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时间:2019-05-15 05:2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第一篇: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4想北平/老舍

5赤壁赋/苏轼6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8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9六国论/苏洵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2

13祝福/鲁迅14品质/[英]高尔斯华绥16

17拿来主义/鲁迅18

19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0

2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2

23登高/杜甫24

25虞美人/李煜26

37《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28

29逍遥游(节选)/庄子30荷塘月色/朱自清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鸿门宴/司马迁 雷雨(节选)/曹禺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雨霖铃/柳永 陈情表/李密 兰亭集序/王羲之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赋》

一、正音

1、壬戌(rã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4、幽壑(hâ)

5、嫠妇(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liáo)

8、舳舻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酾酒(shī)

11、横槊(shuî)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ï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â)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3、山川相缪(缭)

4、杯盘狼籍(藉)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摆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使„.被攻破,击破)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被动句)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

2、颠覆(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3、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5、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2、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4、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5、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一词多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烛之武退秦师》

一、虚词 1.以

(1)阙秦以利晋(2)焉用亡郑以陪邻(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敢以烦执事(6)以其无礼于晋 2.而

(1)朝济而夕设版焉(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夜,缒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济而夕设版焉(2)不阙秦,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4)子亦有不利焉 4.之(1)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晋,何厌之有(5)是寡人之过也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其(1)吾其还也(2)失其所与(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难也(5)以其无礼于晋 6.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2)秦伯说,与郑人盟(3)不阙秦,将焉取之(4)夫晋,何厌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贰于楚也 3.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邻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阙秦以利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君知其难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不阙秦,将焉取之 3.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许君焦瑕(3)子犯请击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变式句(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夫晋,何厌之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不者(“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

三、成语典故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

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

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

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五、一词多义(补充)

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

沛公军霸上(驻扎)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

卮酒安足辞(推辞)

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辞

未辞也(告辞、告别)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果)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是古非今(现在)

玉斗一双(酒器)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斗

外连蘅而斗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项伯东向坐(坐着)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坐

置之坐上(座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

司命之所属也(掌管)

坐而待毙(坐守)

衡少善属文(撰写)

杀人如不能举(如同、好比)

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

沛公起如厕(去、前往)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固不如也(本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故谴将守关者(特意)

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使子婴为相(担任、当)

故幸来告良(所以)

皆且为所虏(被)

两狼并驱如故(原来)

何辞为(呢)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珍宝尽有之(代词,刘邦)

窃 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军中无以为乐(做、干)之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为之奈何(对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结构助词,无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出谋)

六、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

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四)动词作名词

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五)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六)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此天子气也

8、此亡秦之续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客何为者?

(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来何操?

6、何辞为?

(2)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因击沛公于坐

5、长于臣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2、若入前为(之)寿

3、为(之)击破沛公军

4、急击(之)勿失(时机)

5、则与(之)斗卮酒

6、则与(之)一生彘肩

7、竖子不足与(之)谋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10、毋从(其)俱死也

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军(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东时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18、卫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关中

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

《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鲜

3、(xiǎn)

4、祚(zuî)

5、期功(jī)

6、茕(qiïng)

7、蓐(rù)

8、洗马(xiǎn)

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ï)

14、优渥(wî)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允许做某事)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今:连词,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今:洗澡)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明清生员通称)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今:中医医生)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今:告知)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窘困)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今:盘旋)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4、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8、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9、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我的苦楚,并不是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逍遥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词类活用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图谋)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图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动用法,使„.招来)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凭什么)

2、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到达哪里)

3、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凭借什么)

四、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第三篇:浙江学业水平考试 等第评定

成绩等第评定

会考及补考等第评定按原办法执行。

学考成绩等第按分数结合比例的办法评定。成绩报告采用等第制,成绩从高到低评定为四个等第:A(优秀)、B(良好)、C(及格)、E(不及格)。

学考各科卷面成绩满分均为100分,90分为A等线,若90分及以上比例不到25%,可降分至最接近25%,但A等线不低于85分;75分为B等线,若75分及以上比例不到55%,可降分至最接近55%,但B等线不低于70分;55分为C等线,若55分及以上比例不到95%,可降分至最接近95%,但C等线不低于50分;C等线以下者为E等。

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科目依据高考成绩按上述划等办法评定学考等第。

少数民族班(新疆、西藏、青海)学生的会考、学考成绩等第单独评定,原则上参照本省普通班(非少数民族班)学生同次同科考试成绩各等比例来确定评等分数线,且不高于本省普通班学生同次同科考试成绩的评等分数线。

成绩认定、成绩证明和证书发放

由外省普通高中转入、应征入伍、被大学提前录取、经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或同意去境外交流的学生,其会考或学考成绩的确认和录入按浙教办基〔2009〕5号、〔2013〕91号文件执行。

每年5月,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打印应届毕业班学生的高中会考或学考证书,经市、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发至学校,再由学校发给学生。会考或学考证书遗失不补,需要时由省教育考试院提供成绩证明。

本省普通高中学生转学到外省时,会考或学考已考科目的成绩证明由本院统一开具。

第四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

一、《桥边的老人》

1.关于小说: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分类:⑴按篇幅:长、中、短、微

⑵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⑶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⑷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⑸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⑹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人物描写手法:⑴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⑵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⑴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⑵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⑴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⑵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⑶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题旨: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4.具体理解作者隐藏了什么:

⑴“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⑵“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⑶“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

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⑷“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二、《娜塔莎》

1.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2.情节概述:全文有几部分,各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情节提要:舞会前的准备、舞会上的幸福、为了爱的争吵

3.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⑴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⑵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

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能促成作品的价值。”

⑶《娜塔莎》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与安德来公爵相遇并双双在心中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他人、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性形象。

4.结合阅读过的小说,说说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解。

明确:“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更具有丰富的特点。(具体区别见课文第61页)

如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

圆形人物理论上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或集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三、《清兵卫与葫芦》

1.谋篇立意

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2.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第二部分(2-6),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三部分(7-20),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第四部分(21-44),写小说的中心事件即小说开头交待的“这件事”。

第五部分(45-46),呼应开头,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2.写作方法

⑴倒叙手法的运用。

小说开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⑵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

3.问题探究:清兵卫的父亲爱不爱清兵卫?为什么?

父亲呵叱儿子:“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可见在父亲眼里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

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清兵卫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并希望按他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文中的父亲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又何其少呢?

4.句段理解:

①“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②“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如何理解?

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了。他现在对绘画的爱好,也不会长久的,父亲的嘀咕就是对他的不满。

四、《牲畜林》

1.故事情节: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正是这希望,能杀死战争这“妖魔”。

2.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3.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4.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

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

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5.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

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6.“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7.前面人的乞求,朱阿都同意了,吉鲁米娜十分穷苦,一旦失去老母鸡,生活将更加悲惨,那么朱阿为什么鼓足勇气开枪了呢?

因为这次射击时朱阿是躲在他自己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8.朱阿终于开了枪,结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没打中鬼子。请你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朱阿的射击本领,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从来瞄不准”,“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当他试图瞄准鬼子使眼前却总是出现晃动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使他的猎枪晃动得更厉害,“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样的枪法和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标。

9.小说最后的结局——鬼子与野猫在打斗中坠下石崖,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并且意味深长。请你品味其中的意味,从鬼子的性格和其他情节分析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10.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是想表现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吧?

总结: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小说借“牲畜林”这个意象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和让邪恶与邪

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

五、《山羊兹拉特》

1.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开端——阿隆受命卖羊

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

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

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2.情节的运行——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文的情节冲突有哪一些呢?

⑴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⑵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⑶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供事实依据。

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⑷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塑造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呢?

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⑸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①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②草堆还可以保暖。

③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④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3.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表现是不一样的。⑴人对山羊的情感——不舍、依赖。如:①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②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⑵山羊对人的情感——信任。如: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那小撮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⑶作品为什么以动物与人的关系来实现爱这一情感的表现呢?

历经“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与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4.文章的主题:本文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第五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

会考篇目文言文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把„„做成(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 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三、一词多义(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 “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赋》

一、正音

1、壬戌(rã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4、幽壑(hâ)

5、嫠妇(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liáo)

8、舳舻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酾酒(shī)

11、横槊(shuî)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ï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â)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3、山川相缪(缭)

4、杯盘狼籍(藉)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使„.摆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使„.被攻破,击破)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被动句)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古:是两个词语,其:代词。实:实质,实在内容。其实:它实际上)

2、颠覆(古:灭亡。)

3、祖父(古:祖辈,父辈。)

4、后秦击赵者再(古:第二次)

5、始速祸焉(古:招致)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义”作动词,坚持正义)

4、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5、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一词多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烛之武退秦师》

一、虚词 1.以

(1)阙秦以利晋(2)焉用亡郑以陪邻(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敢以烦执事(6)以其无礼于晋 2.而

(1)朝济而夕设版焉(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夜,缒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济而夕设版焉(2)不阙秦,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4)子亦有不利焉 4.之

(1)将焉取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晋,何厌之有(5)是寡人之过也(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其

(1)吾其还也(2)失其所与(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难也(5)以其无礼于晋 6.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2)秦伯说,与郑人盟(3)不阙秦,将焉取之(4)夫晋,何厌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贰于楚也

3.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邻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阙秦以利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2)君知其难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不阙秦,将焉取之 3.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许君焦瑕(3)子犯请击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变式句

(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夫晋,何厌之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

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不者(“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

三、成语典故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古:黄河以南;)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

5、亡去不义(古:离开)

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

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五、一词多义(补充)

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

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

卮酒安足辞(推辞)

吾属今为之虏矣(将要)

未辞也(告辞、告别)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如果)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是古非今(现在)

玉斗一双(酒器)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

外连蘅而斗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项伯东向坐(坐着)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们)

置之坐上(座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停车坐爱风林晚(因为)

司命之所属也(掌管)

坐而待毙(坐守)

衡少善属文(撰写)

杀人如不能举(如同、好比)沛公不胜杯杓(经得起)

沛公起如厕(去、前往)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固不如也(本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故谴将守关者(特意)

胜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使子婴为相(担任、当)

故幸来告良(所以)

皆且为所虏(被)

两狼并驱如故(原来)

何辞为(呢)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珍宝尽有之(代词,刘邦)

窃 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军中无以为乐(做、干)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为之奈何(对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无义)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出谋)

六、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

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另说意动)(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1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四)动词作名词 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五)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六)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此天子气也

8、此亡秦之续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客何为者?

(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来何操?

6、何辞为?

(2)定语后置句 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因击沛公于坐

5、长于臣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2、若入前为(之)寿

3、为(之)击破沛公军

4、急击(之)勿失(时机)

5、则与(之)斗卮酒

6、则与(之)一生彘肩

7、竖子不足与(之)谋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10、毋从(其)俱死也

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军(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东时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18、卫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关中

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

《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鲜

3、(xiǎn)

4、祚(zuî)

5、期功(jī)

6、茕(qiïng)

7、蓐(rù)

8、洗马(xiǎn)

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ï)

14、优渥(wî)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

四、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4、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8、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9、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我的苦楚,并不是

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逍遥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词类活用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图谋)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图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动用法,使„.招来)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凭什么)

2、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到达哪里)

3、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凭借什么)

四、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下载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浙江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基本篇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5《文化生活》试题

    浙江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5《文化生活》试题 一、判断题 1.(2015.9浙江模拟).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F 2.(2015.9浙江模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

    浙江省2013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标准

    2013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标准(部分节选) 一、 考试形式 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二、 试卷结构 1. 内容分布:《化学1》约占40%,《化学2》约占40%, 《化学反应原理约占20% 2.......

    2016年12月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数学

    山东省2016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会考的比较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会考的比较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脱胎于高中会考,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相同点: 1.学业水平考试是对会考的继承和发展,会考作为毕业水平考试本身就是......

    学业水平考试)

    附件3 学业考试违纪作弊考生及工作人员处理办法 第一章 考生违纪作弊情节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条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

    浙江省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模拟—化学试卷

    浙江省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卷 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Ⅰ、Ⅱ,试卷共5页,有五大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H—1,C—12,O—16,Na......

    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大纲

    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

    黑龙江高中会考学业水平考试考纲 必背

    政治考纲具体 C 1.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