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冷战的形成 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两个阵营以及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外交政策的目标 和平共处世界革命国家利益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 具体目标: 首先,在西方大国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按雅尔塔体系巩固战后苏联领土,建立安全缓冲带 政策 其次,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环境 再次,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 以苏联为 第一,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以武装斗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首的社会第二,革命中各国都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节 主义国家 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第三,东欧国家的解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不同程度地得到苏联的支持 的形成 的建立和巩固 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 各国社会改革 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的国有化第一章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二节 对战败国的处理 盟国在日本的改革措施1.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 2.建立联合国 罗斯福世界蓝图 3.建立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 1.宣称美国有领导是世界自由和 援助他国复兴的使命(希腊)除美国外无人可求 2.诬指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都会“危害美国的安全” 第一,政府利用美国人民害怕革命的心理开始冷战外交政策 第二,是美国战后第一次大规模介入他国内战的开始 第三,杜鲁门政府希望证明以援助计划防止欧洲和美国经济崩溃是行之有效的 有利于改变西欧分散无力的局面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扩张”的威胁 有利于从经济上打破西欧各国的壁垒,统一为一个市场,实现美国商品和资本输出及获取资源,壮大美国经济实力 有利于平衡西欧各国关系实现战略平衡 1.重点援助西欧对其他地区政策有支配作用 2.政治和经济方式相结合,解决政治问题的方式必须是经济性的 3.援助计划应作为西欧经济自行发展的补充,并能鼓励和促进其区域性联合 4.德国西占区为专注重点之一,是战略前沿,有特殊意义第一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原因马歇尔计划影响 美对外援助 原则 第三节 德国的分裂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三章 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 的国际关系1.“另起炉灶”断绝就中国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外交机构,实行新的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旧中国的条约重新审查处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3.“一边倒”,国际政治立场上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 第一节 中苏结盟的背景、原因 2.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与苏联的紧密合作 3.壮大世界革命阵营的需要 新中国初期的 4.废除国民党与苏联签订的旧约 外交政策 1.废除不平等条约 清理在华的帝国主义势力 2.逐步征收外国在华企业等的资产 3.限制和接管外国在总过经营文化事业的权利 其一,美方主张讨论在台湾地区除防御外不能使用武力的问题;中方认为对台湾是否使用武力是中国内政,不能成为 中美谈判分歧的焦点中美谈判的议题 其二,中方提出讨论禁运、新闻记者互访、司法协助等议题,美方坚持先讨论“不使用武力问题”,否则不能讨论其 他议题 第二节 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单独对日媾和 第三节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 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第四节 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印尼人民的独立斗争印巴分治战后中东叙利亚黎巴嫩的独立巴勒斯坦问题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独立
第二篇: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32
4、学 分:2
5、先修课程:
6、适用专业:本校所有专业
7、大纲执笔:李廷
8、大纲审批:人文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1月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西南石油大学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该课程重点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主要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关系基本史实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基本史实,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研究国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
1、美苏对抗及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3、西欧、日本战后的恢复、发展及其对外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心的发展;
5、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系统掌握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2、了解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现状和动态,掌握有关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争论焦点和不同观点;
3、初步掌握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国际问题,结合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讲授侧重于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重大事件以及难点问题,布置思考题,解惑答疑、组织课堂讨论、期末考试。学生自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相关章节,循序渐进,认真钻研,力求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相关教学环节如下:
1、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期末实行开卷考试。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
第一节: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2学时)
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全球战略
2、苏联的崛起及其战后初期对外政策 第二节:以欧洲为重点的美苏对峙(2学时)
1、遏制理论与富尔敦演说
2、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3、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思考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与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2学时)
1、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
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4、北约的建立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苏东关系(2学时)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 思考题:
1、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
4、战后初期苏东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
5、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运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形势(2学时)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
第二节 战后初期亚洲国际关系(2学时)
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旧金山和约
2、美国对亚洲的政策
3、印巴独立与克什米尔问题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思考题: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4、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四章
美苏关系的演变(50-6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2学时)
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危机(2学时)
1、美苏戴维营会谈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维也纳会谈
3、第二次柏林危机
4、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题:
1、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4、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
5、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第五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学时)
1、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的召开
3、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
第二节
世界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高涨(2学时)
1、非洲独立运动概况、原因、特点
2、苏伊士运河事件
3、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思考题:
1、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发展阶段
5、苏伊士运河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2学时)
1、苏东关系:从波匈事件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2、中苏关系:从同盟关系到全面对抗
第二节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学时)
1、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欧共体的建立及其发展 思考题:
1、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
2、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3、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及与美国的关系。
第七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与多极化的发展(七十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2学时)
1、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与尼克松主义的出笼
2、苏联实力的增强及其全球攻势战略
第二节
东西方缓和与苏联在缓和下的扩张(2学时)
1、东西方缓和2、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对外扩张
3、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与“卡特主义”
第三节
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学时)
1、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2、欧洲共同体联合趋势的发展
3、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的调整 思考题: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2、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
3、东西方缓和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4、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运用
5、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与南北关系6、70年代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八章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8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1学时)
1、里根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实施
第二节
西欧、日本的发展(1学时)
1、西欧联合步伐的加快
2、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1学时)
1、东欧剧变
2、德国的统一
3、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思考题:
1、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4、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5、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6、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7、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教训。【指定教材】: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基本参考书目】:
[1]《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社 [3] 《大外交》,亨利·基辛格,海南出版社,1997年
【扩展参考文献】:
一、资料、概览
《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下册,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卞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战后国际关系史料》,1—5册,1983年版。卫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陈有进:《当代世界大事纵览》,改革出版社 1991年版。刘志功:《战后国际关系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谢朝晖、罗庆旺:《战后世界重大军事事件始末》(1945—1990),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任正德、吴建新:《国际战争风云录—-二战后170次局部战争大观》,新华出版社 1993年版。
王克勤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靳文翰等:《世界知识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地区史、外交史
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国际事务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7、8、9、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俞正梁(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下册,法律出版社 1986年版。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版。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朱明权(主编):《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安•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年),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1998年版。
宫少明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杨灏城等:《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肖宪:《世纪之交看中东》,时事出版社 1998年版。王士录:《从东盟到大东盟》,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徐士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陆忠伟:《新旧交替的东亚格局》,时事出版社 1993年版。
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陈乐民:《东欧剧变与欧洲重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年版。潘振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谢启美等:《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年版。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陈东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丁建弘:《战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石志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一)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1)。《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二)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4)。《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上、下)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6)。《战后国际关系论丛》,上海市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4)。
三、理论、研究方法
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布鲁西•拉西特(等):《世界政治》,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肯尼思•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杰罗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山本吉宣:《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田中明彦:《世界系统》,经济时报出版社1990年版。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8
第三篇: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精品课程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校内精品课 > 国际关系史 >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 第一节: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3学时)
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全球战略
2、苏联的崛起及其战后初期对外政策
第二节:以欧洲为重点的美苏对峙(3学时)
1、遏制理论与富尔敦演说
2、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3、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思考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与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3学时)
1、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
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4、北约的建立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苏东关系(3学时)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 思考题:
1、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
4、战后初期苏东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
5、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运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形势(3学时)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
第二节 战后初期亚洲国际关系(3学时)
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旧金山和约
2、美国对亚洲的政策
3、印巴独立与克什米尔问题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思考题: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4、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四章 美苏关系的演变(50-6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3学时)
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危机(3学时)
1、美苏戴维营会谈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维也纳会谈
3、第二次柏林危机
4、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题:
1、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4、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
5、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第五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学时)
1、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的召开
3、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
第二节 世界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高涨(3学时)
1、非洲独立运动概况、原因、特点
2、苏伊士运河事件
3、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思考题:
1、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发展阶段
5、苏伊士运河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3学时)
1、苏东关系:从波匈事件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2、中苏关系:从同盟关系到全面对抗
第二节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3学时)
1、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欧共体的建立及其发展 思考题:
1、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
2、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3、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及与美国的关系。
第七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与多极化的发展(七十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3学时)
1、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与尼克松主义的出笼
2、苏联实力的增强及其全球攻势战略
第二节 东西方缓和与苏联在缓和下的扩张(3学时)
1、东西方缓和2、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对外扩张
3、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与“卡特主义”
第三节 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3学时)
1、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2、欧洲共同体联合趋势的发展
3、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的调整 思考题: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2、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
3、东西方缓和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4、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运用
5、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与南北关系6、70年代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八章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8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3学时)
1、里根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实施
第二节 西欧、日本的发展(3学时)
1、西欧联合步伐的加快
2、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3学时)
1、东欧剧变
2、德国的统一
3、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思考题:
1、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4、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5、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6、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7、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教训。上一篇:战后国际关系史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
下一篇:战后国际关系史课程简介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国际关系学院-精品课程 设计制作:国际关系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第四篇:岗位体系建立
企业岗位体系咨询
海源顾问之岗位体系综述
1、海源顾问认为,通过建立岗位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为录用员工、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可以根据确定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员工招聘,并作为入职培训的教材。
(2)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依据岗位说明书可清晰设计目标。
(3)绩效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岗位说明书,在职责范围内设计KPI。
(4)制定薪酬政策的依据。不同的岗位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根据职责和贡献来制定薪酬制度。
(5)培训与开发的依据。根据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6)岗位设计提供依据。通过调整工作内容,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2、为建立任职资格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1)通过岗位评估,评估岗位价值,进行岗位价值排序,建立企业岗位价值等级矩陈,为薪酬支付提供决策依据。
(2)海源顾问运用部门职责分配表对部门职责进行梳理,确定部门功能模块和流程,根据角色在部门功能和流程中承担的职责分配,梳理每个角色的职责,制定岗位的岗位说明书。
(3)海源顾问岗位评估系统是在借鉴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人力资源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并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测算改良而成。通过系统,对岗位进行量化评估。
海源顾问认为,中国成长型企业在岗位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
1、岗位职责不清
2、不同岗位职责交叉、重叠
3、岗位重要职责缺失
4、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体系
5、对岗位说明书的制定没有一套方法,根据经验编写
6、岗位说明书不完整,有的岗位缺失岗位说明书
7、岗位说明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要的内容缺失
8、岗位说明书不统一,各部门的格式不一样
9、职责的文字描述不清晰、不准确、不具体
10、对岗位说明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岗位体系进行维护
11、没有及时更新岗位说明书
12、岗位说明书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没有让业务部门承担职责
13、没有建立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采取放任的态度
14、主管没有和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充分沟通
15、岗位说明书编写者关注于个人,没有基于岗位要求
16、岗位说明没有前瞻性
17、没有对岗位进行评估,没有基于岗位价值贡献来支付薪酬
18、岗位评估工具不科学
19、岗位评估的流程不科学,方法不对路20、企业文化不支持岗位评估
21、员工对评估结果不服气
22、岗位评估太坚持量化原则,教条化
23、岗位评估过程不公正、客观
24、岗位评估流于形式,没有和薪酬设计挂钩
25、没有随着业务变更和组织结构调整,及时更新岗位等级
26、岗位评估等级设计太粗或太细
27、岗位评估和薪酬设计结合不科学
海源顾问对岗位体系的解决方案
1、岗位梳理与岗位分析
(1)岗位说明书编写培训(流程梳理、部门职责分配表、工作分析)
(2)部门职责和流程梳理
(3)部门职责分配表、部门组织结构、岗位清单编写
(4)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的辅导
(5)岗位说明书编写
(6)岗位说明书编写辅导
(7)部门负责人成果汇报
(8)制定岗位说明书管理制度
2、岗位评估
(1)岗位评估培训(评估工具、流程、方法)
(2)成立评估委员会
(3)制定评估规则和流程
(4)挑选典型岗位进行岗位评估
(5)非典型岗位插入
(6)综合平衡、微调
(7)建立岗位等级矩阵表
(8)制定岗位评估管理制度
郑州海源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联系人:余先生电 话:0371-65634341手 机:***
邮 箱:ysy158@126.comQQ:290418575网址:
海源顾问岗位体系咨询的项目价值
1、方案价值
(1)系统性——结合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组织及流程来梳理和分析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
(2)针对性——针对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岗位体系方案
(3)可操作性——提供容易领会和掌握、易于推广、接受的工具和方法
2、过程价值
(1)使得客户掌握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编写、岗位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2)对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成果汇报,对其他部门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畅通
(4)对岗位的价值有量化根据
(5)通过沟通,为推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打下基础
3、无形价值
(1)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共识
(2)加强了跨部门合作的观念
(3)从知识、沟通、创新、影响四个纬度来衡量岗位价值
(4)为人才培养与开发,支持组织发展建立了框架
(5)为员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篇: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综合能力。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探索。本文因陋就简不知所云,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和同行对高中这块“边角料”的更多关注。
到目前为止,离高考约30天,其任务都是对该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仔细阅读做过的旧卷子,尤其是其中做错的题目。要弄清楚这个题目在考什么,自己为什么出错,这种错误反映的是知识上的漏洞,还是思路上的缺欠。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阅读旧卷子的具体做法是一种题目一种题目地看,不要一份卷子一份卷子地看。看一卷前二个小题时目标在于理解这些词语中关键语素的意思。看第三小题时目标在于系统把握检查语病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目标在于积累多义词,体会推断词义的方法。阅读古典诗词题目时重点放在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第四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题)时注意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看旧作文题时,重点在于把握审题的方法,确保文章不跑题。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的变数大概在第四第五大题上有一分的变化,所以,在试卷结构上不必担心。在阅读旧卷子的第六大题时,要重视文化经典的考查,重视《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的意义,防止选择上出现空档。着重训练选做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只要作到见过的题型能够应对,对第六大题就不必担心。
下面就高考语文的几个板块作一个具体的说明: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题12分和第二卷第六大题选做题12分总共24分是最能拉开分
数差距的。拼音、错别字、成语面广量大,防不胜防,考生答题有一定的困难。后期应当进一步加强规模性的检查和小型的测查。检查的内容首先应注意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掌握的那些词语,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次对社会媒体使用频率较高但经常会发生使用错误的那些词语。
[古诗词赏析]
从“三个点”入手
从阅读角度看,有“三个点”:阅读诗歌题目、阅读诗歌、阅读注解(题目)。阅读这三个“点”是答题的基础。其中最易忽略的是诗歌题目和注解。一般情况下,除了词牌、曲牌,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诗歌注解常常是诗歌写作的重要背景材料,也是答题的主要提示或暗示。有时候命题者还会利用“题干”蕴含诗歌的某些背景材料。所以,不要因为古诗词阅读量少而忽略了阅读的必要范围。
从回答鉴赏性题目看,也有“三个点”:方法、内容、情感(主旨)。例如:2006年上海卷———“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答案中“既概括了”、“又为后文……作了伏笔”,属于“方法”;“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归隐山村”,偏重于“内容”;“……之苦”、“诗酒自娱”,偏重于“情感”。
可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诗歌鉴赏题中的最后一题,都包含着这“三个点”的要素。
[文言文阅读]
考前要落实“四个字”
一是“读”———高声朗读,保持一种最佳的“语感”状态(建议每天不少于30分钟,可以分两次或三次),有助于文言断句的考查;一是“览”———浏览试卷,温习已经掌握的各种文言知识,侧重于实词和虚词(建议把高三一年练习、考查过的考卷文言文浏览一遍);一是“译”———翻译句子,把体现每一种句式现象的代表性句子各翻译一遍。建议关注省略句和不出现被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就是典型的“省略句”。应该译为: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急迫。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就是典型的“无被动词的被动句”。应该译为:最终到了国家被倾覆的结局,按常理本来应该这样;一是“梳”———梳理知识点,按照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把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梳理一遍。比如,从实词角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兼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现代文阅读]
从“两条线”入手
从“容量”入手:微观题、中观题、宏观题。
每一个现代文语段,一般设计为5个左右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按照“小”到“大”排列,有时候也可从分值上揣摩这样的排列。微观题,一般涉及的是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等;中观题,一般涉及段落的结构或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宏观题,一般都有“从全文看”的提示,它常常涉及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的情感或态度等。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有清晰的“容量”意识。
从“能力”入手:筛选、概括、评价。
现代文答题时的语言表述,一般都要经过这“三部曲”。“筛选”是寻觅答案的范围,这是答案是否正确的基础;“概括”是对已经确定范围的内容,按照题意的要求进行组合、整理、提炼,这是答案是否准确的保证;“评价”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这三种能力在一个语段的一组题目中往往会基本覆盖,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能力弱处或缺陷。
现代文的每个语段包括若干考查内容。比如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具体内容的概括、抽象内容的阐发、含蓄语句的解释、文章结构的把握等等。
我们在这30来天的时间里,可以每周选择一个或两个语段进行训练(建议选择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语段),以保证能够清晰地运用这两条“线”去有意识地训练。
[作文部分]
语文学科重在两头,就是基础作文。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刚才你还讲了这么多阅读,怎么突然一下子这个立场又变了。重在两头,第一头语基要靠平时积累,很难在短时有大的提升,语基是客观选择题,靠机器阅卷,每题三分,错了就是错了,但是作文和选作题不一样,最后30天也许作文这一块的提升空间是最大的。
作文也有满分的,满分虽然不多,同时零分也不多,就在一类文和三类文之间这个分差太吓人了。咱们湖南的一类文和二类文的分差是十好多分。在复习这一块,作文一定要稳扎稳打,一定要下苦功夫。有人说,老师,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特别认认真真的写过作文,敷衍了事,甚至到后来敷衍都不怎么敷衍了,整理一下高三的作文,就是几次月考、联考,即便是这种情况都不能放弃。最后30天,哪怕三天写一篇,然后反复斟酌揣摩,从布局到谋篇,从材料到修辞,谙熟于心,很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如果定位在这个量上,三天写一篇,30天写10余篇作文,对这10篇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认认真真的写,激活全部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把能用的材料激活进去,30天锤出10篇作文,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十篇作文跟高考作文对接上,这个时候就是2 0分的分值,即便进入第二种情况,十篇作文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可能分数大幅度的提升。十篇作文有这么几个方向,第一个是大家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比方说节俭,梦想,和谐,尊严,环境,发展等。
“经常听见有学生抱怨说作文难。因为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
首先从体裁上看,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这两大类中又尤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个极端准备的。好的可以达到满分,差的也就仅仅是20左右分。所以针对大多数既非“天才”也非“庸才”的学生,议论文就成为最主要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要抓好议论文。
其次,写好议论文可按板块模式操作。议论文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提出中心论点,一定要鲜明、清晰,一定要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第二板块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板块是文章的主体。一般来说,可以细致的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等。第三板块就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当然,这决不是说,所有议论文都要这样写,这里仅仅说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写作模板。总的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
再次,如何填充内容。简单说几个要点:一是修辞。一定要多用修辞,哪怕用一点最简单的修辞,也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二是引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想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三是书写。不要小看书写,它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当然,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技巧可为,篇幅所限不多陈述。
以上为本人一孔之见,不知当否,还望专家同行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