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发展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发展策略
【摘要】
人类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建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上的。著名教育学家李萌曾经说过:“语感必须精准,不可以从单一文字解析层面进行分析”。科学运用文学作品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感,充分引导学生将自我对生活的各项观察与感受借助语言进行整合。只有以言语发展为核心,才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文本内容,结合言语充分展示其事物现象。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言语发展;核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自新课改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学生在作业、课堂发言、作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出现,作文描写平淡无奇,作业缺乏新意,课堂语言表达缺乏创新等。此种现象极大揭示了现阶段语文教学异化的问题。基于此现实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落实好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设计以言语为物质载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积极创设言语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使班级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学方法,有效获取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语文综合素养。
一、言语实践概述
当前阶段,言语实践主要指个人在限定的语言情境下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若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具备言语实践,就无法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精神活动,更加称不上不断生成的言语。本文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充分结合本省教育厅提出的《常州市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文件要求,以“言语形式”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点,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紧紧围绕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展开讨论,以期有效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细致专研教材,不断挖掘教材教育价值
当前阶段,文本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与凭证。同一篇文本内容,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析器教学价值。教师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尽自身最大限度去挖掘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学习视角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深入解析教材,进而获取到大量的独特见解。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需要运用教学眼光进行充分审视教学内容。针对文中出现的不同语言类型,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可以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言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以文本特质为基础,积极研发制定教学内容
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核心进行分析,语文学科教学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日常学习交,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从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较为淡薄,十分无视文体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如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同一教学模,不仅极大的漠视了文体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文体特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有效筛选不同教学内容中需要侧重教学的难点及言语训练内容,充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时,作为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说理文的文体在教材中选编得比较少,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本文用正反例子论证观点的方法,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掌握说理文“摆观点,举例子”的基本方法,便于老师当堂检测,为课后习题中“写读后感”的要求也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定位学生学习情况,精准把握教学尺度
当前阶段,学生作为语言发展的核心人物,学习行为的支配者。通过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课堂教学发展目标的制定,其同时也是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的首要前提。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准开展教学备课,由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着手点,全面敲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把握教学尺度。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在全面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科学解析文章每一个段落的内在关系。在全面把握文章具体写作结构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简单勾画结构示意图,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我们可以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个性,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语文教师坚守言语发展,立足于小学语文言语教学实践,充分挖掘教学价值,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精准把控教学进度,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言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佩芳.言语实践,让作业个性飞扬——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初探[J].新教育,2014.11:22-23 [2]吴佩芳.咬定“言语”不放松立根原在“实践”中———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J].小学科学(教师),2013.08:60 [3]李慧琼.回归童心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4
第二篇:小学语文“言语型”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言语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负责人:苍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何必钻
“言语型”阅读教学,指的是“着眼聚焦、重点加强、用意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形式教学,是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重人文轻语言”现状的一种纠偏。它立足于教材中的言语形式,侧重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联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它是一种教学课型,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语文教学价值新的探寻。
课题研究从“目标体系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研究”三个层面分步展开,从目标——内容——策略,纲举目张,螺旋纵深,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结构。五年来,研究取得丰富成果:在“目标体系研究”层面,我们形成了《课程标准中言语能力目标逻辑序列表》和《小学各年级言语教学目标序列表》;在“教学内容研究”层面,我们形成了《四五年级教材文本赏析》、《一至六年级各册言语教学点参考》和《言语点价值分析和设计构想》;在“教学策略研究”层面,我们在大量课堂实践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了“朗读涵泳、比较对照、品评玩索、切己体验、语境还原、激活形象、融情想象、填充补白、模仿抒写”等9种言语教学策略。这些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和实用参考性,目前国内还较少见这种完整、详尽、细化的言语形式专项实践研究。
该课题成果得到了王尚文等诸多语文教育专家的肯定和一线老师的欢迎。出版的研究专著《言语型教学新思路》,编写发行的《语文新参考》三册的教学参考书,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操作效用。本研究成果曾获温州大学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研成果二等奖、温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9月,我们联合县教科所举办课题成果推广会推介成果。课题负责人特级教师何必钻老师曾27次赴杭州、温州、丽水等地讲座、公开课推广课题成果。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发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发展策略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
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新课标》 的引领下,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导学法‛、‚诵读法‛、‚质疑法‛、‚情境法‛……从不同方面诠释了《新课标》 理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发展并不平衡:
(一)‚新瓶旧酒‛—— —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是否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 出台后,如一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其对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不清楚到底该怎样做,这恐怕也正是许多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地方。究其原因,有三点值得深思:
1.对 《新课标》 学习认识不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在一夜之间,把左右教师数十载,左右小学语文教学数十载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扫除干净,开创小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新课标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身也并不是重起炉灶,它与传统的教育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部分老师对新课标学习不够深入,断章取义,教学难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2.对旧的教学模式过于依赖。不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谓的改革,也只
是把‚讲授式‛、‚串讲式‛,变成‚问答式‛。课堂上老师‚牵着 ‛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显然与 《新课标》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亟需变革。3.教学评价体系发展不完善。《新课标》 所倡导和构建的评价体系在两年的实践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新的教学评价重过程,重积累,重视能力培养,关注个性差异,为老师的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大了工作量。加上评价体系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不合理须改进的地方。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下,分数仍是一些地方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评价改革在有些地方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异现象,课堂改革也因之步履艰难。
(二)‚邯郸学步‛—— —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是否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语文新教材的广泛使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会看到有的老师对时下的教学模式‚邯郸学步‛,存在不足与误区。具体表现为:1.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课堂,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不着边际,哪怕是南辕北辙,也从不轻易否定,甚至还大加褒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们喜欢哪节就学哪节‛……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凸现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足以显示老师的先进的教学观。试问,学生的阅读感悟就一定正确吗?教师的因势利导体现在何处?我们认为,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决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忘记文本的价值取向。
惟有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下,将学生的认识偏差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才能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既定教学无忧论文网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追求表面的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安排学生质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这一‚质疑—— —解疑‛的模式是针对传统的‚呈现—— —接受‛模式提出的,其先进性不容臵疑。但是,突现学生主体到底以何为标志?由学生提问就算突出主体了吗?且不说这样做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且不说课堂教学是单主体,还是双主体,至今尚无定论,即使认定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我们也必须同时承认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有分组讨论,已作为体现学生主体,体现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被反复使用,但是什么时候分,为什么分,怎么分,才能真正做到‚省时高效‛呢?我们认为,无论是‚质疑—— —解疑‛,还是‚分组合作‛,将其视为时髦,作为摆设,以不变应万变,一律简单机械地套用,决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3.讲求无限制的课外延伸。适当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符合 《新课标》 精神。但是,上课动辄扩展,课后必定延伸,背景资料、相关作品、发展历史……试问,学生能有多少精力应付延伸作业?课课延伸是否有这个必要?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其后果势必导致师生对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忽视。何况,现在学生所缺乏的,往往并不是搜集资料的能力,而恰恰是处理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课内,立足于教材本身,对开发课外资源要纵观全局,有长远的打算。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构建 《新课标》 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既要开拓创新,又要稳步前进,对构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决不能把教学模式简单地等同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诚然,随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必然表现为相应的步骤或环节,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活性诠释。但若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具体化的环节和步骤上,单纯追求细节的趋同,势必舍本逐末,对具体的教学有害无益。因此,在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时,要从理论的高度着眼,尽量淡化机械的环节和步骤,避免过于具体化、机械化。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会起点高,适应面广。
(二)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构建新的模式时,如果彻底否定具有很多合理成分的已有的教学模式,定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以批判继承的治学态度,以‚整合优化‛的治学方法,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现实可行的。‚整合‛的前提是学习,借鉴原有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整合‛的关键是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整合‛的目标是超越,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模式,注意模式之间的渗透与组合,为我所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
(三)立足整体,注重模式群系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有整体意识,不能仅把目光盯在某一学段,既应看到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个性,又应了解其共性。同时,在强调整体的前提下,还要尽量做到多样化,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因此,简单地以模式能否大面积推广作为评判其优劣的标准是不妥的,想找到一个对任何具体教学过程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应特别强调模式群系的建设,即无忧论文网主体模式与其相关的子式和变式构成模式组,多个模式组组成模式群。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多组甚至多群教学模式协同合作,立足于小学课堂,形成大语文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四)推陈出新,促使模式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决不是教学规律探寻的终点,而仅仅是规律
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站点。鸟瞰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不难发现,科学的教学模式总在一定时期内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但随着教学理念、教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更新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将逐渐凝固僵化,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不及时调整,则极可能变成‚八股模式‛,成为新的固步自封的开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随时予以必要的调整,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方能顺应当今的教育潮流,呈稳定状态发展,从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应有‘基本式’,更应当因生、因师、因时、因
地制宜,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我们期待着。
第四篇: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语言,探析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使学生充实、灵秀起来。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
二、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在古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的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做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还是“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三、引导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由此看来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内在地推动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才能使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的魅力永远绽放,使祖国的未来成为知书识理,有君子之风的中华少年。
第五篇: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首先,我主观上认为识字是一个长期需要不断巩固的过程,刚开始不熟悉没有关系,像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觉得识字很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原来觉得很难的字,不是也掌握了吗?反复的强化的记忆是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提高字词听写的质量,但如果因此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丧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这种主观上的认识必然导致客观上对于识字教学的松懈。
其次,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三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三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二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另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在认知能力,语文水平等方面跟二年级没有特别明显提高,加上三年级的作文起步的艰难,教学难点多,头绪复杂,实在难以兼顾!
那么,有没有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在“重点转移”的过程中,在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
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今后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一、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二、增添情趣,在感悟中要质量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激活印象。当词语带着音、形、义的印象与意味融进了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情趣。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