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马龙发展菌类产业助农增收效果好
云南马龙发展菌类产业助农增收效果好
发布日期:2010-08-27
神农网(农产品致富案例频道)讯近年来,马龙县的菌类产业本着突出特色,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小康步伐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动员适宜区群众发展菌类产业,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帮企业、建基地、抓培训、促营销、搞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县菌类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的推动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县继烤烟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全县菌类产业围绕“以发展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加大珍稀菌培植力度,先做大量再引进深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菌类收入达445元。至今年8月,共完成种植人工食用菌木生菌780万袋,完成计划的88%;种植草生菌129000㎡,完成计划的80%;鲜菇产量5530吨,完成计划的79%;实现产值5025万元,完成计划的90%,野生菌产量1620吨,完成计划的81%,产值32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7%。(通讯员 何树才)
来源:神农网
第二篇: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爱心捐赠活动主持词
Xx村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爱心捐赠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热潮中,XX领导率XX商会到XX村开展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爱心捐赠活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和好事。
XX村地处石漠化片区,是XX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贫困村,是XX省确定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XX领导的扶贫联系村。自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挂点市领导的不懈关怀和相关部门、后援单位、帮扶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XX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发展有所突破,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前制约XX村扶贫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路不通和缺产业用水。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XX商会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解贫困群众之所困,决定向XX村捐赠5万元用于产业道路建设和产业水池建设。这是XX商会对党委、政府工作和扶贫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XX商会爱心回馈社会、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好典范!衷心感谢XX商会对XX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参加今天上午捐赠仪式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同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同志;
XX商会会长 同志;XX乡相关领导;以及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员。
本次捐赠活动共有五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进行第一项:请XX商会会长 发言,大家欢迎!……………………………………………………………………(讲话完毕)
谢谢 会长!金钱有价,爱心无价。会长的讲话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第二项议程:请新平村 支书发言,大家欢迎!…………………………………………………………………(发言完毕)谢谢 支书!
第三项议程:请XX乡领导 发言,大家欢迎!…………………………………………………………………(发言完毕)
谢谢 书记(乡长)!第四项议程:举行捐赠仪式。
请XX商会 会长向巴别乡领导
递交捐赠牌。…………………
请XX乡政府回赠XX商会“”匾牌。……………(完毕)
谢谢 会长!谢谢 书记(乡长)!
活动最后一项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同志讲话!
……………………………………………………………
(讲话完毕)谢谢 副市长!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从今天上午的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爱心捐赠活动中,从 副市长和商会会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中,我们看到了政府与社会对精准扶贫工作和对扶贫事业发展的关心、爱心和责任心。我们相信,一定会有也来越多像XX商会这样的爱心企业心系贫困群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我们也深信,XX村的广大群众一定不忘恩情,珍惜机会,以优异的脱贫成果回报社会。本次捐赠活动到此结束,最后祝愿参加活动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第三篇:西和县何坝镇发展半夏产业助农增收1[模版]
西和县何坝镇发展半夏产业助农增收 西和讯(通讯员 阳芳)时下正是半夏收获季节,西和县何坝镇千亩半夏示范园内一派忙绿景象,当地半夏种植户正在赶收半夏。据该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该镇今年种植半夏3650亩,预计全镇半夏产值将达4000万元,利润达3000多万元。
何坝镇地处西和县城南部,总土地面积8.65万亩,总耕地面积3.44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170天。近年来,何坝镇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半夏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同时充分发挥何坝镇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镇大力发展半夏产业,使半夏种植产业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扶持半夏加工龙头企业西和县康福来医药有限公司与和旺半夏合作社,按照“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模式,近五年来,何坝镇共发展生产基地农户1800余户,年销售达1.7亿元,逐步形成了集选种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半夏产业种植模式。同时通过为半夏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引进优良籽种以及营销服务,激发了全镇种植半夏的积极性。目前,该镇已投资3742万元在安峪、麦川等5村建成面积达3650亩的千亩半夏种植基地,覆盖全镇823户3021人,预计全镇半夏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润达3000多万元。
第四篇:支部引领抓产业助农增收奔小康1(推荐)
支部引领抓产业 助农增收奔小康
——郭河乡营寨村党支部典型事迹材料
(2012年3月)
郭河乡位于武都城区以东43公里处,福津河流域上游高半山区。营寨村距乡政府4公里,辖3个自然村,有人口307户1250人,有耕地2080亩。近年来,营寨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科学发展之路。
支部引领抓产业
在很长一段时期,当地村民依靠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向贫瘠的土地要饭吃,祖祖辈辈都靠种植玉米和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天气顺当,一亩地收入超不过500元,遇到暴雨、干旱,常常颗粒无收,日子过得困苦而艰难。同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村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让全村群众甩掉贫困帽子,在生产生活和经济收入上逐步丰裕起来,在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在逆境中求得发展,党支部邀请林业专家对该村的地理环境及土质特点进行研究,并组织农户代表到立地条件相近的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村党支部一班人一致认定,在营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山高坡陡,但光热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发展花椒是最佳的唯一选择。恰逢其时,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党支部决定利用区上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号召全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花椒的机遇,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当时不少村民有看法:花椒能当饭吃吗?能种出富裕来吗?大家都种花椒销到哪里?一个接一个的疑问困惑着全村的老百姓。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党支部一班人分片包干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并且率先垂范,抓点示范。当一棵棵花椒树挂果并卖到市场后,干部心中有底了,老百姓心中亮堂了,不用动员主动买花椒苗进行种植,不仅在退耕的地里种,有人还承包荒山荒坡进行大面积种植。如今的营寨村椒香遍野,从十年前的不足1000亩达到了现在的近3000亩,基本实现全覆盖。昔日的荒山野岭遍布了长势喜人的花椒树,村民们都深有感触地说:“真是开发一座山,领了一张存款单啊!”
协会服务助民富
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增大,市场信息缺乏导致产、销矛盾突出。为实现产销对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按照“支
部协调引路、协会全程服务、农户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把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能人、党员聚在产业链,把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实践活动,并依托区花椒营销协会组建村花椒种植、产销协会,采取村民自愿、各取所长的模式,让有耕地、有劳力、懂技术的参加花椒种植协会,让有资金、有头脑、懂市场的参加花椒营销协会。同时,采取广播、宣传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提供价格信息,宣传市场行情服务,极大调动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同时,又坚持党管协会,党支部为协会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注重发挥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对接,同时找准了干部经常受教育与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连接点,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
2011年,该村人均花椒收入达到60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高出全乡平均水平700多元,比十年前年翻了几番,现在村里的群众腰包鼓了,心气顺了,笑容多了,干群关系好转了,到处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感叹:“真是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啊!”
“群众是水,干部是鱼,有水无鱼是一潭死水,有鱼无
水是条死鱼”。目前,营寨村党支部班子风气正、人心顺、想干事、干实事的氛围已然形成,正在按照“五好”要求,以班子建设着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结合本村实际,带领全村群众正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
第五篇:发展葡萄产业促农增收经验做法
近年来,**县**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打造“葡萄大镇”,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15个,成立了2个葡萄专业协会组织,葡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抓规划引导。该镇制定葡萄高效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中心,建立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分步实施,逐年扩面,每年新扩面积1000亩,并完成一批配套设施项目。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葡萄面积5000亩,建成了15个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
2.抓建设投入。该镇在大力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宽葡萄产业建设投入渠道,实行镇村以奖代投、种植户自主投入等多元投入形式助推葡萄产业项目建设。几年来,该镇先后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道路、水利设施配套问题。2007年,该镇依托项目建设,建起了年生产量达800吨的葡萄酒堡,兴建了3座总贮量650吨的水果保鲜库。当前,该镇正在着手建设黄河葡萄大市场,启动葡萄旅游休闲工程。
3、抓技术服务。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该镇以发展欧亚系列红提为主,实行品种早、中、迟搭配,筛选确定了最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红宝石、黑宝石、红地球等6个优质主导品种;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与湖南农大加强合作,兴建了葡萄科研基地,聘请了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三是建立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该镇有葡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2个,其中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会员有160多户,合作社在种植规划,技术服务、病虫防治、种苗供应、农资配送及产品销售上,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去年销售旺季,该合作社每天组织外销量3万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