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发展
一、三年教研计划:
“农村中学有效性阅读”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有好读书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阅读达人”。
2、研究重点及内容:(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使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4、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第一学年):选择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2)实施阶段(第二学年):收集信息,归纳整理。(3)总结阶段(第三学年):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5、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学生成果展示,教师论文。
二、三年教学及教学研究计划:
(一)学科建设计划:
加强语文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以课堂改进为重点,同时,开发形成配套的校本课程教材,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资源;通过学科建设,逐步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争取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1.创建学科品牌,进一步深化,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教学模式,推进有效课堂。
2.突出学科优势,展示学科风采。
六、七年级要教会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其文学素养的提高,加强阅读写作训练。九年级要深入探讨及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按计划进行单项及综合训练,争取学生素养的全面养成。
(二)语文教学的相应研究:
1、在教学目标导向下的、师生互动式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探讨,逐步形成“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练习及讲评”、“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并创造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教学样式。
2、第一学年:学习语文专业理论,认真研读教材,形成语文各种教学模式的探讨。第二学年:具体实施研究的过程,不断修正、不断补充,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第三学年:完善并形成相对稳的教学模式。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教育教学案例及有关论文。
三、三年培训和提高计划:
1、精于学习
在书本中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希望能更多地外出听公开课、展示课,借助外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也要努力争取执教公开课的机会,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
积极参与教科研骨干教师活动,要以身作则,或开设相关讲座,或带头撰写论文,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带动教师共同进步。
2、善于思考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要善于把自己所接触的工作进行整合,在整合中发现发现切入点,找准研究重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3、勤于动笔
把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成果写下来,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每学年至少完稿2篇参加论文评比或投稿,力争能够获奖或发表。
第一学年:
1、自我加压,继续探究新课程新理念;
2、参加教师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关注教育教学网站(1+1教育博客),提高利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申请并参与中学的课题研究。
第二、三学年:
1、进一步锤炼课堂教学能力;
2、不断钻研反思,提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的能力;
3、积极投身教育网站论坛,多写文稿与同行交流探讨;
四、撰写论文计划:
(1)、“农村中学有效性阅读”研究的课题:
1、《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2、加强这个课题的跟踪研究,认真写好反思、经验、总结,并最终形成论文的形式,争取在市、地、省级发表。
(2)积极参入学校承担的地级、省级实验课题研究,如:烟台市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子课题“散文教学的研究”;“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探讨”的课题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的课题等。在研究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并整理成论文的形式。
五、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我们学校年轻的语文教师比较多,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但教学经验欠缺,针对这一情况,为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上能快速成长,我计划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指导工作方法:
年轻教师干劲足,但教学方法不够妥当,或者缺少教学的针对性,会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够显著,因此要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工作。
2、指导备课等常规教学方面: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深入理解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对教材的理解驾御能力。每周互听一节课,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突出科研课题的主题,挖掘学生的主体体验。
3、教育科研方面:
每两周一次进行校本研修学习,在网上和学校订的刊物上查找相关文章进行学习,谈体会,写反思。共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争取获奖。
总之,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六、三年读书计划: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深化师德师风基础上,现结合自
身专业发展制定读书学习计划如下: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市局指定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记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文化层次,注重在培训中锤炼自己。学习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先进理念,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3、及时把自己认真听课、听讲座、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写出反思和随笔。
4、具体读书安排:
第一学年: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和《案例教学》。
第二学年: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学年:
学习《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学生、教师与学校》。
在这期间每月和同学科教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写好教学随笔。
第二篇: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镇1所中心校,下辖平所小学、坝芒小学、百岁小学、岑龙小学、凉桥小学5所教学点,全镇学生1275人,39个教学班,共有语文教师39名。其中男教师14人,女教师25人;50岁以上8人,40至49岁18人,30至39岁8人,29岁及以下5人,教师老龄化结构偏高;39名语文教师中代转公教师17人,占语文教师总人数的43.6﹪;2017年秋期新入编教师3人,占语文教师总人数的7.7﹪。这部分教师亟待提高专业化水平。我镇语文教师大多经历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的“国培计划(2015)”——中西部和幼师国培项目秀山县乡村教师送教培训(小学语文)活动,经历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专家引领、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的培训学习。绝大部分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的转变过程,但部分教师却无法掌握相应的“以生为主”的较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了。课堂教学总在“以师为主”和“以生为主”之间徘徊,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原本几十年总结的课堂教学经验丢失,新的教学方法有无法掌握。鉴于此,我校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项目建设目标。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引领教师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学习者。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在时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引导教师学习。
(二)、打磨教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打磨教师课堂,主要包括常规公开课的打磨及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优质课的打磨。打磨常规公开课的出发带你在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讲究的是课堂的人格、课堂的实效。主要侧重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上下功夫。这种课的打磨目标,就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合格课、骨干教师能上示范课、优秀教师能上精品课。从而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进行教学反思,沉淀教育智慧
“教学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如是说: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的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要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和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四)、开展学科研究、强化科研意识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而这些正式科研能力的核心,科研能力是高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不断的必备条件。
三、项目建设创新点
1、学习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带领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书籍,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通过学习,促进教室专业化发展。
2、打磨课堂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
在合格课、示范课、优质课活动中,反复打磨教室课堂,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能力。在打磨课堂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进行反思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带领教师在平时的随堂课以及合格课、示范课、优质课活动中,开展个人课堂反思和集体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学科教学研究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带领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微课题研究,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语文教育与发展
基层管理
以愚数十年的管理经验,要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
1、能力强,有威信。
2、品德好,乐助人。
3、能吃苦,做榜样。
4、有铁杆(骨干),能呼应。
5、善沟通,互信任。
当然还有常规的基层管理要领:1)、办事要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平常常被错当成平均主义,所以需要基层管理者在分配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分配利益时也要做到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够服众。2)、关心部下。缺乏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关心和了解,员工自然也会不满意你。3)、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目标也应非常明确,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4)、准确发布命令。作为一线的指挥者,发布命令的准确程度应像机场上的管制员给飞行员发布命令一样的准确,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在命令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造成工作中的事故。5)、及时指导。工作中,下属总是希望自己能时常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因为上司的及时指导就是对下属的关注和培训。6)、需要荣誉。作为基层管理者还应做到非常慷慨地把荣誉和奖金分给大家,你部下的劳动模范越多,你的工作就能做得越好。
河北工人报倡议发起,由省总工会宣教部,河北工人报社,石家庄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河北省首届“职工班组建设论坛”于2011年5月26日在省会河北工会大厦完美收官。与会者围绕论坛的主题“班组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碰撞观点,交流经验,开拓工作思路。会议中集中阐述了几个观点。
一.重视班组是企业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邯钢有位班长提出:“什么是一流的班长?我认为就是给我擦玻璃工作,我把玻璃框也擦了;让我把窗户擦干净,我把门也擦了。”这说明对一线的班组长的培养要重视起来,优秀的班组长可以带出一批优秀的员工,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一流的企业必定要有一流的班组,使班组建设是企业固本基石一点都不错。
二.亲情管理与“铁手腕”不是矛盾关系
峰峰集团班长:班组建设是门很深奥,很有实践意义的管理艺术。他说“亲情管理和铁手腕并不矛盾,但要分清场合。在他的班组中对违纪行为从不留情,当即制止,严厉批评。事后思想工作一定做通,不留隐患。使被处罚者心服口服。因此,没影响彼此关系,还行影不离地上下班。”这位班长的“铁手腕”让违纪在班组失去市场。生活中我们的班组长和职工关系很融洽,往往在工作中把握人情关系和工作关系理不清,出现一些矛盾。一个好的核心,必须认识到工作中不能融入人情关系,否则会让管理失去原则。
三.知人善用,扬长抑短是班组管理的核心
班组长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班组建设的方向和成效。那么,一个好的班组长该如何进行班组建设管理?《工人日报》主任编辑夏晓玲曾说过:“班长对班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管人”和“做事”上。”日常工作中我们的班长始终处在被动干工作中,不知怎样管理不会管理,甚至一些同志还简单的认识不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班长首先要从文化水平入手,每个人处在的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和理解认识也不同,来选择管理方法;其次从业务和技术方面,要知道一个全能的技术能手班长未必能带出一个全是技术
高手的班组,班长要知你的班组成员在那个水平层面,然后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帮助,培训,指导和提升;另一方面就是管理方法,每班组都是培养人才的环境,每个班长要充当培训师,设计师,规划师等角色,告诉班组成员通过学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提升,带领成员设计未来,规划他的职场人生;再有就是班组前能发展和展示,班长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每位成员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发现出来调动起来,把它激活。将知人善用成为领导班组管理工作的核心。
“职工班组建设论坛”圆满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怎样管理好班组,在于班长核心人物,在班组建设中怎样把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很细微的工作中。就是要在有意无意上做足功夫。让每各成员都能感受到你的影响。让我们以学习“郭娜陆地航空班”为契机,在班组建设的小舞台上,不断激励自己为蒸蒸日上的高速公路发展事业,唱出心中最动听的歌。
班组是邮政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邮政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邮政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邮政企业经营的成败。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邮政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人数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层的决策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班组长的有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有效地组织开展工作,那么政策就很难落实。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既是管理者又是操作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所带领的班组的战斗力的强弱。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班组总有一个优秀的班组长,一个基础管理扎实、现场管理有序的班组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班组长。反之,基础管理混乱、业务完成不佳、员工凝聚力涣散的班组肯定缺少一个称职的班组长。因此,班组长的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职务不高,责任不小。邮电分营11年来,原先的班组长纷纷走上了管理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某县级局为例,现有的班组长90%以上是5年以内上岗的,普遍是由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提升的,缺乏系统的培训,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因此为了有效地抓好班组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做到保质、保量、如期、安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当前建设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刻不容缓。
要适应邮政企业改革发展需要,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技术业务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班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生产能力,使其达到“业务精、会管理、能算帐”的要求,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
班组长队伍建设的管理职责要落实。邮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负责制定班组长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并作好班组长的日常考核、评价和调整。
建立后备班组长制度,在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中选拔一批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年青员工,作为后备班组长进行培养,以保证班组长队伍能及时更新、调整、补充。
凡新任命的班组长以及后备班组长,均要按照统一要求的内容进行轮训和上岗前的培训。后备班组长任职前,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脱产资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另外,在职班组长每年要组织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
班组长的培训内容要考虑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几个方面组成。班组长首先必须是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要不断更新班组长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新业务学习;其次,要注重培养班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日常管理、周期性管理、现场管理和员工培训的各方面能力;最后,要提高班组长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班组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研讨(座谈)会等形式,最终提升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和管理作用,把班组建设成一支优秀的团队。
重要的一点是,班组长培训的内容应该切合实际,如果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必然会导致要么听不懂,要么认为这些知识与己无关,使培训流于形式。因此,在班组长培训中不能拘泥于书本,可以在论点上以理论为纲,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培训经验的专家,结合相关班组管理的经验教训,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阐明所学课程的理论内涵。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举一反三,找出班组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也能在理论层面上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增强班组长的危机意识必不可少。在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将班组日常管理水平、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与班组长挂钩。组织班组长考核,对管理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低下的班组长坚决予以更换;对于在基层管理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班组长要给予重点培养,提拔到更高的管理岗位上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造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是邮政企业业务和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长的个人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我认为,加强基层班组长队伍建设,是“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基础和关键。
一、目前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管理薄弱。多数班组长只注重生产任务和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班组管理和基础资料的建立。特别当生产任务繁重时,此问题尤为突出。
2、创新能力不强。工作遇到难题,不钻研、不攻关,拿不出具体解决办法。创新能力不强,实质就是竞争意识不强,结果造成工作被动。
3、管理手段不先进。班组长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他们担任班组长十几年,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但在管理方式上仍然是传统型和经验型,由于自身素质所限,难以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落到实处。
4、考核制度难落实。有些班组长工作图简单,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不愿考核,不愿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积极性。
5、创建和谐班组的氛围不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多班组并没有真正树立。班组的民主意识不浓,班组长亲和力不高,凝聚力不强。
二、为了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1、把好班组长的选拔关。要选拔那些工作能力过硬,善管理,责任心强,员工们信得过,服得住的人充实到班组长的岗位上。
2、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班组长不仅要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其综合素质也是搞好班组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对班组长应进行定期的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结合其他内容。培训内容参考如下:
(1)定期举办怎样当好班组长辅导讲座。内容可包括班组领导艺术、管理技巧知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职业健康和质量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2)选拔优秀的班组长进行班组管理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班组长培训没有必要和应试教育一样,拘泥于书本,可以在论点上以书本为纲。在具体论据上,请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多年的培训工作经验的老师,将其所了解的,有关各个厂矿班组管理的经验教训,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培训的效果;
(4)培训方式可结合生产实际,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
3、对班组长要定期考核、调整。班组长的业绩要同班组所承担的各项考核指标挂钩,可以采取每月对班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每半年对班组综合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班组长进行一次调整。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王绍君)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小的管理单位,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班组长又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班组中的领军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但关系到班组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班组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小天地,班组长只有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班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因此,班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重视加强班组团队意识教育,把班组职工组织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
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组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班组长的重要职责。班组内部职工由于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年龄大小等因素,人与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尽相同,工作中进行合理的搭配,优化劳动组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班组长在工作中的协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对工作现场最了解的,最能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是班组长,对隐患及时排除的也是班组长。所以,班组长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组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班组长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了解所辖范围内的设备状况、生产工艺,带头学习业务,同时组织全班职工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形成浓厚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了解所辖范围内的设备状况、生产工艺,带头学习业务,同时组织全班职工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班组职工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要有模范带头能力。工作中往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班组长,首先要管好自己,要处处表现出班组长的样子,带头学习技能,带头遵守纪律,带头维护团结,带头完成任务。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周围职工共同做好工作。
搞好安全生产,班组长要做到以下四点:
1、抓安全生产,班组长要起带头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职工的行动,工作中,绝大多数班组长身先士卒,不怕吃苦,和职工摸爬滚打在一起,但也有个别班组长到岗位转一圈,不是找个地方睡觉,就是找人说话聊天,在这
样的情况下,发生事故是在所难免的。洗煤厂通过加强班组长管理,开展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活动,绝大多数班组长的责任心有了明显增强,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班前排查安全隐患、班中进行安全巡视,班后进行安全评估,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2、抓安全生产,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怎样才能做到严管理呢?班组长每班至少进行三次以上的安全巡查,见到违章作业的人,应立即制止并严肃处理,要学包公铁面无私,严格管理不留情面。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操作程序,严明岗位责任制。和严管理相辅相成的是,加大安全技能和规章制度的灌输力度,加大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从实践结果看,严格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3、抓安全生产,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每个人因受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在知识结构上有高有低,在应变能力上有强有弱,在操作技能上有好有孬,在性格喜好上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因此,每名班组长都要摸清本班组每名职工的这些基本情况,知道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在哪里干、不能在哪里干,什么样的活能干好,什么样的活不能干好,能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职工的作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4、抓安全生产,需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班组长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使大家都来抓安全、管安全、想安全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安全,每个班都有一个群监网员和一名青安岗员,若群监网员和青安岗员排查隐患不分时间、制止“三违”不留情面,每个班组就会形成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就能实现班组安全生产。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党务工作部:魏俊泉 盛文坛)
第四篇: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浅谈儿童读经问题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
一、什么是“经”
历史上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而论争之初反对者对“读经”的诟病也把矛头指向于此,提出儒家经典能否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儒家经典还能否承载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等。支持“读经”的一方,则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释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也有人提出“经”的范围还应包括现当代经典和国外经典名著。人们对待“经”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从而逐渐消弭了支持与反对双方对于“经”认识的沟壑。究其实质,对什么是“经”的讨论就是用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来教育儿童的问题。支持儿童“读经”者主张扩大“经”的取材范围,对传统经典文献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裁剪以及加入现当代和国外经典的内容,其深层考虑实际上与反对儿童“读经”者是一致的。
二、儿童读经的理论基础
对于儿童读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填牛”理论。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2)记忆的“黄金期”理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3)潜能开发说。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不为考试而纯为兴趣且不甚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儿童背诵经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但“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效同步时,学习能力可增加5倍。”因此,儿童读经可以极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
三、儿童读经的方法
儿童此时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儿童“读经”的方法是在“只诵读、不讲解”和“只鼓励、不强求”的前提下读诵、背诵,重视经典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但有人认为“只诵读不讲解”,既不讲解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体会与验证,所以其成效就很难界定,并且这些经典缺少故事性,对青少年的启蒙也很有限。他们认为背诵诗文经书是很僵化的教育方式,教法呆板无趣,教材艰涩生硬,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对读经教育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在没有纸张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年代,人類文化的保存,是靠每个人背诵,口耳相传而来。高声朗诵,就能慢慢悟进去,不管四书五经,或是诗词古书中任何一段,就像小小娃儿学唱歌一样,不用太花脑筋,就能永远记得,歌词的意义虽不懂,长大自然有机会明白,就是相同的道理。现在的读经教育,已不再独尊特定典籍,而尊重教学者与学习者的选择,认为什么书有意义,就可以拿来做为教材。应该看到,当代主张读经者并不是将儿童“读经”与学校常规教育内容中必须接受的严格考核形式——考试紧密联系,而是关照到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压力,尽量给儿童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其一,在态度上,不能“跪着”读经。一是对古代先贤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崇拜;另一是对古代典籍也应审慎对待,不能盲目地、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其二,在内容上,一方面应加以筛选去粗取精,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重新解读;另一方面不应将经典局限于儒家典籍,而应把中华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以及将世界经典和我国近现代经典著作纳入其中。其三,在方法上,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是否“读经”和怎样读经;尽量不将读经与儿童日常课业压力相联系,给儿童以宽松的环境;重视儿童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四、儿童读经的好处
(1)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割裂的。“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
(2)儿童长期诵读经典,可以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可以奠定儿童文言及白话文写作的基础。
(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读经”教育活动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经典中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在“读经”过程中既识字学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尝试那些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儿童通过诵读经典,自小能读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自觉趋善避恶,纯化性情,起到蒙以养正的作用。
周期性较长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读经”教育的有效性是否像支持者们所列举的那样,可以用儿童立竿见影的会识字阅读、会模仿践行其中的德育内容来衡量?我认为,教育作用应是长效的,考察一种教育是否有效应放在个体整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去衡量。这种考察必须是长期的,切实体现教育的长周期性特点。只有这样考察,才能真正验证儿童“读经”教育是否有效。因此,儿童“读经”是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验证。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态度的出现和持续。1915—1927年的五四运动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可以说,在我国的近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发展已经出现了好几代断层。然而,一个存在了5000年的文化传统在突然之间彻底断裂,这的确是不正常的现象。况且,文化传统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人们在民族振兴、国力日强的时候要求重新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表现。
但是,翻一翻我国的历史,我国过去的闭关自守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阻碍是人所共知的。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在今天来说,我们不仅要传承我国的文化,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孔孟之道、老庄思想当然要传承,但西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国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不应该是狭隘的。在儿童“读经”的问题上,当然也不能人为地给儿童套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和大气的风度,创设本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第五篇:着眼语文素养发展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鱼游到了纸上》反思
学庵小学 何小秋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习了谭丹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觉得谭老师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做得特别扎实。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谭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她抓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她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她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谭老师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我认为本节课一切按预设程序往下走,怕打乱了自己原有的设计,也禁锢了教师自己在课堂的创造,对课堂新生成的继续挖掘和更合适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