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语学困生心理致因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英语学困生心理致因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英语学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多,调查研究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并进行适当的调节,无疑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为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心理致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心理致因心理素质教育前言
从心理学上分析,学习和掌握外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不少学生由于不了解外语学习心理,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低,还有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事实上,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的数量会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长。七年级刚学习英语时,由于兴趣浓厚,词汇量少,语法简单,句子较短,所以学困生数量较少,但随着八、九年级的到来,由于教材逐渐增难,词汇量增加,语法也较复杂,句子越来越长,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愈来愈困难,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这样学困生的数量越来越大,形成了所谓的“两极分化”。因此,必须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说清道理,指明方法。
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等内容。它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结合。从分析英语差生和其他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该把差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引导他们跨越心理障碍。了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促进心理健康,打破消极定势,具备好强,好胜自尊的积极的心理素质。由于学生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增加,而英语学困生数量的增加,也与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关。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因而帮助学困生工作更显重要。作为一名基层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作为初中的英语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要与时俱进,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帮辅、转化英语学困生。为此,笔者对玉环县坎门一中和坎门二中英语学困生心理致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玉环县坎门一中和坎门二中2005、2006、2007年英语学困生100名(英语学困生界定为那些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也就是学生所在学段应该达到的水平以及自身可能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差距)。学生学习的项目:听、说、读、写、单元测试等。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发调查表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98%);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
3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致因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3岁到15岁之间,从生理方面来讲,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阶段,从心理方面看,学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的学生强烈,且脆弱、极易受损伤,他们不愿听到别人说他们差或不行。可是心理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容易改变,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将对学习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考试紧张等等。本文从心理动机,学习兴趣,心理承受力,自信 1
心和恐惧心理这几个方面对学困生心理致因进行了分析。
3.1 被动和消极的学习心理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学习目的的心理动机,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心理准备。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而这些学困生对初中英语课的学习动机却是被动的,消极的,如表1所示:
表1学困生初中英语课学习动机的调查
内容
人数
%
因为是必修课 60 61.2 升学考试 10 10.2 父母要求学 13 13.3 运用交流 7 7.1 说不清楚 8 8.2 从表1看出,学困生表示的学习动机61.2%是被动的、消极的,英语成绩差影响他们中考成绩、升学、就业等,这些动机都不是积极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这些学生中为了升学考试的仅仅占10.2%,迫于父母压力学习的占13.3%,发自内心热爱英语的也只占7.1%。本文通过访谈部分学困生认为导致他们产生如此不端正的学习动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他们对初中英语课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英语是外国人讲的话,中国人应当讲普通话,学普通话只要知道26个字母就行,没有什么真正可学的东西,认为学习英语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出现了这种想法,在课堂上自己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就难对初中英语课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其次,这些学困生的小学英语基础一般较差,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和家长误认为小学英语学不好无所谓,反正初中还会再学,这种想法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时间久了,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要求,由此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失去了自信心,就会丧失学习的动机。
3.2 缺乏学习兴趣的心理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放松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力等,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对英语的兴趣,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很好掌握。它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的内驱动力。学困生对初中英语课的学习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绝大部分学困生上初中英语课表现得毫无兴趣。如表2所示:
表2学困生英语课学习兴趣的调查
内容
人数
%
非常感兴趣 5 5.1 感兴趣 8 8.2 无兴趣 76 77.6 说不清楚 9 9.2 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无学习兴趣的占了总人数的77.6%,从而发现了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自己非常感兴趣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只占了5.1%,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来自社会、家庭、集体及个人等等,其中个人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表3英语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中可以看出,觉得要死记硬背的占了46.9%,教师教法单调陈旧的占了21.4%。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试图去改变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方式等,去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会学生记单词的策略。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要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学中有乐。为此,教师可进行放幻灯、听录音、看录像、进行有趣的比赛、表演戏剧、开英语联欢会,开展日常英语对话,举行英语班会,歌唱英文歌曲,订阅简易英文杂志书报,讲英语故事等。学生会在这些环境中不再感到学英语是个包袱,而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活动。
表3英语学困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的原因调查
原因
人数
%
不喜欢英语 7 7.1 英语难 13 13.3 要死记硬背 46 46.9 教师教法单调陈旧 21 21.4 考试标准太高 5 5.1 说不清 6 6.1 其次,英语难学占了13.3%,由此可见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挺重要的,缺乏自信心,缺乏好胜好强的性格导致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求上进,以至对成绩无所谓。在初中英语课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变化规律,要善于发现,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短暂的兴趣变成永久的稳定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用简短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设一个愉快的氛围。学困生由于胆怯往往很难开口,我尽量用简单的问题去问他们;让他们朗读事先已读熟的课文,如果学困生回答正确,我会对他们说:“Good”,他们得到这个激励,也就有兴趣,我自己也很高兴。如果没有回答上,我会对他们说:“Nomatter!”,这样学困生就慢慢地养成开口的习惯。一学期下来,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也就大大地加强,消除了他们畏惧心理,笔者为了延长学困生上课专注时间,笔者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例如,教唱歌曲,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优生和学困生搭配,采取集体、小组、双人等多种形式训练,从而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心理承受力较脆弱由于英语学困生在基础薄弱和性格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点,因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碰到困难和 问题较多,压力较大,这时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是弱者,易表现为退缩、半途而废、沮丧、意志品质十分脆弱。再者,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溺爱顺境中成长,在生活道路上是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缺乏意志力,缺乏责任感,经不起挫折。为此,教师应该去关心和呵护他们,不应该对学生进行讽刺和挖苦。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情感,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十分敏感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教师的爱,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他们才会有信心更加努力的去学习,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困生的成绩才能提高的更快。例如,在一次期中考试考英语科目时,一名原先是三四十分基础的“学困生”作弊时被发现后,老师尚未批评他,自己便离校出走,不再参加剩余科目的考试。后来,笔者与其谈心和交流,让他正确认识错误,找出学习英语困难的原因。然后经常为他开小灶作必要的课前预习辅导,解决他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学英语的兴趣,到初三毕业时,在中考中英语获得75分的佳绩(对于他而言),也考上了坎门中学继续学习。
3.4 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些“学困生”怕自己成绩差被同学瞧不起,怕被同学笑话,怕被老师指责,所以自信心不足。但他们也希望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英语课的学习中有所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受到同学的尊重和羡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要对他们降低要求,帮助鼓励和耐心的辅导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的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多次找他们的父母交谈,指出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希望,而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等,尽量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笔者还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
们,不放弃他们,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并经常用“There is only one me in this world(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来激励他们。例如,一次笔者在一节阅读课上,有一篇文章是关于电脑的,学生出错率较高,而其中一位“学困生”却做全对,原来他平时就特别喜欢电脑,这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于是课上笔者就让他将这篇文章讲了一下,他很高兴,讲得很精彩,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笔者也及时地表扬鼓励了他,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增强了他学外语的信心和兴趣,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
3.5 恐惧的心理恐惧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恐惧从普遍的意义来说,常常与某种感到的“紧张情绪”相联系。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技术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运用。这就是英语的特点,而大多数学困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英语词汇量也随之增多,他们会觉得英语越来越难学。再则,这些学困生自我意识差,他们更多的在乎别人对自己有异样的看法。而在这种害怕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使他们害怕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易压抑、孤独,难于步入正常的英语学习轨道。这在初一的下半学期中表现比较突出,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为此,教师要做好减缓、消除学生这种恐惧心理,给学生以关怀、爱护、尊敬,使他们恐惧的心理都能得到爱的滋润。如笔者看见“学困生”抄其他同学的作业时,我不但不责备,还主动将最好学生的作业本借给他们抄,当然,更要教育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要动脑筋地吸收。第二天上课,有意识地叫他站起来口头读一遍。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学困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在适当时机,还可以展开类似“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万事开头难)”等问题的小型讨论,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促进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结论与建议4.1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致因主要表现在被动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4.2 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心理致因,建议教师主动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和存在害怕的心理等几个方面。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加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主观能动性。
4.3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心理致因,教师要肯花时间了解每位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寻找“差因”,以便对症下药。我们应主动地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进行英语学习心理疏导,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他们学英语的状况,找出成绩差的原因。
4.4 根据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现状,建议英语教师从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应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在教材方面可适当引用生活化和趣味游戏内容,千方百计地激发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和主观能动性,不断地给他们鼓励和帮助,耐心地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和提高,相信他们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相信他们终究会跳出“困”字,取得一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
2.何杨.谈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有效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
3.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第二篇:学困生成因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学困生成因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三—四年级
二、调查方式:
教师解释填写说明,学生无记名独立填写学困生成因调查表。
三、调查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校的两个班的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家庭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来看,有90%多的学困生家庭和睦,学习环境良好,这部分学生家长中80%的对他们的期望值都能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只是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一般化,水平不高。其中有30%多的学困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太支持,有90%多的学生家长在及辅导学生的次数很少,有10%的家长根本不辅导孩子的作业。
从老师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看,90%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业务能力高,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易懂,课堂管理井井有条。4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个别辅导没有做到位只是偶尔辅导,所以我以后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有80%的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一般,有10%的学生对数学课根本没有兴趣,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创新课堂,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来看,90%多的学困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80%的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30%的学困生经常不完成作业,40%的学生偶尔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从学困生的自我表白来看,每一位学困生都有想学好的心里,但就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高效听课,大多说学困生都是眼高手低的一种,上课都听得懂,读题也读得懂,就是一到做作业,做试卷时容易出现错误,90%多的学困生多是属于计算容易出错,就是碰到应用题时也是式子列对了,计算错了,所以,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就要从学困生的计算抓起。
四、调查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学困生之所以居高不低的原因是:一: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家教辅导方面做得力度不足。
二、作为教师个别辅导的力度不足,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不浓厚,在教学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三、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同学不能及时完
成作业,但他们都有想学好的心里,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计算方面容易出错,做题失分太多,导致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因此,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要求、期望应实事求是、科学适当。对孩子碰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有能力就辅导,不能辅导就坦诚相告,并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请教老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滋养他们心灵的好书,这既是让他们“静”下来的良方,也是让他们迅速成才的秘诀。作为家长,应以宽容、大度、理解的态度,多正面鼓励,给予更多的亲情和温暖,让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从而坚定信心。
其次,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育人教书的新理念。平时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多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新颖、有趣、活泼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对学困生的帮助对症下药。对偏科现象严重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制订适当的目标和学习计划,使其逐步追上其他同学;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则加强学法的指导;对学习不用功、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定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载体,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从学生的自身看,这些学困生缺乏的就是学习自信心,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件轻松的事,先降低难度,让他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验证自己有能力做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经常抓住这些学生的优点及时、适时的表扬鼓励。在班内进行“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他们都找到能帮助自己学习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平时教学时注意引导这些学困生怎样去听课,怎样做作业,交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要有耐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进步不是件你容易的事,要经过反复不断的努力才行,不能因为一次的努力失败,就灰心丧气。
从这几方面去做一定能解决学困上的心理障碍,先从根源上解决学困生形成的问题,我想为我进一步的研究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葛家小学课题组2012.5
第三篇: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与最佳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反映一个人、一个群体至一个民族是否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快,学习压力的增大,新旧观念的不断撞击,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共4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19份,废卷39份。
(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有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题并进行选择。本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依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全量表的测试结果,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其总均分小于2分表示被试总体看来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2.99分之间表示从总体来看被试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在3-3.99分表示总体看来被试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4-5分表示总体看来被试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我们对419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239人,占总体的57.0%;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136人,占总体的32.5%;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39人,占总体的9.3%;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5人,占总体的1.2%。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者超过半数,其轻度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存在中等程度问题者和严重问题者之和占了总体的10.5%,也是比较可观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二)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
在各分量表的测试中,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均在半数以上,占多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24%—42%左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6%—14%左右;严重者多占1%不到,总体不超过4%。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侧面的问题,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
从所绘的图中看到(图一)中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最多,占总体的55.1%;在适应不良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占总体的52%,居第二位;在情绪不稳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者占总体的51%,居第三位。
四、结论讨论与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是好的,正常者占多数,但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和严重程度者也占一定比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感;其次是适应不良;再次是情绪不稳定等。
1、学习压力感。学习压力感反映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讨厌做作业,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等。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反映学生对学校里的活动不适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反映学生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情绪忽高忽低等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此,特别讨论的是家长的期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竞争意识也在增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全然不顾,使孩子和家长之间时常产生矛盾与冲突。其结果是许多孩子由于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压抑心理,有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在我们所做的个案中,有一个高一女生因中考填报志愿太高,导致落榜,最终无奈之下进入我校学习,至今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经常头痛,遇考试严重焦虑且人际关系不良。经过进一步了解,其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能考上四星级学校,于是她拼命学习,但并无效果,最终发展到现在的厌学。可见,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在没有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当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精神压力,而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是学校教育因素。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其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必然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的主要工作仍是围绕着升学率的指挥棒转,使学生无法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有些学校的校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都会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在此,我们讨论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还是深刻的,绝对不可忽视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可能
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应当讲,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已经为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认同。每位教师都应以自己的热情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去实现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和愿望。
再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中学生处于情绪浮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骤然变动,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加上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速,新闻媒体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等,都使处于敏感期的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这是说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及实施矫治的计划都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宣传、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力,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⑴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的品行不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有修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⑵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形成的偏态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⑶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不能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这样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成长。因此,家长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
整。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⑴转变教育观念。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⑵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如果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语文、数学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任课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做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如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完整个体的成长。因此,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Xx学校
2011年12月
第四篇: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武书敬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第05期
摘 要:学生的学习心理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本文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调查,探讨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分析人格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焦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5-0095-04
一、引言
学校教育是“全人教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增强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品格”《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P22》。外语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较之“母语”教学,外语教学受社会环境、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更为严重,再加之多年来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有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倾向,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了解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对心理的现状,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05年3月16日,调查对象为高一年级的238名学生,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00人,年龄在15-17之间,这些学生都已经学了三年以上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率为60%。
(二)研究工具
为了能全面地调查和反映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1.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问卷共分27个项目,根据文秋芳(1996)和程晓堂(2002)和Broady(1996)的学习策略问卷设计而成,分为以下5个纬度: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情绪控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交际能力。问卷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要求接受调查的学生在五级刻度表上选择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最接近的一项。为了保证问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
2.定性研究:访谈
笔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为使访谈气氛轻松和谐,访谈中没有录音。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的填写由被调查学生的英语教师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笔者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38份,并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笔者还对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便更有效地描述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
三、结果分析
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心理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差异。下面就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加以分析。
(一)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表1.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数据显示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直接兴趣,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赢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有多种,因人而异。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运用语言的成就感是共同的需要。从教学角度来说,唯有保证学生有所得,才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
(二)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信心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和方法说不清楚。上课不能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因为智力、生理及情感因素的作用都要在自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造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访谈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跟不上课程进度,长期处于应付局面,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后面。自信心不高的另一原因是自己确立的短期目标过高,一时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得不到成就感,自己对自己的成功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中的责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个性化教学,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提出高的期望,以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并加强过程管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另外,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在设计任务时,要明确责任、目标,提高学生对完成任务过程和策略的关注意识,并附以相应的过程评价。
(三)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绪控制
数据显示只有35.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能努力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52.84%的学生认为自己注意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61.77%的学生认为当考试不理想时,总能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泄气。教育研究表明,焦虑分为两类:一类是阻碍型的,一类是促进型的。轻度的或者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有益,这种适度的焦虑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驱使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激发到超长状态。而过分的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过分焦虑与学业成绩、水平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之间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根据访谈结果,在外语课堂上,焦虑感部分原因来自不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缺乏容忍,学生一犯错误,教师就批评。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学生下意识地为了维护自我而采取回避和退缩行为。也有些人的焦虑源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欠妥,学习成绩差,有些学生花费了很大气力,却屡屡失败,有些人受了亲朋好友的负面影响,被别人学习英语失败的阴影所笼罩,畏难、怕受挫折的情绪占了主导地位,这类外语学习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整个学习在压抑的状态下进行。
(四)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数据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制定个人计划、确定个人目标、评价自己的进步对外语学习很重要,虽然半数以上的学生不同意“老师批改的作业才值得做”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我等老师来解决”。但只有17.68%的学生认为总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29.4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积极思考,5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58.83%的学生却期望老师能确切地告诉他们要做的事。数据表明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付诸于行动的自我监控和坚强意志,对老师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
(五)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除了选项“在英语学习中,我乐意向同学提供帮助。”平均分较高之外,其它选项平均分都较低。如:“在交际中,我注意中外习俗的差异”(平均分为2.38),“在交际中我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平均分为2.35),“我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
会”(平均分为2.68),数据表明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师生沟通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使用非交际语言教学法,学生无法在适当的语境中去学会使用语言,当他们发现语言知识不能自然地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不能带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时,就会产生“交际无能”的感觉,在部分学生身上,还会出现拒绝交际、回避交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后果(黄晓红,1993)。
四、启发与建议
通过本次对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若使学生有健康的和谐的英语学习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
1.澄清对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认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往以及目前的教育在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方面有两个误区(程,2000):第一,重视智力和知识的发展,忽视心理发展因素,以致于受教育者人际关系淡薄、身心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忽视学习心理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育中,过分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忽视情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
2.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心理已经不是语言教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英语学习心理。
3.积极推进和关注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相关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评价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英语学习心理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只靠开发几种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为多种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采种多种评价手段(定量与定性),评价多种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实现多种评价目的(反映型与预测性)提供可能。
(二)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1.我国的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缺乏与实际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但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因此,加强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2.学生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的有效的教育资源。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不及他上学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明显,国内也有专家指出
“5+2=0”,即七天的学校教育往往被两天的家庭教育淹没,因此,家长的积极参与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协调的发展。
3.师生交流。利用移情(empathy),就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善于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教师要经常性地努力学习一些新的或困难的东西,利用这种经历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恐怖和焦虑。如果教师想去帮助学生学习,那种把自己作为学习者而苦苦挣扎的经历将成为一种教学优势。这种经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同情,从而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由于英语学习有其特殊性,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和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的意识,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已有的典型案例或自己开发的有价值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另外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性和交际能力也是外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己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知识,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的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表演,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指导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风格来表现该角色的民族个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参与交际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调行动研究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也会因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教师培训固然重要,但它不可能帮助教师解决一切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的职责已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教学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研究者要引导教师真实的发展观,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澄清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研究只是研究者的事情,与教师无关。把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作为真正的课题来研究,探索出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语言教学的新路来。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实施中,研究者须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寻找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新的生长点,但是,“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这种的基本思路却是保证研究能够促进所有参与者共同发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研究,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Brookfield D.Stephen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2]Broady,E&M-M,Kenning.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ssociation for French Language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CILT,1996.[3]程晓堂(导读)Arnold 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6]黄晓红.不当的教学方式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心理的影响[J].外语界,1993,(2).[7]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8]曾琪.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页.[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2.[10]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责任编辑 星 瞳
第五篇: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定稿)
《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为了切实开展好“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深入、真实地了解我校教师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对学困生心理情况的了解,以及针对学生实际的需求,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行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帮助教师改进不足,真正地找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层面的偏差,并为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课题组对我校部分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是:汉语部的各科任课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30张
2.调查问卷内容基本情况
针对影响学困生心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的教师,我们设计了包括教师的对学困生的认识、心理认同、心理需要和教育行为等方面的题目。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教师调查问卷(30份)
三、有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教师认为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偏差、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弱点、情绪困扰、厌恶学习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抑郁心理。学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自甘落后,看看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却一切都不行。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因为无力应付学习上的压力,所以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家长和老师倾诉;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自卑抑郁的心理。
2.逃避退缩心理。在课堂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学困生”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
3.防御对立心理。学困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成绩不理想或违反纪律等方面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呵斥。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为了防御甚至和老师或同学出现言辞和行为上的冲突。使得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不愉快,甚至恶化。
(二)教师普遍认为可以采取的针对性策略:
1.心理上予以认同,多一些忍耐。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是循序渐进的,且还会有反复,有曲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忍耐,对“学困生”要真诚地帮助,耐心地辅导,持之以恒,这样转困工作才会有所起色。
2.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多鼓励多表扬。由于学业的失败,使“学
困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表扬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会使其原有的一点优点越变越大,缺点越变越小,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为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表扬和鼓励。教师在鼓励“学困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学困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与其共同活动,多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关系;然后真诚地关注学生,让学生打开心门;接着,陪伴学生一起看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只有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对于胆小的学生更要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在课间和活动时有意识地多和他们交谈,激发他们的活力。
4.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教育要因人而异。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学生大部分属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他们的表现主要有学习方法的错误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针对不同情况我们要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指导。如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不专心听课的情况),主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做到精讲多练。针对家庭环境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情况。要多进行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