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发展稻田蘑菇种植助农增收经验交流材料
瞄市场 育龙头 强服务
**乡发展稻田蘑菇种植助农增收
**市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交流
**乡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全乡幅员面积1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属于平坝区,年未总户数3506户,总人口123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3人,农业人口12149人,全乡有耕地8900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乡从2001年开始引导农民发展稻田蘑菇种植特色农业,经过三年的发展,全乡稻田蘑菇种植从最初的20多亩发展到676亩,种植农户达870多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强。经调查,今年农户仅种植稻田蘑菇一项纯收入就达202万元,户均增收579元,农民人均增收167元,稻田蘑菇种植已成为了**乡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可以用三句话九个字来概括,即瞄市场、育龙头、强服务。
一、瞄准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所在早在2000年,**乡三埂村4社就有少数农户零星种植了几亩稻田蘑菇,当年亩产值达到6000多元,亩均纯收入约3000元,在农民连续几年增收难的客观实际情况下,这一信息引起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就稻田蘑菇种植这一项目进行市场考察和项目论证分析。稻田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食用稻田蘑菇能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稻田蘑菇的生产过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进行管理,是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国际国内的需求一致居高不下。稻田蘑菇经盐渍处理后出口国外市场,中国蘑菇出口量占全球蘑菇生产总量的60%以上。其产品供不应求,种植前景十分乐观。种植稻田蘑菇主要原材料之一是稻草,每种植一亩稻田蘑菇需要14亩稻草,稻田蘑菇生长期为9月份至来年的4月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日平均气温在17℃左右正常生长,空气湿度适宜则达到高产。我乡的冬、春季气温,日平均气温为10℃左右,在17℃的有115天,雨量充沛,空气较为潮湿,有雾天气仅30天,非常适合稻田蘑菇的生长。种植1亩稻田蘑菇成本只需2800元左右。亩产鲜菇3000-4000公斤,按每公斤2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稻田蘑菇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但它对劳动力的要求低,特别是在采菇期,家中的男女老少,只要能下地干活的人,都能帮忙,充分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采菇创收。同时发展稻田蘑菇种植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一是培肥地力,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耕作质量越来越差。农村种化肥庄稼的越来越多,耕地逐年板结。栽种稻田蘑菇,实行稻草(秸杆)还田,很好地补充了土壤N、p、K等有机质及其他微量元素,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疏松和易于制作。二是进化空气,美化环境。稻田蘑菇生产所需的原料是稻草等秸杆,将过去付之一炬的秸杆变废为宝,因种植稻田蘑菇需要大量的稻草作为培养料,**当地的每亩稻草收购价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从2002年的30元上涨到2003年的50元,全乡仅7000亩稻草一项变废为宝就为农民带来35万元的现金收入。秸杆变废为宝有效地防止农户将秸杆乱扔乱堆放和乱焚烧,每年秋季在**很难看到焚烧稻草现象。经过考察论证,发展稻田蘑菇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高、风险小、有市场的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乡在充分论证市场的前提下,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宣传动员群众发展稻田蘑菇种植。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农户,建立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农民增收,最终是要将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种易卖难,各地相继出现的政府当商家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积极性。为避免年初种下希望,年未收获失望的悲剧在**上演,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稻田蘑菇的同时,**就多方从外引进5个稻田蘑菇收购加工的龙头企业落户**,总投资约100多万元建立5个蘑菇收购加工厂,日收购加工鲜菇60吨,占全县日处理量的70%。5位业主到**落户后,以实行“五包” 订单农业的形式积极参与**稻田蘑菇发展,由公司统一包向农户供种、包技术指导、包每公斤2元的保护价回收、包种植成功、失败包赔,并垫支部分菌种款,打消了部分农户的顾虑。通过龙头企业的参与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户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全乡稻田蘑菇种植规模是一年一个台阶,2000年发展稻田蘑菇56亩,2001年发展稻田蘑菇179亩,2002年上涨到了312亩,2003年就猛增到767亩,种植面积位居全县之首。**乡高墩村1社残疾特贫户王树成家庭还有双老,家庭非常困难,40多岁还未成家,2002年在峨眉健康菌业公司垫资部分菌种和物资款的扶持下,种植稻田蘑菇1.5亩,纯收入达5000元,首战告捷,摸索了种植稻田蘑菇从备料下种,采收整套经验,今年又在公司扶持和乡党委政府扶持下,投资4万元,种植稻田蘑菇13亩,聘用当地10多名农民务工,成为了该地远近闻名的“雇请打工仔的残疾人”,截止目前,其总投资已悉数收回,除去雇工工资,***今年通过种植稻田蘑菇可望实现纯收入2万元,今年可望彻底脱贫。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乡稻田蘑菇种植户民展到870多户,出现了三个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5个,种植户数达总户数80%的专业社3个。
三、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是调整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助推剂稻田蘑菇种植是劳动密集型农业,虽然对劳动力的要求低,但种植技术要求高、种植程序繁琐、种植投入成本较高,较大程度制约了农民发展稻田蘑菇种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引导农民克服消级因素,鼓励农民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成为了**乡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成立农技服务队深入农村,和群众交心谈心,分析市场,搞好算帐对比,统一种植思想。开办技术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印发种植技术资料。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种植期间深入菇棚,进行技术指导。二是优化种植外部环境,为群众排忧解难。协调信用社向种植户发放小额农贷资金20多万元。协调县级部门关系,在停止灌溉用水后仍定期向种植区提供生产用水,满足了种植稻田蘑菇所需的大量用水。向农户提供优质的临时用电服务。三是基层干部积极参预到稻田蘑菇的发展工作,起好了带头作用。全乡有29名村社干部带头发展稻田蘑菇160多亩,并主动与业主联系,在全乡设置7个蘑菇收购点,方便了菇农交售稻田蘑菇。
第二篇:阳光工程助农增收
阳光工程助农增收
公主岭市响水镇通过蔬菜种业合作社建立了1000多栋蔬菜大棚,春节前后,正直春菜大棚上市,由于连续的低温大雪天气,即将上市的果菜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技术包保响水镇600栋大棚的赵玉国同志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吃住在棚区,不计任何报酬,给农户讲解棚膜技术要领,仅一栋柿子大棚就增收了2000多元钱。通过园区阳光工程技术员看守式服务,尽管今年发生连续极寒大雪式天气,1600多栋温室没有出现压塌,减产。为群众带领了更高效益。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两家村农民王锁柱,自2010年前,原本在城里开出租车,年收入2万元。2010年8月,他参加了大岭镇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班后转包了出租车,凑钱包了两栋大棚,自己的技术不过硬,阳光工程的技术员随叫随到。通过农业技术专家的后续指导和服务,去年一茬柿子就净赚4万多元,五茬果菜效益达20万元。
第三篇: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调查报告
xx县粮食局
在xx镇尊三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劳弱户、外出户不再为种田而担心,邻里间也不会出现为土地争执引起的纠纷,农民不但能学到科学种田的本领,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刘保元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一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国家粮补5000多元,还能从合作社获取
劳工费8000元,“参加合作社比自己种田成算多了,不要担风险,还能照顾家庭,搞第三产业。”
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在该村31组。该组地处马丰公路西侧,有52户农户,345亩耕地。土地集中且肥沃,历史上就是粮棉丰产方基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有田无人种甚至抛荒的现象。有些农户因为缺技术,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去年,村党支部征得村民同意,决定成立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土地流转,变农户分散经营为合作社集体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年6月30日前通过“一折通”结算到农户,国家规定的粮食补贴和农资补贴按照流转实际面积仍发给各农户。一些农户有顾虑,认为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没事可做了,尤其是没有稻草打草绳,副业收入减少了,人畜粪没地方可去了。为了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郑重向农户承诺,凡是流转土地的农户,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按照劳动强度每天发给劳务收入25元至40元;农户的人畜粪,合作社按质收购;麦熟秸秆还田,稻熟稻草归土地流转农户打草绳。合作社还承诺,土地流转后,农户不需要任何种田成本,也不需要担任何风险,每亩土地每年可净得880多元,而且,参加劳动还可得一笔劳务费,比自己种田划算。农户的顾虑打消了,合作社在秋播前将345亩耕地全部流转过来,并作为良种繁育基地。随后,合作社又与农林部门联系,挑选了13个小麦新品种在基地上种植,并在秋播前一次性规划种植到位。
为了建好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社积极向省、市、县争取了项目投资40万元,工程绿化造林3.5万元。将整个基地划分成四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之间沟、渠、路和绿化配套,形成道路贯通、水系畅通、绿树成荫的风景线。今年夏熟,合作社种植了17个水稻新品种、16个棉花新品种,做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合作社建立了8个作业组,和专业栽插队、专业治虫队、专业收割队、专业灌排组。农药、化肥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农机具由合作社统一调度,技术服务由合作社邀请专家统一指导。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精心繁育稻、棉、麦优良新品种,有效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化解了农民种田风险,壮大了集体经济,今年可望获利20万元以上。
第四篇:云南马龙发展菌类产业助农增收效果好
云南马龙发展菌类产业助农增收效果好
发布日期:2010-08-27
神农网(农产品致富案例频道)讯近年来,马龙县的菌类产业本着突出特色,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小康步伐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动员适宜区群众发展菌类产业,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帮企业、建基地、抓培训、促营销、搞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县菌类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的推动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县继烤烟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全县菌类产业围绕“以发展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加大珍稀菌培植力度,先做大量再引进深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菌类收入达445元。至今年8月,共完成种植人工食用菌木生菌780万袋,完成计划的88%;种植草生菌129000㎡,完成计划的80%;鲜菇产量5530吨,完成计划的79%;实现产值5025万元,完成计划的90%,野生菌产量1620吨,完成计划的81%,产值32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7%。(通讯员 何树才)
来源:神农网
第五篇:八五五粮食处理中心助农增收
八五五粮食处理中心助农增收
本报讯(王书臣 孙景新)近期,八五五农场辖区内的8个粮食处理中心,开足马力,日夜接收新粮。农场工业园区内的盛鑫粮贸公司,仅需一个电话,付20元车费,公司就派车直接到地里收粮。
近年来,这个农场按照“扩玉米、强经特、提品质、增效益”原则,打造绿色玉米生产基地,玉米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耕地总面积的66%。今年,这个农场玉米平均亩产可达550公斤以上,亩均增产150公斤,亩增收300余元。但由于秋季雨水多,玉米水份含量大,不易储存,农场调集160多台收割机昼夜抢收,引资兴建的8个粮食处理中心全天候开工运行,日烘干玉米2400余吨,基本满足了全场30万亩玉米的烘干需求,确保职工丰收的粮食丰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