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实验探究报告
科学实验探究报告
探究问题:水分蒸发的速度
一、假设
①水分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②水分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液体表面积有关
③水分蒸发的速度可能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二、实验方案
每组实验均使用20ml的水,均用时5分钟。两杯同时进行实验。
实验①(对应假设①)
条件:甲杯,乙杯
水温:沸水(80℃左右),冷水(20℃左右)
液体表面积:碗碟开口,碗碟开口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同样放置在清凉条件下,同样放置在清凉条件下。为加快实验速度,都对两杯水做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使用大开口的处理。
实验②(对应假设②)
条件:甲杯,乙杯
水温:沸水(80℃左右),沸水(80℃左右)
液体表面积:碗碟开口(开口大于玻璃杯),玻璃杯开口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同样放置在清凉条件下,同样放置在清凉条件下 为加快实验速度,都对两杯水做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使用沸水的处理。
实验③(对应假设③)
条件:甲杯,乙杯
水温:沸水(80℃左右),沸水(80℃左右)
液体表面积:碗碟开口,碗碟开口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放置在清凉条件下,放置在不通风条件下 为加快实验速度,都对两杯水做使用沸水、使用大开口的处理。
三、收集的数据
实验①(对应假设①)
收集数据:甲杯,乙杯
蒸发前水的质量/蒸发后水的质量
20ml/17ml
20ml/20ml
蒸发前水的温度/蒸发后水的温度
80℃/31℃
20℃/19℃
实验②(对应假设②)
收集数据:甲杯,乙杯
蒸发前水的质量/蒸发后水的质量
20ml/17ml
20ml/19ml
蒸发前水的温度/蒸发后水的温度
80℃/31℃
20℃/20℃
实验③(对应假设③)
收集数据:甲杯,乙杯
蒸发前水的质量/蒸发后水的质量
20ml/17ml
20ml/20ml
蒸发前水的温度/蒸发后水的温度
80℃/31℃
20℃/19℃
四、结论
水温越高蒸发速度越快,水温越低蒸发速度越慢。
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水的表面积越小蒸发速度越慢。
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速度越快,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慢蒸发速度越慢。
七(19)许叶琦
第二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
在我们生活中充满科学,大家会怎么教孩子知道科学知识呢?怎么编写教案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欢迎参考借鉴。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第三篇:三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比较硬度
实验目的:
1、比较常见材料的硬度
2、让学生知道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卡纸、铁钉、塑料尺、木条各2根
实验步骤:
1、用一根木条分别取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观察木条在它们表面留下的痕迹;
2、分别用卡纸、铁钉、塑料尺重复上述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48页表格里 实验现象:
1、比较硬的物品有: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2、较软的材料有: 橡皮、海绵、砂纸、空饮料罐
实验分析:4种物品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实验结论:4种物品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如果选用的木条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铁钉、木条、塑料尺和卡纸。
实验名称 比较材料的韧性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掌握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2、哪种材料韧性强。
实验器材:塑料条、铁片、卡纸条、钩码、纸条、记录表
实验步骤:
1、在相同厚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
2、在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另一端挂上一个相同的重物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
3、把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观察它们弯下去了多少
4、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
实验现象:弯曲程度最大的是塑料条,弯曲程度最小的是木条
实验分析: 不同材料的韧性不相同,有的材料韧性较好,有的材料韧性较差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韧性不相同,有的材料韧性较好,有的材料韧性较差
实验名称:谁更容易吸水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实验器材:报纸、餐巾纸、蜡光纸、水杯、水、天平、砝码
实验步骤:
1、取相同的杯子、内装质量相同的水
2、取相同质量的报纸、餐巾纸、蜡光纸,放入水杯中,经过相等的时间,将纸取出。
3、用天平称剩余水的质量
实验现象:有的吸水性强,有的弱;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实验分析: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实验结论:松软的、带孔多的材料吸水性强。
实验名称 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 知道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实验器材:水槽、水、各种物体(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实验步骤:
1、将水倒入水槽中
2、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
实验现象:
1、石头、铁块会下沉
2、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浮在水面 实验分析: 物体在水中游的沉,有的浮在水面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游的沉(石头、铁块),有的浮(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
实验名称
砖与陶瓷的性质
实验目的: 了解砖、瓦与瓷器、陶器的物理性质 实验器材:砖、瓦、陶器、瓷器、滴管、水槽、水、小刀
实验步骤:
1、用小刀在砖、瓦、陶器、瓷器表面划一划
2、用力弯折它们
3、用滴管吸水分别滴在它们的表面,观察吸水情况
4、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与浮
实验现象:在表面很难划出痕迹,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陶器瓷器不易吸水。实验分析: 它们的硬度都很大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
实验结论:它们的硬度都很大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陶器瓷器不易吸水。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目的: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实验器材:1个玻璃杯、1个水槽、纸巾、1个瓶子、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实验步骤:
1、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将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另一根插入水里,然后用嘴往瓶子里吹气,观察并记录结果
2、将一团纸巾放在一个被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
1、水从另一根吸管被挤出
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水浸湿 实验分析:空气会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实验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名称 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目的: 让学生通过测量,知道空气是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实验器材:自制小天平、棉线、气球
实验步骤:
1、两端分别挂一未吹气的气球,调试使之平衡。
2、吹一端气球再挂上。
3、你发现了什么?
4、多挂几个气球。
5、把气球吹大一些
6、用托盘天平称皮球的重量 实验现象:吹一端气球再挂上或多挂几个气球,天平会失去平衡。实验分析: 空气是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实验结论:空气是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第四篇:浅谈科学实验中的观察-体验-探究
浅谈科学实验中的观察-体验-探究
内容摘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注意挖掘实验教学的探究成分,努力发挥实验探究教学的功能;重视学生观察训练,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探究
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科学实验对于建立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不仅是一种验证性或操作性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新教材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下面,我就初中科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观察既然如此重要,那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观察的涵义较广。在实验观察时,我们不仅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对声音、气味、冷热等用耳、鼻、手等其他感觉器官去感受;不仅要观察物体的特征、状态,而且要观察物体的变化和变化过程;并且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处理。学生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科学新教材中,在建立科学概念时,应从具体事物、事例出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实验教学要特别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能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有趣的现象,感受到身边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而领悟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并产生求知欲。
如在蒸发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对于“夏天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但是觉得凉快,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用本书代替扇子扇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这时温度计的示-2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态、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人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新课标下的大量的探究实验,给学生一个实践和体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学习前,要进行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所进行实验的内容:“需要什么基础知识?有哪些拦路虎?如何突破?实验器材有什么缺陷?常见的问题出在什么环节?实验的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根据事先的充分思考,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示,对具体的操作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探究实验顺利进行。
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知识时,它不像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那样有明显的现象,学生不禁会想:“怎样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呢?”教师顺势点拨学生,让他们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的实验有: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并带有胶塞、导管、气球的烧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后,把一个软皮蛋放在瓶口形成“瓶吞蛋”等等。通过课堂实验的探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实验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同时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各显其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由教师做学生看,然后学生重复做,这样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到科学家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4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10月)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4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40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岞山第二小学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