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重庆市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优秀论文评选
如何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重庆铁路中学古强
内容提要:随着历史新课程的大力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本文以此为中心来谈谈如何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英特尔未来教育作用
七年的历史教学体验给我带来了欢喜,但更多的是困惑。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因此在新课程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怎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当然这方方面面包含着很多很多的内容,为此我仅从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运用这一方面来谈一谈。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而设计的全球性教师培训项目,其目标是使一线学科教师将计算机的使用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促进探索型学习。直击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拓展“优势”:教育手段的升级;教育模式的灵活;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全能的体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然而我所了解到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却是这样的:在英特尔教育教学设计的板块中,往往是老师为了自己上好课而不是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知识,一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好像过眼云烟,效果不好,这样一来可能下一次课选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机率就小了;再加上英特尔未来教育过多的仅停留在使用课件教学,很多互动式的学习仅通过课件去实现,其它模式根本没有用上,与传统的课件式教学无差异,同时在英特尔教育模式下的课件制作与运用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且通常情况下使用英特尔未来教育课件教学备课量相当大,学生特别多的班级,活动开展并非真正地全员参与,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师都不会去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也就更谈不上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作用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凭借其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合成性、智能化、交互性、网络化、个性化、延伸性的优点,在历史课堂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运用频率确实高了,可其教学效果呢?又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了,是都好还是都不好呢?一时间成了老师们议论的话题。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关键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那在新课程历史课堂中怎样才能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呢?为此我对本校近30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要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作用,必须注重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实用性。
问卷调查显示: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历史课堂中,希望教师多讲一些相关的内容的学生占34%,希望教师尽量少讲的学生占9%,希望教师不讲的学生占7%,希望教师先观赏后讲的学生占41%,因此在有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历史课上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或不讲必须深思,这实质上就是新课程历史对教师使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要求。然而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程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来教学很轻松,于是使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时随心所欲,完全是临时来拼凑,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来说根本不实用。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不再强调面面俱到,很多内容都要由教师来给学生补充,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作好充分地准备,无论是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哪种手段教学都要从实用性出发,教学设计时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使用的方法,如激发兴趣法、创设情境法、推陈出新法、启迪思考法、强化重难点法、直观演示法、视听结合法等,将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技巧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英特尔未来教育过程中的“散”、“乱”。
一个好的英特尔未来教育课件,应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能刺激人的多重感觉器官,使人赏心悦目,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英特尔未来教育课件的制作,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里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这样做,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教学手段始终为教学目的服务。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我制作了一个专门欣赏的课件:“看看”——宋代的官服分朝服,祭服和公服三种,看官服要注意一点:让学生知道官服实际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冠、带、衣裳、靴的结合体。女服,要求学生观赏女服的瘦长的服身,封闭的领口和大衣袖等特征,从而认识到完全没有唐代的开放、宽大和胡化的痕迹了。当时我为了美观就把现代的一些服饰的图片和一些明
星在扮演一些宋代人物角色时的服饰图片放了上去,后来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发生的偏差,就开始议论起现代的服饰而把主题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尴尬局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直接把那些多余的图片删除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就完成了预定计划,而且还通过这一现象去了解宋代社会。
此外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还得注意一个问题:放映影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兴趣已被观看影片的激情压制下去了,所以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最好少讲一些内容,让他们选择性地看完以后再讲,这样效果会更好,要不然学生还会厌烦,看也没看好,听也没听好。
二、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作用,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而言,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设计过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通常是以幻灯似的简单演示居多,学生反而学习起来无味,不时还对老师使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产生反感,从知识的落实角度看,有时一堂课下来往往还没有传统教育方式下的效果好;在讲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在共享的资源库中寻找并简单地播放历史电影或是一些历史故事片,学生是“一看而过”,以至于有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是娱乐课;通过网络共享互动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现在的学生并非“等闲之辈”,课堂上单一地以网络教学,又让学生认为是在寻找信息一样,于是在网络上是“我行我素”,这对于新课程历史教学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而问卷调查显示:86%的同学喜欢历史课上播放历史影音片段,其中50%的学生非常喜欢;94%的学生支持历史网络教学,其中45%的学生非常支持;在选择英特尔未来教育方式时,40%的学生更易接受自主设计方案,41%的学生更易接受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收集使用资料。从以上结果看来,学生接受不同方式的教育提示了我们在新课程历史的教学中应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英特尔教育的教学设计板块中设计问题要多给学生思考空间,准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充分,各才能有效地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作用。
三、要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作用,必须将“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有机地结合。
现行的历史新课程史实内容大为减少,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隐形地提高,而最为特别的是在新课程中设计了很多的主题活动(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
上也常常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在开展的活动中却忽略了一些问题,往往是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甚至不清楚这一活动对学生究竟有没有作用就开始开展,所以一些活动是散漫的、肤浅的活动,是一种形式上的活动,没有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效果,因此英特尔未来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对学情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活动便显得尤其重要。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特点是基于网络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共享,以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参与式学习和研究。”在这里以我的一堂活动课为例来说明:这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所学知识写成演讲稿进行比赛主要是围绕说明——台湾、新疆、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时我安排的是两课时,第一课时,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教学:网络查询——或搜索:台湾、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相关文章。将学生分为三组台湾、新疆、西藏各为一组,选出组长,结合本组内容,将网上的资料与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开始写演讲稿。(随即给学生讲明如何结合自已小组的内容来写演讲稿)第二节课前一天,各小组将每小组选出的三篇演讲稿交至我处进行审阅,并作修改。第二课时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以自觉自愿的形式,由选出的三组代表共九个人上台演讲。每组选一人当评委再加上老师,最后老师对每组代表的表现进行说明,并鼓励同学们以后积极参与。并将优秀的内容,推荐到校刊《铁中》发表,同时在全班进行表扬。然而在这里我却忽略了这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估计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很好的估计,没有做到“因才施教”,因而活动的效果也就谈不上了:首先是在收集资料的课堂上就乱了,开始还好,一些学生能去找一找,但找了也没有即时的收集起来,由于是让他们自己去上网收搜索,学生往往趁老师去看其他同学的时候在打游戏或是在网上看其它的东西了,还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聊天,一节课除了老师给他们找的能收集以外,没有其它更新的资料了——网络教学失败;其次,由于他们所收集的也就只是那天老师给他们的资料,因此交上来的演讲稿也大都是千篇一律,我的审阅是无从下手,幸好还分成了三组不同的内容,要不然可能全一样了——演讲内容失败;最后,演讲又是白白地浪费时间,他们各组的代表要么是没选,要么是上台了就照着念,要么就是„„而每组的评委又是主观的乱打分,总之是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评分失败。但仔细想来问题出
在哪里呢?应该说这次活动课我利用教材的空间来说是完全做到了“因材施教”,可就是没有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做到“因才施教”,即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板块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提前学情分析,因而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差之千里,网络也没有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结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因此,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空间的同时,必须把“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有机地结合。
四、要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作用,必须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讲得多就会使整个课堂没有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了,学生学起来是死气沉沉地,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如果让学生讲得太多,就会出现内容千篇一律地或是课堂的纪律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的现象。而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的需求——“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历史新课程的主题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因此在课堂中活动也多了,加上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为老师节约了写板书的时间,给课堂的活动时间无形增多,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好英特尔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各模块中,始终贯穿着交流、协作共享、合作学习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历史学习主题分组进行研究相关的问题,并就学习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帮助,最后全班共享探究结果,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展示探究学习结果。”实质上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正适应新课程教学关于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51页。)
当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些实在的问题: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计算机“遥控”教师的现象存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一定情况的固定化容易造成教师、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疆化;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容易产生干扰因素,课前的准备相对投入时间更多等等,但我相信这些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综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怎样去探索新知识,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新课程实施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使每个学生能真实地融入到历史情境之中去认识历史和感受历史。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我们只有不断去探索,深入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方向,才能极大地发挥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推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向前发展。
第二篇: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从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出发,引发了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和形式的创新和革命,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载体之一。如何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全新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倡导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与实际教学有机整合,这就要不断的挖掘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利用学生的基本技能,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学好语文。
关键词: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语文教学 运用
几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让我从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形式上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从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出发,引发了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和形式的创新和革命,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载体之一。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优化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采用e-Learning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讲授、模拟、操作等模式转变为探究、合作、资源型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学习方式是以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学习,与新课程改革一样,它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再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从网络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探求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
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全新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如何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倡导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与实际教学有机整合,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应用价值,来优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让学生持续保持着“乐于自学”的心态。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挖掘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利用学生的基本技能,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学好语文。
一、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挑选确定研究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局面,改变以往教师只知教教材,学生只知学教材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增大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开发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让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师生双方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充足空间,让学生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的去学习,去创造。提高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挖掘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十分的重要。在许多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提出一些有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就应该及时抓住,成为语文学习中的研究话题。
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内容浅显,主题鲜明--“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但文章关于“地球资源遭受破坏的现状”这个重点内容只作了简单的介绍,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教材对本组课文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和收集有关的资料;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有资料互相交流,有问题共同探究,通过集体努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也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专题研究法”。首先让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地球有多大?地球的地质结构?地球有哪些资源?目前地球资源的现状如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吗?如何保护地球的资源?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从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出发,由教师“以教为中心” 转变到“以学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筛选。拟订了我的单元计划,设计好框架问题。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语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活动。
学习《圆明园》一文,我播放圆明园的两组动态画面(圆明园辉煌景观;圆明园劫后惨相)。营造了这个至真至美至丑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学生有感而发,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了问题。在学生的质疑中我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探究的三大主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然后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要学习研究的角度,开展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篇课文《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学生学完后,很多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典型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葛亮、周瑜、刘备、曹操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议论话题。在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曹操的认识较为片面、较为负面,认为他太多疑、太谨慎,甚至有些愚蠢。这样的认识偏差是有原因的。因为学生接触的是有限的文本,曹操的言语不多,且总以败将形象出现,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曹操作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呢?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都有哪些才能?他有怎样复杂的性格和鲜明的个性?这些研究性的问题一下写满了我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全面的认识曹操,我拟好框架问题,以“看历史风流人物——曹操”为研究的课题,开展了一次语文研究性学习。
在语文的课堂上,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就会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引导自主研究学习。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量的激增,信息传播速度的迅猛,是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适应的。网络,以它独有的特性涤荡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冲击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观念。网上教学,可以打破地域和只能在课堂教学的局限,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网络教学还可以融合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传授知识,资源丰富,交流方便、迅速,能够实现远程、开放交互式教学,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是丰富的。当计算机接入校园网,校园网直通INTERNET,网络就成为一个开放的阅读平台,孩子们可以方便地在其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但网络实在太大了,这对于那些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要快速的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不容易。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上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源?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网络导航。尽量缩短孩子们无效劳动的时间,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网络导航的方式主要包括:
(1)信息代理。教师事先根据研究课题,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信息资料,与之结合构成一个学习资源库,构建成一个学生的学习网站。
如研究学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课题时,我根据课题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从图书、因特网上查找、选取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复印或拷贝等方式进行搜集,再经筛选整合,将资料归纳为“可爱的地球”、“人类的破坏”、“地球资源”、“地球的保护”和“相关的网站”“网上论坛”等几方面内容,制作成主题网站,供学生阅读、探究时交互应用。学生在学习时,自己确定学习研究的角度,能快速地查找到所需资料。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大量的知识:地球有多大;地球的地质结构;地球上有哪些资源;地球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地球资源遭受破坏的现状;如何保护地球的资源等等。
(2)网址推荐。一般地说,教师应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站点,并能大致区分他们的侧重点和优势,在网络阅读平台上做好网址推荐和相关链接,让学生能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比如,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的相关网址推荐如下:
三国演义全文:http://
曹操的军事才能:http://www.xiexiebang.com/novel_view.asp?id=206
曹操专题:http://www.xiexiebang.com/info_Special.asp?SpecialID=2
(3)搜索关键词。在运用google搜索相关信息时,关键词的确定很有技巧,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网络经验,向孩子们权威推荐搜索关键词。还要告诉孩子们一些关键词组合的技巧。搜索关键词能快速准确地查找到相关的大量信息。
在老师网络导航的引导下,通过网络搜寻,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声音和影像。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无限链接、延伸、拓展,极大地丰富学习的内容,研究的主题也得到深化和升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使学习方式更开放、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内涵更深刻。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学习、感受、体会的过程,为孩子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
比如学习《圆明园》一文,我根据设制好的单元问题,事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大量信息,经过删改、充实、重组,形成了一个“圆明园学习网”。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通过这个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了学生的学习背景资料和各类感性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生能通过网页,通文路,感其情,晓其心。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浏览网页,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打开“课文学习”可以欣赏到优美的全文朗读,还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点击,戴上耳机,反复自读、自听,也可找伙伴互读、互听、赛读,从优美的句段中去感受、去想象。需要了解圆明园总体布局和宏大规模的学生,可以点击“圆明园布局”链接,从中可以看到圆明园的全景图,了解到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的具体分布情况,感受何为“众星拱月”般地环绕。需要探究圆明园何以被世人称作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学生,通过点击“建筑”链接,便能欣赏到“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依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还可欣赏到具有异国特色的西洋景观。这些迷人的风光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学生通过点击学习包中的“收藏”按钮,浏览其中所呈现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实物图像,便可理解圆明园何以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了。在这样自主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的有兴趣,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利用学生基本技能,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个人或合作创作自己的研究作品,在展示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圆明园》一文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由组合,选择最喜欢的文字、图片,制成幻灯片,写上解说词,像小导游一样向大家介绍。学生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自己积累的词句,对圆明园的宏伟美丽进行描述。在论坛上学生还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开展网上辩论会。
在研究学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课题后,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学生纷纷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有的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了关于地球资源的破害和如何保护地球资源的演示文稿。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了一幅画:画上画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她看起来痛苦万分,火星医生正在给她看病。画的上方写着“救救母亲,救救人类”;有的同学合作制作了一个宣传保护地球的flash动画;有的同学合作办了一份主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电子小报;还有的同学在BBS上发表了自己学习的感想,保护地球的倡议书等等。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动力,给语文教学带来的魅力。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收集资料,学会怎样利用现代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分组合作研究,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和动画,学会动手操作,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资料:
(1)“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 实施新课改的载体 陈年忠(2)《语文网络教学的思考》——王 毅著《基础教育》
第三篇: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关键所在,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从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来看,反腐倡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认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把教育放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突出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反腐倡廉教育对党员干部廉政行为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才能使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使党员干部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牢记宗旨,廉洁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表明,注重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特殊功能,将教育与制度、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有效防止腐败、治理腐败。
反腐倡廉教育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广泛性。反腐倡廉教育应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在抓好干部教育这个重点的同时,还应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与思想教育、纪律教育、青少年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并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自觉地与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通过创新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腐倡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 1 程,既要依靠各级党组织进行组织教育,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既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既要运用传统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因此,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成效,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大格局。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自律,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广播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 文献纪录片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地纪录了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滔天罪恶。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电影、电视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不少学生正在收看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澜。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当然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程,也不能播放那些严重失实的影视作品,应注意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适当运用。
第五篇: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出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历史地图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
可通过历史图册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2)改革历史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二
课题的界定 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势在必行。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学习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那么,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更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只有充分的利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这本身也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
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充分的、有效的在历史课上使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一种捷径。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标
(1)历史事件发生位置的探究 目标如下:
①能够形成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点敏锐觉察的能力。
②能够理解且形成位置变化观和位置联系观。某个区域因为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历史事件的发展。
③能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
④理解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⑤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初步形成区域间相互依存的观念。(2)事件发生地点特征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应突出下述目标:
①能够把握认识地理要素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历史事件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能够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来认识区域特征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的条件。
③形成地理环境对事件影响的整体观和差异观。
④通过区域差异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或社会习俗。
(3)历史事件发生与地理位置因果关系的探究
任何地理事项的产生,都是各种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目标: ①理解且逐步形成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观。
②能够初步运用因果类比法、因果关系的归纳法、主导因素法、借比法进行探究。
③能够运用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的推理方法进行探究。④能够把握分布成因、特征成因和过程成因的要点进行探究。⑤发展对于因果关系的直觉能力。(4)历史事件过程的探究
历史事件过程是指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时间的评价看法等等。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目标: ①发展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想象和预测能力。②能够把握历史事件过程的要点进行探究学习。
③能够通过历史事件观测和模拟试验法来探索历史事件过程。④形成发展和动态的地学观点。(5)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的探究
教师应关注下述目标:
①在观察和领悟空间格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越地域联系历史能力。
②在体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横向、纵向联系。
③在领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熏陶和养成学生宏观的历史学思维能力。
④形成对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
⑤通过相互作用的探究,理解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⑥形成历史的联系观。四
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内容
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地图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综合知识的陶冶,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通过地图册对地区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五
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七、八年级学生 六
研究方法:(1)完全归纳法。(2)因果归纳法。
(3)课堂具体实施,通过课后填充图册完成情况总结经验。(4)通过识图测试题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图与历史史实结合情况。七
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填充图册中,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养成。
八
研究实施计划: 1 准备阶段:2017年3月
①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③撰写开题报告,设计问卷调查。研究阶段:2017年4月—2017年6月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3 总结阶段:2017年7月
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
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十
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夏艳锋
成员: 李万里 王茜阳 樊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