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04:5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第一篇: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同时要求每个舞蹈团体要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篇: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案例分析

乐中舞,舞中乐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理念: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说:“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音乐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舞蹈情绪或舞蹈剧情展开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音乐与舞蹈》这个模块,作为一门高中生望而生畏又知之甚少的课程,如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来,在音乐与多元的艺术融合教学中软化学科的边缘,“让学生在音乐中起舞,在舞蹈中获得知识与快乐”是值得我们每个音乐老师思考的。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舞蹈》课本中的第三单元,该单元一共2课时。介绍了蒙、藏、维、朝鲜四个少数民族歌舞的主要风格。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学生相对熟悉的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歌舞。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了他们爱好音乐与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通过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舞蹈的欣赏及体验三个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

2、了解蒙、藏、维民间舞蹈的特点。

3、初步掌握三个民族的基本动律。

教学重点:

在感受三个民族音乐风格和体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蒙、藏、维民族舞蹈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蒙、藏、维三个民族舞蹈之间不同的动作特点与风格。

教学现场:

课前播放视频: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营造课堂氛围。

(一)、组织教学,以问答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这是一首彝族的民歌,请大家说说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彝族还有哪些民族?

生:藏族、苗族、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舞蹈。

设计说明:试教时,我以展示各民族服饰,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风情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使得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在教师单一的讲解中兴趣逐渐减退,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因此,我改成了由问答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发表言论,教师加以补充总结。既节省了导入的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新课教学

蒙族舞蹈赏析

1、感受对比蒙族长、短调音乐风格

(1).视频播放草原风光及长调音乐《天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蒙族地理风貌、生活习性及长调音乐风格。

师:蒙族同胞长年累月生活在大草原上,辽阔的草原让他们的心胸变的宽广,更让他们所创作的长调音乐象草原一样的宽广、悠扬。

(2)、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骏马》

学生思考:这段舞蹈中的音乐跟刚才的有何不同?配合音乐出现的是什么动作居多?(音乐节奏欢快,配合音乐出现的以骑马动作居多)

2、体验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骑马勒缰绳、硬腕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模仿练习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跟随视频音乐练习骑马勒缰绳、提压腕、耸肩等蒙族舞蹈基本动作。

3、归纳蒙族动作特征:肩部松弛、臂部强劲、腕部灵活、朴实豪放

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出:“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重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这个环节由对比聆听蒙族的长、短调入手,学生既在视频中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族人的生活风情。又感受到了蒙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由此延伸出了蒙族舞蹈中的两种代表性

动作----欢快的骑马勒缰绳动作与抒情的鹰飞翔动作。这两个动作掌握难度不大,又能体现蒙族动作的特征。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舞蹈动律,继而归纳出蒙族舞蹈动作的特点,既淡化了基本动作枯燥的练习,又充分的把音乐与舞蹈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1、引导学生依据平时掌握的课外知识讨论新疆的风土人情。

师: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那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大方、活泼开朗。他们经常在节奏丰富的手鼓声中翩翩起舞。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来表演一段新疆舞?(生热情高涨,齐声回答:想!)

2、教师示范新疆舞蹈《大阪城的姑娘》(教师要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设计说明:课堂就象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维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扭脖子 生2:翻手腕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维族舞蹈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动作就是移颈。另外象托帽、翻腕也都是新疆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

1、教师分解动作要点,学生跟学维族舞蹈基本手型、翻腕、托帽等动作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不同动作姿态的夸张示范以让学生对维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1、归纳维吾尔族舞蹈特征:舞姿以昂首、挺胸、立腰为基本特征;具有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2、邀请个别学生与教师即兴表演新疆舞,其余学生在桌子上跟随音乐打节拍。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节奏欢快的《掀起你的盖头来》音乐中,师生随乐共舞,师生因舞同乐。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藏族舞蹈欣赏

1、观看藏族舞蹈视频

思考比较:藏族和维吾尔族的舞蹈姿态有何不同?

藏族舞蹈中最突出的动作特点是什么?(颤膝)

2、教师通过介绍西藏历史以及让学生体验背着重物走台阶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形成藏族含胸、颤膝等舞姿动律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新课程中指出,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该环节中,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从藏族农奴的社会地位介绍,到让学生感受体验藏族同胞他们长年累月的一种生活方式----背着重物行走在颠簸的山路上。这种文字解说和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形成藏族含胸、颤膝等舞姿动律的主要原因。

3、教师介绍并示范藏族舞蹈中两种代表性舞蹈(弦子舞、踢踏舞)

4、师生集体拉手围圈跳锅庄,再次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

设计说明: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艺术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何让学生把良好的学习状态保持到最后,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锅庄作为藏族舞蹈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其动作简单,步伐容易掌握,舞蹈的气氛又极其热烈,能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课堂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大家只是领略了众多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的三个民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去关注、探索我们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三、案例反思: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崇拜偶像,追求时尚。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又异常的敏感、怕羞。如何让时尚的他们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表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该课上过后,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是:

一、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上课的风格。教师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舞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对几个方面自我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几个问题与老师共同探究。这节课学习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许多小环节,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必然会使教学的节奏加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安排这三个民族的内容?有无必要一节课只挑一个民族来讲深、讲透?假设就让学生了解、学跳一个民族的舞蹈,会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过于单调,进而失去学习的乐趣?

第三篇:现代舞蹈分析论文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也称女性思想,它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女权阶段、女性阶段、女人阶段。

第一阶段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女权主义者提出与男人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就业地位和思想解放。1968年以后女性主义者不再局限于同工同酬和职业的认可。1980年以后女性主义者提出了以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提出了以强调“女人”为特征的新民族主义,不再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和女性一元化,而是提出多元论,女性不再和男性对立,不再是准男性,从而消弭男性统治话语,使世界成为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女权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在29世纪形形色色的作家和社会评论家的著作中见到。同时一批个性鲜明、反抗意识强烈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仲马的玛格丽特,福楼拜的爱玛,易卜生的娜拉等等在世界文库中已成为不朽的艺术没的典型.现代舞蹈是在反对僵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是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对陈腐的芭蕾向世界大喊“芭蕾一点也不美”时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未想到要去建立一个什么新的学派,而只是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肢体与精神的自由,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舞。

随着现代舞的发展,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目睹了美国人对舞蹈兴趣的大副度增长--这种兴趣很快就反映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是一种女性的艺术,而我们的文明是父权家长制式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男子与女子一样频繁的跳舞,有时甚至比女子跳得更多,甚至主导着舞蹈的走向,在很多女性跳的舞蹈中,他们诠释的却是男性的思想观点,用大部分男人的审美决定着舞蹈的审美,用男人的眼光决定着舞蹈的角色.如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驯马记》描述的就是一位具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女性在社会和家人的责备下被丈夫驯化的过程。在舞蹈中编创者使用讽刺和滑稽的舞蹈语言表现这位“悍妇”,用一种洒脱而尊重的舞蹈语言表现那位丈夫,并宣示顺从男人是女性的最大美德,并认为这表现了人类灵魂中真正女性的方面。

女权主义思想真正影响舞蹈这门特殊艺术的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女性观点。正如中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戴镜华所说:“真正的女权主义文学和艺术批评,重要的在于提供一种女性视点去解构文学中是男权主义文化中心的存在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权利机构。”

用女性视点看舞蹈及其所表现的意义,从女性的心理及思维去表现舞蹈,使一些舞者进行了有意识的创作。最早由玛莎.格雷姆创作的《悲歌》就是一个从女性心理和视角象征女性的经典作品。作为一种对女性悲哀的描绘,格雷姆的舞蹈表现是隐喻的。她突出了送做特征和女性的情感倾向,使观众了解到“紧身衣壳”带给女性的束缚,反抗并控诉男权思想和文化体系。

女性主义在内容上是对性别意识,对关于性别意识的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的探索。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男女社会的地位平等。如果说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是“男人是人,女人是人”,那么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是“女人不仅是人,而且是女人”。这一时期主要强调女人个性化。这种思想也对中国女性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以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创作的高潮。舞蹈界出现了以舒巧为代表的舞蹈创作主体。主要创作《祥林嫂》、《胭脂扣》等一系列作品,虽然她没有将主要视角集中在女性问题上,但对于舞蹈而言,却启示了一种新思维方向:冲破传统文化艺术色彩,重新痊释作品,把女性最隐私的内心敞开来解读。创作者用自身独特的感受去展示他们对女性自身的不同体验。北京舞院王玫根据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创作的现代舞《雷和雨》重新痊释四凤和繁漪三个女性的情感世界,并以他们为主线展开.其中在繁漪的几段独舞中用跑动、静止、彷徨、旋转、跌倒等等一系列对比强烈的动作,表现繁漪对男权制度的不满,对自由、对爱情的渴望。在这之前也有关于《雷雨》的升毫亿 舞蹈作品,但那些作品只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关系和剧情的合理展现,而不是从人性给予表现。在《雷和雨》的舞剧中用女性主义视点,把他们作为人,作为女人提炼出来。从家庭、经历、爱情各个层面刻画着三位女性,使她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从而展现女性完整的心理。

这是女性主义思想带给舞蹈的影响,它从本质上改变了舞蹈的观点,用女性主义思维和视点看世界,使得创作者们有意识地创作以女性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开拓了思维的另一个空间。

回首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及其思想是影响是巨大的,从诞生就显示出不凡的生命力。它以自身的经验、智慧和力量,开拓并发展了另一种思维,提高了女性地位,丰富了世界女性艺术。它不仅使女性在舞蹈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也使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实践更加成功和生动。

第四篇:少数民族德育文化资源分析论文

一、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各少数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浩瀚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传承、信仰崇尚以及节日文化等主要类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础,是维系各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支撑着民族的心理、意识,体现在独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之中。

高校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时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开发利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深化,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高校德育仅满足于一般化的理论教育,脱离民族学生的实际,忽视少数民族道德的特点,将缺乏针对性和认同感。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贯彻落实高校德育目标,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弘扬主旋律,顺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又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效率,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和改革中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生活即教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可以让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化,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中,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民族文化交融渗透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它承担着调整少数民族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的任务,是各民族用于调适本民族内部,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的本质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

伦理道德与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通过民间习俗、宗教仪式完成。带有经验性的伦理道德以乡规民约、各种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形式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这就使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更具普遍性和稳定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如果学校德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赋予其时代的特征,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道德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德育的人文底蕴,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丰富德育内容和提高德育效果,真正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宗教、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等各种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以及体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道德观念对宗教、民族文化产生极大影响,而宗教、文化等又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内容蕴含在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格言谚语之中,以习惯法、乡规民约、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控方式保证其实施。这些道德内容渗透在少数民族日常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之中。综合起来,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道德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在道德价值上,各民族都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爱国主义观念贯穿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以顽强的精神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解放前,仅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呈现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族群的发展和繁衍,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团结互助的整体意识世代相传,构成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重贤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观念作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规范在维护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道德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可以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几个方面考察。概括起来,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以物质文化的形式或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普遍渗透着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则;遵守秩序、言不越规、行不逾矩的原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原则;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坚实保证。

(三)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道德

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伦理道德是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善待自然的观念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为的延续。总的来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为主,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宗教信仰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与生存环境、与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现着对生命的崇敬,对待死亡乐观豁达的态度,这些观念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大量世代相传必须严格遵守的生态伦理原则。

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德育在选择、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德育通过发挥自身的传递功能,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和继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桥梁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础,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在课堂上,课外教学活动中,在校园文化里树立文化对话意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利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德育资源构筑和谐的德育体系。

(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取得实效。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中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伦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的人生和价值取向等优秀德育资源都可以赋予其时代的含义作为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结合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适当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观念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主题活动也是有效途径。

(二)在隐性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的千差万别,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此给高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在提升德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等隐性德育环境的创新,关注时代的德育新视点,进行文化浸润、人文关怀,提升民族认同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中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主力军,仅重视德育师资的理论修养,忽视对民族地方高校师资的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是不利于成功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工作者不了解民族文化知识,课堂上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民族德育资源,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认同感,造成民族地方高校中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灵活地运用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才是使高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要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又熟悉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德育队伍,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

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的实现找到有效途径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时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资源,“扬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就是要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系;就是要在德育实践中联系具体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正确引导德育向纵深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指导思想和必要前提。我们要对各族人民历经千百年来积累的优秀德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其次,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过程中不断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形式。

(二)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资源,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具有双重性,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拒绝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原始平均、绝对平均的观念,安于现状的守旧意识等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消极成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认真辨别,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去伪存真。在认识和处理道德冲突时,必须从具体的道德环境出发,尊重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现实,承认民族地区道德主体的特殊性,坚持主观与客观,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针对道德主体的特征,要遵循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原则选择利用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沿着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传承的发展道路前进,坚持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的指导下既善于吸纳以往的合理思想和有益做法,又要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新任务、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实现新超越。

第五篇:舞蹈思维创作分析论文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为了活跃大家的思维,增强大家的创造力,所以我要对舞蹈思维创作做一下阐述。

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说舞蹈思维创作以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关于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而“词”是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感性材料又来源于实践。所以思维是一种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实现的。但思维并不只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为思维是对客观实践的本质的认识,是人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所以思维创造过程本身是由一定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它本身是个自然过程。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试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

既然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而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对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进行一次解放。比如说:(“1+1=”什么?)多数人都毫不犹豫的说:(是 “ 2 ”)可如果我说:(“1+1= 10 ”)你会怎么想,是我错了吗?你一定有一种冲动,想拉着我去见你小学数学老师。但如果你问问搞过计算机的人,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1+1= 10 ”)是对的。因为在“二进制”中是成立的。看————这就是我们思维局限性的体现。可如果我说:(“1+1= “ 田 ” ”)呢?是我错了吗? 没错!这个答案是从图象上得出来的。可如果我说:(“1+1= 9 ”)呢?是我错了吗?这时你或许会犹豫或许会说我的答案是错的。其实(“1+1= 9 ”)也是对的,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合理不合理,却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1= 9 ”)就是成立的。比如 北京开关厂的广告(99 +“1”=0)。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目的,所以(99 +“1”=0)就是成立的。(关于 99 +“1”=0 的解释: 99是 99次努力,+“1”是1次失误= 0 是失败)就是说99次努力 加上1次失误等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创作作品,打破了我们旧的观念。

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大师都是先从概念上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从而超越前人。所以在我们舞蹈创造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和观念的改变。

在我们打破了旧的观念以后,我在来说明一下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又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又是最难控制的。

比如:街舞之所以起源于美国黑人,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美国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压制了一些黑人的情绪。这是舞蹈动机的根本。为了发泄情绪黑人舞者们抛弃了“审美”这一要素,(这是无意识的),保留了其它要素,剩下的要素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情感:动态意象:)第二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为“社会存在”的产生提供了保障。第三随着“中产阶级”(即一些小的资本家,白领,蓝领类型的工人)的崛起,文化消费方向发生了改变。成多级化趋势,以不在已上层社会的审美为最终标准(如:文雅的芭蕾剧),所以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第四文化思潮的进一步解放。随着达达主义的产生,人们的艺术追求以不在是求真写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而是追求新奇的感觉。使以前的“社会意识”发生改变。为产生不同的“社会需求”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所以“街舞”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自由的精神。

当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之后,我们还要知道。理论是奠定于实践的,又来指导实践,但是归根到底是属于实践的。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有理论来指导一下,提高一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从而在进行实践。”)并且找到街舞的演出市场,这是舞蹈思维创作的目的,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们不但要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注意个人修养。

对于修身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爱好都决定于,人本身。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取材就有了定向,而人的定向又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发展风格,所以修身是基于技术和理论之上的。如 :在跳舞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舞是我们跳的,但不是我们完成的。因为观众也在“跳舞”,他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变化无不受到我们的影响,而舞者也受的在场气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演出看成一个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如果一个舞者没有认清舞者和观众的关系,那么就会割裂了这种关系,就会使舞者和观众的交流受阻。)

对于一些具特色的现代舞是街舞无法一一囊括的,是因为现代舞本身是一个地区性的舞种,是在同一思潮下的产物。现代舞都起源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舞所反映的是民族意识形态。

下载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与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

    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体现人性光辉的舞......

    舞蹈论文(★)

    如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主动性 ——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郑巍巍 我们不难看到幼儿多表现出无聊、厌烦等消极被动的情绪,不愿意参加舞蹈训练及舞蹈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

    舞蹈论文

    浅谈高中舞蹈特长生的教学 我校为陕西省艺术示范高中,艺术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完善。每年都有一批来我校学习参加艺术特长生考试,渴望加入我校的学习艺术方面的孩子,这其中也......

    舞蹈论文

    非师范舞蹈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 摘要: 非师范舞蹈专业旨在为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专业舞蹈能力的人才,非......

    舞蹈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名称:浅议道具在中国民间舞中的重要性 姓 名: 郝丽琼 院 系: 音乐学院专 业: 音乐学(舞蹈方向) 班 级: 0704 学 号: 0717020109 指导教师:陈江美......

    舞蹈文化冲突分析论文(精选5篇)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

    数字化舞蹈分析论文(五篇模版)

    数字化的技术把现当代舞蹈推向了极端的个体化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了极端大众的产物。这是一组有趣的极端,也是数字化给予我们的孤独隐秘,同时带来的合作互动和交流。一方面模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