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
婴儿期
自我意识先后经历主题我、客体我两个发展阶段。但无论何者,在整个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都在稳步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幼儿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但在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童年期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世界的评价。
青春期
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征:强烈关注外貌体征,特别重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我人格、情绪体征。
青年初期(进入高中阶段)
发现、关注自我的存在价值,但总的来说,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深刻性不够,自我批评态度尚未完全形成。在不断的自我接纳与自我否定中,逐渐趋向形成稳定的自我。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机械学院 BJ1113 丘国维
现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意识基本成熟,自立感强烈;自我意识系统地分化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未来感强烈,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人生问题经常映入自我意识,特别关心自己的人生价值,初步形成人生观;自我意识结构逐步完善,但某些心理成分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上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注意找准“矛盾点”;寻求“共同点”;守好“限制点”;填补“空白点”,力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人修炼个性、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先看看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又如何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呢?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
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要从这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不足与完善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程 度的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因而很难达到自我的统合。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与其它阶段不同的独特的特征,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特殊的 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的冲突、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与片面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意识发展的矛盾,成因,完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 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2)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 实现,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3)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4)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它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急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和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独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更加注重对自己内在素质的认识 在中学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看重一些外在的东西,如身体、容貌、仪表等,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 变化不是说学生不看重外在的东西了,而是与外在的东西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内在的素质。(2)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从总体上看,现代的大学生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优势、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状况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姿态。但同时,过分看重自己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这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盲目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状态,而这是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3)存在高估或低估自我的倾向 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发展不平衡,有时表现出高估自己的倾向,他们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有的学生 出现了盲目的抗拒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不如自己,甚至采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能力,思想偏激、武断,因而出现错误的行为。这种自我扩张型的人行为上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冲动,妄自夸大自我形象,幻想高于现实,当现实条件不如意时,就埋怨客观环境不佳,学业与品德向不良方向发展。另一种类型是低估自己,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积 累了更多的挫折和困难,自卑感严重,出现了焦虑和紧张,倾向于自我否定。这两种表现都说明大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更需要注意三种自
我结构因素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4)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敏感性较大 青年期的学生对涉及到自我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自尊心有突出的表现,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争强、好胜,一旦受挫和失败就会 产生内疚和压抑的情绪。成功与失败都会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那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问题要得到解决,我们首先要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问题的成因。(1)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代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过多的溺爱,在家里呼风唤雨,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造成了过分高估自己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生一旦受到挫折,还可能完全否定自己,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当今社会教育制度影响下,家长们过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个性教育,孩子们有了心理上的困惑却往往无法得到解决,日积月累之后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评价。有些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并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当孩子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形成很低的自我评价。
(2)学校教育中缺乏合理的引导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问题有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的。虽然中小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着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方面。在目前的中小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现象,这种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们进行全面正确的自我评价。(3)社会观念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一代,他们对新鲜思想反映敏锐,接受彻底。他们比前代人更迫切的要求提倡自我,强调个性,张扬权利,独立意识显著增强。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没有对人生的意义做出正确的思考,导致有些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缺失,行为消极,思想偏激,处于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4)不恰当的相互比较 有的大学生在与同龄人的相互比较中会发现自己一些不如别人的地方,如身材、外 貌、交往与表达能力、家境等等,因而难免自惭形秽,产生自卑的心理。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些问题尤其敏感,好胜心使他们不愿在任一方面落后于别人。然而人与人的情况毕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盲目地与别人做比较,则可能会过多地 关注自身的缺点,进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大学生们完善自我意识。(1)正确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承 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我给予基本肯定。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2).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充分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点,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也看到他的不足,并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
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以平等的方式与 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要调整到恰当的水平,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避免给孩子带来过高的心理压力。(3)高校教育方面 开展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以完善大学的自我意识为目的的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协助学生掌握各种自我控制的方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们自我成长的活动,促使大学生们 达到自我的和谐与统一。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组织一些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学生管 理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兴趣。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给大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察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识(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或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
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不仅能对外部世界的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人还能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可能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他们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咸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由于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他们才时常感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从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新的情感。
3、自我意识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意志以人确定的行为目的为开端。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社会意义丰富的动机通常比社会意义贫乏的动机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但社会意义的丰富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者的个体意识从主观上加以认定的。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
2.自我认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1)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十对社会的贡献。
(2)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对外在的美起促进作用。
②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认识自我的途径
认识自我的途径包括:
1、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这是高中生认识自我的最基本的途径。高中生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了他人的一些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迁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认识了自身与他人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另方面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高中生对自己的认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为参照点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2、以自己活动的结果为镜认识自己
3、通过对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分析、内省认识自己
4、通过集体认识自己
3.自我悦纳与自尊自信
自我悦纳为自我认识后的态度,自尊自信属于自我体现的内容。
自我悦纳
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接受。“自我悦纳”是指个体以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我特征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悦纳的内容包括:接纳自己的体貌(如接纳自己的身高、体重、肤色、相貌等等);
接纳自己的现状(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接纳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经济状况);接纳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接纳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弱点、性格、气质类型以及能力倾向等;接纳自己的体验(包括快乐、宁静等正向情绪分配体验,以及愤怒、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
青少年要积极地悦纳自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喜欢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以积极态度来接受自身现实存在的一切;其次,要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激励自己,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最后,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总而言之,悦纳自我是青少年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关键一环。
自尊自信
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生自信心的培养:(1)激励培养、多元评价;(2)赏识培养、体验成功;
(3)特长培养、提升自信
4.自我控制与自主自重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应有的言论或行为。自我控制有时也能掩盖自己的真是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
自我控制过程是青少年改变“现实我”达到“理想我”的一个积极主动的反馈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积极有效,大致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目标的正确性与适宜性。青少年“理想我”应当是既现实又高于“现实我”;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既丰富又有主导因素;既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灵活性等。正确的自我控制应当是有积极、可靠的目标的控制。二是为实现目标的坚持精神。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证的条件,比如对目标的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能力,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对失败与挫折的适应能力等。所以,青少年要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有效的自我控制要有积极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坚强的意志作为保证,健康的情感作为激励的动力。
5.自我激励与自强自力
6.高中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教育教学
自我意识发展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3、帮助中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二)积极地悦纳自我(三)有效地控制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