区域经济.2008.:203-204.8、贾建中,邓武功,陈战是,高甲荣,赵廷宁.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二)———恢复重建技术导则[J].中国园林.2008(8):13-18.9、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_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5).10、王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与对策[J].全球环保绿化.2008:475-479.11、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23(8):13-18.
第四篇:自然灾害
观后感
看完《后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时候的无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改变不了大自然变化的规律,但我们能改变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态度。
影片的故事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总的来说,通俗易懂。我们不论剧情的疏漏或场景的似曾相识,单看故事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发人深思的。
在气象学家发现洋面温度异常后,立即向总统申请全国向南转移。而总统说“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同我们的环境一样脆弱!”。此时,总统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惟利是图,不愿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精力在非赚钱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觉得,经济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直到最后。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国际上有着《京都议定书》,而恰恰是美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本片无疑是对美国莫大的讽刺。那些自信的美国人向来喜欢指责别人,而他们自己做的,已经很差了!
当潮水来袭,林立的高楼瞬时倒下,龙卷风中的房屋、大桥、汽车...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毁、被撕碎、被吞噬!人们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些耗费人类大量金钱、智慧、劳动力的所谓“人类文明的杰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有着“良好建筑技术”、“优秀建筑材料”的人类避难所,顷刻间化为乌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残剩出奄奄一息的头。此刻,她高举向天的手不再示意着自由,那是在质问!在指责!在控诉!
数十分钟灾难场景的连续体现,使人们坐在银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状的恐惧与深思。
我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我们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换自然的平衡,最终,自然反过来向人类做了宣判,我们的一切文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轻而易举地全部摧毁!在自然面前,无知的我们凭什么自豪于自己的“杰作”!我们有征服、取代自然的资格吗?
影片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洋面升高,整个北半球被全部冰封。这种假设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气候极为异常,如欧洲六月降雪,阿尔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线上升...人们不禁警惕地问“后天不会明天到来,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这毕竟是商业片,不会是绝望到底的.人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即使是在最为难的时刻也保留着“潘多拉魔盒”最后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导演才在结尾让地球自行结束冰河期.没错!自然永远都是一位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只会或重或轻地惩罚,而不会毁灭我们!(其实我倒希望地球彻底发一次怒,让人类社会就此毁灭!
当大自然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再也恢复不起来的时候,人类也就随之灭亡。如果人们不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这个时候一定会到来的。《后天》中的灾难是全人类的灾难,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灾难或者的灾难。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国政府的责任,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第五篇: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
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援助和生产自救进行,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保险体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巨灾救助2008年1月,我国中南部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冻雪灾,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农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因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农业受灾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品种多,损失重为历史所罕见。农业灾害不仅影响短期的农产品供应,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供应,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特别是良繁体系、农业设施破坏比较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灾害发生后,尽管中国保险业积极主动的进行保险赔付,可是农业灾害保险赔付的金额仍不足损失总额的1%,与国际上36%的平均水平还是相距甚远。保险赔付的现实情况再次显现出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十分脆弱,巨灾保险体制严重缺位,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保障功能依然十分有限。经过十余年的保险体制改革,中国保险业实现了其跨越式的大发展,可是农业保险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甚至在逐步萎缩,与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相背离。国家虽然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将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但是中国的巨灾保险已久缺位。可以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如何建立农业巨灾保险救济机制,完善农村保险体系,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位,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农业灾害与救助概况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是人类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世界,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严重障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据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中国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出现1056次,水灾几乎年年有,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10-20年出现一次;1950至1989年40年间,我国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近10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5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虽然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人们可以积极开展灾害风险管理,通过对各类灾害的预防、预测和紧急救援,并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转移和共担,达到减少灾害风险主体的损失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基本上仍靠国家财政援助和民间捐助进行。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诸多风险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灾后补偿中的独特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灾害保险中内蕴的风险十分巨大,往往是保险者难以单独承受的,所以,相关防范自然灾难风险的基本险种寥寥无几,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也十分脆弱。尤其是农业保险,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情况下,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均缺乏积极性,更是削弱了保险业在农村自然灾害管理中的作用。另外,我国公民的保险意识十分薄弱,投保意愿不强,这也成为制约当前保险救灾济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的农业保险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后一度停办,1982年逐渐恢复。此后,农业保险业务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在1992年曾达到历史高峰。此后一路下滑,陷入了长期的萎缩状态。而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发展,尤其2007年GDP同比增长11.4%,国内生产总值24.66万亿元,中国保险业虽经十余年的做大做强式快速发展,而保险业的发展却依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风
险分散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满足不了自然灾害保障的需求,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上也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显现出我国当前的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1.保险的产品缺乏、覆盖面比较低,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因灾损失十分巨大,但相应的保险开发程度却非常低,一方面,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险种设计寥寥无几,覆盖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承保后的防灾防损检查与服务薄弱、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2.保险市场紊乱。市场机制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运行规则。单一的卖方主体会形成对保险市场的垄断,卖方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保险市场有序运行。但我国目前的农业灾害保险市场,无论从客体、从主体还是从市场规则来说,都不十分健全,从而影响了农业灾害保险业的正常发展。3.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与国际社会相反,在保险市场商业化改革后,我国大量削减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在自然灾害频发、保费费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再没有国家政策补贴的支持,仅仅通过商业保险来实现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目标,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4.部分保险条款、费率不尽合理。目前,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条款,一方面责任过大,承担了国际保险界不保的巨灾责任,权利、义务之间有距离;另一方面,费率设计上没有考虑自然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不同设施防灾水平的区别而采取级差费率,这不仅使受保人负担的保费不合理,而且对被保人的防灾积极性不能起促进作用。5.保险理赔技术性标准严苛,灾害保险的保障功能大大弱化。比如,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业目前依然代销交通意外伤害保险,但这种无记名的保险凭证没有进入到保险公司的软件系统,因此也无法确认保险的购买者和受益者,难以保障人们的权益。6.巨灾保险支持保护体系缺失。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不仅在设立巨灾基金、再保险安排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还向资本市场推出巨灾风险证券等创新产品,以提升保险业承保能力。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巨灾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大量风险集中于经营主体自身,使得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7.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弱。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对保险还不太了解,农民对政府救济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有难靠政府解决,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8.缺乏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较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发展。
三、推进我国自然灾害保险发展的主要措施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特殊国情和农业保险发展中的现实情况,必须改革商业化农业保险体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1.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关法规,把我国的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家应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收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从法律和法规制度上,保障农业保险体惜的建立与健全。2.以巨灾援助为中心,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国家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农业巨灾援助机制,并将农业保险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体系之中,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保费补贴。另外,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或涉农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3.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统筹发展城乡自然灾害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险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灾害保险试点,深化保险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建立自然灾害保险的再保险体系。一方面引进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经营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另一种借鉴发达国家再保险的经验,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再保险公司,活跃再保险市场,便利再保险交易;第三,设立国家再保险公司,以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要运用再保险机制对分散的各类保险组织实行联网,层层分保,以突破基层保险组织的界限,形成上下贯通、多层联防的比较完备的自然
灾害保险体系。5.政府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推动自然灾害保险的推广与普及,保险业积极开展地震保险、农业保险,天气保险等自然灾害保险新险种,扩大保障面,提高保障程度,政府承担起一定的扶持责任,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6.积极发展巨灾债券以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巨灾债券作为一种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融合的新兴产物,为我国开展巨灾保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它给保险公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巨灾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业务的积极性和承保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巨灾债券类似于公司债券或政府债券,投资者将资金贷放给债券发行人(通常是保险公司),从而取得息票形式的利息和最终返还本金的请求权。但巨灾债券本金的返还与否取决于特定事件的发生。若发生债券预先规定的巨灾,债券发行人向投资者偿付本金或利息的义务则可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债券发行人(保险人)将运用该笔资金进行理赔。7.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用于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在我国最脆弱最需要保险的是农村经济,最缺乏保险保障的也恰恰是农村。由于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也是一个农业灾害频繁、农业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必须由政府、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牵头组成国家农业灾害保险基金,地方上分层次建立各级农业灾害保险基金,保证广泛调剂使用农业风险基金,同时,国家对地方的巨灾保险基金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并指定专门机构对基金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以此增强农民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降低灾害给农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高雷.巨灾保险管理研究探析,保险研究,2006(8).[2]袁泉.农业灾害保险研究,粮食研究,2005(8).[3]刘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6(1).●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浦东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