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船舶管理市场管理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船舶管理市场管理通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各直属海事局:
根据部《关于印发船舶管理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交水发〔2010〕361号)和《关于开展船舶管理市场清理整顿的通知》(交水发〔2011〕589号)的整体部署,自2010年8月1日起,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近两年的船舶管理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全国共有船舶管理公司624家,其中国内船舶管理公司294家,国际船舶管理公司266家,国际、国内兼营的船舶管理公司64家,管理各类船舶3000余艘。
为巩固船舶管理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成效,针对目前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按照“巩固成效、协同配合、强化监控、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船舶管理市场的监管工作。
一、完善信息沟通联系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各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完善联系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定期相互通报市场准入、体系运行、安全事故、专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对船舶管理市场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进行整治。
二、加强船舶管理公司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各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船舶管理公司的监管,建立企业资质预警制度,强化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经营行为。对从事船员劳务外派业务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须取得海事管理机构核发的船员劳务外派经营资格证书。对被管理船舶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符合证明》被海事管理机构注销的,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可依法注销其船舶管理经营资格。对未取得我国海事管理机构认或其认可的组织机构颁发的《符合证明》文件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要按照规定继续对其进行整改。
三、加强对专职管理人员监管,强化动态管理。各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对船舶管理公司的专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专职管理人员频繁变动或不能正常履行船舶管理职责的公司,实施约谈、警告、整改等措施。
在部未出台船舶管理市场新的准入标准前,除大中型航运企业为实行船舶专业化管理而新设船舶管理公司,船舶管理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设立新的船舶管理公司,现有船舶管理公司扩大经营范围外,原则上按照部《关于暂停批准新的经营者从事船舶管理业的公告》(交通运输部公告2010年第27号)继续暂停批准新的船舶管理公司。
为促进船舶管理业市场的健康、安全发展,各交通运输(港航)管理部门要在每年6月30日前对船舶管理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报部水运局,抄部海事局。
交通运输部(章)
2012年9月10日
第二篇:交通运输部通知-福建高速公路
福建省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
达标考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作考评管理办法和达标考评指标的通知》(交安监发〔2012〕175号),规范我省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及其管理行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 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考评分数不低于800分(满分1000分,下同)且完全满足所有达标单位必备条件(标注有★栏)。
第四条
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标考评工作,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监督。
第五条 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包括初次考评、换证、附加考评等三种形式。
第六条 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由省公司按照本办法组织实施。
第七条 省公司及时向省交通运输厅上报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结果。第二章 考评机构与考评员
第八条 省公司的考评机构由安监处牵头相关部门组成,日常申报、考评、建档等管理工作由省公司安监处负责。省公司直属单位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基层法人单位)达标考评工作由直属单位成立的考评机构负责。
第九条 考评员应具有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相关学历和工作经历,考评时可从各相关单位的安全专职人员中抽调,优先考虑已持交通运输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员资格证书人员。
第三章 考评与发证
第十条 申请考评的省公司直属单位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基层法人单位)经省公司直属单位考评机构考核全部达标后,方可向省公司考评机构提交申请。
第十一条 考评活动采用资料核对、人员询问、现场考评、检查基层单位等方法进行,人员询问、现场查验、检查基层单位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
第一节 初次考评和发证
第十二条 申请初次考评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单位法人资格(含分公司),并直接从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实体;
(二)具有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并建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三)已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自评,全部分支机构(子公司、基层法人单位)均已通过达标考核。
第十三条 初次考评应提交申请报告,并附以下材料:
(一)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
(二)单位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三)单位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四)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自评报告和分支机构(子公司、基层法人单位)达标考核情况。
第十四条 省公司考评机构收到初次考评申请及所附材料后,应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属于本管辖范围;
(二)是否满足申请条件;
(三)申请材料是否齐全;
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告知申请考评单位补充、修改或重新提交申请。
第十五条 对满足申请要求的单位,省公司考评机构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其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达标考评。
第十六条 申请考评单位通过考评的,由省公司考评机构向该单位签发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未通过考评的,该单位应采取纠正措施并可在3个月后重新申请考评。
第十七条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十八条 新组建单位应于正式运营6个月内提出初次考评申请。
第二节 换证考评与发证
第十九条 换证考评申请应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有效期届满之日前3个月内提出。
第二十条 换证考评申请应附送以下材料:
(一)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
(三)单位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四)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第二十一条 换证考评及发证的内容、范围和方法参照初次考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换证考评和发证应在现有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有效期届满前完成。
第二十三条 换证考评未通过的,单位应在原证书期满后3个月内提出重新考评申请。
第二十四条 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遗失的,可以向省公司考评机构申请补发。
单位法人代表、名称、地址等变更的,应在变更后1个月内,向相应的省公司考评机构提供有关材料,申请对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的变更。
第三节 附加考评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公司考评机构应对持有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的单位实施附加考评:
(一)单位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
(二)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二次及以上较大安全责任事故;
(三)单位被举报并经核实其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问题;
(四)单位发生其他可能影响其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事件或省公司认为确实必要的。
上述事故等级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确定。
第二十六条 附加考评应针对引发附加考评的原因进行。在考评中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可扩大考评范围,直至实施全面考评。
第二十七条 通过附加考评并经省公司考评机构审核合格的,维持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证书的有效性。
未通过附加考评或经省公司考评机构审定认为其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重大问题的,应责令其整改,整改合格的,单位应在3个月内再次申请初次考评。
第四章 责任与义务
第二十八条 对单位所实施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不解除单位遵守国际、国内有关安全法规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在接受考评过程中,单位应:
(一)提供所需的工作便利,以确保考评员充分有效地实施考评;
(二)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据;
(三)与考评员合作,以保证考评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十条 考评员应保守秘密并谨慎处理所接触的有关文件、特许的信息资料等。
单位可以向省公司考评机构举报、投诉考评员的不正当行为。第三十一条 省公司考评机构应考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如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做出处理直至取消其考评资格。
第三十二条 省公司考评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和考评员应严格遵守本办法和有关廉政规定,不得借考评工作谋取任何私利。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主要包括直接从事高速公路运营的各地市管理分公司、路段管理公司,省养护公司、省经营开发公司、省信息科技公司等单位。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实施。
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作达标考评指标(略)[1]
第三篇:交通运输部主要职责
交通运输部主要职责
(一)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
(二)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参与拟订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拟订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公路、水路行业有关体制改革工作。
(三)承担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责任。组织制定道路、水路运输有关政策、准入制度、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并监督实施。指导城乡客运及有关设施规划和管理工作,指导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负责汽车出入境运输、国际和国境河流运输及航道有关管理工作。
(四)承担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负责水上交通管制、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检验、登记和防止污染、水上消防、航海保障、救助打捞、通信导航、船舶与港口设施保安及危险品运输监督管理等工作。负责船员管理有关工作。负责中央管理水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依法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指导地方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五)负责提出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拟订公路、水路有关规费政策并监督实施,提出有关财政、土地、价格等政策建议。
(六)承担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责任。拟订公路、水路工程建设相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公路、水路有关重点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指导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承担有关重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按规定负责港口规划和岸线使用管理工作。
(七)指导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协调国家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运输,负责国家高速公路及重点干线路网运行监测和协调,承担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八)指导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监测分析运行情况,开展相关统计工作,发布有关信息。指导公路、水路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九)负责公路、水路国际合作与外事工作, 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十)指导航运、海事、港口公安工作,管理交通直属公安队伍。
(十一)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篇: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第三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涵义是:
(一)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部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拨给部属事业单位的资产,部属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二)配置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配备国有资产的行为。
(三)处置是指部属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进行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四)无偿调拨(划转)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五)对外捐赠是指部属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合法受赠人的行为,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六)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行为。
(七)置换是指部属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八)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九)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国有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十)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十一)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十二)产权登记是国家对部属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部属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十三)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
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部、及部属系统单位(包括长江航务管理局、海事局、救助打捞局、船级社,下同)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部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部属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规定权限审核或审批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处 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五)负责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六)督促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七)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工作。
第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和部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建立资产管理档案,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规定权限报批或审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五)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负责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仪器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的建设工作;
(七)接受财政部和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和工作人员,做好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服务 4 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条 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一条 对于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配置的国有资产,原则上由部在系统内部或行业内部进行调剂,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申请购置规定限额(规定限额按财政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时的规定执行,下同)以上国有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部属系统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对其本级及所属单位提出拟购置国有资产的品目、数量和所需经费的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后报部审核;其他部属事业单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经费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直接报部审核;
(二)部根据各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等,对上报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经财政部批准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部属事业单位预算。
第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购置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国有资产,应当按照部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对单位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方式获得的国有资产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验收合格后送达具体使用部门;自建资产应及时 5 办理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手续。
部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需要办理产权证书的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证书。
第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
第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需要,并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和跟踪管理等原则。
第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领用交回制度。国有资产领用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国有资产出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人员离职时,所用国有资产应按规定交回。
第二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自用资产使用管理,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并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部及部属系统单位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权限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
第二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均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经本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二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房屋、土地、飞机、船舶和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以及出租、出借飞机和船舶,均需报部审核或审批。
部属系统单位所属单位发生上述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时,应由部属系统单位提出审核意见后报部。
第二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除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以及超过六个月以上(不含六个月)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项均需按以下权限审批:
(一)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下的,由部属系统单位审批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报部备案;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由各单位审批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报部备案;
(二)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800万元以下的,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 7 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800万元以下的,报部审批;
(三)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的(含800万元),由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期限在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的,由部属事业单位审批。
部属事业单位应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报部、财政部(一式三份)及当地财政专员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对外投资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拟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五)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合作方的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拟创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七)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协议草案或合同草案;
(八)单位上财务报表;
(九)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财务报表;
(十)其他材料。
第二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利用财政拨款和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
第三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
(一)买卖期货、股票,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拟出租、出借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证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出租、出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五)单位的法人证书复印件、拟承租承借方的事业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 9 租、出借:
(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三)产权有争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 部收到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申请后将及时审查,并按下列情形限时办理:
(一)申请事项和相关资料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在收到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复或转报财政部。
(二)申请资料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通知部属事业单位修改补充。受理日期以部重新收到申报资料时算起。
(三)申请事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将不予办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函告不予办理的原因。
第三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底价。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第三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三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转让(减持)对外投资的股权,按照第五章中有关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三十七条
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十八条
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处理意见,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理。
第四十条
财政部、部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部属系统单位对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国有资产报部备案的文件是财政部、部和部属系统单位安排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部属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处置国有资产金额的审批权限同第二十六条使用国有资产金额审批权限。
第四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处置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申报。部属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须填写《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以正式文件向部申报。
(二)部审批或审核。部对部属事业单位的申报处置材料进行合 11 规性、真实性等审核后,在部审批权限内的,由部进行审批并报财政部备案,需报财政部审批的,由部报财政部审批。
(三)评估备案与核准。部属事业单位根据部的批复,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财政部或部备案。评估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核准的,部属事业单位将评估结果报部,由部报财政部核准。
(四)公开处置。部属事业单位对经批准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处置。
第四十三条 无偿调拨(划转)的国有资产包括:
(一)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
(二)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的;
(三)因隶属关系改变,上划或下划的;
(四)其他需调拨(划转)的。
第四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将非经营性资产无偿调拨(划转)为经营性资产。
第四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部外中央单位之间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的,在与另一方协调一致,并经双方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划出方主管部门按规定报财政部审批。
第四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单位的,应按规定提出审核意见并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同意接收文件报部,经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四十七条 地方单位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部属事业单位的,在地方财政部门审批后,办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手续。部属事业单位应将接收国有资产的有关情况报部备案。
第四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无偿调拨(划转)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转移资产的,需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五)拟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 等清单;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四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捐赠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对外捐赠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捐赠报告,包括:捐赠事由、途径、方式、责任人、资产构成及其数额、交接程序等;
(四)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应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五)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
(六)能够证明国有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协议方式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严格控制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之外的直接协议方式。
第五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将按规定权限由财政部、部备案或核准的资产评估报告所确认的评估价值作为市场竞价的参考依据,意向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90%的,应当按规定权限报财政部或部重新确认后交易。
第五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出售、出让、转让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 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出售、出让、转让方案,包括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等;
(五)出售、出让、转让合同草案,属于股权转让的,还应提交股权转让可行性报告;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置换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置换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 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等;
(五)双方草签的置换协议;
(六)对方单位的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加盖对方单位公章);
(七)部属事业单位近期的财务报告;
(八)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报废、报损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报废、报损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能够证明盘亏、毁损以及非正常损失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盘点表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
(五)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六)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抵押)发生损失申请 15 损失处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处置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
(四)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坏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
(五)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供相关法律文书;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六条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第五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申请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用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后仍不能弥补损失的,提供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民事裁定书以及财产清算报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
(四)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提交其财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法律文件;
(五)涉及诉讼的,提交判决裁定申报单位败诉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或裁定书,或虽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法律文件。
第五十八条 部收到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后的受理时限同第三十三条规定。
第五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等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扣除奖励资金后上缴中央国库。
第六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现金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六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一)收入形式为现金的,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二)收入形式为资产和现金的,现金部分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利用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混合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第六十条和本条
(一)、(二)款的有关规定分别管理。
第六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应上缴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方式上缴:
(一)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事业单位在取得上述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财政部为部属系统单位开设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在取得上述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财政部为部开设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第六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管理。部属事业单位因事业发展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财政部、部根据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及中央财力情况统筹考虑。
第六章
产权登记及纠纷处理
第六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六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新设立的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 18 记;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第六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向部申请调解。
第六十七条 部属系统单位所属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部属系统单位调解。
第六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向部申请进行调解;部调解不成的,由部报财政部调解;再调解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六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部属事业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经部报财政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评估及清查
第七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第七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整体或者部分国有资产无偿划转;
(二)下属单位之间合并、国有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逐级报部,由部报经财政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七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在相关资产使用、处置行为得到批准后,应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第七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第七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益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
第七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部安排,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国有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 20 变化的;
(六)上级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提出申请,经部审核同意后实施。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开展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应当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资产信息管理
第七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单位内部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共享。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国有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七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进行报告。
第八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编制国有资产信息报告必须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编报及时,不得虚报、漏报、瞒报、拒报。
第九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八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并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第八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对国有资产实行严格管理,谁审批,谁负责,不得越级审批。部将定期组织检查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不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事项的单位,部将进行通报批评。
第八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八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
(三)擅自提供担保,出租和出借国有资产;
(四)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
(五)截留资产处置收入和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
(六)其他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八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部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处理,或不予受理单位资产购置计划的编报申请。
第十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 22 泄密。
第八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根据部授权进行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批复文件要在15个工作日内抄送当地财政专员办;部属事业单位收到部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批复文件要在15个工作日内将复印件送当地财政专员办。
第八十八条 部属系统单位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第八十九条 部管社团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条 经批准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部属事业单位,以及部属事业单位所办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按照企业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一条 本办法由部财务司负责解释。
第九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今后财政部和部有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出台,从其规定。
第五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黄何副局长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识别号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黄何副局长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识别号管理规定》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识别号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0年第4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定的有关内容,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黄何副局长对《规定》起草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制定《规定》的背景
现行船舶编码和编码体系比较多,主要有船舶登记号、船检登记号、船舶呼号、IMO号、船舶MMSI、船体号等。这些编码由不同的机构在不同的环节授予,服务于不同的管理目的。编码虽多,但没有一个国家级的、权威的编码和编码体系,也没有一个编码能够唯
一、永久的识别全部船舶,而且过多的编码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这种状况不利于海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海事监管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船舶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此,交通运输部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识别号管理规定》。拟通过该《规定》的实施,建立权威、唯
一、永久识别船舶的船舶识别号管理体系。
制定《规定》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授予船舶登记号码,并在船舶登记簿中载明船舶登记号码”。该登记号码即为主管机关授予和管理,用于识别船舶的船舶识别号。
船舶识别号管理模式
船舶在开工建造后、安放龙骨前,可以向建造地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识别号。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受理、审查。审查通过的,报中国海事局统一授予船舶识别号。号码授予信息在海事内外网公布,检验机构、登记机关和相应申请人均可以查询和打印。检验机构、登记机关在所发的证书、文书以及档案、系统中记载该识别号,以此来识别船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船舶识别号为关键字实现船舶检验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有关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信息共享。海事管理机构按照流程授予船舶识别号,信息发送到船舶检验机构,检验机构据此进行检验和发证。检验证书发放后,检验信息发送到船舶登记系统,登记机关据此办理船舶登记。船舶检验机构和船舶登记机关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防范违法行为。
《规定》的主要管理要求
(一)每一艘船舶只能申请并使用一个船舶识别号,船舶识别号一经取得不再改变。
(二)现有船舶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分配船舶识别号并发放船舶识别电子标签。境内新建船舶由船舶建造人在安放龙骨或者处于相似建造阶段后10个工作日内向船舶建造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船舶识别号;境外建造并拟在中国登记的新建船舶由船舶定造人在安放龙骨或者处于相似建造阶段后10个工作日内向拟申请登记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船
舶识别号;从境外购买、以光船条件从境外租进以及船舶由其他用途转为《船舶登记条例》适用的船舶时,船舶所有人或者光船承租人在申请初次检验或者相应检验手续前向拟申请船舶登记地的船舶登记机关申请船舶识别号。
(三)申请船舶识别号时,申请人应当提交船舶识别号申请表、身份证明、合同、船舶技术资料。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和提交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四)新建船舶的识别号应当永久性标记在机器处所主推进动力装置尾轴附近的船体内侧。没有主推进动力装置的,标记在船舶检验机构指定的位置。船舶标识电子标签应当随船携带,并粘贴在船舶驾驶台或者其他显著位置。
(五)船舶检验机构负责对船舶识别号在船体上标记的情况进行检验,并将标记位置、方式、字符等情况记录在船舶检验报告中。
(六)未按规定申请取得船舶识别号、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船舶识别号、未将船舶识别号在船体上永久标记或者粘贴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处一定的罚款。
施行《规定》的意义
(一)促进海事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的提高。船舶识别号为船舶源头管理、全程监督提供了一个抓手。船舶建造和营运中都可以以此为抓
手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比如,在船舶营运过程中,可以以船舶识别号为关键字建立起完整的船舶动态、行政处罚、事故、滞留等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和共享能力的提高将有力的支持海事监管、水上搜救;船舶拆解时,可以督促船舶结清以前尚未处理完毕的行政处罚、事故,有效打击海上暴力和商业欺诈等。通过船舶识别号管理机制的实施,能够加强船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海事服务水平。服务社会是海事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海事服务中一个基础问题就是船舶唯一识别的问题。比如对于建造中船舶,由于不能唯一识别,船舶所有权人、抵押权人等难以确认权利证书所对应的船舶,难以对权利船舶进行跟踪和监管,产生争议的时候维权困难,容易导致纠纷。对于建造交付的出口船舶,船东难以凭合同到船舶登记机关查询对应船舶的登记情况。船东、金融机构、司法机构等各方面一直呼吁海事机构加强服务,对建造中船舶强制分配船舶识别号。
(三)提高海事管理信息化水平。船舶识别号的实施,为船舶检验机构、船舶登记机关、海事管理机构现场监督之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保证信息畅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能够促进海事的信息化发展。船舶识别号在海事管理机构推广成功后,还可以在水路运输管理、无线电通信,甚至船舶工业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推广应用,使船舶识别号成为全社会识别船舶的统一办法,促
进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社会经济、行政、司法等方面都将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