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斐多篇读后感
——读《斐多篇》有感
20131011322 杜莹莹
《斐多篇》主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近死亡那一天与他的朋友和学生们关于死亡的充满了哲理的谈论,谈论的主要内容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并深信生前行善的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此外,他还表明:作为哲学家,需要抛却肉体享受,让自己的心灵纯净、透明,没有杂质。这个清洁心灵的过程,他称之为学习如何死亡的过程。只有经过学习死亡,本质上纯正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才能彻底分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到达天神所在之地。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且永恒的天神之处。
在没有读过《斐多篇》和关于苏格拉底的其它著作之前,我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上那张苏格拉底一手端着毒酒,一手指向上方的油画了。关于他的死因,也就是他拒绝逃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的尊严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当仔细地读过《斐多篇》之后,我对苏格拉底和他的思想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西方思想的异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斐多篇》体现的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方式,有很多我都深深地赞同、钦佩,也有一些我不能很好地理解、认同。
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思想深邃,他的教授方法也别具一格。由于《斐多篇》通篇都采取了对话的方式,所以,“苏格拉底式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接生”知识。他的助产术,在《斐多篇》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就是“诘问式”了——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学说、命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很少给出被提问者带有自己想法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见。他在教学生获得知识时,不是把这种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谈话充满了艺术,就像助产士为人接生一样——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别人接生而已。同样地,苏格拉底的工作就是帮人们“生出”正确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这种对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苏格拉底是能够给予别人智慧的精神导师。
并且,朴素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中也多有体现,如从“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等观点中,都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有很强的抽象能力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他的思想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请你们指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我的解释…”苏格拉底待人谦虚严谨,这是有利于他在哲学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一个民族,不管文化多繁荣,都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同样地,一个人,不管多博闻强识,都要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这个人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苏格拉底正是这样,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无论是对手,是朋友,还是学生。我想,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的同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和学生对新知的汲取,苏格拉底自身也在成长,因此,他与学生的交流,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斐多篇》中,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他的学生坚信人死后有灵魂,这虽然在本质上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行。在智者学派兴起之后,他们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些思想被普遍接受,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兴起,但是当这些主张被误读,就导致了雅典民众重视享乐,骄奢淫逸,世风日下,城邦民主制走向衰颓。但是,如果人们相信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只有生前行善,死后灵魂才会得到幸福,再次为人时才会拥有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时,人们必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人更善,而恶人,考虑到作恶之后灵魂的下场,想必也会收敛许多。因此,无论苏格拉底的初衷是什么,但从结果上看,当时,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宗教维持社会秩序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
此外,虽然说苏格拉底不惧怕死亡是因为,他坚信作为一个哲学家,自己生平的作为是良好的,可以让灵魂不受苦难,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他生前关于死亡和灵魂的论证以及临死时那句“克利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进献一只公鸡”都可以证明他对灵魂永生的信仰。但苏格拉底面临死亡时的镇定和阔达还是为他平添了几分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当他牺牲在雅典的民主制下时,他的学生感到“我们像是失去了一位父亲,我们的余生都将过着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大义凛然固然可敬,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做法和思想是矛盾的。在谈论死亡时,苏格拉底表示他反对自杀,他认为,诸神是人的看护,如果诸神未让你死去,而你却自杀了,这是对诸神的不敬,灵魂就是有罪的,这种观点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者都是反对自杀的。苏格拉底反对自杀,但他在利用众多方法都可以实现不死的情况下,却仍旧选择了去死,抛开他的目的不说,这是不是一种变相自杀呢?
除了在有些方面自相矛盾,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有些推论还过于主观,具有随意性和唯心主义倾向。
例如,苏格拉底用希腊神话故事来讲述人死后的经历时,没有任何实在的凭据,完全凭借神话和想象告诉他的学生人死后的去处——“天堂”或是“地狱”。他把人死后的去处描写得那样生动逼真,彷佛他曾经去过,毕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如果说之前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仅凭借论证推理就得出灵魂永生这一结论还可以勉强被接受,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未曾到过“天堂”或是“地狱”的人,都是不具备资格谈论那里的情况的——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
从东西方文化对比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和东方的佛教思想又是类似的——在中国,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一个人如果生前不行善,死后是会下十八层地狱,接受层层折磨的,这也使众多佛教信徒笃定积德行善是使灵魂得到超脱的不二法门。
此外,他在论证灵魂永生时,简单地将世间万物分成了单一的和组合的两种,就急于进行以后的论证,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世间万物的种类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最抽象的划分,也不止“单一事物”和“组合事物”这两种,因为按照他的说法,灵魂无形但是永生,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世间万物划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暂时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呢?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虽然对于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我都存在怀疑,但《斐多篇》向我们展现的苏格拉底——一代思想文化巨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灵魂是否存在?若是存在,是否永生?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且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引发的人们关于人本身和世界万物的思考,也同样,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第二篇:《斐多篇》读后感
斐多篇读后感
斐多篇是苏格拉底在临死当日与朋友门徒关于死的哲学的谈论,主要谈论的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不朽,而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而哲学家,需要抛弃肉体享受,追求真正的知识,将自己的心灵清洗干净。这个过程,苏格拉底称他为学习死亡。只有经过学习死亡,灵魂才能彻底与肉体分开——本身纯正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彻底分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能够到达天神所在的地方。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永恒的天神之处。同时,苏格拉底还劝诫世人不要自杀,认为自杀是得不到这个超脱的。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处死他的时候他可以逃跑却不逃跑的原因所在了。
死亡,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来临,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他进行思考。而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随着分配的不公平,人们发现善恶的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道德的准则很早以前就一直流传下来,但是到了后来,为善的义人得不到应得的好处,而为恶的恶人却往往得不到惩罚而安然死去。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引起了极大的冲击,也对古老的道德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假如违反道德行事而得不到惩罚,那道德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然后古代的哲人就在因果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灵魂的假说。这个假说假定人的灵魂在死后继续存在,而生前的恶行会以灵魂为凭借进行偿还。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的方法,从人们的思想上着手,使人们在道德前心有敬畏。在东西方,这种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无有不同。在中国,随后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今天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没有了宗教的中国,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科学的研究验证了灵魂事实上的不存在,而事实上的不公平,非正义的情况则越显突出。行为上的罪恶尚且有法律来约束,然而法律并不是面面俱到。道德上的不正义很多就在法律的范畴之外。没有了敬畏的人行为是否会肆无忌惮?欺骗和虚伪才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假如你的恶行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去惩罚却能带来利益,你是否会去做呢?
也许很多人的答案会让人失望。但是斐多篇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苏格拉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他也从来没给出答案,他只是在教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和生活。灵魂存不存在,他相信存在,但是这无关紧要。我们需要去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探索。生活对我们究竟是什么,真理和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些到今天也仍然悬而未决。苏格拉底相信本质和纯粹的存在。而这个本质和纯粹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却仍然坚信。无论那是什么,都像那几千年前临死的哲人所论断的那样,与欺骗和虚伪全然无关。
大概有一天,我们会知道。
By孙杰昊10122638
第三篇:陈斐作文
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怎么数也数不过来。有时期盼自己考上哈弗大学;有时期盼自己坐上飞船,遨游太空;有时期盼自己当上空姐„„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神奇的、美妙的梦想已经模模糊糊,被我淡忘。但惟有一个梦想,使我一直想为了它而奋斗。它就是——环球旅行。
对于许多人来说,环球旅行这个想法十分幼稚,十分天真,甚至有点荒唐。想实现这样的梦想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吧。但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人只用了80天,花了200英镑就环游了世界。既然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所以,我相信,只要努力,为梦想付出更多的精力,梦想就会实现。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但世界上的优美景色这么多,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我很想以世界旅行家徐霞客为榜样,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游览世界,来丰富我的人生。我要领略祖国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雄伟的泰山,还有那壮观的长城„„我要欣赏各地的优美景色,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各地的风味小吃,再用相机拍摄一路上的所见,用文字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这些点点滴滴成为我人生中的最美好的回忆。旅行,在我看来,实乃再好不过。旅行,可以开阔我的视野,增长我的见识,陶冶我的情操,锻炼我的意志。
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很难,很不容易,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伟大的梦想去铺路。我要多看一些文化书籍,各地经典书,去了解更多的名胜古迹,我还要好好学习外语,和外国人一起交流,共同分享„„
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我一定会努力奋斗,让我的梦想扬起帆儿,展开翅膀。
善待地球 ——环保征文
有人说,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子孙后代。原来的她被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环顾四周,我们实际上处于相当被动和困难的境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包围着我们;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吞噬着我们的健康;资源短缺、人口爆炸又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美丽的自然在退化,我们的健康被蚕食,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亮起了红灯,它告诫我们: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环境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绿色未来丛书》。我很赞成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和目的:“公众缺乏环境意识,这是造成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环保工作当前的一大困难。痛定思痛,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青少年中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绿色意识,是拥有绿色未来的关键。”
环保无小事,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人类,我们要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
第四篇:宋斐工作计划
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网络信息
部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工
作
计
划
经济管理系学生会卫生部
干事宋斐
二○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2011—2012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我已成为大一的学生,经过面试也成为经济管理系学生会网络信息部的一员。都说是,新生活新气象,在大学生活里我应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展开各项工作。在大一期间我的工作计划如下:
作为新入校的大一学生,我面临着熟悉网络信息部工作和履行职责的工作,对此我将认真配合系里的安排,绝对服从领导,做好身为干事的本分。
在今后,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协助部长和各干事把本部门的信息工作做好,遵照部长的指导把工作做好,要工作总结经验。若在工作中发现中问题,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上报。
对团委学生会信息总结情况要做到时刻心中有数,保证团委学生会的信息工作准确、到位,为配合其他各部门开展工作做好后勤准备。
做好与部长和其他干事的沟通工作,及时向部长汇工作,针对部长的意见认真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和完善工作中的不足。
学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地方。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也要把学习搞好,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价值,要协调好学习与工作。
总之,在网络信息部我会更好地提升个人素质,加强思想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学习信息管理知识,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部门工作的需要。在团委学生会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全力的配合部长做好团委学生会的后勤工作。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份工作,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会网络信息部
干事宋斐
二○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第五篇:《斐多》读书笔记
在家里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封面很古老的书,淡黄是书页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旁边的弟弟说我胆子这么小看了这本书后不会胡思乱想,带着这个好奇我走进了《斐多》,《斐多》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篇,记载着苏格拉底临死当天的情况。
苏格拉底是微笑着拥抱死神的。他一直追求让自己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桎梏。他相信,他的灵魂将上升到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与众多的神灵相伴。他的学生们却不了解。他们问道:“为什么神明不容许自杀行为?”“为什么说灵魂不朽?”苏格拉底详细论述了“相反相生”、“认识只是记忆”的道理,也就是说:生命是从死亡中产生的,出生之前灵魂就在某个地方呆着,灵魂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学生们紧接着追问:“灵魂之于肉体,会不会如同和谐的旋律之于琴弦,只能同生同灭?”“灵魂固然比肉体持久,但是,它会不会经过几个肉体消磨后至于灭亡?”苏格拉底又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们表示认同。
最重要的,是他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德国的莫宜佳教授在序中说:“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天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序中还说:“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只,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死亡并不可怕,死的先者,只是灵魂去到另一个境界寻找更高的智慧,所以在生活中,可能没有鬼到处飘荡,他们都去寻找智慧,在黑暗中相信有志者陪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