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

时间:2019-05-15 04: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思想内容概述

江陵县实验高中祝华

一、弃妇诗

以《诗经》中的《氓》为主要典型。与这一类诗作相近的还有思妇诗与怨妇诗。弃妇诗中,常常埋怨男子的薄情寡义、始乱终弃与刻薄寡恩。思妇诗则常常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相思却不得相见的痛苦。怨妇诗则往往流露出自己失宠的痛苦与不幸。

二、爱国诗

从《秦风•无衣》开始,我们便能感受到爱国诗当中那种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共赴困难、慷慨激昂的拳拳爱国之情。在教材中,像陆游、杜甫与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往往都带有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而爱国诗的大量产生,往往与国家与民族陷入重重危难、饱经忧患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其中也就往往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爱情诗

《邶风•静女》中的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对青年男女沉浸于爱情中的幸福。爱情时而甜蜜,时而苦涩,因了离别的痛苦,爱情变得越发丰富起来。有收获爱情的喜悦,有错过因缘的苦痛,有等待时的相思,有分别时的伤感,有牵挂时的思念,有独处时的寂寞,有相聚时的欢娱,有异地相隔的苦闷,有表白心志的铮铮誓言。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我们弹奏了一曲忠贞爱情的绝唱。

四、迁谪诗

中国古代的官场上,终究还是以失意潦倒的文人墨客居多。受儒教进取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名士子,满腹才华不得施展,雄伟抱负不能如愿以偿,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于是便催生出大量的迁谪诗。在这方面,屈原堪称鼻祖。在屈原的《离骚》当中,表达自己遭遇放逐的苦闷的诗句,俯拾即是。而作为一名贤士,不被朝廷委以重任,多少会在诗歌里面婉曲地表达出来,对朝廷的不满或是影射朝政的黑暗,在诗中也时有流露。

迁谪诗的典型,在教材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除了通过将自己的身世与琵琶女的身世对照来表现自己谪居时的苦痛以外,还运用了其它一些丰富的描写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谪居之痛。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几句,通过描写谪居之地的偏僻与荒芜,来表现自己失意时的冷清。

“其间旦暮闻何物„„如听仙乐耳暂明”几句,或融情于景,或以乐衬哀,或正反对照,无一不是为了突出谪居生活的单调、苦闷无聊,把官场失意的痛苦,通过这满腹牢骚烘托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谪居诗中,对比、反衬、自况等技巧运用得相当普遍;在情感上人生易逝、功业未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失意落魄等主题表现得较多,多半是一些悲观主义者。也有个性比较倔强或者乐观旷达的,像柳宗元的孤傲与苏轼的达观,在迁谪诗中是不太常见的,这些皆缘于诗人不同的性情与气质。因而对于迁谪诗中表现的情感,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五、讽喻诗

这一类诗,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而是将感情寄托于所咏之人事上,且常常以古写今,借古人古事来讽喻现实生活,因而在这一类诗作里面,往往会用到许许多多的典故,表情达意委婉深沉、含蓄蕴藉。所以解读这一类的诗,要善于将诗中所咏之人事与诗人的生平经历联系起来对照,方能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如《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事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中封建家长专制,爱情婚姻不能自主的不满;《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写周瑜诗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蜀相》中借诸葛亮事来表达诗人壮志未酬的遗憾等。

六、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大多数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写山水田园生活,实际上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然而不排除也有一些春风得意的诗人,位高权重,写山水田园,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表达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趣。这类诗人像谢灵运、欧阳修等。

只是,大多数还是像陶渊明一样,于仕途郁郁不得志,进不能居庙堂之高,则退居江湖之远以自娱自乐,且不时流露出对现实、对朝局的不满之意。这一类诗作大都体现着如下一些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揭露朝政的昏暗,讽刺统治阶层的昏庸腐朽,抒发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2、表现山水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安宁,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写自己的出世归隐之情。(一句话,说明自己离开了官场同样过得逍遥自在快活,其实是在装样子,内心很痛苦)

3、表达自己满腹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人生易逝却又功业未就、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寂寞,于是流露出归隐江湖的愿望。

七、羁旅思乡诗

古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所以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就显得格外地殷切。特别是在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自己却旅居异乡,思乡的愁苦便爬满了心头。如果在异乡的境遇又不佳,过得十分艰难,再加上自己遭遇到一些挫折,像科考落第、人生失意、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无颜见家乡父老等,这种痛苦便会来得格外剧烈。所以这一类的诗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现为或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刻骨思念,或表达自己沦落异乡的孤独,或抒发自己飘零憔悴的伤感,或写满郁郁不得志的悲伤。但不管怎样,写其它的一些痛苦,都是为了加强自己思念家乡的痛苦,思乡还是主要的。

八、悼亡诗

既为悼亡,那么诗的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已故之人的深切缅怀。比较有名的像元稹的《离思》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通过对往昔生活的深情追忆,或通过虚实(过去与现在)对照,或通过对比反衬,或加以细节描写,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与亡人阴阳相隔的苦痛。

九、送别诗

送别诗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二是写友人离去自己形单影只的离愁别绪,三是表现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真挚友情的赞美歌颂,四是对友人的劝慰与赞美,五是表达自己对送别的一种乐观豪迈的态度,六是借送别以表明自己的志向,七是借送别来抒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具体是哪一种情形,我们要视具体诗歌而定,不能盲目套用。

十、游仙诗

游仙诗其写作意图与山水田园诗比较接近,无非是退居江湖的另一种形式罢了,最典型的诗人莫过于李白。李白的游仙,多半是仕途人生不得意的产物,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游仙。心中的忧愁难以排遣的时候,便希望浏览名山大川,交游神仙以求超脱现实,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李白的游仙诗大抵如此,人生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于是便蔑视功名,抨击权贵,姑且及时行乐,游仙访道,图一时快活逍遥,这是诗人放荡不羁的表现之一。

十一、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者动机比较纯粹,确实喜欢,于是歌咏赞美,表达对此物的喜爱之情;二者以物品来寄托人品,托物言志,表现自己清高脱俗的志向和追求;三则借物来写人,实不知何乃为物,何乃为人,诗人即是所咏之物,所咏之物即是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忧愁发愤之情或者不便于明说的苦衷。所以对于咏物诗,并非一定都是运用了象征的描写技巧与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运用了这类手法,就要注意将物与人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层含意。为了使所咏之物特征更加鲜明,也常常借助于对比或反衬的描写手法。

十二、怀古诗

怀古并非为了写古,多半是为了写今。或凭吊古迹,将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进行对照,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国运衰微的感慨;或借古事讽喻今事,来讽刺朝廷的统治者昏庸误国、不图进取,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愤与不满;或写古今朝代更替,抒写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巨变;或缅怀古人,以古人自况(对照),来抒写自己人生失意的凄凉。这一类的诗歌,或以写古为主,或以写今为主,但从手法上来说,一般都会用到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

第二篇:中考课内文言文主题思想内容梳理

1.《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2.《伤仲永》

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3.《孙权劝学》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口技》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几亿人的智慧和才能。

写作特色(1)首尾照应。(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5.《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核舟记》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8.《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9.《观潮》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10.《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写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11.《与朱元思书》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2.《五柳先生》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

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13.《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4.《送东阳马生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第二层写求师难。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15.《小石潭记》

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6.《岳阳楼记》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又因当时友人被降职,心中不满,时常向作者倾诉,所以作者以此勉励友人不要因坎坷灰心,先苦后乐,也同时警策自己学习“古仁人”。

17.《醉翁亭记》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18.《满井游记》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19.《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爱国。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秦王:骄横狂暴、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20.《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21.《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22.《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5.《曹刿论战》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公的愚昧目光短浅形成对比。

26.《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27.《愚公移山》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第三篇: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王 宁

(西安西港花园学校,西安 710026)

【摘 要】古往今来,月亮与无数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减少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的意境也将会大打折扣。在中国文人骨子里有着浓浓的恋月情结,对月光的描写讴歌,往往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重要的意象。【关键词】高中 语文 诗词 赏析

现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亮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营造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二)冷寂、伤感之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三)阔大、磅礴之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二、传达感情

(一)思乡怀人之情。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

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等。

(二)孤苦感伤之情。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

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三)怀古伤今之情。人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永恒不变,面对它,唐代诗人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明月啊!你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于是,月亮在古诗文中又有了吊古伤今的含义。

这一类月亮出现在刘禹锡的《石头城》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 ” 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四)狂放愤激之情。以月象征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如曹操的“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写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

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其千古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则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商务印书、2007 [3] 陈良运、中国文学史略(上)[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陈良运、中国诗文批译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王宁(198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西港花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中教一级)

第四篇:古诗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三、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四、答题要领:

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鉴赏示例: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 内容 主旨。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

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

后者 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典型训练题:

1、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此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景色的欣赏留恋和对城市上层社会鄙弃的感情。

2、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持否定态度。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3、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3)三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答: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答: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实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答:

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7、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答:二者可以选一。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8、读下面的诗,完成(1)(2)两个小题。

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一、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学习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考点解析:

1、概括诗歌的主旨

2、评价诗歌的社意义,现实意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

四、思考„讨论„梳理: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惆怅寂寞、哀怨愁苦、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李清照《醉花阴》

(2)怀古咏史: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李白《越中览古》

(3)建功报国:边塞征战、追求功名、建功立业、汗马功劳、叹报国无门、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叹山河沦丧、斥昏庸腐朽、叹战争之苦、忧国忧民、渴望和平。陆游《书愤》

纳兰性德《长相思》

(4)离别寄慨:离别之恨、离情别绪、黯然销魂、惜别勉励、倾述衷肠、柔情蜜意。柳永《雨霖铃》

(5)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节物变化、时序变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生活杂感:自伤身世、悲怆伤痛、宦海沉浮、仕途失意、鞭挞丑恶、追求理想、执着现实。杜甫《旅夜书怀》 ★作者的情感态度分类: 喜:愉悦 甜蜜 喜悦 淡泊 赞颂 怒:愤概 憎恶 幽怨 讥讽 鞭挞 哀:孤寂 失落 忧愁 悲闷 离恨 乐:恬淡 闲适 激昂 旷达 高雅

六、方法与技巧:(1)、读作者: 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陌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则应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

(2)、审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类词是咏古词,常常表达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等不同的主题。

(3)、读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4)、抓关键词句

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诗词中的这些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5)、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注意诗的隐含信息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含蓄,有的明说是这,实指是那,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外一个意思。有的诗交代写作背景、目的,虽属于诗外的补充说明,但对诗歌旨意的把握非常重要。

七、考查基本形式: 例

一、阅读下面这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参考答案】这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教师归纳】: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试题解析】根据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 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教师归纳】:概括评价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八、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通过抗元兵败只得离家归隐的无奈的愁苦,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考点阐释】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的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高考中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进行。试题形式:①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②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作简要分析;③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考题链接】

(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或也可分为三层。每一层,写景,写郊外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参考译文:野外一块似小山的大石,旁边有一丛绿竹与它相伴。小牧童手拿着三尺竹鞭,驾驭着这头长着角的老牛。石头啊,我十分地喜爱它,切莫让那头老牛在此磨角。勉强可以让它在此磨角,只怕牛相斗会伤了我的爱竹。

[注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弄懂诗歌写了什么,分几层意思来写,就像例题(2006年全国卷I)第(1)题,这里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可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生活经历等背景,利用题目、诗前小序、注释等相关信息进行客观的评述。【技法点睛】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对诗歌的分析综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懂文字,知人论世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以弄懂文章的文句为基础,善于通过关键性的词句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即是作者,“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世”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读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要对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卖国、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贬谪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全词字字在写梅,又是句句在写“人”与“世”。词人以梅花无人过问的孤寂形象概括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境况;黄昏时分的狂风急雨则暗示了形势的恶劣——金兵不时入侵,投降派却甚嚣尘上;梅花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傲然开放,表达了自己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以及不肯与卖国求荣的投降派、追求功名利禄之辈同流合污的气节;最后以梅花遭到风雨袭击后飘零脱落化为泥土、又被车马碾作尘埃的艺术形象,深刻概括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和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深入境界,体察情感

文章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作者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要想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作者所展示的景物,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真情,体味境界,把握思想。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悲”、“愁”是这首诗的基本思想,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愁呢?或者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花鸟作边愁”即“诗人作边愁”,诗人用了移情手法,使“花鸟也知愁”;“边”字则具体点明了“愁”的因由,昔日在京(园林),今日在边,联系下文“南窜”一词,自然联想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南方的悲苦。当年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繁盛;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尽的愁苦。

三、抓住关键,分析概括

概括是形成答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想准确地分析概括,必须抓住概括思想内容的关键点,并掌握一些分析概括的方法。

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的眼目所在,通过“不问治国安邦道,却问鬼神之事”的对照,揭穿文帝求贤的伪面目,同时也是对晚唐时期许多皇帝求仙访道的有力讽刺,寄寓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分析概括的角度——人、事、景、物、情、理、趣。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情感,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分析概括的注意事项——不能拔高,不能曲解。由于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会达到很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会拔高作品的主题。曲解是指对诗歌思想内容及其观点态度的歪曲理解。例如辛弃疾的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虽然写到“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却不能理解为“怨女伤春"之作,应理解为比兴寄托之语,抒写了作者对国事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伤感与苦闷。

【跟踪练习】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闺中怀人之愁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昔胜今衰之愁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羁旅之客愁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亡国之愁

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失意之愁

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提升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1)这首随笔式的小诗,主要写了春郊访友的感受,那么作者对朋友别墅所在地熟不熟悉呢?哪句诗比较明确地透露出了这一信息?

[答案]不熟悉。“村园门巷多相似”比较明确地透露出了这一信息。

(2)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一直到结束都没有具体写“君家”怎样、“友人”如何,该不是拟错题了吧?请结合原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 此诗并没有拟错题。诗中表面来看是没有直接写友人及其别墅,但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来写“君家”怎样、“友人”如何。

一、二两句在点题的同时用“小路斜”“日高犹未到”揭示出“君家”僻远的特点,而我们更能从三、四句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和那朴素划

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从而悟出作者对友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诗人的这种从侧面着笔的写法可谓清新别致、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合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岫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冶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拒绝元朝征召。

(1)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请作具体说明。[答案]①谢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也借桃花开放的景色点明自己孤寂的处境和心情,还借桃花表明自己隐居的愿望和决心。白诗里的桃花是诗人理想的寄托。(2)谢诗中的“怕”和白诗中的“恨”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一“怕”字意在表达诗人对“桃源”的向往。“恨”即遗憾,它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五篇:《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新部编版五语下知识点易考点一线名师梳理

1.古诗三首

1.我会读。

二类字:白昼zhòu

耘田yún

供gòng耕织

稚zhì子

银钲zhēng

玉磬qìng

水满陂bēi

浸寒漪yī

易错字:白昼zhòu

zòu

供gòng

gōng耕织

稚zhì

zì子

银钲zhēng

zhèng

玉磬qìng

xìng

水满陂bēi

pēi

浸寒漪yī

多音字:gòng口供

供品

供耕织

gōng

提供

供应

供给

2.我会写。

听写生字:白昼

耘田

桑树

春晓

(书写提示:“昼”的下半部分是“旦”,不要多加一横写成“互”,“晓”的右上角不要多加一点。)

默写古诗:略

3.我能翻译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zhòu出耘yún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⑥[阴]树荫。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稚zhì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④[磐}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陂]池岸。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④

[归去]回去。[信口]随口。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4.课文重点梳理。

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

代诗人    ,通过对农村生活中大人

耘田、绩麻,孩子

学种瓜

场面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勤劳纯朴、天真烂漫。

②“四时田园杂兴”中“杂兴”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题材。题目告诉我们,这些诗写的是诗人在居住时春夏秋冬四季的所见所感。(随兴而写

田园)

③《稚子弄冰》作者是

代诗人    通过对稚子脱冰、穿线,敲击,冰块破裂等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孩童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孩童的尊重与喜爱之情。

④“稚子弄冰”中“稚”的意思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

(幼小的小孩子

取冰玩耍)

⑤“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写出了仲夏生机勃勃景象的词语是

;“陂”的意思是

。(满

池岸)

⑥《村晚》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描写了夕阳西下,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景象。表现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⑦这三首诗都写了儿童的活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稚子弄冰》中的“稚子”,《村晚》中横卧牛背、的“牧童”,都给人以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感觉。(学种瓜

脱冰作戏

信口吹笛)

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的意思是,“供”的意思是,读了这两句诗,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从这两句诗可以体会到。

(理解,懂得

从事

小孩子还不懂得耕田纺织的事,也在桑树下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种瓜,体现孩子们对劳动)

⑨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指,“玻璃”不是现在的玻璃,指的是,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听到了

。)下列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描写声音为主,表现出“玉磐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B.这两句诗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C.这两句诗描绘了孩子从金色的盆子里取出冰,用彩色的丝线穿上,用手提着,颜色艳丽,充满情趣的情景。

D.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戏耍、听着孩子们呼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的景象。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一种天然玉石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冰碎的哗啦声

B)

6.拓展延伸。

★有关儿童的古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我会读”答案:

zhòu

gòng

zhì

zhēng

qìng

bēi

下载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九册语文 教材梳理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

    识字写字教材梳理

    识字与写字教材梳理 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做法,确立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

    必修三教材梳理

    2014年高考复习之教材梳理:必修三 必修三教材梳理 一、字词类积累 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阜(fù)盛敕(chì)造紫檀(tán) 雕梁画栋侍(shì)立涕(t......

    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试用本) (2010-10-05 02:07:29)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 上海语文教材 高中篇目 教育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试用本......

    高中语文教材特征

    高中语文教材特征浅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一次在实验区,衡量一套......

    高中语文教材简介

    必修1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梳理5篇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梳理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