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时间:2019-05-15 04:3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我决定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我决定理论》。

第一篇: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而Deei(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此,Deei和Ryan

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20世纪s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大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分别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罗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eausalityorientation

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2003)对这四个分支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的基础,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的适应上的优势

第二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摘要]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研究动机应从学生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着手。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化机制,通过对大连市三所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策略感、活动意图、动机气氛、兴趣和努力感的实验研究得出: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明确目标、促进情感内化、营造动机气氛等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体育学习;动机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而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学习,教学能否顺利实施,这些都与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研究动机应从学生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着手。而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它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用自我决定理论来分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因素。

本实验研究以大连市三所高中高

一、高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获得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为89.5%。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另外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8周的实验研究,其中一个班为任务气氛班(男生31人),另一个班为自我表现气氛班(男生34人),以此来比较不同教学气氛下学生的三个基本心理需妻(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努力和动机水平,并验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避免其他体育教学环节的不同所带来的实验误差,本研究在实验对象、调查对象、授课师资和授课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考虑和控制,以保证调研和实验的有效性。

一、实验结果分析

(一)关于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被假设为一个统一的连续体,由低到高依次为缺乏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依据自主的程度对动机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其中外部动机主要包含鉴别调节和外部调节。从表1所示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频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在对高中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中,内部动机和外部调节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鉴别调节的学生人数,而缺乏动机学生的人数略低于外部调节和内部动机学生的人数。由此可知,很多学生对上体育课还是具有缺乏动机和外部调节的,但仍有一些学生具有鉴别调节,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通过教育和环境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和对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关于体育学习的策略感

用“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原因和表现问卷”对体育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其结果为:有84.9%的缺乏动机的学生能够了解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但仍有15.1%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上体育课;多数缺乏体育学习动机的学生知道影响体育课改善体能的原因是次数少(67.8%),但仍有22.6%的缺乏动机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持续时间短”是影响体育课改善体能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9.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体育课的活动强度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学校没能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还缺乏足够认知。多数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全面。除了体育所具有的健康意义外,学生对体育教学实践在审美、合作、坚韧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还缺乏足够认识,而且学生对体能的了解还不够,教师对这些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关于体育学习的活动意图

用“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原因和表现问卷”在对缺乏动机的学生进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意图的调查中发现,92.6%的学生认为“当我离开学校时,我会参加我喜欢的体育活动”,只有7.4%的学生认为“当我离开学校时,我不会参加体育活动”。

实验说明,多数缺乏动机的学生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意图,他们是喜欢体育活动的;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体育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少数缺乏动机的学生即使离开学校后也不会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可能是身体、生理有特殊状况或其他原因不适应体育运动而造成的。

(四)关于体育学习的动机气氛

在对实验前后两个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比较中发现,实验前两个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处于同一水平(T内部动机=0.922,p>0.05;T鉴别调节=0.174,p>0.05;T外部动机=0.678,p>0.05;T缺乏动机=0.354,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个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中,内部动机和缺乏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T内部动机=8.403,p<0.01;T缺乏动机=-5.371,p<0.01),而其他两种动机调节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鉴别调节=-0.691,p>0.05;T外部动机=0.528,p>0.05),另外,实验后任务气氛班中内部动机的人数明显高于表现气氛班的人数,而缺乏动机的人数又明显低于表现气氛班的人数(内部动机:X任务气氛=17.4516,X表现气氛=12.4118;缺乏动机:X任务气氛=7.7742,X表现气氛=10.7941)。

实验数据表明,两种教学环境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而不同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不同,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

(五)关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努力感

在对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研究中,以“目标定向”“自主感”“归属感”和“能力感”为实验处理因子,对实验班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进行4*2*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存在明显的“目标定向”和“能力感”主效应(F目标定向=3.011,p<0.05;F能力感=6.027,p<0.05)以及“能力感”和“自主感”的交互效应(F能力感*自力感=7.243,p<0.05);努力感存在着明显的“目标定向”和“能力感”主效应(F目标定向=3.968,p<0.05;F能力感=7.596,p<0.01)以及“能力感”和“自主感”“目标定向”和“能力感”“归属感”的交互效应(F能力感*自主感=6.525,p<0.05;F目标定向*能力感*归属感=7.203,p<0.05)。

这些数据说明,目标定向和能力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另外,从这些干预因子对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影响的交互效应中不难看出,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是影响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中介变量。

二、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的建议

(一)激发兴趣是坚实体育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我们对某种特定对象产生的积极并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是推动我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见,兴趣激发是自我决定理论概念内化、提高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不管他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与个人发展需求相适应,并考虑其社会性、认知程度、遗传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还要整合外部环境条件因素,如季节、天气、场地、器材等,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只有全面考虑这两个层面,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

(二)目标定向、提高策略感可以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

目标定向和提高策略感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方向及意义。本研究中,部分缺乏动机的学生具有低策略感,这表明该学生对体育目的的理解较差。卡尔森(T B.Carlson)发现学生对体育角色的理解之所以差是由于其感觉体育没意思而对体育的疏远。很显然,这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对健康和体能常识的了解。对此,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结合实际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是时代的要求,是他们健康成长及适应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

(三)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内化,使其拥有归属感和能力感

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提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情感线贯穿始终,使尊重与关爱深入学生内心。例如,充分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拥有归属感和能力感的自信与坚强,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自我调节与自我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和发挥团队精神,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体育学习的动机气氛,试用任务掌握气氛

从“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的结论可知,任务掌握气氛有利于内部动机的提高和缺乏动机的降低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提高。在本研究中,任务掌握气氛明显地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并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缺乏动机,这一点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一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务掌握的动机气氛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知觉、内部动机,并使其得到满足。高达斯(M.Goudas)和比德尔(S.J.H.Biddle)对学生体育课中动机气氛与内部动机关系的研究表明,高任务掌握定向的体育课气氛是积极的,而高成绩气氛只要伴随着高任务掌握气氛,并不会必然降低学生的内部动机。孙延林就我国初中生体育课中的动机气氛对学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和体育课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习气氛的体育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采取任务定向,能提高学生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而成绩气氛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但动机气氛对运动成绩没有影响。可见,为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应当在体育课中创设任务掌握气氛,降低成绩气氛。

(五)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知识的更新与丰富,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通过网络等媒介掌握各种体育信息,所以,教师要时常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运用合适的教材、合理的教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阳光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要善于整合各种知识和资源,并在领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本着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强教育研究、实践和反思,做到教学发展和知识更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努力营造活泼、民主、融洽的快乐课堂,提高自身对体育课堂的掌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理论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理论

转变观念点燃激情 转变观念点燃激情

——XXX 市学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个人总结 XXX 市第一小学 XXX月 9 日至 13 日,我有幸参加了由 XXX 市教育(体育)局举 办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有关培训。此次培训在有关领导高度 重视下,精心安排,内容丰富。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非 浅,感受很多,思考很多。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地 明确了职责,提高了认识,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培训认识: 一、培训认识: 1、提高了对学校党建工作的认识。通过聆听 XXX 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XXX 同志 在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结合对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关于《党员 发展程序与要求》和市委党校 XXX 老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有关知识的学习,我 充分认识到学校党建工作的战略地位,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创先争优,把更多的优秀教师凝聚到党的 队伍和事业中来,是全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智力 支持和人才保证的时代课题,更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 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

2、把握了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教师

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在工作中,也应该在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政治信仰的确立、人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与实施、对发展中各环节 之间的联系及转化、对加强教师们的党性修养、理论学习以及对 党的情感教育等问题上,下工夫做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 合格的接班人。

3、明确了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对市纪检委《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的学习,我进一 步认识到了廉洁是共产党人的基础性品德。领导干部是全社会的 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 格,也是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廉洁是为民的前提,不讲廉洁,就做不到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失去民心。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则更要不断加强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的党风廉 政建设工作,并掌握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一些基本方 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廉洁从政作为对自己最起码的要 求,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工作八小时以外。

4、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在 XXX 书记及各位领导的讲话和辅导报告中,都从不同的侧 面阐述了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我们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强国梦,都 要在基层党组织得以实现。市纪检委《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充满激情的讲述,市委 党校 XXX 老师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

2议的主要精神》的深入理性的分析,也使我们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灵魂上受到触动。基层党组织在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负有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5、提高了业务水平。在和同志们的讨论和交流中,大家立足于工作实际,探讨共 同存在的问题,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有默契也有交锋,有各自 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弱点,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异彩纷呈。再结合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XXX 同志关于《昌都教育现 状与发展展望》和市教育(体育)局督导室 XXX 关于《 “两基”迎 国检》的讲座,更是使大家从中收益颇多。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教 育信念,升华了教育理念,学习了新的教育方法,培训中学习到 的良好的经验和知识也必将在以后的工作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各 项教育工作。工作设想: 二、工作设想: 在培训过程中,我和同志们进行了较好的交流,更加理清了 思路。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要创新方法,抓牢重点,抓实细节,使我校基层党建的各方面工作更上一层楼。

1、牢固树立把全校党建工作放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首位的 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质保量地发展党员,注重发展规模,结构,梯队,质量的统一。

2、始终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党支部工作的重点来 抓。品德教育当以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中心内容。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一 体,要有完整的工作规划、系统的工作思路,理清三者之间的关 系。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地明确了方向,提高了 认识,更新了观念,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要站在一个新的历 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区党委七 届七次全委会议的有关精神上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进一步 强化工作的落实,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 立合格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定当 一往无前,不辱使命。

第四篇: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式是真实的。

二、关于自我表露作用的认识

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感情、密切关系;通过自我表露还可以进行心理调试;通过自我表露可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增进自信心等。对自我表露的消极认识,学生们认为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弱点,别人可能会利用表露者的弱点伤害他;过多表露自身评价会降低,遭到孤立等。权衡自我表露的益处与危险,多数学生认为还是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三、关于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生活中我们很少被要求自我表露,但我们常常选择自我表露或决定某个时候表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表露或不鼓励表露呢?李林英在其访谈的材料中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了表露者和倾听者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

编辑本段四.自我表露的理论

自我表露的理论大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4.1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这个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寻求他人的信息,进行社会交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人际知识,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通过表露相同的方面进行回应(Derlega,1987)。不过,Joinson(2001)发现,信息的亲密水平在伙伴之间不一定相同。4.2社会渗透性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Taylor&Altman,1987)Altman等人(1973)提出这一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说明自我表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者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并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会随着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在最初的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以近似的程度对彼此的表露进行“交换”,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严格的交换便很少发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Hendrick(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引用:蒋索,2006)。

4.3 社会互惠理论(social mutual-benefit theory)(Derlega,Metts,Petronio,1993)这种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通常领受者会通过亲密来回应匹配表露者的信息。影响领受表露信息者是否会回报相应表露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对吐露者表露信息方式的感知。

(2)领受者是否想加强、建立和持续关系。

(3)关系的发展阶段。

(4)表露者是否允许其回报表露。

4.4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CPM)(Petronio。2002)该理论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作比喻来区分隐私和公开之间的关系。根据

CPM,这些界线是变化的,从相对易渗透到相对不易渗透。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组成。根据该理论,表露隐私后会使人感到脆弱,因此个体通过建构沟通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

【摘要】 自我表露就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处于人格发展适应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适度的自我表露能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益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 自我表露 大学生 心理成长问题提出

人生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社会人的转变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等问题的认识,处于有时客观,有时主观,有时深刻,有时肤浅等飘忽不定的状态,心理上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理想与现实脱节、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面对人生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这种矛盾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即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和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其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解除心理困扰,以适应人生成长的需要?目前国内外不少心理研究认为, 展示个人信息的自我表露行为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对个体的心理成长、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成长的重要方式[1-3]。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2]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Derlega和Chaikin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我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以及未来的计划等”。

本文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1-4]表明,自我表露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自我表露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这些研究发现了表露的互惠性,喜欢将导致对他人的表露,并且从对方获取表露的信息将会强化这种喜好的倾向。通过对自我表露的研究,进一步强调自我表露对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我表露也会带来风险,所以也需要勇气和把握尺度。很多研究[1]认为,表露太少或太多都不好,适度的表露将对心理健康有益,即对重要的他人具有高表露性,对社会中的其他人表露适中;适应不良者对每个人做高或低表露。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人们愿给人一种积极的“公我”,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私我”。但假如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思想,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研究表明[2],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朱拉德认为,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正是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多在17至23岁,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阶段中期,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处于人生自我意识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的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适应期,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时期,其心理障碍的实质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大学生在寻找和确立自我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自我期望与实

际能力、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而导致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是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的“内部困难”。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变革以及躯体疾病等方面。内部因素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外部因素是直接的诱因,障碍通常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4.1 增进自我认识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1]。他认为一个从不对重要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表露者无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因为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观点、想法、态度和感受的同时会使自己感到明了。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为在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会引出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4.2 有助于问题解决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3 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经过交往与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心理上的沟通与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情感交流需要,有益于个人、社会发展与完善的人际关系。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有可靠的沟通。

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比较郁闷的话题,他们常常为不被理解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苦恼。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3]。

4.4 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韦格纳(Daniel Weg-ner)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表明,对兴奋性念头的压制反而能够促进兴奋并使后来的兴奋进入,一个兴奋念头在压制后比在自由表达期间更具刺激性。韦格纳认为,个体努力压制兴奋本身反而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刺激,伴随新充入的情绪,进一步压制的念头也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后必然发展为恐惧、惊慌和焦虑,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的变化会使另一个系统受到影响。在临床上,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

第五篇: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概述

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举世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巨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自我调节概念,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理论。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设想,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自我调节的实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让儿童观察上述两种榜样的行为,并在观察之后单独做其中一种行为,同时记录他们给自己奖赏或惩罚的行为水平。结果发观,儿童倾向于采用被示范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那个标准判断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给予自己强化。看到榜样采用高标准的儿童,只是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才给自己奖赏,而看到榜样采用低标准的儿童,则在低水平的时候就给自己强化。这个实验说明,通过榜样的示范,可以建立起儿童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儿童的行为是受他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奖励标准调节的,这种自我调节,决定着他们自我奖赏的水平。

班杜拉还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儿童分为四组。让儿童做手工劳动,做的越多,则得分越多,第一组为自我强化组,这一组儿童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在达到标准时,则给自己一种可换来奖品的奖励。第二组为外来强化组。这组的儿童在其它地方与自我奖赏的儿童是一致的,但他们的标准是由别人设立的。他们达到那一种水平所得的奖赏也是由别人给与的。另外两组儿童也做同一课题,不过,一组得到奖赏但没有标准,另一组则没有奖赏。各组儿童分别进行,直到他们不想继续干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即自我调节。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自己的行为。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过程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1、自我观察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行为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例如质量、速度、创造性、重要性、变异性和伦理性等。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也会有不同侧重点。人们有选择地注意他们行为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如在田径场上,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工作质量、数量或创造性等。

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定符合现实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影响自我观察的因素有以下五种:第一,时间上的近似性。及时的自我观察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因此,当行为正在进行时,这是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评价以影响行为的最好机会。周期性的自我观察,因为它提供的只是部分的信息,所以同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持续的注意相比,仅能产生微弱效果的自我调节。第二,反馈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清楚他是怎样行动时,评价性的自我反应不能被唤醒。当行为进步的证据明显时,自我观察便可加强行为反应。当行为进步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含糊时,自我观察几乎没有效果。当行为进步并不特别显著或行为时常发生变化时,除非得到特别重视,否则对他们的较好注意并不具有较大的益处。第三,动机水平。那些渴望改变他们正在观察的行为的人们,更易于为自己树立目标,将注意集中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并进行自我评价,低的动机几乎使人们不能观察。有动机的个体比没有动机的个体更可能提高自我观察的行为。第四,行为的价值。行为的价值也影响自我观察。一些研究显示,同样的行为若被随意地指定为一个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价值,然后监控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结果是,自我观察产生了有关行为期望的不同的模式:有价值行为增加了,无价值行为减少了,中性价值的行为没有变化。第五,观察到的成功和失败。行为变化程度部分地依赖于成功和失败能否观察到,观察到的成功,能提高需求的行为;观察到的失败,则不能引起起行为的任何变化,甚至会降低行为我现成绩。

自我观察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过程,它时常受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影响。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其它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2、自我判断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自我判断的核心是自我标准的建立 对大多数和行为来讲,评价其行为的适应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跑一英里所需要的时间,做某一课题所得到的分数,这些内客并不能传递有关自我评价的充分信息。当评价行为的适应性相对地受到限制时,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的,一个想得到较前名次的学生,考

试中得到ll5分,如果他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就不能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

班杜拉认为,自己要想评价由社会标准衡量的行为,至少需要相对地比较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绝对的行为操作标准、个人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参考的标准因课题不同会有不同的形式。在某些常规活动中,基于代表集团利益的一般标准被用于决定个人的相对价值,然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人们与在同一环境中的特定的同伴的比较。因此,对同伴的判断实质上受制于比较他人的能力水平的影响。与能力较低的人进行比较提高自我评价,为更有能力的人比较则会降低自我评价。社会学习训练不是让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比较,而是让人们参考自己的能力和标准去判断自己。

但是,在竞争的社会里,某人的成功意味着他人的失败,因此,社会的比较也必然要反映到自我评价中来。在以集团主义的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里,自我评价主要在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所做出的相对贡献和集团的成绩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以前的行为一直用作现在行为的参考标准。过去的行为主要通过影响判断标准来决定自我评价。某一行为的标准达到后,它不再具有挑战性,人们将寻找新的自我满足。人们在成功之后倾向于提高行为标准,而在遭到连续失败时则倾向于把行为标准降到更现实的水平。班杜拉认为活动的价值和人如何归因也是影响自我判断的因素。人们并不关心那些对他们几乎没有意义的活动。对没有价值的活动他们从不付出努力。自我评价造成个人结果的只是那些影响个人幸福和自尊的领域。在行为归因过程中,人们在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时,他们为成绩而自豪。但他们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时,就不会为此感到多大满足。人们对自己负有责任的不适当行为感到自责。但是,若是由于不可控制的环境,或由于自己不具备那种能力,所适成不适当行为时,人们不会感烈自卑。

3、自我反应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豪、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自我反应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的发展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完全符合行为标准的工作会形成个人有效感,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引起自我满足。没有活动标准和对活动不进行评价,人们会没有积极性,感到无聊和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外部刺激。过于严格的自我评价也会成为个人不断烦恼的原因,引起一些精神病理症状,造成各种异常行为,甚至导致自残。

班杜拉认为,行为标准的建立既可以通过教诲,也可以通过示范。人们在观察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行为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会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成人提供了有价值的行为标准。他们在孩子达到和超过标准时总是很高兴,而在孩子的行为达不到标准水平时,则表现得很失望。其结果是,儿童变得能够以自我认可和自我批判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行为。

从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哪种自我评价标准,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榜样与观察者的能力是否一致就是因素之一。一般来讲,人们更喜欢选择与自己能力相仿的榜样作准。当自我满足以高成就为条件时,要想达到能给予奖赏的行为水平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人们不愿意设立太高的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如此,高标准仍被广泛地采用着,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高标准时会受到社会的称赞和夸奖,而自我满足于无足轻重的行为则会受到责备。看到他人因追求高尚的行为受到公众的称赞,这促使观察者也效仿。

社会环境中有很多互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示范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儿童往往选择同龄伙伴的标准,因为成人的标准相对地高些,选择成人标准的儿童由于看到自己的成绩总是低于标准而经常感到失望。如果不同的标准或同一榜样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的自我标准不一致,那么学习榜样的过程会发生混乱。因为观察者必须处理矛盾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是观察者知道自己所期望的榜样与他人坚持的标准不同。班杜拉认为,最严格的行为标准的建立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观察到成人榜样由于坚持高标准而受到社会称赞。其次,儿童们没有接受与之相矛盾的同龄榜样的标准。第三,儿童没有受到成人榜样的很不严格的要求。他指出: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使某一个人满足的成绩会使另外一个人不满足。评价标准因活动而异,不同领域的行为易于形成不同的自我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甚至会因同一活动领域的不同侧面而有所不同。因此,某一特殊领域中自有评价的测量比综合的测量更有意义。

班拉拉认为 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有四点:第一,社会的影响。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负面浸染”。第二,对现实情景的预测。人们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会得到什么境遇。第三,个人的得益。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第四,示范者的影响。看到他人的成功,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评价

班杜拉自我调节概念是从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班社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强调入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它使人的行为变得富有生动性和选择性,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对行为的多种影响。自我调节理论的形成,把社会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班杜拉及其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不赞成行为决定于外在奖罚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如果那样,人们会象风向标一样,连续不断地改变方向;批评行为主义因忽视人类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否定了人类可用自己的感觉、思维

控制自己,并因而塑造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的形象;主张人类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生成的结果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一些控制。这些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认为,各种社会示范对儿童道德标准的建立和整个社会进程发生重要影响,而人一旦社会化,就不再依靠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是靠自己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调节是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调节是儿童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加强道德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道德原理、道德规范的自我体验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过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下载自我决定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我决定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理论学专业学生自我评价

    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

    如何通过潜意识理论管理自我情绪 试卷

    如何通过潜意识理论管理自我情绪单选题 正确 1.“潜意识”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1. 2. 3. 4.A 亚里士多德B 弗洛伊德C 胡塞尔D 尼采正确 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范畴的是:1. 2.......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生涯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内在关联。在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阈中,大学生生涯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我同一性理论可以给大学生生涯教育提供方法论上的......

    决定

    关于向瑞金市公安消防大队学习的决定 各县(市、区)公安消防大队:近年来 ,瑞金市消防大队走过了一条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和开拓进取的成功之路,在部队正规化管......

    2014年4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加强自我的理论

    敬爱的党组织: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早日向党组织靠拢。春秋时代,一位学生去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一个国家?孔子回答,足兵、足粮、足信。学生又问,若去其二呢?孔子又......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大全5篇)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1——镜中自我理论[范文模版]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1——镜中自我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2007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2007-02-03 10:52:11| 分类: 课程与教学论 | 标签: |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些学生明知学习重要,但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