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时间:2019-05-15 05:3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第一篇: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人都有这个共性:希望看到和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的成长经历,并且总是喜欢与之对

也正因此,我喜欢上了洪战辉写的《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这本书,书中记述了他在12年里,尽管生活已够艰辛,但仍然抚养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以及他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事迹。

从他的文字里,我能体会到他在成长时的挣扎、奋斗、坚持。更因为背景的相似,我把他当作我的航标,我的指路牌。当我失去斗志时,当我消极沉落时,当我痛苦得无法自拔时,我就会翻开我当时的笔记,与洪战辉进行心与心零距离的交流,看完后我又会鼓起勇气,向榜样一样再次努力奋斗。

他比我的情况更糟,母亲离家出走,弟妹有得上学,家里除了他自己根本没有其它劳动力。于是,他得想尽办法赚钱,让这个衰弱的家不至于榻倒。

12岁,就12岁的他,就得思考怎样面对苦难这个问题,就开始了为家人遮风挡雨的艰辛生涯,就得一边艰难求学,一边抚养妹妹。他曾卖过冰棍,曾在校内推销笔芯、纸巾等,曾起早摸黑收割庄稼,曾到菜市场卖菜,年幼的他就得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养家。

生活的艰辛并没让他放弃“考上大学”信念,再苦再累也得考上大学,这样每天他最多只能睡3.4个小时。考上大学后,他一入校就勤工俭学,因为他这个人诚恳、做事认真又有经验,他成为好几个产品的校园代理。再加上他的广博知识,成功策划了几个营销方案,又收获了不少。

他无时无刻都在担起自己的责任,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他总会笑着面对这些苦难。书中口述的语言让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让我好敬仰他,让他成为我的航标,人生的又一个榜样。

当然他也有过悲伤、痛苦,他在这本书上说:“面对苍天,我诅咒老天的不公,为何要把这么多的痛苦压在我的肩上?在极度困厄之际,我甚至也想到过死,想到过离开这个世界。一了百了。但一想到患病的父亲,年幼的弟弟妹妹,我的心又软了。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我走了,他们依靠什么活下去。”

他接着说:“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止我前行的决心,求学的欲望,没有因为困难而显得苍白。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但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

是啊,当苦难成为他人生的必修课时,他选择了坚持,挑起责任,历经痛苦、挣扎、奋斗、坚持,洪战辉站起来了,成为让人敬仰的挺拔大树。

让苦难成为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该如何面对呢?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那你们呢?。。。

第二篇:观《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有感

在苦难中成长

——读《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有感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的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他,入选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他,就是洪战辉。

《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可以说是洪战辉写的一部自传,讲述了他在那12年的艰苦历程。曾经的他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拥有和谐家庭与幸福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的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忽然站在幸福的悬崖边上。当时他仅12岁,而在这小小的年纪,洪战辉就不得不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幸。

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后,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并不得不担当。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侍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从此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为了抚养妹妹,让她吃的有营养,洪战辉便去掏鸟蛋、抓田鼠,即便有时致自己于危险之中。为了供应父亲的医药费以及自己与弟弟的学费,他不得不利用一切时间与方法赚钱。他曾经在庄稼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曾经冒着炎炎夏日在村子里用力叫卖;他曾经在工地上辛苦奔波;他曾经在学校的每个班级上推销产品……在他拼命赚钱 的过程中,他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但也遭受过挫折和沉重的打击,甚至被报复导致左眼近乎失明。有几次当他被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他曾想过自杀,一了百了,但当想起父亲、弟弟妹妹的时候,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动力。

最终,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靠着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尽管生活拮据,但他却不愿做按手印的特困生,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自己拿钱资助其他困难的同学。

12年的风雨,他在苦难中慢慢成长,他经历了很多同龄人无法想象甚至无法承受的困难,但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低头、没有认输,而是变得越来越坚忍、顽强、乐观。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尽管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不管在哪个年代,不管哪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一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许就像这本书所说的,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今天的年轻人,包括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在人生大课堂上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呢?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不少人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衣食无忧,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显出脆弱的一面,无助、消极、悲观甚至是绝望。洪战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所表现出来的坚定顽强、从容执着,就为今天的青少年,乃至所有人树起了榜样,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从他的实际中,我们可以明白:苦难能磨砺一个人的心智,能教会人成长;苦难不值得炫耀,在苦难中奋斗,才会赢得尊重。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反思,为什么当下的青少年没有像洪战辉那样面对生活坚强不屈、执着奋斗的态度。那是因为中国式母爱、父爱的过度泛滥,致使青少年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安逸和谐的环境中。而正是这一安逸的生活,让他们丧失了独立,被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从而缺乏社会阅历与经验,使得他们一旦脱离原来的生活,将无法生存。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就应在苦难中成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有担当大任的资格。

苦难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只有奋斗,经过不断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三篇:当服务社会成为必修课

当服务社会成为必修课

2012-04-26 06:41 来源:新华网

蔡华伟制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闻背景】

最近,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把社会公益服务列为必修课,占1学分。据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都有相似举措。将社会公益服务纳入到学分体系中,效果如何?值得探讨。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把社会公益服务纳入到学分体系中、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量化考核,还是件新鲜事。

“有的学生并不是自愿参加志愿活动,而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但这也确实能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其实拿到这2学分并不难,学校只要不管得太死,设太多限制,我还是可以接受这种量化考核的。”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09级本科生王帆对记者说。

公益因何与学分结缘

“通过这项举措落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社会需要。”从操作层面来看,量化考核确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最快、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其实源于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今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并加强了分类指导、增加可量化的工作标准,明确各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和学时等基本要求。

这也是很多学校在长期的志愿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结果。经过去年一年的试运行后,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今年正式将社会公益服务纳入学分体系。院党委副书记崔永根认为,这一举措是现代教育思...全文 >(来源:新华网)16条相同新闻 >

第四篇:阅读成为必修课

阅读成为必修课——昌乐二中的特色阅读

假如把阅读纳入高中甚至高三学生的课程里,并严格规定每周不少于四个课时,你信吗?如今,在昌乐二中,这样的做法早已变成了现实——从2004年秋季开始,阅读课成了昌乐二中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从初一到高三,分别设置十节到四节不等的阅读课。之所以变成了现实,是因为这样的安排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从来不叫课外阅读。‘课外’让人感觉名不正言不顺,感觉可有可无,所以首先要为阅读正名,开设阅读课。”昌乐二中教科室主任、书香校园行动的积极实践者徐振升说。“我们上语文课,用两节课的时间解析800字的一篇课文,而一节阅读课学生阅读量可以达到一万多字,800字解析量的效果和一万多字阅读量的效果是不能比的。这么大的阅读量,三年下来,他还能不会写作文吗?现在中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难题就自然解决了。”随意走进昌乐二中任何一间教室,你都有可能会看见同学们在读《红楼梦》、《水浒传》、《家》、《春》、《秋》等名著。

这还是记者第一次在一所“县中”里看到如此情景:学校安排自习课让学生读一般学校所称的“课外书”。前不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一项对天津市14135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课外书“魅力”不敌看电视;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重读图轻读文;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等。这样令人失望和担忧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天津,中国读书人口的大量锐减和学生读书“单调”到只有课本和教辅,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感到了危机。

有教育专家称,不是学生不愿读,而是学校不让读,即使学校让学生读,可他们哪有“闲工夫”?孩子——尤其是高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考抡得越来越“圆”的大指挥棒下,学生们已经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如山的教辅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岂能不成为奢求?多少孩子的读书欲望就这样在学校里被扼杀。说起来有点奇怪,中国传统上都称上学为“读书”,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却读不了书,读不了自己喜欢的书。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开始在全国铺开,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而事实上,在目前的高中学习阶段,又有多少学校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昌乐二中的做法可以说是一朵奇葩,昌乐二中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想读而不能读”的烦恼。阅读走进课堂。谈起为什么让阅读走进课堂时,赵丰平说,如果阅读不进课堂,学生课外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学生在自习课上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多么好的读物,我们的老师上去一把抓过来没收,还要把学生狠狠地批一顿,这还算是学校吗?”

当昌乐二中宣布设置阅读课的时候,很多老师怀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用。不少老师还会想方设法占用阅读的时间讲语文课。“现在我们查得非常严,语文课可以上成阅读课,但是阅读课绝对不能上成语文课。”赵丰平说,学校下了很大力气才将阅读课推开。

阅读课,跟其他课程一样,有着详细的课程安排,大部分的阅读书目都是老师规定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好书”。此外,老师还会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供学生选择,有精力的同学可以读得比较多一点。记者拿到一份本学期初的“学期阅读活动安排表”,上面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读40本书,大部分都是文学名著,如《红楼梦》、《子夜》、《围城》、《雷雨》、《巴金小说名篇》、《悲惨世界》等,也有名人传记如《卢梭传》,还有一些科普类的书,如《现代武器》、《航天科技——展开翱翔的翅膀》,更有中国传统文化,如《宋词选

读》、《史记选读》、《于丹论语心得》。

记者看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有一本读书笔记。随便走到书桌旁,抽出一本读书笔记,你都会在里面发现惊喜。那些读书笔记虽然可能并不多么深刻,文字也没有多么华丽,但是你还是会惊叹,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有这样的思想!活动促阅读记者在昌乐二中校园里见到了这样一份通知:昌乐二中高一年级关于阅读与写作成果展示的通知:为全面检阅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成果,高一年级将于11月19日~11月24日期间举行高一年级学生阅读写作成果展,现将通知如下:优秀阅读笔记本与优秀写作本展览:每班推荐优秀笔记本与优秀写作本若干进行展览,评委会将根据评比结果评选优秀班级、优秀指导教师与优秀学生个人。优秀作文评选:为全面展示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届时老师们将把同学们写作中精彩的作文推荐给评委会参与优秀作文评选,本次比赛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并择优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发表。具体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同学们根据通知精神,认真准备,争创佳绩。

昌乐二中的阅读不是读死书,而是要求学生活读。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感想,读出精彩,读出人生,读出成长。类似上面的这种活动还有很多。他们引导学生——每月都要举办读书会,可以做专题读书会,就一个专题展开讨论,也可以是漫谈。8月份举办漫谈性质的“走近大师,启迪智慧——暑假读书感悟交流会”;10月份则是专题读书会——“红楼梦阅读课题交流”;举办“好书大家看”活动:每人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感觉不错的书,先向班里的同学介绍这本书,然后奉献出来,放进班里的“小小图书馆”,全班每位同学贡献一本,那么就有50本好书,大家共享;倡导“零食换名著”计划:少吃一些零食,多买一本名著。主要是鼓励家长在假期里给孩子买书;诗歌朗诵会:老师和学生同台演出,既有情节,也有表演;课本剧:虽说叫课本剧,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对名著进行改编。课本剧表演成为二中学生的保留节目,每年元旦表演都有精彩表现;名著故事会:每读完一本名著,同学们便以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看了《水浒传》,有的学生就讲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举办学术报告会:每到周末的下午,一个个精彩纷呈、个性十足的学术报告会海报就会张贴在教学主楼门前:报告题目、报告人、报告时间,而且还会有一张主讲同学的照片,附带诸如“美女加才女”之类的“炫词”夺人视线,每每吸引大量同学和前来探望的学生家长驻足观看。接下来,若干个学术报告就会在学校几大报告厅展开一场PK。这类学术报告不但由学生主讲,也全部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策划和实施。读书活动,不只是督促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展示的过程更是锻炼的过程。

一位叫冯丝语的同学在作完一场关于《红楼梦》的学术报告会后告诉记者:“当我跨出报告厅大门时,心里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兴奋,也有些不舍。兴奋的是,这些天来的准备总算没有白费,报告会总算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却也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回想这几十分钟,这么快就过去了。”“说实话,刚开始准备的几天里,我一直很紧张,而且压力也很大,尽管我反复对自己说:‘我可以。’直到报告会的前一晚,回家我又打开书柜看《红楼梦》。我一直非常喜欢这本书,也看过许多关于它的书,像《红楼梦魇》等。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忽然变得很自信,我想这算是我的一个宝贝,然后我去给大家展示,也许在大家看来,不够独特,不够新颖,甚至水平不够,但是这对我自己算是珍宝了。我就要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把我最美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常有之。准备做一件事时,心中会有恐惧,基本想要放弃。但当你硬着头皮走下去,努力不让这情绪扰乱自己,最后,也便真正地把它当成了一种乐趣。这就像一只经历过生生死死的毛虫,最终化蛹成蝶。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昌乐二中的图书馆是绝对值得一提的,25万册藏书可是一个让一般中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字,就连在很多书店都难买到的书,在这所图书馆里却可以找到。

除了学校图书馆,每个班级还有自己的图书“私馆”。在每个教室的一角都有个书橱,这些书都是学生自愿捐献的,由大家共同分享。除了图书,报刊阅览室也是阅读的好地方。学校订阅了所有能够查到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的,各学科的报刊,共近400种,一式两份。学校规定每个老师必须订阅两份以上的报刊,领导三份以上。大家订阅的刊物,看过之后放到阅览室再供大家分享。

徐振升说:“中学生,都是一些十三四、十五六的孩子,是一个人读书的最佳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我们成人可以回想,什么年纪读过的书对你的影响最大?我觉得应该是中学,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后读的书可能很快就会忘掉,记忆都不深。而且,中学时代的六年是人一生当中金子般的六年,所以我们希望在读书的黄金年龄一定要让这些孩子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他的视野。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学校最好的氛围。”

根据昌乐二中的读书课程安排,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三年下来,一个学生最少也要读上百本书,多的一年就可以达到百本。读书让孩子越来越惯于思考。也许他们还不能读懂书的全部,但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被书中的精神和理念潜移默化着。甚至,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对读书有了自己的见解。初三一位学生在其《魅力读书》一文中写道:读书是快乐的事情,是心灵独语,是灵魂散步。读书,让我们学会“珍惜”。如果昨天是美好的,让回忆永驻;如果昨天是酸涩的,让憧憬永驻;如果昨天是平淡的,让珍惜永驻。如果昨天是一掬欢笑,把欢笑收藏;如果昨天是一滴眼泪,把泪水擦干;如果昨天是一道伤口,把伤痕忘记。让烦心的琐事随轻风飞袅,把美丽的感动缓缓沉淀。„„读书,让我们学会感激。人生,像玻璃弹球、水滴一般,被童年的掌心托住,泛着迷人的光泽,让我们今天仍能感到手心微凉。读书塑造了学生的品格。

一位学生在总结读书带给他什么时写道:每当我遇到困难退缩时,书本告诉我:火无法征服的,水可以征服;现实难以实现的,梦可以实现;笑无法表达的,泪可以表达;争斗不能改变的,微笑可以改变;风揭不穿的,心可以揭穿;雪无法覆盖的,爱可以覆盖;足迹难以到达的,心灵可以到达。

读书,让这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读书的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读书营造纯净的精神世界。赵校长经常说,要让生命厚实,就要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成长史;他告诉孩子们,教育家吕叔湘在回答怎样是成功时,说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阅读占70%。没有阅读的人生是灰暗的,就像四季里缺了亮丽而明媚的春天。

熟悉赵校长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出去开会他可以不去景点,但有一个地方他一定会去:书店。在机场候机,稍有点空,他也会一头扎进候机厅简易的书吧里,不到安检时间他绝对不出来。平时出门,他的衣箱里准不忘塞几本书进去。近年他在教育界的名气大了,难免有不少地方请他去作报告,途中他一准是一路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读到兴处自己禁不住咯咯笑,给他开车的司机早就见怪不怪了,说是“近朱者赤”,跟着这样的校长服务,浑身都浸染了淡淡的书香。他的办公室里全是书,一张大办公桌,除开撑两只胳膊的那块方寸,一堆堆一层层一摞摞的都是书。他被书围着,假如不是因为身板大,你真的只能看见他的头顶。他爱书,说读书如饮醇酒,那自然是喉生津香;他读书很杂,也很博,他既读中文的,也读外文的,原因是他本来就是教英语出身的。他读教育,也读经济;读历史,也读宗教;读《论语》,读庄子,读《道德经》,也读禅宗。他什么书都读,唯独不读死书,因而他既读出了深刻,更读出了辨析;他读风,也读雨,读四季,读心灵,更读人生,因而他学会了诗意,更理解了生命。因为爱书,他发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读到好书。是阅读,也是悦读,校长读,老师读,让学生们也读;校长多读,也让孩子们多读,因而昌乐二中在学校里推行“海量阅读。”他们还营造更加浓郁的读书氛围,比如组建二中文学社,编辑《同学少年》校刊,出版“首阳山”校报,开展“百日读书节”和“园丁读书工程”,利用校园广播每天课余时间播送经典美文欣赏„„学校到处都洋溢着书香。赵丰平说,不读书,就会思维僵化。他在评价昌乐二中的读书时这样介绍,这种“海量阅读”的方式,看上去挤占了别的课时,却也逼着老师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目前来看,大量阅读并没有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们的视野大为开阔。虽然没有具体考评,但是学生受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东营一离异单身母亲哭着打电话感谢赵校长,原来她在昌乐二中读书的儿子有一次晚上给妈妈打电话时说:“妈妈,如果你感到寂寞的话就读书,读书就不会寂寞了。”读书让人明智,读书让人明理,读书的孩子懂得了关怀,也学会了感恩!学生读,教师也要读。在昌乐流传着一个关于赵校长“十本书治校”的故事。他借助《为了理想的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细节决定成败》、《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赏识你的孩子》、《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英才是这样造就的》、《杜郞口旋风》等十本书作为他最好的助手和教育思想的载体,来达到修炼教师人格的目的。每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开展读书讨论会,大家相互交流心得。慢慢地,书,成了老师们的朋友;书,给了老师们另一个宽广的视野;读书,成了老师们的生活。有人和赵校长开玩笑,说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十本书治学校。赵校长说,读书就是营造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读书就是为生命打好底色,读书就是积蓄人生的巨大力量。

第五篇:苦难是青春的必修课

苦难是青春的必修课

7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下载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必修课(定稿)

    人生必修课 痛苦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没有痛苦这一课,似乎也失去了一切发展与超越的可能。难以想象,若无仕途失意引发的痛苦,哪有太白《将进酒》的豪迈,何来东坡《赤壁......

    苦难的人生

    苦难的人生——读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有感馨馨合上了这本书,闭上我平时因为大睁而迷离的眼睛。闭着嘴起伏胸口深呼一口气。我的眼前清晰的跳跃着这一个个人物。福克纳是一个......

    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必修课

    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必修课如今在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更多的学生通过这些创新、创业活动,夯实了专业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个人修养。......

    感恩,人生的必修课

    感恩,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 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学会感恩,拥有谦虚......

    当奉献成为信仰

    当奉献成为信仰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立足本职工作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

    当雷锋精神成为永恒

    当雷锋精神成为永恒2010级01班 乔冰清有一个人,与我们年年相约于三月,他没有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仅仅凭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做......

    当习惯成为自然

    当习惯成为自然 ——大学寝室生活感想 佛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一次擦肩而过,由此可见,缘分真的很珍稀。但是我认为,缘分他又是奇妙无比的......

    感恩 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感恩 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7-12-18 3:22:51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