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时间:2019-05-15 06:0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第一篇: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江苏省泗洪育才中学王毅

江苏省淮北中学周海琴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北中学邮编: 223900

手机***;***邮箱wangy5218@163.com

【本文发表在英语多媒体教学核心期刊《新教师教学》2010年第6期上】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和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网络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创新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已成为思想品德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在剖析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就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

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富有创造热情和超越意识的群体,也是目前中国上网一族的主体。由于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征,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因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综合素质等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因此,创新网络时代的中学生荣辱观教育,使其在网络条件下焕发活力,成为思想品德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的发展对中学生荣辱观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现代化,为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层面(尤其是技术层面)的支持。

1、网络增强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特点,能为人们带来颇具真实感的感官刺激,使人身临其境。网络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和生动,可以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受教环境,更加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接受心理。网络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更具广泛性。网络打破了教育时空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空间,并使其在网络上得到了无限延伸。中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等行为也可以轻松地依靠网络来实现。同时,通过网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家校合一”,共同促进和提高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实效。

3、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从而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同时,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也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使其备受中学生的欢迎与信赖。

(二)网络的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

1、网络的自由性有可能会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负面影响。在网络上,思想的碰撞异常活跃,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封建落后、愚昧思想、西方腐朽文化思想以及色情、凶杀恐怖、犯罪等不健康的思想借机悄悄潜进了中学生的生活。由于中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又恰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网络面前,不少中学生就可能作出错误的选择,使原有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荣辱观发生扭曲。

2、虚拟化网络,容易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缺失。受综合因素影响,中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的甚至逃避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当中学生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时,就会下意识地将虚拟的网络当成了他们的避风港,从而关闭了与现实交流的大门,导致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人际关系淡漠。另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导致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被“匿名”行为大大削弱,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中学生便开始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己,有的发布虚假信息、有的恶意造谣中伤、有的制造病毒攻击他人数据库等等。再加上目前我国的法制不健全,导致这些违法乱纪行为很难被追究责任,道德责任感也随之被削弱了。这种思想上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致使部分中学生道德自我约束力下降,并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3、网络的发展向从事荣辱观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兼顾“德育专家”和“网络专家”的双重身份,而且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有些从事荣辱观教育的工作者不但年龄偏大,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不强、观念更新不快,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而且他们的网络知识不丰富、网络技术水平偏低,势必制约了当前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发展得进程。如何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不少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时代,开展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创新之策

为应对网络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思想品德教师应做到:

(一)转变观念,创新荣辱观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必须更新荣辱观教育观念。

1、新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网络教育的阵地意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网络文化的根本保证。所以,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树立“网络育人”的新理念,摒弃将网络视为单纯的展示台、宣传栏的错误思想。

2、开展荣辱观教育,教师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新理念。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存在从属关系,而应该处于平等、互动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姿态,师生共同营造自由、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它,但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实现从灌输型向引导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被动型向主动型、服从型向选择型、单向型向交互型的转变。只有不断更新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观念,才能保证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

(二)丰富内涵,创新荣辱观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社会,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内容的创新要着力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重点从传播道德知识和形成道德结论等方面转移到引导、启发、释疑解惑的轨道上来。中学生充满着热情与激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开展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网民对信息的选择是自由、无强制性的,因此,为吸引中学生的视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必须集教育性、动态性、趣味性和丰富性于一体,这样才可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例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仅仅单纯将理论性文章置于网上估计收效甚微,不如结合国庆60年大阅兵的视频和图片,可以邀请参加阅兵演练的官兵就爱国主义、团体精神在排练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评论并配以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方式较能引起中学生的关注。另外,目前的荣辱观教育确实还存在着知行合一问题,有效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多,因而其针对性、实效性还急待提高。为此,可以通过网络,设置荣辱观教育答疑、心理健康咨询、社会实践等服务性质的信息板块,增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渠道,创新荣辱观教育形式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教育手段,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时代,传统的集中学习、作报告、面对面思想指导等教育方式的效果被弱化,教育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教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目前,荣辱观教育形式创新的重心在于构建以中学生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客和个人网站。此类博客、网站不是单纯的信息库和资料展示平台,而应该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网下思想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一个流动的、自助式的教室,要让它既能打破教育时空的限制,营造一个新的、受中学生青睐的教育环境,又能打破“一对一”、“一对多”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中学生就可以从中轻松搜索到有关荣辱观教育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参与社会问题的交流讨论,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指导,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四)提高素养,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发展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迅速组建一支既能拥有思想道德理论功底深、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又能在网上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网络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自觉担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监控网络思想问题动向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赵熙山,2005.3)。因此,要大力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养,使其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熟练筛选、鉴别、使用网络信息。其中,重点要培育教师使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能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的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转变观念、因势利导。不仅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推动网络思想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熙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J].《网络传播》2005.3附:

1、作者简介

王毅,39岁,男,江苏省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曾被评为“泗洪县先进教师”“泗洪县政治骨干教师”“宿迁市政治教学能手” “优秀班主任”,为宿迁市第五届初中政治学科唯一的学科带头人,首届宿迁市中学政治专业委员常任理事。经常在市、县上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多次在市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并经常在本市或到外省、市做政治教师选拔工作的评委。2005年被聘为宿迁市和泗洪县政治教研组核心成员、泗洪县兼职政治教研员。多次参加县期中、期末统测和市模拟考试命题工作,是县专职命题组成员,一直参与编写《宿迁市中考政治说明》。

《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拾遗》、《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合作》、《实施科学策略,做好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调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心理误区与跨越》、《后进生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方法》、《影响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因素》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参与“十五”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人际交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6年主持申报的《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已被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规划办批准立项,近期结题。

主编的《课堂在线》系列丛书、《走近中考·政治》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并与市名师合编《中考指南针(政治)》、《江苏新中考》等政治教辅资料。

2、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北中学邮编: 223900

手机:***;***邮箱wangy5218@163.com

个人网站:http://6168.x5dj.com

第二篇:荣辱观之我见

荣辱观之我见

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褒贬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十分精辟,寓意深刻。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八荣八耻”,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泽民同志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概括,汲取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也是社会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和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这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范中若干重要方面的突出和强调,构成了旗帜鲜明、是非有界的荣耻之别,既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当前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首先要彻底弄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

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在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下,“爱国为荣、害国为耻”长期以来成为镌刻在中华民族成员思想深处的精神印记,也成为国人荣辱观的首要标准。爱国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因时代和阶级关系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爱国问题上的荣辱观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中也就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爱国主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而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在爱国问题上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紧密相连,既与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结合在一起,也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实践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辟概括

服务人民是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中国革命传统的实践宗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行为规范。是否和能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也是一切社会势力在历史潮流中荣辱进退的分水岭。在当代中国,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倡导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多做事、做好事、做实事,也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把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判别一切思想和实践是荣是辱的标准。由此来看,树立和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标准的荣辱观,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始终与践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责任相一致的。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反映的是对待科学问题的荣辱观要求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获得精神解放的重要武器。崇尚科学包括讲科学、学科学、尊重科学和捍卫科学,把科学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生活和精神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要在学习科学、掌握科学和运用科学中求得发展进步、追求精神解放、消除愚昧无知。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逐步摆脱落后和愚昧无知、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培育出“学科学、爱科学、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现代社会的文明气象。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根本要求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基本需要。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在社会主义,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树立和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要求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它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褒奖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引导和教育人们养成热爱和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摈弃厌恶和轻视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而且有助于鼓励和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调动一切创造活力和劳动力量,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也是对人道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

崇尚集体主义、注重团结互助、贬斥损人利己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相联系的根本道德原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相互之间应该多关爱和帮助,融洽而友好,团结而祥和。“以团结互助为荣”要求人们要懂得关心、帮助、尊重和爱护他人,以他人利益为先,以集体利益为重,消除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念和行为。树立和坚持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约束和规范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的个体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职业道德主体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发挥

诚实是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中,诚实守信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待人接物的重要行为规范,也是人享誉于群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当代中国,已经建立和正在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支柱,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道德凭借。在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片面影响,诚信失范、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人们固守诚实守信的良好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鄙除金钱至上、见利忘义、重利轻德、趋利薄德的不良道德和社会风气。树立和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建设重任,也是构建现代社会道德支撑的观念保障,对于构筑现代诚信、弘扬社会正气至关重要。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强调和要求

法纪观念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有效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就是要倡导人们树立守法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培育法律精神,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良好的守法意识和健全的法制观念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和社会环境稳定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需要树立起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建立起协调统一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树立和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是通过加强道德自律来补充和保障法纪他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也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从而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艰苦奋斗的要旨在于奋斗,其价值也在奋斗中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了人类在追求和创造文明中的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意志和品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崇高道德风尚,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缔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又培育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知难而上的现代革命和建设精神。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吃苦耐劳精神渐显缺位,不思进取、畏惧艰辛甚至奢靡颓废之风日渐增长。树立和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有利于教育和引导人们戒除骄奢淫逸之风,秉承不畏艰辛的本色,传续奋进不辍之气。这既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的道德维护和道德塑造。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把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弘扬与对现实问题的战略思考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系统而又深刻地概括和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从以上对于这八个方面内容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概括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鲜明的针对性,体现了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新提炼和新概括,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新总结和新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统一和巩固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明、进步、繁荣的国家,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八荣八耻”是胡锦淘总书记什么时候提出的重要论述?

答: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来的。

2、“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八荣八耻”的内涵是什么?

答:“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4、大力提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重大意义?

答: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八荣八耻”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八荣八耻”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6、“八荣八耻”引导人们摆正哪些关系?

答、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7、“八荣八耻”针对社会上哪些消极现象提出来的?

答、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来的。

2397

回答者: 依依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赵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面对日益突出的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痛心事件,中学教师应将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理念转换为“先育人,后教书”的全面培养健康而充满正能量的才人理念上来,以全新的姿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作教学的重点来完成,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愿景。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等。面对诸多问题,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外力,如心理辅导,心理专题的宣讲,影视文化的影响等途径,将可能诱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进而引导当下的中学生积极地面对挫折。

当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育专家的责任,更是奋战在一线教师们的工作重点,如今稚嫩的中学生将登上时代的舞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现代转型期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健康而有活力的人才,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老师,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如今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本人认为当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失控,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突出,现在的00后,大多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摧残,父母只能给予称赞和褒扬,不能加以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初中学段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压力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他们往往一时无法适应,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与父母顶撞,不愿与人交流与沟通,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父母又不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中学生,缺失父母中任何一方的爱,都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情绪失控,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人际关系紧张,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 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由老人看管,存在诸多问题,缺少父母的爱,过分溺爱,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我校初中生来自乡镇农村,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进入一个大的新环境学习后,他们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状况,发现自己并不是这一群体中最优秀的,周围比自己能力强的同学比比皆是,感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加之离开了父母的陪读,生活上不能自理,情感上没有依托,于是在压力来临时,紧绷的弦终于断裂,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我意识到现在很多中学生存在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提到我们当下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教师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许多中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使得很多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到位,很多中学虽设有专门的心询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学校不够的重视,从资金上和基础设施上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许多心理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能恰当而有效地给前来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寻求到外界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严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当下的初中生经受着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不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对挫折,在心理上存在各种不健康的问题,面对一些学生这一特殊问题,教师应积极面对,寻求策略,帮助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引导他们充满正能量地面对各种挑战,迎接光明的未来。

(一)加强中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

中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当压力来临时,要从容面对,不急不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消极情绪。

(二)教师树立先教人后教学的观念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强调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而教师关爱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在传授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热情、宽容、耐心的好老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学会从心理学的 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简单地去责备,而是在分析中给予引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正能量,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建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微信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学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培养健康而有活力的下一代人才,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做,国家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中期,南京市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年代初武汉市有近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压抑与自卑。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 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有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弱小的同学等。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出鲜明的育人目标,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协作,学会生活等。根据总目标,各年级确定相应的阶梯式目标,根据不同育人的目标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学校除了注重各学科课堂主渠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辅导外,另外可设置课程类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后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和方法。

建立健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护机制。明确监护内容,拓宽监护途径,及时发现,诊断,干预,辅导,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从而形成由“心理辅导室学生”的心理问题监护体系,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指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协调发展,以创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材料

主讲人:李渐君

时间:2005—4—15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

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下载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创新教育之我见

    英语创新教育之我见作者:浦苗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 汉中市第九中学 手机:***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 汉中市第九中学 邮编:723000......

    荣辱观教育

    武宁一中黄塅校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精辟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

    荣辱观教育

    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进行荣辱观教育 记者 刘万永 国际在线消息:一名高三学生以质问的口吻问北京陈经纶中学老师王苹:“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王老师没有生气,而......

    创新之我见

    创新之我见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

    八荣八耻荣辱观演讲稿-中学生

    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知荣辱学做人”。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代表们关于社会道德的讨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字就是“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中共中央总书记、......

    当代中学生荣辱观培养

    当代中学生荣辱观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 之我见5篇

    aa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1期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张玉彬 1 张虹2 (1福田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2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参观了美国......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

    【摘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关键词】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