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洪江市红岩乡中心学校颜红梅
内容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为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中学英语旅教者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教育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B: Thank you.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对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更多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现在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在面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为了促进交流,我们都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宋琳
天津市耀华中学
【内容摘要】 文化教育,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比较常用的几个方面,如动物、数字、颜色、隐私、节日和习语的文化内涵。了解了这些差异,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行英语交际,感悟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高中新课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化内涵
高中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谓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不单是外语技能的掌握,而是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素养的整合发展。正是这五种素养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使学生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目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注意语法结构与词汇的指导,这固然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但是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呢?看看周围的学生就知道了。长期以来,学生们往往可以用正确的语法写出文章,但这样的文章是脱离英文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了几年英语之后,甚至学生对最基 本的西方礼仪都不懂,更谈不上用用英语进行交际了。这样就没有达到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很重要也很有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礼仪和文化背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一)英语中有些表示的动物的词具有文化内涵,其中一部分与汉语中是不同的。
结合耀华中学高中学生探究知识欲望强,能力强的特点,往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用词讲词,而是要帮助学生深挖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应学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动物时,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中 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 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 “ 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 ”,略带有贬义。
英语中 lion 是百兽之王,是 “ 勇敢、凶猛、威严 ” 的象征,英国国王 King Richard I 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 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 lion 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 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 lion 有关的习语,如 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臵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 “ 虎 ” 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 “ 老虎 ” 是百兽之王,用 “ 虎 ” 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另外,由于东西方人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导致他们有时对于同一种动物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讲授与学生的,否则在交际中就会闹笑话甚至出现误会。
中国人对 “ 龙 ” 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 “dragon” 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 woman 叫做 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英语中,owl 是智慧的象征,习语 as wise as an owl 即是一例。owlish, owlishly 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 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 夜猫子(猫头鹰)进宅 ” 意味着厄运将至。
西方人对 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英语中有 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a bit batty(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 “ 蝠 ” 与 “ 福 ” 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 “ 红蝠 ” 与 “ 洪福 ” 谐音。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
peacock 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 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有 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 等用法。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 与 “ 复活 ”、“ 再生 ” 有关。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的 phoenix。在中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故有 “ 百鸟朝凤 ” 之说。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又有 “ 龙凤呈祥 ” 之句。
(二)数字在中英文中也体现着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 “ 一 ” : 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 “ 三 ” 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 “ 十三 ” 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 13 层,常用 “12A” 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 13 排,每月的第 13 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 “ 好事成双 ”,渴望 “ 双喜临门 ”,形容处世有方是 “ 四平八稳 ”,形容交通便利为 “ 四通八达 ”,百事顺心为 “ 六六大顺 ”,美不可言为 “ 十全十美 ”。
(三)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颜色的词不只有表层含义,还具有比喻意义。这也是语言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 “red” 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 “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 “in the red”,并不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下面这段文字,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但是一旦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
Mr.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四)隐私。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寒暄的话,在欧美人看来是在探询别人的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课本中会常有这样的对话: “How old are you,Mrs.Read ? ” “Ah,it ' s a secret!” 为什么 Mrs.Read 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五)节日在中西方也各具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 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 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等;英语国家有 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 贪财 ” 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六)习语在中英文中也反映出差异。
习语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 “ 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 ” 即是 “ 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烈日炎炎似火烧 ”、“ 骄阳似火 ” 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岛上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由雨(rain)和雾(fog)构成的英语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和“ rain ”有关的词汇有 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come rain or shine(无论情况如何),be rained off(因雨而延期),for a rainy day(为可能碰到的困难日子做准备),not have enough sense to come in from the rain(碰到雨都不知道进屋躲避;愚蠢透顶)等。和“ fog ”有关的词汇有 fogbound(因雾受阻)in a fog(在雾里;一无所知)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如堕五里雾中;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 “ 狐朋狗党 ”、“ 狗急跳墙 ”、“ 狼心狗肺 ”、“ 狗腿子 ” 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 “ 地位 ” 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 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 “ 病得厉害 ” 用 sick as a dog,“ 累极了 ” 是 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 “ 馋猫 ” 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 ” 被用来比喻 “ 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 “ 佛主 ” 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 借花献佛 ”、“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 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 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 “ 东施效颦 ”、“ 名落孙山 ”、“ 叶公好龙 ” 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 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耀华中学,许多的优秀教师都尽可能多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我也努力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 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耀华中学良好的互学互助的良好学风,以及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许多可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的机会,每个学期都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做展示课,我看到并学习到了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并教授学生学习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并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感到学生最容易在口语中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臵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耀华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如学生组织参与的英语角,每年的英语新年联欢会,不同年级不同级别的英语演讲比赛等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锻炼机会。
总之,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的角度去学习英语,才能感悟语言的内涵和真谛,才能顺利进行英语交际,感受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意识,这才达到了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高中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谓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不单是外语技能的掌握,而是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素养的整合发展。正是这五种素养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使学生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目标。高中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教材的同时,正是需要具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最终我们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执行者,也是要培养学生拥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又始终贯穿高中英语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汪玉玲:《文化与词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 7 月,第 7 期
徐东林:《 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中青网英语角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第四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xiexiebang推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常说: “再见, 走好啊!”“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说:“Bye!”“See you later!”
4、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中国人听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又如发表学术文献或论文,汉语文章的标题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
5、生存环境方面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所以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有:“扛、挑、担、抬、驮”等。在英语中却只有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宗教信仰方面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如angel(天使)、monk(僧侣)、religion(宗教)等。
7、历史典故方面
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英美文学中的许多人物或事件、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
二、英语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在学习、使用外语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教师应适当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以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一)从英语词汇中探究文化涵义
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评价。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二)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如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4)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B: Thank you.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一, 是“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 是一年的开始。它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1.利用图片引出节日名称
2.改编JEFC Book3 中的对话, 以引起学生兴趣 A: Hi, Sunyan!What are you busy doing these days? B: I am busy prepar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A: What do you mean by the Spring Festival?
B: It’s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B: 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the holiday?
A: Lots of things, such as eating and drinking , playingmahjong, going to movies and temple fairs, visiting relativesand friends and so on.In many places people like to set offfirecrackers.It is very interesting.A: Do you eat special food for the holiday? B: Yes.We eat dumplings.A: Do children like the holiday?
B: Sure.Children can have delicious food and wear newclothes.They can also get LuckyMoney.A: It’svery interesting.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much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B: It’smy pleasure.3.描述春节
给出代表春节特色的提示词, 放鞭炮set off firecrackers,逛庙会go to temple fairs, 走亲访友visit relatives andfriends, 压岁钱lucky money , 吃饺子和年糕, eat dumplingsand rice cakes。让学生把对话改成短文, 提高学生复述篇章的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节这个古老的民族节日。
4.小组合作任务
(1)学生课后搜索互联网, 了解更多的有关春节的材料, 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节日的热爱。(2)亲手设计春节贺卡并在春节来临之际寄给家人或朋友。
二、挖掘英美典型节日文化的精髓 万圣节(All Saints’Day), 又称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 每年的11 月1 日为万圣节, 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 即10 月31 日, 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通过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教学, 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1.利用图片引出节日学习
2.观看Halloween 的有声影像 3.回答问题
(1)When is Halloween?(On October 31st./ At the endof October.)(2)What do people say to each other?(Trick or treat)
(3)介绍万圣节的背景和人们欢庆的场面,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部分生词, 如date back to, celebrate, scare away,spirit, costume, candy, All Saints Day, Halloween, princess,Trick or Treat, 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How long does cele-bration last? How many Americans plan on celebrating Halloweenthis year?Why did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 at first?How much money may people spend on Halloween thisyear? What are the most popular costume for this year?)再看影像。4.再次观看影像, 以填空形式再现故事
Halloween is very ___in USA.___ of Americans planon celebrating Halloween this year.It lasts for a ____ or evena ___.On October 31st, children all over the country go houseto house saying the words “____”so people will give them______.Children often go to the farm to pick out the perfect______.People may _______ $ 5 billion on Halloween thisyear.The most popular costume this year for girls are_______ and for boys are _____.People say “Happy Halloween”,and everyone has some fun getting a little bit________.5.小组合作任务
设计一套万圣节的面具和化装服装,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体验万圣节的气氛, 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体验理念。
三、适时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和对比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和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分别是中国和美国重要的节日, 两大节日都在秋天。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人们赏月、祭月、吃月饼,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感恩节则是美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ThursdayinNovember)。人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 举行宗教仪式, 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激励自己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以诗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中秋节学习的兴趣
首先, 播放两首配乐唐诗: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以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然后, 提问学生“Whatdid they talk about?”引出The Mid-autumn Festival, 并进一步提问“When is the Mid-autumn Day?”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中秋节的具体时间。2.介绍中秋由来
One hero called HouYi.One day, he went out with one ofhis students.PengMeng, HouYi’sstudent, knew that HouYi’swife, ChangEr, has one thing that can let people become immortal.He wanted to be an immortal.So he used a knife, and said toChangEr if she didn’twant to give him that thing, she woule bedied!ChangEr didn’twant PengMeng to be an immortal, and sheused that thing and become an immortal herself!3.介绍感恩节的由来
In 1620, a boat filled with more than 100 people sailed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to settle in the New World(新大陆).They had arrived too late to grow many crops, and withoutfresh food, half the colony died from diseases.The followingspring Indians taught them how to grow and showedthem how to hunt and fish.There was a good harvest in theautumn of 1621.The colonists had much to be thankful, so afeast was planned.The local Indians had been invited to takepart in.In the following years, many of the original colonistscelebrated the autumn harvest with a feast of thanks.Yearslate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claimed the fourthThursday of November as Thanksgiving Day every year.Thecelebration of Thanksgiving Day has been observed on thatdate until today.4.感恩节的变化
如今的感恩节已演变成美国人全家团聚的日子。
Today the holiday is a time of family reunions, paradesand watching football games on television.For millions ofAmericans, Thanksgiving is a day that they spent cooking,eating and talking.For some families, Thanksgiving may bethe only time of year when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5.中秋节与感恩节比较
从中西传统节日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岁时节令为主, 侧重世俗性, 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风尚, 尊老爱幼, 互叙亲情,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西方传统节日关注宗教人物和事件, 具有较浓的宗教性, 表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等,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助于学生避免用本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 避免拒绝任何异国文化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 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 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文化底蕴。包含西方文化的英文短句
有些句子我们在电影里面经常听到,但对于它们的确切意思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这样的句子吧!1.Have at you!如果外国夫妇请你到家里吃饭,看着一桌丰盛的酒席,你问他们可以开始吃了吗,他们通常会说“Sure.Have at it.”(当然,吃吧)。当两个小孩子在相互追逐玩乐,互相打斗的时候,一个通常会主动碰了一下另一个,然后说“哈哈,打到你了!”,翻译过来就是“Have at you!” 2.Good night, sleep tight.这句话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是如果我说“Good night, sleep tight, don't let the bed bugs bite.”可能你就不太明白了。这句话通常都是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子说的话,其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这有点像儿时的童谣,很押韵,像:Good night, sleep tight/ Wake up bright/ In the morning light/ To do what's right/ With all your might.之类的。3.She is a has-been.有一次我在酒吧里谈论Britney Spears的时候,我朋友Tomas就说: “Well, Britney Spears is a has-been, Lady Gaga is hot nowadays.”(布兰妮早就过气了,Lady Gaga现在很火。),不过,我回了他一句“Well,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昙花一现也比默默无闻强啊!),他也不得不点头认可。
这就是口语。恰当的用好简单词也能出奇制胜。像Something is off-key.(这事儿有些不对头/蹊跷。)、Mr.Know-it-all is humbled.(你这个“万事通”这回可砸牌子啦!)、Don't be such a goody-goody.(不要跟个老好人似的谁也不得罪。)等等。4.Mud in your eyes.我们在敬酒的时候都知道用“Bottoms up!”、“Cheers!”、“Here's a toast to you!”,其实还有一句就是“Here's mud in your eyes!”。这句话通常是在幽默轻松的环境来用的,多表示“祝你好运”。
其实西方还有一句谚语和饮酒有关,那就是:Beer before liquor, you'll never be sicker;but liquor before beer and you are in the clear。字面翻译就是“喝完啤酒再喝白酒你就不会清醒,不过喝完白酒再喝啤酒你仍旧清醒”。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I second that(我赞成这句话)。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由浅入深难,由深入浅易”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5.Do you respect me in the morning? 这是我许多年前在三里屯酒吧和一个外国友人一边喝酒一边shoot the breeze(神侃)的时候他教给我的,至今我没用出去过,不过在电影里倒是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party或bar里,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彼此hit it off(聊得来),到了最后,男孩子如果鼓足了勇气ask the girl to come to his house,这个女孩通常会问到这句话。因为她不希望是one night stand(一夜情)。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是认真的吗?”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Language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long lasting topic by many linguist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stern cultural and the western cultural.The thesis below is talking about the point from the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There are many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custom, religion, historical allusion, made of 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so on.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oth very rich in the vocabulary, and the cultures of them are also broad and profound.It needs a good knowledge to research it.In this article, there is only a part of it in researching this topic.It gives a simple comment on the comparing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phenomenon.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个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学习英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汉英语言丰富多采,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简单见解:
一、自然环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个 carry 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 “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为什么汉语用 ”牛 “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 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 Thank 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 where(哪里).”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 “、”试论„„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科学与语言》)。
3、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
“It’s fine, isn’t it?“、“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 “ ”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如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四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 “、”菩萨“ 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 ”太极“、”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
。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 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西方人则会讲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
。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六、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 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image(自我形象)。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并且,外来文化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精神之异彩。《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 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在万艺玲所著的《汉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等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而西方对家庭亲戚的称谓只有aunt和uncle两种,由此可见东西方家族观念的差异.(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在徐言行所著的《中西文化比较》(2007.9)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庸和平和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特点,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和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中西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差异更突出。
中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多差异。就说说早餐吧,在西方,典型的欧洲大陆早餐包括吐丝面包,各式维也纳甜面包,牛角面包,黄油,果酱,茶和咖啡,美式早餐要丰盛的多,除了以上的食物外,还包括煎的培根,香肠,土豆,煎蛋,麦片,牛奶,水果或果汁。而中国人早餐则吃炒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