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经过一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了解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当然学习的最深入的还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使我对正确的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醒、全面、系统的认识,增强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下面我想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谈谈我的感想,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的现实案例,苏联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首战告捷,给想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其他国家带来了希望,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苏联成立后,苏联人民在苏共的领导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是给苏联前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成绩的政治经济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在一系列偶然的历史事件配合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苏联的解体曾经一度给中国和其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沉重的打击,连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不禁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否能在将来取代资本主义。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教训和启示,使他国建设社会主义时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苏联倒下了,但中国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苏联的失败使中国意识到社会主义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相联系才能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成为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打牢社会的根基,使之更好地为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服务。而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最好融合,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联就是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以至于在苏联解体时竟然没有受到很大的阻力,就从共产主义和平过渡到了资本主义,这恐怕是西方的敌对势力做梦都不敢想象的。
总之,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更加感觉到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负担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千斤重担。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2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在第一学期,我顺利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在学习之前,我原以为这门课程会跟本科时那些政治基础课一样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所以我一开始猜想自己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非常的重视和台下学生的交流,这样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有的老师虽然课件不多但是整个授课过程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共同探讨下进行的,所以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学习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通过这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比较系统和正确的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后,我就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知道了社会主义学派的分类即大三家、中三家和小三家。原来没有学习之前,我看待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时,就会感觉到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现在我了解到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所建设的那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失败不能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更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恰恰它的失败说明了不遵循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建设国家注定不会成功。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我学习社会主义的热情,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借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也是这门课程给我的帮助。我详细阅读了两本外国著作一本是《马克思的复仇》,另一本是《来自上层的革命》,阅读再加上课堂的学习,让我对一直希望深入学习的苏东巨变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我想对这门课程提一些自己还不太成熟的想法供老师们参考。在课程的学习中,我略微感觉到在课程的讲授中对于社会主义以前走过的道路过于多了一点点,比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苏东巨变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讲述,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发展的讲述就稍微少了一点,这样就会缺乏新鲜感,容易让人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产生疑问。在课堂上是不是可以稍微多讲解一些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比如: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领导人们所进行的革命、摩尔多瓦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的经历等等。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1。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2。虽然我国不是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作者对大众传媒的谴责性倾向与亨廷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是自由社会的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是其终极价值的守护人,他们揭露并谴责对这些根本价值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赋予反[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50
映这些价值的人和体制以合法性”3。两者的不同角度给了我对大众传媒不同的情感倾向,当然自己依然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自己也并不是都认同作者的概念或观念,因为他与我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经典观点不同,比如对“倍数”的概念表述为:“当总需求的变动在经济中传递时对国民收入产生增大影响的机制”4,其实这是对经济乘数理论的单一解释,因为乘数也可以为负,即对经济的负面作用,由于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解的偏向,这是我在此的一个保留观点-----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班门弄斧。
总而言之,获益之处的观点与见解不胜枚举,这些对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④人物的新理解
由于本科是金融专业,所以在看到本书对哈耶克的描述时,使自己想有机会拜读哈耶克的几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和自由》、《自由秩序原理》。自己只是知道,哈耶克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提供者,对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看到这本书时,认识到哈耶克形成了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的经济哲学与政治学理论,自己也一直听说过政府行为边界的讨论,也深信政府投资与干预的控制,市场的有效与政府行为的相互作用,因此,自己决定在开心后要认真拜读一下他的著作。
三、通过学习政治学,应当培养的几种政治意识
1、培养宏观的政治意识,把政治眼光放长放远,不仅培养个人的政治素养、还要培养对民族、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政治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胸怀,把思想放宽,不要局限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把眼光放远,做一个真正有政治头脑的人。
2、巩固强化信仰意识,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3、强化责任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做贡献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瑞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P10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67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4、培养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培养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让人民满意”应是其履行职责的最终目标。强化服务意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
第三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与建议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与建议
研究生生涯转眼间过去了六分之一,时间就是这样,总是在不经意间稍纵即逝,不敢有丝毫懈怠。总结这学期各门课程收获,也是对自己这段时间来表现的自我探析与自我评价。并且通过这半年来的学习,也对这门课程提一点不才的建议。
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周老师授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让我感受颇深,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22年,亲身体验和感触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切其中的缘由都在周静老师的这门课中得到了答案。让我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了我们“具有特色”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了实践与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强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议: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这门课程提出了不才意见。周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政治学的书籍是从小学到大的,都是一些理论和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和台下学生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记得上课的时候,周老师说过,这是她第一次带这门课程,她非常辛苦的查各种资料,尽全力想把这门课程带好。我体会到了周老师内心的急切与不容易,最初几节课的懒散与不专心,让我也深感惭愧。但是后面的课程,我认真仔细的听课,做课堂笔记,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课程蕴藏的哲理与知识宝库,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门课是有史以来我学政治类课程体会最多,学到的知识最多的课程。这一切都归功于周老师的细心认真的备课与讲解。
最后,衷心感谢周老师这学期的授课!
第四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本站推荐)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张金山103122339控制工程
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个既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使科学社会主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期间,《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
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强调暴力革命,认为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第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明确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第四,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来壮大自己的队伍,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五,人民军队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斗争目标以及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纲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着。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而这两种认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认识社会世界。而对于社会世界的全面认识,同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我们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予以把握,就要深刻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论层面处理好社会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最高命题和基本问题出发,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整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介。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就是创新,发展要在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社会主义要生存就要发展,而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和谐。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由此可见,我们要建设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因此,当下我们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更是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认识和把握。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他们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始于列宁,毛泽东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构筑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之科学,更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而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事实上,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举世瞩目,其原因就在于近2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正如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说的“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扭转了本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实践和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更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创新点包括: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它是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共产党员只有努力保持和加强自己的先进性,才可能使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党的先进性只有通过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通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才能培育和显示出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使党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只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使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党在政
治活动中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我们党担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重任。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先进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三大力量的集中概括,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统一体,它全面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制定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的进一步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内外现实条件,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创新方面主要包括:第一、在人本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二、在公平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三、在价值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四、在荣辱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五、在环保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理论本身应该随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也应该随着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为基础,以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为转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创新的应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永葆生命力之所在。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题 目: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影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班 级:研091班
学 号:2009001042
姓 名:王 维 波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影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摘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书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限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深度,本文仅简单谈谈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过程中的影响。关键字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 空想 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唯心主义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史观科学的伟大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它在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的同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具有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和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建立和发展,是唯物史观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自己的历史地位、使命和作用,说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它们的斗争指出正确的方向、道路和方法。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主观条件分不开。他们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都有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他们都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他们创立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是在积极投入革命的工人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作斗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中逐步创立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唯心主义占着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藏身之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使关于社会,关于社会规律的学说成为科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阐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在两篇文章中对此曾做过具体阐述:一篇是《卡尔·马克思》,一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两篇
文章中,恩格斯没有具体使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但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他说:“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在该书的《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他还说,不仅在英语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词,而且在其他许多语言中也都用它来表达这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两处概括性表述,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的前提观点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唯物的辨证的,他是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试金石,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二,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样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只有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企图通过阶级调和来实现美好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
当然,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也有重要意义。然而就唯物史观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产物,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值得同情的受苦难的阶级的观点,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它成为整个无产阶级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武器。唯物史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精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而且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理论精髓。正确理解这一哲学理论的深刻内涵,最终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去把握分析。为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发展的新的实践中,又应学习怎样坚持唯物史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结语: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依据,由于这一发现,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指出它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之,唯物史观的创立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