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样例5]

时间:2019-05-15 05: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有不少城市把处理过的城市污水和废水回用到各个方面,已成为替代水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城市污水经二级或三级处理净化后进行回收利用,例如用于冲厕所、浇灌绿化带,作为工业和商业设施的冷却水,也可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水源。国外很重视关键的节水技术、设备的开发、节水器具的改进、提高、旧设备、旧工艺的改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城市节水工作。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节水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家制定了有关水和废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供水工作和主管全国的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在具体节水技术中,国内主要注重重复用水技术,包括冷却水的循环节水、一般循环水节水(指循序用水、闭路用水等)和工艺节水(包括冷却工艺改革、无水少水工艺等),这些技术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都有成功应用的范例。节约生活用水也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采用节水型器具、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减少管网的漏损率、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水价,促进节水工作。

二、我国城市节水主要存在的问

1、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於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甚至错误地认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节水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城市在新开发水源上,捨得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

3、水价改革不到位,水价对企业供水成本的有效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和水价相互攀昇。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中,相当一部分不能正常运行。

4、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眾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风气。

5、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自来水)的管网漏损率平均达

21.5%。

三、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节水是—项只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

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

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

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的现状是大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

遍不高,节水往往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

技术。做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就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不

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

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

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

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个上一个;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加强,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节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3、机制不力。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

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

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对策

1、控制用水总量

我国人口预计在2030 年前后将达到 16 亿,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m3,将列

入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预测,全国遇中等干旱年要实现水

资源大致供需平衡,在考虑采取节水措施基础上 ,2010年总需水量为6988亿

m3,2030年为8000亿m3左右,2050年需8500亿m3,我国的用水量可能接近可

利用量的极限值。为此,必须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 “ 的原则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的大

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的要

求,总结节水工作实践经验,创新节水机制。

3、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

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

机制为支撑。采取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布局。

4、工业节水

工业节水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

高用水工业为重点,以发展节水技术和工程为支撑,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先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

5、城市生活节水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

景观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60%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还

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是实行严格的用水定额管制、计划用水、超

计划加价的办法,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

环节的跑、冒、滴、漏。

6、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的力度。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完

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运用示范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应用;依靠

科技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

用。海水利用要在沿海地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利用后海水的净化处理技

术。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要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再生,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

体系,用于农业、工业、城市绿化、河湖景观、城市杂用、洗车、地下水补给以

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公共建筑生活杂用水。推广城市居住

小区的中水利用。雨水利用要加大干旱地区集雨场、水窖、水池、水柜等雨水集

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城区要利用雨水集蓄,用于城区环境生态和回灌地下。干旱

地区要发展人工增雨。

五、结论

我国的节水工程任道重远,我们要在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工农业生产

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其中包括合理开发

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要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局面。

六、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报,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N],中国水利报,2000,10.17.【2】侯捷主编,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3】李晓西,范丽娜.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05,(13):69-71.【4】罗其友.节水农业可持续推进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9,(6):105-107

【5】纪书平.我国节水农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2009,26(7):127-129.【6】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及其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7】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2003),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中国工业用水与节水丛书》(第一册:工业用水与节

水9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0】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中心,《农业节水探索》,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淮实施指南

(一)》,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第二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关键词: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前, 我国水资源形势比较严峻, 一方面,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属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另一方面,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6年,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Ⅰ~ 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 和28%。我国城市水环境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在2005年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水质全部为Ⅴ类和劣Ⅴ类, 其中昆明湖和玄武湖为Ⅴ类水质, 西湖、东湖和大明湖为劣类水质。同时,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3%。因此, 作为城市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近年来, 在我国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从1998 ~2006年,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由266座增加到93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136万t增加到6360万,t增长了5倍多;实际污水日处理量也从29亿t增加到163亿,t 其中日处理生活污水由20亿t增加到130亿t(表1)。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也由10.3% 上升到43.8%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地表水环境, 尤其是城市水环境。

表11998~ 2006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2006年, 我国共有污水处理厂937 座, 设计处理能力6360 万t /d, 当年共处理污水163 亿,t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30亿,t 占79.8%。污水处理厂最多的省是江苏, 共有154座, 其次是山东和广东, 分别为104座和84座;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省是广东, 达到701万t /d, 其次是江苏和山东。2006年,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为43% , 同比上年增加了5.3%。其中, 北京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最高, 为89.3% , 其次是上海、天津, 分别为77.0% 和73.9%。而广东虽

然污水处理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量全国第一, 致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宁夏、云南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全国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但由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 因此,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在全国前5位, 超过江苏和浙江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

3.1 总体处理能力偏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很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有较大提高, 目前达到43.8% ,已经超过墨两哥(2005年数据)和土耳其(2004年数据)等国家, 但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德国, 瑞士、英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都超过90% 以上,我国近邻的日本和韩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7.0%和78.8%。

截止2006年底, 我国335个地级市中, 只有243个城市建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仍有92个地级市在其辖区内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因此,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10% 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我国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在充足的财政收入中一定要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步伐, 改善城市水体环境;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国家要在财政上给予政策性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率, 从而实现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平衡发展。

4.2 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系统一直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 大多是政府收费, 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 政府在污水处理投资、建设、监管中完全是一肩挑, 这就使得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进程不快, 效率低下。因此, 应尽快实现利用市场机制, 引入符合行业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竞争, 改变原来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系,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 这样必将拓宽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渠道, 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BOT、TOT 模式已在部分地区开展, 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随着政策制定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模式应该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4.3 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

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成为了资源, 如果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进行有效利用就是一种浪费,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建设分类供水系统, 为实现中水回用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 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中水回用, 防止浪费。同样, 对于污泥也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污泥回用, 加大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力度,做到保证污泥得到有效处理, 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 变废为宝, 实现污泥利用的资源化。

4.4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要规模适度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立足实际情况, 规模适度建设。规模过大, 一次性资金需求过大,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工程建设周期长, 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尽快产生效益;规模过小, 既满足不了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 又形不成规模效益。因此, 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水平上, 这样才能运行成本最低, 从而取得最佳效益规模。据研究, 超过30万t/d处理能力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就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了, 相对而言, 小型(< 1万t/d)和规模为5~ 20万t/d 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效率较好。

参考文献:

[ 1]刘昌明, 李丽娟 解决我国水问题的途径[ 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9,(3).[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统计年报(1998 ~ 2005).[ 3] 田文龙, 刘瑶环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中国科技信息, 2006,(3).

第三篇: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几点对策,并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对策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交通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80%以上的客运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交通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3)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4)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5)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6)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7)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国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8)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1.2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公共交通必须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并兼顾公交企业效益。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现的主要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2.1 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出行居民,即公交乘客。要想建立合理的公交线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公交乘客的心理、出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公交最优线路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参考国内外的大量数据,并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在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时,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为更多乘客提供服务;(2)使全体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减少换乘次数;(3)使路线的效率最大;(4)保证良好的可达性,尤其是要减少公交乘客的步行距离;(5)扩展公交服务范围,减少公交盲区。

2.2 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随着城市居民出行量的增加,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不能满足出行需求。要想使公共交通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单单依靠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增加道路设施远远不够,为此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公交管理技术,如可以引入先进的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法。该系统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适合我国公交企业的调度优化系统模式、各种新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等与调度优化系统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基于公交线路流量的线路配车数技术模型。目前,我国公交企业的总体技术手段落后,新的公交运营调度技术,例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乘客自动技术等,基本上没有应用。

2.3 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大运量快速交通工具速度快、运量大、耗能低、污染少,并且可靠、准时、舒适、安全,但它需要专用道路,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因此建立我国城市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可考虑按如下三个阶段依次实施,即:设立公共汽车专用道;发展公共汽车列车;开辟轨道交通。

2.4 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与外部有关部门(如交管)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公交乘客的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公司营运调度与企业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其营运效率,降低其营运成本;建立电子付费系统。响应需求是一种新型的公交运营模式,其特点是:无固定运行时刻表、路线及汽车停靠站,乘客享受门到门的运输服务,是一种机动灵活而且效率较高的公交运营模式。

2.5 财政补偿

对于公共交通企业政策性亏损应予以财政补偿,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公共交通法》,依法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专向资金;(2)建立专门的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放与监管机构及公交企业政策性补偿额的评估体系,对政策性补偿额进行核算、发放、审计与监管,确保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并以客运为主。包括有轨电车、地铁、轻轨交通、单轨交通和市郊铁路5种子系统。轨道交通是现代化都市的标志之一。如在特大城市可采用地铁和轻轨方式。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能耗少、无污染排放、占地面积少等诸多优点。地铁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3万~6万人次,高居于各种交通方式之首;平均运行速度40~60km/h;行驶于地下,不受外界干扰,是乘客出行准点保证率最大的交通方式。但是地铁造价很高,以我国目前已修建的情况来看,平均每公里6亿~8亿元,比其它轨道交通方式高2~3倍。根据地铁的技术经济特点,主要适用经济较发达,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且客源充足、具有强大客流方向的城市市区和近郊区,可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主干线和大通道。

轻轨是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3万人次,介于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中量客运技术填补了空白。轻轨包括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运行速度30~40km/h,最大坡度为6%。轻轨的造价1~1.5亿元/km,约为地铁的1/3~1/4。根据上述功能轻轨主要适用范围在单向小时1万~3万人次的城区和郊区。在大中城市,可采用地面轻轨、高架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在山城和沿海城市,由于单轨对地形要求不高,爬坡能力较强,是该类地区轨道交通的最佳选择。

文章来源: 《黑龙江交通科技》原作者:郑大伟

第四篇: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井冈山大学

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院政法学院

姓名周卫华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90114016

指导老师张长厚

目录

导言……………………………………………………………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改革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政策措施……………….…

改革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政策措施………………….….… 摘要…………………………………………………………….Abstract………………………………………………………..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日趋衰竭。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不断发育,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性分化,居民对社区需求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致使社区管理的内涵在质变的基础上迅速丰富化,变政府全权管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社区,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1.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层机构,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关系密切的伙伴。20 世纪30年代初,燕京大学的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引用,并逐渐地流传下来。“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近些年,我国许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对“社区”的理解和认识诸不相同(这句话须修改)。例如,台湾学者龙冠海教授认为“社区是有限地理界限的社会团体,即人们在特定的地域内共同生活的组织体系,普【1】通成为地域团体。”社会学家袁方指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地域生活共同体。”

【2】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2.城市社区类型

1.按社区功能分类 按照社区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把社区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和特殊社区等。

经济社区是指经济活动集中,经济功能明显的社区。如商业活动集中的商业社区——北京的王府井,沈阳的中街等,又如工厂集中地沈阳铁西工业区等。

政治社区是指省、市、县等各种行政区域领导、管理中心的所在地。城市中各类行政管理机构、政府各种机关聚集的社区,可视为政治社区。

文化社区是指高等院校、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地社区,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的大学城和中国的中关村等都属于这类社区。

以军事目的为中心所形成的的社区是军事社区,军营、军事基地都属于此类。特殊社区则是指以除上述基本功能以外的其他特殊功能为主的社区,包括劳改农场、精神病院、传染病隔离区等。

2.按社区的空间特征分类 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按此标准来划分,社区可分为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和专能的社区三种。

法定的社区即通常所说的地方行政区。如城市中各个区、街道所辖的地域范围形成的社区,以及农村乡、镇、村等行政单位所辖的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社区。自然的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聚落。如农村的自然村落、集镇和城市等。

专能的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如大学城、军营区、矿区等都是一种专能的社区。

3.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分类 可分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

整体社区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社会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且能够解决大多数社区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社区。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村落,都是整体社区。

局部社区是整体社区的一部分,如城市中的一个街区。

4.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分类 可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

传统社区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社区残余形态。它主要反映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发展中社区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目前我国许多集镇和乡村都属于这类社区。

现代社区也叫发达社区,它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和

活动主要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生活水平甚至高于城市。这种社区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

3.城市社区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社区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在社区内,社区成员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要。因此,社区的各种社会联系更直接、更具体。社区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生活,又包括政治、文化生活;社会成员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即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又形成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可以说,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2、居民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

城市社区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由于经济活动主要以工商业和其它非农业为主的各种经济活动,作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手段。

3、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由于每个社区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居民职业结构的不同,各个社区都有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社区甚至邻近社区。

4、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也叫社区认同感或归属感。它是指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

5、城市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形成了村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或者说最早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诞生了,部分农村社区又变迁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进步。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区的变迁速度在不断加速,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运行阶段。

6、居民的组织程度比较高

社区居民从事活动多样化,各种管理任务重,需要组织,其中有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也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组织。所以组织形式多样化。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也有区域经济组织及各种经济联合体组织等等。

4.城市社区功能

1、政治功能:选举人大代表或干部;宣传有关政策;评选先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调节社区纠纷,化解邻里矛盾

2、经济功能:建立商场或超市或市场,或在这些地方购物;兴办公司或工厂;建立医院或到医院就医

3、文化功能:社区的学校(如老年大学,成人学校等);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文艺活动(如演唱会,音乐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种讲座和培训

4、管理功能: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如管理流动人口);治安保卫工作(治安巡逻);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水电等设施设备的修理;卫生清洁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1.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

【3】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

2.城市社区管理的特征

(1)区域性。社区具有一定界限的地域。换句话说,社区是地域性社会,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结合体。

(2)群众性。社区管理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社区居民的参与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坚实基础,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越高,社区管理工作越易于开展;社区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是社区居民对其生活的社区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强弱。因此,密切社区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解决社区的矛盾和困难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社区成员的互助作用。

(3)综合性。社区不仅是社区成员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成员的社会活动和心理需求很大一部分要在社区内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社区管理的内容呈综合性,涉及居民的活需要、医疗、社会保障、治安、文化、娱乐、法律、社团及各项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同时,社区管理组织结构具有综合性,包含行政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等;而且由于社区成员的数量多,差异性大,因而他们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和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管理就是要综合利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此外,社区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社区管理要综合利用社区的各种功能,故社区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

(4)规划性。规划是对社区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利用社区资源,全面协调社区关系,提高社区的整体效益。

(5)层次性。社区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是有层次的。(6)动态性。社区本身是发展的、变化的。因此,社区管理必须树立管理创新的理念,不断研究社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出管理的新思路,不断改进管理的方法,促进社区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对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一些干部

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做法老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二是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社区组织负担过重,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三是社区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1、政府角色的转换不到位

2、行政隶属体制模糊

3、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

4、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

5、社区中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发育迟缓。

四是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一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差。根据民政部的资料,各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普遍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居委会规模的设置,落后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五是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极广,涉及内容较多,专业化和综合性强。因此,这就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仅凭借一份工作热心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而且社区管理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是对社区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

1、监督的主客体错位。本来应居民是监督主体监督社区权力的使用,但往往不尽人意。

2、监督运行方式单一,主要是由上而下,上行监督较少。

3、监督缺乏必要的协调。社区内有各种监督组织,但因职权不明,协调不力容易造成多方插手或相互推诿现象。

4、监督制裁软弱。监督组织没有仲裁权力或仲裁权力很小,往往只能做一些督促、调解工作。

5、监督法规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总之,社区内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备、机制乏力,很难保证社区权力的正确行使。

七是社区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的群众组织,却常常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按照法律应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许多由指派产生,很少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

三、改革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对政府工作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改变原来的落后思想,转变管理方式,大胆的放权,使社区工作人员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

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三。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管理体制框架的原则

1、管理中心下移,立足基层

2、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小政府、大社会

4、市、区齐抓共管

四。加强对社区的重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扩大社区居委会的规模,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五.培育社区管理的专业化队伍。社区管理活动是由社区工作者来实现的,所以社区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培养社区管理的专业团队指的是社区工作者不仅能够承担大部分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也应该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寻找市场机会,发展当地经济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在选拔社区工作者方面要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让真正愿意而且具备为广大市民服务能力的人才成为社区管理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大胆创新,树立“以薪养廉”、“以薪养德”的观念,努力建立起社区吸收优秀人才的固定渠道。此外,对社区管理工作者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和服务技巧,真正提高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3

六.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需要通过法律明确,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社区载体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能,防止政府部门或街道,其职责向社会传递,减少社区工作的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4】 自治有法可依。七.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社区活动或事务的程度,是社区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厚度的反映,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因此,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程度,提高社区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程度,通过宣传栏、布告栏向居民公告社区工作状况,大力宣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宗旨。同时,组织社区卡拉演唱比赛、交谊舞活动、健身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居民接触交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城市社区组织,对城市社区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功能;二是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参与功能;三是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功能;四是社会控制功能;五是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化功能。而要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必须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为此,应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扩大民主,实现社区自治。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三是整合社区资源,共建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社区。四是责任和权力统一,有序的管理。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责任和权力,依法加强管理,增强社区凝聚力。五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建设社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发挥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共建。

九.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民主。转变政府职能,是在不同层次和结构上进行合理分工,把大量管理社会的职能下放到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如市政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在这方面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而那些不该管的事务要转移出去。社区单位也应卸掉“办社区,管社区”的沉重包袱,大量的社区管理职能和管理事务由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不承接,积极推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地加强社区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起社区成员参与的稳定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协商制度及选举社区领导人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与社区组织顺畅地沟通联系,实现社区组织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让社区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提高社区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区成员的自治权,实现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未来的社区管理模式应遵循自治的原则,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开发社区的各项资源,实现自我管理,提供公益性劳动,维持社区的生存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建设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社区问题不断频发,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本文运用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市社区,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the rise of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ollowed by frequent urban community problems,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inhabitants lif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China,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Keywords:

Urban community,urban

community

management,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参考文献

[1]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208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2]燕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4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何玉宏,《改革与开放》,1页,2002-04 [4]谢婷婷,《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1004-0544(2005)08—0073-03 [5]《浅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革措施》,8页,2011-04-30

第五篇: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中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3-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7.8%。特别在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一)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 加大农民补贴力度。2009年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1230.8亿元,增长19.4%。补贴种类由9大类扩大到12大类,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增加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在已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麦、玉米等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新的扶贫政策。2009年安排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642.2亿元。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现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当提高种植业补贴比例,稳步增加补贴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沼气工程投入。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新局面下,我国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的新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财政支农工作的会议及新政策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之后于2008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会议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切实落实关于农民自身利益的财政支农新政策

(1)“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财政政策工具及运作机制的一项创新。通过对农民购买家电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带动家电企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完善农村流通体系。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家电下乡”补贴资金预算200亿元。自2007年12月开始,“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全面实施,并将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及电磁炉纳入了补贴范围。据测算,“家电下乡”在全国推广和增加补贴品种后,4年拉动国内消费约21000亿元。

(2)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68亿元,增长6.7%。探索建立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补贴先缴后补办法,完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以做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和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局势为重点,加大各项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二、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一)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财政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目前,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约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农产品政策补贴多数还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不足50%。

(二)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且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很大。因此,我国要重点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研究;加强重大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

(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总之,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扎实做好财政支持“三农”的各项工作。

下载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烟草行业为例 摘要: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只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持续地生产出能够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

    我国城管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管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承载空间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保障城市的良性发展,城管执法应运而生,但在实际的执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社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取得了很大......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院 (部): 商学院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工商061 姓名: 何开生 学号: 2006091188 指导教师: 孙学辉 完成日期: 2010年6月11日......

    我国化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化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杨品富(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安全工程系710018)摘要:我国化工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China's Chemical S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