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待,一朵花开
等待,一朵花开
等待,一朵花开
你,可曾,听到过花开的声音?你,又可曾,用心等待一朵花开?——题记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问过别人,更没有问过自己。
或许有这样一个梦境。
“一个颀长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影子在周围晕染开来,背对着我。我呼唤他的名字,他缓缓转过身,凝望着我微笑。
霎那,满城的野蔷薇都开放了。”
他是谁?我不知道。只是在游离中的一个幻影,吉光片羽,模糊不清。但那城蔷薇,我却记得。
樱花。玫瑰。雪花。铃兰。
满天星。郁金香。香水百合。野蔷薇。
牡丹。月桂。芍药。腊梅。
这么多名字,我一一记下。
鲜花争妍的花园,人们赞不绝口。每种鲜花,在我心里都十分美丽,哪怕非洲食人花,在我眼中也别有一番情趣。我最喜欢的情景是漫天的樱花雨,我将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后拥有一所城堡一样的宫殿,在花园里种满樱花树,坐在树下冥想,看花瓣纷飞。
第二篇:等待一朵花开杂文随笔
不知怎的,近日来,遥望着碧蓝的天空,享受着煦暖的阳光,沐浴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放眼望着遥看近却无的淡绿慢慢地浓厚成了脆嫩的青绿,端详着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轻轻摇曳着,平静的内心深处总会掀起一层层越来越明显的涟漪。荡漾起来的涟漪里,蕴含着淡淡的新奇,微微的赞叹,由衷的敬佩。
虽然早就知道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道理,但一直没有如此高雅执着的追求。喜欢宁静淡泊,仅仅是纯粹的喜欢而已。念头轻轻一转,心里萌生出如此的意念其实也很正常,刚刚度过沉寂的寒冬,纷纷扬扬的雪花曾一时迷住了人们的眼睛,凛冽的朔风一度吹散了人们内心里渴望外出游历的意念,漫无边际的冰雪不但禁锢了人们的足迹,甚至连不少人的思维都禁锢住了。最近一段日子以来,艳阳高照,惠风和煦,冰雪消融,敞开了大地的胸怀,人们的思维好像也随着解冻的河流一起活跃起来。
虽然早已进入知天命之龄,内心深处大多宛如一潭秋水;可是,置身于万物萌动的季节,眼看着绿荫冉冉遍及天涯,聆听着五彩斑斓的鲜花轻吟的歌声,呼吸着新翻的泥土混合着青草味儿以及调皮地四处弥漫的花的清香,不论如何宁静淡泊的内心估计都会掀起微微喜悦的波纹。偶尔,聆听着鲜花的娇笑,端详着鲜花的靓影,心灵深处总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微微的躁动。
不需要仔细思索,也会很容易地理解。大千世界里千奇百怪、五彩斑斓的鲜花,不论绽放在柔情万丈鲜亮嫩绿的新春,还是怒放在热情似火生机勃勃的盛夏,或者精彩展现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深秋,甚至在凛冽的寒风里露出笑脸的腊梅,在并不短暂也不算漫长的一年里仅仅只有一次。
若是盼望着花开,等待着鲜花盛开,需要的就是一场冰霜雨雪的历练,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等待的日子里,若是半途而废,或者三心二意,大多未必可以等到花开的时刻,自然也不可能见不到鲜花盛开精彩的绽放。而且,望眼欲穿,甚至历经千辛万苦等来的鲜花,已经不是记忆中的鲜花,更加不可能是曾经任何一年里盛开过的花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现在喜气洋洋地映入眼帘姹紫嫣红的一朵朵鲜花,已经是全新的生命。曾经的鲜花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在生命传承的旅程中,已经平平静静地完成了自己承担了的承先启后的责任。就如来年枝头盛开的鲜花绝不可能是眼前的花朵一样。
自然界的花朵大多如此,一个轮回就是一年。即使就如月季花以及月桂,等待轮回的时间很短,每年都可以欣赏数次花开的精彩瞬间;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月季清爽俊美的姿容,清清楚楚地嗅到月桂馨香的气息,但每次开放的鲜花以及弥漫在空中的气息,决不可能完全一样。若是南美安第斯山脉上异常艳美的普雅花,等待一次花开就需要整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等待,仅仅可以见到两个月的精彩。
等待一朵花开,的确很不容易。时间短的最少需要月余,时间长的甚至需要整整一个世纪。鲜花是万物草木的精彩,花开是万物草木的精彩在各个适宜的季节里在适宜的天空下适宜的阳光雨露里,尽情地展示出蕴藏在心灵深处的精彩。万物草木不论生活在无边无垠的旷野,还是在崇山峻岭之间荒无人烟的偏静之处;不论生活在钢筋水泥浇铸的狭小空间,还是自由自在地在乡村野外广袤的天地,总会默默地聚集着天地的灵气,吸收着日月的精华,沐浴着清凉纯洁的雨露,才会在内心深处慢慢地酝酿出精彩的胚芽。适时的那一刻,才会冲破层层束缚,展示精彩。展示的时间,往往仅有一周左右。为了一周左右的展示,万物草木等待了整整一年,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练,忍受了春夏秋冬的煎熬。
人生的精彩大概也是如此。有人做过形象又准确的概括:人生的百分之五是欢乐,百分之五是痛苦,百分之九十是平常。
艳丽的鲜花就如人生的精彩。世界上没有永远开放的鲜花,人生自然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处处都会精彩纷呈。人生的精彩也像鲜花一样,经历漫长的岁月,在默默的等待中,聚集天地的灵气、日月的精华,无声地充实自己,就如清朝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一诗所描绘的情景:“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
不过,等待的过程往往十分寂寞,十分单调,而且十分无聊,就如花谢之后等待着来年花开的日子一样。
等待的过程常常又是非常痛苦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一粒珍珠是痛苦围绕着一粒沙子所建造起来的庙宇。”没有痛苦的慢慢磨砺,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只能永远是一粒毫不起眼的沙子,永远埋没在沙与沫的海洋里,永无出头之日。佛家说:如来的种子就是世间的烦恼。烦恼滞留在心灵深处永远都是阻碍人们前进脚步的桎梏,永远都是干扰人们舒心愉快的阴影。若是在春风吹拂的日子,磕长头匍匐在弯曲坎坷的山路上,把藏在心灵里的烦恼挥撒在路边,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飘飞在蓝天下,在春风吹拂的日子里,终究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等待的过程,满是无言的痛苦,忍得了痛苦,才会等到花开的时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可是,在等待花开的日子里,不懂得悉心呵护,鲜嫩可爱的蓓蕾往往也会在开放前黯然零落;或者在花开的日子里,一夜风兼雨以后,“晓来雨过,遗踪何在?”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北宋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以及明朝初年的才子解缙的人生悲剧等都是如此。花蕾零落,刚刚绽放又转瞬凋零,令人扼腕叹息。
等待一朵花开,需要孜孜不倦的耐心,需要虔诚真挚的恒心,需要温馨温柔的爱心。
第三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
——红山中学生态作文教学初探
红山中学 于咏梅
生态作文的探索旨在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富有生机、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发展的生态作文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学校提升与发展。
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杨洪涛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以营造生态作文教学环境、优化作文教学为内容、构建生本化教学评价为依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动因与背景
(一)构建生态课堂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生态作文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用生命感动生命,让每一个学生爱上作文,为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
(二)红山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红山中学作为红山区在桥北新区建设的一所标准化学校,历时4年的建设,于2013年9月正式落成使用。区委、区政府决心将这所学校打造成为高起点、高水平自治区示范性初级中学。为了实现“创办具有国际视野的自治区级示范校”的办学目标,红山中学“立足生态教育,着眼生命健康发展,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在“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红山中学构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生态课程——“红山中学课程生态园”,让学生尽情地汲取所需营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生态作文的理念由此诞生。
(三)现代语文教学的需求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课堂上有不少学生一听“作文”两字便愁眉不展,百思不得,一幅未语先烦忧的苦恼相。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缺乏系统的考虑,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常常弃而不用,随心所欲,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作文课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2010年,《南方周末》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会说谎的作文》的文章,指出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一时间作文教学又为千夫所指。静下心来想想,在作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向来是言者甚众,行者寥寥。各家媒体批评声不绝于耳,而静下心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则少之又少。红山区的教学改革一直走在课改的前列,但对于作文教学,虽然尝试很多,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止步。
(四)我校基本学情的需要
2013年我校初次招生,生源构成比较复杂,但多数学生来自城乡结合的区域,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很不乐观。入学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分只有67,作文更是让人目不忍睹,有52%的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选材;43%的学生写不够字数;11%的学生作文只写几行,还有几个学生干脆不写作文。面对这样的学生构成,不改革只会死路一条。
(五)构建生态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教师均为新参加工作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虽然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有很深厚的知识储备,也有努力工作,创造新的课堂模式的激情。这为我们构建生态作文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目的与意义
我们将“生态”概念引入作文教学过程,要研究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本、生活世界等元素构成的作文生态系统,了解作文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才能。生态作文的教学目的即在于此。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弘扬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为宗旨。我们研究的生态作文是探索适应学生的作文教学,去找寻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和成功之路,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它所构建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无疑将丰富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和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它从教学实践中催升理性思考,丰富生态化教学的理性认识,形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通过实施生态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必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三、内涵与思路
(一)课题内涵的再认识
生态:“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作文:是更加人文化的作文,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作文教学中的每一生态元素,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建立具有持续动力的激励机制,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扩大作文的视野,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新型互动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这是生态课堂探索的基本理论。
2.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引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明确了要求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红山区教育局也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见》,生态作文正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引领,争取学生作文大面积丰收。
3.生态学教育观为根本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这是进行生态课堂探索和实践的根本理论,以构建生态化的环境、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有效手段,实现生态课堂的形成。
四、步骤与方法
1.理论准备
在研究初期,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解读《肖川文集》《周国平论教育》;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快乐共享》、杭州蒋军晶老师的《我的‘项目作文’探索》、上海徐家良老师的《生活中的作文》。我们还系统地阅读了特级教师管建刚所著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等作文专著。同时学校为我们准备了《新作文》《作文与考试》《作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为生态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突破,寻觅到了更多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2.外出学习开阔视野
本,根据我们的研究项目和课题研究的进展,分批派教师去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大港五中以及松山四中去听课学习。在十一学校,我们聆听了李小春老师的例文引导作文课;在大港五中,我们听了刘炳昭校长的专题介绍《“互动态”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听了周庆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这些专家的引领,使我们理清了作文教学的环节,感受到发达地区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探索与执着,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与职责!
3.观摩名师课堂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极易让人视野狭隘,思维僵硬。这一年,我们走出去,览他山之石,到外地进行了三次语文教育的深呼吸。同时也通过网络课堂,下载名师教学视频,反复观看,交流心得,体会把握名师的课堂教学思想以及问题处理的技巧。
4.活动中的思维碰撞
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课堂是研究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老教师的示范引领课、青年教师模仿课、青年教师过关课、作文教学研究课。事实证明,教师的激情与才思、活力与智慧,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迸发。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经验分享”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培训探索。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组织了多位教师分享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学经验。2013年11月6日,于咏梅老师主持了微型讲座《初中作文现状策略研究》;王瑞玲老师则介绍了《读写结合的几种形式》,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这一年里,我们基于的课题研究项目和天津之行的学习,围绕“生态作文”这一研究项目,于老师带领大家从“如何发掘学生的兴奋点”“怎样选择引导例文”“如何在课堂教学确立写作素材”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最后我们认为“生态作文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语言与文字共生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和谐的。
五、研究的内容
语文组全体成员在前人作文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别人的经验,摒弃传统作文训练中的弊端,扩大了写作的内涵,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与天津大港五中的具体做法,确定两个方面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作文教学的“前作文状态”下的互动情境的导学
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本源,重视作文成文之前的生活触发,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生活的视听,并学会用作文表达干预生活,参与讨论,表达情意。实现在前作文状态下的作文表达的积淀,减少技术的干预,从而构建成“生态作文导学课”模式。
(二)“后作文状态”下的运用“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成文之后对作文的欣赏、评价与交流,可以使得学生的写作得到广泛及时的关注,让写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让写作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作文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彰显价值。我们依照“多元互动”的理念和形式,构建作文应用于语言交际的平台,改造现有的评价方式,拓展评价渠道,置作文于“互动交流场”,在后作文状态中重视作文的后续交流,使得作文从“写”到“评”这个流程延续下来,构成一个言语交际的整体环节,即构建出“动态作文评价课”模式。
六、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经过全体教师的探索、实践、改进、完善,“生态作文”形成了两大类七个课型,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个生态作文的训练系统:
1、作文导写课:写作方法指导课、活动作文课、命题作文课
2、作文讲评课:佳作欣赏课、班级作文PK课、潜力作文提升课和网络作文交流课。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重点研究了命题作文课和佳作欣赏课的课型。2014——2015年我们将完善活动作文课和班级作文PK课、潜力作文提升课。2015——2016年我们将完善全部课型,整理典型课例,完成《红山中学作文指导》的第二卷、第三卷的编写。
“作文导写课”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作文讲评课”则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予以展示、升格,让学生在多渠道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文导写课”以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给出写作题目与范围,以体现写作教学的整体性与系列性。“命题作文”的导写一般以“写什么”为侧重点,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是否有“米”下锅的问题;对于学生习作存在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技巧上的问题,则通过“二次导写”的方式进行。“命题作文课”课堂教学流程:
例文引领——方法指导——情境设置——交流写作——点评修改
写作题目的确定一般与同期所学教材的内容有关。教材的编排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专题,教材所提供的写作训练题目也与该单元的专题有关,所以,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也可推荐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名篇佳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定一个让学生有写作冲动的理想的作文题目。2013年12月,于咏梅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人物外貌描写》,于老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外貌描写“缺少个性色彩,描写雷同单调”的不足,设计了本次专项习作指导。课上,于老师从梁实秋的文章《我的国文老师》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体悟文中对徐老师外貌描写的作用,继而又带领学生欣赏卡通人物形象和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让学生猜猜是谁,使学生领悟到外貌描写不需面面俱到,要善于观察,捕捉人物有别于他人的外貌特征,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在随后的练笔环节中,于老师又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熟悉的同学和喜欢的老师,在这样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发展了语言,习得了方法,拓展了思维。
活动作文课
这种课型在七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因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活动作文课”的“活动”指学生的课堂活动,包括讨论、辩论、思考、交流等。“活动作文课”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特征的课程形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活动作文课”教学内容,营造愉快的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激情,发现独特的创新,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活动作文课”在设定题目、选择文体、确定篇幅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红山中学将“活动作文课”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明确要求---活动组织---方向指导---师生共写---交流提升”。“创设情境”,是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这是“活动作文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或班级的具体活动;准备好适合学生们的活动内容。有为了交朋友而设计的“自我介绍”专栏,有“拥抱生活,撷取童趣”的分享活动,有“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的独特写作体验,有学校“运动会”场面描写,有学写心理活动而设计的“镜子”和“第一次月考”,有“搬进新教室”和“放飞理想,追求梦想”的憧憬与兴奋„„这些活动学生能真实感受到、亲自体验到,因此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明确要求”是指教师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有所指导。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本节课写作训练的侧重点。“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到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方向指导”是指在“活动课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怎么写”,这也是写作训练的关键一环。“师生共写”是指教师写下水文。教师通过写示范作文感知学生写作的心理和困难,从而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情况,切准脉搏。“交流提升”是指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在小组里互评,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再自荐读文,全班同学点评。这个环节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有限,主要是为下节作文讲评课做铺垫。
写作方法指导课
“写作方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怎么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每次作文训练目标要简单、明确、具体,每次作文训练目标要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教师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作方法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如写记叙文,有怎样写人、叙事,怎样夹叙夹议、运用描写等:写议论文,怎样确立中心论点、选用论据、运用论证方法,怎样安排论证结构等;写说明文,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怎样安排说明顺序,怎样运用说明方法等。我们将“写作方法指导课”教学流程设计为“明确方向---方珐引领---交流思辨---实战演练---总结提升”。“明确方向”是指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可以通过学生日常写作中的案例导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放矢地展开训练。“方法引领”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旨在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法的提炼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交流思辨”是指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实战演练”是检验作文指导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小练笔,是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展示,教师可以提供范例进行演练,也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体验成功。“总结提升”这一环节重在学生的总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训练,明确写作目的,领会写作方法,巩固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佳作欣赏课
“佳作欣赏”就是学生相互交流习作,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对其议论、品评甚至局部修改,从而领会、总结写作技巧,并将领会总结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所指的“佳作”可以解释为“优秀的学生习作”。优秀经常和良好、合格一起构成评价的各个层级。在我们的生态作文教学中,优秀的学生习作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评价出来的,而是小组乃至是全班的成员共同评价出来的,因此就更客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标准。这里的“欣赏”除了有“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之义外,还包括学生对“佳作”的议论、品评甚至是局部的修改。“欣赏”的目的不仅仅是领略意味,还要将领略到的意味(包括写作技法)加以消化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在“佳作欣赏”课堂中,红山中学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善于营造氛围,适时点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佳作欣赏课”的教学流程是“交流推荐---赏析点评---亮点撷取---学以致用”。其中“交流推荐”环节要求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组内成员互赏佳作,互写评语,每人至少评两篇习作。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好推荐理由。学生交流时可从题目、开头、结尾、语言、结构等角度进行,也可从文章整体入手。推荐出的“佳作”可以是优秀习作,也可以是优秀片段,但都必须有推荐理由。“赏析点评”环节要求每组的组长将推选出来的佳作题目写在黑板上,由文章的作者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以此在全班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或提出修改意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即兴写作。每阅读四篇文章,教师组织点评一次,先由组内成员陈述推荐理由,然后全班学生自由点评。“亮点撷取”环节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佳作,组织本组成员对文章中出现的亮点进行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修正学生的发言并认真板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阅读的佳作进行反思,看从同学身上学到哪些长处,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使学生在反思中领会写作的技巧。“学以致用”环节要求教师出示精心选择的需要修改提高的潜力文,组织学生以上一环节总结归纳的亮点为标准,对潜力文提出修改建议。先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讨论。课下,学生根据课上交流的建议修改文章。
班级作文PK课
“作文PK 课”是把学生感兴趣的时尚名词“PK”与写作相结合,以调动学生写作和点评的积极性的一种写作活动。这种课型的流程是“赛前准备(筛选、推荐佳作)---比赛过程(宣布规则、佳作展示)---活动评价(评选优秀,结集“发行”)。这种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每周一次的佳作讲评课,时间一久,由于形式单一,学生也有懈怠的时候,于是我们设计了这种PK 课。有同班男女生PK,也有班与班的对决PK,还有跨年级的挑战PK。有挑战,有应战,学生自然也就非常重视,积极地准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课型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竞赛中受到关注,在活动中增强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灵感,以竞赛促写作。同时,作文PK 比赛又是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课,学生听佳作、评写法,朗诵和写作等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另外,一些较大型的班班PK 和年级挑战活动,在一定范围上营造了良好的写作和点评氛围,学生无论是出于班集体荣誉感,还是好胜心强使然,在这种强烈的“场”中,他们不得不写好文,出好文。
潜力文升格课
“潜力文”就是指有潜力、可以改好的文章,将这样的习作拿到课堂上,请其他人帮助提升一个档次,即“潜力文升格课”。由于“互动态”作文是一个全员参与、多元互动的过程,所以“他人”可以是本组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潜力文升格课”教学流程是“明确专题---交流点评---概括提升---学以致用”。“明确专题”包括潜力文的主题、结构、选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顺序、体裁、线索、语言等方面,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完成个人评议,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个专题或全方位点评,也可以当堂共同完成评议。“交流点评”包括组内交流、书写建议、班内概括点评、举例说明、达成共识。“概括提升”包括方法列举和拓展巩固。要求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点评做必要的总结、概括,并顺势引导,用具体的实例加以佐证巩固。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在评价时,要改变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要尊重学生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哪怕是最细微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学以致用”就是学生对同学、教师或家长提出的建议有所取舍后,完成相应的修改。
网络作文交流课
激发所有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网络作文交流课的基本理念,“网络作文交流课”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使整个写作群体共同分享写作的快乐,使学生个体的思维创新转化为群体的整体受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共享。“网络作文交流课”的环节流程是 “文章发布---明确专题---留言评价---作者回应”。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学生园地”平台,开展网上作文教学及交流。学生登录平台学习写作,教师利用中心控制台进行适时指导和点拨。通过写作指导(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简要写作方法的指导)、作文上传、互动点评(同学间互动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欣赏(欣赏及分析作文,学生欣赏别人作文的同时还要关注来自各方面的点评)、学生练笔(在欣赏基础上及时在网络上进行小练笔)等步骤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写作和交流空间,充分调动其创作积极性。
生态作文教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保持写作动力的关键,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后被肯定的快乐,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具体明确的修改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读者之一,但不应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因为读者群的扩大无疑会使作者更加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红山中学的生态作文教学评价是一个由课堂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将来还会有校级评价、网络评价和其他评价构成的一个逐步扩散的评价系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以“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为核心的多元互动的原则,将教学评价的功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红山中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情感投入,尽量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由衷地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用得正确、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题起得精彩,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这样使作文的课堂评价不仅仅是面对少数擅长作文的学生,而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被教师表扬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努力都能够在教师的“放大镜”下被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作文的成就感。小组评价的基础工作是分组,生态作文的分组一般是采用“差异组合” 的方式进行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在红山中学的小组评价活动中,学生是全员参加的,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学生参与写作与评价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成为写作的主体,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小组评价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评价具有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作文的班级评价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之上。班级评价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积极写作,认真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自己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得荣誉。这样,写作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内驱力,用文字表达独特的个性,写作已经不是他人的要求而成为一种需要。
可以说,红山中学的生态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这两者构成了生态作文前后两个作文状态下的基本表现形态。在这里,有生生互动,有师生互动,有师师互动,有学习主体与学习资源的互动,有在特定环境场中的多因素互动,所有这些互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内在互动,使学生将自我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认识水平与自我新认知之间产生互动,形成写作的强大的内驱力,这也是生态作文的最高层次和主要目标。
七、收获与反思
一年来,我们对生态作文课堂进行的实践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良好局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能愉快地学习,初步享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以2013年期末考试来看,93%的学生能够写够字数;写不够字数的7%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已经接近我们的要求。60%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文从字顺。虽然学生的成绩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在短短一年内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进步。
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空间。琼﹒托马斯说:“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生态作文的探索点燃了教师研究的火种,激活了教师思想的电光,促使教师自觉地审视教育的理想和使命。
我们七位教师认真研究,撰写课例,深入思考,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红山中学作文指导——人物篇》。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开始共同进入高质量的学习状况。
研究结果说明,课题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也是基本科学的、有效的。
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有些内容尚需作深入的研究,因为生态作文研究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它的研究过程即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处在“转型期”的教师面临着新旧理念碰撞的现实。在建构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两难”的选择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上,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是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底、参与意识弱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
2.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敏锐度不高,驾驭能力不强,以致错失了一个个良机,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对课堂上诸多生成资源作及时的检索、回应反馈,指导教师如何在筛选、运用的深度广度方面做出相应的实践研究。
3.网上操作的技能和收集、处理、加工的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待提高。这方面的不足往往影响了网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调动并促进学生的生活积累,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增加学生指导和接受指导的机会,使学生的习作条件更加优越并且通过互动式作文教学,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缩短习作评改、反馈的周期,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但是这么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在校的时间是额定的。如何解决还需进一步研究。
4.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评价的高效高质?我们尝试构建作文训练的整体序列,又唯恐与学生写作需要相斥,得不偿失„„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吉斯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展望未来,我们将围绕“生态作文教学”这个话题,加强下列因素的研究:
第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生态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学生情感因素的调控、个性差异的关注等等。
第二,学生学习的方式。生态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不仅接受一位老师的指导,他可以学习不同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他也不是仅仅看到自己的作文,而是看到更多的同题作文,学会从不同特色的作文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
第三,作文教学的评价。如何使生态作文教学评价及时、准确、多样,这对于激发学生持久的作文兴趣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生态作文系统,绝非易事。她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她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全方位的基本素质,如能言善辩的语言功底、海纳百川的阅读基础、敏捷睿智的思辩能力、兼收并蓄的“拿来”技巧、深沉博大的情意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探索着,期待着„„
诗人说,等待花开是美的,因为心中有期待。等待花开,等待一个梦想。等待花开,馨香满怀!
第四篇:等待花开
等 待 花 开
——第二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岳滩一中
王真真
2014.5
等 待 花 开
——第二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题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为了那一抹绚烂,我们要耐心的等待,等待花开……
5月13日,我有幸代表学校在君悦苑听了韩景权老师,梁钦元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时时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合理的浇水施肥,用自己的信心、爱心、耐心,等待花开。
一、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动机疲软,而学习动机的核心因素是老师。由于教育评价体制的各种问题,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也犹如做快餐,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摈弃思考探索过程,恨不得一下子就告诉学生结果。把学生看成一个容器,手忙脚乱的塞着各类知识。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惰性,体会不到探索过程的快乐,体会不到克服困难寻求结果的挑战,体会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懒洋洋的等着现成的答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久而久之,教师成了百度的代言,学生成了一个看客,对学习失去兴趣,更对学习的价值变得迷茫。其实,作为教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讲会的,学习能力是练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要耐心去看,去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懂的欣赏学生,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二、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的比较浮躁,急近功利。教育的双方都是心中有分,目中无人。其实,这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首先应该是育人,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习惯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养成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暴漏自己的缺点,指正学生犯下的错误,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俗话说:先做人后成才。学生只有经历才能成长。教师也应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到原点,陪学生一起成长、成才。
总之,聆听两位专家的报告,让我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慢活。我们只有遵循教育的规律,耐心培育,才能新生到花开的灿烂。
第五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
昨天,在胜坨中学听了郑立平老师的一堂讲座,感受颇深,特别是对其中他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触动了。是啊,现在中国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激发人的自我净化的作用。没有哪一种教育是能够改变或是改造人的。就像是在培育一株花,我们不停的对它施肥、浇水、除虫等等,然后静静的等待花开。花不会因为我们对它多施了几遍肥,多浇了几遍水而提前开放,它也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不正如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吗,对学生我们谆谆善诱、辛勤教诲,然后静静的等待他们自我的改变,自我成长的净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教育几乎总是变化最慢的。经常,它就是按照惯性、定势和它所依存的社会各种文化、制度、经济条件运行的。也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对教育要求太多、太强烈,要求过多过于强烈则容易产生断裂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特性,我们无论多么不情愿,却只能把它看作就是自己生存的基本处境。”其实我看“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一种心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大可不必对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暴跳如雷,平静下心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每一点改变,静静的等待学生发自内心的改变。
正如,当我们的孩子蹒跚学步时,每次跌倒时,我们总会说:“慢慢来,慢慢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以“慢”的心态来对待,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着孩子
长大。慢慢的等待花开,等你无意间抬头时,各色各样的花已经漫山遍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