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说明了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观念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实现音乐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源自创新型的教育,因此,21世纪被认为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同样呼唤音乐教育的创新。对音乐创新教育的两点认识
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然而,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往往被当做单一的知识承载体。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课堂容量被不断增大,导致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营造自由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1.2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激发、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权威代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竭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小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小舞台”上获得老师的赞许,获得同学们的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如探索新音响、自制乐器、即兴创作等,这些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这些教育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两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实施音乐创新教育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音乐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2.1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去体验、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由于音乐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想法难免出现分歧,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非正常”思维,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而不是给学生“泼冷水”。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要积极地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同学的嘲笑,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就会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不断孕育出来。
相反,如果对那些有所谓“非正常”想法的学生,不屑一顾、大声训斥、甚至粗暴嘲讽,就会无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小种子躺在土壤里都在想些什么呀?”“老师,他们在想:‘这儿太令人害怕了’”一位小同学说。“不对,请坐!”老师说,“他们应该是想:‘小雨滋润着我,好舒服!’”这样一个温柔的否定,便熄灭了一个闪烁欲燃的火种。试想一下,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不难想到小种子被埋在土里那憋闷、潮湿、黑暗的感觉。那怎能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呢?
案例二,音乐课上,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 “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老师似乎是在提问,又仿佛是自言自语。一学生回答“像空中乱云翻滚。“老师听罢,脸色一沉,讽刺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首曲子就只能被理解成这位老师说的这样么?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个人的观点统一学生对某些音乐的认识,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大牢笼里,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不适当的言语评价,甚至冷嘲热讽更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性就这样被抹杀了。
2.2 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那些时代气息浓、更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时,根据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如“换――煤气哟”、“雪糕――棒冰”、“汽车喇叭声”、“小鸡叫声”等,利用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大小不等的鼓,甚至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搬进课堂,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体验音的高低。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段自己创编的音乐,并演奏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会被迅速调动起来。
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更多地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音乐创造指出“: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突破,是与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行为特点和实质是相统一的。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除了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外,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例如,有些学生乐理学得好、而有些学生琴弹得好;有些学生歌唱得好,而有些学生舞跳得好等等。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规定项目外,应该允许增加自选项目。一些学生可以用自选项目上的优秀成绩,弥补规定项目上的不足。学生选择好强项后,可以自行选择确定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并自主组织排练,此时,教师适当加以辅导。准备成熟后,以班级特长展示会等形式,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强项。这样,通过自选强项,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带到了其他不擅长此项目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另外,建立“音乐档案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音乐档案袋”改变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一歌”定成绩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过程。通过“音乐档案袋”,还能帮助老师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及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的音乐学习历程,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都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中国音乐教育.[2]缪娥.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中国音乐教育.[3]李素萍.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策略.江西教育,2009.7.
第二篇:音乐教学之我见
音 乐 教 学 之 我 见
——参加课改后的思考
立仓中学 刘 冲
【内容摘要】:
2006年7月14日,我们音乐老师在蒙城电大迎来了第一轮课改培训,期间和利辛县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听到这么一句话“上平行班级音乐课,第一节生,第二节顺,第三节熟,第四节第五节以后就是厌”,作为教学者,我们扪心自问过为什么产生“厌”这个问题吗?如果一味重复相同的内容,不顾及教学对象的变化,这和念经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是的,我们该认真的反思一下,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
认识兴趣投入学风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通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老师也是满怀一腔热血,到头来也是哀声叹气。为什么音乐课,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呢?在我看来,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老师不愿意教。其实学生很喜欢音乐课,因为学生觉得音乐课可以开怀大唱,尽情地享受,去寻找快乐。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的歌曲学生不喜欢,而有的流行歌曲自己又不会唱,所以久面久之,便丧失了信心,音乐课就成了“自由课”,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音乐没有用,升学考试也不考音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教学音乐的积极性,再加上学校对音乐课的不重视,更是给老师当头一棒。即便如此,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不应该放弃,我们应坚守自己的职责,好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大家都清楚,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
第1页
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喊着口号,真正在教学中碰到一系列问题时,却很少记得他们的主人地位,甚至于喧宾夺主,一味指责对方的不是。深究下去,还是教师几十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不知不觉中起着作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强调情感体验和表达,多注重基础乐理、识谱和技能的训练。导致一些课堂唱出的歌,像是音符的堆积,没有形象和感情,缺乏感染力,更谈不上审美。谁的课堂唱的“有劲”谁就上的好。歌咏比赛第一名当然是唱得最“响亮”的班级了,哪管什么情感不情感。当今教育部颁布的新音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将情感体验和表达提到重要位置,无疑是个飞跃!在提倡创新教学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新型角色应该是一位促进者,是一位合作者,而不是一位单纯的传授者。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音乐表演、歌唱学习、器乐演奏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满自信参与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把老师当作与自己共同学习的朋友,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音乐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使全体学生们都积极投身到音乐中来„„,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二、培养兴趣,寓教于乐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第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①《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课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给学生第一堂音乐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重要。譬如,可以告诉学生: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给学生上的“礼、乐、射、御、书、数”课时,把音乐放在第二位,这就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我在上初中第一堂课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大脑分为几个半球,而每个半球都是干什么的呢?学生大多数都不知道,于是,我便告诉同学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进行聚合性思维活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右脑进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活动的基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我们仅需要智能型的人才,也需要创造型的人才。而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加强训练右脑,而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右半脑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强烈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吧,音乐使你变得更加聪明。并且,我还让学生记住德国伟大爱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以完全称作人。”③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也是开展音乐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如果针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适当的悬挂音乐家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等;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评论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等等;老师还应联系国庆节、元旦举办庆祝活动,发现并培养人才。
不仅如此,音乐老师还应对自己所教学科喜爱,对自己所教学科负责,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以外,还必须在仪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去激发、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实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组织好教学,培养良好学风
我认为要想让每一节课都成功,很不容易,但是有几点值得关注。
1、制定并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新学期伊始,就应该把音乐纪律逐条打印成篇,好的习惯的养成可以终生受益。纪律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认真执行的学生要表扬鼓励。这对培养学生自学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班风,树立教师威信,都有很大影响。
2、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
上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对的,如何把握这短短的45分钟,是需要一定艺术的。我的一贯做法是:课前一支歌。为了安定学生的情结,把学生引入音
乐的环境之中,在课前播放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或是师生共同演唱一首歌曲。这对整节课的教学都很大帮助。有一点不能忽略,上课时一定要互相问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更重要的这是尊师爱生的具体体现。接着,一定要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简明扼要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当然,要想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我会在课下不停地唱,反复地唱,即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课堂上也难免出现意外。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音乐时就碰到过:一节音乐课上,我准备教学生唱《团歌》,当时学生嘘声一片,说这不好听,让我教流行歌曲,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相反,我很镇定地告诉学生,让我唱一遍给大家听听,若好听,我们就学,不好听,我们再换也不迟。等学生安静下来,我开始用心去演唱这一首歌,学生听后感觉还不错,于是我又给学生讲,这学期团委要举行《团歌》比赛,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争取拿个第一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学得都很认真。
3、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毅力
初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畏难、泄气、灰心,在行为上,他们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求唱好,只是“三分钟热情”;有些学生不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往往以为自己唱的好而骄傲自满,不把其他学生放在眼里,或把教师的劝告置之不理;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音乐认识上的不足,也就是不良学风的表现。怎样才能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认识呢?我认为:一定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移风易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表扬、鼓励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错误及不良表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将音准不好、节奏感不强的学生定为“五音不全”的小音盲,为了取得好的课堂效果,课堂集体唱时,不让他们开口,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害怕上音乐课。有时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出于“师道尊严”有的教师会采取粗暴、压制、断然否定的态度对待。因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我真佩服你”、“要有自信”、“你真棒”、“你的想象比我还丰富”等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我常常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教师只有不歧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音乐教学目的。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在充满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美感和享受。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毅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保证音乐投入
为什么我们农村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却人才济济,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原因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1999年,我在阜阳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两年时,我深有体会,在这里所到之处,到处都可以见到学习音乐的人的影子,什么视唱班,声乐班,器乐班,真是班班爆满,在小沟旁,马路边,“ma„„.mi „„”、“aaoai、aaoai、aaoai '练声的人此起彼伏。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音乐,谁谁在谁的班今年考上哪个音乐学院。总之,大家都在为音乐而活着,都是为了音乐梦想而学习。社会上的一些家长,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什么电子琴班,舞蹈班,声乐班,绘画班等,去接受艺术的洗礼和熏陶。再看看我们农村,有什么?平常上课连一件乐器出没有,就连放磁带的录音机学校也舍不得买,基本上音乐老师都是凭嗓子教,并且每周只安排一节课,教师想教,学生想学,时间大少了。因此,我想,多开展课外活动至少可以弥补学生学习音乐时间上的不足,当然辅导老师的角色就显得重要了,除了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外,还应多才多艺,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正在使用的录音、摄像设备,以及CD机、VCD机、DVD机等音像设备,为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校应为课外活动提供场所,音乐器材,配备一定的资金,积极提供有利于课外活动发展的条件。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新课标”实施正在顺利地进行。我们要紧跟形势,转变音乐教育的观念。要把音乐教学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要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增强音乐学习的初中意识,切实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最后,让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记住一句话:我们再也不能把音乐的残疾让孩子们带着它步入成年。再者,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⑤让我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农村的孩子
们吧!
【注释】
①《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5页 ②《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33页 ③《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第118页 ④《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第50页 ⑤苏霍姆林斯语
【参考文献】
1、《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
3、《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
4、《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出版社,1993年6月
第三篇: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本站推荐)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 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高考趋势要求作文的创新,因此笔者就作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和课外阅读方面为作文的创新打下基础,然后再在培养创新思维(立意新),题目新,选材新,文体新等方面实现作文的创新。关键词:课程标准 创新作文 开放课堂 阅读积淀 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然而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却已被搞得“面目全非” ,使本来极具活力 ,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教师只读范文的“范读课”。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能不能从理论上、模式上建构一个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作文的创新,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打好基础:
一、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二)作文课堂上我的一些做法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小说接龙,确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先写一段序幕,然后让学生续写;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三)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扫墓,送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以来,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文章也有了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弄懂了人情世故,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郭沫若也说过“多体验……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来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创新作文积累素材。当然让学生写日记要进行适当引导:
1、关注自我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人生境界。因为只关注自我日记涉及的内容便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涉及的情感又多是自视、自足、自怜、自赏、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这样日记便成了单纯的自我表白,自我抚慰,极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多关注外部世界,有了思想与社会时事的碰撞,日记内容就不会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而是多了真切思考,真知灼见。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开窗户与改革开放,洗澡搓背与批评、自我批评,温室栽培与溺爱教育等。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层。
三.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所以在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的广泛阅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上实现创新呢?具体地说,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上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立意的创新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因此立意的创新是作文创新的主要标志。立意的创新又源于思维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从更多更新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
一)逆向思维法,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语)。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二)侧向思维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比如有一次我出示一白一黑两围棋子,要求学生就此写篇作文,很多学生围绕“棋”说话,写棋人、棋事、棋艺、棋趣、棋德等等。但也有同学这样分析,从形状看,它如一个馒头,黑馒头象征贫困,白馒头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有独到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思维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题目要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近年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占有很大比重,拟题的意义更显得重要。要迅速拟出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可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拟题,如:《快乐存折》、《网络是把双刃剑》、《标点家会》、《门锁的承诺》、《坐着读书站着做人》、《我自信 我美丽》等。此外还可对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歌曲、古诗句以及名言俗语广告词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痛并快乐着》等。高考时拟一个亮丽的文题,一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从而有利于作文的得分。
三、选材的创新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选材的创新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选材上的创新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引导学生注意去观察和描述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才能写出新鲜的富有时代色彩的作文来。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热门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缅甸热带风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写作。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翻旧出新,即在问题材中去寻找尚未被别人关注的新观点。例如,写老师的作文题:可指导学生抛开老师在班级里,讲台上的题材不写,而去写老师们在社会中,在家庭里的各种活动。
四、文体的创新
“文无定法”写文章灵活多变,应指导学生在常规写法的基础上去求异、求变。即指导学生突破文体的局限,实现文体的创新。让学生抛开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用,而选用书信体、日记体、故事新编、童话、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实现“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如写“奥运”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选用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母准许他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可以写成故事新编,即让历史人物“复活”起来,走进奥运会;还可以写成散文诗,抒发一下由“申奥”成功所触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创新作文教学,要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思考生活,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他们掌握作文创新的方法,最终实现作文的创新。
第四篇:创新之我见
创新之我见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的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时尚给力而又最不可缺失的关键词。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于国家而言,创新是不竭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于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之一。因此,创新的普遍存在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将创新应用于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更好的推陈出新,而非只是简单的继承。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应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突破陈规、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北京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创新精神体现了北京人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与北京人民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紧密相连的。概括地说,北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市民主体观念上看,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有的思维、理念和态度,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从社会行为目标和结果看,创新是城市发展要努力达到的新成果、新境界,它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看,创新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离开了创新,社会与人的发展就会停滞或落后。创新精神与爱国、包容、厚德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创新要承载国家发展昌盛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蕴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创新,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创新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才宣扬创新精神,将创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中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兴趣创设灵感实践活动好奇心表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上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求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在音乐教学课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色,分析其各自特点,我让学生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再引出教材,并播放《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完整音乐,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寻找、在“动”中加以体验。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学生要进行音乐创作,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尤其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想象、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在讲欣赏课时,可以找一些影像资料,让他们欣赏这些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出示标题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聆听音乐,边听边想音乐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心中的音乐诗画之中。当乐曲终止后,课堂上一片热闹景象: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一片翠绿的草原,一群少男少女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在幽静夜晚,一群瑶族姑娘和小伙,在生有篝火的田野上舞蹈、嬉戏„„”;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拍着长鼓越走越远”。此时此刻,教师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已是多余的了。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一面,兴奋之极的学生们,拿起画笔,用斑的色彩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瑶族舞曲》。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是无法用画来描绘音乐的,极富想象的聪明孩子们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心情格外舒畅,兴趣非常浓厚,思维极为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素材,采用策略,力求多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体、领会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竹梆子”等乐器,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创新氛围。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人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作之人,天天是创作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新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音乐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熏陶的同时,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
第五篇:新课改下音乐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音乐课
莘县实验小学赵先华
摘要: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兴趣,情景,体验,情感
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新课改则突出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的“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充分挖掘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想象,创新和感知、鉴赏的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索、学习实践,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歌唱的兴趣,正面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力求全面提升素质。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上音乐课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审美教育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情趣使音乐课丰富多彩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花蛤蟆》(山东民歌)歌曲教学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用山东方言朗诵的歌词,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模仿学习,加上打击乐器蛙鸣筒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情趣,在自觉地,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感官认识
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计算机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
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我们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呦呦,我要发芽~~~~~~~~~~~”老师抑扬顿挫,有声无声的声音,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配上常用的手势语言:拍手,拍腿,跺脚等,不但烘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而且仿佛进入了春雨沙沙的真实情感世界里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歌曲情景,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学生在课堂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总之只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我们就能上好音乐课了。参考文献:《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