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摘 要:本文旨在突出插图对于学习古诗的作用,初知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关键词:插图 古诗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的财富。古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学生学古诗,可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想象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可是,孩子们在学习、理解古诗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如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摸索发现: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古诗,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古诗优美的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欣赏能力。[1]
2017年,我校开展了以《“梨园文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为了能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我选取了丘处机的《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和元好问的《梨花》等几首有关于梨花的诗词来和学生共同学习。由于选取的诗词学生接触的少,理解起来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为学生搜集了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借助图片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古诗的效率。
一、吟诗看图,初知诗意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是金元时期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梨花的作品。共上下两阙,距今时代久远,篇幅又比较长,学生初读时便倍感吃力。学生的认知是符号开始的,有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就会具象化,所以选取了几张去梨园时拍的梨花照片来作为本词的插图。学习这首词时,先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请学生欣赏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和画面:春天来了,满世界都是生机勃勃的春意,走进梨园,梨树枝头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到了晚上,月光映衬下的梨花发出白色的光,把人间都照亮了。看着这些梨花,她们就像是一个清秀的女子,端庄、洁净、高雅。紧接着学生再回到诗词中朗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中的画面,不仅能初步大致感受这首词的意思,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看图想象,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和点缀,图画跟写在书里面的文字有着一样的作用。”[2]插图带领学生走进插图,深入了解古诗的意思。当学生从文本走入插图时,开始了一场梨园之旅: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每年清明前后都是梨花开放的时节,梨花就像白锦一样香气四溢,枝头上挨挨挤挤的梨花就像团团白雪,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这样的感觉很像姑射真人,天姿灵秀,给人一种高洁的感受。梨花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世俗之人未能欣赏,梨花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也只有能进入洞天福地修行的有道者,才能心领神会。一幅幅插图,让如花瓣似的只字片语的理解,串成像梨花般美妙的文字。插图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让晦涩难懂的文字融入了图画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眼前。
三、融入图画,感悟词情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这首词虽是咏物,实则咏自己,这正是文人咏物的寄寓手法。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集作者丘处机的背景和作者赏梨花于一体的插图,读着作者的简介,看着图上作者赏梨花的姿势和神态,闻着这首词散发出的迷人芬芳,孩子们慢慢的融入画中。配着一首悠扬的乐曲,诵读这首优美的词此词把梨花独特超群的气质,写得生动鲜明,让人有清新脱俗、灵秀异常的感觉,虽结尾不免落入谈道论教的范围,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人所选取的歌咏之物,往往是个人内在性情与艺术风格的表征,因此丘处机歌咏浩气清英、仙材卓荦的梨花,可以看出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灵秀异常的神人气息,而表现于作品中。
四、诗图结合,学会表达
《礼记乐记》(3)中有“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成焉”,插图带孩子们走上一条想象表达之路。伴着音乐,闭住眼睛,吟诵着这优美的词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那美丽的梨花世界:远远望去,那一团团梨花让我仿佛置身花海,花香阵阵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蝴蝶、蜜蜂也沉醉与这美丽的世界。微风吹过,一片片梨花随风起舞,好像下了一场梨花雨。这捧着洁白无瑕的花瓣,就好像看到了一张有红扑扑脸蛋的小娃娃,嗅到了淡淡的清香。流连于梨园之中,好像与一位身着白衣仙女姐姐偏偏起舞,她的笑容是那样纯洁,动作是那样优雅,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学生配着音乐,看着插图,有感而发。同时借助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绮丽的梨园画卷。这就是插图的魅力所在:让困难的变得简单、抽象的变得具体。背诵诗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观察古诗插图,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美妙意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切莫把插图当作“摆设”,而应充分关注插图,巧用插?D,将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使古诗教学绽放无限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文集》
[3]《礼记乐记》
第二篇:诗情画意教古诗教学设计(参赛)
诗情画意教古诗
——《绝句》教学设计
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 徐惠
关于教材钻研: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授课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教古诗,读、画、品、写相结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预习本首古诗,搜集有关诗人杜甫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意境,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体会出来呢?他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利用情境,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于是,我就我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利用回忆头脑中的积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
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
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5、同桌讨论给诗配画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设计意图】:既打破了传统的逐词逐句地对古诗进行分析理解的陈旧模式,又让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带着疑问再读古诗。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根据刚才绘制的图画,给这首诗编故事。
【设计意图】:这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的环节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画前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他们作画的过程也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佯着。
(二)品一幅彩画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出示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为学生展一片天地。自由试读。
3、读后交流和课内的《绝句》的相同点。看看同样是杜甫的诗,你发现了什么?
4、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三人行网络”投稿。板书设计:
17、古诗两首
诗: 绝句(杜甫)
情: 愉悦、热爱大自然 画意: 彩画:黄 翠 白 青
动画:鸣 上
【评析】
1、古诗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轻字词解析(但不能废),重诵读感悟(但不能概全)。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诗情画意教古诗的方式设计了我的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把学生带进了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一举两得。
2、诵读感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皆是明证。因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看动画听录音、指名读、比赛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诗人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古诗的读要有层次,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依次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和读出好感,使得每一步的朗读都更具有目的性、层次性。最后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3、一课所学的古诗仅为例子,以此生发的拓展不可少。教学完课内的这首诗之后,我又向学生拓展了诗人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充实课堂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还调动学生向课外探索的兴趣。
4、低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要想让学生对字形记忆更为深刻,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记,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本课我教授的两个字“绝”、“鸣”都是在板书时顺带着记字形,学写法的,省时省力,学生也易于掌握。
不足之处是老师的导和扶还是太多,总是不放心学生学不懂学不好,没有给学生更大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其次,生字的书写只教了两个,没有全部完成生字书写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第三篇: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记得海尔德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就恍若穿越了时光隧道;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回到了诗情画意的那一刻。五千年文化积淀,诗词已经灿然成古代文化最亮丽的珍珠,而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熠熠生辉。
在教学中,怎样摆脱千百年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统诵读教学模式,让古老的诗歌在我们的教学创新中展现出美丽的诗情画意呢?我尝试了多种语文教学多种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如果不对背景加以探究,就会沿袭一直以来的理解: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其实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摆脱纷繁的仕路而愁绪满腹了呢。
二、七分古诗三分读,抑扬顿挫悟诗情——诵读成韵,体验情感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讲究节奏,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诵读,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五言有“二三”节奏,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思发/在/花前,人归/落/雁后”——《人日思归》。七言有“二二三”节奏,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清天/夜夜心”——《嫦娥》;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把握感情,找准基调
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示儿》;朋友离别,乐观豁达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慈母情深,游子至孝的《游子吟》;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思乡诗《忆江南》;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桃花溪》;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登金陵凤凰台》。这些诗歌大多句意比较简单,但是词句中蕴涵的感情是深长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疏通字词上花大量时间,只需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之间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友情、亲情、拳拳的报国情。
3、借助想象,积淀修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咏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把春天的细雨人格化,描述了春雨随春风一起悄悄地飘落大地,滋润着花草树木的幽远意境.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我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想象春雨飘落时烟雨迷离,而草木则在细雨中欣欣向荣的婉约景象。在师生感情诵读中较好地还原了杜甫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
三、炼句琢字剥数层,运思造境会诗意——精析词句,领悟内涵
1、创设语境,感受诗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情趣。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飘飘欲动;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如梦似幻。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遥遥相望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泻。
2、品味哲理,感悟意境
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借景喻理,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回味,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朱熹《观书有感》中,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自答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在品味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努力进取,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3、改写文字,领悟内涵
古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我尝试让学生改写诗歌中的某个字,再和原词进行比较,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有些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所以我没有让学生来改写大家都已经熟知的“绿”。而是请大家对“又”进行改写。结果有的学生改为“已”,有的学生改为“再”„„然后师生一起比较分析,大家觉得,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表露出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
所以,我认为教学诗歌不仅要注重朗读,也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在精讲细读中再现古诗的诗情。
四、美文描绘入诗情,乐声画笔展画意——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1、散文描述法
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在学习古诗《村夜》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这样一段散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学生一下子被带入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中,有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诗歌学习。
2、音乐烘托法
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小学古诗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学习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
3、绘画激趣法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大凡名家高手,无不倾心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感享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课堂上,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吟诵诗句,边画上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看到在自己的笔下诞生的“小池”图,学生怎会不对这首诗歌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情画意之中。
我以为,尝试着古诗新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带领学生走入诗歌的“诗情画意”,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发表于《进修与研究》二零零九年第六期)
第四篇:摇头晃脑与诗情画意诵古诗
摇头晃脑与诗情画意诵古诗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
内蒙古临河一小
陈丽娟
中国的古诗绝对是人类语言文学上的最大发明,是世界上无以媲美的文字。它以最少的文字带给人们最丰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所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应成为学生最美的享受。小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有个原则“诵读为本、不求甚解”,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文中感受、品味、感染、熏陶。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感悟韵律美、一是感悟意境美。
一、摇头晃脑亦可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未识诗书前,看电视上学堂里的孩童在一老夫子的引领下摇头晃脑地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会跟着摇头晃脑地来一遍,引来大人一阵哈哈大笑,自己也会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分析原因:
1、孩子的模仿天性,2、觉得好玩(感兴趣),3、古诗文的韵律感染。前两条可能是主要原因,第三条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即摇头晃脑也是跟着节律来的。给我们的启示有三:
1、指导自主诵读,兴趣很重要,“玩”中诵,诵中悟;
2、指导自主诵读,示范很重要,教师示范,带给学生感悟上的启发和诱导;
3、读的方法很重要,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哪怕“摇头晃脑”亦可,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摇”出节律“晃”出感觉,“摇”得有声“晃”得有色。
二、诗情画意感悟
都说孩子是最爱幻想的,而且他们的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最“不受”影响也最“易受”影响。所谓不受影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空间还是最干净的时期,思维没有形成定势,想象不会受到固有认识观念的牵引,而是纵横四海,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最易受影响,当在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自身对诗文的感悟中,不自觉地就会在想象的空间里刻画一幅诗文的“印象画”,容易与诗文形成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自主诵读的时候,要重视和尊重学生这种想象天性,有意地开展诗情画意活动,将他的“印象画”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诗配画,以画写诗,感悟诗的意境。重要的是,与其他伙伴的交流与共享,他们可能不会像文学研究家或评论家那样进行深度论辩,但这些画的交流会成为他们思维上最高能量的对撞,从而使对诗文意境的感悟得到升华。
我爱古诗,爱读古诗,我认为诵读古诗应该是一种享受,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也应成为他们最美的享受。
第五篇: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配画的方法,能用四季的色彩知识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2、通过观察、四人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探究四季的兴趣。
重点:能用四季的色彩知识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难点:
板书:
诗情画意
内容美(一句古诗)
(表现)意境美
色彩美(季节色彩)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四张画家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先读诗句再赏画)
2、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诗和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个别回答。
3、师小结: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画家则用绘画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我们从诗中从画中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感受到了大师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真是美在其中呀!(板书诗情画意)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一)内容美
1、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画配诗的游戏。我这有两幅画,你能学学诗人给他配上一句诗吗?(课件出示两幅画)
2、学生思考,个别回答。课件打出诗句。
3、师提问:你为什么选这句?你是根据什么?
4、学生个别回答,师小结分析。是根据画的内容配上诗句,这就是古诗配画带给我们的内容美。(板书内容美)
(二)色彩美
2、在刚才的游戏环节,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出色,有着较强的分析能力,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合作能力。请听要求:仔细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平时经验,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由组长负责记录和发言。
3、课件播放图片,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4、师出示学生的表格,集体交流。
(三)意境美
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但会分析而且合作的也相当出色,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感
受到了诗配画带给我们的内容美,也学到了表现不同季节的色彩知识,感受到了诗配画的色彩美。画家正是通过内容和色彩来表现诗配画的意境美的。(板书意境美)
(四)小结方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给诗配画的方法(根据板书进行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生齐读方法。
三、学以致用,表现创作
1、学会了古诗配画的方法,该是小朋友们一显身手的时候了你准备给那一首诗配画(或画一幅什么样的画,配上哪句诗),选哪一句,画什么,用什么色彩?
2、一个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3、教师进行部分示范,讲解表现方法。
4、出示作业提示,学生作画,师巡回指导,适时讲评。
四、展示作品,交流批评
1、将自己的作品放入相应的展板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互评价。
2、师进行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