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摘要] 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精彩的课前导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致的课堂过渡,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去感受,去触摸;精妙的课终结束,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 诗情画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情画意课堂的导入。
语文课堂始终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要阵地。课堂精彩的导入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水乡歌》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诗为媒,通过配乐朗读、简笔画、贴小船、续编儿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诗情画意教学情境,营造诗情画意课堂,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一直都处在兴奋与惊喜中,课堂上有琅琅的读书声,有美妙的乐曲声,有发自内心的欢呼声;音乐、手工、简笔画自然融合一体,学生们学得轻松,玩得快乐。诗情画意的文本,诗情画意的情境,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课堂,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间,真实感受到了诗情画意的无穷魅力。
又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情画意课堂的过渡。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臵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几乎所有成功的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我们知道:《白鹭》是郭沫若以满怀赞美和欣赏的笔调写下的一篇精美典雅的散文,读来琅琅上口,诗情画意,真有美不胜收之感,全文可用三幅图来概括: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整篇文章形美、意美、情美,美在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层次更高一点的‚过渡‛,是‚课中小结‛。也就是先‚打住‛,再‚小结‛,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打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调控手段。它指的是课堂教学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中止这一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向下一学习任务过渡。人们很少将‚课中小结‛作为教学过渡的手段。也就是说,假设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假设这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过渡‛,而不去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一般来讲,我们都是用‚语言‛表述来‚过渡‛的,有些过渡语可能还组织得相当漂亮。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创新更多的新颖的‚过渡‛形式,来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欣赏画面式‛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形式就是欣赏式的。第一步:录音朗读。(过渡:穿插画面欣赏。)第二步:欣赏品析。(过渡:穿插画面欣赏。)第三步:理解记诵。(过渡:穿插画面欣赏。)这样一来,诗情画意的过渡效果就出来了。
三、诗情画意课堂的终结。
课之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提纲挈领,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例如: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由此,我想到了孟郊的一句话——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中心突出。在文章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达到 ‚意境高远‛之境界。
又如:我们学习《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收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在音乐的激发下,大家兴致高昂,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林美景。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感悟到了语文的美,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一下你最 喜欢的画面。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在诗情画意中畅游,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12)2.《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5-9期)3.《语文教学通讯》(2003.1)
4.《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主编)
5.《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序一>》(江苏教育出版社)6.《王崧舟讲语文》(王崧舟)
7.《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美丽经典解读》(周成平主编)8.《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配画的方法,能用四季的色彩知识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2、通过观察、四人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探究四季的兴趣。
重点:能用四季的色彩知识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难点:
板书:
诗情画意
内容美(一句古诗)
(表现)意境美
色彩美(季节色彩)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四张画家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先读诗句再赏画)
2、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诗和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个别回答。
3、师小结: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画家则用绘画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我们从诗中从画中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感受到了大师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真是美在其中呀!(板书诗情画意)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一)内容美
1、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画配诗的游戏。我这有两幅画,你能学学诗人给他配上一句诗吗?(课件出示两幅画)
2、学生思考,个别回答。课件打出诗句。
3、师提问:你为什么选这句?你是根据什么?
4、学生个别回答,师小结分析。是根据画的内容配上诗句,这就是古诗配画带给我们的内容美。(板书内容美)
(二)色彩美
2、在刚才的游戏环节,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出色,有着较强的分析能力,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合作能力。请听要求:仔细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平时经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由组长负责记录和发言。
3、课件播放图片,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4、师出示学生的表格,集体交流。
(三)意境美
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但会分析而且合作的也相当出色,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感
受到了诗配画带给我们的内容美,也学到了表现不同季节的色彩知识,感受到了诗配画的色彩美。画家正是通过内容和色彩来表现诗配画的意境美的。(板书意境美)
(四)小结方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给诗配画的方法(根据板书进行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生齐读方法。
三、学以致用,表现创作
1、学会了古诗配画的方法,该是小朋友们一显身手的时候了你准备给那一首诗配画(或画一幅什么样的画,配上哪句诗),选哪一句,画什么,用什么色彩?
2、一个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3、教师进行部分示范,讲解表现方法。
4、出示作业提示,学生作画,师巡回指导,适时讲评。
四、展示作品,交流批评
1、将自己的作品放入相应的展板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互评价。
2、师进行总评。
第三篇:《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乐清市初中语文“诗意教学”32学时培训项目培训班万家学校 林晓敏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咏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提出问题:
1、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
2、画面和诗句有何联系?
3、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学生小组探讨,解决问题。小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揭题:《
10、诗情画意》
(二)新授
1、先出示古诗《蚕妇》,请大家一起轻声地读一下这首古诗。思考:这首诗是写什么的?(提示:写景、写人、叙事、状物)出示范图,请学生说说是画中主要画了什么?这幅画的重点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小结:写人古诗,以人物为主。
2、分别出示古诗《竹石》、《早发白帝城》、《寻隐者不遇》、,请你来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写景、写人、叙事、状物)分析每幅配画作品的绘画重点。
3、教师归纳:写人的古诗,可以将诗中写到的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重点描绘。状物类的也是如此。话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且具
体刻画,远景可以画得稍微简洁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采用连环画的形式。
过渡句: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把诗人所述的意境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十分美妙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的古诗配画作品。(课件出示)
(三)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老师知道我们七(1)班也有很多小诗迷,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如果让你来为这首古诗配画,你会怎样来画?(引导学生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教师师范。老师很喜欢杨万里的一句名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此句为例,进行诗配画。
3、提出作业要求:给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诗中的某一句配上图画,能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三、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你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
3、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四、课后拓展:可以尝试为校园文明标语、班级公约、中学生行为规范等配画。
【2012年温州初中语文高级职称上课课题】
【散文类】
★★★★1.以《我的信念》和《论语十则》为例,品味格言、警句
(首先得要搞清楚格言、警句的定义,切不可自己随意解说!其次要弄懂“品味”的意思。而且是学生在“品味”不是教师哦!
品味有以下四种解释:
①尝试滋味;品尝: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
②仔细体会;玩味:他经过细细~,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④格调和趣味;品味高雅。
多作动词用。在课题中做“仔细体会;玩味”之意。
注意事项,是学生在仔细体会;玩味,尤其是要凸显“仔细”,对于一个只有13-16岁的孩子是很难读懂格言警句的。老师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进行指导才行。切不可成麦霸,变成是老师在品味!)
★★★★2.以《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为例,探究记叙文中叙和议的联系 ★★★★3.以《背影》和《台阶》为例,探究选材和中心的关系(以《背影》和《台阶》为例探究材料与立意的关系)★★★★
4、以《春》、《济南的冬天》的景物描写为例指导写作
★★★★5.以《春》和《夏感》为例,体会写景散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6.以《背影》和《老王》为例,体会细腻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7.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复习托物言志(这些都是关于写作的,其实是想知道你平时是怎么进行写作指导的!还有些老师还是范文读一下,发作文本,童鞋们,你们写吧!关注阅读对写作的影响,这是本次评高的课题的最大亮点!其实阅读教好了,写作自然不会再是难题!顺便把特级教师谷定珍那天让我转告评高语文老师的话贴出来给大家看:
谷园春草
07:21:51:昨天,有教师咨询职称评审课。告之:一,5分钟朗读;二,10分钟批注;三,10分钟展示点评;四,温故知新;五,总结朗读。哈哈。批注法引入职称评审课堂。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放之四海而皆准。依次模板,几乎不需要备课。但是,教师的底气,却是关键。寥寥数语,便见功底。除非这些评委是傻瓜。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十五年的教师熬成了评委。)【说明文类】
★★★★8.以《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为例,复习说明文的语言(以《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为例从内容和写法上探究它们的不同)
因为课题是人家报给我的,可能有出入。如果是第一个就必须涉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第二个还要让学生去“探究”两篇文章的语言的不同,难度值高于第一个课题!9.以《桥之美》为例,复习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10.以《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为例,复习说明方法的作用 【诗歌类】
★★★★11.以《江城子》《破阵子》《渔家傲》为例,探究“酒”的意象在古诗文中的运用(酒文化进入诗词教学,体现了专题教学的内容,很像是高中的课,毕竟是初三的孩子,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否则孩子一上高中,语文就一塌糊涂!我们现在的“以考定教”的模式是有毛病的!老师也很功利,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议论文写作就不教,以至于孩子没有思考力与逻辑思维,写的议论文全是牛论,语无伦次。★★★★12.新课《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两课一起上)
(两课一起上,无疑增大了难度。但是如何时间分配很要紧。第二首是很简单的,但是第一首估计得占三分之二的时间才行。陶渊明的诗学生很难懂,那是因为我们不懂陶渊明,其实他是精神上的贵族!但使愿无违!他只愿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在物欲横流的今日,很有必要跟学生聊陶的境界。生活一贫如洗,箪瓢屡空,但是却能晏如也!)★★★★13.以朗读、赏析的方式,品味《秋天》的诗意美
(以《秋天》为例朗读品味诗意美)估计应该是第一个课题是准确的,这首诗很多老师其实都是随随便便上掉的。因为自己也觉得该诗歌没有诗意美。其实大家可以去网络看重庆电视台的品读栏目的节目。
谷园春草
07:56:25:《品读》功德无量。但其制作团队,估计人很多,很厉害。被你免费拿来了。教师,是“拿来主义”者。
所以我们要学会拿来,为学生的成长打好温暖的底色!【小说类】
14.以《范进中举》为例,复习讽刺手法 【名著导读】
15.《伊索寓言》名著导读
题目都是瑞安和仙岩今年参加评高的老师搜集起来给我,我将它们集中汇总,这样2013年的评高的老师就可以参考一下了。
其实课题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平时就要好好认真地上好每一课。不管有没有带星号的文章。平时上课很随意,且是很不“好玩”,一脸死相的不苟言笑的一味在播放PPT的老师,学生肯定不喜欢你!
这年头,一切唯分数论,老师发了疯一样地死盯学生,布置如山的作业来压迫学生!
【2011年初中语文高级评审】
1、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探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以《芦花荡》为例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以《春望》和《渡荆门送别》为例探究杜甫和李白不同的诗风
4、以《蝉》和《紫藤萝瀑布》为例,探究借物抒怀
5、以《故乡》为例探究人物描写
6、以《敬业和乐业》为例,复习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
7、以《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为例探究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8、九上以《水浒》为例,进行名著导读。
9、7年级 以《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为例多角度探究寓意的方法
第二天课题搜集20111221
1、以《爱莲说》《陋室铭》为例复习文言句式。
2、以《陋室铭》为例复习托物言志。
3、以《蜡烛》《芦花荡》为例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4、以《雨说》为例复习拟人手法的作用。
5、八年级第一单元以《新闻两则》复习新闻的特点。
6、以《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为例复习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7、以《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则》为例复习文言文的翻译。
8、以《江城子》《破阵子》为例探究豪放派诗风。
9、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探究小说情节的巧妙构思。
10、以《蜡烛》为例探究细节描写
第三天课题搜集2011122
1、以《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为例探究科普说明文的科学精神。
2、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品味贬词褒用的表达效果。
3、以《出师表》《隆中对》为例评价诸葛亮。
4、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复习驳论文的方法。
5、以《背影》《老王》为例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6、以《济南的冬天》和《夏感》为例,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7、以《》为例复习名著导读。
2010年温州高级上课课题
1、《童趣》复习
2、《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复习
3、《走一步再走一步》复习
4、《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5、《三峡》复习
6、《苏州园林》复习说明文
7、《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狮子和蚊子》
2009温州高级上课题目
以《夏感》为例探究景物描写和修辞 以《济南的冬天》情景交融
以《香菱学诗》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以《古诗四首》景物描写方法
以《芦花荡》为例,从细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以《童趣、论语》文言实词复习
2007 温州高级上课题目 以《春》为例指导景物描写 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说说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运用 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以《杨修之死》为例,评价人物形象 以《故乡》为例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的清晰性 以《望江南》《武陵春》为例探究古诗词中如何表达人生愁绪 以《春》和《济南的冬天》为例品味文章的语言
第四篇: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题: 诗情画意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为古诗配画。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1、导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古诗并想象古诗的意境。如《枫桥夜泊》(多媒体出示图片)。揭示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古诗欣赏:杜甫《绝句》
1、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绝句》的景色组成。(多媒体图片)
3、统一讨论结果:(结合图片)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
4、师生共同赏析《绝句》图片(多媒体展示),并从中学习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
(三)借鉴学习
1、背诵《咏柳》、《清明》两首诗,欣赏图片,借鉴学习其构思以及绘画。
2、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类:写人、写景、叙事等,利用多媒体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表现方法。
3、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中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并作简单示范。
三、当堂练习(大显身手)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
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构图和用色。
2、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3、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1)提醒完成基本构图,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2)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3、老师对学生做适当评价、点评。并为优秀作业粘贴优秀标志——五角星。
五、课后拓展:
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为古诗配上不同形式的画。如国画,剪纸等等。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古诗课,每学期都要组织“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把它调节安排在“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之后。这样无形中就增进了学生学习本课兴趣——我们不但会朗诵诗歌,还要会“绘画”诗歌。
对学生交待绘画的基本技巧是必须的,却不是最主要的。在本课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想象的引导上。示范时我把构图、取景交待清楚,对于如何绘画细节轻轻带过。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画出来的诗歌
是稚拙的,可是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也正在稚拙的画面中,表现出那一份纯真。篇二:《诗情画意》教案
区公开课教案《诗情画意》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金燮玫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生猜测画面内容。
2、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生谈想法??师: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画家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宋代的名画,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 师: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这幅画在平静的江面上孤舟、老翁在独钓,由于钓者坐船的一端故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在船边勾出几条淡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联想起江的空旷,意境深远。
2、连线匹配:师出示两幅不同的荷花图,请学生根据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连线匹配。(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揣摩诗意)
3、欣赏课本中18页学生作品,生思考:你认为哪幅画最符合诗意?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4、同一首诗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欣赏课本19页学生作品,比较同一首诗不同的画面在表现诗意上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如果你来画这首诗,还有哪些独特的创意?
5、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试一试,先请大家在脑海中选一选:你比较喜欢哪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讨论交流)
6、(1)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范画:先根据诗意确定画面主体并将之画大画详细以突出主体(师板书:主体 大 详细);(2)通过师示范杜牧《山行》,使学生明白,先确定近景具体刻画,再添加相关背景使画面完整,但远景等相关背景可画小些、简单些,(师板书:背景 小
简单)并思考画面题诗的位置。
7、师出示内容相同但色调不同的两幅《静夜思》,比较色彩在烘托诗意中的作用。(师板书:色彩)
三、学生作业:
1、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熟悉并喜欢的一首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比一比:谁画的画更符合诗意?
四、展示评价:
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3、师点评,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
五、总结拓展: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篇三: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案
第六课 《诗情画意》教案
茶陵县洣江中学 张忠华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综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苏州园林吗?(学生集体答)
师: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去苏州园林旅游吧。(导入课题《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欣赏》)
二、欣赏园林的美
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苏州园林的三个美:自然美、空间美(建筑美)、人文美。
这三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分析各类园林的特征,重点介绍私家园林。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苏州私家园林图片。)一)园林的自然美
问题1: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a.叠山理水。b.花草树木。c.园路建筑
①山是园林的骨架。②水是园林的灵魂。③植物是园林的生命。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
和色调。
问题2: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问题3: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灰瓦白墙)问题4: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借景的造园手法)
2、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它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的孤绝:如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称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元人景元启叹曰:梅花是我,我是梅花;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中“雪香”喻梅,云蔚喻茂密的树木。
菊的风霜:如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中遗世独立的情怀,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品格。
竹的气节: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象征坚贞高洁,洁身自好的品质。空谷幽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兰生幽谷,无人自芳。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雪香云蔚亭)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的匾额、对联等。
课后作业
1.选择园林小景,配上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2.如果你是某小区的总设计师,你将如何让小区可居、可游、可赏?并将平面设计规划图画出来。
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鹭云寺“静含太古山房”,意含“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网师园、留园、个园、?勺园、拙政园、怡园等。?这些都是在城市园林之中再现山河大川等自然之貌的一种景象,其布局体现“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以勺代水,?以址为绘”的一种境界。并将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其意境深邃的境界。?取名“网师”,是因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原来宋宗元由于母亲年迈,五十岁即陈情乞归故里,筑网师园为退隐、养亲之所。他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则借正史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志;再则也因为园旁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取名“拙政”,是因为苏州的拙政园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使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弃官还乡,在原大宏寺旧址拓建成园。?其本人曾曰:“余自筮休抵金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争,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体现了其遁世归隐、趣在田园林野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嘲讽。?另外是突出某一景点的主题,如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一景点,?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君臣唱和、忠君爱民的思想,同时也标榜统治阶级的扇被恩风、重托爱民的思想境界。?古代皇家造园讲究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再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庭园,意即扇扬“仁义道德”之风,即“奉扬仁风,慰彼黎黍”之意,“扬仁风”为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其立意和整个庭园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协调,其中“扬仁风”这一匾额起到了突出主题、意境的作用,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分析。
其次是点景。如题咏、楹联有: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额悬“荷风四面”,亭柱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独坐亭中,?观赏着田田荷叶,依依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真是“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闻木樨香轩”在苏州留园,位于黄石假山之上,山上桂树丛生,?八月中秋,月桂盛开,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樨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点明此处怪岩奇石、岩桂飘香的迷人景象。?另外还有匾额:可自怡斋(苏.怡园)、长堤苏晓(扬.瘦西湖)、法净晚钟(扬.大明寺)、洗秋、饮绿(北京.颐和园)、柳荫路曲(苏.拙政园)等,对联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沧浪亭);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扬.瘦西湖.长堤苏晓);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扬.瘦西湖.月观),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
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取自南朝萧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文颈联,该亭和远香堂隔池相望,四面遍植梅花,?暗香浮动,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喻梅,?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上有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行草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几声蝉噪、几声鸟鸣更显示出其地林之静、山之幽,居高临下,?环览中园之景色,远方水波潋艳,万榭隐现,近处山上树木葱笼,百鸟和鸣,?山下溪涧环流,芦苇摇曳,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平山堂(扬.?瘦西湖)有对联“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和众宾欢”,是欧阳修在此宴饮史实的真实写照,隐喻主人藐视朝廷、仕途挫折、消遥取乐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一个高度的融合。绘画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亦有着深远的影响,?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是相通的,造园即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即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源于绘画,如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造园就是在讲求统一变化、协调对比、高低错落、有进有出、?疏密相间等造园法则的前提下,据造景之法立意布局,?将置景要素构成一幅三维动态空间的自然山水画。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画理是造园之源;?绘画和刻雕参与园林景观的形成,对园林景观起到衬托和修饰的作用,?如古代建筑的彩绘、石刻等,都体现了绘画对造园的作用。许多古典园林,?都有画家的设计和参与、建造,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
在时空观念上园林艺术的意境和诗词绘画的相通和相异。
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追求以有限的篇幅、空间、幅面创设无限的意境,?追求“境生于象外”,以求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寄托,?但由于构景要素和创设素材的相异,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更加深入一步,现分别加以阐述:
园林艺术的创设素材的物质实体性较诗词绘画在表观上更具象、?在意境创设上更深入。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空间中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屋、?动物等作为原始创造素材,经过精心构思立意、空间布局,?创作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之中的艺术形象,“在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在幻境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领略无限的艺术境界,寄托情思,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和变化的总原则,?以及该原则在造景之中应用产生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尺度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使主题和意境充分的表达,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在时空上园林艺术意境的表达较诗词绘画更直接、深入。
园林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实体空间造型艺术,?所展现的是一个个物质实体如亭、桥、廊、山、植物体等,运用一定的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并可通过象征手法对意境进行表达,加之一年四季的季相景观,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延续性,景观的动态序列对于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是诗词、绘画所不能比拟的。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从另一方面讲,?园林又为古代诗词绘画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并演变成诗词绘画的变种----题咏、壁刻等,是中国文学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和诗词绘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真乃“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篇四:诗情画意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材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中极具代表价值的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教学主体,为更适合惠州地区学生领悟“远”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找寻美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结点,实现“美术就在身边,在身边发现美”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进行“欣赏?评述”的学习活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历史文化、建筑特点,通过中国园林文化审美体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发现和表现园林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园林的知识,强调通过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取知识,把园林的感受通过多种方法制作以园林为题材的书签。▲情感方面,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分析与设计:
这是以“欣赏·评述”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诗情画意——如诗般的韵味,如画般的意境。苏州园林的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摩的那样,给人予沁人心扉的意境,给人予视觉的美感心灵的熏陶。学生首先要能感受到这种意境,然后探索这种意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把种感受表达出来。
苏州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融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身。由于苏州园林几乎都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就有了“小中见大”、“以一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由于许多园林都是由当时的画家设计,所以其中还透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为了能让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点,脱离传统欣赏教学模式,设计了三个趣味适宜且初中学生的教学活动,活动一:“我来当导游”;活动二:画“我的园林印象”;活动三:“寻找身边的园林”。“我来当导游”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一个过程,课堂内学生以扮演导游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园林图片及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二是以“苏园印象”或“西湖印象”为主题,选取园林一角或一景、一物,再根据园林元素所产生的意境配以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活动三是让学生以摄影的形式去寻找我们现代生活中延续的园林艺术,培养学生美术探究与运用的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 苏州园林的特有造园思想与建筑元素,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
解决策略:结合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优美句子及精到的分析,结合地理课中江南特有的建筑环境,结合历史知识中对园林的记载以及惠州西湖直观的美景,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园林。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感受、认识、表达“远”的苏州园林之美,第二课时以“近”的距离发现生活中的园林元素的运用及其美化功能。两课时由“远”及“近”,由课本到生活。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园林的相关资料。篇五: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0《诗情画意》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三、教具准备:学生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四、学具准备:纸、笔、颜色。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2师:大家喜欢诗吗?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里有多少首诗呢?能吟诵一首吗?
生:背诵古诗........师:同学闭上眼睛,哪位同学再深情的吟诵一遍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并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鹅唱着动听的歌............师:通过想像,把诗歌从无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形象,学生初次感受诗中有画。2.赏画品诗,发现方法。
师:指导学生欣赏《咏鹅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并板书课题。师: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又该怎么配呢?
我告诉你们们,答案就在书中,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孩子们认真的读诗,看画,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给诗配画的一些方法:突出重点,恰当构图,合理想像。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结论。
作画布骤:
(1)、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2)、构思:思考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现古诗的诗境。
(3)、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安排到纸上,画出草图。
(4)、制作:描绘、着色、完成。3.选诗配画,多样创作
师: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生: 师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在反复读,领会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描绘、着色。在悠扬典雅的古筝曲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创作。4.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让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现的是哪一首诗,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再让作者说说自己画得精彩或得意之处。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我鼓励他们下课可以互相评价,互相猜猜别人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诗歌,让他们学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渴望被赏识,我努力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你的画太有震撼力了”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5.拓展欣赏,诗意延伸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让孩子们在《静夜思》的优美歌声中结束本次的诗情画意之旅。今天你们表现的都很棒!作业也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学习,品读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把祖国的古诗文化发扬光大。课后作业,我安排了两部分:一是给学过的课文配画;二是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配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任选一题。
第五篇: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赏析
电子工程学院09211065 肖傲
这学期,老师在课堂重点剖析了剪纸动画、偶形动画、三维动画、水墨动画等,其中我唯独钟爱水墨动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国画的原因吧,再加上古代诗词的陶冶,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常常令我着迷。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线条结构惯用的单线平涂,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界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是没有边线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也是一首流水潺潺的抒情诗。水墨的晕染特征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它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创造了“梦幻仙境般”的艺术美学。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摘要:—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漂亮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弹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一、意境的解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摘要: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地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确有其非凡性能和非凡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宏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水墨动画创造意境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画和诗都追求意境,意境和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摘要: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和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和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暖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布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前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和美丽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沉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三、水墨动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摘要: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刘禹锡说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实)和“境”(虚)的两个层面。虚和实,是中国绘画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水墨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自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和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民族音乐的朦胧美
在音乐中,我们经常会心得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沉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
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乐记》中记载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摘要:“音乐达天地之和而和人之气相接”。《山水情》中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和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师和小渔童惜别,倾吐对人生的赞美和祝福,老琴师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鹰、孤雁、江流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的深远,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画面的意境,并在意境中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其中的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四、结语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水墨动画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国动画片当之无愧的精品,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个高峰。曾有国际评论家这样评论说摘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动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中国水墨动画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精神及以特有的哲学思想,使动画本身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
水墨动画的非凡性以及创作本意,决定了意境的创造成了,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故事情节已不再是主旋律,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除了承担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华民族性的艺术语言,平衡了画面的矛盾。尽管如此,面对“西洋卡通”铺天盖地的冲击,水墨动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最终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而静静失去了它的辉煌,它留给观众和创作者深远的思索,我们共同期待经典艺术的回归。
感谢唐老师这学期带领我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作品,您的深入讲解都让我体会到动画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其实它一样可以有深刻的内涵,就像宫崎骏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埃及王子》中那种对沉重历史的诠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而老师您教会我从另一个高度去欣赏一部作品,谢谢唐老师,也希望今后还能在您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