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的人们——《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矛盾的人们——《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合上《海底两万里》,书中的内容在脑海中如金戈乱舞,幻影成片。
作者儒尔·凡尔纳发挥他超凡的想象力撰写了一部科幻小说中的经典——《海底两万里》。故事讲的是主人公:阿罗纳克斯先生、尼德·兰、龚赛伊和尼莫艇长,前三位因船受到撞击而坠入大海,被尼莫艇长救了,并把他们收留在鹦鹉螺号。尼德·兰总想着要返回大陆,逃离鹦鹉螺号,而“我”却希望能与尼莫艇长一起环游海底世界,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最终他们在一次大漩涡中死里逃生,可以在结实的土地上走路了,而尼莫艇长和船员们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这本书让我最震撼、最感动的地方是尼莫艇长为了救一位非洲采珠人而去跟鲨鱼进行肉搏,那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啊!可以看出尼莫艇长的同情心还未泯灭。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永远是那么冷静,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毫不畏惧?也许是梦想的力量,从他的一举一动来看,他的梦想是打击那些炫耀财富的夫人,帮助生活贫困的穷人。
以前对于“梦想”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看到这个词就一笑而过。现在,阅读过许多书籍,也看了许多关于追求理想的电影视频,通过新闻知道许多人正为了梦想而奋斗着。我一瞬间大脑空白一片,以前的日子算是生活吗,那是生存,不是人应该有的生活。生活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活着;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需要。
我就这么让时光白白流失,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我却原地踏步,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我不后悔,也许现在努力还来得及。我决定了,要做个有抱负的人,要有意义的或者,去追逐理想,就算是有比天还高、比地还宽的的困难,我也要去解决它;就算路上有遮天蔽日的高山阻挡,我也要翻过它,不是有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吗,里面写着“在山的那边是还,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相信我能越过高山,看到美丽的海,岸上拍打着一朵一朵雪白的浪花……
我想了一个夜晚,(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并给它们扎下了深深的根,让它们在风雨前不会动摇。人会抛弃理想,可理想从不抛弃人。抬头仰望,天空繁星点点,我看见梦想的光芒,一闪一闪,仿佛在向我挥手。从这一刻起,我的新生活开始了!
——这系我的读后感(作业)之一,呵呵,写得不好敬请谅解,多多指导!提点意见呗。多多说一句:信纸漂亮吧....附另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马帅)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尤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把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猎杀怪物”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加拿大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其实是一艘不为人知的潜水艇,叫“鹦鹉螺”号。
从阿尤纳斯教授住在潜水船开始,尼摩船长便邀请他们参加了一次奇妙、惊险的海底探险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了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火海、南极以及阿拉伯海底隧道。看到了许多稀罕的海生动植和深海鱼,以及各种各样的水中奇异景象。还有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一个拥有于希腊相当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他们还受到了土人、大章鱼和鲨鱼的袭击;在冰山,还差一点就窒息而死。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的时候,阿尤纳斯教授和康塞儿、尼德三人不辞而别,阿尤纳斯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秘密和“鹦鹉螺”号潜水艇公之于世。
看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人不能就这样无欲无求地活下去,要有追求,有理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缘于知识。没有人类破解不了的困难,奋斗下去就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
第二篇:矛盾的人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龙年春节快要过去了,有幸在家能读到黄仁宇学者的著作《万历十五年》,匆匆读毕,有点像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对明朝万历年间的社会现状有了点了解,并有些想法,一并写下,矛盾的人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中国文官集团有双重性格。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无例外地从小熟读四书,懂得施政处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他自己有生活上的需要,……推己及人”,那么他也不得不竭尽全力使得其他人获得他们的需要了。这在儒家经典里被概括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以德治国的广大社会背景下,“即便是最为严格的教条”,也会有例外,即经和权。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嫂嫂应当敬爱而又经常保持距离,但是当嫂嫂掉进水里,那就不是再保持距离的时候”了。
那么,这样的背景下,这些知识分子是否真的具有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所要求的品德呢?有,但不全有,否则不会有贪污腐败的案例。中国儒家倡导的推己及人原则,使得人们非常讲究人情关系。所以,不是法治社会,最为严格的教条,也会有例外。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权有时候是非常难以分辨的,也就是度难以控制。这也许是中国如此多的腐败问题的原因。
文官集团的另外一个性格则为儒家提倡的正直、忠孝等。在文官集团里会有贪污腐化的官吏,也有像海瑞一样一根筋的清官。这里放下不提。
说了官,说农村的人们。《万历十五年》在写李贽的时候,曾有些许文字需要列出如下:
在那样的社会里,各种职业基本上出于世代相承。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读后感《矛盾的人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因此,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
这种集体观念还不止限于一个小家庭的范围之内。一个人读书中举而后成为官员,如果认识到他的成功和几代祖先息息相关,他就不能对他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福利完全漠视。何况这种关心和帮助也不会全是无偿的支付,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子孙在今后不受他们的提携。
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的思想变化不大,尤其在我那个到现在都不通公路的四面环山只有巴掌大的小村子里。原来,当年我进入大学前,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好多好多的人都到我那个简陋的家来,使我产生了一些我自己都感觉到不太自在的感受的原因是这样的。尤其是每年大年除夕的那些电话,总是有些怪怪的。
读后感都抄了这么多的书,不像样子,但自己终究没有勇气挑战以道德为纲的家乡农村人的思想系统,在比我长的人前,只要不是物理学,我总是点头应答。而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格,又会有些复杂。这里略去不提。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实上中华帝国从古到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丽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第四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实上中华帝国从古到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丽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是种境界,全民景仰,只因无法实现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以国家的名义公然撒谎,在大家都知道是谎言的情况下,搞政治教育,三个代表,事实上连统治者自己也知道是个谎言,公然推行与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实为世界奇观之最。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第五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但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直没有去看过,以为它写的是万历年间十五个年头的事。看过书后才知道只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即1587年。我不得不对黄仁宇先生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将一年中发生的小事与大明帝国或者说整个中华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联系起来。这种历史研究角度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一读就“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得更有意思。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黄仁宇先生明确的指出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申时行等人各自悲剧的人生来展现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文官封建体制腐朽,来充分说明以道德来代替法制是行不通的。这是个神奇的体制,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为之感到无奈的。万历皇帝本来具有远大抱负,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然而却在繁重的礼节与所谓道德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最终消极待命。不是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在这个体制中很多事你是没法做的,只能无奈叹息,无论你是皇帝。
作为臣子的张居正、海瑞他们更是无奈了。在儒家的道德里,什么都提倡“高尚”,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做官可以做得很清廉、做皇帝可以做得很爱民、做人可以做得“忠、义、孝、悌、信„”但是在这的背后却是贪污腐败、背信弃义。张居正的命运与王安石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想改变现状,但是无奈既得利益者根基太深,无法撼动。海瑞更是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但他所做的与这个体制格格不入,最终不免悲剧命运。
在这样一个以伪道德维系的体制中,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被卷入潜规则中去。因为这种体制所要求得道德近乎完美,但是这只有圣人所能做到,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是凡人必有人类所固有的那种本性:利己。当“高尚”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远时,那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道德”,或者明里做一套,暗里做一套,这是道德便成了伪道德。但在,文官封建体制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下,道德被高高挂起,那么人们的行为便变的更为“两面派”。
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循环怪圈也是由此而来的,一个朝代开始时,每个人都严守儒家的道德,君主爱民,官员也不敢太过放肆,于是出现一时的所谓“盛世”,而然,当他继续延续下去时,道德变得越来越虚假,于是这个朝代倒下了,另一
个又吸取所谓经验,再次崛起。如此循环往复,走不出去。当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大门时,我们才慢慢意识到,用所谓儒家道德来代替法制是不行的,人的行为必须要有制度的约束,即使一个人再高尚。
在42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当初发生的事在今天的中国仍旧能找到影子,我们现在的体制也似乎近似神奇,我们国家总理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言也曾被媒体“和谐”。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在深刻反思道德的缺失,当然道德的缺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那么不信任彼此?“彭宇案”给了我们答案,是法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公正的判决,从加深了人们彼此的不信任。
我们的政府在反腐败的工作中反复提倡官员要提高道德,固然提高道德很重要,但是权力必须要有制度的制约,这是硬性的要求,不然,道德就变成了伪道德,那么这个神奇的体制就会不断的循环下去,中华民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不妨吸取历史教训,建立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强调道德的制度,打破这个神奇的体制,让权力有制约、道德变成真道德,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