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设计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中国设计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早晨设计魏来
写在开头
上个星期,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和“视觉中国”等单位举办了一场关于“创意精英”的评选活动,作为参赛者我参加了颁奖晚会,在那次晚宴上,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两个信息。第一:行业又在洗牌了,与会的企业基本都是这两年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五年前活跃在设计舞台上的“著名”企业已经寥寥无几,一打听,不是已经转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渊,不能自拔。难道我们的行业如此短寿?最近我拜访了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一位前辈掌管的设计公司,经营的惨状令我感到非常伤感,50多岁年纪的名师,依然生活在彻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状态里,我对行业感到恐怖。第二个信息是乐观的:整个行业都在企盼着中国创意产业大势的兴起,振臂呼吁着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那种神往的表情,仿佛一幅油画:夜空里悬着一大块烙饼,与明月争辉,人们仰面朝天呲着牙咧着嘴,等待着烙饼的下坠。
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情绪代表着行业里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恰恰被夹在了两代人的中间。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冲我轻蔑地说:“早该死了,你们这帮没有思想的家伙,要知道自古创意出少年。”疲惫不堪的中年前辈却无限感伤地对我劝告:“年轻人,我们的生存空间实在装不下你那些所谓的理想。”
这种思想的碰撞,令我在这一年对行业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对行业有话说。
第一:生存现状
我们的行业实在称不上一个像样行业,原因是至今没有几个成功企业化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那么我们要想振兴我们的行业,使之能够和软件、游戏、音乐、电影并驾齐驱地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份子,企业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企业化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把目前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一下,然后再分析解决之道。
1.规模小:目前中国的设计企业的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不过百人),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企业因为规模太小,导致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显示,市场和客户很小的波动,都能给设计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其实就栓在一两个客户的手里。
2.管理混乱:我们行业有一个特点,公司领袖们多少都带点艺术家气质,其实恰恰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我们的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企业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简单地说也就是靠机器或者经营场所为生产力基础的经营模式,而我们行业的生产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会疲劳的人,人要比机器脆弱得多,要比机器有主见得多。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
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针对创意产业专门设定的有效的、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规模稍有扩大效率和利润就大副降低的经营现实。
3.频繁人才流动:广告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动的频繁程度,较之其他行业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现实导致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不信任,伤害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普遍采用“榨汁机”式的人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反之又严重地伤害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剧了员工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公司一年半载就换血一次,行业里很多号称成立十几年的公司,其实追究起来只有三两年的文化传承,因为除了老板和老板娘本人,员工大部分是新来的。而设计企业其实是最需要年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企业的风格和思维方式及生产方法的。没有设计思想、没有企业文化传承的公司,即使成立了100年也是一个新公司,就像我们的那些国产品牌里的“百年老店”,经过公私合营和文化革命之后,它的现在和过去除了一个名字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世界上同名的人多了。
4.恶性竞争严重:目前整个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之中,竞稿竞价之风愈演愈烈,因为这种竞争是在没有任何目标和评判标准的状态下展开的,所以设计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供稿数量、降低价格这样的方式开展竞赛,导致了设计企业总是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缺乏修养生息的环境。“下午接案、连夜创作、天亮提案”的现象在行业里屡见不鲜,某企业的提案数量已经从百稿到达了千稿的惨状,这种“悲壮”的经营作风只能让设计公司在客户眼里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不受到尊重。甚至行业里已经出现了专门为设计企业提供投标方案的下游服务商(一般都是个人或小型工作室),这种愈演愈烈的自我贬低,无疑让作为从业者的设计师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奴隶社会里,我们大家摸着良心说,在这种状态下谈得上什么品质?谈得上什么修养?谈得上什么好作品?这是造成近几年中国主流设计公司设计水平下降,行业取费标准不断降低的原因。一个利润越来越微薄的行业,一个工资越来越廉价的行业,一个尊重度越来越低的行业,一个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缺乏精力和学习欲望的行业,一个混淆了“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行业,是充满希望的行业吗?
第二:劣根之源
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都不是技术的竞争,解决之道往往都是意识形态的转变。笔者认为目前行业的现状,根本不是市场环境造成的,甚至我们现在的市场远远好过十年前。更不像行业经营者说的那样是从业者素质和责任心下降造成的。造成我们行业现状的罪魁恰恰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经营者们,他们十几年来的经营策略严重伤害了我们行业的发展前途。
1.贪婪:在我招聘的时候,经常有求职者这样表示他的能力:“我能加班、能吃苦,一连几个通宵我都干过!”听了这样的话,站在我面前的如果是一个建筑工人可能我会敬佩他,但是如果是一位脑力工作者,我为行业感到悲哀。可是这能怨他们吗?难道他们不想得到应有的休息?而现实是即使我们忙活了好几个通宵,结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客户和设计经营者装糊涂,设计经营者和从业者装糊涂,或者彼此抱怨⋯⋯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句最反人性的行业口号,恰恰道出了老板的贪婪:“ 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什么狗屁话,凭什么让大家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兑换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的可能?其实行业并没有那么忙,并不需要那么多加班,老板们只要不那么贪婪,不去争取那些没谱的机会,该挣多少钱还是多少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吝啬:“榨汁机”式的用人制度,使我们这个行业给予从业者的福利、社会保障非常吝啬,行业普遍处于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加班工资、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状态,从业者基本生活在比较动荡不安、没有明朗前途规划的状态里,当然也就不存在企业忠诚度的问题。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导致了企业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高流动性又坚定了经营者愈加吝啬的观念,周而复始。吝啬还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给予员工的专业培训方面,因为担心员工“翅膀硬了会飞”,企业往往在专业培训上面给予员工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基本的设计工具都一切从简,劳动强度不断增加,知识透支的现象也非常明显,使从业者经常领教大脑枯竭的滋味,时间长了不是对行业失去信心就是失去兴趣。
3.自私: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用玩笑的话说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名人。”意思是说,公司的品牌核心、生产力核心只是老板本人,公司在基础结构建设上,缺乏民主意识,没有为日后的团队建设打好基础。设计从业者没有署名权也就没有机会得到行业的认可,没有自己事业的未来。这种现实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单一,品牌凝聚力拥有先天缺陷的现实,一旦老板的信誉或能力遭到质疑,马上就会产生对整个企业的信誉危机。
第三:解决之道
其实现实也并不像许多人描述的那样悲观和黑暗,毕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包括设计行业在内的创意产业带来飞速发展的可能,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只是呼吁政府支持这一种被动乞讨的状态里,健康和繁荣我们行业本身,是至关重要的行动。而我们面对的某些表面看似顽固的问题,比如规模化和人才流失现象,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1.规模化:我们行业和律师、医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老板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主要生产者,这个特点好像注定了企业规模的拓展空间。事实也印证了这个规律:企业规模扩大到超出个人控制能力后,效率降低,质量下降、客户流失等等问题就一定会出现。于是有人经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以某人为品牌或生产核心的设计公司,人数不超过20个是理性的选择,一个有效率的team 应该把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但是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就止步于规模化的大门之外吗?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搭上创意产业这一班顺风车的话,规模化是必经之路,而且国际上成型的设计企业规模化模式也不少。
a.联盟制:我们所知的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五角设计”就是一个依靠联盟制成功的设计企业。联盟制的组织结构并不复杂,若干家独立的公司,统一在一个品牌下面,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体系,联盟者分摊品牌建设成本,联盟成员自负盈亏。在这种形式之下,联盟制的企业成员,一般不在同一个城市里经营,甚至分布在全球,联盟成员个体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经过联盟之后的企业形象却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大公司。
b.联合制:联合制的设计企业成员一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大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比如一个平面设计的team与一个摄影team、一个工业设计的team、一个环境设计的team组织在一起,统一使用共同的品牌,统一租用一座比较大的办公室,联合企业成员分摊品牌成本、分摊经营成本,以统一的公司形象面对市场。在北京联合制的设计企业很多,在中国联盟制的企业也有几家,但真正取得了商业成功的并不多,原因还是意识层面上的。其一:品牌的产权最终归属不清且无法变现,没有退出机制,导致联盟制或联合制的成员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财力去建设大家共有的品牌,于是没有品牌光环的联盟或联合,在市场上自然没什么竞争优势,大家分享不到联盟或联合后的优势。其次:无论是联盟制还是联合制,归根结底都是议会制,这种制度对成员民主意识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行业目前在联盟和联合上面的尝试,失败之处都在于此,我们没有受过如何建立和使用民主的教育,形成不了严谨统一的管理。现实是大家既然互相管不了,那就互相不管,企业很快就进入了“无政府”状态,大家都知道,一个没有管理的团队,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团队。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联盟还是联合或是其他新的形式,都可以较快地实现设计企业的规模化,但是它们的商业成功都在于统一的品牌形象和统一的管理模式,联盟或联合成员如果不能在这上面齐心合力,势必
会走到分道扬镳的道路上。
2.品牌建设:我们这个行业是帮助客户成就品牌的行业,我们的从业者也都号称是“品牌专家”,但行业里,真正拥有自己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寥寥无几,能够主动投入去建设和推广设计品牌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设计企业的品牌价值恰恰是和取费标准、受尊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条件。笔者认为设计企业一定要在品牌建设上增加投入,推广别人先从推广自己开始。
3.建设团队:“懂得自己无能的老板,是真正优秀的老板,懂得依赖员工的企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企业”,而我们行业的老板们恰恰又是一群多知多懂的专家,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是团队建设失败的直接原因。站在人才大量流失的现实面前,老板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员工如何如何忘恩负义,相反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企业的用人政策,是否有利于员工的未来发展?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想留住人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a.完善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甚至是商业保险)是员工应得的权利,是可以让员工拥有安全感的企业关怀,它比临时奖励、吃吃喝喝、称兄道弟要实在得多,设计企业应该尽量完善地让员工加入到社会福利的体系里,这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一个人才流失率低的企业的标准配制。
b.培训制度:设计企业一定要摆脱“榨汁机”式的用人思想,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给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收获,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补充工作带来的知识透支。
c.支付加班工资:客户怎样、市场怎样那些都是老板自己的事,与员工无关。员工的薪金只有承担法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义务,肆无忌惮地加班只能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怨言,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事。老板可以算算帐,你强迫员工加班得到的收益到底有多少?你彻夜赶稿竞标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而这种行为恰恰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d.不开空头支票:带好团队最重要的是不说兑现不了的话,许多老板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随便承诺,过渡消费员工的想像与期盼。这样的行为即使可以带来一点眼前利益,最终还是会让老板颜面扫地,导致员工越来越不相信老板的话,其实就是“狼来了”的道理。
4.科学管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管理,管理带来的秩序,会让人群更加拥有效率。但是管理绝对不是管制,是不能建立在怀疑、监视、奴役的立场上制定的条文。有效管理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一种习惯,一种方法,让它们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这个行业的管理,有时候真的是令人感到汗颜的,比如说作息:因为不能按时下班,于是没办法按时上班,连老板都干到半夜,早上起不来,你如何要求员工不迟到?有的老板就住在办公室,员工早上来了看见老板的第一幕便是:洗练刷牙,如此形象怎么让人尊重你?办公室肮脏无比、员工蓬头垢面、老板怒发冲冠、部门长偷奸耍滑、AE指桑骂槐、客户恶言以对、设计师有口难言⋯⋯这些都是设计公司里经常上演的一幕幕闹剧。
而一个设计企业所需要的秩序却恰恰是有条理的、安静的、优雅的、舒适的、彼此尊重的、天天向上的⋯⋯建立这种秩序,是老板的功课和义务。
有句话这样说:无论脚下的路走了多远,不要忘记出发的目的。我们大家共同走进这个行业,是因为少年
时我们对它的兴趣和爱好,而我们今天的痛苦和无奈,是因为在途中迷失了自我。你讨厌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尊重你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付钱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令你快乐的工作就不要去服务他⋯⋯听到这里我猜很多人都会骂道:站着说话不腰痛,哪里有那么多美事?但我想用一句老话回答你:宁倒生意不倒行市。行市是行业之本。我还想说一句,即使你愿意受这份罪也没关系,但别强加在你员工的头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员工并不欠你什么。
早晨设计
魏来
2007-08-06 于北京静林湾办公室
第二篇:中国设计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上个星期,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和“视觉中国”等单位举办了一场关于“创意精英”的评选活动,作为参赛者我参加了颁奖晚会,在那次晚宴上,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两个信息。第一:行业又在洗牌了,与会的企业基本都是这两年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五年前活跃在设计舞台上的“著名”企业已经寥寥无几,一打听,不是已经转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渊,不能自拔。难道我们的行业如此短寿?最近我拜访了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一位前辈掌管的设计公司,经营的惨状令我感到非常伤感,50多岁年纪的名师,依然生活在彻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状态里,我对行业感到恐怖。第二个信息是乐观的:整个行业都在企盼着中国创意产业大势的兴起,振臂呼吁着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那种神往的表情,仿佛一幅油画:夜空里悬着一大块烙饼,与明月争辉,人们仰面朝天呲着牙咧着嘴,等待着烙饼的下坠。
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情绪代表着行业里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恰恰被夹在了两代人的中间。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冲我轻蔑地说:“早该死了,你们这帮没有思想的家伙,要知道自古创意出少年。”疲惫不堪的中年前辈却无限感伤地对我劝告:“年轻人,我们的生存空间实在装不下你那些所谓的理想。”
这种思想的碰撞,令我在这一年对行业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对行业有话说。
第一:生存现状
我们的行业实在称不上一个像样行业,原因是至今没有几个成功企业化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那么我们要想振兴我们的行业,使之能够和软件、游戏、音乐、电影并驾齐驱地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份子,企业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企业化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把目前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一下,然后再分析解决之道。
1.规模小:目前中国的设计企业的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不过百人),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企业因为规模太小,导致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显示,市场和客户很小的波动,都能给设计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其实就拴在一两个客户的手里。
2.管理混乱:我们行业有一个特点,公司领袖们多少都带点艺术家气质,其实恰恰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我们的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企业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简单地说也就是靠机器或者经营场所为生产力基础的经营模式,而我们行业的生产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会疲劳的人,人要比机器脆弱得多,要比机器有主见得多。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针对创意产业专门设定的有效的、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规模稍有扩大效率和利润就大副降低的经营现实。
3.频繁人才流动:广告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动的频繁程度,较之其他行业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现实导致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不信任,伤害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普遍采用“榨汁机”式的人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反之又严重地伤害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剧了员工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公司一年半载就换血一次,行业里很多号称成立十几年的公司,其实追究起来只有三两年的文化传承,因为除了老板和老板娘本人,员工大部分是新来的。而设计企业其实是最需要年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企业的风格和思维方式及生产方法的。没有设计思想、没有企业文化传承的公司,即使成立了1XX年也是一个新公司,就像我们的那些国产品牌里的“百年老店”,经过公私合营和文化革命之后,它的现在和过去除了一个名字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世界上同名的人多了。
4.恶性竞争严重:目前整个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之中,竞稿竞价之风愈演愈烈,因为这种竞争是在没有任何目标和评判标准的状态下展开的,所以设计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供稿数量、降低价格这样的方式开展竞赛,导致了设计企业总是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缺乏修养生息的环境。“下午接案、连夜创作、天亮提案”的现象在行业里屡见不鲜,某企业的提案数量已经从百稿到达了千稿的惨状,这种“悲壮”的经营作风只能让设计公司在客户眼里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不受到尊重。甚至行业里已经出现了专门为设计企业提供投标方案的下游服务商(一般都是个人或小型工作室),这种愈演愈烈的自我贬低,无疑让作为从业者的设计师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奴隶社会里,我们大家摸着良心说,在这种状态下谈得上什么品质?谈得上什么修养?谈得上什么好作品?这是造成近几年中国主流设计公司设计水平下降,行业取费标准不断降低的原因。一个利润越来越微薄的行业,一个工资越来越廉价的行业,一个尊重度越来越低的行业,一个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缺乏精力和学习欲望的行业,一个混淆了“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行业,是充满希望的行业吗?
第二:劣根之源
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都不是技术的竞争,解决之道往往都是意识形态的转变。笔者认为目前行业的现状,根本不是市场环境造成的,甚至我们现在的市场远远好过十年前。更不像行业经营者说的那样是从业者素质和责任心下降造成的。造成我们行业现状的罪魁恰恰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经营者们,他们十几年来的经营策略严重伤害了我们行业的发展前途。
1.贪婪:在我招聘的时候,经常有求职者这样表示他的能力:“我能加班、能吃苦,一连几个通宵我都干过!”听了这样的话,站在我面前的如果是一个建筑工人可能我会敬佩他,但是如果是一位脑力工作者,我为行业感到悲哀。可是这能怨他们吗?难道他们不想得到应有的休息?而现实是即使我们忙活了好几个通宵,结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客户和设计经营者装糊涂,设计经营者和从业者装糊涂,或者彼此抱怨⋯⋯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句最反人性的行业口号,恰恰道出了老板的贪婪:“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什么狗屁话,凭什么让大家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兑换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的可能?其实行业并没有那么忙,并不需要那么多加班,老板们只要不那么贪婪,不去争取那些没谱的机会,该挣多少钱还是多少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吝啬:“榨汁机”式的用人制度,使我们这个行业给予从业者的福利、社会保障非常吝啬,行业普遍处于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加班工资、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状态,从业者基本生活在比较动荡不安、没有明朗前途规划的状态里,当然也就不存在企业忠诚度的问题。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导致了企业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高流动性又坚定了经营者愈加吝啬的观念,周而复始。吝啬还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给予员工的专业培训方面,因为担心员工“翅膀硬了会飞”,企业往往在专业培训上面给予员工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基本的设计工具都一切从简,劳动强度不断增加,知识透支的现象也非常明显,使从业者经常领教大脑枯竭的滋味,时间长了不是对行业失去信心就是失去兴趣。
3.自私: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用玩笑的话说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名人。”意思是说,公司的品牌核心、生产力核心只是老板本人,公司在基础结构建设上,缺乏民主意识,没有为日后的团队建设打好基础。设计从业者没有署名权也就没有机会得到行业的认可,没有自己事业的未来。这种现实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单一,品牌凝聚力拥有先天缺陷的现实,一旦老板的信誉或能力遭到质疑,马上就会产生对整个企业的信誉危机。
第三:解决之道
其实现实也并不像许多人描述的那样悲观和黑暗,毕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包括设计行业在内的创意产业带来飞速发展的可能,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只是呼吁政府支持这一种被动乞讨的状态里,健康和繁荣我们行业本身,是至关重要的行动。而我们面对的某些表面看似顽固的问题,比如规模化和人才流失现象,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1.规模化:我们行业和律师、医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老板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主要生产者,这个特点好像注定了企业规模的拓展空间。事实也印证了这个规律:企业规模扩大到超出个人控制能力后,效率降低,质量下降、客户流失等等问题就一定会出现。于是有人经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以某人为品牌或生产核心的设计公司,人数不超过20个是理性的选择,一个有效率的team应该把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但是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就止步于规模化的大门之外吗?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搭上创意产业这一班顺风车的话,规模化是必经之路,而且国际上成型的设计企业规模化模式也不少。
a.联盟制:我们所知的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五角设计”就是一个依靠联盟制成功的设计企业。联盟制的组织结构并不复杂,若干家独立的公司,统一在一个品牌下面,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体系,联盟者分摊品牌建设成本,联盟成员自负盈亏。在这种形式之下,联盟制的企业成员,一般不在同一个城市里经营,甚至分布在全球,联盟成员个体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经过联盟之后的企业形象却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大公司。
b.联合制:联合制的设计企业成员一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大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比如一个平面设计的team与一个摄影team、一个工业设计的team、一个环境设计的team组织在一起,统一使用共同的品牌,统一租用一座比较大的办公室,联合企业成员分摊品牌成本、分摊经营成本,以统一的公司形象面对市场。在北京联合制的设计企业很多,在中国联盟制的企业也有几家,但真正取得了商业成功的并不多,原因还是意识层面上的。其一:品牌的产权最终归属不清且无法变现,没有退出机制,导致联盟制或联合制的成员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财力去建设大家共有的品牌,于是没有品牌光环的联盟或联合,在市场上自然没什么竞争优势,大家分享不到联盟或联合后的优势。其次:无论是联盟制还是联合制,归根结底都是议会制,这种制度对成员民主意识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行业目前在联盟和联合上面的尝试,失败之处都在于此,我们没有受过如何建立和使用民主的教育,形成不了严谨统一的管理。现实是大家既然互相管不了,那就互相不管,企业很快就进入了“无政府”状态,大家都知道,一个没有管理的团队,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团队。
第三篇:中国设计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上个星期,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和“视觉中国”等单位举办了一场关于“创意精英”的评选活动,作为参赛者我参加了颁奖晚会,在那次晚宴上,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两个信息。第一:行业又在洗牌了,与会的企业基本都是这两年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五年前活跃在设计舞台上的“著名”企业已经寥寥无几,一打听,不是已经转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渊,不能自拔。难道我们的行业如此短寿?最近我拜访了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一位前辈掌管的设计公司,经营的惨状令我感到非常伤感,50多岁年纪的名师,依然生活在彻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状态里,我对行业感到恐怖。第二个信息是乐观的:整个行业都在企盼着中国创意产业大势的兴起,振臂呼吁着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那种神往的表情,仿佛一幅油画:夜空里悬着一大块烙饼,与明月争辉,人们仰面朝天呲着牙咧着嘴,等待着烙饼的下坠。
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情绪代表着行业里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恰恰被夹在了两代人的中间。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冲我轻蔑地说:“早该死了,你们这帮没有思想的家伙,要知道自古创意出少年。”疲惫不堪的中年前辈却无限感伤地对我劝告:“年轻人,我们的生存空间实在装不下你那些所谓的理想。”
这种思想的碰撞,令我在这一年对行业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对行业有话说。
第一:生存现状
我们的行业实在称不上一个像样行业,原因是至今没有几个成功企业化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那么我们要想振兴我们的行业,使之能够和软件、游戏、音乐、电影并驾齐驱地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份子,企业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企业化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把目前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一下,然后再分析解决之道。
1.规模小:目前中国的设计企业的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不过百人),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企业因为规模太小,导致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显示,市场和客户很小的波动,都能给设计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其实就拴在一两个客户的手里。
2.管理混乱:我们行业有一个特点,公司领袖们多少都带点艺术家气质,其实恰恰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我们的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企业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简单地说也就是靠机器或者经营场所为生产力基础的经营模式,而我们行业的生产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会疲劳的人,人要比机器脆弱得多,要比机器有主见得多。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针对创意产业专门设定的有效的、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规模稍有扩大效率和利润就大副降低的经营现实。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听职场女性领导者们的故事与忠告…女性需要顶的半边天不只是家里的,还有家外的,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不过也感谢这些外出工作的机会,让女人们意识到自己除了具有家庭属性,还有无穷无尽可以释放的社会价值。现在,距离“妇女上班运动”过去几十年了,“白骨精”、“女强人”、“大龄剩女”等各种类型的职业女性层出不穷。而在职场性别越来越模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员工乐于与男员工比拼“谁工作起来更玩命”,但少有人会关注女性员工“累不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始终是双重的:职业女性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上积极投入;另一方面,她们是女儿、是妻子,还是母亲,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承受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双重压力,是当今职业女性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全国妇联、阳光媒体集团、IBM、优兴咨询等多家单位第4次携手发起了以“职业女性幸福感”为主题的“2010年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重点关注影响职业女性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从当前中国女性的职场现状、职场关系、职场压力和职场发展等一系列热点内容进行讨论,希望能推动全社会对于职业女性的关注和关爱,帮助职业女性理性面对职业发展的问题和困境,提升职业女性的职业幸福感。为此,该项目在问卷调杳外,还特地选取了4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领导者来谈谈她们目前的生活与职场状态。她们中有声名远播的主持人、媒体人,也有低调行事的高管,有养育3个孩子的妈妈,也有决定不要小孩的“丁克一族”。本以为她们的生活会被家庭与事业的难以平衡搞得一团糟,就像大多数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但其实,她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舒适的境地--在企业中做到一定职位,有选择的余地,对很多事情看得更为透彻。这就是4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在职业道路上奋斗了将近20年之后,终于可以歇歇脚、看看风景,为后起之秀讲述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至于你是否决定听她们的,则可以自行斟酌。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尽相同,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但至少,当问到这4个女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是否还会走同样的路”时,大家都毅然选择了“还要这样活”。就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故事与忠告。杨澜--女孩子不要轻视同龄男性作为很多女性的榜样,杨澜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轨迹。大学毕业即主持《正大综艺》,随后赴美留学。30岁开始创业,阳光卫视虽然在3年后卖掉,但现在阳光媒体集团的业务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电视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以及天女网络社区三者互为支撑。生活虽然忙碌,甚至在车上还要接受媒体采访和处理工作,但杨澜却说“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我的选择,所以会很享受。工作不是单向的能量支出,更是能量获取的过程。”而主持、节目策划是杨澜永远不会厌倦的工作。“做自己,更容易成功。”这是杨澜信奉的理念。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创业过程中,杨澜总是鼓励自己说出内心的想法。“尤其对于女性而言,从小被教育得要招人喜欢。这也是女性在事业上做出一定成绩所面临的心理障碍。”杨澜在步入社会后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是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的一点。”所以,无论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还是对公司的员工,杨澜都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因为观点的表达,其实就是个人思考的结果,“我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正确地回答问题,但却没有人训练我们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就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杨澜没有奢望别人总能被自己说服,但表达和倾听是必要的。杨澜回忆采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时,希拉里同样说过,“在美国也有这种倾向,希望女性能够赞同别人的观点。当你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时,别人就会说你是女强人”。但在职场,正确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必害怕别人叫你“女强人”。因为如果永远随大溜儿,就永远不可能显出你的才干。除此以外,杨澜还希望给现在的年轻女性一个忠告--那就是不要低估同龄男性。“2010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说法,在今年的调查中,将近70%的被调查女性认同这种说法;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仅有50%左右的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变得更为现实和理性。但从杨澜的角度看,在社会性格方面,女孩比男孩早熟。尤其是20多岁女孩子特别容易得到各个年龄段男性的宠爱,有些时候会错误的估计自己的价值。而刚走出校园的男生刚从最底层干起,所以女孩会认为同龄男性不够有实力和魄力。“但真正内心强大、有潜力的男孩子,如果可以把时间放长远些,到30岁左右,他们事业爆发的力道会大于很多女性。如果能够有机会共同成长的话,情感的关系会更加深厚。对于年轻人来说,毕竟并肩走过的历程更可贵。”杨澜说得语重心长。已年过四十的杨澜开始注重养生,养成更为平和的心态,“年龄变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有选择的余地。而我正享受着这种幸福。”柳尽染--孩子接受教育比上学重要柳尽染现任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市场与战略总监,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这个名字里有着无限古典情结的女人,接受的却是全盘西式教育,也更习惯别人叫她Jean。外公曾是清末庚子赔款第一批赴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母亲的叔叔曾是哈佛商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母亲则以英美文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深造,调查报告《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而她自己的母校则是Wellesley女子大学,宋氏三姐妹就曾经在此就读。20岁赴美求学,使得柳尽染养成了独立要强的性格。自认为颇具“Geek”(极客)特质,不爱看言情小说,更喜欢与现实完全无关的科幻小说,以及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侦探小说。没和中国人谈过恋爱,丈夫是美国人,育有3个女儿。作为职业女性的Jean并没有经历过太多关于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挣扎与纠结,这个国际家庭给予了每个成员理解与支持。“人们都说搬家和换工作是最容易引起夫妻争执的事件。但事实是,我们搬过3次家,每次搬家都是因为工作变动的需要,但从没有因为这个吵过架。”Jean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每周四飞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周一一早再回北京上班,有限的时间里更要多些快乐。当问到Jean是否因为工作忙碌而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点滴时,Jean显得颇为自豪,“孩子们的演出、比赛我全都参加了。”Jean的育儿经大多是从书上学的,美国婆婆不会教她怎么做,也不会干涉她怎么做,“全部都是鼓励”。但Jean也承认,孩子小的时候确实陪伴她们较少,“一两岁的时候,她不会记得是谁给她换尿布湿;况且这种事情,月嫂会做得更专业。”作为母亲,Jean认为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不如在不同的年龄段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3~4岁的时候要开始影响她,为她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而青春期的孩子们又不尽相同,要尊重她们的想法。”孩子们对于Jean从来都是无话不说,这让Jean感到十分欣慰。而这种相互信任源自于Jean的敢于放手。大女儿6岁就在玩伴家过夜,现在17岁的她甚至在父母无法出席家长会的时候,自己要求去和老师谈谈。“国际学校的家长会是7位老师同时在场,每个家长同每位老师一对一单独谈20分钟。”Jean最终让大女儿自己去了家长会,“这样她对自己的定位和情况会更加清楚。”Jean的丈夫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秉持着一个理念--“接受教育比上学更重要”。这种教育可能是来自生活,来自朋友,但不一定来自课堂。Jean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全家的旅行计划而让孩子请假;同时,也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独立生活。目前,工作已经占去了Jean全部时间的70%,剩下的时间还要分给孩子、丈夫,而最后想到的才是自己。“牺牲最大的还是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总以为可以补回来,但其实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Jean对此虽然感慨万千,但却并不后悔,“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肯定还是如此来过。”霍锦洁--丁克家庭的幸福霍锦洁是IDC亚太区总部研究副总裁,领导亚太区中央研究部以及大中华区的全面市场研究工作。在亚太区,她为13个国家的客户需求研究提供支持,并开发了互联网商业市场的研究模型。同时,她掌控整个大中华区的研究流程管理,麾下团队由30多名分析师组成。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往往会被工作占用过多时间,但在香港出生的霍锦洁自幼受母亲影响,仍保有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工作再忙,我也不会丢掉家庭的一些东西,仍然会为大家煮饭,依旧会做家务。”霍锦洁对于自己的角色转换十分清楚,“走进家门,做太太的就要把老公照顾好,做女儿的就要孝敬父母,这跟你做什么工作没有关系。”但男性和女性在选择工作时,女性还是会更多地考虑家庭。“2010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报告”显示,尤其在近两年来,职业女性的生活中心开始更多地转向家庭,有将近35%的女性生活重心在家庭。而2007和2008年这一比例只有20%左右。“我认为工作的选择首先应该以兴趣为主导。在这点上,男生可能会更坚持,女孩考虑的会比较多。”霍锦洁十分庆幸自己一毕业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霍锦洁拥有香港理工大学数学、统计与计算学专业的高级证书,并获得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咨询行业工作。另外一件让霍锦洁感到无比幸运的事情是自己能够找到现在的丈夫。“老公是我的大学同学,当时我决定去英国念研究生,他就跟过去陪读。当我决定不要小孩,他也不给我压力。5年前我决定来北京,他毅然跟来。”没有丈夫的支持,霍锦洁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子。通常,人们不会问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小孩,却会百般追问一个女人为什么不要小孩。霍锦洁对于这样的质疑与压力已习以为常:“我从小就没有一个要小孩的概念。当时决定不要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想要了,社会上有这么多没人照顾的小孩,领养一个也可以。但没想过要自己的小孩。”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霍锦洁对小朋友的爱。在畅想退休之后的生活时,霍锦洁直言自己的计划其实已经开始实施--要在中国大陆的农村办所学校,帮助孩子们学习英文。而目前霍锦洁已经在寻觅合适的外教老师,学校将很快启动。霍锦洁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家人都身体健康,如果愿意可以全家出去旅游,想去哪就去哪。”和睦的家庭给了霍锦洁努力工作更大的支持,虽然没有小孩,但霍锦洁却也不觉得有何不妥。况且,这样自己还可以永远当个小孩。李曦--相信沟通的力量几乎所有初识李曦的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一个当年英语专业出身的人进了索尼这个日资企业?标准答案是索尼公司的工作语言以英文居多,日语不做特殊要求。但李曦言谈举止中所流露出的严谨、低调却是典型的日企风格,这也是十余年在索尼工作受到的熏陶与冲刷。目前已经升任索尼有限公司传媒公关及CI管理本部副总裁的李曦有着令人惊叹的职业生涯。“我的两次升职都是跳级完成,几乎每次都是连升三级。”这在一向严谨认真、对于规则格外遵守的日企来说,相当难得。但李曦就凭着不断学习、低调做事的认真心态、相信沟通的力量,而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认为女生的一大优势就是在人际沟通方面,会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同时让对方不会感到压迫。”李曦25岁进入索尼公司,就负责传媒公关方面的工作,与人沟通更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所以当家庭中出现了一些分歧或是矛盾,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沟通,不能逃避或是想着它会自动消失。”李曦的儿子已经11岁,身高马上就要追上妈妈了。“我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与人沟通,所以当我在家庭中遇到问题,用这个方法来解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我最擅长的。”虽然现在儿子有点青春期的小叛逆,但还都在李曦能够搞定的范围内。李曦相信,无论在现实中隔着多么远的距离,如果沟通是有效的,传递的信息是准确的,那么空间不会成为阻隔人与人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障碍。“我和我老板的沟通就十分有效。即使我们一个月才见几次面,但却比成天和他见面打交道的员工工作推进得更为有效。”李曦平时很少与老板私交,主要就是谈工作,“我每一财年都会通过人事部门,十分正式地向我的老板提出约见要求,共同制订工作安排。”“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其实是双方互相确定对方想要的和自己能够提供的是方向一致的东西。”李曦对于该和老板保持怎样的距离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通过沟通,将你的目标设定与他对于公司路线的规划保持一致,就不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年过40的李曦,将自己目前的状态描述为到达了一个“越活越明白”的阶段--不会因为一些诱惑而去做急功近利的选择,对于事物也有了更为清晰和宏观的判断。年龄越增长,幸福感也随之增长;工作年限的增加,幸福感也会慢慢累积。李曦希望在未来儿子和自己也能无话不说,就像她本人那样善于并乐于与人沟通。全场限时9.9元包邮!
第五篇: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2011-06-10 10:51:02 来源: 商业价值(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听职场女性领导者们的故事与忠告……
女性需要顶的半边天不只是家里的,还有家外的。不过也感谢这些外出工作的机会,让女人们意识到自己除了具有家庭属性,还有无穷无尽可以释放的社会价值。
现在,距离“妇女上班运动”过去几十年了,“白骨精”、“女强人”、“大龄剩女”等各种类型的职业女性层出不穷。而在职场性别越来越模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员工乐于与男员工比拼“谁工作起来更玩命”,但少有人会关注女性员工“累不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始终是双重的:职业女性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上积极投入;另一方面,她们是女儿、是妻子,还是母亲,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承受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双重压力,是当今职业女性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全国妇联、阳光媒体集团、IBM、优兴咨询等多家单位第4次携手发起了以“职业女性幸福感”为主题的“2010年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重点关注影响职业女性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从当前中国女性的职场现状、职场关系、职场压力和职场发展等一系列热点内容进行讨论,希望能推动全社会对于职业女性的关注和关爱,帮助职业女性理性面对职业发展的问题和困境,提升职业女性的职业幸福感。
为此,该项目在问卷调杳外,还特地选取了4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领导者来谈谈她们目前的生活与职场状态。她们中有声名远播的主持人、媒体人,也有低调行事的高管,有养育3个孩子的妈妈,也有决定不要小孩的“丁克一族”。本以为她们的生活会被家庭与事业的难以平衡搞得一团糟,就像大多数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但其实,她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舒适的境地——在企业中做到一定职位,有选择的余地,对很多事情看得更为透彻。这就是4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在职业道路上奋斗了将近20年之后,终于可以歇歇脚、看看风景,为后起之秀讲述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至于你是否决定听她们的,则可以自行斟酌。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尽相同,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但至少,当问到这4个女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是否还会走同样的路”时,大家都毅然选择了“还要这样活”。就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故事与忠告。杨澜——女孩子不要轻视同龄男性
作为很多女性的榜样,杨澜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轨迹。大学毕业即主持《正大综艺》,随后赴美留学。30岁开始创业,阳光卫视虽然在3年后卖掉,但现在阳光媒体集团的业务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电视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以及天女网络社区三者互为支撑。
生活虽然忙碌,甚至在车上还要接受媒体采访和处理工作,但杨澜却说“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我的选择,所以会很享受。工作不是单向的能量支出,更是能量获取的过程。”而主持、节目策划是杨澜永远不会厌倦的工作。“做自己,更容易成功。”这是杨澜信奉的理念。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创业过程中,杨澜总是鼓励自己说出内心的想法。“尤其对于女性而言,从小被教育得要招人喜欢。这也是女性在事业上做出一定成绩所面临的心理障碍。”杨澜在步入社会后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是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的一点。”
所以,无论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还是对公司的员工,杨澜都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因为观点的表达,其实就是个人思考的结果,“我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正确地回答问题,但却没有人训练我们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就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杨澜没有奢望别人总能被自己说服,但表达和倾听是必要的。杨澜回忆采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时,希拉里同样说过,“在美国也有这种倾向,希望女性能够赞同别人的观点。当你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时,别人就会说你是‘女强人’”。但在职场,正确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必害怕别人叫你“女强人”。因为如果永远随大溜儿,就永远不可能显出你的才干。
除此以外,杨澜还希望给现在的年轻女性一个忠告——那就是不要低估同龄男性。“2010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说法,在今年的调查中,将近70%的被调查女性认同这种说法;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仅有50%左右的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变得更为现实和理性。
但从杨澜的角度看,在社会性格方面,女孩比男孩早熟。尤其是20多岁女孩子特别容易得到各个年龄段男性的宠爱,有些时候会错误的估计自己的价值。而刚走出校园的男生刚从最底层干起,所以女孩会认为同龄男性不够有实力和魄力。“但真正内心强大、有潜力的男孩子,如果可以把时间放长远些,到30岁左右,他们事业爆发的力道会大于很多女性。如果能够有机会共同成长的话,情感的关系会更加深厚。对于年轻人来说,毕竟并肩走过的历程更可贵。”杨澜说得语重心长。
已年过四十的杨澜开始注重养生,养成更为平和的心态,“年龄变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有选择的余地。而我正享受着这种幸福。”
柳尽染现任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市场与战略总监,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这个名字里有着无限古典情结的女人,接受的却是全盘西式教育,也更习惯别人叫她Jean。外公曾是清末庚子赔款第一批赴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母亲的叔叔曾是哈佛商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母亲则以英美文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深造。而她自己的母校则是Wellesley女子大学,宋氏三姐妹就曾经在此就读。20岁赴美求学,使得柳尽染养成了独立要强的性格。自认为颇具“Geek”(极客)特质,不爱看言情小说,更喜欢与现实完全无关的科幻小说,以及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侦探小说。没和中国人谈过恋爱,丈夫是美国人,育有3个女儿。作为职业女性的Jean并没有经历过太多关于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挣扎与纠结,这个国际家庭给予了每个成员理解与支持。“人们都说搬家和换工作是最容易引起夫妻争执的事件。但事实是,我们搬过3次家,每次搬家都是因为工作变动的需要,但从没有因为这个吵过架。”Jean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每周四飞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周一一早再回北京上班,有限的时间里更要多些快乐。
当问到Jean是否因为工作忙碌而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点滴时,Jean显得颇为自豪,“孩子们的演出、比赛我全都参加了。”Jean的育儿经大多是从书上学的,美国婆婆不会教她怎么做,也不会干涉她怎么做,“全部都是鼓励”。但Jean也承认,孩子小的时候确实陪伴她们较少,“一两岁的时候,她不会记得是谁给她换尿布湿;况且这种事情,月嫂会做得更专业。”
作为母亲,Jean认为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不如在不同的年龄段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3~4岁的时候要开始影响她,为她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而青春期的孩子们又不尽相同,要尊重她们的想法。”孩子们对于Jean从来都是无话不说,这让Jean感到十分欣慰。
而这种相互信任源自于Jean的敢于放手。大女儿6岁就在玩伴家过夜,现在17岁的她甚至在父母无法出席家长会的时候,自己要求去和老师谈谈。“国际学校的家长会是7位老师同时在场,每个家长同每位老师一对一单独谈20分钟。”Jean最终让大女儿自己去了家长会,“这样她对自己的定位和情况会更加清楚。”
Jean的丈夫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秉持着一个理念——“接受教育比上学更重要”。这种教育可能是来自生活,来自朋友,但不一定来自课堂。Jean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全家的旅行计划而让孩子请假;同时,也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独立生活。
目前,工作已经占去了Jean全部时间的70%,剩下的时间还要分给孩子、丈夫,而最后想到的才是自己。“牺牲最大的还是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总以为可以补回来,但其实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Jean对此虽然感慨万千,但却并不后悔,“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肯定还是如此来过。”
霍锦洁是IDC亚太区总部研究副总裁,领导亚太区中央研究部以及大中华区的全面市场研究工作。在亚太区,她为13个国家的客户需求研究提供支持,并开发了互联网商业市场的研究模型。同时,她掌控整个大中华区的研究流程管理,麾下团队由30多名分析师组成。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往往会被工作占用过多时间,但在香港出生的霍锦洁自幼受母亲影响,仍保有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工作再忙,我也不会丢掉家庭的一些东西,仍然会为大家煮饭,依旧会做家务。”霍锦洁对于自己的角色转换十分清楚,“走进家门,做太太的就要把老公照顾好,做女儿的就要孝敬父母,这跟你做什么工作没有关系。”
但男性和女性在选择工作时,女性还是会更多地考虑家庭。“2010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报告”显示,尤其在近两年来,职业女性的生活中心开始更多地转向家庭,有将近35%的女性生活重心在家庭。而2007和2008年这一比例只有20%左右。“我认为工作的选择首先应该以兴趣为主导。在这点上,男生可能会更坚持,女孩考虑的会比较多。”霍锦洁十分庆幸自己一毕业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霍锦洁拥有香港理工大学数学、统计与计算学专业的高级证书,并获得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咨询行业工作。
另外一件让霍锦洁感到无比幸运的事情是自己能够找到现在的丈夫。“老公是我的大学同学,当时我决定去英国念研究生,他就跟过去陪读。当我决定不要小孩,他也不给我压力。5年前我决定来北京,他毅然跟来。”没有丈夫的支持,霍锦洁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子。
通常,人们不会问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小孩,却会百般追问一个女人为什么不要小孩。霍锦洁对于这样的质疑与压力已习以为常:“我从小就没有一个要小孩的概念。当时决定不要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想要了,社会上有这么多没人照顾的小孩,领养一个也可以。但没想过要自己的小孩。” 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霍锦洁对小朋友的爱。在畅想退休之后的生活时,霍锦洁直言自己的计划其实已经开始实施——要在中国大陆的农村办所学校,帮助孩子们学习英文。而目前霍锦洁已经在寻觅合适的外教老师,学校将很快启动。霍锦洁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家人都身体健康,如果愿意可以全家出去旅游,想去哪就去哪。”和睦的家庭给了霍锦洁努力工作更大的支持,虽然没有小孩,但霍锦洁却也不觉得有何不妥。况且,这样自己还可以永远当个小孩。几乎所有初识李曦的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一个当年英语专业出身的人进了索尼这个日资企业?标准答案是索尼公司的工作语言以英文居多,日语不做特殊要求。但李曦言谈举止中所流露出的严谨、低调却是典型的日企风格,这也是十余年在索尼工作受到的熏陶与冲刷。
目前已经升任索尼有限公司传媒公关及CI管理本部副总裁的李曦有着令人惊叹的职业生涯。“我的两次升职都是‘跳级’完成,几乎每次都是连升三级。”这在一向严谨认真、对于规则格外遵守的日企来说,相当难得。但李曦就凭着不断学习、低调做事的认真心态、相信沟通的力量,而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我认为女生的一大优势就是在人际沟通方面,会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同时让对方不会感到压迫。”李曦25岁进入索尼公司,就负责传媒公关方面的工作,与人沟通更是每天都在做的事。
“所以当家庭中出现了一些分歧或是矛盾,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沟通,不能逃避或是想着它会自动消失。”李曦的儿子已经11岁,身高马上就要追上妈妈了。“我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与人沟通,所以当我在家庭中遇到问题,用这个方法来解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我最擅长的。”虽然现在儿子有点青春期的小叛逆,但还都在李曦能够搞定的范围内。李曦相信,无论在现实中隔着多么远的距离,如果沟通是有效的,传递的信息是准确的,那么空间不会成为阻隔人与人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障碍。“我和我老板的沟通就十分有效。即使我们一个月才见几次面,但却比成天和他见面打交道的员工工作推进得更为有效。”李曦平时很少与老板私交,主要就是谈工作,“我每一财年都会通过人事部门,十分正式地向我的老板提出约见要求,共同制订工作安排。” ?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其实是双方互相确定对方想要的和自己能够提供的是方向一致的东西。”李曦对于该和老板保持怎样的距离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通过沟通,将你的目标设定与他对于公司路线的规划保持一致,就不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
年过40的李曦,将自己目前的状态描述为到达了一个“越活越明白”的阶段——不会因为一些诱惑而去做急功近利的选择,对于事物也有了更为清晰和宏观的判断。年龄越增长,幸福感也随之增长;工作年限的增加,幸福感也会慢慢累积。李曦希望在未来儿子和自己也能无话不说,就像她本人那样善于并乐于与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