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十年甘苦岁月(自学考试演讲)(推荐)
而立之年参加自考:我的十年甘苦岁月
日前,我看到了《考试》杂志上刊登的“曾经自考”栏目的有关文章,作为一个有着十年自考经历的中年自考毕业生,自然对这类文章特别关注。我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心中不由得波澜激荡,勾起我许多痛苦与欢乐的回忆,涌自内心的泪水潸然而下,参加自考十年来的甘苦如电影般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是1984年秋季报名参加自考的,当时已届而立之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暴发时,我小学还未毕业,由于当时受“极左”的影响,我因此被家庭成份拖累,在入团、参军、就业、升学的人生道路上遭遇曲折和坎坷。当时正值 “学农”、“学工”和“学军”的再教育的时期,我多次失去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恢复高考时,我虽然考试成绩进了初选线,但因体检未过关而未能被录取。在这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悲观、沮丧的情绪下生活、工作。一个偶然机会,从同事处得知国家设立了新型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消息后,我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高等教育的向往,毅然踏上了坎坷的自学征途。我深知,要通过自考取得成功,就不能自认命运乖舛,要想成为自学中的强者,就必须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不为困难和挫折而屈服。
考试前我是一个工人,经过三年的艰辛拼搏,1987年秋季,我顺利获得了自考大专文凭,有朋友劝我:“该歇歇了,已是快‘不惑之年了’的人了,何必那么拼命?”但作为被‘文革’耽误了学业的一代人,我仍坚持绷紧“自学”这根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珍惜这宝贵的“自考”机遇,生怕它与我擦肩而过。在接下来报考本科阶段课程的日子里,我饱尝了自学道路上攀援的艰辛,更经历了在考试中遭受挫折的阵痛。中年考生,上有长期患病卧床的老母亲,下有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作、家庭、学业三副重担一肩挑,参加自考的困难可想而知,尽管对自考中的困难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的确没想到本科学业结束时已是七年之后了。
记得刚参加自考时,因基础较差,自学深感吃力,一本教材,读了四五遍才略知大概,专业课程又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引人入胜,读起来只觉得枯燥难懂,总有一种不太情愿的感觉。为此,我强迫自己,每日规定一定页数,硬着头皮去读,以勤补拙,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苦练“背功”。在在十个春秋3650个日日夜夜里,我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自学、复习、考试中度过。听课是辛苦的,交纳费用不说,由于工作单位地处郊外,乘车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有一次在市中心因听《形式逻辑》考前辅导到深夜,误了末班车(那时还没有出租车),步行十多公里返回家中。复习更艰苦,教课书中许多要点、公式、意义使人目不暇接,中年人的机械记忆不同于青少年,往往挂一漏万。考试是紧张的,三个小时里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答题,遇到一天考两门,从考场出来后,确有精疲力竭之感。就这样,大学本科的30门课程,我还是一门一门地攻了下来,其中一门《西方法律思想史》考了三次才得以通过。
在艰难的跋涉和无悔的付出之后,我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因此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处理工作、生活和自学的矛盾,学会了怎样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咀嚼消化和理解知识,学会了如何与自学中结识的学友互相勉励和支持,学会了如何使学业的长进与家庭的美满和谐地相辅相成。每当我一次次接到单课合格证,所感受的是一种激烈拼搏后的成功与喜悦,自考给我带来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快乐令我心旷神怡。自学中掌握的知识,使我的工作、文字能力大有长进,也做到了工作自考两不误。自考本科毕业已是 1994年秋季。在单位报名参加自考的几十名自考生中,我是第一个获得自考大学本科文凭的。在十年的自考生涯中,我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已届“不惑”之年的我连续六年获得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授予的“省纺系统通讯、信息先进个人”称号,由我执笔撰写的调查报告、调研文章也先后获得陕西省纺织系统党建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连续两次被《中国纺织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在当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现在已是单位的党委工作部部长,取得了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
时光如梭,逆水行舟般的自学生活已经过去了,我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辰,去体验大学生那样天之骄子的生活,但我却把握了自己自学成才的机遇,通过锲而不舍地顽强拼博,摘取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甜果”。十年自学生活所锻炼的自强不息、求知进取的精神,将润泽于我今后漫长的人生旅程。
第二篇:我的十年甘苦岁月(自学考试演讲)
338.com查看),工作、家庭、学业三副重担一肩挑,参加自考的困难可想而知,尽管对自考中的困难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的确没想到本科学业结束时已是七年之后了。
记得刚参加自考时,因基础较差,自学深感吃力,一本教材,读了四五遍才略知大概,专业课程又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引人入胜,读起来只觉得枯燥难懂,总有一种不太情愿的感觉。为此,我强迫自己,每日规定一定页数,硬着头皮去读,以勤补拙,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苦练“背功”。在在十个春秋3650个日日夜夜里,我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自学、复习、考试中度过。听课是辛苦的,交纳费用不说,由于工作单位地处郊外,乘车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有一次在市中心因听《形式逻辑》考前辅导到深夜,误了末班车(那时还没有出租车),步行十多公里返回家中。复习更艰苦,教课书中许多要点、公式、意义使人目不暇接,中年人的机械记忆不同于青少年,往往挂一漏万。考试是紧张的,三个小时里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答题,遇到一天考两门,从考场出来后,确有精疲力竭之感。就这样,大学本科的30门课程,我还是一门一门地攻了下来,其中一门《西方法律思想史》考了三次才得以通过。
在艰难的跋涉和无悔的付出之后,我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因此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处理工作、生活和自学的矛盾,学会了怎样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咀嚼消化和理解知识,学会了如何与自学中结识的学友互相勉励和支持,学会了如何使学业的长进与家庭的美满和谐地相辅相成。每当我一次次接到单课合格证,所感受的是一种激烈拼搏后的成功与喜悦,自考给我带来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338.com查看)快乐令我心旷神怡。自学中掌握的知识,使我的工作、文字能力大有长进,也做到了工作自考两不误。自考本科毕业已是 1994年秋季。在单位报名参加自考的几十名自考生中,我是第一个获得自考大学本科文凭的。在十年的自考生涯中,我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已届“不惑”之年的我连续六年获得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授予的“省纺系统通讯、信息先进个人”称号,由我执笔撰写的调查报告、调研文章也先后获得陕西省纺织系统党建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连续两次被《中国纺织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在当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现在已是单位的党委工作部部长,取得了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
时光如梭,逆水行舟般的自学生活已经过去了,我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辰,去体验大学生那样天之骄子的生活,但我却把握了自己自学成才的机遇,通过锲而不舍地顽强拼博,摘取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甜果”。十年自学生活所锻炼的自强不息、求知进取的精神,将润泽于我今后漫长的人生旅程。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先教演讲)
汇报的题目是: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
我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0多年了。3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技术员成长为专业的农技推广干部,工作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在个人利益上损失了一些,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更多的荣誉。1996年,我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厅授予“南方玉米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突出贡献奖”;1997年,被省厅评为“全省粮食生产‘123’工程先进工作者”;我所在的农技站连续十年被市农业系统评选为先进单位;我本人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2001年来连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2年被推选为省党代表,光荣出席了全省第八次党代会。其实,我没有什么先进事迹,我只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大家。我长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跑田埂、串门子,与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这使我得到了向群众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也使我与人民群众、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建立起难以割舍的情感。常常有人说我傻,一个妇道人家,在穷山窝呆了一辈子,有啥意义。可我想,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看着乡亲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
第四篇: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先教演讲)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各位领导:
我叫***,现年52岁,中共党员,老河口市孟楼镇人,现任袁冲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十年耕耘路,甘苦百姓知。
我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0多年了。3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技术员成长为专业的农技推广干部,工作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在个人利益上损失了一些,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更多的荣誉。1996年,我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厅授予“南方玉米技术开发推广项目突出贡献奖”;1997年,被省厅评为“全省粮食生产‘123’工程先进工作者”;我所在的农技站连续十年被市农业系统评选为先进单位;我本人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2001年来连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2年被推选为省党代表,光荣出席了全省第八次党代会。其实,我没有什么先进事迹,我只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大家。我长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跑田埂、串门子,与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这使我得到了向群众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也使我与人民群众、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建立起难以割舍的情感。常常有人说我傻,一个妇道人家,在穷山窝呆了一辈子,有啥意义。可我想,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看着乡亲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我应该扎根基层,扎根农村,甘洒热血,无私奉献,为农民脱贫致富架设科技的“金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随之日益升温。为更好地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992年,农业局领导找我谈话,考虑把我从孟楼调原纪洪镇农技推广站任站长。我二话没说答应了。可当我回到家,却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当时的情况是,我的家安在孟楼,丈夫林汉军在镇油厂从事购销工作,收入不错,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听说我要到纪洪工作,丈夫一脸的困惑:孩子在孟楼读书,我在孟楼工资不低,双亲都在身边也有个照应,干嘛非要去那穷得叮当响的纪洪岗?为了缓和矛盾,我只好骗丈夫说:“领导表态让我去只干两年。我先去看看,情况不错就到那儿,如果不好我就再找领导汇报汇报。”其实老林何尝不知道我黄应萍的犟脾气。什么事儿,只要是我认准了的,我就非要干到底,并且还要干好。一转眼,13年过去了。去年,老林撒手离我而去,留下我孤身一人,可我却没有离开纪洪岗,今后再也离不开纪洪岗了……
袁冲、纪洪都是贫困革命老区。一位领导曾说过,在艰苦的环境里呆得住就是一种奉献。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脚踏进纪洪农技推广站时的景象:院子内外杂草丛生,门外的牌子已锈得看不清字,只剩下一个铁框框,办公室里灰尘积了老厚,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一部摇把子电话。会计报表显示:集体经济是负债。陪同我的镇领导指着隔壁一间房子说:这是伙房,吃水得到四里外的孙家洼水库去挑。他介绍说,全站8名职工,每年经费只有6035元。由于没钱产买种子、农药,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全镇没有一个像样的科技示范基地,职工工资也难以保证。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的陈旧落后。站内同志给我讲,这个被称为老河口“西伯利亚”的纪洪岗,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思想封闭,当地种田靠老经验,农作物亩产仅几十公斤。上级扶持的尿素和磷肥堆在田头,无人愿意用。一家三、五口人长年守着十几亩薄地,总也转不出“穷圈子”。了解这些情况,我心里明白了,怪不得家人不能接受,就连我自己也有点想打退堂鼓。可转念一想,开弓没有回头箭。刚到纪洪就要求回去,怎么向组织和领导开口啊?既然来了,我就要铁下心来干,不把农技站变个样,不把纪洪的农业生产变个样,我就决不离开纪洪岗!
改变农技站和纪洪农业的面貌,说起来好听,可要真做起来谈何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当地盛产芝麻,可人们吃油全都到河南彭桥或老河口市区去加工、兑换。我眼前一亮!何不办一个小油坊,既方便群众,还能以厂养站,盘活农技站。说干就干。我当即把会做生意的丈夫从孟楼拽了过来搞购销。没有技术,我三走河南新野,请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榨油老师傅;没有设备,我就发动站内职工想办法,大家东挪西借,你帮我凑,一个星期筹到了3万多元,购买了一套先进的榨油设备,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当月就投产见效。那一段时间,我与大伙们白天走村串户给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晚上回来帮助榨油,晚上睡觉时觉得骨头都快散了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一个年近40岁的女同志,那股子狠气和力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小油坊当年盈利1.2万元。钱虽不多,但为农技站摆脱困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笔钱,第二年我们开始经营种子和农药。通过两年的滚动发展,到95年,农技站在原来3间房子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7间平房和一个门市部,站里还办起了食堂,吃上了自来水,职工们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的工作生活环境,劳累一天回来后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了。
农技站初步振兴了,可我没有忘记当初改变纪洪农业、的誓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新科技和优良新品种,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传统技术抓改革,常规技术抓提高,新型技术抓开发,逐步摸索出一条“小区示范,农民试用,现场培训,组织推广”的科技成果推广办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纪洪是典型的“旱包子”,种植结构单一,多年沿袭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养成了稻麦棉“当家”的传统观念。为此,我决定从培植科技示范户入手,借助科技示范户的辐射推动作用,引导农民改革传统种植模式。1994年,经过认真考察和准备,我决定在韩高楼村原党支部书记高志殿的2亩地搞“麦—菜—棉—豆”种植模式试验。试验开始后,每个生产环节我丝毫都不敢马虎。因为我很清楚,一旦实验失败,高志殿受损失,农技站的信誉也要受影响,给科技推广工作带来被动。示范田播种后,按当时气温条件,棉花7天左右就可出苗,根据苗情及时打洞放苗。打洞放苗是地膜覆盖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及时打洞放苗,棉苗就会闷死在地膜内。当时大多数棉农还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在这个关键时候,我那不争气的老毛病又犯了,剧烈的胃疼让我寝食难安。丈夫见我很难受就说:“样板田你就不去了,让杨军去就行”。但我总觉得放心不下,呆在家里,那种精神上的不踏实比胃疼还难受。我找医生开了一点药,硬撑着把打洞放苗搞结束。我的病由于拖延而加重,事后打了一个星期的吊针才止住疼。这一年,为了地膜棉丰产技术的推广,我几乎天天都往韩高楼跑,往高志殿的2亩地里跑。就连抹芽、化学调控、打顶、防病治虫等工作,也几乎全是我和站上小杨来承担。有一天,正赶上棉铃虫大发生时期,中午十一点钟,我骑着自行车和小杨赶到韩高楼查看棉花病虫,发现二、三代棉铃虫卵块正在孵化,我当即和小杨回站上去拿药。当药桶挎在身上时,我才感觉到那天的太阳是那么的毒辣,周围的空气是那么的燥热。背着20来斤重的药桶在棉花地里来回转,药味、热气和当头的烈日,使我感到阵阵心慌,口干舌燥,喉咙发痒想吐。喷施完2亩棉花地,药水和汗水把我全身上下都浸透了。我赶忙回到家中,用水冲了个透心凉,一口气又喝了几碗茶,才缓解了心中翻江倒海的难受。静下心来,想到高志殿2亩地的棉铃虫一个个被杀死,韩高楼村的地膜棉推广有了希望,心里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汗水孕育出丰硕的成果。这一年,高志殿的2亩棉花夺了高产,亩平单产过了100斤。与此同时,他套种的花生和豇豆也获得较好的效益,平均亩产值1050元左右。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韩高楼地膜棉覆盖面达到100%,亩平收入2000元以上,亩产值是过去的2倍以上。老农民韩国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有见过我们这岗上能长出这样好的棉花,黄站长让我们开了眼界。”
韩高楼的地膜棉高产种植经验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1995年全市棉花生产现场会破天荒在韩高楼召开。这一年,镇农技站、韩高楼村被评为全市棉花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胆改革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先后推广了10大内容的34个科技新项目。纪洪的旱地麦棉两熟面积渐渐缩小,“双套四熟”面积扩大到总耕种面积的89%,各种优质高效套种模式推广面积扩大到3万亩。其中利用麦棉两熟、冬春两季闲时和空间,套种生育期短效益高的瓜、菜作物,使每亩增加收入220元,比单纯种麦、棉分别增长40%和32%。
种植模式改变了,可在推广科技项目的过程中,许多群众对要领掌握不好,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农技站技术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充实了一批技术力量,狠抓全员岗位培训,提高了服务水平。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承包,指导农民生产市场行情好、效益高的优质产品,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1995年,我在河南淅川县走亲戚时听说当地农民种植朝天椒发了大财。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朝天椒在纪洪岗极宜种植,种植技术也要求不高,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回到镇上,我向党委、政府提出发展朝天椒的建议,并制定出发展计划。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镇长带队,组织农技、科协等部门和村民代表,多次到河南调查研究。回来后,党委要求我首先办好一个农户示范点、一个小组示范片、一个村示范区,示范成功后广泛推广。我认真钻研了朝天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行了“五改”,即改传统劣种为引进优良品种,选用了日本三樱椒;改单纯化肥为推广配方施肥,改碳铵、磷肥为硫酸钾复合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每亩由原来的5000株增加到12000株;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科学管理;改传统种植为地膜覆盖。这一年,户、组、村的示范点、片、区面积全部落实,朝天椒长势很好。在朝天椒快红的时候,我开始用大量的时间跑市场,有时带上样品到淅川、香华、邓州等地联系客户,有时坐在家里连续不断地向客商打电话摸行情,丈夫埋怨我不会做生意,种朝天椒纯属自己贴钱找罪受。可他哪里知道,这里面凝聚着我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啊!经过一番努力,收购朝天椒的客商络绎不绝来到纪洪。当年,种植朝天椒的农户每亩纯收入达到1050元。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纪洪岗种植的朝天椒在河南的一些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规模效应,每到收获季节,客商们纷纷找上门来收购,供不应求,使得朝天椒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那些早期种植户见了我,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黄,朝天椒让我们走上了发财路,你的作用可不小哩。
早春地膜玉米的推广种植在纪洪也是一场技术的革命。1998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纪洪5000亩的小麦没有种上,已经种上的5800亩80%没有出苗。我及时向镇委建议扩大早春玉米种植面积,采用营养块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把玉米生育期提前,错过岗地旱季,实现一年多熟。建议得到了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让我在牧场村搞试点。接到任务后,我和站上职工万东升每天至少往牧场村跑两趟,育苗、整地、施肥、开厢播种、盖地膜,手把手地教村民,休息时间编印了3000多份技术资料,3天时间被群众争抢一空。记得有一次,小万用自行车驮着我回纪洪镇,走到一个陡坡时,车闸突然失灵,我俩连车带人摔在沟里,车把正好顶在我的腹部,钻心的疼痛主我半天缓不过气。好一会儿,我才睁开眼,小万正惊慌失措地喊道:“黄站长,黄站长,你没事吧”。我强忍着疼痛说:“没事、没事,莫紧张,小万。”小万几乎要哭出来:“黄大姐,如果把你摔倒了,我回去可咋交待啊”?其实,我当时感觉浑身上下像散了零件的机器。小万把我扶起来,坐到自行车上,一瘸一拐推着我走了四、五里山路,回到站上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了,早已过了午饭时间。
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牧场村的1600亩地膜玉米全部抢在清明前播种结束,并达到了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苗出齐后,我们开始守着“心肝宝贝”放苗。放苗很有讲究:放早了,容易晒死;放晚了,容易蒸死。这是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到场。村民朱三莲的3亩山坡地,全是我和站上职工,一株一株刨出来的,工具使不上劲,就用手刨。半天下来,职工们十指长满了倒肷,土疙瘩糙破了皮,血肉模糊,一下手就是钻心的疼。我赶忙劝大伙歇歇,可他们硬是不听,埋头用手一个劲地刨土。试点办成后,镇党委在牧场村召开了现场会,迅速掀起了春玉米地膜覆盖和玉米营养块育苗移栽种植的高潮,全镇地膜春玉米和玉米营养块育苗移栽面积一下子发展到了8000亩。这一年,尽管遇到特大旱灾,纪洪的早春地膜玉米却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516公斤,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3倍以上,上市时间提前两个多月。襄樊市罗辉市长和杨祥义副书记到牧场村视察后,竖起大拇指说:“岗地地膜玉米能长这么好,纪洪的科技种田水平这么高,不简单!”
短短几年时间,在我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纪洪农业从粗放式耕作到近75%耕地实现地膜覆盖栽培,覆盖作物也由最初的玉米、棉花,发展到朝天椒、西瓜、花生等14个品种,在岗地掀起了一场农业种植领域的“白色革命”。纪洪岗的朝天椒、地膜玉米使农民受益,也让农技站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站年经营额一跃达到53万元,比我1992年刚来时的5万元长了10多倍;年利润达到3.6万元,比1992年翻了十几番。纪洪农技站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了,群众的称颂和赞誉不绝于耳。如今,农技推广站不到30平方米的门市部里,每天都挤满了四面八方前来咨询技术、购种子农药或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的农民。近几年,我站先后与2500农户签订了87份技术承包合同,技术承包物面积达到1.2万亩,包括水稻、棉花、朝天椒、青皮冬瓜、玉米、杂粮的植保等多种生产技术。
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是给我的最好的奖赏,我从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我始终认为,技术应该没有壁垒。一个党员在一个地方就应该像一面旗帜、像一盏明灯,只要群众需要,就应该不怕艰苦,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不管他们是什么地方的,是不是当地的村民百姓。
前几年,河南彭桥下张岗五组村民张少洲到纪洪走亲戚,来到农技站门市部,向我咨询购买稻种。我问起他家的种植情况,谈话中得知他是河南彭桥人。我热心为他介绍种子,还给他提供了一套技术资料。在育秧时节,我专门安排站上两名技术员到他家帮助泡种下秧。秋后,张少洲再次来到站上对我说:黄站长,我今年种的4亩水稻打了3700斤,我们那儿长年不种水稻,我这一种成功了,村里的人都想明年改种水稻,不知你能不能继续帮忙,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我一口答应:没问题!第二年,下张岗五组的300亩水稻,从育种、大田移栽、病虫测报和防治,每个环节我都让站上职工骑着摩托带着亲自去查看指导。也许是对我付出的一种回报。这300亩的水稻单产1000斤。收获时节,那里的村民们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黄站长,你是湖北的干部,对咱们河南的事也管,你们湖北的干部真是太实在了。”
打那以后,纪洪农技站的声誉很快辐射到了周边河南省邓州市的玉皇、彭桥、杏山,淅川的香华、陶岔、九重等6个乡镇,当地大批农民来纪洪购种子农药。我在向河南的农民们打介绍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套种模式,推销纪洪的朝天椒、青皮冬瓜等农产品的同时,也注意向他们了解河南的市场信息,寻找那边的商贩签订购销合同,帮助纪洪农副产品打开在周边地区的市场,让村民们真正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得到最大实惠。
农技站的效益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人开导我:趁农技站形势好,自个多赚点钱,早点为将来打算打算。是啊!当时农资市场放开了,自己在种子、农药生意上多做些文章,是能赚到不少钱。可是,作为一个农技推广干部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告诉我,任何违法或不正当的经营行为,都会玷污共产党员的形象,使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最终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994年2月底,吴家咀村村民常守转跑到农技站门市部里大吵大闹,说是前几天在站上买的西瓜种子不出芽,我们退他的买种钱。我和丈夫都在场,觉得很蹊跷:每次进回来的种子都是先由我们亲自试验,发芽率高的种子才会提供给村民,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我转念一想,如果不是种子的原因,老百姓是轻易不会来这儿吵闹的。想到这里,我当即告诉常守转:如果你还计划买种子,我们就把种子泡出芽后给你送去;如果不要种子,我们就退还你的24元买种钱。望着常守转拿钱后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到,是不是还有一些农户的种子也有问题,认为值不了多少钱或碍于情面而没有回来退款?我对丈夫说:老林,这可不是件小事,我看我们应该下去转转。丈夫很支持我,骑着摩托车带着我挨家挨户了解购种农户的出芽情况,当听到村民们都反映种子出芽好、质量不错时,我才放下心来。转眼过了半个月,常守转又来到站上,对我说:黄站长,我对不起你们,上次的种子是我在泡种时水温过高烫坏,可我来找你们赔偿,你们二话没说就把种子钱退给了我,这段时间我越想越不踏实,这不,我给你们赔礼道歉来了。
十几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我把帮扶困难农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纪洪村2组村民陈彩云,丈夫去世,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不容易。我通过镇妇联联系,与她结成对子。后来,我常到她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给她送去种子、化肥和农药,每年夏收都组织站上职工帮助收割小麦。我有个多年的习惯,纪洪的困难户来门市部购种子、农药,没钱我就先赊给他们,时间久了不来还账,我就把他们的名字从账册中销号。因为我很清楚,老百姓都是实在人,不是生活实在太困难,才无力偿还这些欠款。十几年来,站上累计为困难户解决种子、农药、化肥款就达到1.5万元。
由于职业原因,我长年在村组奔波劳累,常常是早出晚归,冷热不均,饥饱不匀,加上睡眠严重不足,我患上了慢性胃炎。严重的时候,胃里充血,疼得难以忍受。可我只要一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就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看到村民们对农业新技术如饥似渴的态度,我忘记了所有的痛苦。有时胃疼得实在太很,我就叫丈夫到卫生院接医生到家里输点液。时间长了,老林总教训我:一个女人家,命不要了,整天在下边跑的啥。可我认为:自己的身体差了,可村民们获得的利益多了,每一块耕地,每一个农户,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调整取得成功,村民们对我投来信任而赞许的目光,都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我所从事的农技推广工作的无尚光荣和自豪。
有人说我一天两头在外,心目中似乎没有家,没有丈夫和孩子。我也是个女人,我也和普天下的女人们一样,爱自己的家庭、父母、子女和亲人啊!而我在他们的眼里却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对此,我有太多的自责、遗憾和太深的愧疚!
1999年7月,水稻、棉花病虫害大发生,老家来人给我带信,说我的老父亲头上长了个脓肿块,医生诊断怕是癌症。兄弟们也几次打电话催促我回去商量事情。可我怕错过防治水稻、棉花病虫的最佳时期,只让丈夫割了几斤肉代我回去看望。防病治虫结束后,我忙里偷闲赶回去看父亲。看着父亲那黄皮刮瘦的脸,骨瘦如柴的身子,我真想痛哭一场。但我只能把泪水往肚里咽,因为我怕我的眼泪引来家人的伤心,让本来就弱不禁风的父母受到刺激。但父亲的一番话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咱们都是农村出身的人,能让大伙从地里多刨俩钱,咱打心眼里高兴。你忙点也值。”
我在纪洪岗上的这十几年,有“四多”,即同村民们谈天说科技种田的多,绕着山山洼洼转的多,到农户家的庄稼地里看的多,手把手教农户干的多;也有“四少”,那就是同家人围着饭桌交谈的机会少,到亲戚家串门做客的时间少,回老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少,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的功夫少。1994年秋,儿子林栋从孟楼转学到纪洪上小学六年级,上课时突发急性肠炎,老师和同学们急忙把孩子送到镇卫生院。由于我下午还要到村里给村民们讲课,丈夫在河口办事也不在家。林栋中午回到家里,我给了他30元钱,让他自己到卫生院打点滴。儿子在卫生院打了三天的点滴,才恢复健康。有一天,我路过卫生院,给孩子看病的陈医生叫住我说:“黄站长,你这个当妈的心也太狠了吧,别人家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是两口子带着孩子来看病,唯独你和老林一个影儿都见不着。”
要说我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丈夫。他为了照顾我的事业,放弃在孟楼来到纪洪。十几年来,大多数时间都是他自己买菜、做饭,照顾孩子。丈夫在做饭上天生一个笨人,除了下面条、蒸米饭,别的什么也做不好。他常常对称呼他林老板的人说:你们都叫我林老板,却不晓得我妻子在单位工作,我在家忙做饭哩。日久天长,集市上有个卖馍的小贩也摸到了老林的底细,每天下午跑到农技站吆喝卖(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馍,非要等到老林出来买了他的几个馍后才肯罢休。
2004年,丈夫狠心离我而去。如今,想起老伴,心里纵有千万个忏悔也无济于事,难以挽回。但对于工作和事业,我无愧于心,无怨无悔。几十年来,我始终坚信: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让他们早日走上富裕路,过上小康生活,才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真正体现。正是这种信念,时常激励着我心甘情愿地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工作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我已人过中年,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愿意品尝一个共产党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乐趣与欢畅。
谢谢大家!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五篇:十年岁月如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演讲)
十年岁月如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演
讲)
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哪一段心弦不是向往,哪一笔青春不带渴望。然而,更多更多的日子是耐得住清平,耐得住繁琐和劳碌,十年岁月,犹如一首平常的歌。细想起来我是在一个细雨缠绵的秋日走进培智学校的大门。踏上讲台,我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浪漫,整天面对的是一群淌着鼻涕流着口水行动木纳的低智商孩子,一缕缕、一丝丝苦涩止不住从心底往上涌。金子一样的青春时光就在上课、备课、训练、批作业等处理琐琐碎碎的班务中流淌而过。一想起这样的生活将伴我到白头,我就烦躁、不安、焦虑。但我是江阴第一个特殊教育委培生,所有 的目光都关注着我,学校和家长都期待着我用最先进最科学的理念来开发孩子的智力。我没有退路但也不求上进,工作的日子就想闹钟一样一圈一圈地走掉了。然而彻底触动我心灵的竟是一件小事。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先天愚型的包xx小朋友看着我生满冻疮的双手,一愣一愣地说:“老师,我,我大了,买一副手套你”
顿时,我的泪水止不住在眼框里打转,孩子,多好的孩子,难道我还能嫌弃这群傻得可爱的孩子吗?
既来之,则安之,而奋之吧。渐渐地我喜欢上这特殊的讲台了。我和孩子们一起踢毽子、跳大绳、唱儿歌。我教他们识字读句,说完整的话,看简单的书报,教他们洗脸、刷牙、勤换衣服、勤洗澡,我还教他们鞠躬行礼,做有礼貌的人。不久,我发现自己已深爱上这群孩子,也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更离不开这份工作了。
初夏的一天,中度弱智生俞xx的家长
忙于收麦,忘了接孩子回家,于是我就把他带回宿舍,让他吃上喷香的晚饭,帮他洗澡,辅导他做功课,夜晚几次起床为熟睡的他驱赶蚊子。这一切只缘于我是特教老师,关爱孩子是我的职责。九四年我怀孕了,天天和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对胎儿是不是有影响?家人担心,我也时时担心,因为全世界都在推行胎教与优生。几次想休假,领导半是安慰,半是祈求:“我们也知道委屈你了,已有三个新婚女教师调离了学校,其他的未婚女教师都看着你呢。你就开个头试试吧,只要你心中充满爱,只要你用智慧的方法启迪学生,相信不会影响胎儿的。”为了学生,为了工作,也为了以后不引起女教师们的顾虑,我坚持上班到临产。今天,我欣慰地告诉大家:我的宝宝聪明伶俐。青年女教师们,大胆地干这行吧!
做了母亲,更体会到学生家长的心情,孩子再傻,也是为娘心头掉下的一块肉啊。他们需要母爱,更需要老师的关怀
与教育。我唯有把教学搞上去,使他们逐渐有知识、懂道理。
于是,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潜心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与补偿身心缺陷统一起来,大胆进行分类教学,一次次地向镇、县、市,省至全国上公开课,教改论文在刊物上发表。96年,为迎接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只得让儿子提前断了奶,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中去。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暑假,可以让我安心地带儿子,我却要去省里参加集训。在专家们手把手的传授和自己的虚心努力下,终于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这一等奖是缘于我对教学的执着,对特教的热爱。去年,我还有幸远涉重洋,观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十年岁月,所获一切,离不开领导们的厚爱和同志们的支持,也使我觉得特教这行是越干越有奔头。
今天,我依然努力,认真地工作,平淡
地生活。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自己只是个特殊学校的小学教师,今生不会拥有金钱,不会拥有名誉,不会拥有权势与地位,但我却永远拥有孩子,拥有一群特殊的孩子。我愿一生,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谱写这样一首平平常常的歌。
十年岁月如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