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是多识几个字,多背几则美文,多读几本名著可以实现的。要提升语文阅读新品质,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再创作。
前几年我参加了山西省语文课改优质课赛讲活动,我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并荣获三等奖。奖次虽不甚满意,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本文篇幅短,人物少,情节简单,乍一看主题也一目了然。如果处理不好,课堂教学很容易落入俗套,味同嚼蜡。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注重“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于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语言再创作,使情感体验更细腻
1、斟酌关键字词。九层之塔,起于垒石,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奠基石。唯有细细体会一个个关键字词,才能准确、深刻、全面地感悟解读文中人物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例如,文章第三段这样写:“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分句中一个“总算”一个“熬”,表现力是很强的两个词,有必要引导学生作深入的体会。我要求同学们找出一系列1/4页
可以用来取而代之的词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两组词:“还是、还算、还好、迟迟早早、不期、真的”和“捱、度、闯、躲、盼、翻',然后指导反复朗读一一加以细致体会,大家发现“总算” “熬”最能体现“我”对时时刻刻受病痛折磨的母亲的心疼和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
又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句中的“铺着” “密了”用得恰到好处,既朴素又富有诗意,既不事雕琢又表达了对初春田野胜景的喜爱之情。课堂上同学们运用换词法不断地加以体会,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文章生动的语言和美好的情境。
2、赏析关键语句。欣赏一篇美文,如同欣赏一件宝物。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含英咀华,揣摩散文语言别致的情韵。
文章开篇第一段写: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一提笔作者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这样的写法对同学们来说不陌生,但平常大家来写,不外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们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和儿子在田野散步”几种情形,作者独特的表达究竟有何用意呢?同学们立即展开了讨论。从冒号的作用到语序的问题,从关键词到句式特点,从情节的发展到情意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迸射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正像余映潮老师所说的,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来关注一个个关键句子,就可以品味出文本语言的造型美、情趣美、意蕴美,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二、情节再创作,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结合学生生活,改写情节
《散步》所写的人、事,正好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2/4页
用教材,是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如能抓住契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进行合理的文本再创作,一定会出其不意。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与经验,进而披情入理生发对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性人生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2、捕捉情节断点,补写空白
当文中的“我'思前想后左斟右酌最终拿出决定“走大路”后,文章并没有写另一种观点的持有者“儿子”的反应,这里无疑有个空白点。留白是艺术家们以无胜有的匠心独用,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一步体悟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深挚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妨引导学生作一情节推断。
师:儿子不是要走小路么?听到父亲的决定后可能会有哪些举动?
显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
“儿子不高兴了,开始哭闹,无奈奶奶让步。”
“儿子悻悻地跟随大人走大路,一路无语。”
“儿子欣然同意,说‘爸爸,那你得答应我,下次陪我走小路’。”
“儿子没说什么,奶奶主动提出走小路。”
不同的理解背后潜藏着不同的思想意识。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只要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解读欲望。满足学生阅读文本的精神渴求,让他们自主体验解读,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师:那大家更喜欢哪一种情形的儿子形象?简单说说吧。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大难。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3/4页
第一种情形,说明‘儿子’很不懂道理,不分黑白,也反映出了这个家庭平日对孩子的溺爱,同时也看出做奶奶的有点以老卖老。
第二种情形,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决定不满意,虽无过激行为,但仍不能理解。
第三种情形,说明‘儿子’很懂得尊敬奶奶,关照奶奶,同时也希望大人重视自己,这种是最真实的,更能体现父子关系和谐平等。
第四种情形,是作者的创作了,说明孙子懂事,祖母慈爱,一家人和和乐乐幸福美满,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动人之歌。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尊老爱幼”如同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师生们心间。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彰显,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深入到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的语境与情境中,感知韵味,揣摩情意,与文本、作者、生活深入对话,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与满足。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美国教育家罗杰?冯?伊庄说过的一句话:“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明白了要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就得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大胆的创造性的阅读意识。相信阅读教学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一定会在再创作中绽放异彩。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一个创新的思维,即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思维。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作为一名肩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去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教学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联想的能力、诱发直觉和灵感。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首先,教学中,要努力尝试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突破教材和教参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势,实现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其次,根据同一作文材料多角度立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寓言《守株待兔》教学之后,可启发学生脱出文章的思维定势,自己确定文章中心,会认为《守株待兔》好,抓住守株者的恒心、忠心、毅力立意,也不能不说是举一反三。
再次,是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推敲,查看有无疏漏之处,对课文相关之处等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四是从文章的情节、层次结构表达手法等入手来进行增添补充。如将《木兰诗》改写成叙事散文。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凯旋归来后,又谢绝高官,重还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一个既是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铁马金戈的英雄,无不自然诉诸笔端。
二、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造思维的温床。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是说。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就会随之枯竭。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阅读语感训练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都是感知语言材料的很好办法。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任何形式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丰富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储存大量的表象。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尤其是感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又何来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呢?语文教学中,可广泛运用挂图、自制教具、实物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也可利用电化媒体达到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丰富感性知识的目的。第二,充分利用语文手段,强化表象的储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走人了重文字而轻语言的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的误区。第三,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有新的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达到培养想象力所应达到的境界。第四,创造想象――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在展开想象时活跃着的都是形象的本身,而且都是根据已有的关系建立新的形象。有了前面的再造想象的积累与储存,现在运用于作文之中,可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时时展现创造想象的火花,新生创造想象之果。第五,培养好奇心,鼓励合理虚构(想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改变现实中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文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教育中高扬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正如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所言:“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自身是点火种的人。”于此,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就成了一名教师的当务之急,更何况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先导和驱动力。教师更应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对任何事物都要十分留神、观察和研究,并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好奇心越强烈,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自然也就越强。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
三、自由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再想到更多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迁移。正因为如此,联想被誉为智慧的桥梁,创造的桥梁。许许多多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通过奇特的联想而获得的,瓦特之发明蒸汽机,牛顿之“万有引力”定律,莫不如此。
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联想课文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高妙处。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它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化为线索,欲扬先抑,全文选材借助联想,热情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美好的生活”的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这篇文章还三次出现联想:一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遣词造句方面如“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既传其声,又现其形。好像蜜蜂酿蜜时热热闹闹,兴高采烈,充满着劳动的乐趣。“忘记”把蜜蜂人格化,活现出蜜蜂勤奋不息,不分昼夜的神态。
四、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创造,不断地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己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谱写“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为创造之人”的教育新篇章,迎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第三篇:改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思维
改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一、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也就得到提高。教会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但是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要营造一种学生学习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求知,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学生容易疲劳,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篇: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如今,多媒体教学深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那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同时我们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有不少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教学的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与新旧知识连接点的衔接,再到新知识生长点开花结果”上有序地展开,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的含义,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以及什么叫“平均分” 的内涵。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西瓜组成的整体、四面小旗组成的整体 ……通过幻灯片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 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同时借助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有了全面的感知,让学生 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 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 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把握好教学的重点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 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自行车,通过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时间:同时;
2、地点:两地;
3、方向:相对;
4、结果:相遇。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教师进一步通过投影片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 直到两车相遇的过程。这样在突破了教学难点的同时,又让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上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同时让学生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如当学生在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经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教师及时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把握学生思维困惑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如能在学生产生思维困惑时,及时运用媒体教学资源,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展开、解题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 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既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 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教学的的最佳作用点,让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