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5 04: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

第一篇:《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

《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

我们今天在谈论自由的时候,一般会将其划分为两种,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而这个概念是1958年由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的演讲中正式区分的,哲学家,政治学家们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对自由的思考,当然与历史的发展有关。我们反思自由与奴役,反思两次世界大战,反思近现代辉煌的成就,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文明有多脆弱,有时候总会泛起一种无力感,想改变,却不知从何做起。

1944年,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出版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他们都是著名的犹太学者,深受极quan主义的迫害,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是最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的,他们信奉“看不见的手”,一直以来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忠实拥护者,只有民主,才能保证多数人不成为少数人的奴隶,才能让犹太金融财团的利益最大化,让共济hui影响乃至操纵这个世界,而不会被元首或者暴君这样的人把别人的私有财产吞得干干净净,还要使人面临被物理消灭的惨景。

有人说,被资本奴役,不会被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然而,至少很多人都和我持同样的观点:宁愿被资本奴役,也不愿意被极权,被个人和集团永远垄断的暴力政治法律去奴役,因为,民主至少能够避免最坏的一种情况,也许它不是价值最合理的,不是结果最正义的,但它至少不会为了实现所谓的伟大目标,把反对者都物理消灭吧?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谈论目的和手段的问题时,就指出了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最大的危险是它不是理性批判所能左右。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纵观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历史,这句话显然深刻地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正如伯林所言,哲学家的意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而对于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处处能够找到这样的影子,真实地刻画出了如此残酷的现实。

所谓消极自由,是指在我有能力做某事的范围之内,免受强制和干涉,当然,这种能力不能侵犯他人。而积极自由,则是我有干什么的自由,是一种想要自己治理自己,或参与控制自己生活过程的欲望。于是我们看到了自由的两种倾向,消极自由争取的是免受他人的强制和干涉,积极自由则表达出做自己主人的愿望。

自由是被理性引导的,理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革命,推导出了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但也走向了异化的道路,西方进入和垄断资本主义告诉发展的时代,也是工具理性支配、控制人的时代,社会矛盾积累是很严重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主张积极自由,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就很看不惯,他认为理性应该是一种使自己实践有效的能力,或者说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这样去理解理性与实践的态度自然就催生出了与以往哲学家迥异的自由观,注意,我说的马克思,不是现在贵党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理性主义自由的思想,论述个体与群体、阶级自由的关系,提出自由的阶级性,最后推出自由的实现形式是共产主义。他说自由是状态,与必然是辨证统一的,仅仅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他既反对只承认必然的宿命论,又反对承认绝对意志的“唯意志论,对只承认客观和只相信主观都要反。

但其实,虽然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从霍布斯、洛克到亚当.斯密、休谟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包括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第四条“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也更加强调做事情的“有权”即免于干涉,就像墨家讲的“非攻”。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早已有之,同样信奉社会契约论的卢梭就和霍布斯与洛克不同,卢梭强调了个人和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个人自由在共同体中得以实现和保障,从天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再到道德自由,构成了卢梭自由观的由低向高的三个阶段,而他的思想深深影响到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于是有人把卢梭称为极quan主义的创始人,我们看到,在马克思的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自由被表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先驱托马斯·格林这里,积极自由被明确指出,格林将其表述为“自由并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可以做我们喜欢做的事,而不管我们做的事是什么。自由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些人可以享受以其他人的损失为代价的自由。我们言及自由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权力或能力,从而可以做或享受某种值得做或享受的事。”

伯林在这本书中着重论述的还是积极自由,其公式表述是“去做某事的自由”(liberty tosth.),而消极自由则是“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sth.)于是这种分歧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即伯林所言“并不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是对于生活目标的两种存在深刻分歧而且不可调和的态度”。伯林在本书中提到政府和法律的干涉也有例外,比如给人“免于饥饿和贫困的自由”,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某些必要的经济干涉并不意味着对自由的侵犯。当然,对于本身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比如瞎子看不见,穷人买不起某些东西,也不属于消极自由的范畴。

而就追求积极自由来看,不管是追求理性主义的黑格尔学派、自我实现或者自由意志论者、禁欲主义者等追求避世的人、还是渴望实现群体认同或者说集体意志的人,最终都指向了“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的自由”,而这种思

想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是卡尔·马克思,我们知道,同时具有宗教的终极关怀道义权威与科学般的理性权威双重魅力的,除马克思主义再无其二。正是在这样一种实践理性和追求积极自由的鼓舞下,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支撑,很多组织都开始其政治实践,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向康德、格林、马克思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典思想被野心家利用,成为推行极quan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然后造成无可挽回的灾难。不管他们所做的有多么价值理性、动机有多纯正、所描述的结果有多正义,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么一句话“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这句话来自F·荷尔德林,德国诗人,黑格尔的同学。伯林1958年的演讲恰恰就是在指出“积极自由”的危害,用一个最美好的东西去蛊惑人心,那些以集体、民族、阶级、国家或某种社会理想或各种意识形态的名义压迫个人,无不以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纯粹理性、真实自我类似的理由为说辞。这样的理想,这样的目标难道不够远大不够好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设计这些远大理想的人对理性过分地自负,狂妄地认为科学的、理性的实践能够设计和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社会,于是强调积极自由,强调社会权利,强调平等。为了实现所谓绝对自由,或者说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平等,进行社会的积极干预。而在干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让个人的权益受到侵害,让权利与自由集中到统治者的手中,到了这个时候,能够约束统治者的,只剩下道德了,因为法律已经被践踏了,然而,不管是理性认识还是道德约束都有很强的局限性。我表示不解的是,有这样的局限性,又怎么能够用理性规划建立一个乌托邦?于是会在实践中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样的反复中,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quan。

当我们把自由的观念绝对化,认为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就否认自由的存在与意义了。事实上,自由本来就是相对的,是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的为前提,是限制的和有条件的,自由的边界是自由,一个自由不能侵犯另一个自由。因此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自由观念的无意义,相反,在限制之外,存在广阔的自由天地。这恰恰是需要保护的。而这些为了用理性实践伟大理想的人,反对的就是个人的自由和这些的自由天地。因为个人的自由必然会抵制为了所谓积极自由而实行的统治。所以,为了实现所谓的自由王国,就要牺牲个人的自由去实现所谓集体或者说阶级的自由,在这些国家,自由往往是不被广泛认可,其意涵也是受到刻意扭曲的,于是导致极quan主义,与自由相对的概念是奴役,极quan主义正是奴役的代名词。

马克思的communism社会有两个条件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物质极大丰富,第二是道德水平极高。现在看来,只要在地球文明时代,就永远达不到。资源是有稀缺性的,道德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到极限的,以此理论为根基的社会主义难道不是一个乌托邦吗?强行去实践当然只能被野心家利用。物质和道德无法保证的时候,靠什么做到分配的公平?

于是,基于有限理性的思考,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消极自由主义者,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比如苏共要以社会主义一国胜利建立联盟辐射周边,最后要解放全人类,nazi要建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的大germany帝国,然后建立轴心征服世界,实现全人类的种族进化,这些无比伟大得令人热血沸腾理想在现在看来,都是浮云了,我们曾经在奴役之路上走远,现在情况虽然比几十年前要好,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我们需要反思的力量,避免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篇:《两种自由概念》读后感

读《两种自由概念》有感

这本书着重论述了两种自由: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感叹,感叹生活被束缚,感叹自由被限制。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就拿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为止,每天都要学习,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抱怨自己一点都不自由,想干什么都要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允许,他们埋怨学校放假太少,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怨恨父母每日督促自己学习,痛恨考试以及排名次。每当他们抱怨时,家长会说,这是为你将来着想,你现在吃苦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而孩子却认为这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不自由,这种想法没什么不对。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个观点:睿智的人有义务去帮助愚昧的人取得自身的进步,如果愚昧的人不愿意接受睿智的人的安排,那么睿智的人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使他们服从,因为愚昧的人所坚持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从这个观点看,家长的做法显然是正确的。然而,孩子心中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也许甘愿不认真学习,甘愿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任何人都有选择过怎样的生活的权力,基于此,他们认为,家长和学校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他们因为这样而生活在痛苦之中。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观点,为了社会的自由与进步,强迫愚昧的人进行学习也是一种自由。然而,愚昧的人可能并不认同睿智的人的观点,他们不愿意去学习,认为这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这也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没有限制就没有真正的自由!这句话被不同的人所认同,没有法律的限制,那些守法的公民的权益将会受到损害,他们就变得不自由,但因为有法律的限制,那些想胡作非为的人干坏事的自由也被限制了。自由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大学之前我们感叹自己不自由,大学的时候还不是真正的自由,生活费、考试的束缚依然存在,只不过与大学之前换了个内容而已,大学生开始担心就业、恋爱等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将来,我们走上社会,面对就业和求职的压力,面对养家糊口的压力,面对房子、还贷的压力,我们会深深地感觉到自由受到了限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任何自由都是有代价的,这是我的观点,我们想获得在政治上发言的权利,那么首先就必须牺牲时间去学习政治,否则,我们就不是被限制了自由,而是不能够行使在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一种自由可能需要牺牲另一种或更多的自由才能实现,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也非常渴望自由,我仍然记得高三时进行村干部选举,那时候给我的选票我根本就没办法填,为什么?因为我对那些候选人根本不了解,我深深感觉到了自由被限制,可是这也有我个人的因素,没有去了解又如何能享受投票的自由呢?高中时我也常埋怨学校的假期太少,认为人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忙碌的,没有多少休息的时候,小学时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名次,初中时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高中,高中时又紧张地学习想要考个好大学,考上大学后又忙着各种活动、专业课的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恋爱、兼职,迈入社会又要忙着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又要忙着升职、加班,生活好一点后结婚生子,然后为子女忙生活费和学费,接着子女长大后忙着儿女的婚事,结婚后又要催着要孙子孙女,接着就是帮忙带孩子,老了之后终归黄土!人的一生啊简直处处受限制,时时不自由,被这样那样的事牵绊着,永远不可能随心所欲!到此,我依然困惑,什么时候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啊?

第三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鼓励孩子,我想说山中的一个例子: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个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缺少耐心和鼓励。那么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有时我们会有错觉: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们,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第十三章节——自由与纪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都符合量少、严谨、科学的要求,这样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的运用智慧,人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现在的人越来越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强制的约束之下的结果吧!儿童和成人还不一样,把自由给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觉,什么都懒得做,或者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么都不做,“懒散”多舒服!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学习),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的,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习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儿童期没有获得过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个范围,无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规矩、规则给抹杀了。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倾听和陪伴。最后给大家提前拜个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谢谢!

第四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五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下载《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种自由概念》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

    为自由而闪耀(读书心得)

    为自由而闪耀 ——读《自由星辉:世界犹太裔文化名人传续集》 苦难能够摧毁人,却也能够淬励人的精神。无论一个人,一个群体以至一个民族都是这样。 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遭到亡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

    关于教育《爱与自由》读书心得(5篇)

    为使诺诺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阅读了孙雪瑞的《爱和自由》,一本关注0-6岁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的书,学习了20世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理念。蒙氏教育科学,遵循......

    自由与平等两种激情的遭遇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自由与平等两种激情的遭遇 作者:董小燕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 [摘 要]以自由与平等为圭臬的法国革命,却以拿破仑专制而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