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
目 录
前 言....2第一章 规划总则....3一、规划原则...3二、规划范围...4三、规划期限...4第二章 基本现状....5一、自然地理情况...5二、人口状况...5三、土地状况...6
四、农业生产条件...6
五、资源条件...8
六、产业状况...9
七、经济发展水平...10
八、农民住房...10
九、人居环境...10
十、公共服务设施...1
1十一、发展条件分析与发展思路...1
2第三章 经济发展....1
4一、人口预测...1
4二、经济目标...1
5三、产业发展...1
5三、基本农田建设...19
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19
第四章 公共设施建设....2
2一、道路交通建设规划...2
2二、学校建设...26
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7四、五保家园建设...28
五、电力设施规划...28
六、通讯设施规划...29
七、闭路电视设施规划...30
八、人畜饮水工程规划...30
九、排水工程规划...31十、燃气能源工程规划...32十一、生态环境建设...32第五章 村落建设....3
5一、建设思路与目标...3
5二、规划原则...3
5三、用地规模...3
5四、居民点布局规划...36
五、主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37
六、住房改造...39
七、住房建设风貌...40
第六章 农民素质建设....41一、农民培训...41二、社会保障...42三、民主管理机制...43第七章 附 则....46
前 言
科学合理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2006年4月,重庆市渝南规划设计公司受江津市四面山管委会的委托,负责编制《江津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接到任务后,我们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江津市四面山管委会、林海村两委会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旅游业,是主导,服务游客要搞好;
路不烂,通水电,基础设施是关键;
厨厕圈,要改善,家家户户换新颜;
树新风,拒赌黄,村规民约要记牢;
学技能,习文化,勤劳致富有办法;
懂法纪,明事理,民主自治要树立;
治环境,建新村,小康路上往前奔。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顺应民意。
要符合实际,尽量满足民心民意,确实做到顺民心、顺民意、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
2.重在实施,便于操作。
规划落脚到具体项目,布局到具体建设地点上,落实到所需资金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档次、时序要科学合理,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1][2][3][4][5][6][7][8][9][10]...下一页 >>
结合林海村景区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
4.以人为本,合理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按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进行规划。特别是在集中居民点、公共设施的布局上,要符合村域特点、农民意愿及客观实际,以农民愿不愿意和满不满意为衡量标准。
5.立足现实,建改并重。
充分利用资源和现有基础,改造原有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既要按需要新建公共设施,又要注重修缮原有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既要规划旧房改造,又要规划集中居民点。
6.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就地取材;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二、规划范围
林海村辖区用地,规划面积41.37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08年
中期:2009—2010年
第二章 基本现状
一、自然地理情况
1.地理位置
林海村位于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17′-106°30′,北纬28°31′-28°43′,与贵州省习水县大坡乡飞鸽村接壤,距离重庆主城区147公里,江津主城区105公里。
3.地形地貌及气候
林海村地处四川盆地丘陵与大娄山相接地带,南高北低,大部分属于山地,平均海拔1200米。
林海村属北半球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3.1度,年平均降雨量2579.9毫米,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2米/秒。
二、人口状况
林海村辖大洪海和小洪海2个村民小组,共198户,总人口721人,其中男性364人,女性357人,男女性别比1.02:1。从事产业人数分别为第一产业140人,第二产业115人,第三产业320人。
劳动力人口371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4人,男女比1.13:1。
三、土地状况
林海村幅员面积41.37平方公里,国有用地16.62平方公里;集体用地24.75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28142.3亩(含退耕还林1721亩),耕地面积144亩(全为村民自留地),建设用地196.5亩,水域8401亩。
四、农业生产条件
1.村级道路
现有村级公路3条,总长14公里,其中上码头-石门坎公路长9.5公里,王爷庙-牛脑坎2公里,为泥结石路面,王爷庙-二洞口为水泥路面,公路长2.5公里;社级公路2条,长5.5公里,为泥结石路面;人行便道土路26.2公里,可通达村域各个院落。
2.水利设施
林海村现有小洪海、大洪海、珍珠湖、二洞口四座水库,山坪塘11口,并在二洞口建有电厂一座。有大洪海-牛脑坎长2.5公里的水渠一条。
林海村水库一览表
水库
名称
流域面积(km2)
坝高(m)
坝型
最大库容(万m3)
正常库容(万m3)
正常
水位(m)
建成时间
小洪海
18.0
56.5
石拱坝
196
127
1192.75
1978
大洪海
45.6
2石拱坝
460
420
1186
1975
珍珠湖
3.65
石拱坝
195
167
1250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1997
二洞口
49.7
23.5
混凝土
417.4341.5
1180
2005
林海村电站一览表
电站
名称
装机规模(台×千瓦)
设计水头(m)
设计
流量(m3/s)
年发电量
(万千瓦时)
设计年利用
小时(小时)
建成时间
二洞口
2×400
43.4
2.36
289.33616
2004
林海村山坪塘概况
名称
坝型
面积(亩)
鱼鳅湾
条石坝
5长岩子
条石坝
3郑家湾
条石坝
2.8
黑凼子
条石坝
2大无基
条石坝
生溪湾
条石坝
鱼塘湾
条石坝
墩子旁
条石坝
天宝湾
条石坝
唐家湾
条石坝
4桃花岛
条石坝
合 计
33.8
3.有效灌面
村域水库、山坪塘的蓄水,主要满足村域外的农田灌溉。
4.农机化水平
村域地处山区,坡度基本都大于25%,现有耕地基本退耕还林,因此无农业机械。
5.电力状况
村域内陪电设施陈旧落后,线路敷设不规范,供配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差,供电质量低,电压不稳,电损严重。
五、资源条件
1.自然景观资源
(1)响水滩,位于村域西北方,主要景点有七百梯、沙坪小溪、珍珠滩、沙坪瀑布、文家古寨、响水滩瀑布。
(2)望乡台瀑布,位于村域西北方,宽40余米,垂直落差151.76米,是迄今全国发现落差最大的瀑布。
(3)太子洞瀑布,瀑宽10米,落差80余米,位于太子洞、太子笋峰之间。
(4)大洪海,位于响水滩南2公里,回水30公里。
(5)村域有良好的植被的景观,乔木郁郁葱葱,灌丛枝叶繁茂。
2.人文景观
(1)界碑:屹立于大洪海和金龙寺之间,是贵州与重庆的省界,该碑立于“文革”时期。
(2)杨氏古墓:位于村域上码头,是建于清代的一座杨氏陵园,浮雕精湛,联句优美。
(3)太子洞:位于村域中部,传说是皇太子避难之地,位
于林区南部洪海小湾一带。
六、产业状况
林海村以旅游服务业为支撑产业,2005年,农家乐26家,旅游观光客船151艘,旅游商品零售店22家,旅游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320人,总收入650万元;退耕还林1721亩,政府补助收入38万元;外出务工收入50万元;养殖业以养蜂为主,有蜂桶450桶,总产量4500公斤,产值2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5元。经济总收入765万元,旅游服务产业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6%。
目前,林海村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七、经济发展水平
林海村没有集体经济,大洪海村民小组现有停车场一个,年收入4万元。
2005年,林海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15人,外出务工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5元。
八、农民住房
林海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独居户院落1个,2-5户院落23个,5-10户院落7个,10户以上户院落6个。
林海村198户,住房建筑面积27700平方米,其中有158户农民住房为土瓦或木瓦结构,约占80%,建筑面积13650平方米;有31户为砖混结构约占15%,建筑面积12430平方米;有10户为砖瓦或砖木结构,占5%,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
九、人居环境
农户基本采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民居住环境质量较差。198户农户中有158户(占80%)农户人畜混居、柴草做饭、厕所与圈舍并用,卫生条件相当差;只有40户(占20%)农户有独立厨房、厕所、圈舍和院坝。有178户(占90%)农户房前屋后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淤泥积存,严重的破坏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十、公共服务设施
1.学校
林海村现有村级小学1所,位于上码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置2个班,在校学生约50人,教师2名,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幼儿班1个,位于上码头,学龄前儿童20人,教师1名。初中适龄人数32人,初中在校生32人;无青壮年文盲。
2.村办公室
林海村办公室位于上码头,房屋为土瓦结构,办公条件较差,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
3.村卫生室
林海村现有卫生室1处,位于王爷庙,有合作医疗卫生员1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369人,占村民总数的51%,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江津市验收,合格达标。
4.村文化室
村里没有村文化室和集体活动的健身场地,体育设施匮乏,文体活动较少。
5.五保家园
有五保家园一个,位于花生溪,全村五保老人17户17人,居住在五保家园的2人,集中供养率12%,其余15人散居供养。
6.救济保障事业
林海村有绝对贫困户11户22人,相对贫困户93户372人,均按政策规定落实补助金。
十一、发展条件分析与发展思路
(一)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因素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步入高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2)区位优势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核心景区和重要景点位于林海村境内,并且有近三分之二的界限与贵州交界,可以吸引渝黔两地的游客。
(3)资源优势
林海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利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
(4)旅游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四面山旅游发展公司对四面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5)村民积极性高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林海村农民群众响应热烈,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2.不利因素
1.环境污染
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给该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2.道路不畅
没有形成系统的道路网络,且多为泥结石路,雨天或雨后,村民出行不便,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村民的素质较低
全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仅占10%,同时,由于缺乏技能培训,劳动力水平低。
4.贫困户较多
全村绝对贫困户11户,相对贫困户93户,占总户数的53%,他们经济实力弱,参与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困难。
(二)发展思路
1.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合理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为林海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提高农民收入。
&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nbsp;2.总体定位
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为辅,建设适宜景区村民居住的生态型新农村。
第三章 经济发展
一、人口预测
2005年,林海村总人口为 721人,出生4人,死亡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 ‰,最近几年全村无迁入、迁出情况,机械增长主要考虑婚配及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至规划期末人口增长率按3‰,2010年林海村总人口为730人。
二、经济目标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在规划期末经济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体项目构成测算见《经济产值分析表》,第18页)
三、产业发展
(一)产业定位
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以特色旅游产品为辅。
(二)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根据统计:2005年到林海村的旅游人数约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90万元,游客至此人均消费约63元,随着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2006-2008年,人均消费按照80元计算,游客增长率按照《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7%计算,2008年,旅游总人数约13.5万人,旅游总收入约1080万;2009-2010年,人均消费按照100元计算; 2010年,旅游总人口约1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40万元。
(三)旅游业发展项目和措施
1.开发新景点,增加游乐项目
(1)2006-2008年重点开发太子洞、锣鼓洞景点。太子洞开发项目为修建太子洞山脚至太子洞口栈道和游步道300米,太子洞内地面整治、雕塑太子像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太子洞顶筑3米高堤坝,保证太子洞瀑布,太子洞下溪内建露天浴场,配套特色环保交通工具。锣鼓洞景点恢复锣鼓洞原貌,配套农耕农具展览设施,配套特色环保交通工具。
(2)建立吴松坝山顶护林防火瞭望台(观景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并且建立五道梯观景瞭望塔。
(3)2010年完成上、下码头供游客参与游憩的游乐设施建设。
(4)将渝黔界碑改建于小洪海的马家庆,利用渝黔界碑景点的开发带动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促进林海村经济的发展。
2.特色旅游产品制作与销售
组织发展具有四面山特色旅游工艺纪念品的手工制作和本地土特产(猕猴桃、腊肉、蜂蜜、绞股蓝、竹笋)等,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结合商业网点的布局,设立旅游商品专卖店,形成产销一条龙。
3.经济观光园
结合退耕还林、绿化山体,在太子洞、锣鼓洞等森林植被稀疏和裸露地带发展猕猴桃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天麻、黄连与猕猴桃间种,规划期末间种面积共计达1721亩。
4.发展措施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靠旅游带动特色旅游产品向立体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利用猕猴桃和中药材间种发展立体型经济观光园,增加土地的利用价值,为村民创收;同时四面山的海拔较高,温度适宜种植猕猴桃,并且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根据它5月开花、11月结果,结合旅游发展观花采果业,让游客体会乡村风情;根据它花量大和“异花授粉”的特性,可以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酿造蜂蜜,同时利用水果猕猴桃、中药材和蜂蜜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带动村民收入增加。
(四)投资及效益分析
1.上述旅游业项目建设需投资1430万元,到201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5582万元;
2.上述经济观光园项目建设需投资19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480万元;
3.特色旅游产品业项目建设需投资5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200万元;
4.养植业
养殖业预计总投资7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240万元。
5.退耕还林
村民退耕还林上级补助到2010年总计190万元。
6效益分析
规划期末,上述产业累计总投资2050万元(考虑不可遇见费用按照15%计算),预计总收入7816万元,收益5766万元。2008年,产业总收入1290万元,比2005年增加525万元,年均经济增长率19%。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4015元的基础上按照15%的速度递增,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治理发愣功6元。新增就业人200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达到85%的农户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2010年,产业总收入1898万元,比2008年增加608万元,比2005年增加一翻多,年均经济增长率12%,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治理发愣功6元的基础上按照10%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88元。新增就业300人,充分的解决了林海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就业率达100%。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经济产值分析表
时间
旅游人数
(万人)
人均消费
(元)
旅游业收入
(万元)
种植业
(万元)
养殖业
(万元)
外出务工(万元)
退耕还林补助(万元)
总计
(万元)
2005年
162.7
650
—
52006年
11.8
4—
3230
1044
2007年
12.6
1008
—
1110
2008年
13.5
1080
—
1290
2009年
14.4
1440
150
—
1709
2010年
15.4
1540
230
—
1898
总计
7816万元
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游船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旅游服务专业协会。参加协会的农户达50%以上,使林海村村民文明经营,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四面山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基本农田建设
1.土地整治与沃土工程
对土壤进行改良,为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林海村退耕还林土地和现有耕地,总计1865亩进行土地整治与沃土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1.修建排水沟、排洪沟、及其他各类排水沟;
2.道路工程,按照方便生产、便于观光的原则,合理布局人行道和步行道;
3.按照节水农业的要求,实行喷灌、滴灌、管灌等;
4、结合地形修建拦山堰;
5.结合实际情况平整土地;
2006年,规划整治土地 200亩;2007年,整治 500亩;2008年,整治500亩;2010年,整治665亩,共整治土地1865亩。
预计投资932.5万元。
2.水利设施
林海村的水库、山坪塘和沟渠因年久失修,地质灾害产生拉裂,水库、山坪塘和沟渠渗漏严重,急需整治。新建山坪塘四口,加大水土保持力度,防止淤泥沉积水库和山坪塘,同时对水库和山坪塘进行清淤,改善水质,确保村民饮水安全。
(1)水库
名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合 计
33.8
11万元
新建项目
地点
面积
(亩)
蓄水
(万m3)
投资金额
(万元)
投资渠道
实施时间
新房子湾
3510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6年
天宝湾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6年
周家湾
4.7
7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大坝
5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3)沟渠
大洪海-牛老坎,长2.5公里,整治清淤需资金70万元,整治时间2006年。
3.生态林建设及“四旁”林木栽种
对林海村进行生态林建设,实现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园林化、山地森林化。
对退耕还林地和现有一部分耕地进行经济林种植,种植面积1721亩,种植猕猴桃等经济树种约87000棵,预计投资35万元。
对主要村级道路和社级道路,实施绿化工程,每隔3米栽种行道树,约需种植当地树种22799株,预计投资10万元。
对房前屋后和大小洪海15公里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00亩,约需种植当地树种18000棵,预计投资7万元。
第四章 公共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一)规划思路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通主、次村道,散居户通人行石板路。整个道路系统尽量形成环状,避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走回头路。
在道路建设实施中,道路走向顺应山势,避免破坏景区、景点的完整性,对景区造成破坏的线路,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植被固坡、岩体壁画等形式进行补救,人行石板路采用当地石材或废弃建材做路面,融入整个景区环境。
(二)项目规划及布局
1.道路
林海村道路规划为主村道、次村道、人行石板路三级,次村道错车距离不超过300米。
(1)主村道:
主村道有效连接外围公路,并沟通康居村民点,规划期末完成6条主村道的修建改建,总长度25.6公里。路基宽度6.5米,路面为沥青表处理。
新建:
正田沟-珍珠滩路 2.5公里(2006年完成)
上码头路-下码头路8公里(2010年完成)
霍蔴芊-飞龙庙景区(林海村段)路2.1公里(2006年完成)
界碑-大洪海路 1.5公里(2006年完成)
改建:
上码头-石门坎路 9.5公里(2007年完成)
王爷庙-牛老坎2公里(2008年完成)
(2)次村道:
次村道是各康居村民点和各院落之间的联系道路。规划期末完成三条次村道修建,总长度8.6公里,路基面宽度4.5米,路面为沥青表处理。
新建:
坟山岗-大屋基-太子洞路3公里(2006年完成)
河口-梅子树路 1.7公里(2008年完成)
双鼻子-九步梯路 3.9公里(2010年完成)
(3)人行石板路:
人行石板路是连接全村院落及散居户主要的步行道。规划期末完成十三条人行石板路修建,总长度41.3公里,路宽1.5米,路面用石板或废弃建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材铺设。
新建:
珍珠滩-石柱沟-坟山岗 5公里(2006年完成)
珍珠滩-霍蔴芊1.3公里(2006年完成)
太子洞-吴松坝 1.8公里(2009年完成)
二洞口-水口寺景区(林海村段)2.5公里(2010年完成)
山头上-小洪海码头 2公里(2006年完成)
小洪海步行道 2.1公里(2008年完成)
王爷庙-界碑 8公里(2006—2007年完成)
红军桥-五道梯 4公里(2007年完成)
锣鼓洞-吴松坝 2.6公里(2008年完成)
五道梯-界上路(界碑-上码头)2公里(2007年完成)
长岩子-老房子 1公里(2008年完成)
上码头-小洪海码头 1公里(2006年完成)
坟山岗-桃花岛 3公里(2006年完成)
连接各院落道路 5公里(2006—2007年完成)
2.码头
改建大、小洪海上、下码头渡口及太子洞渡口,2006—2007年完成。
3.停车场
在王爷庙居民点新建一个停车场,停车规模50-100个停车位,2006年完成。
扩建洪海码头停车场,停车规模400个停车位,2006年完成。
(三)投资概算
1.预计修建主村道25.6公里,60万元/公里,需投资1536万元;
2.预计修建次村道8.6公里,40万元/公里,需投资344万元;
3.预计修建人行石板路41.3公里,18万元/公里,需投资743.4万元;
4.改建渡口需投资280万元;
5.修建和扩建停车场需投资70万元;
总投资合计:2973.4万元。
二、学校建设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村校软硬件建设的投入。2007年,在林海村小学原址完成新小学和幼儿园重建工程,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设3个教室(一个幼儿班和两个小学班)、办公室、师生宿舍。
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功能,每个班配备桌、椅45套,共计135套,预计配套桌椅费用2万元。
对考上大学的本村子女,予以一次性奖励。
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2006年,在王爷庙旅游新村建成8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内设:
1.村两委会办公室、农民培训中心、党员电教室、村级党校等,配备电脑、音响、dvd等电教设施及桌椅、书刊文件柜等设施。
2.文化活动中心
建筑面积100㎡,设置阅览室、活动室、文艺培训室等。成立20名文艺骨干组成的宣传队,建立20户文化中心户。
3.医疗计生室
卫生室建筑面积60-100㎡,添置约20万元的必备医疗器材,从业人员必须为注册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建设要求达到示范卫生室要求。
在上码头服务部设置医疗点,建筑面积30-40㎡,从业人员要求必须达到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建设要求达到合格卫生室标准,达到小病不出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规划近期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5.农经商贸服务中心。
指导村民脱贫致富,搞好旅游服务业。
同时,2006—2008年,在王爷庙、上码头建成各占地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旁建篮球场、乒乓球场,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健身需求。
四、五保家园建设
2006年在王爷庙旅游新村建成五保家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将本村的五保老人17人全部集中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五保家园内设8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
对五保户、低保护、优抚对象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对精神病人实施救助。
五、电力设施规划
1.现状
村域内陪电设施陈旧落后,线路敷设不规范,供配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差,供电质量低,电压不稳,电损严重。
2.规划要点
(1)在2006年,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完成农网改造,提高输电量,满足旅游与农业生产需要。
(2)在霍蔴芊、王爷庙、桃花岛、太子洞、上码头、锣鼓洞、肖家坎等七个地方各增加1台kva 50—400 kva杆式变压器。
六、通讯设施规划
1.现状
四面山风景区现有电信经营部两座,装机容量分别为3322门和256门,有移动、联通微波基站各一个,全村90%的村民使用固定电话或手机。
2.规划要点
按照《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协助有关部门建设大规模容量、高传播速度、强技术水平的现代电讯系统,为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电讯服务,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实行宽带网。建设王爷庙邮电点,洪海作为四面山核心景区,在各主要景点和聚居点均设5-10部公用电话,2007年达到全覆盖。
七、闭路电视设施规划
1.现状
95%的农户能看上电视,其中50%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线,其余农户通过安装小型电视接受器收看电视节目。
2.规划要点
全面改造提升现有广播电视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网络,2006年达到全覆盖。
八、人畜饮水工程规划
(一)规划思路
在现有饮水点的基础上,确定几处水质好、水源充足的饮水点,利用水库、山泉等水源,建设蓄水池、管道引水工程,让村民用上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二)项目规划及布局
1.现状
无自来水,农户均自安管道,从85个山泉水取水点取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接饮用,不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规划要点
(1)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采用就近引较大的山泉水或机井提水集中供水方式解决村民用水。(附表)
康居点饮水工程一览表
居民点
取水点
距离
(公里)
管径
(mm)
供应户数
(户)
投资金额
(万元)
投资渠道
完成时间
王爷庙
牛老坎
560
4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上码头
马家
大湾
37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大坝
吊岩
2.5
12.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锣鼓洞
锣鼓洞
250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太子洞
小湾
1.5
7.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藿麻芊
藿麻芊
150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5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总计
150
(2)散居点以山泉水为水源,修建储水池和净化水池安装管道引入各户。
(3)各处饮用水源均需安装净水设施,保证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
(4)2006年完成饮用自来水或山泉饮水的农户434人,达到60%,2007年达到100%。
九、排水工程规划
1.现状
林海村雨、污水排放大多处于自然状态,不仅污染水体,也给自然环境造成损害。
2.规划要点
(1)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2)散居的农户,按照环保生态处理的要求进行处理后排放,严禁造成环境的破坏。
十、燃气能源工程规划
1.现状
目前,林海村燃料主要以木材、煤炭为主,部分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为燃料。
2.规划要点
(1)修建头道河-王爷庙-上码头旅游新村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长14公里,气源由蔡家方向接入,于2010年完成;
(2)各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和散居的农户,结合康居点建设修建沼气池,达到“一池三改”的要求。
十一、生态环境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目标,综合整治林海村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引导拆旧建新,防止大拆大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要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扩大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切实加强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
加快沼气池建设;实施改厨、改厕、该圈,修建化污池,完善污水排放设施,严格控制污水源;对水上游乐区严格管理,避免带来旅游污染,破坏水体生态环境。服务部和旅馆的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要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gb7978-96)的要求才能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植树造林,调节大气环境质量。2006-2010年,完成大、小洪海、锣鼓铜、太子洞等的绿化。
3.固体废物控制
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洁和处理体系,实现固体废物的定点收集和转运,使固体废物达到无害化、兼容化和资源化。主要景区旅游步行道按100米间距设置垃圾箱,旅游村和服务部按50米间距设置垃圾箱。
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对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2006-2007年在王爷庙建成垃圾转运站,各居民点、村域内各景区,设立固定垃圾收集点,垃圾经收集后转运到四面山以外垃圾处理厂处理。
4.地质灾害防治
各居民点工程建设应结合地貌特点,依山就势,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免高截坡、深开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防洪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好防洪措施,防治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已查明的地质灾害区域应严禁任何建、构筑物;因特殊原因确需在慎建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时,必须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5森林防火
作好森林防火的宣传工作,增强游客和村民的防火意识,建设吴松坝护林放火了望台,并在响水滩设置消防点,利用村级道路和村级次道形成人工隔离带,兼作消防通道,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章 村落建设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以较大院落为基础,以现有道路为依托,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院落布局,方便生活,方便生产。
目标:规划期末,有150户农户(约占77%)相对集中居住,集中居住人口治理发愣功人。
二、规划原则
1.建立规模适度,相对集中的村民聚居点;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村容整洁,风格朴实。
三、用地规模
林海村村庄建设依据《村镇规划标准》、《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规定,人均建设用地按60-80平方米/人计算,散居户按江津市国土局规定,宅基地用地控制指标30平方米/人,院坝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45-55平方米/人。村庄建设用地控制在135亩。
<<上一页[11][12][13][14]下一页
第二篇: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
目录
前言....2第一章规划总则....3一、规划原则...3二、规划范围...4三、规划期限...4第二章基本现状....5一、自然地理情况...5二、人口状况...5三、土地状况...6
四、农业生产条件...6
五、资源条件...8
六、产业状况...9
七、经济发展水平...10
八、农民住房...10
九、人居环境...10
十、公共服务设施...1
1十一、发展条件分析与发展思路...1
2第三章经济发展....1
4一、人口预测...1
4二、经济目标...1
5三、产业发展...1
5三、基本农田建设...19
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19
第四章公共设施建设....2
2一、道路交通建设规划...2
2二、学校建设...26
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7四、五保家园建设...28
五、电力设施规划...28
六、通讯设施规划...29
七、闭路电视设施规划...30
八、人畜饮水工程规划...30
九、排水工程规划...31十、燃气能源工程规划...32十一、生态环境建设...32第五章村落建设....3
5一、建设思路与目标...3
5二、规划原则...3
5三、用地规模...3
5四、居民点布局规划...36
五、主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37
六、住房改造...39
七、住房建设风貌...40
第六章农民素质建设....41一、农民培训...41二、社会保障...42三、民主管理机制...43第七章附则....46
前言
科学合理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2006年4月,重庆市渝南规划设计公司受江津市四面山管委会的委托,负责编制《江津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接到任务后,我们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江津市四面山管委会、林海村两委会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旅游业,是主导,服务游客要搞好;
路不烂,通水电,基础设施是关键;
厨厕圈,要改善,家家户户换新颜;
树新风,拒赌黄,村规民约要记牢;
学技能,习文化,勤劳致富有办法;
懂法纪,明事理,民主自治要树立;
治环境,建新村,小康路上往前奔。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顺应民意。
要符合实际,尽量满足民心民意,确实做到顺民心、顺民意、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
2.重在实施,便于操作。
规划落脚到具体项目,布局到具体建设地点上,落实到所需资金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档次、时序要科学合理,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结合林海村景区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
4.以人为本,合理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按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进行规划。特别是在集中居民点、公共设施的布局上,要符合村域特点、农民意愿及客观实际,以农民愿不愿意和满不满意为衡量标准。
5.立足现实,建改并重。
充分利用资源和现有基础,改造原有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既要按需要新建公共设施,又要注重修缮原有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既要规划旧房改造,又要规划集中居民点。
6.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就地取材;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二、规划范围
林海村辖区用地,规划面积41.37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08年
中期:2009—2010年
第二章基本现状
一、自然地理情况
1.地理位置
林海村位于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17′-106°30′,北纬28°31′-28°43′,与贵州省习水县大坡乡飞鸽村接壤,距离重庆主
城区147公里,江津主城区105公里。
3.地形地貌及气候
林海村地处四川盆地丘陵与大娄山相接地带,南高北低,大部分属于山地,平均海拔1200米。
林海村属北半球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3.1度,年平均降雨量2579.9毫米,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2米
/秒。
二、人口状况
林海村辖大洪海和小洪海2个村民小组,共198户,总人口721人,其中男性364人,女性357人,男女性别比1.02:1。从事产业人数分别为第一产业140人,第二产业115人,第三产业320人。
劳动力人口371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4人,男女比1.13:1。
三、土地状况
林海村幅员面积41.37平方公里,国有用地16.62平方公里;集体用地24.75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28142.3亩(含退耕还林1721亩),耕地面积144亩(全为村民自留地),建设用地196.5亩,水域8401亩。
四、农业生产条件
1.村级道路
现有村级公路3条,总长14公里,其中上码头-石门坎公路长9.5公里,王爷庙-牛脑坎2公里,为泥结石路面,王爷庙-二洞口为水泥路面,公路长2.5公里;社级公路2条,长5.5公里,为泥结石路面;人行便道土路26.2公里,可通达村域各个院落。
2.水利设施
林海村现有小洪海、大洪海、珍珠湖、二洞口四座水库,山坪塘11口,并在二洞口建有电厂一座。有大洪海-牛脑坎长2.5公里的水渠一条。
林海村水库一览表
水库
名称
流域面积(km2)
坝高(m)
坝型
最大库容(万m3)
正常库容(万m3)
正常
水位(m)
建成时间
小洪海
18.0
56.5
石拱坝
196
127
1192.75
1978
大洪海
45.6
2石拱坝
460
420
1186
1975
珍珠湖
3.65
石拱坝
195
167
1250
1997
二洞口
49.7
23.5
混凝土
417.4341.5
1180
2005
林海村电站一览表
电站
名称
装机规模(台×千瓦)
设计水头(m)
设计
流量(m3/s)
年发电量
(万千瓦时)
设计年利用
小时(小时)
建成时间
二洞口
2×400
43.4
2.36
289.33616
2004
林海村山坪塘概况
名称
坝型
面积(亩)
鱼鳅湾
条石坝
5长岩子
条石坝
3郑家湾
条石坝
2.8
黑凼子
条石坝
2大无基
条石坝
生溪湾
条石坝
鱼塘湾
条石坝
墩子旁
条石坝
天宝湾
条石坝
唐家湾
条石坝
4桃花岛
条石坝
合计
33.8
3.有效灌面
村域水库、山坪塘的蓄水,主要满足村域外的农田灌溉。
4.农机化水平
村域地处山区,坡度基本都大于25,现有耕地基本退耕还林,因此无农业机械。
5.电力状况
村域内陪电设施陈旧落后,线路敷设不规范,供配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差,供电质量低,电压不稳,电损严重。
五、资源条件
1.自然景观资源
(1)响水滩,位于村域西北方,主要景点有七百梯、沙坪小溪、珍珠滩、沙坪瀑布、文家古寨、响水滩瀑布。
(2)望乡台瀑布,位于村域西北方,宽40余米,垂直落差151.76米,是迄今全国发现落差最大的瀑布。
(3)太子洞瀑布,瀑宽10米,落差80余米,位于太子洞、太子笋峰之间。
(4)大洪海,位于响水滩南2公里,回水30公里。
(5)村域有良好的植被的景观,乔木郁郁葱葱,灌丛枝叶繁茂。
2.人文景观
(1)界碑:屹立于大洪海和金龙寺之间,是贵州与重庆的省界,该碑立于“文革”时期。
(2)杨氏古墓:位于村域上码头,是建于清代的一座杨氏陵园,浮雕精湛,联句优美。
(3)太子洞:位于村域中部,传说是皇太子避难之地,位
于林区南部洪海小湾一带。
六、产业状况
林海村以旅游服务业为支撑产业,2005年,农家乐26家,旅游观光客船151艘,旅游商品零售店22家,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320人,总收入650万元;退耕还林1721亩,政府补助收入38万元;外出务工收入50万元;养殖业以养蜂为主,有蜂桶450桶,总产量4500公斤,产值2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5元。经济总收入765万元,旅游服务产业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6。
目前,林海村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七、经济发展水平
林海村没有集体经济,大洪海村民小组现有停车场一个,年收入4万元。
2005年,林海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15人,外出务工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015元。
八、农民住房
林海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独居户院落1个,2-5户院落23个,5-10户院落7个,10户以上户院落6个。
林海村198户,住房建筑面积27700平方米,其中有158户农民住房为土瓦或木瓦结构,约占80,建筑面积13650平方米;有31户为砖混结构约占15,建筑面积12430平方米;有10户为砖瓦或砖木结构,占5,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
九、人居环境
农户基本采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民居住环境质量较差。198户农户中有158户(占80)农户人畜混居、柴草做饭、厕所与圈舍并用,卫生条件相当差;只有40户(占20)农户有独立厨房、厕所、圈舍和院坝。有178户(占90)农户房前屋后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淤泥积存,严重的破坏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十、公共服务设施
1.学校
林海村现有村级小学1所,位于上码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置2个班,在校学生约50人,教师2名,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幼儿班1个,位于上码头,学龄前儿童20人,教师1名。初中适龄人数32人,初中在校生32人;无青壮年文盲。
2.村办公室
林海村办公室位于上码头,房屋为土瓦结构,办公条件较差,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
3.村卫生室
林海村现有卫生室1处,位于王爷庙,有合作医疗卫生员1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369人,占村民总数的51,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江津市验收,合格达标。
4.村文化室
村里没有村文化室和集体活动的健身场地,体育设施匮乏,文体活动较少。
5.五保家园
有五保家园一个,位于花生溪,全村五保老人17户17人,居住在五保家园的2人,集中供养率12,其余15人散居供养。
6.救济保障事业
林海村有绝对贫困户11户22人,相对贫困户93户372人,均按政策规定落实补助金。
十一、发展条件分析与发展思路
(一)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因素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步入高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2)区位优势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核心景区和重要景点位于林海村境内,并且有近三分之二的界限与贵州交界,可以吸引渝黔两地的游客。
(3)资源优势
林海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利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
(4)旅游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四面山旅游发展公司对四面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5)村民积极性高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林海村农民群众响应热烈,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2.不利因素
1.环境污染
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给该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2.道路不畅
没有形成系统的道路网络,且多为泥结石路,雨天或雨后,村民出行不便,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村民的素质较低
全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仅占10,同时,由于缺乏技能培训,劳动力水平低。
4.贫困户较多
全村绝对贫困户11户,相对贫困户93户,占总户数的53,他们经济实力弱,参与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困难。
(二)发展思路
1.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合理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为林海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提高农民收入。
2.总体定位
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为辅,建设适宜景区村民居住的生态型新农村。
第三章经济发展
一、人口预测
2005年,林海村总人口为721人,出生4人,死亡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最近几年全村无迁入、迁出情况,机械增长主要考虑婚配及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至规划期末人口增长率按3‰,2010年林海村总人口为730人。
二、经济目标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在规划期末经济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体项目构成测算见《经济产值分析表》,第18页)
三、产业发展
(一)产业定位
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以特色旅游产品为辅。
(二)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根据统计:2005年到林海村的旅游人数约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90万元,游客至此人均消费约63元,随着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2006-2008年,人均消费按照80元计算,游客增长率按照《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7计算,2008年,旅游总人数约13.5万人,旅游总收入约1080万;2009-2010年,人均消费按照100元计算;2010年,旅游总人口约1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40万元。
(三)旅游业发展项目和措施
1.开发新景点,增加游乐项目
(1)2006-2008年重点开发太子洞、锣鼓洞景点。太子洞开发项目为修建太子洞山脚至太子洞口栈道和游步道300米,太子洞内地面整治、雕塑太子像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太子洞顶筑3米高堤坝,保证太子洞瀑布,太子洞下溪内建露天浴场,配套特色环保交通工具。锣鼓洞景点恢复锣鼓洞原貌,配套农耕农具展览设施,配套特色环保交通工具。
(2)建立吴松坝山顶护林防火瞭望台(观景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并且建立五道梯观景瞭望塔。
(3)2010年完成上、下码头供游客参与游憩的游乐设施建设。
(4)将渝黔界碑改建于小洪海的马家庆,利用渝黔界碑景点的开发带动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促进林海村经济的发展。
2.特色旅游产品制作与销售
组织发展具有四面山特色旅游工艺纪念品的手工制作和本地土特产(猕猴桃、腊肉、蜂蜜、绞股蓝、竹笋)等,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结合商业网点的布局,设立旅游商品专卖店,形成产销一条龙。
3.经济观光园
结合退耕还林、绿化山体,在太子洞、锣鼓洞等森林植被稀疏和裸露地带发展猕猴桃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天麻、黄连与猕猴桃间种,规划期末间种面积共计达1721亩。
4.发展措施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靠旅游带动特色旅游产品向立体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利用猕猴桃和中药材间种发展立体型经济观光园,增加土地的利用价值,为村民创收;同时四面山的海拔较高,温度适宜种植猕猴桃,并且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根据它5月开花、11月结果,结合旅游发展观花采果业,让游客体会乡村风情;根据它花量大和“异花授粉”的特性,可以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酿造蜂蜜,同时利用水果猕猴桃、中药材和蜂蜜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带动村民收入增加。
(四)投资及效益分析
1.上述旅游业项目建设需投资1430万元,到201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5582万元;
2.上述经济观光园项目建设需投资19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480万元;
3.特色旅游产品业项目建设需投资5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200万元;
4.养植业
养殖业预计总投资70万元,到2010年总收入240万元。
5.退耕还林
村民退耕还林上级补助到2010年总计190万元。
6效益分析
规划期末,上述产业累计总投资2050万元(考虑不可遇见费用按照15计算),预计总收入7816万元,收益5766万元。2008年,产业总收入1290万元,比2005年增加525万元,年均经济增长率19。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4015元的基础上按照15的速度递增,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新增就业人200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达到85的农户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2010年,产业总收入1898万元,比2008年增加608万元,比2005年增加一翻多,年均经济增长率12,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6106元的基础上按照10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88元。新增就业300人,充分的解决了林海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就业率达100。
经济产值分析表
时间
旅游人数
(万人)
人均消费
(元)
旅游业收入
(万元)
种植业
(万元)
养殖业
(万元)
外出务工(万元)
退耕还林补助(万元)
总计
(万元)
2005年
162.7
650
—
52006年
11.8
4—
3230
1044
2007年
12.6
1008
—
1110
2008年
13.5
1080
—
1290
2009年
14.4
1440
150
—
1709
2010年
15.4
1540
230
—
1898
总计
7816万元
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游船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旅游服务专业协会。参加协会的农户达50以上,使林海村村民文明经营,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四面山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基本农田建设
1.土地整治与沃土工程
对土壤进行改良,为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林海村退耕还林土地和现有耕地,总计1865亩进行土地整治与沃土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1.修建排水沟、排洪沟、及其他各类排水沟;
2.道路工程,按照方便生产、便于观光的原则,合理布局人行道和步行道;
3.按照节水农业的要求,实行喷灌、滴灌、管灌等;
4、结合地形修建拦山堰;
5.结合实际情况平整土地;
2006年,规划整治土地200亩;2007年,整治500亩;2008年,整治500亩;2010年,整治665亩,共整治土地1865亩。
预计投资932.5万元。
2.水利设施
林海村的水库、山坪塘和沟渠因年久失修,地质灾害产生拉裂,水库、山坪塘和沟渠渗漏严重,急需整治。新建山坪塘四口,加大水土保持力度,防止淤泥沉积水库和山坪塘,同时对水库和山坪塘进行清淤,改善水质,确保村民饮水安全。
(1)水库
名称
坝高
(米)
坝长
(米)
投资金额
(万元)
投资渠道
整治时间
备注
大洪海
6.550
180
村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年
码头整治
和清淤
小洪海
260
170
村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年
码头整治
和清淤
(2)山坪塘
整治项目
名称
面积
(亩)
现状
投资
金额
投资
渠道
整治
时间
鱼鳅湾
5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长岩子
3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郑家湾
2.8
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黑凼子
2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大无基
2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生溪湾
3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鱼塘湾
2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墩子旁
2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天宝湾
5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唐家湾
4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桃花岛
3漏水、塘壁破损
1万元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合计
33.8
11万元
新建项目
地点
面积
(亩)
蓄水
(万m3)
投资金额
(万元)
投资渠道
实施时间
新房子湾
3510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6年
天宝湾
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6年
周家湾
4.7
7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大坝
5村民自筹、政府补助
2007年
(3)沟渠
大洪海-牛老坎,长2.5公里,整治清淤需资金70万元,整治时间2006年。
3.生态林建设及“四旁”林木栽种
对林海村进行生态林建设,实现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园林化、山地森林化。
对退耕还林地和现有一部分耕地进行经济林种植,种植面积1721亩,种植猕猴桃等经济树种约87000棵,预计投资35万元。
对主要村级道路和社级道路,实施绿化工程,每隔3米栽种行道树,约需种植当地树种22799株,预计投资10万元。
对房前屋后和大小洪海15公里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00亩,约需种植当地树种18000棵,预计投资7万元。
第四章公共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一)规划思路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通主、次村道,散居户通人行石板路。整个道路系统尽量形成环状,避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走回头路。
在道路建设实施中,道路走向顺应山势,避免破坏景区、景点的完整性,对景区造成破坏的线路,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植被固坡、岩体壁画等形式进行补救,人行石板路采用当地石材或废弃建材做路面,融入整个景区环境。
(二)项目规划及布局
1.道路
林海村道路规划为主村道、次村道、人行石板路三级,次村道错车距离不超过300米。
(1)主村道:
主村道有效连接外围公路,并沟通康居村民点,规划期末完成6条主村道的修建改建,总长度25.6公里。路基宽度6.5米,路面为沥青表处理。
新建:
正田沟-珍珠滩路2.5公里(2006年完成)
上码头路-下码头路8公里(2010年完成)
霍蔴芊-飞龙庙景区(林海村段)路2.1公里(2006年完成)
界碑-大洪海路1.5公里(2006年完成)
改建:
上码头-石门坎路9.5公里(2007年完成)
王爷庙-牛老坎2公里(2008年完成)
(2)次村道:
次村道是各康居村民点和各院落之间的联系道路。规划期末完成三条次村道修建,总长度8.6公里,路基面宽度4.5米,路面为沥青表处理。
新建:
坟山岗-大屋基-太子洞路3公里(2006年完成)
河口-梅子树路1.7公里(2008年完成)
双鼻子-九步梯路3.9公里(2010年完成)
(3)人行石板路:
人行石板路是连接全村院落及散居户主要的步行道。规划期末完成十三条人行石板路修建,总长度41.3公里,路宽1.5米,路面用石板或废弃建材铺设。
新建:
珍珠滩-石柱沟-坟山岗5公里(2006年完成)
珍珠滩-霍蔴芊1.3公里(2006年完成)
太子洞-吴松坝1.8公里(2009年完成)
二洞口-水口寺景区(林海村段)2.5公里(2010年完成)
山头上-小洪海码头2公里(2006年完成)
小洪海步行道2.1公里(2008年完成)
王爷庙-界碑8公里(2006—2007年完成)
红军桥-五道梯4公里(2007年完成)
锣鼓洞-吴松坝2.6公里(2008年完成)
五道梯-界上路(界碑-上码头)2公里(2007年完成)
长岩子-老房子1公里(2008年完成)
上码头-小洪海码头1公里(2006年完成)
坟山岗-桃花岛3公里(2006年完成)
连接各院落道路5公里(2006—2007年完成)
2.码头
改建大、小洪海上、下码头渡口及太子洞渡口,2006—2007年完成。
3.停车场
在王爷庙居民点新建一个停车场,停车规模50-100个停车位,2006年完成。
扩建洪海码头停车场,停车规模400个停车位,2006年完成。
(三)投资概算
1.预计修建主村道25.6公里,60万元/公里,需投资1536万元;
2.预计修建次村道8.6公里,40万元/公里,需投资344万元;
3.预计修建人行石板路41.3公里,18万元/公里,需投资743.4万元;
4.改建渡口需投资280万元;
5.修建和扩建停车场需投资70万元;
总投资合计:2973.4万元。
二、学校建设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村校软硬件建设的投入。2007年,在林海村小学原址完成新小学和幼儿园重建工程,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设3个教室(一个幼儿班和两个小学班)、办公室、师生宿舍。
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功能,每个班配备桌、椅45套,共计135套,预计配套桌椅费用2万元。
对考上大学的本村子女,予以一次性奖励。
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2006年,在王爷庙旅游新村建成8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内设:
1.村两委会办公室、农民培训中心、党员电教室、村级党校等,配备电脑、音响、dvd等电教设施及桌椅、书刊文件柜等设施。
2.文化活动中心
建筑面积100㎡,设置阅览室、活动室、文艺培训室等。成立20名文艺骨干组成的宣传队,建立20户文化中心户。
3.医疗计生室
卫生室建筑面积60-100㎡,添置约20万元的必备医疗器材,从业人员必须为注册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建设要求达到示范卫生室要求。
在上码头服务部设置医疗点,建筑面积30-40㎡,从业人员要求必须达到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建设要求达到合格卫生室标准,达到小病不出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规划近期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5.农经商贸服务中心。
指导村民脱贫致富,搞好旅游服务业。
同时,2006—2008年,在王爷庙、上码头建成各占地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旁建篮球场、乒乓球场,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健身需求。
四、五保家园建设
2006年在王爷庙旅游新村建成五保家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将本村的五保老人17人全部集中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五保家园内设8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
对五保户、低保护、优抚对象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对精神病人实施救助。
五、电力设施规划
1.现状
村域内陪电设施陈旧落后,线路敷设不规范,供配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差,供电质量低,电压不稳,电损严重。
2.规划要点
(1)在2006年,完成农网改造,提高输电量,满足旅游与农业生产需要。
(2)在霍蔴芊、王爷庙、桃花岛、太子洞、上码头、锣鼓洞、肖家坎等七个地方各增加1台kva50—400kva杆式变压器。
六、通讯设施规划
1.现状
四面山风景区现有电信经营部两座,装机容量分别为3322门和256门,有移动、联通微波基站各一个,全村90的村民使用固定电话或手机。
2.规划要点
按照《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协助有关部门建设大规模容量、高传播速度、强技术水平的现代电讯系统,为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电讯服务,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实行宽带网。建设王爷庙邮电点,洪海作为四面山核心景区,在各主要景点和聚居点均设5-10部公用电话,2007年达到全覆盖。
七、闭路电视设施规划
1.现状
95的农户能看上电视,其中50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线,其余农户通过安装小型电视接受器收看电视节目。
2.规划要点
全面改造提升现有广播电视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网络,2006年达到全覆盖。
八、人畜饮水工程规划
(一)规划思路
在现有饮水点的基础上,确定几处水质好、水源充足的饮水点,利用水库、山泉等水源,建设蓄水池、管道引水工程,让村民用上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二)项目规划及布局
1.现状
无自来水,农户均自安管道,从85个山泉水取水点取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接饮用,不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规划要点
(1)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采用就近引较大的山泉水或机井提水集中供水方式解决村民用水。(附表)
康居点饮水工程一览表
居民点
取水点
距离
(公里)
管径
(mm)
供应户数
(户)
投资金额
(万元)
投资渠道
完成时间
王爷庙
牛老坎
560
4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上码头
马家
大湾
37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大坝
吊岩
2.5
12.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锣鼓洞
锣鼓洞
250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太子洞
小湾
1.5
7.5
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6
藿麻芊
藿麻芊
150
5农民自筹
政府补助
2007
总计
150
(2)散居点以山泉水为水源,修建储水池和净化水池安装管道引入各户。
(3)各处饮用水源均需安装净水设施,保证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
(4)2006年完成饮用自来水或山泉饮水的农户434人,达到60%,2007年达到100%。
九、排水工程规划
1.现状
林海村雨、污水排放大多处于自然状态,不仅污染水体,也给自然环境造成损害。
2.规划要点
(1)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2)散居的农户,按照环保生态处理的要求进行处理后排放,严禁造成环境的破坏。
十、燃气能源工程规划
1.现状
目前,林海村燃料主要以木材、煤炭为主,部分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为燃料。
2.规划要点
(1)修建头道河-王爷庙-上码头旅游新村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长14公里,气源由蔡家方向接入,于2010年完成;
(2)各旅游服务部等居民点和散居的农户,结合康居点建设修建沼气池,达到“一池三改”的要求。
十一、生态环境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目标,综合整治林海村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引导拆旧建新,防止大拆大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要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扩大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切实加强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
加快沼气池建设;实施改厨、改厕、该圈,修建化污池,完善污水排放设施,严格控制污水源;对水上游乐区严格管理,避免带来旅游污染,破坏水体生态环境。服务部和旅馆的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要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gb7978-96)的要求才能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植树造林,调节大气环境质量。2006-2010年,完成大、小洪海、锣鼓铜、太子洞等的绿化。
3.固体废物控制
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洁和处理体系,实现固体废物的定点收集和转运,使固体废物达到无害化、兼容化和资源化。主要景区旅游步行道按100米间距设置垃圾箱,旅游村和服务部按50米间距设置垃圾箱。
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对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2006-2007年在王爷庙建成垃圾转运站,各居民点、村域内各景区,设立固定垃圾收集点,垃圾经收集后转运到四面山以外垃圾处理厂处理。
4.地质灾害防治
各居民点工程建设应结合地貌特点,依山就势,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免高截坡、深开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防洪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好防洪措施,防治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已查明的地质灾害区域应严禁任何建、构筑物;因特殊原因确需在慎建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时,必须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5森林防火
作好森林防火的宣传工作,增强游客和村民的防火意识,建设吴松坝护林放火了望台,并在响水滩设置消防点,利用村级道路和村级次道形成人工隔离带,兼作消防通道,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章村落建设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以较大院落为基础,以现有道路为依托,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院落布局,方便生活,方便生产。
目标:规划期末,有150户农户(约占77)相对集中居住,集中居住人口610人。
二、规划原则
1.建立规模适度,相对集中的村民聚居点;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村容整洁,风格朴实。
三、用地规模
林海村村庄建设依据《村镇规划标准》、《重庆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规定,人均建设用地按60-80平方米/人计算,散居户按江津市国土局规定,宅基地用地控制指标30平方米/人,院坝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45-55平方米/人。村庄建设用地控制在135亩。
四、居民点布局规划
根据居民点体系形成旅游新村、旅游服务部、散居户三级结构。
规划王爷庙、上码头、太子洞、霍蔴芊、锣鼓洞、大坝六个主要的康居居民点。王爷庙居民点为洪海旅游新村,上码头、太子洞、霍蔴芊、锣鼓洞、大坝居民点为旅游服务部。
规划王爷庙居民点建设用地60亩,总人口约300人,总户数60户。
规划上码头居民点建设用地10亩,总人口约110人,总户数20户。
规划太子洞居民点建设用地7亩,总人口约80人,总户数25户。
规划霍蔴芊居民点建设用地5亩,总人口约60人,总户数15户。
规划锣鼓洞居民点建设用地5亩,总人口约60人,总户数15户。
规划大坝居民点建设用地5亩,总人口约60人,总户数15户。
五、主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1.旅游新村:
王爷庙居民点:修建村委会综合办公楼(含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党员电教室、村级党校、卫生医疗室等)、五保家园、休闲广场、篮球场、幼儿园、商业网点、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邮政点、信用代办点等。
2.旅游服务部:
上码头居民点:改建小学,修建公厕、治安点、医疗点、旅游专卖店、垃圾收集点等。
太子洞、霍蔴芊、锣鼓洞、大坝居民点:修建公厕、旅游专卖店、垃圾收集点等。
3.散居点:公厕、旅游专卖店等。
林海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居民点等级
位置
面积
规划户数
规划
人口
配套设施
洪海
旅游
新村
王爷庙
60亩
60户
300人
村委会综合办公楼、五保家园、休闲广场、篮球场、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邮政点、商业网点、幼儿园、信用代办点
旅游服务部
上码头
10亩
20户
110人
公厕、小学、幼儿园、垃圾收集点、商业网点、治安点、医疗点
旅游服务部
太子洞
7亩
25户
80人
公厕、垃圾收集点、商业网点
旅游服务部
霍蔴芊
5亩
15户
60人
公厕、垃圾收集点、商业网点
旅游服务部
锣鼓洞
5亩
15户
60人
公厕、垃圾收集点、商业网点
旅游服务部
大坝
5亩
15户
60人
公厕、垃圾收集点、商业网点
合计
6个
92亩
150户
670人
4.建设好集中居民点的供排水设施、电力电信、沼气燃气、广播电视等设施,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使村民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
5.土地调整规划
由于新农村建设,居民点分布于两个村民小组,在村宅建设中需要对居民点的土地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如下:
(1)在属于村民所有的土地上建设农房,对原有的宅基地进行置换,原有宅基地必须复耕。
(2)在不属于村民所有的土地上建设农房,由村委会对土地进行调整。
(3)在不属于村民所有的土地上建设农房,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补偿标准由村委会定。
六、住房改造
1.改善现状农房质量
改善现状住房质量,现状房屋质量较好的,予以保留;质量一般的实施“穿衣戴帽”,建议采用粉墙、青瓦的巴渝民居风格;对质量较差的房屋进行拆迁、重建。
新建的房屋,要尽量集中在附近的院落,便于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在未集中的散居农户中,必须有85以上的住房砖瓦化,每户有独立的卫生厕所和厨房。
2.院坝、厨、厕改造及人畜分离改造
结合居民点房屋新建和整修,实现沼气池、改厨、改厕和改圈。
(1)至规划期末规划建设沼气池120口。沼气池建设由市农业局补助1000元/口,由市卫生局补助100元。2006年修建40口,2007年修建40口,2008年修建40口;
(2)对院坝进行硬化,便于生产过程中的堆放和晒凉粮食,休闲活动性质的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厨、厕的改造,考虑用水泥加固和瓷砖贴面,厨房使用清洁燃料,尽量改旱厕为“沼气化”厕所、“厌氧化”厕所以及水冲厕,(4)牲口圈的改造,拟用水泥砌筑,同时,作好排水措施,改善卫生状况,减少疫情的发生,不设置在主导风向上方,利用沼气池人畜粪便厌氧化处理避免气味扩散入屋。
“改厨、改厕、改圈”的农户2006年达到50%,2007年达到100%。
3.环境改造
对于房前屋后整治主要是减少裸露地表,增加绿化,突出田园风光;对在居民点内的水坝和堰塘进行环境改造,对水坝进行加固和硬化,设立闸门。做到“三清四不乱”,即:清杂草、清垃圾、清路障,柴草不乱堆,家禽不乱跑,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放。
七、住房建设风貌
在建筑的立面形式及色彩上,要求为粉墙青瓦坡屋顶,外墙严禁贴墙瓷砖,楼层不高于三层,以一至两层为主,重点突出巴渝民居特色,增强乡土生活气息、文化品味及情趣感。
建筑布局根据现状地形,充分利用其自然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布置不同楼层,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进退变化有序、丰富的景观和天际线,展现出崭新的新村形象。整体建筑布局应统一协调,建筑“宜小不宜大、宜隐不宜显”。尽量利用周围森林,把建筑隐入周围森林景观资源中,达到若隐若现的生态建筑布局。
第六章农民素质建设
一、农民培训
以林海村农民培训中心为基地,请专家、学者、职业教师为师质,建立长效机制,把林海村党员干部群众培养成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2006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50,2007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65,2008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100。
1.产业从业人员培训
根据本规划的产业划分,林海村重点培育旅游服务、旅游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培训,如厨师培训班、导游培训班、种养殖培训班等,提高旅游意识,增强专业技能。2010年内,完成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力量。
2.劳动力转移培训
(1)短期培训
对满足本村产业劳动力需求而剩余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15-30天左右的培训,让每一位剩余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
(2)中期培训
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和初、高中毕业未就业的人员,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的办法解决学习费用,通过6-12个月的培训,熟练掌握1-2门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长期培训
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2岁以下和初、高中应届毕业生,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学校减免一点的办法,解决学习费用,鼓励他们到职业学校系统学习2年,取得毕业证书,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和执业技术。
二、社会保障
1.采取国家、地方政府向村民每人每年下拨20元,村民自筹10元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2008年,参保人数620人,参保率达到85以上。
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2007—2010年全村实施农村养老保险;
3.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剩余劳动力,改造残疾人所住的危房。
三、民主管理机制
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
(一)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两委会建设,健全村两委会组织机构,选配、培训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领导的岗位上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双强”、“双带”能力,成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保障农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保持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领农民早日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组织。
(二)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信念坚定,懂管理的优秀年轻村社干部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后备干部。2007年底,实现村两委会成员文化程度不低于高中水平,至少有2名以上的成员达到大学文化水平,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村民对两委会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彻底改变社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状况,到2007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级干部不低于60,2008年,社级干部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双带”能力明显提高。
注重村级、社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数量适当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每年发展1-2名党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林海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储备人才。
(三)阵地建设
在王爷庙旅游新村建成8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内设村两委会办公室、农民培训中心、党员电教室、村级党校、文化活动中心等。
(四)制度建设
1.健全完善林海村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大会一年至少举行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每季度举行一次,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
健全完善林海村《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每季度举行至少一次,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
健全完善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筹资筹劳是用于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一事一议方案须85以上村民同意,筹资标准控制在15元/人,一事一议筹劳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筹资筹劳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
2.健全完善《林海村村民自治章程》和《林海村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保证每户一册;2006年完善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在上码头和王爷庙分别设立“党务、村务、服务、财务”公示拦,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建立民主议事制度。
3.认真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移风依俗,喜事新办,不搞铺张浪费,丧事从简,不搞陈规陋习,村域主要道路两旁200米内没有坟包;设立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治安调解委员会,负责本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且通过法制建设学习,2006年达到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群体事件发生;村民治安现状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第七章附则
一、《江津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经村民大会讨论,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签名同意,上报重庆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即生效。
二、四面山管委会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加以广泛深入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对新村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贯彻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法定程序,无权对本规划进行改变。
二、四面山管委会及其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循本规划,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依法实施对规划区一切建设活动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目录
一、规划依据
(一)基本情况
(二)经济状况
(三)建设优势
二、基本思路
三、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产业规划
1.畜牧业
2.种植业
3.劳务经济
4.项目开发
(二)村容村貌规划
1.街面建设
2.绿化美化
3.生活设施建设
(三)公共事业规划
1.教育规划
2.卫生规划
3.文化规划
4.福利规划
(四)民主政治建设
四、资金筹措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一、规划依据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村位于***东侧,与县城区相邻,东至**路34公里,北与**接壤;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6—4.4度,土壤解冻期235天,无霜期153天,有效积温为2860℃,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
2、幅原面积:总幅原面积70961亩,其中耕地面积13084亩,牧业用地41798亩(其中草原20022亩),林地3478亩,森林覆盖率11;宅基地面积706亩,道路面积525,荒山、荒水面积8319亩。
3、组织机构及人口状况:辖区3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党总支1个,党小组10个,党员56名。星级文明户350户,超星级文明户20户,全村共有农户856户,总人口3346人,劳动力1493人,其中:男782人,女711人,青壮年劳动力611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口437只,务工经商转移劳动力284人。
4、人口素质结构及比例。小学文化1176人,占35,初中文化1874人,占56;高中文化200人,占6;大专文化100人,占3。
(二)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27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15.7万元,占总产值30;牧业产值1305.1万元,占总产值48;其它各业产值598.2万元,占总产值22。全村人均收入5127元。
(三)建设优势
一是地缘优势突出。***村大部分居民住在县城城郊结合部,环境优越,交通便力,**铁路、**公路穿村而过,电力通讯发达,城镇自来水、有线电视接近村屯。文化娱乐与城区互相衔接,**社区就在本村范围内,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完善,县第二小学、第四小学、第四中学设在本村区域内。**火车站前娱乐广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室是农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有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所、铁路卫生所3处。二是主导产业基础好。奶牛养殖与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几年来,建成牧业小区4个,青贮窖23个1950立方米,伊利榨乳站3个,年产商品奶3000吨,畜牧繁育、防疫综合服务体系健全。“四三”型温室7栋,蔬菜大棚总面积23000平方米。响誉国内的乳制品企业伊利公司和县奶牛公寓在村行政区域内,同时有草业公司、青贮公司和大牲畜交易市场等多家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思路
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奶牛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多元牧业并举,打造精品牧业;利用城郊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扩大棚室蔬菜面积,创建蔬菜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村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产业规划
2006年,农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991.1万元,比2005年增长10,2010年达到437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2005年增长10;2010年达到人均收入6500以上。
1.畜牧业(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2006年,全村奶牛存栏要达2024头,比2005年增长15;鲜奶产量4800吨,比2005年增长15;大鹅饲养量达2.6万只;狐貉、獭兔等经济动物养殖要达4.5万只,畜牧业产值要实现24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到2010年,全村奶牛存栏3540头、大鹅饲养量4.5万只,狐貉、獭兔饲养量7万只,鲜奶产量10100吨,实现牧业产值3872万元,占总产值65以上。
措施:一是通过调动群众养奶牛积极性、招商、争取资金购进、辅助产业靠拢主导产业、转移劳动力创收购买等手段增加奶牛数量。二是坚持质主量从,发展精品,走好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奶牛要注重良种化率、规范化水平、单产“三个提高”,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工程。三是扶持贫困户,落实发展项目,帮助争取贷款,培育1000只以上大鹅养殖户4户,种鹅孵化大户1户,狐貉养殖典型户25户,獭兔典型户6户。四是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导、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适应现代牧业发展要求。五是继续深化“服务也是产业”的思想,采取法人制、会员制、合同制的形式,组建各类
经纪人协会,大力培育发展饲草经销、奶牛贩运、鹅雏孵化、大鹅、狐貉销售、防风种植等经纪人群体,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支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种植业(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2006年,完成抗旱保收田建设任务4485亩;完成1个农机合作社建设任务;粮、经、饲比例达到2:3.8:4.2;主要粮
食作物亩产500公斤,经济作物亩收入510元;特色经济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35。2010年,粮、经、饲比例达到1.8:4:4.2;主要粮食作物亩产600公斤,经济作物亩收入620元;绿特色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建成3个农机合作社,机械化程度达到8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100亩,抗旱保收田占耕地总面积85,实现种植业产值1445.1万元,占总收入的33。
措施:一是依托城郊优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加快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在绿色特色种植上下功夫。二是完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规划改造节能温室10栋;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三是通过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争取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途径,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增加大型农机具的保有量和配套率。四是按照“保农保牧”原则,以推广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计划打抗旱大井105眼,小井60眼。五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集中连片的基地化发展模式,完善一批特色种植小区,形成村域特色种植业格局,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3、劳务经济(2006—2010年完成)
任务目标:“十一五”期末,全村青壮年劳动力75以上得到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720人,实现务工收入360万元;2006年,培训劳动力6次达到500人,转移劳动力500人,实现务工收入260万元。
措施:一是采取基本素质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与普遍的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把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三是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建设,重点组织建立牲畜交易、粮食贩运、技术服务、订单农业等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4、项目开发(2006—2010年完成)
201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3以下,2006年贫困人口下降到8以下。2006年建成年产15吨蔬菜净菜包装企业,项目资金由农村蔬菜合作组织筹措,项目责任人:***。2006年落实省土地复垦项目资金200万元,完成奶牛广场东侧盐碱化区域复垦面积1300亩,具备耕种条件对外进行发包,项目责任人***。2006年在八公里屯西侧规划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处,五年内计划建设50栋高标准、节能、环保生活住宅小区。2006年计划建设10栋,资金由包扶单位、社会各界与农民自筹共计150万元,项目责任人***。2006年村集体自筹24万元,建一栋400平方米办公室,项目责任人***。2006年争取县能源办项目资金3万元,完成10栋节能温室沼气池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
(二)村容村貌规划
1.街面建设
2006年,申请地方道路及包扶单位资金50万元,硬化村屯路4800米,其中:***屯1600米、***屯3200米,2010年村内主干道全部达到硬化标准;初步形成北街基设柴草堆放点四处;八公里设柴草堆放点四处;2010年全村堆放点全部达到规划要求。改造、新建环保节能住宅达到8,2010年达到30以上,2010年砖瓦化率达到60以上;在八公里屯西侧规划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处,五年内计划建设50栋高标准、节能、环保生活住宅小区,2006年计划建设10栋,资金由包扶单位、社会各界与农民自筹共计150万元。
2.绿化美化
2006年,造林面积35亩,绿化植树5800株,绿化道路总长4800米,其中:北街基巷道绿化2000株,绿化道路1600延长米;八公里3800株,绿化道路32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2010年达到30%以上;完成沼气池10处,2010年达到50处。
3.生活设施建设
2006年争取县水务局及包扶单位落实安全饮水项目,总投资55万元,完成***屯82户自来水安装任务和**屯两眼人畜饮水井项目,实现自来水入户率到50,责任人***,2010年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100%;2006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2010年有线入户率达到90以上;2006年村集体自筹24万元,建400平方米村办公室一栋。
(三)公共事业规划
1.教育规划
“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达到50;2006年,小学、中学生流失率控制在0.3‰和3以下;主要抓好学龄前儿童入学、中学生辍学等问题。
2.卫生规划
一是建立新型村级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把村卫生所办成农民看病的第一诊所,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补贴,人人都健康的人文环境。2006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0,2010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二是强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奖励制度,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户进行奖励,给予一定福利待遇,带动全村计划生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文化规划
到2007年,做到每两月放一次电影;建立村文化室一处,丰富农民文化生活。2008年,达到平安村要求,成为省级文明村标兵。
4.福利规划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弱智、病残群体及灾情社会救助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有劳动能力的人(户)帮助他(她)们找增收门路,解决生活困境;每年在集体收入中拿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救助金,使他(她)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保障。
(四)民主政治建设
任务目标:村两委班子整体形成合力;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党务、政务、财务”及时公开;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减少民事纠纷和治安案件,达到县级安全村标准;以“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6—2010年完成)
措施:一是两委班子成员经常沟通思想,研究事务,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合力。二是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发展能力和化解矛盾能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三是积极把种田大户、致富能人、养殖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四是结合“五五”普法活动,开展以创建“平安村”为主的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基层干部、党员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农村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坚决执行“一事一议”和大事决策制度,做到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把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交给农民。(2006—2010年完成)
四、资金筹措
本规划需资金998.4万元。其中发展产业需要380万元,整治村容需要504.2万元,建设公共事业114.2万元,不可预见费30万元。
资金来源:
1.激发调动群众积极性投入388.5万元。
2.争取立项360.9万元。
3.争取帮扶单位支持200万元。
4.盘活村集体资产24万元。
5.村集体投入25万元。
第四篇: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XX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2015年。
2、规划范围
XX行政村所属的9个自然村。
三、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的安全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农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
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暴雨及周边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到的危房,于2015年前全部拆除。
(4)新建:新村新建住宅以集中建设布置。
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建设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旧村内小道:宽2米。(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宽均为3米。路面采用底层砂砾石,上面浇筑C30混凝土,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①改水改厕。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较高,取水不便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在新村建造过滤池及蓄水池,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②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多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③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6)绿化规划
①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②新村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③新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④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7)公共设施规划
学校建设。继续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在满足学校发展的基础上,规划修筑标准化幼儿园。
②在村部办公大楼内开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③村民绿地广场。建设新村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④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
⑤文化宣传设施。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村规民约》宣传牌,设置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四、经济发展规划
1、建养鸡、养猪场。鼓励村民养鸡、养猪建场,鸡、猪糞便是优质肥料,从而减少农民化肥资金投入。
2、种蜜柚是我村部分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增加种植蜜柚果树面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循序渐进地实行新农保制度,并争取乡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3、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六、制度及管理规划
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村规民约》小册发到各家各户。
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5、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七、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2、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3、成立由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第五篇: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全村现有88户、313人。全村有五保户11户,残疾人1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全村共4个组,每家至少一部电话或手机,全村88户,有70户有电视,全村通了自来水,和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
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2、核桃建园300亩,总投资3.6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补助与群众自筹,于2011年3月底前完成。
3、种植板南根500亩,总投资1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补助。
4、预计今年建设基本农田80亩,并且按要求改造基本农田,平整土地。
五、产业规划的调整
1、对农田进行“生态井田制”结构调整;农业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对村民进行建筑、果园、有机农业、环保、民俗等人才的培训。
六、公共服务
1、建立在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管理机构”,订立村规民约
2、新村建立综合村民活动中心
3、建立农村医疗合作机制和村卫生院
4、建立娱乐休闲广场
七、绿化与土地恢复相结合:
1、推动沼气工程,利用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建立观光综合农业。
2、对农村的土地进行三年的改良,逐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逐步推广以景观为主体的“生态井田制”,以果园和植被同步恢复的耕种方法,间接的稳定地下水的下沉、改变现有的耕种和人居环境。
4、全力改善基本农田硬件(主要指针对耕地的整体调整)
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