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解体读书笔记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列宁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得新理论。斯大林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但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曲折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斯大林强调的是对立、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不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重要原因。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也是完全不相容的。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最佳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是严
重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本来它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地调整,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教条主义地对待社会主义,更由于个别领导人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以致这个模式被固定化、长期化,成为了一个僵化的模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使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了不少的弯路,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实践证明,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在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而且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
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
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他通过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1、勃列日涅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70年代下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眠。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进行新一步的改革,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3、结果:
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启示:
①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③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④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⑤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⑥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⑦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一、外部因素
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争霸拖垮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地否认民族矛盾和问题;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建立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国家体制,是一场失败的试验;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淡化民族意识,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利的观念;予民族自决权新含义,以淡化民族自我意识和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少 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关系;持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策是党的生命,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戈尔巴乔夫的主要事业是使国家实现深刻的民主化,正是他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引入了竞争性的选举制,使从前只停留在纸上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成为现实。
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时,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歪曲了社会主义,他要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于是,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原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搞了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选举,这也成为苏联混乱和灾难的开始。问题不在于给民众选择的权利,而在于这种“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方案极不科学。一切权力归党有弊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同样不行。事实证明,立法与行政合一的苏维埃体制行不通,哪怕它建立在普选制的基础上。到 1990年不得不转向总统制、多党
制和三权分立。在设立苏联总统职位的同时,各加盟共和国也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总统和最高苏维埃,既然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本国公民,他们必然向本民族负责,政治精英与地方分离势力结合起来了,联盟的命运则取决于地方领导人的态度。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力量,民众的激进要求不允许进行渐进式改革,戈尔巴乔夫被历史的大潮裹挟着前行,最后走上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建设市场经济之路。这条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戈尔巴乔夫犹如在惊涛骇浪中驾驶着一条小船的船长,他缺少高超的技术,在没有到达目的地前就翻船了。
斯大林所建立的、后来一直延续下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其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让老百姓无法了解外部世界;对内加强控制,让民众只能服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时改变了这两个重要条件。戈尔巴乔夫放宽了对苏联居民出国的限制,同时引进了许多西方的电影,特别是美国的大片,让老百姓看到了西方富足的生活,对苏联的体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辛勤工作的苏联人却要忍受日常生活用品的短缺,财富都到哪里去了,人们的劳动意义何在?政治体制改革,使苏共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给了人们释放几十年积怨的机会,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一下子都从地下冒了出来,苏共长期宣传的价值观崩溃了。
对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责任,他没有及时革新联盟,化解地方的不满,但更主要的责任还要由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来承担。如果俄罗斯联邦不独立,革新后的联盟还是可以保留的,这个联盟可能没有波罗的海三国,没有格鲁吉亚、乌克兰,但是不能没有俄罗斯。正如俄国著名学者齐普科所说:“许多普通人也把罪责推到戈尔巴乔夫身上,原因是他们对自己迷恋叶利钦感到羞愧、对他们作为最后的傻瓜没有经得住民主派的规劝和许诺感到羞愧。苏联解体实际上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而首先是俄罗斯联邦人民的过错,首先是积极支持俄罗斯联邦享有主权的思想、俄罗斯联邦从苏联分离出去的思想的俄罗斯人的过错。要知道
确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代价太大了。他留下的许多遗产值得研究,在此,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的叛徒”或是西方的代理人为其定性,这是不客观的,戈尔巴乔夫也是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不能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苏联的改革,中苏面临的条件完全不同,苏联已经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到了极致,经过 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没有人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知识分子、改革的领导人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正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斗争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当然,掌握大权的戈尔巴乔夫要为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他不是英明的领袖,没有建立起一个领导改革的团队,他也揽权和自私,不能任人唯贤,他坚持任命的亚纳耶夫、西拉耶夫、亚佐夫等人都威信不高,最后正是他们发动的“8?19”事变加速了苏联的灭亡。但是,戈尔巴乔夫又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别无其他的选择,这又能怪谁呢
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加盟共和国丧失应有的自主权:大林实行党和国家干部一体化原则,即“党的干部是党的指挥员”,同时也是“国 家领导机关的指挥人员”,以便于把党内高度集中制原则推行到国家体制上。这样一来,形成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加盟共和国失去经济自主权使各共和国无权领导和管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工作。俄罗斯人占据中央权力机关的主导地位,违反民族平等原则,俄联邦共和国处于特殊地位,违反各共和国平等的原则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众多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变成了压迫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而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并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斯大林人为地制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镇压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反对强制农业集体化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借口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迫害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强迫迁移十几个小民族,迫使他们过集中营式的生活;以武力胁迫波罗的海三共和国加入苏联,埋下了民族分离的火种;制造“犹太人复国罪”和“医生案件”,掀起反犹太人运动;赫鲁晓夫借口批判“民族分离主义”,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勃列日涅夫压制民族自主的要求,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联邦制的变形与民族矛盾的加深,俄罗斯民族享有特权地位,长期以来,实际上是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强制推广俄语,旨在实现俄罗斯化。长期以来,由于苏联领导人继承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因而引起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
第二篇: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
近日,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而苏联亡党亡国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在苏联亡党亡国的戈尔巴乔夫因素和戈前时期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后者是根本原因。因为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右是“左”的反动,是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
有人认为苏联亡党亡国主要原因是“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这个说法没有时间概念,容易否定苏共70年历史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 “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亡党亡国。“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考虑,从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二〇一四年三月三十日
第三篇: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一)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0多年中,历经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及世界大战的磨难,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令帝国主义胆寒,令世界人民向往。曾经的老大哥却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源在于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引发的矛盾和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加速了危机的爆发,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我看到戈尔巴乔夫要大力实行多党制,大力推举民主化,部国家中心移到政治上等等不正确的措施时,内心非常的纠结。一个总统连国家的利益也不顾,人民及共产党利益不顾,在解体的当日还不知悔改,任由国家的衰败,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问自己的养老金以及别墅问题!
苏共执政后,党担负起了国家发展的经济任务、政治任务和文化任务。但是,在党的战略思想中,却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使经济战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的局面。这一切,使得人民的福祉销匿在了个人政治奢望的围栏下。
人们对物质状况恶化的不满,导致对苏共失望情绪的增强和对改革的不信任,社会上对改革者的支持减弱了。苏共党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也充分利用了社会上对市场供应状况的不满,这一切加速了苏共的瓦解。
正是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使党内和整个苏联社会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不仅表现在可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标上,而且隐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而在改革进程中,苏共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毫无节制的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与革新苏共的进程,恰恰迎合了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那些对苏共的疏离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当的措施不仅未能逐步地缓解与化解矛盾和危机,相反却加速了矛盾和危机的总爆发。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伟大的苏联覆灭在所难免。
我相信各个国家领导一定会以此为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不为个人利益所动而牵连自己的人民!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
(二)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体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长期以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效果,是苏联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比如说,苏联用于军事方面的支出过大,导致民众极为不满。而且,苏联的经济状况一度出现危机,通货膨胀率高于1000%,简直难以想象。从结果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失败的,但从过程中来看的话,其实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全可以在这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正,但是很遗憾,苏联并没有实现,不过这倒是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教训,也不能算是彻底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推行了>国际政治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偏离的马克思学说,偷换概念,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更高的实惠,使得人民逐渐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民心涣散,经济衰退,这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同时,也暗示的解体的到来。
西方的和平演变
逐渐的,时代主题开始向和平与发展转移,苏联这种僵化,发展缓慢,过于集权的体制进一步暴露了弊端,很明显,这种体制已经不能使苏联得到很好的发展了,苏联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处于了劣势,这种体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渐渐失去了人民的拥护,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得偏离甚至违背。
2、必须以民为本,不可以一味的为了统治国家而不顾百姓感受,应将较大的财政支出用在人民福利上,而不是军事储备上。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做好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出现大的经济波动,要让百姓生活的轻松。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资产阶级和平演变
5、关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加强党建,增加凝聚力。
车辆081 吕程 0807070305
苏联解体观后感
(三)视频的最后,列宁像被推到,共产党员被被赶出办公楼,有的甚至被杀害,看到这里我举得很心痛。这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功绩被全部否定,多么的不公平,但却又无力改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产主义国家的苏联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苏共,仿佛在一夜之间走进了坟墓。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维埃之所以下场如此亦并非着一夜的改变,可以说苏联淤疾已久。从斯大林的激进式改革,苏联的发展已经埋下了不定时炸弹,后继人无所作为,即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就直接引爆了这颗炸弹。
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想,苏联时期,人民并没有得到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现在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明显比苏联时期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留恋苏联社会的原因,也正因为此苏联才走向了尽头。这样来讲苏联的解体也就没什么好心痛的了,当一个政权的存在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甚至于损害人民的利益时,等待他的必然是灭亡。从片中我真的感觉到人民实在是很实际的,谁给他们好处谁就是上帝,前一秒无比崇拜的人,下一秒就可能被唾弃,这一切只与利益相关,人民追求>幸福的力量是可怕的,所以说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绝不是个人意思或个人英雄主义能够决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来都应该是政治家的座右铭,想巩固一个政权一定要让人民得到实惠。
那么究竟是原因什么导致苏联的解体呢而作为世界上另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可以从苏联的问题中得到什么经验呢
首先,民族矛盾。苏联的领导人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在实际情况与理论不相适应的条件下,就主观的认为一切的民族矛盾都已经解决。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加快民族融合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民族矛盾,在民族关系中潜伏下巨大的危机。从苏联建立、发展和解体的实践来看,由于执政党及其领导人的过失,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被人为地掩盖起来,而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改革政策诱发下,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民族分离运动,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这些东西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得到彻底改变。
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而民族问题一般都具有长期又复杂的特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正确认识本国实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这不仅对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必须遵循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决策,运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确引导和妥善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从这一点看,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官僚主义和腐败。自斯大林上台后,苏联由列宁时期的相对民主的政治环境逐渐转变为个人集权、专行独断的政治体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苏联的这种集权体制客观上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有学者认为带头搞垮苏共和苏联的,就是他们本身的官僚特权阶层。官僚特权阶层的子女,凭借父辈的特权地位,能够轻易地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为了解决干部工资不能无限制提高的问题,甚至公开出现了'红包'现象。而苏联的领导人,像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更是带头搞起了腐败之风。改革派与反帝派日益激化的斗争,让党内与国家都乌烟瘴气。最终泛滥的官僚特权与腐败,引起了人民群众对苏联党和政府的强烈不满,而后被人民抛弃。历史证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政党将毫无立足之地。
对于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强调要保持党内的纯净,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但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党政军企内部,还是在其他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腐败。近年来,一批中高层腐败分子的相继被揭发,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根除腐败的决心,但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改变。
再者,改革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失去平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出路无疑是利于中国发展的。我们不能像苏联一样盲目的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要知道任何道理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一步一个脚印,摸索着前进,工业农业要平衡发展。苏联那种牺牲农民利益而换来的重工业的的发展,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后盾。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得不说,中国农民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中国也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一点从城乡人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等可以轻易看出。现在中国也实行多项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农业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基础,要发展的更好,首先就应该解决基础的问题。
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的来说,击垮苏联这个巨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我们求发展,求进步,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腐败腐蚀了我们自己。任何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政策和制度都将失败,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政体都会腐朽。
劳记前人的教训才能更好的走自己的路,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七年制
08级六班
王欣
第四篇:纪录片《苏联解体20年》
全局看了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深深地受到教育和震撼。该片围绕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党的建设的八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每个方面都有我们应该认真汲取的教训。该片充分发挥电视电影艺术的优势,把经过十五年沉淀和思考的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画面系统形象,论述深刻透彻,看后能够引发人的深入思考。
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的74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
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革命实践在一个国家变成了现实。列宁主义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实践和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阶段性任务和发展战略。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清醒地看到,俄国无产阶级的中心任务已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继续用赤卫队进攻资本”,不是继续进行国有化,而是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对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全民计算和监督。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然而,这一计划刚刚开始付诸实施,苏俄国内外敌对势力就发动了国内战争。
战争中,国内粮食极为短缺,城市饥荒严重,奸商哄抬粮价,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严重扰乱了市场,威胁着新生的革命政权。
由于在战争环境下物资奇缺,布尔什维克党适时采取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政策。比如,强行征集农民粮食,甚至包括生活必需的所有粮食,以“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甚至在流通领域试图取消货币,实行实物分配制等。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苏共的历史悲剧昭告人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更加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要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坚强思想保证。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在政治上做到清醒和坚定。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党近年在抓经济发展上下了较大气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对党的建设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放松,因此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可以说,苏共是自己搞垮了自己,干部是自己打倒了自己。我们既要善于从宏观层面总结反思党和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着力在微观层面把握解决所在地区和单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近年来对涉足非法利益格局一般干部问题不时有所反映的事实,警示我们不能存有任何懈怠和侥幸。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上个世纪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运史上和世界范围内特别重大的事件。苏共和苏联是在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80%、党员人数达到两千多万(占人口的10%)、核力量足以反复毁灭全世界的情况下覆亡的。它的发生,有很多教训可以总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把前人的教训转化为我们的经验吧。
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的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中央、社会成员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在改革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家庭财产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下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过去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犯过错误等等因素的影响,党内党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高举旗帜,用科学的信仰、理论、目标来统一全党思想,引导全社会的认识。
苏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苏联在大民主中解体了,社会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乱,无限制的民主显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在苏共历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也留下了瑕疵,给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以攻击的口实,也给了领导者把全党引向错误的可能。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维护好民主集中制。
苏联后期,由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结构失衡,重重轻轻,农业更差;这就给了“反对派”以攻击的理由。问题被无限夸大,借“改革”之名用更危险的休克方法来转换经济体制,以致国家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对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符合国情,搞得非常成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进步,力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苏共”1917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14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如在片中看到的戈尔巴乔夫时代,戈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苏共”党内出问题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教训十分深刻。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告诫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要居安思危,要充分认识到如今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象苏联那样,出现国家四分五裂、内乱外患,就没有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局面,更没有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苏联解体观后感
《居安思危-苏联解体》观后感
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
2014年3月12日,我校全体党员教师在三(5)班教室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
看了该片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震撼,使我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的内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时隔20年,再回头看苏联的荣辱兴衰,我内心深有感触,它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履行职责、开拓创新、永不叛党!
我认为致使苏联亡党亡国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度集权的党建模式是苏共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苏共几任最高领导人,莫不是权力过于集中,一人独大,又缺乏体制监督,孰不知这种现象如放在一些屑小小人手里就是灾难。戈尔巴乔夫时期更是大搞特权,排除异己,为所欲为,最后逐渐形成了脱离、背离和最终背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权阶层和像戈尔巴乔夫等人这样的代表人物。
二、意识形态崩溃。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几个野心家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张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模式,“背叛了党和人民”,全面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彻底背叛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苏共74年执政地位的丧失,使国内经济严重下滑,政治动荡不已,意识形态领域混乱不 ―1―
堪,精神消极颓废,社会矛盾叠出,人民群众遭殃。
三、实行政治多党制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向国内外塑造所谓“公开”、“民主”的亲民形象,一是推行无休止的“公开性”,致使苏共高层内部矛盾公开化,加剧了苏共内部的分歧;二是推行所谓的“民主”,致使指导思想多元化,各种非法组织、党派林立,活动猖獗,且听之任之,导致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只能是内忧外疾,导致亡党亡国。
四、改革措施不力,发展方向不清,经济私有化,通货膨胀。
虽然推行了所谓的“经济改革”,但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举措,没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是苏共败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通过观看和认识苏联亡党亡国这一重大事件,对我们来说,具有较强的警示教育作用,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片中所作的深刻剖析与揭示,有助于领导干部居安思危,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必须谨记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政治立场坚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章,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更加自觉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我党永葆纯洁性!使我党永葆先进性!让我们警钟长鸣!
2014年3月15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