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苍山县发展现代服务业
苍山县发展现代服务业
古桥相连、街随水曲,路沿桥通、傍水成园,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梦里江南,这就是今年以来山东省苍山县依临东泇河故道修建的小秦淮精品商业街,这条极富“秦淮风光”的商业街是该县结合旧城改造实施的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近年来,苍山县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规划引导,力促整合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成为推动苍山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上半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5亿元,增长18.6%;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17%。
精心培育现代物流业。苍山县被称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为拉长“绿色”链条,该县充分发挥蔬菜资源优势,借助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以物流信息化建设为科技支撑,建设了“3园区6中心”的专业物流分拨中心基地,形成了县城、向城、神山3个物流园区和兰陵、贾庄、长城、鲁城、车辋、大仲村6个物流中心,迅猛发展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苍山县域经济强劲的增长点。同时,该县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城、泉山街商贸城改迁等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步伐,加大对荣庆物流、北方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的培植力度,使全县物流业得以抱团式、规模化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不断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在苍山县城南部有一个占地1000亩的代村商贸城,该商贸城总投资3亿元,以农产品交易为主,兼营加工、物流、餐饮、服务等,商贸城的投入运营标志着该县农村现代流通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年以来,苍山县对县城商业网点进行科学规划,对北大市场、塔山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加快特色专业步行街建设,全面提升商业中心区的功能和品位。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投资4200万元新发展农家店48家,全县农资配送网点发展到1011个。按照2011年农家店发展规划,该县不断扩大农家店、社区服务中心和家电下乡销售店总量和覆盖面,提高农村流通网络的规模和档次。同时,该县开展了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工作,轰轰烈烈地实施“四三二一”农村交通物流示范工程,全力构建现代、高效的农村物流网。据了解,该县申报新建的110家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已全部通过验收。
“快马加鞭”发展文化旅游业。苍山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苍山县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专线,旅游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兰陵古镇、文峰山景观工程、代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在建旅游项目进展顺利,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笔者从该县旅游局了解到,为叫响苍山旅游品牌,全县开展了“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力争到年底申报成功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家。目前,代村农业旅游示范区提升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会宝山林果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区”;文峰山被评为“临沂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
第二篇: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支撑,做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要做好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争取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我县的发展定位,要突出抓好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总部经济和创意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金融创新,做好融资服务。由于许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使得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为配套的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还有自身形成的收费权益质押。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优化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渠道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结算、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四篇: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4—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6.7亿元增加到29.2亿元,其占GDP比重由26.6%上升到35.6%,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见下表)。2011年,全市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41.8%;服务业从业人员为
3.6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54.5%。
伊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表(2004-2011年)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旅游、交通运输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60%。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8亿元;全市旅游人次达到16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61亿元;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增加值为5.3亿元。
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教、信息咨询、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2011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6亿元;电信业实现收入3.1亿元;房地产业发展迅速,销售额5.4亿元,成为全市重要的地方财税来源。同时,伴随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全市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2011年,全市中介服务企业达250余家,其中信息咨询经营机构 102家,培训经营机构83家。家政服务企业和机构43家,固定从业人员578名,带动就业12700人次。
三、服务业分布格局逐渐明晰,区域分工逐渐强化 中心城区作为市域服务业中心,其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商业形态基本完善,逐步形成了解放路、新华东路、英阿亚提街、新华路解放路、铜锣湾、望景华庭等一批服务业相对集聚的区域。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火车站为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四、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放开,发展环境有所优化 伴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金融、信息等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逐步承担起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政府职能开始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五篇:铁东区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于铁东区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汇报
王宇
2011年7月15日
近年来,我区按照一产“集约”经营,二产“集聚”发展,三产“集优”提质的思路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服务业发展策略上一是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三是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
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二、三产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依托专用汽车、机械加工等工业园区,结合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香港豪德集团、北京光彩长城正在对物流园区进行前期评估,争取早日签订投资协议。发展金融业,为企业生产发展、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全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家,德丰村镇银行已经挂牌营业。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在特色化培育上下功夫。一是把特色商圈做“大”。扩大不夜城、欧亚的商业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商业辐射作用,将不夜城打造成集大型商业中心、商业街、大型超市、星级酒店、白领公寓等多种商业形态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对高铁客运站周边的新商业中心、紫气大路两侧区域,建设聚集专业卖场、商务办公、1会展、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项目。二是把特色街区做“特”。要打造三条街:一是依托叶赫旅游经济开发区,打造满族民俗一条街;依托中央东路两侧餐饮企业和休闲娱乐城.打造中央东路餐饮娱乐不夜街;依托四平欧亚商都和三马路商贸网点,打造三马路步行商业街。三是把社区经济做“专”。以社区行动计划为契机,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符合城区发展实际,符合居民生活意愿,符合城市管理要求的连锁经营、网络营销、医疗保健、法律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另外依托三镇一乡卫星城镇建设,打造小城镇富民经济群。
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在战略性突破上下功夫。一是发展文化产业。以金星教育出版项目、四平市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扩建项目为龙头,打造集教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发展动漫产业。配合激活平东老工业区工作,引进长春林田远达集团和尚德森铭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合作项目,按照北京798艺术区的模式盘活仪表厂等老厂房,打造以动漫游戏产品制作以及动漫衍生品诸如玩具、食品、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为主体的时尚文化创意产品及配套商业区。三是发展旅游高端产业。进一步发展现代旅游业,向地下进军,大举勘探,开发温泉旅游度假中心,为长、沈两大都市圈提供配套服务,形成铁东休闲旅游度假品牌,通过引进高尚的生活元素,来提升铁东品位,把高端人才吸引到铁东,帮助铁东发展高端产业。另外重点打造以高层住宅、高端商务为主,学校医院、休闲娱乐、商业步行街为配套的“小河西”城市综合体经济带。
我们正在打造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幸福”城区经济、打造幸福铁东。目前在铁东,老百姓餐饮可以选择一些中高档酒店,购物可以选择欧亚、庆客隆,休闲可以选择V9、乐乐城等高档会所,或社区内的健身广场„„这些构成了铁东老百姓的幸福元素。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一个战略构想、一条发展思路,那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城区经济,并将老城区改造、小城镇建设,新商圈规划、大社区建设等有机结合,筑起了坚实的发展根基。
今后,我们将服务业定位“高端”,向高端要效益,向高端要“幸福”,铁东老百姓的生活,也将随着高端服务业的崛起,而站上“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