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立节约型社会(共)
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今天,中外代表聚集一起就节能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对推动中国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借此机会,我就当前中国节能形势等谈几点意见。
一、中国节能面临的形势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指引下,通过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中国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节能法规不断完善,节能管理得到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力度加大,推广节能新机制取得实质进展,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万元工业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从1990年的13.8吨下降为2002年的4.75吨;2004年每万元GDP能耗比1990年下降45%,节约和少用能源约7亿吨标准煤,为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大幅度上升。以电力为例,2002年至2004年,全国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7%、15.5%和14.5%,但用电紧张,拉闸限电的情况仍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突出。中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原煤产量2001年为11.6亿吨,2004年已达19.6亿吨;煤炭大量使用造成的能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中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200万吨,居世界首位。这已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在我国能源约束矛盾凸显的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
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指标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我国提高能源效率潜力巨大。
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能源约束矛盾,一方面要开源,加大国内能源勘探开发力度,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全力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不下大力节约能源,难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中国节能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节能目标: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比2003年下降18%,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在工业节能方面,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交通节能方面,未来用油增长最快的是机动车,要制定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配套政策和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汽车、机车和船舶,发展高效运输机具和替
代燃料。城市交通要合理规划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低能耗、高效、便捷的体系。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港口、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推进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建筑节能方面,新建建筑物应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低能耗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的示范和推广;要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在商用和民用节能方面,重点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和照明系统。
三、贯彻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为实现规划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通过有效实施,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今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
二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指导。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坚决制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四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能耗产品进出口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机制,重点推进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五是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要修订《节约能源法》。加快制定石油节约、建筑节能的法律和法规。加快制定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包括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家用电器、照明器具
等。要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提出建筑物制冷、采暖温度控制指标。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六是推行节能新机制。包括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推动企业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
七是政府机构带头节能。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定额标准,重点推进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八是强化节能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剖析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节约能源重大意义的认识。宣传节能典型,曝光严重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现象。深入持久地开展每年一次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
九是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包括继续引进、消化、吸收高能效、低排放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管理法规和组织实施经验;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节能设备与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技术等领域的投资;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要加强与联合国系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世界各国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多层次、多方式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和多赢。
节约能源,是中国的长期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中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事业。为缓解当前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们要根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社会共同努力,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加快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全球节能和环境保护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篇:建立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建立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建立节约型社会”这几个字,眼下常常见诸媒体,无论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是那么舒服!我常常有一种也许不恰当的看法,那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在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了,政府或有关部门才采取行动,仿佛救火。
举个例子说,关于煤矿事故,我相信自从出现了煤矿,事故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然而纵观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政府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到底真正花了多少精力呢?就在当前,在国家专项整治的情形下,我们也会时不时看到悲惨的报道,看到顶风开采的案件。我绝对相信,这些被曝光的仅仅是一些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已经无法隐藏的事故。这一点我没必要再举例证明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暴利的行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很多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窑存在着。说到这里,我们就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问题的根源在政府。具体有二:一是没有非常好的预防措施,二是缺乏果敢的执法力度和透明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果政府不能够解决自身的这些问题,那么制定再好的政策,免不了会成为聋子的耳朵,或者成为好听的口号。
言归正传,就说“建立节约型社会”。古人云:由俭如奢易,由奢如俭难。人大概都如此,除非有极好个的个人修养。当前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是提高了,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同时我们也目睹着饮食穿着的铺张浪费,政府办公成本的高涨,还有很多很多生活艰难的群体。按照我一开始的说法,这种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所以政府必须得站出来说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做为草根之人,我也深深为政府能够重视此问题而由衷高兴,但高兴之余不免又有些担忧:政府到底能不能达成这个目标!我担心的理由与前面我谈到煤炭行业时所指出的政府存在的问题相对应,首先是预防措施,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所以不可能立杆见影,那么就需要紧急制定预防措施,能不能制定一套有效的预防措施,犹如我们人类的一条能够走路的腿,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是,有了好的措施,制定者能否果敢监督,执行者能否有效执行就象人类能够走路的的另一条腿,只有两条腿都能健康的走路,我们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我非常喜欢一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节约是一种境界!但愿人人都能够吃透这句话,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自然的好公民!
第三篇: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方案,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意识,推进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援我国四川抗震救灾,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
一、活动主题
本次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主题是“依法节能,争当表率”。
二、活动目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切身感受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带来的不便,进一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依法节能意识和带头节约意识,推动节约型学校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建设。
三、活动时间和范围
本次机关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时间为6月16日的8:00—18:00。
三、活动主要内容
本次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内容是“四个停开”:即上下班停骑摩托车,骑自行车、骑电动车或步行上下班;办公区域的空调停开;门厅及走廊的照明设施停开,办公室、会议室不开或少开照明灯。
五、具体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实施。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是增强节约意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建设节约型学校、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活动,确保积极主动地参加体验日活动。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围绕活动主题,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计展览板、制作宣传栏、设置节能降耗建议箱等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典型经验和先进实用技术,并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三)突出节能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以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节约公用经费为重点的节能降耗工作,要将组织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逐步形成制度。
(四)加强组织协调,保证顺利实施
第四篇:政府效率与节约型社会
政府效率与“节约型社会”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摘 要: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问责制”政府,消除政府责任缺失;公开行政信息,建立“阳光政府”;规范政府经济行为;控制政府规模;完善制度制定环节。
构建“节约型社会”对于增强国民节能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完整意义上的“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效率的提高,或者说政府运行成本的节约应该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检视一下在我国政府管理中所存在的效率问题。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政府责任缺失。从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机制来分析,民众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政府及其官员则作为民众的代理人而行使公共权力,但是,民众因自身的“有限理性”而不能完全掌握政府的具体行为。同时,在政治生活中,政府官员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来选择个人行为。因此,在公众利益与自身利益面前,政府官员往往会选择自身利益而舍弃公众利益,从而导致政府责任缺失,也最终违背了民众将公共权力委托给政府行使的初衷。显然,这样的政府越有效率就离民众越远,就越是一种“权力资源”的浪费。
政策执行不力。“与公司中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现象相比,公共政策领域也存在两权分离现象,即政策的制定权和执行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分离的。”[1]除却政策制定不完备的原因外,“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冲突也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因为,在政策执行体制中,执行机关比制定机关更了解实施政策所需要的资源、政策执行的效果以及从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正是借助这种信息上的优势,当政策对利益的调整不利于执行机关时,执行机关就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消极执行既定政策,或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并且严重影响制定机关的政策评估和完善工作,使政策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显然,这种政策执行上的不力,严重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机构臃肿,政府规模过大。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政府规模扩张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行政发展的普遍趋势。政府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政府规模无限扩张意味着可能的政府失灵及引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其中除了会导致寻租腐败泛滥、社会动荡和社会发展中断以及加重人民负担之外,政府规模过大产生的另一严重后果就是政府行政的低效率。政府规模过大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单从政府公务员占全国人口比例来看,1979年我国党政干部约279万人,1989年为543万人,增加了264万人,增长了近一倍;1995年则为1042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499万人,又增长了一倍。若加上事业单位人员共计3576万人,在我国平均30人中就有一位官员。[2]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使得政府内部管理费用增加;而人员的增加,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协调难度增加,并且很可能会产生派系争斗,导致内耗。此外,管理层级增多会降低信息传递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均会影响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这其中实际反映了“交易费用”问题。
政府经济行为失当。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政府的经济职能日益增强。应该说,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因为,政府在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完善与维护,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提供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目共睹的贡献,而这些都是市场自身不能或很难完成的,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市场自然发展的“交易费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并不是政府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比如政府在对市场进行管理的“越位”、“缺位”与“错位”行为便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加政府自身管理成本的同时,也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无益于甚至有害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反而树立了一种政府管理低效率的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因此,积极寻求对策,采取措施,提高政府效率,节约公共管理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问责制”政府,消除政府责任缺失
政府问责制就是对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政府官员的一切工作都能实施有效监督,对他们的一切有过失的工作和言行实施责任追究的制度。问责制政府就是厉行这一制度的政府。实施政府问责制的责任追究对象包括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及作为个体的各级政府官员。实施问责制的主体除了负有领导或监察责任的民主授权的各级权力部门、行政领导机构、检查和司法机构之外,行政授权的各级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第三部门组织也是问责的主体,甚至官员自身也可以是问责的主体,因为官员自身的伦理道德准则也是追究官员责任的内在力量。[3] 如前所述,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包括公共组织在内的任何具有科层结构的组织中,导致政府责任缺失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及其官员与民众存在利益差异以及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建立对政府的制衡约束机制来克服其潜在的权力滥用和选择偏差,通过激励机制来引导政府提供真实的信息并采取有利于民众的决策行为。在政府与民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责任的履行是决定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存续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政府无法回应公民的期待和信任,就可能出现责任危机和信任危机,从而危及到委托-代理关系的存续。因此,为了确保政府能够自觉提供真实信息并按照民众的意愿行事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加快推进问责制,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责任机制与激励机制,使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无论是基于民主授权或是行政授权,都能从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四个方面受到激励、规范和约束。
二、公开行政信息,建立“阳光政府”
无论是“交易费用”理论还是“委托-代理”理论,都不约而同的涉及到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成本增加。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委托人无从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从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就是因为民众和政策制定机构缺乏用来有效监督和激励政府及政策执行机构的信息来源,从而给了后者为谋取私利而放弃前者利益的机会,这是导致前面提到的政府责任缺失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交易费用”理论来看,如果我们把政府的各种信息作为商品,公众则通过纳税和放弃自身一部分权利向政府“购买”此商品,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纳税人的机会成本。如果政府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那么机会成本就低,同时公众会因此而信赖政府,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资本;反之,如果政府无法提供令公众满意的高质量信息,纳税人的机会成本增加,公众将排斥其机会成本过于高昂的政府。因此,在合法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共行政信息并提高信息质量,不仅会降低公众在交易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实现公众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会极大地提高政府机构内部的办事效率。
三、规范政府经济行为,减少因政府经济
行为失当而导致的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在利益驱动下,政府参与了一些本不该参与的经济活动,在增加了自身管理成本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在一些需要政府解决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却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缺位”。无论是这种“越位”、“错位”还是“缺位”都会导致市场运行交易费用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看来,为了克服市场发育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必须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干预,而这种干预有时会成为市场发育的障碍;市场取向的改革问题靠政府推动,而这种推动有时又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稀缺资源供应的有限性,如果通过政府调节能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增加社会福利,那政府调节就是必须的和有效的;反之,政府就会丧失或部分地丧失调节经济的必然性。”[4]因此,政府在面对经济行为时应把握好一个度,真正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节约自身和市场的运行成本。
四、裁汰冗员,控制政府规模
如前所述,如果任由政府规模无限扩大,政府很可能就会陷入“杂乱纷繁”的低效率中,因为“政府本身存在限制经济增长和经济自由的问题”[5]。科学、有效的控制政府在适度规模之中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总体福利。何谓适度政府规模?实际上,政府也存在着内在经济与不经济。政府内在经济就是指政府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而一旦政府规模过大,超过政府最佳收益规模,则会呈现出政府自身成本上升、效率下降。这同科斯关于企业存在但不能完全代替市场的分析完全是一个道理。因此,当政府规模变动时,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同时发生,如果内在经济大于内在不经济,则表现为规模经济,这时扩大政府规模仍可使平均成本降低,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反之,政府扩大规模则会导致平均成本上升,有损政府效率。因此,最佳政府规模的选择,既要充分享受政府规模经济的益处,又要抑制住规模不经济因素的滋生。
五、完善制度制定环节
为各项措施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正如科斯所说的“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6],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控制与减少交易成本的支出,政治制度同样如此。我们正是需要明晰和有效的制度来对政府、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利益关系、权力架构和行为方式予以规制。而在确定利益关系和权力架构后,必须的游戏规则无疑是实现政府有效运行和官员运作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有了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才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才可能会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廉洁。
参考文献: [1]定明捷,刘玉蓉.政策执行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J]·兰州学刊,2003,(5).[2]朱应皋,吴美华.论政府规模扩张及其治理[J]·《江淮论坛》,2002,(4).[3]杜文明.依据法治理念加快建构政府问责制———与南京大学教授黄建荣谈政府问责与人大监 督[N]·人民日报,2004-7-7.[4]许善达.努力把握,机遇难再———《美国新经济》中文版序言[M](见[美]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著:《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7.)[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6][英]科斯.社会成本问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作者:王宝明 詹丽靖 浙江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第五篇: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一、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二、具体措施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以转换机制为动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3.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
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
2.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
3.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
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4.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我们要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每年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我们要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1.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总之,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方式。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总体性的目标,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必须加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因为它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尤其是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能做什么?
(一)资源:
一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皆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另外每天用掉的塑料袋数目更是触目惊心。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二手货集市(如旧书、旧学习用品等),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更重要是使二手产品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环境:
一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虽然不少高校每年都有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和宣传手段匮乏、单一,传播渠道不畅,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导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出一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