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由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与广东艺时代艺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2第二届广州艺术品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艺交会”)于5月2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闭幕,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艺术博览会,并对此次展会进行了报道。
四天的展期,在广州再掀一场艺术的狂潮。本届展会面积20000平方米,较上届增长一倍。300多为艺术家齐聚艺交会,实力艺术家饶宗颐、林墉、维克多庞费洛夫(俄罗斯)方楚雄、方土、范勃、朱颂民、陈训勇、傅世林、章友华、阮国新、丁文明等携近万幅艺术品闪耀广州。据统计。本届艺交会不仅获得了国内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越南等国艺术家的积极响应。4天展期内专业买家及专业观众人群达15万人次,现场成交额及展会所达成的交易量达1.1亿元人民币。众多参展艺术家满载而归。
年度优秀画廊大会与艺交会同期举办,邀请了中国画廊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西沐先生,著名艺术经济学专家马健先生作为大会主讲嘉宾,与来自全国的300多画廊、艺术机构代表共聚中山,鉴定材料《文物鉴定与鉴赏》。
画廊大会与艺交会的的相互促进,共达成了30位艺术家与画廊现场签约,100多位艺术家与画廊、艺术代理机构意向合作签约。画廊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艺术新生力量做到了最有效的扶持及推荐,真正做到了搭建起艺术家与艺术代理人、代理机构对接的桥梁。
艺交会为推优选优,鼓励和发现优秀艺术家及优秀作品,特开设文化艺术原创奖及年度优秀展品评选活动。本届大会共评出了文化艺术原创奖10名,获奖艺术家分别是:陈训勇、丁文民、罗林竹、王军、黄舰艇、陈训勇、伯恩、太康、刘敏、王学东。年度优秀展品12幅,分别是:罗林竹作品《心经》、白钰田作品《汪洋四毋哲理真 妙语连珠意义深》、Reinhold Dannehl作品《金榜题名》、章友华作品《和气致祥》、黄原作品《抒情的诗人》、黄舰艇作品《水墨东方》、郭大仙作品《夏趣》、张放怡作品《紫气东来》、泰兴田作品《觅食图》、罗恒《爷爷的手艺》、王勇强《河岸》、张利华《林间》。
艺交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岭南的文化艺术市场,同时也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参展期间,《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以其独特的办刊定位和高水准的办刊质量引来众多参展者和业内人士的驻足观赏与好评。通过这次活动,杂志在广州的市场进一步得到开拓,杂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二篇:文物鉴赏学习心得
《文物鉴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我很高兴学校开展了文物鉴赏这节课,这一学期的课让我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技艺的伟大,也了解到中国文化积淀的深厚。虽然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但是从小却对历史和文化充满了热爱。学校开展的《文物鉴赏》选修课让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讲述中,时常幻想着回到古代,去亲眼看看那些文物,去触摸那些文物,去感受那些文物。古代的文物是那么的华美,是那么的精致。毫无工业的影子,每件产品都充满了一个匠人的全部心血。
我认为学习文物鉴赏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句话叫作:“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所以历来文人雅士喜爱的什么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藏品就逐渐的变得日趋红火,所以文物的鉴赏也发展为一门很大的学问。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对于文物的鉴赏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更对于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了数千年。最终剩下的文物一定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数千年发展的结晶。他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文物身上,我们能够窥望过去,了解古代的文化,古人的审美,古人的生活。
《文物鉴赏》这门课,我收货了很多的知识,老师们用精心准备的ppt,讲述着古代优秀的文物,并且从他的历史发展与鉴赏方法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有的文明已经衰亡,有的文明正走向兴旺,有的文明却只是在萌芽。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当你亲眼看着一个文明开始和发展,一个文明的没落,多少都会有一点感触。就像人要亲近大自然才能放松自己一样。当我们面对着先人的东西,走在先人住过的遗迹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恐怕只有同为人类的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同时,当我们惊于先人的旷世奇观时,相对于亲切,我们更有一种尊崇和膜拜。在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由于知道最后的结局,对于最后悲哀的场面的见证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总之,学习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篇:文物鉴赏体会
读书笔记:《古玩鉴定辨伪1001问》
史树青主编
内容简介: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主编的《古列鉴定辨伪1001问》以问答的形式,浅显易懂的语言,从时间和空间上,系统地详解了古玩的奥秘。本书设陶瓷、玉器、明清家具、书画、铜器、金铜佛像、鼻烟壶、文房清供、玺印、唐卡、缂丝织锦、刺绣、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漆器等16个类别,由浅入深,经纬分明,让读者轻松快捷地步入古玩鉴定辨伪的殿堂。书中设置的“鉴定一点通”与“鉴定万花筒”两个专栏,内容包罗万象,有收藏界的奇闻、鉴定大家的逸事、辨伪识真的小窍门、古玩业内的行活等等,全方位地突出鉴定这一主题,开拓读者的视野。书中配有1100张精美的图片,既有难得一见的历代古玩珍品,又有伪制精细能以假乱真的赝品,真伪对比,一目了然,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古玩鉴定与辨伪的知识与方法逐渐成为人们把玩藏品、商榷的失的不二法门。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问答的形式为古玩收藏爱好者系统地讲述了各类艺术品鉴定收藏的秘要、辨伪识真的窍门,并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给收藏者提供最简捷的鉴定方法以及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史树青(1922-2007)简介:
男,1922年8月16日生,汉族,河北乐亭人。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史学系研究生毕,同校文科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工书法,精鉴赏,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现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收藏家》杂志主编,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无党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主要著作有《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出版);《天安门》(合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应县木塔辽代秘藏》(合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楼兰文书残纸》(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出版);《小莽苍苍斋清代学者法书选》(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o文物》(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文物精华大全》(合著,199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画鉴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出版);《鉴古一得》(于199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
读书心得:
看《鉴定》一书,不得不先介绍史树清先生,他自1947年至历史博物馆工作,已50余年,不但协助领导作好博物馆陈列、保管及宣传教育工作,还为培养青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尤其要学习邓小平理论,指导一切工作做出了贡献。在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做到热爱祖国,团结国内外人民群众。1993年受聘为日本广岛毛笔博物馆顾问,1994年受聘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兼职教授,1996年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博物馆客卿顾问,为宣传祖国优秀文化历史,迎接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而努力。2007年11月7日凌晨1点,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在阜外心血管医院去世,享年86岁。
史树清先生逝世时,国内文物圈大为憾动,因为他是一位“国宝”级人物,而且是文物鉴定的全才,他曾坦言:经他鉴定的文物准确率是95%,这样的自信在当今文物鉴定圈是没有人敢与之叫板的。
虽说《鉴定》讲了如何辨伪,但我所见的文物只有在博物馆见到的有真品,而且博物馆内许多文物有的也是复制品,只是未注明罢了,所以读了此书,没有机会见得真品、精品,没有机会上手亲自感觉、把玩、揣摩,固然对鉴定辨伪就无从谈起。以前曾见过一把铜剑,上面铸有暗花几何纹饰,并有挫金篆书,不懂古文字的人很容易被懵过,看了文字“吴王夫差自作用剑”,就不用再细看了——如果谁私人拥有此剑,恐怕离杀头不远了,因为此真器是国宝。
《鉴定》一书罗列项目繁多,彩图精印,图文并茂,对有一定文物鉴定水平和知识的行家绝对是一部专业好书,对我来说,很是长见识,自己花费了很长时间阅读欣赏,读后切实感觉自己对文物鉴赏方面的常识知之胜少。“鉴定”是要深厚的学养和积累的,虽然自己只上了几周文物鉴赏课,没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但我很感谢黄尚明老师,他让我们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物质文化成就,让我们透过物质文化进入古人精神文化的殿堂。教会了我们鉴赏文物时,不仅是欣赏它的艺术价值,更要瞳得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像他在《文物鉴赏与收藏》上所说“我开设文物鉴赏课是为了把自己所学的文物知识教给学生,并希望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而这预期效果就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再次是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水平和了解古代的科技成就。最后是帮助我们了解文物知识。收藏文物,需具备必要的知识,否则就会上当受骗。有的文物爱好者,花了很多钱,购买的文物却是赝品。所以我很高兴我能选上这门课,他让我对文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四篇:文物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方法
发文单位:国家文物局发文时间:1991-6-17生效日期:1991-6-17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物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结合文物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文物鉴定方法。
第二条 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负责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鉴定。
第三条 非文物系统完成的文物科技成果,其上级主管部门可委托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本办法的规定组织鉴定。
第四条 列入国家文物局科技计划(以下简称文物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以及未列入科技计划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第五条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2.软科学研究成果。
3.已申请专利的科技成果。
4.已转让实施的科技成果。
5.文物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科技成果。
第六条 科技成果鉴定时可以根据项目内容和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1.验收鉴定:由鉴定委员会按计划任务书(合同书)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测试。
2.会议鉴定: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3.函审鉴定:由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七条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书》。
第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2.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3.技术成果资料齐全,主要包括:计划合同书或任务书、研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资料以及引用参考文献目录、成果使用报告(使用日期在六个月以上,使用单位二个以上),鉴定材料《文物鉴定方法》。
4.在经盛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九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通知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1.是否同意鉴定;
2.鉴定的形式;
3.鉴定委员会委员名单。
第十条 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的单位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委员会由七人以上(含七人)组成,其中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鉴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主持;项目的参与人员不参加鉴定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委员会人数应控制在七分之二以下。
第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函审鉴定均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第十二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十三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第十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2.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3.科技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4.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条件和前景;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函审组改正。
第十六条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十七条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费用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第十八条 国家文物局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及时纠正;对错误严惩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十九条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或转让被鉴定技术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国家文物局有权对已鉴定的科技成果,定期向文物系统披露,涉及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文物鉴定专家
文物鉴定专家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文物鉴定专家。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是宣德的候选人。但宣德炉绝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这些炉带宣款,与其说其目的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
通常在判断宣炉的好坏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2、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鉴定材料《文物鉴定专家》。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3、最后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由于宣德炉价值不菲,市场上伪品很多,怎样来分辨这些伪品便是让收藏者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
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光素不作纹饰;有时还在炉身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宣德炉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