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切花生产栽培和需求现状
我国切花生产栽培和需求现状
摘要:本文对我国鲜切花的生产栽培、市场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我国鲜切花生产的市场前景做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我国鲜切花事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综合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鲜切花、生产、现状、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审美观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基于这种情况,鲜切花产业正逐步发展,将成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将是中国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鲜切花产业技术更为高深,不是高深莫测,鲜切花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已如同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从事鲜切花产业的人才,发展迅速,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培植地方财源、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花卉业也是一项高效种植业,发展到今天,花卉业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中国花卉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国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1.鲜切花生产现状
1.1总体产销状况
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销售量和销售额逐年提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为15200hm2,销售量为433414万元,出口额为1716.1万美元,较1999年分别提高了219%、331%、291%和524%。2003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为43万公顷,其中,切花切叶种植面积2.8万公顷;盆栽植物面积4.6万公顷;种子(球、苗)种植面积1.6万公顷。鲜切花产量达7.4亿枝,盆栽花卉16.8亿盆,观赏苗木77.2亿株。2003年全国花卉销售额为353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其中装饰用花出口1.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的鲜切花生产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产销结合紧密,鲜切花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出口潜力巨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花卉苗木发展迅速——在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特别是“十五”时期,我国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值稳步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种植面积954万亩,产值430.6亿元,出口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亿美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花卉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分析近几年来花卉业的形势来看,我国花卉生产需求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种植面积继续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较上年增加了8.9万公顷。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观赏苗木,增加了4.7万公顷,占新增面积的52.8%。
2、保护地栽培面积增多。2002年保护地面积为2.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6700多公顷。其中增加最快的是遮荫棚,比2001年增加了4565公顷,增幅为92%。
3、销售量明显增加,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切花和切叶。切花销售量从2001年的37亿支猛增到90亿支,增长143%;切叶从2.37亿支增加到4.55亿支, 增长92%。切花和切叶的销售量是衡量现代花卉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技术人员比例略有增加。
5、花卉出口缓慢增长。与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的增幅相比,花卉出口增长缓慢。2002年全国花卉出口额为8283万美元,较上年增加280万美元,仅增长3.5%。
1.2 主要种类产销状况
月季、香石竹、菊花和唐菖蒲是世界四大鲜切花品种,也是多年来我国花卉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品种。就花卉种类而言,月季的种植面积、销售总量及销售额均居首位,其它鲜切花按销售大小依次为香石竹>菊花>唐菖蒲。另据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北京莱太花卉交易市场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国百合花种植面积与销售量迅速增加,已接近或超过唐菖蒲而跻身四大切花的行列。
非洲菊是继玫瑰、香石竹、切花菊、唐菖蒲之后的世界每五大鲜切花,因其花色艳丽、风姿秀美,价格较低,耐插性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逐年增大。近几年我县优质鲜切花鲜花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京、津市场十分走俏。
1.3 产地生产状况
我国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
布局上,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绿篱植物等10大类近10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黄杨类为主;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1995年鲜切花的总量达2147吨,占同年全国总量的40%,销售额达1.2亿元,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平阴主产玫瑰、德州主产菊花、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四川的兰花、福建漳州的水仙、海南的观叶植物、贵州的高山杜鹃、江西大余的金边瑞香、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盆景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安徽、河南、新疆、宁夏、广东、上海等地。
但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失衡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供求的时间分布上部分失衡、空间分布上部分失衡、产品的品种上部分失衡、产品的质量上供求不相适应。
2..需求状况分析
2.1总量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花卉的总需求量也相应地增加,呈现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不过花卉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花卉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率。
出现这么快发展势头的原因: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花卉的需求量;其次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结构的变化以及众多公共场所的建设,花卉既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又是居家住户的欣赏物;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变到小康型,花开作为一种礼物已成为时尚。
2.2结构分析
需求结构表现在花卉的品种构成、空间需求分布、需求的时间分配三个方面。花卉品种构成大致为:鲜切花占60%左右、盆花占30%左右、其他观赏植物占10%左右。鲜切花品种主要是玫瑰、月季、香石竹、唐菖蒲、菊花、百合、马蹄莲、鹤望兰、红掌等;盆花则以菊花类、瓜叶菊、比利时杜鹃、一串红、仙来客等为主;观赏植物中观果类盆栽植物有葡萄、石榴、金橘、佛手等,观叶类植物品种繁多如绿萝、巴西木、发财树、散尾葵、棕竹、绿宝石、绿巨人等。
空间需求分布主要和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相一致,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人口分布集中,而且收入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收入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时尚消费,这些地区是主要的需求场所,如1996年北京市日平均售鲜花23万支,1999年已达52万支。
时间分配上,不仅传统的节假日如国庆、元旦、春节等需求量很大,而且一些新的节假日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如情人节、教师节、护士节等,此外周末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但在季节、月份分配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春节所在的月份就相对较高。
2.3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态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化美化环境的要求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花卉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年均鲜花消费不足10支,全国平均不到3支,与荷兰(150支)、法国(80支)、美国(30支)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鲜花消费将快速增长,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业已体现出来,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鲜花消费市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鲜花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逐步向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交通运输便利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转移。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我国发挥劳动力优势,建设世界鲜花生产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国鲜花生产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在未来几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市场前景
在充分认识到鲜切花生产高风险的同时,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并积极引导出口,力争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认识鲜切花在我国的定位,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鲜切花产业应有的经济效益,是开发商和种植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高成本,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切花的生产大国。从我国的花卉产业结构来看,相比绿化观赏苗木等花卉主导产业,鲜切花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占的花卉产值份额小;从世界鲜切花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前景来看,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已是鲜切花的主产地和产品集散地,世界已逐步形成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的气候优势更加明显,我国难以成为世界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3.2 我国对鲜切花的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虽不是鲜切花的生产大国,在目前鲜花价格较低的情形下,批发量仍与日俱增,鲜花批发行的年销售额相当可观,而且,作为鲜活产品,只要品种对路、产品质量好,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不会成为障碍。同时,与绿化苗木、盆花等尚需集团消费的花卉产品相比,鲜切花目前更具有纯粹的商品性,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3.3 依托科技进步,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益
目前国内鲜花种植仍存在着品种单
一、设施化程度低、效益差等问题,而鲜切花生产又恰恰最能体现现代农业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特点。在鲜花种植上,应充分依托科技进步,在设施化栽培、花期控制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基质及采后贮藏保鲜等方面利用新技术,展示现代农业和精致农业的优势,发挥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优势生产鲜切花和种球,不断选择新优品种,引导消费,使在国内的竞争中和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后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鲜切花生产已经全面进入质量型,产品的流通半径在迅速扩大,国家和各省都加大了对鲜切花采后流通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相关的科研实力也不断增强。鲜切花产业必须具备企划、资金、技术、管理四大要素,缺一不可,需要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相信在各方面关注和努力下,我国的鲜切花生产销售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原产我国的观赏植物达113科、523属、1万~2万种,具有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适合多种花卉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花卉是鲜活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花卉消费市场;花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我国花卉产业一大优势。因此可以说我国花卉业前景乐观。
中国鲜切花的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切花消费15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一些花卉
消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存在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具
体表现是,目前切花消费仍然以馈赠礼品和节日消费为主,而日
常消费比例较低,随着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和引导消费
者消费切花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鲜切花在中国的消费主
体为社会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数在中国正在迅速增加。可以
预见,鲜切花消费需求将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而大幅上升。
第二篇:切花的现状[模版]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与切花制作
课题题目名称:切花的现状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徐
学号:
日期:
2012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班 洋 2012050631064 2013年11月11日
切花的现状
摘要:本文对我国鲜切花的生产栽培、市场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我国鲜切花生产的市场前景做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我国鲜切花事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综合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鲜切花、生产、现状、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审美观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基于这种情况,鲜切花产业正逐步发展,将成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将是中国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鲜切花产业技术更为高深,不是高深莫测,鲜切花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已如同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从事鲜切花产业的人才,发展迅速,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培植地方财源、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花卉业也是一项高效种植业,发展到今天,花卉业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中国花卉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国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1.鲜切花生产现状 1.1总体产销状况
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销售量和销售额逐年提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为15200hm2,销售量为433414万元,出口额为1716.1万美元,较1999年分别提高了219%、331%、291%和524%。2003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为43万公顷,其中,切花切叶种植面积2.8万公顷;盆栽植物面积4.6万公顷;种子(球、苗)种植面积1.6万公顷。鲜切花产量达7.4亿枝,盆栽花卉16.8亿盆,观赏苗木77.2亿株。2003年全国花卉销售额为353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其中装饰用花出口1.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的鲜切花生产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产销结合紧密,鲜切花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出口潜力巨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花卉苗木发展迅速——在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特别是“十五”时期,我国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值稳步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种植面积954万亩,产值430.6亿元,出口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亿美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花卉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分析近几年来花卉业的形势来看,我国花卉生产需求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种植面积继续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较上年增加了8.9万公顷。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观赏苗木,增加了4.7万公顷,占新增面积的52.8%。
2、保护地栽培面积增多。2002年保护地面积为2.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6700多公顷。其中增加最快的是遮荫棚,比2001年增加了4565公顷,增幅为92%。
3、销售量明显增加,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切花和切叶。切花销售量从2001年的37亿支猛增到90亿支,增长143%;切叶从2.37亿支增加到4.55亿支, 增长92%。切花和切叶的销售量是衡量现代花卉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技术人员比例略有增加。
5、花卉出口缓慢增长。与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的增幅相比,花卉出口增长缓慢。2002年全国花卉出口额为8283万美元,较上年增加280万美元,仅增长3.5%。1.2 主要种类产销状况
月季、香石竹、菊花和唐菖蒲是世界四大鲜切花品种,也是多年来我国花卉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品种。就花卉种类而言,月季的种植面积、销售总量及销售额均居首位,其它鲜切花按销售大小依次为香石竹>菊花>唐菖蒲。另据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北京莱太花卉交易市场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国百合花种植面积与销售量迅速增加,已接近或超过唐菖蒲而跻身四大切花的行列。
非洲菊是继玫瑰、香石竹、切花菊、唐菖蒲之后的世界每五大鲜切花,因其花色艳丽、风姿秀美,价格较低,耐插性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逐年增大。近几年我县优质鲜切花鲜花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京、津市场十分走俏。1.3 产地生产状况
我国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上,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绿篱植物等10大类近10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黄杨类为主;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1995年鲜切花的总量达2147吨,占同年全国总量的40%,销售额达1.2亿元,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平阴主产玫瑰、德州主产菊花、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四川的兰花、福建漳州的水仙、海南的观叶植物、贵州的高山杜鹃、江西大余的金边瑞香、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盆景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安徽、河南、新疆、宁夏、广东、上海等地。
但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失衡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供求的时间分布上部分失衡、空间分布上部分失衡、产品的品种上部分失衡、产品的质量上供求不相适应。2..需求状况分析 2.1总量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花卉的总需求量也相应地增加,呈现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不过花卉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花卉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率。
出现这么快发展势头的原因: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花卉的需求量;其次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结构的变化以及众多公共场所的建设,花卉既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又是居家住户的欣赏物;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变到小康型,花开作为一种礼物已成为时尚。2.2结构分析
需求结构表现在花卉的品种构成、空间需求分布、需求的时间分配三个方面。花卉品种构成大致为:鲜切花占60%左右、盆花占30%左右、其他观赏植物占10%左右。鲜切花品种主要是玫瑰、月季、香石竹、唐菖蒲、菊花、百合、马蹄莲、鹤望兰、红掌等;盆花则以菊花类、瓜叶菊、比利时杜鹃、一串红、仙来客等为主;观赏植物中观果类盆栽植物有葡萄、石榴、金橘、佛手等,观叶类植物品种繁多如绿萝、巴西木、发财树、散尾葵、棕竹、绿宝石、绿巨人等。
空间需求分布主要和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相一致,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人口分布集中,而且收入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收入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时尚消费,这些地区是主要的需求场所,如1996年北京市日平均售鲜花23万支,1999年已达52万支。
时间分配上,不仅传统的节假日如国庆、元旦、春节等需求量很大,而且一些新的节假日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如情人节、教师节、护士节等,此外周末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但在季节、月份分配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春节所在的月份就相对较高。2.3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态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化美化环境的要求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花卉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年均鲜花消费不足10支,全国平均不到3支,与荷兰(150支)、法国(80支)、美国(30支)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鲜花消费将快速增长,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业已体现出来,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鲜花消费市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鲜花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逐步向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交通运输便利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转移。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我国发挥劳动力优势,建设世界鲜花生产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国鲜花生产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在未来几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市场前景
在充分认识到鲜切花生产高风险的同时,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并积极引导出口,力争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认识鲜切花在我国的定位,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鲜切花产业应有的经济效益,是开发商和种植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高成本,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切花的生产大国。从我国的花卉产业结构来看,相比绿化观赏苗木等花卉主导产业,鲜切花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占的花卉产值份额小;从世界鲜切花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前景来看,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已是鲜切花的主产地和产品集散地,世界已逐步形成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的气候优势更加明显,我国难以成为世界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3.2 我国对鲜切花的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虽不是鲜切花的生产大国,在目前鲜花价格较低的情形下,批发量仍与日俱增,鲜花批发行的年销售额相当可观,而且,作为鲜活产品,只要品种对路、产品质量好,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不会成为障碍。同时,与绿化苗木、盆花等尚需集团消费的花卉产品相比,鲜切花目前更具有纯粹的商品性,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3.3 依托科技进步,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益
目前国内鲜花种植仍存在着品种单
一、设施化程度低、效益差等问题,而鲜切花生产又恰恰最能体现现代农业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特点。在鲜花种植上,应充分依托科技进步,在设施化栽培、花期控制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基质及采后贮藏保鲜等方面利用新技术,展示现代农业和精致农业的优势,发挥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优势生产鲜切花和种球,不断选择新优品种,引导消费,使在国内的竞争中和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后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鲜切花生产已经全面进入质量型,产品的流通半径在迅速扩大,国家和各省都加大了对鲜切花采后流通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相关的科研实力也不断增强。鲜切花产业必须具备企划、资金、技术、管理四大要素,缺一不可,需要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相信在各方面关注和努力下,我国的鲜切花生产销售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原产我国的观赏植物达113科、523属、1万~2万种,具有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适合多种花卉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花卉是鲜活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花卉消费市场;花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我国花卉产业一大优势。因此可以说我国花卉业前景乐观。
第三篇:我国合成氨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我国合成氨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2009年07月10日09:27 1装置现状
我国合成氨装置是大、中、小规模并存的格局,总生产能力为4260万t/a。大型合成氨装置有30套,设计能力为900万t/a,实际生产能力为1000万t/a;中型合成氨装置有55套,生产能力为460万t/a;小型合成氨装置有700多套,生产能力为2800万t/a。
目前我国已投产的大型合成氨装置有30套,设计总能力为900万t/a,实际生产能力为1000万t/a,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23%。除上海吴泾化工厂为国产化装置外,其余均系国外引进,荟萃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合成氨工艺技术,如 以天然气和石脑油为原料的凯洛格传统工艺(9套)、凯洛格-TEC工艺(2套)、托普索工艺(3套)、节能型的AMV工艺(2套)和布朗工艺(4套);以渣油为原料的德士古渣油气化工艺(4套)和谢尔气化工艺(3套);以煤为原料的鲁奇粉煤气化工工艺(1套)和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1套)。
我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所用原料天然气(油田气)占50%,渣油和石脑油占43%,煤占7%,其下游产品除1套装置生产硝酸磷肥外,其余均生产尿素。70年代引进的大型合成氨装置均进行了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提高了15%~22%,合成氨吨综合能耗由41.87GJ降到33.49GJ,有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如安庆、金陵、广石化)用炼油厂干气顶替一部分石脑油(每年大约5 万t)。
另外,我国还有3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在建,南化公司计划投料,吉化在设计中,卢天化公司购买的墨西哥二手设备在着手建设,届时,我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总生产能力将达1205万t/a。
我国中型合成氨装置有55套,生产能力为460万t/a;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11%,下游产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铵,其中以煤、焦为原料的装置有34套,占中型合成氨装置的62%;以渣油为原料的装置有9套,占中型合成氨装置的16%;,以气为原料的装置有12套,占中型合成氨装置的22%;
我国小型合成氨装置有700多套,生产能力为2800万t/a,约占我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的66%,原设计下游产品主要是碳酸氢铵,现有112套的装置经改造生产尿素。原料以煤、焦为主,其中以煤、焦为原料的占96%,以气为原料的占4%。
2生产技术水平
2.1以煤、焦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技术状况
我国以煤为原料大型合成氨装置1套采用鲁奇粉煤气化工工艺,1套采用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以煤、焦为原料中小型合成氨装置大多采用固定床常压气化传统工艺,现平均吨能耗为68.74GJ。现在国内普遍认为: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成熟,适用煤种较宽,气化压力高,能耗低,安全可靠,三废处理简单,投资相对其它煤工艺节省。水煤浆加压气化的引进、消化和改造,解决了用煤造气的技术难题,使我国的煤制氨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理论上适合于很宽范围的煤种,但国内生产经验是原料煤要满足热值高(大于20.9kJ/g)、灰熔点低(T3小于1350℃)、灰分少等要求。
2.2以渣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技术状况
我国以渣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合成工艺很不平衡,以渣油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装置中,4套采用德士古渣油气化工艺,3套采用谢尔气化工艺,平均吨能耗为45.66GJ,最低为40.82GJ。大多数以渣油为原料的中型合成氨装置采用60年代比较流行的通用设计工艺,采用3.0MPa部分氧化法加压气化、无毒脱碳、ADA脱硫、3.2MPa 3套管合成技术,吨能耗在65GJ左右,进行改造的装置的吨能耗在56GJ左右。
2.3
我国以天然气、轻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主要是大型合成氨装置,目前已建成的大型合成氨装置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有14套,以石脑油为原料的有6套,采用了凯洛格传统工艺、凯洛格-TEC工艺、丹麦托普索工艺、节能型的AMV工艺和美国布朗工艺。以天然气为原料(传统工艺)的平均吨能耗为36.66GJ,最低为32.84GJ;以天然气为原料(节能型工艺)的平均吨能耗为34.12GJ,最低为31.05GJ;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平均吨能耗为38.68GJ,最低为37.01GJ。以天然气、轻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技术状况
第四篇: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电子商务0802:赵建
指导教师;陈凤新
【摘要】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
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一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积极扩大进口、调整税收政策、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抑制顺差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要求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本文从历史的视角,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作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 贸易顺差 走势分析 国际贸易我国贸易现状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1.1 改革效应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是输入导向的增长,是依靠投资和劳动力。但事实上,效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效益的取得源于中国的改革。
1.2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将持续。在服务业方面,中国正积极开放,比如银行业正逐步对外资开放。
1.3 教育和技术
中国对教育和技术非常重视,在过去20年当中,中国政府对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资本,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是一个“缓慢的变量”,但这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4 城市化的开展
城市化对市场的需求来说是很重要的驱动力,对于经济的增长也是很大的驱动力。2010年我国将成世界最大贸易国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商务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表明,在未来几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外贸大概保持10%的增速。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根据我们的研究,外贸增速要超过10%,有可能达到12%~15%。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2007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在高位运行,全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10.6%。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会保持平稳增长的走势,贷款增速会有所放缓。2季度末到3季度,CPI依然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但这种上行压力的持续性不强,4季度开始CPI可能有所回落,全年涨幅在3%左右。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不减,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仍将持续增长。对外投资迅速增加,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可能继续缩小。外汇储备还将再创新高,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将提高外汇投资效率并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将稳健偏紧。其基本特征是:在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做好总量调节的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和结构调整。2 我国贸易顺差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2.1 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2.2 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
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处于下游的出口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
2.3 出口增速回归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贸组织统计,2007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9689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11111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从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在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顺差增幅也将由2005年的74%下降到2010年的10%以内。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6年,出口总额9690亿美元,为进口总额7916亿美元的1.22倍。考虑到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难于改变,我国顺差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2010年我国外贸走势总体会趋于改善,专家一致认为,出口额将逐步增长,但短时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可以预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5.1%。此外,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外需环境的改善,无疑有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从而使我国外贸在明年有望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走势,加之今年基数较低,因此,一些机构预计明年我国外贸出口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能够取得10%以上的增速。
不过,专家也提醒,对外需和出口形势不宜过于乐观,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还存在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以及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都会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可以说,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任务也将更加艰巨。
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短期内很难再开足马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严峻的形势,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既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贸易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包括适时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结构,加快推进涉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贸易融资政策创新力度,以及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政策等。
然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外贸最急需解决的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即改变过去依赖低廉价格、数量扩张型的发展策略,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总之,中国外贸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科学规划,继续努力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拉动出口贸易提升的新思路,《进出口经理人》,2006年10期
[2] 我国外贸顺差解决机制的问题思考,《发展》,2007年05期
[3] 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论坛》,2007年10期
[4] 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经济导刊》,2007年09期
[5] 产经资讯•视野,《重庆科技》,2007年04期
第五篇:我国绿色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