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创新教育之我见
英语创新教育之我见
作者:浦苗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
汉中市第九中学
手机:***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
汉中市第九中学
邮编:723000
第二篇:创新之我见
创新之我见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的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时尚给力而又最不可缺失的关键词。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于国家而言,创新是不竭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于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之一。因此,创新的普遍存在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将创新应用于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更好的推陈出新,而非只是简单的继承。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应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突破陈规、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北京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创新精神体现了北京人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与北京人民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紧密相连的。概括地说,北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市民主体观念上看,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有的思维、理念和态度,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从社会行为目标和结果看,创新是城市发展要努力达到的新成果、新境界,它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看,创新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离开了创新,社会与人的发展就会停滞或落后。创新精神与爱国、包容、厚德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创新要承载国家发展昌盛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蕴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创新,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创新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才宣扬创新精神,将创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中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兴趣创设灵感实践活动好奇心表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上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求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在音乐教学课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色,分析其各自特点,我让学生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再引出教材,并播放《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完整音乐,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寻找、在“动”中加以体验。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学生要进行音乐创作,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尤其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想象、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在讲欣赏课时,可以找一些影像资料,让他们欣赏这些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出示标题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聆听音乐,边听边想音乐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心中的音乐诗画之中。当乐曲终止后,课堂上一片热闹景象: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一片翠绿的草原,一群少男少女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在幽静夜晚,一群瑶族姑娘和小伙,在生有篝火的田野上舞蹈、嬉戏„„”;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拍着长鼓越走越远”。此时此刻,教师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已是多余的了。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一面,兴奋之极的学生们,拿起画笔,用斑的色彩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瑶族舞曲》。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是无法用画来描绘音乐的,极富想象的聪明孩子们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心情格外舒畅,兴趣非常浓厚,思维极为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素材,采用策略,力求多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体、领会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竹梆子”等乐器,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创新氛围。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人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作之人,天天是创作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新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音乐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熏陶的同时,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
第三篇: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 之我见
aa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1期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张玉彬 1 张虹2
(1福田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2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参观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十七所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其尊重个体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的课程设制,民主实践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创新教育;发散思维;动手实践;个性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它的教育体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动手实践,发展个人兴趣,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笔者在2011年9月—11月,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教师赴美国布朗大学学习班。在学习期间,参观了罗得岛州、麻萨诸塞州、康乃狄格州的十七所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办学形式灵活,种类繁多,结构也不一样,但它们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拘泥于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一、尊重个体的人文环境,为个性的释放打开枷锁
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楼里,没有令人紧张的标语,没有刺激神经的评比栏,到处是红红绿绿的学生作品,甚至连房顶上都是学生的手绘作品,这样的装饰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感。许多学校还在宽敞的走廊上摆上了沙发,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舒适而温馨的休息场地。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着装没有要求,许多爱美的学生穿着时尚,戴着彰显个性的手饰,短裤和吊带裙随处可见。笔者在普诺维登斯市 [作者简介]张玉彬,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张虹,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数学教师,盐田区中青年骨干教师。
aa 最好的公立高中Classical High School,看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穿着睡衣,五花八门。校长Scott Barr博士告诉我们,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睡衣日”,大家可以标新立异,展示自我。不但穿着各式各样,而且有的抱着枕头,有的抱着毛茸茸可爱的小公仔,课堂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风景线。他说,学校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日子,让孩子们有所变化,有所想象。笔者感到震惊,美国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简直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地步。
人文的关怀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常把“以人为本”挂在口头,写在墙上,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而是从学校的需要,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我们要求学生着装一致,整齐划一,甚至要求对学生发型都提出统一的要求。咋一看去。齐刷刷的一片,很壮观,步调一致。从着装统一到思想的高度统一,老师教学的绝对权威,到试题标准答案的神圣不可改动。我们让学生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思辨能力,失去了打破常规的想象能力,也失去了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怎能培养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科学大师,人文巨匠?
二、丰富多样的课程设制,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中国,校内课程大都是由学校、老师安排的,课外学习也大多是由家长安排的,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无须关心课程的安排,只要专心学习就可以了。而在美国的中学采用了和大学相仿的选课制,即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课程。由于每一个人的兴趣或者学习计划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课程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门课都会有不同的同学,以至于学校(中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必修课是必须要选择的,但必修课中也有可供选择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取向、不同水平的课程模块。许多学校在7~12年级的课程设制中,科学模块被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块,数学模块被分为运算、代数
一、代数
二、几何、统计、微积分六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内容。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因为选择的模块难度不同,也不要求所有的人毕业时要达到同一水平,只要你通过了你所选择模块的统考,就可拿到相应的学分。对于学优生,每个学校都开设与大学接轨的AP
aa 或IB课程,也就是可以在中学阶段提前取得大学承认的课程学分,为大学的专业性学习准备更充足的时间。
选修课相对必修课来说就更加广泛,各学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校的特点出发,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课程,呈现出多元化和选择性的特点。例如罗得岛州Wheeler school外语课开设除了AP课程的西班牙语、法语、中文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等十门外语课程,对于个别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还介绍到其他学校或高校上课。被奥巴马和比尔·盖次赞赏的The MET学校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必修课程,这个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对学生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兴趣选择相关课程,也就是说学生选学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的兴趣决定,老师的教材教法也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建立起来。学校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一周有两天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麻萨诸塞州Hopkinton High School开设了三十多个品种的选修课,有计算机类、艺术类、政治宗教类、体育类等。其中艺术类课程包括:
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留出余地,相对宽松的时间安排和自主学业水平为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尽情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思我们国家的课程是大一统,学校课程开设缺乏自己的特色。虽然在1996年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构想,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把校本课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国家课程,特别是中、高考科目课程重视程度很高,但对于非中、高考科目的国家课程,对于校本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管理者还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三、民主实践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音乐: 管乐、吉它、合唱、乐队、音乐制作 艺
美术:
绘画、摄影、动漫设计、陶艺、手工制作 术
戏剧:
莎士比亚剧、公共演讲、MV社、电影制作
aa 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和乔姆斯基的“先天主义”教育理论对美国基础教育影响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美国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一言堂”和学生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和动手实践。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或者动作笨拙的学生,老师总是给予最大的鼓励。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想得到解放,发散思维得到培养。笔者在康乃狄格州一所私立贵族学校(Lawrence Academy)遇到了三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同学,并和她们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了解了她们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这几个孩子都是在中国读完初中后到这里读高中的,所以对中美的课堂有个对比。笔者询问她们,美国的课堂与中国的课堂最不同的是什么?她们都共同说了一点:在中国的课堂,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怕老师,不轻易向老师问问题。在美国课堂,发言自由,坐姿自由。美国的老师更象朋友,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老师都是热情地回答。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孩子告诉我,她刚来美国的时候,很不自信,不敢向老师提问。后来看到美国同学提出那么低级弱智的问题,老师还赞许,所以自己现在也敢经常问老师问题了。
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是在美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在我们参观的一所教会学校La Salle Academy里,校方专门安排了十几位七年级的孩子与我们交流,孩子们展示着自己亲手做的课件,用自信而流畅的语言介绍了他们的学校,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不同的学校,我们也看到,在化学课上,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在生物课上,孩子们亲自栽种番茄苗,给破土而出的小苗定量加水、施肥,做观察记录;在艺术课上,学生自己制作陶瓷的、纸的、石膏的、木头的、金属的等等各种艺术品,有时一件作品有许多道工序,要花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完成;在一节数学课上,为了弄清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们也是用几何画板在电脑上作图观察、分析······老师不会轻易告诉学生结果,而结果的出现往往要经历学生的动手、观察、合作、交流、讨论之后,才会浮出水面,这看上去有点浪费时间,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aa 有些学校,还会在每一周内安排一种自主活动课,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扮演各种角色了解社会,参加烹饪课学习,做各种手工,或自己上网查找照片、资料,完成自己的研究。所有的成果,都要在定期招开的家长会上做出个人汇报,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动手、参与、写作、研究等能力,也让学生的各项才能得到了很立体的展示和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首先是承认个体差别,尊重个体差异,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个体差别激励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利用课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一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张玉彬,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电话:0755—82918170,手机:***,Email:szftzyb@126.com,邮编:518048。
第四篇: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之我见
江苏省泗洪育才中学王毅
江苏省淮北中学周海琴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北中学邮编: 223900
手机***;***邮箱wangy5218@163.com
【本文发表在英语多媒体教学核心期刊《新教师教学》2010年第6期上】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和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网络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创新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已成为思想品德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在剖析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就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信息时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创新
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富有创造热情和超越意识的群体,也是目前中国上网一族的主体。由于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征,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因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综合素质等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因此,创新网络时代的中学生荣辱观教育,使其在网络条件下焕发活力,成为思想品德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的发展对中学生荣辱观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现代化,为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层面(尤其是技术层面)的支持。
1、网络增强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特点,能为人们带来颇具真实感的感官刺激,使人身临其境。网络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和生动,可以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受教环境,更加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接受心理。网络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更具广泛性。网络打破了教育时空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空间,并使其在网络上得到了无限延伸。中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等行为也可以轻松地依靠网络来实现。同时,通过网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家校合一”,共同促进和提高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实效。
3、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从而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同时,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也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使其备受中学生的欢迎与信赖。
(二)网络的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
1、网络的自由性有可能会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负面影响。在网络上,思想的碰撞异常活跃,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封建落后、愚昧思想、西方腐朽文化思想以及色情、凶杀恐怖、犯罪等不健康的思想借机悄悄潜进了中学生的生活。由于中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又恰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网络面前,不少中学生就可能作出错误的选择,使原有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荣辱观发生扭曲。
2、虚拟化网络,容易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缺失。受综合因素影响,中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的甚至逃避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当中学生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时,就会下意识地将虚拟的网络当成了他们的避风港,从而关闭了与现实交流的大门,导致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人际关系淡漠。另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导致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被“匿名”行为大大削弱,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中学生便开始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己,有的发布虚假信息、有的恶意造谣中伤、有的制造病毒攻击他人数据库等等。再加上目前我国的法制不健全,导致这些违法乱纪行为很难被追究责任,道德责任感也随之被削弱了。这种思想上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致使部分中学生道德自我约束力下降,并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3、网络的发展向从事荣辱观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兼顾“德育专家”和“网络专家”的双重身份,而且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有些从事荣辱观教育的工作者不但年龄偏大,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不强、观念更新不快,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而且他们的网络知识不丰富、网络技术水平偏低,势必制约了当前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发展得进程。如何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不少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时代,开展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创新之策
为应对网络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思想品德教师应做到:
(一)转变观念,创新荣辱观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必须更新荣辱观教育观念。
1、新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网络教育的阵地意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网络文化的根本保证。所以,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树立“网络育人”的新理念,摒弃将网络视为单纯的展示台、宣传栏的错误思想。
2、开展荣辱观教育,教师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新理念。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存在从属关系,而应该处于平等、互动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姿态,师生共同营造自由、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它,但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实现从灌输型向引导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被动型向主动型、服从型向选择型、单向型向交互型的转变。只有不断更新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观念,才能保证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
(二)丰富内涵,创新荣辱观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社会,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内容的创新要着力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重点从传播道德知识和形成道德结论等方面转移到引导、启发、释疑解惑的轨道上来。中学生充满着热情与激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开展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网民对信息的选择是自由、无强制性的,因此,为吸引中学生的视线,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必须集教育性、动态性、趣味性和丰富性于一体,这样才可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例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仅仅单纯将理论性文章置于网上估计收效甚微,不如结合国庆60年大阅兵的视频和图片,可以邀请参加阅兵演练的官兵就爱国主义、团体精神在排练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评论并配以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方式较能引起中学生的关注。另外,目前的荣辱观教育确实还存在着知行合一问题,有效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多,因而其针对性、实效性还急待提高。为此,可以通过网络,设置荣辱观教育答疑、心理健康咨询、社会实践等服务性质的信息板块,增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渠道,创新荣辱观教育形式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教育手段,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时代,传统的集中学习、作报告、面对面思想指导等教育方式的效果被弱化,教育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教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目前,荣辱观教育形式创新的重心在于构建以中学生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客和个人网站。此类博客、网站不是单纯的信息库和资料展示平台,而应该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网下思想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一个流动的、自助式的教室,要让它既能打破教育时空的限制,营造一个新的、受中学生青睐的教育环境,又能打破“一对一”、“一对多”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中学生就可以从中轻松搜索到有关荣辱观教育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参与社会问题的交流讨论,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指导,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四)提高素养,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代中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发展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迅速组建一支既能拥有思想道德理论功底深、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又能在网上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网络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自觉担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监控网络思想问题动向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赵熙山,2005.3)。因此,要大力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养,使其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熟练筛选、鉴别、使用网络信息。其中,重点要培育教师使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能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的发展给中学生荣辱观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转变观念、因势利导。不仅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推动网络思想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熙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J].《网络传播》2005.3附:
1、作者简介
王毅,39岁,男,江苏省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曾被评为“泗洪县先进教师”“泗洪县政治骨干教师”“宿迁市政治教学能手” “优秀班主任”,为宿迁市第五届初中政治学科唯一的学科带头人,首届宿迁市中学政治专业委员常任理事。经常在市、县上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多次在市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并经常在本市或到外省、市做政治教师选拔工作的评委。2005年被聘为宿迁市和泗洪县政治教研组核心成员、泗洪县兼职政治教研员。多次参加县期中、期末统测和市模拟考试命题工作,是县专职命题组成员,一直参与编写《宿迁市中考政治说明》。
《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拾遗》、《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合作》、《实施科学策略,做好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调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心理误区与跨越》、《后进生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方法》、《影响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因素》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参与“十五”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人际交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6年主持申报的《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已被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规划办批准立项,近期结题。
主编的《课堂在线》系列丛书、《走近中考·政治》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并与市名师合编《中考指南针(政治)》、《江苏新中考》等政治教辅资料。
2、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北中学邮编: 223900
手机:***;***邮箱wangy5218@163.com
个人网站:http://6168.x5dj.com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
【摘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开放教学;;探究学习
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1.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2.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3.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4.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