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规划大赛模拟村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第六届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大赛
模拟村基本情况说明书
1.1地理位置
模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侯冲村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侯冲村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东北部,地处苏皖交界处,位于老山北麓,滁河南岸。侯冲村是永宁镇政府所在地,界于北纬32°13′~32°07′,东经118°28′~118°39′之间,宁淮高速沿村而过,距南京市区20公里。南京市浦口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边缘,西部与安徽省接壤,是南京通往安徽西部与北部的门户,南与南京市主城区隔江相望。浦口区是南京“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另一半”,境内有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三桥与主城联结,是多条铁路与公路的路经之地。
1.2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
1.2.1气候条件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4℃,0℃以上的持续日有320天,积温为5649.9℃。春季气温回升,年际变化大;夏季高温炎热,7月份为全年最热,平均气温为27.78℃;秋季降温虽快,但“秋老虎”仍有余温;冬季不太寒冷,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03℃;全年平均无霜期300天;常年年平均降水量1020mm,年最大降水量1560 mm,年蒸发量为1569.6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h,全年平均风速为2.6 米/秒,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1.2.2土地与土壤
侯冲村地处老山脚下,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全村丘陵、圩地贯穿交叉,地形错综复杂,丘陵地形约17000亩,占总面积的72.3%,主要为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地及部分自然林地;圩地面积为5000亩,占总面积的21.3%,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进行水产养殖。
1.2.3 水资源环境
侯冲村年均降水量1020mm,村内河、塘密布,水面总面积约为1800亩。侯冲位于
1滁河南岸,村中河流属滁河水系,水位起伏较大,汛期客水流量大,洪水威胁严重,泄洪量可达每秒150立方米。村中还分布有侯冲水库及大小鱼塘,水资源较为丰富。村中农民生活用水基本为自来水,灌溉用水为滁河水。
1.2.4环境安全
由于工业较少,侯冲村的空气质量良好,污染程度属清洁。侯冲村区域内的水环境、声环境无明显污染源,环境质量良好。农业生产环境方面,该村农灌水质量达到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质量要求,土壤质量达到GB15618-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在村庄建设方面,为方便农民生活、节约资源,村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实行农民集中居住,以生态和谐为主题兴建大型农民复建小区,全部建成后可入住居民1000多户,为江苏省最大的环保型农民小区。该村道路平整,交通方便,建设合理。
1.3社会经济状况
1.3.1社会经济发展
侯冲村是永宁镇政府所在地,全村社会面积20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居民 1650户,5500人。200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6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100元,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宣传典型。侯冲村第一产业以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为主,二产主要是户办工业和建筑业,三产以运输、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形成了以苗木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导,二、三产业稳健发展的产业格局。
1.3.2 农业生产现状
侯冲村总面积为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500亩,经济林面积为8150亩,自然林地面积较少,主要为自然次生稀疏林。全村水面总面积达1800亩,水塘鱼池面积约为1450亩。全村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经济林种植雪松、香樟、广玉兰、蜀桧等苗木。除此以外,浦口地区野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野生动物有270多种,有獐、穿山甲、鸳鸯、中华虎凤蝶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植物共有180科900多种,其中比较珍稀的有水杉、杜仲等。
侯冲村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苗木产业,由原来只有个别农户发展到现在村内有1200户种植,面积8150亩,总收益 700万,形成规模优势,成为村内的主要产业。其间,在八十年代后期以及九十年代后期,市场行情大幅下跌,给当时村内苗木产业造成了较
大的损失。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以及市场行情的调节下,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侯冲村内的苗木品种以雪松为主,出售以中、大型苗木为主。管理措施主要 进行除草、治虫等,相对粗放,每年苗木生产投入的强度为约500元/亩。
由于侯冲村的苗木品种比较单一,周边区域的苗木品种与之相近或相同而且规模也 较大,加之现在苗木市场雪松的行情持续走低,苗木种植的收益明显下降,小农户的收益由原先7000-8000元/亩减少到现在的2000-3000元/亩,具有较大种植规模以及销售公司的大户收益也降低,由原先2-3万元/亩减少到约1万元/亩。侯冲村自90年代末开始发展水产养殖,将北部滁河圩地原先种植水稻的水田改造成鱼塘。现在规模达到1450亩,养殖户达到50户,年收益可达175万。水产养殖的品种十年前以四大家鱼为主,现在以经济价值更高的回鱼和淡水白仓为主,占总产量的70%。养殖用的鱼饲料采用高品质、对环境污染较低的品牌,增加鱼的风味,提高销售价格,扩大产品销路。
侯冲村的种养殖协会组织生产大户对协会成员进行技术培训,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使得养殖户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经营环节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侯冲村的水产养殖业已经形成特色,周边村镇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均不及侯冲村。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侯冲水产养殖的收益保持持续增长,现在最高可达到2500-3000元/亩。侯冲村滁河圩地未改造成鱼塘的水田依然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面积1140亩,收益115万元,从事种植的农户185户,每亩投入 600元,收益1009元。
1.3.3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侯冲村内有较为完整的农田排灌系统,主要渠道、水泵、排水沟等水利设施均可正常使用,中心河贯穿东西,是村内与外部水源(滁河)连接的通道,基本可保证村内土地免遭旱涝灾害威胁。但是村内缺乏强大的主动排水能力,遇到暴雨天气,特别是台风、暴雨并发天气,其排涝能力明显不足。农田灌溉用水达到《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第二篇:新农村规划——模拟村建设规划设计书(精选)
百年规划
目录
序 ———————————————————
一.模拟村基本概况
1.基本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发展条件分析(SWOT分析法)
1.主要优势(Strength)---------
2.主要劣势(Weakness)
3.机遇(Opportunity)
4.挑战(Threat)
三、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及模式
四、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五、总体框架和功能分区总体框架功能分区
六、建设项目工程居民住宅区虚拟农场大综合经济区生态农业区
七、建设进度安排
八、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九、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风险预测风险对应措施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新农村规划
一.模拟村基本概况
1.1 基本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
1.1.1 地理位置
模拟村位于长三角经济区
内,处于江苏省如皋市北郊10公
里,含四个自然村,分别是天河
桥村,桥港村,戴庄村和平园池
村。模拟村规划区域位于如皋市
柴湾镇西北部,如皋市区北郊,北、西与海安县交界,外交通十分
便捷,204国道、新长铁路、通扬
运河纵贯柴湾镇南北,丁柴公路、戴营公路横穿镇东西,扬启高速
如皋道口位于镇北部,其距一类
开放口岸如皋港35公里,距南通
机场65公里,距如皋磨头机场
21公里,可谓地理优势突出。
2新农村规划
1.1.2 气候条件
模拟村规划区域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常年气候温和。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雨量1055.5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无霜期216天。这为我村的花卉,药材,桑树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1.1.3 水资源
(1).规划区域内沟渠河网交错,属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此外还有许多大小池塘。河流水面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河水与长江相通,提水灌溉,能满足整个项目区水稻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需要。
(2).但水域面积较为分散,多为河道,若要进行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必须进行人工挖掘形成大面积水域。
1.1.4 生物资源
(1).人工栽培植物为主,大宗栽培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桑树等。
(2).蔬菜瓜果有青菜、白菜、苋菜、空心菜、茄、丝瓜、芹菜、黄瓜等基本的蔬果作物。
(3).水产主要有青虾、鳜鱼、鳝鱼、鲫鱼等。
(4).畜禽养殖主要有猪、鸡、鸭、鹅等。
3新农村规划
第三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目录
一、规划依据
(一)基本情况
(二)经济状况
(三)建设优势
二、基本思路
三、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产业规划
1.畜牧业
2.种植业
3.劳务经济
4.项目开发
(二)村容村貌规划
1.街面建设
2.绿化美化
3.生活设施建设
(三)公共事业规划
1.教育规划
2.卫生规划
3.文化规划
4.福利规划
(四)民主政治建设
四、资金筹措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一、规划依据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村位于***东侧,与县城区相邻,东至**路34公里,北与**接壤;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6—4.4度,土壤解冻期235天,无霜期153天,有效积温为2860℃,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
2、幅原面积:总幅原面积70961亩,其中耕地面积13084亩,牧业用地41798亩(其中草原20022亩),林地3478亩,森林覆盖率11;宅基地面积706亩,道路面积525,荒山、荒水面积8319亩。
3、组织机构及人口状况:辖区3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党总支1个,党小组10个,党员56名。星级文明户350户,超星级文明户20户,全村共有农户856户,总人口3346人,劳动力1493人,其中:男782人,女711人,青壮年劳动力611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口437只,务工经商转移劳动力284人。
4、人口素质结构及比例。小学文化1176人,占35,初中文化1874人,占56;高中文化200人,占6;大专文化100人,占3。
(二)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27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15.7万元,占总产值30;牧业产值1305.1万元,占总产值48;其它各业产值598.2万元,占总产值22。全村人均收入5127元。
(三)建设优势
一是地缘优势突出。***村大部分居民住在县城城郊结合部,环境优越,交通便力,**铁路、**公路穿村而过,电力通讯发达,城镇自来水、有线电视接近村屯。文化娱乐与城区互相衔接,**社区就在本村范围内,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完善,县第二小学、第四小学、第四中学设在本村区域内。**火车站前娱乐广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室是农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有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所、铁路卫生所3处。二是主导产业基础好。奶牛养殖与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几年来,建成牧业小区4个,青贮窖23个1950立方米,伊利榨乳站3个,年产商品奶3000吨,畜牧繁育、防疫综合服务体系健全。“四三”型温室7栋,蔬菜大棚总面积23000平方米。响誉国内的乳制品企业伊利公司和县奶牛公寓在村行政区域内,同时有草业公司、青贮公司和大牲畜交易市场等多家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思路
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奶牛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多元牧业并举,打造精品牧业;利用城郊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扩大棚室蔬菜面积,创建蔬菜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村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产业规划
2006年,农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991.1万元,比2005年增长10,2010年达到437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2005年增长10;2010年达到人均收入6500以上。
1.畜牧业(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2006年,全村奶牛存栏要达2024头,比2005年增长15;鲜奶产量4800吨,比2005年增长15;大鹅饲养量达2.6万只;狐貉、獭兔等经济动物养殖要达4.5万只,畜牧业产值要实现24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到2010年,全村奶牛存栏3540头、大鹅饲养量4.5万只,狐貉、獭兔饲养量7万只,鲜奶产量10100吨,实现牧业产值3872万元,占总产值65以上。
措施:一是通过调动群众养奶牛积极性、招商、争取资金购进、辅助产业靠拢主导产业、转移劳动力创收购买等手段增加奶牛数量。二是坚持质主量从,发展精品,走好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奶牛要注重良种化率、规范化水平、单产“三个提高”,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工程。三是扶持贫困户,落实发展项目,帮助争取贷款,培育1000只以上大鹅养殖户4户,种鹅孵化大户1户,狐貉养殖典型户25户,獭兔典型户6户。四是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导、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适应现代牧业发展要求。五是继续深化“服务也是产业”的思想,采取法人制、会员制、合同制的形式,组建各类
经纪人协会,大力培育发展饲草经销、奶牛贩运、鹅雏孵化、大鹅、狐貉销售、防风种植等经纪人群体,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支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种植业(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2006年,完成抗旱保收田建设任务4485亩;完成1个农机合作社建设任务;粮、经、饲比例达到2:3.8:4.2;主要粮
食作物亩产500公斤,经济作物亩收入510元;特色经济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35。2010年,粮、经、饲比例达到1.8:4:4.2;主要粮食作物亩产600公斤,经济作物亩收入620元;绿特色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建成3个农机合作社,机械化程度达到8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100亩,抗旱保收田占耕地总面积85,实现种植业产值1445.1万元,占总收入的33。
措施:一是依托城郊优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加快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在绿色特色种植上下功夫。二是完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规划改造节能温室10栋;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三是通过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争取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途径,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增加大型农机具的保有量和配套率。四是按照“保农保牧”原则,以推广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计划打抗旱大井105眼,小井60眼。五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集中连片的基地化发展模式,完善一批特色种植小区,形成村域特色种植业格局,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3、劳务经济(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十一五”期末,全村青壮年劳动力75以上得到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720人,实现务工收入360万元;2006年,培训劳动力6次达到500人,转移劳动力500人,实现务工收入260万元。
措施:一是采取基本素质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与普遍的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把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三是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建设,重点组织建立牲畜交易、粮食贩运、技术服务、订单农业等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4、项目开发(2006—2010年完成)
201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3以下,2006年贫困人口下降到8以下。2006年建成年产15吨蔬菜净菜包装企业,项目资金由农村蔬菜合作组织筹措,项目责任人:***。2006年落实省土地复垦项目资金200万元,完成奶牛广场东侧盐碱化区域复垦面积1300亩,具备耕种条件对外进行发包,项目责任人***。2006年在八公里屯西侧规划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处,五年内计划建设50栋高标准、节能、环保生活住宅小区。2006年计划建设10栋,资金由包扶单位、社会各界与农民自筹共计150万元,项目责任人***。2006年村集体自筹24万元,建一栋400平方米办公室,项目责任人***。2006年争取县能源办项目资金3万元,完成10栋节能温室沼气池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
(二)村容村貌规划
1.街面建设
2006年,申请地方道路及包扶单位资金50万元,硬化村屯路4800米,其中:***屯1600米、***屯3200米,2010年村内主干道全部达到硬化标准;初步形成北街基设柴草堆放点四处;八公里设柴草堆放点四处;2010年全村堆放点全部达到规划要求。改造、新建环保节能住宅达到8,2010年达到30以上,2010年砖瓦化率达到60以上;在八公里屯西侧规划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处,五年内计划建设50栋高标准、节能、环保生活住宅小区,2006年计划建设10栋,资金由包扶单位、社会各界与农民自筹共计150万元。
2.绿化美化
2006年,造林面积35亩,绿化植树5800株,绿化道路总长4800米,其中:北街基巷道绿化2000株,绿化道路1600延长米;八公里3800株,绿化道路32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2010年达到30%以上;完成沼气池10处,2010年达到50处。
3.生活设施建设
2006年争取县水务局及包扶单位落实安全饮水项目,总投资55万元,完成***屯82户自来水安装任务和**屯两眼人畜饮水井项目,实现自来水入户率到50,责任人***,2010年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100%;2006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2010年有线入户率达到90以上;2006年村集体自筹24万元,建400平方米村办公室一栋。
(三)公共事业规划
1.教育规划
“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达到50;2006年,小学、中学生流失率控制在0.3‰和3以下;主要抓好学龄前儿童入学、中学生辍学等问题。
2.卫生规划
一是建立新型村级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把村卫生所办成农民看病的第一诊所,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补贴,人人都健康的人文环境。2006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0,2010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二是强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奖励制度,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户进行奖励,给予一定福利待遇,带动全村计划生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文化规划
到2007年,做到每两月放一次电影;建立村文化室一处,丰富农民文化生活。2008年,达到平安村要求,成为省级文明村标兵。
4.福利规划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弱智、病残群体及灾情社会救助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有劳动能力的人(户)帮助他(她)们找增收门路,解决生活困境;每年在集体收入中拿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救助金,使他(她)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保障。
(四)民主政治建设
任务目标:村两委班子整体形成合力;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党务、政务、财务”及时公开;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减少民事纠纷和治安案件,达到县级安全村标准;以“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6—2010年完成)
措施:一是两委班子成员经常沟通思想,研究事务,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合力。二是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发展能力和化解矛盾能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三是积极把种田大户、致富能人、养殖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四是结合“五五”普法活动,开展以创建“平安村”为主的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基层干部、党员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农村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坚决执行“一事一议”和大事决策制度,做到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把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交给农民。(2006—2010年完成)
四、资金筹措
本规划需资金998.4万元。其中发展产业需要380万元,整治村容需要504.2万元,建设公共事业114.2万元,不可预见费30万元。
资金来源:
1.激发调动群众积极性投入388.5万元。
2.争取立项360.9万元。
3.争取帮扶单位支持200万元。
4.盘活村集体资产24万元。
5.村集体投入25万元。
第四篇: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XX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2015年。
2、规划范围
XX行政村所属的9个自然村。
三、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的安全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农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
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暴雨及周边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到的危房,于2015年前全部拆除。
(4)新建:新村新建住宅以集中建设布置。
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建设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旧村内小道:宽2米。(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宽均为3米。路面采用底层砂砾石,上面浇筑C30混凝土,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①改水改厕。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较高,取水不便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在新村建造过滤池及蓄水池,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②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多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③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6)绿化规划
①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②新村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③新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④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7)公共设施规划
学校建设。继续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在满足学校发展的基础上,规划修筑标准化幼儿园。
②在村部办公大楼内开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③村民绿地广场。建设新村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④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
⑤文化宣传设施。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村规民约》宣传牌,设置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四、经济发展规划
1、建养鸡、养猪场。鼓励村民养鸡、养猪建场,鸡、猪糞便是优质肥料,从而减少农民化肥资金投入。
2、种蜜柚是我村部分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增加种植蜜柚果树面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循序渐进地实行新农保制度,并争取乡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3、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六、制度及管理规划
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村规民约》小册发到各家各户。
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5、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七、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2、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3、成立由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第五篇: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全村现有88户、313人。全村有五保户11户,残疾人1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全村共4个组,每家至少一部电话或手机,全村88户,有70户有电视,全村通了自来水,和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
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2、核桃建园300亩,总投资3.6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补助与群众自筹,于2011年3月底前完成。
3、种植板南根500亩,总投资1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补助。
4、预计今年建设基本农田80亩,并且按要求改造基本农田,平整土地。
五、产业规划的调整
1、对农田进行“生态井田制”结构调整;农业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对村民进行建筑、果园、有机农业、环保、民俗等人才的培训。
六、公共服务
1、建立在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管理机构”,订立村规民约
2、新村建立综合村民活动中心
3、建立农村医疗合作机制和村卫生院
4、建立娱乐休闲广场
七、绿化与土地恢复相结合:
1、推动沼气工程,利用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建立观光综合农业。
2、对农村的土地进行三年的改良,逐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逐步推广以景观为主体的“生态井田制”,以果园和植被同步恢复的耕种方法,间接的稳定地下水的下沉、改变现有的耕种和人居环境。
4、全力改善基本农田硬件(主要指针对耕地的整体调整)
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