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

时间:2019-05-15 04: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

第一篇: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

论马克思自由理念在现代中国的实现

201031183

5广告10李燕雯

读完《论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脑海里不停浮现的是“自由”二字。自由是每个人向往拥有的东西,是我们的先辈用汗水和鲜血拼命争取的东西。但可能历史等原因,自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那么“珍贵”和“重要”。但在西方人的字典里,自由是比他们性命更重要,深入骨髓的东西。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传统的自由观有差别也有联系。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自由如何在现代的中国实现,则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自由是建立在很多方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

马克思的自由观不同于旧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 旧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认为只有主体服从于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把主体与自由结合在一起, 确立了主体与自由的实现的中介, 指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且从阶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自由,从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着丰沛的思想来源,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近代以来,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并存的两大主要社会思潮相激相荡,分别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未来价值取向。然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所契合。自由主义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张目,它以人的自由为本原,反对专制暴政,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开启了崭新的人权时代。而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在尊重人权以及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所预设的价值并无二致。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有它得以萌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立国之本的时代,也是经济、政治不平等引起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被称为体现理性与自由,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苦难。在经济方面,其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几近完成,大工业在生产各部门普遍建立。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使其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经济危机连续不断且波及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到1847 年为止已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的同时劳动人民也饱尝苦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个人完全服务于资本运作的需要,个人自由即是受剥削的自由。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遗产,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置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中加以考察,仍然具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存续力之所在。每个个体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空前的实践和创造,个体的交互影响又使每个人的积累成为对社会潜在有用的宝贵资源,资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从而不断改善整体的生存状态。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个人、社会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价值。完全的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发挥既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的理论预设立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前提。

在中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怎么才能可能,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完善问题,还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文化价值以及社会正义问题。具体地说即是,自由之条件的重构必须依赖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走向自由的途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教育文化,实现政治社会化以及社会公正。

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基本上完成资源配置由市场调剂的历史性转型。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之间有着天生的契合关系。市场制度的作用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必追求统一的目标,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市场制度作为超越个人的信息收集制度,使“分立的个人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不断扩大参与协作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天赋、技能和趣味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一个多样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如哈耶克所言,自由如此重要乃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个人将如何使用自由。“我们对自由的坚信,并不是以我们可以预见其在特定情势中的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的,即从总体观之,自由将释放出更多的力量,而其所达致的结果一定是利大于弊。”

在政治方面,要建立宪政的国家制度。宪政制度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根本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尽量缩小政府权力的范围,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正当性是宪政的前提,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法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宪政给国家的权力规定了明确固定的界限,这就是保障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个人不受阻挠地行使这些权利,并能够以这些权利对抗政府。这样,就为个人保留了独立性、影响力和独创精神。

在文化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两种生产”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物质资料特别是财富的生产之外,还有人自身的生产,如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等等。”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自由时间的运用,自由时间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人们运用自由时间去接受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增强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在社会方面,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观念与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正义原则结合起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保障和维护公平,也就是说要让这种差距处于适当的限度之内,否则将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我们在始终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合理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对剥削和贫富悬殊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控的新思路。国家杠杆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快个人收入分配立法工作的进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者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者,要给予必要的制裁和处罚。与此同时,限制过分按资分配、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泛滥。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并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做好了必要保障,自由之精神才能水到渠成。

第二篇:读《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有感

读《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有感

王世杰 2012311472 投资12

我读完这本书后,收获很大,问题也有不少。现将主要问题列举如下:问题一:异化是人主体的活动和劳动内在的分离。那么,为什么会有异化?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吗?

问题二:共产主义是与人的自我异化相对立的人的解放概念,是对人本质的占有。对人本质的占有不仅表现在通过个体的器官同对象发生关系,更要通过他人、社会的器官同对象发生关系。这里的“通过社会的器官同对象发生关系”是什么?需要如何实现?

问题三: 积极扬弃自我异化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问题四:“在共产主义下,他的生产的目的是直接为了生产人本身。但是这种生产也就是人的相互生产:我生产的产品是为了生产你,我的个性(通过体现我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我的存在的标志,也成为你的存在的标志(因为你通过我的产品和服务吸取了我的个性)”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生产成了人的相互生产?

问题五:马克思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理念似乎与美国的自由理念类似。两者有何区别,或者说,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自由与马克思的自由有何区别?

问题六:作者认为否定商品市场经济至少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合适的。现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尝试若是成功了,推广至全国后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如果不是,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最后,谢谢老师花费宝贵的时间读我的问题!

第三篇:读《重读马克思_人的解放》有感2012311394吕林峰

读《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有感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房产12 吕林峰学号2012311394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杨适先生的《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并且把电子版发给了我们,我看过了一遍后,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厚重,仅仅是一位大家写的读后感就能有那么长的篇幅。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完整地阅读有关马克思的相关书籍,以前我只是了解了不少有关马克思的平生轶事,知道他是人类历史上令人永远敬重的人类精神导师,其他的不是很了解。那么这次阅读中我还带有了另一个目的,就是从本书中更多的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其人。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马克思的一套体系就仿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让一个懵懂的人可以拥有一整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对很多问题有了积极、科学的思考方法。读完《论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脑海里不停浮现的是“自由”二字。个人若失去自由,不能自由发展,那我们就不要忙着奢谈社会国家的自由了。要知道,如果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么国家所说的所谓社会的自由就值得怀疑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向往拥有的东西,是我们的先辈用汗水和鲜血拼命争取的东西。但可能历史等原因,自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那么“珍贵”和“重要”。但在西方人的字典里,自由是比他们性命更重要,深入骨髓的东西。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传统的自由观有差别也有联系。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自由如何在现代的中国实现,则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自由是建立在很多方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着丰沛的思想来源,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近代以来,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并存的两大主要社会思潮相激相荡,分别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未来价值取向。然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所契合。自由主义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张目,它以人的自由为本原,反对专制暴政,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开启了崭新的人权时代。而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在尊重人权以及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所预设的价值并无二致。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有它得以萌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立国之本的时代,也是经济、政治不平等引起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被称为体现理性与自由,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苦难。在经济方面,其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几近完成,大工业在生产各部门普遍建立。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使其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经济危机连续不断且波及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到1847 年为止已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的同时劳动人民也饱尝苦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个人完全服务于资本运作的需要,个人自由即是受剥削的自由。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遗产,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置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中加以考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存续力之所在。每个个体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空前的实践和创造,个体的交互影响又使每个人的积累成为对社会潜在有用的宝贵资源,资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从而不断改善整体的生存状态。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个人、社会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价值。完全的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发挥既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的理论预设立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前提。

在中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怎么才能可能,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完善问题,还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文化价值以及社会正义问题。具体地说即是,自由之条件的重构必须依赖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走向自由的途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教育文化,实现政治社会化以及社会公正。

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基本上完成资源配置由市场调剂的历史性转型。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之间有着天生的契合关系。市场制度的作用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必追求统一的目标,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市场制度作为超越个人的信息收集制度,使“分立的个人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不断扩大参与协作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天赋、技能和趣味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一个多样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如哈耶克所言,自由如此重要乃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个人将如何使用自由。“我们对自由的坚信,并不是以我们可以预见其在特定情势中的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的,即从总体观之,自由将释放出更多的力量,而其所达致的结果一定是利大于弊。”

在政治方面,要建立宪政的国家制度。宪政制度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根本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尽量缩小政府权力的范围,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正当性是宪政的前提,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法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宪政给国家的权力规定了明确固定的界限,这就是保障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个人不受阻挠地行使这些权利,并能够以这些权利对抗政府。这样,就为个人保留了独立性、影响力和独创精神。

在文化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两种生产”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物质资料特别是财富的生产之外,还有人自身的生产,如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等等。”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自由时间的运用,自由时间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人们运用自由时间去接受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增强主体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在社会方面,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观念与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正义原则结合起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保障和维护公平,也就是说要让这种差距处于适当的限度之内,否则将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我们在始终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合理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对剥削和贫富悬殊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控的新思路。国家杠杆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快个人收入分配立法工作的进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者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者,要给予必要的制裁和处罚。与此同时,限制过分按资分配、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泛滥。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并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做好了必要保障,自由之精神才能水到渠成。总之,《重读马克思》一书因重新发现或重在揭示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而向人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整体结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哲学的基本形态和时代特征。因而作者强调,这样才能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重读马克思》一书因重新发现或重在揭示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向人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社会主义的实践篇章和人类解放的革命哲学。因而作者强调,这样才能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贤者已逝,巨著犹在。马克思的思想仿佛一个巨大的海洋,足够那些努力为人类思想寻找出路的探索者们好好徜徉。然而对我们自己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要好好了解学习马克思的思想和其主义,批判的学习和继承,并结合现实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课业不紧张的时候找点时间,好好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完善改观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刻保持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第四篇:《认的解放——重读马克思》读后感

你我身边的马克思

——读《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有感

在笔者眼里,马克思就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哲学家,除此之外,一无所知。对于他的作品,心中总觉它晦涩难懂,便不敢拜读,怕读不懂或理解差之千里。现在有幸读到杨适的作品,是他对马克思《人的解放》这部作品的重读感悟,用通俗的话语引导读者览阅其原著精华,并且针对当今人们的精神现状,去寻求对我们有启迪、有裨益的思想财富。下面笔者就着作者的引导,结合自身的感悟,谈谈你我身边的马克思。

“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类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既完美境地的职业。”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是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考试时所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经显露锋芒。反思现在,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当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才能及自己的身体状况都考虑好之后,才会去选择那些能让自己“最有尊严的职业”,能够让自己充能发挥自的聪明才智并能够“独立”进行“创造”的职业。而不是选择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职业,不体面的有损自己人格和尊严的职业。

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人不要尊严的时候,他可能就沦落为社会的病菌毒瘤,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去从事任何有损国家、民族和他人利益的为人不齿的职业,如社会上那些从事偷盗、贩毒、出卖国家情报等职业的人;当一个人失去尊严的时候,他活着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就可能在苟延残喘的生命中去做有悖道德、良知的所有事情。在让我们感到最有尊严的职业中,我们在从事工作的时候所感到的是心情的愉悦,而不像我们在从事那些我们不感兴趣从中也体会不到尊严意识的工作时所感到的那种压抑和屈辱感,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作为人在从事某种工作,而是象工具或者象奴隶一样在别人的指挥下做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枯燥工作,把宝贵生命消耗在这种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上。

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将是否最大限度内尊重我们的尊严和人格,是否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展示我们的才华并能够独立进行创造作为考虑前提,而不是将薪水、福利、工作地点等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心被物役”,失去生命的真价值和真意义,异化为物质的奴隶。

曾有朋友问我说:“如果不考虑收入,不考虑福利,不考虑工作环境恶劣,你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守灯塔的人?”我回答:“其实还希望的,在高高的灯塔上,面对着天空,不必担心”下面“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必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只要在“上面”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但是我继而想,大概想我一样想做一个单纯的守灯者应该不少,但是是否都存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不考虑收入,不考虑福利,不考虑工作地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前,我们还是向物质低头,所追求的、所渴望的只能屈于第二,这是与马克思“完美境地的职业”相悖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个看似在循环的理论,无非是想表述,彻底的理论,即关乎于人的根本的理论,必定是能够说服人的,从而众多的人就形成了群众,即物质力量。物质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人们所“邪恶的”物质力量。总而言之,从人的根本出发的理论或力量,必能最为世上最强有力的武器。

作为“批判武器”的理论是为了说服人的,要让理论能够彻底的说服人,就得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得懂得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既然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那么就该研究人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因素,就得尊重人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因素,而不能仅仅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权威性而忽略人的根本,用“武器的批判”替代“批判的武器”让人在强制、被迫下接受理论。这样的话,所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成了一句空话。

马克思在这里一再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以武器的批判来代替批判的武器的。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在对王实味、丁玲、萧军等对延安自由、民主、平等等问题提出质疑的知识分子进行批判的的时候,就是以武器的批判替代批判的武器,最后在延安大撤退的时候,王实味成了刀下之鬼;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屡次批判运动,无论是1951年的批判电影武训传还是1955年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无论是1957年的“反右”还是“文化大革命”。在批判期间,很少有批判文章是从学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的,而是无限上纲上线,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和话语权力以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纯洁性的名义对被批判进行一边倒的批判,不允许被批判者申诉反驳,将“武器的批判”发挥得淋漓尽致,殊不知他们的行为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的,历史在这里跟中国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个人若失去自由,不能自由发展,那我们就不要忙着奢谈社会国家的自由了。要知道,如果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么国家所说的所谓社会的自由就值得怀疑的自由。毕竟“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有时候,我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在国家的自由面前是很渺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于是我们有意无意的在为了国家自由的名义下忽视和遮蔽个人自由,甚至牺牲个人自由。认为国家自由了,个人也就自由了,纯粹追求个人自由的人是个人主义者,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于是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每个主人公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团组织周围,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全心全意的工作着,将自己毕生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忘记了作为个人应该享有生活中的所有权利的自由。而那些已经被认为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则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自己脱胎换骨,以失去个人的自由为代价换来集体的关怀所带来的温暖。

记得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在其历史学名著《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也说过这么一句关于自由的话:自由是在团体内实现的,我的自由仅以他人的自由为限度。

这句话和马克思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自由是每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属性,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是以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同样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条件。我们每个人在追求自由享有自由的时候,以不妨碍甚至限制伤害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我们要明白,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不自由,那我们也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还没有达到保护我们每一个人自由的地步,所以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可能随时会被取缔。

结合自身情况,现如今许多年轻人都在追随所谓的“自由“,实现的途径千奇百怪,例如嗑药、追星、不务正业等等,打着的名号都是”自由“,但是试想,真的有那么多人心中的自由都是做一些叛逆的事情吗?他们的小团体的嗑药真的是在一起追随心中的自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自由,个人认为,它存在”两面性“。其一,那就是追随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的朝着它不断前进。这也许是造成很多人打着自由的大旗无恶不作的原因。其二,自己在追随自由的同时,别人也有追随自由的权利,并且人皆生而平等,故追随自由的权利也平等,若两者的权利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这就谈到了“尊重”,以尊重为前提自由是令人敬佩的自由、是值得赞赏的自由。因此,当我们实现了“有条件的”自由发展时,就成就了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五篇:重读马克思有感

重读马克思有感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我们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下不断发展,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准确的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停留在高中政治哲学课的水平上。每当听到马克思主义,总觉得它是一个符号,被加以行政色彩的标志。现在有幸能够读《重读马克思》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被用于领导中国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精神“圣经”,一直在我心中感觉它只是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方针。“政治”这个红色的词汇在它身上加以了很深的烙印,他在我心中也是红黄相间的颜色。然而,换个思维,他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指导方针,它必然有着它的完备的体系,有着可以解放人类的大智慧。抱着这种态度,我开始尝试着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潜心读哲学书,读书时我进行了边读边记边感受,最后进行了感受的总结。希望尽可能表达自己对马克思先生和这本书的尊重。

边读边记边感受:

在“写在前面的话”中,作者以读者的角度介绍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核心思想——人道主义。马克思是一个西方人,但是他没有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是与压迫民族真正的朋友。是的,在众多大哲学家中,只有马克思我们最近,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才可以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扎根,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心里。近代的中国,西方科技的进步大大超越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中国人在面临侵略的压力时不得不向西方人学习,但是又放不下我们的自尊。所以这时马克思主义悄悄地走进了中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但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的之人的自由。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认得心中强调的是个人。而中国哲学,在我看来,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人的哲学强调的是“入世”,“中庸”之道。中西方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足以看出它其中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应该是“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而得来的。马克思将虚无的“人”定位在了广大的基层劳动,工人,妇女身上,认为只有他们得到利益和自由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否者会沦为一种欺骗。确实如此,在中国,广大的人民都是最基层的劳动生产者,只有广大的劳动生产者得到满足,这个社会才会得到满足,才会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他在自由文化中通过不断地进行批判超越,达到了一种既有现代理论高度又非常务实的新人道主,他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后来又关注了东方社会,并对比分析建立了现代人道主义。这是最令我钦佩的,一名西方的哲学家可以抛开西方人的束缚,甚至着眼于地球的另一面人们的生活,这种心系全天下的胸怀帮助他去发现人类社会文明最平等的哲学。只有着眼于全面,才能得到最本质的真理。

马克思并不是出身于贵族。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可他的父亲是是一位有教养的开明人士很早就摆脱了狭隘的限制重重的犹太教束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气质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给他内心播下了自由的种子。另外一名对马克思有着很大精神影响的是他的岳父。同样的,他的岳父也是一名具有崇高开明的精神品质,并有着优良的教养。和他父亲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显赫的贵族,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开明是多么的可贵。从他身上,马克思汲取到了学校没有的精神食粮,并与他的女儿私自定下婚约。他的父亲很烦恼于这份在传统礼教认为是“不应该”的婚约,但他的岳父认可了他。马克思受他的影响极大,在他的著作中就可见一斑。马克思受以上两个人的影响,在精神上始终不懈的追求“自由”,这也就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为他后来在哲学上的研究奠定下了基础,自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并依靠马克思的智慧成长到了新的高度。在初中阶段,马克思节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的中学毕业考试时所写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少年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由”在人生活中的影响。开始理解到了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张力。这种善于思考的心灵在如此年少的人身上就开始发光是多么的可贵。想想现在初中时的人们,大多没有自己的思考,无垠的题目是他们无法逃离的苦海,更不要说对哲学的思考了。马克思在大学阶段就读于柏林大学,起初他学习的是法学。后来法律系教授爱德华甘斯的影响(这位教授是黑格尔忠实的学习生),他开始研究哲学。在大学期间,马克思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身于学习和追求真理的斗争中去了。他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并且加入了“搏击俱乐部”(他批判的思维的源泉)。在这段期间,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下了大功夫,并且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追求,才不会盲从于先前伟人的思想。正是因为马克思用批判的方式研究黑格尔哲学,才展现出黑格尔哲学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的重要性。黑格尔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哲学天赋。他用一种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感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和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巨大的体系。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发现这份巨大的宝藏,为他后来的追求真理的过程集聚了巨大的力量。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不是关于自己研究几年的黑格尔,而是伊璧鸠鲁。他发现了这位伟人不是西方社会所描述的“抄袭得来的哲学”,而又他这整的意义。能够发现这一切的马克思正是因为他用批判的眼光去评判。这里就看到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批判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多缺少批判的精神,没有人愿意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去思考,只有思考才可以批判,同时只有批判才可以建立自己的思考。

有了对马克思的大概了解,作者开始阐述自由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一直以来是以自由为主题研究哲学的,而这一切对“共产主义”的诞生有什么作用呢?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批判和具体历史理解的过程。马克思在大学毕业时已经装备了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知识作为武器,开始追求真理。他的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显然他的知识和目标是不匹配的。黑格尔哲学对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有着缺陷和错误。马克思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进行多层次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来完成他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人就可以用这么深刻的认识和对目标实现过程准确的判断。而这条批判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马克思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当时的哲学家对自由抗争的对手一般是宗教,马克思批判过宗教但是更愿意直接进行对政治的批判斗争中。“政治”这个词汇在一个刚毕业的人心中是遥不可及的,但是马克思却愿意去接触甚至去批判,马克思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想和抗争意识。马克思很快就作为自由撰稿人开始了他对自由的抗争。他开始批判当时的政治有关的报告。很难想象他有多么大的气魄。这些事情在现在的中国根本无法想象。他的这些鲜明犀利的批判,比起那些自由主义的庸人,包括大多数青年黑格尔分子在内整整高出一头。这事是一个开端,马克思一直进行着这样的实际斗争。在这期间,他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知识,在它看来自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真理,而是和不同人相关的实际利益。他已经开始讨厌空话,所以即使这种不正确的以论,他也认为远远优于空谈的自由。马克思开始为农民和穷人开始申辩,并且认识到他们是实现人道主义的主体。虽然他没有明确的言论为农民和穷人申辩,但是他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已经明确的站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边。马克思开始要维护穷人的利益,他认为包括穷人在内的一切人拥有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的人的自由。共产主义已经在此时在马克思的心中发芽。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的批判。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先前的哲学家并不关注实体的“人”,而是一种使用空洞的“人”的概念,这使得“自由”一词也停留在虚无的真理中,它并不存在于真正的现实中。如果人们之后一个东西并不存在与现实中,那么怎么会为之斗争呢?那么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也将是空谈。马克思以批判的思维去实际的斗争。他聚焦于穷人,认为穷人在内的全部人类都值得解放。他们的利益都值得保护,这是对传统礼教的冲击。只有认识到真正的“人”的“自由”才可能发现“自由”的真理。在他经历了《莱茵报》的斗争之后,对直到黑格尔为止的德国哲学的优点和错误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因此,他必须对黑格尔哲学,首先是他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单纯的理论上的工作,而只是为了弄清人类解放的目标和真实道路。他开始研究法学革命史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开始对国家,政治,人民进行研究。认清了国家不是神圣的,人民也不是被操纵的工具。他揭露了市民社会中这种所谓的人的自由的普遍性是假象,确立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真实含义。他对“全人类的解放”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弄清了“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的真正含一种,他开始着手于系统的阐述这个目标本身。也就是解释这个目标,并为之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教会了我们研究真理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目标,弄清目标的含义,之后要解释目标,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对人进行了最深层次的抽象。对人的抽象研究决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他从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入手,进而提出哲学问题——关于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发现原有的古典经济学对于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否应当会获得财富方面存在矛盾,有些人认为工人——唯一提供价值创造财富的源泉的人,应当获得全部利润。马克思就此问题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三分离(私有制)是有问题的。他认为这是后加的,最起码需要证明,不能称之为前提。因此他所批判的不是国民经济学的框架而是它的前提。这告诉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因为答案是跟随问题而来的,而提出问题需要带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马克思开始用异化的方法开始分析。首先他分析了工人。他发现劳动者被自己劳动生产的对象所奴役,这就是异化。同理这种异化关系也发生在工人和自然界之间。这里在我看来,这相当于“反作用”,生产的越多就会使人的劳动报酬越廉价。劳动本身也存在异化,人们的劳动本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现在变为被压迫的活动。在西方人眼中,人之为人的划分为人是自由的,是追求自由的。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特点是“劳动”,是“劳动”使人变为了人。由此马克思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阶级关系、私有财产、三分离原是人类异化劳动的产品和结果。争取人的解放的斗争,就不应仅仅是同异化结果的斗争,而必须是同它的根源和结果一起进行的斗争。这里,跳出异化劳动的框架,真正从人的立场,人的劳动本来的意义的立场看问题,揭示异化劳动本身及其根源,才是能够给人的解放提供光明的唯一办法。这一切奠定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其核心就是恢复已经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不等同于“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是为了让人真正的获得自由。所以,人类的解放涵盖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感受总结: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自由的种子,经过他不断的追求真理,那么这颗种子一定会盛开出最智慧的花朵。马克思,一个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本书并没有围绕他的主要成果进行展开,而是以少年马克思为核心进行叙述。这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庭,看到他的成长,最后看到他的成果。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经历,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一个人不会注定成功的,但是成功是又注定条件的。但是人可以有不同的成功。马克思,一个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先驱,一个哲学家。他的成功在于“自由”。回顾马克思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自由”便在他的心中扎了根。我们不可以选择家庭,所以不同的家庭往往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很远,它决定了你的一声。马克思很小便开始追求“自由”,从初中开始。这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回想我们初中时候还没有世界观的形成,更别说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对自由的思考,哲学上的思考。如果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比同龄人“觉醒”,这样才可以定下人生的轨迹。一定上路不要害怕荆棘。马克思读的大学起初是法学,但是他从小就有对“自由”的追求,追人类真理的憧憬。所以他义无反顾的主修了哲学。并且潜心钻研,沉下心来用三年的时间研究黑格尔哲学,并且和志同者一起上路,加入搏击俱乐部一起辩证思考。最后要为自己的事业付出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只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去,不给自己留退路,才可以成功。马克思就这样悟出来全人类解放的真理,一种超越狭义人道主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为了区别自己的人道主义和原有的狭义取名为“共产主义”。他的贡献最主要是将“人”聚焦,将“自由”重新定义。马克思,以为哲学上的大家,为当今的中国乃至全人类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他的一生,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下载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读《马克思传》有感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和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有感马克思对我而言,我相信也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只是在书本上那些许的文字,表面上的成就,对于他本人......

    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 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

    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下页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革命(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资本论》第一卷第24 章“所谓原始积累”,这一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和资本家是从哪儿来的,讲的是资本主......

    读《旧文重读》有感

    读《旧文重读》有感 大连市向应中学张进新 自从毕业以来,我整天埋头于教学,一直认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批改辅导等教学活动就是我工作的全部。这次参加骨干培训,在教研员老师......

    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高二(13) 房熙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