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浦北县八名科技特派员助农增收各显神通
浦北县八名科技特派员助农增收各显神通
去年以来,浦北县按照“双向选择”、“择优选派”、“就近选派”的原则,从全县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干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人才、优秀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代表中,认真遴选出八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向钦州市推荐为市驻该县科技特派员。一年来,该八名科技特派员根据所驻村、厂、协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工作,助农增收。
“科技财神”龙文争引领蚕农共同致富。他在安石、泉水镇指导建立小蚕共育室6个,创建了桑蚕细虫共育示范基地,并采用“场(蚕种场)+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模式成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参与农户与科技特派员在经济利益上“双赢”。一是通过投入7.6万元改善共育室条件以提高共育效率和保证蚕体健康,举办培训班12期免费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组建一支消毒队为蚕农提供消毒防疫服务和技术指导,多举措实现了基地的养蚕成功率达97.5%。二是提高茧价直接增加蚕农收入。2010年,在基地示范、共同体带动下,泉水、安石两镇1000多户蚕农实现增收1500多万元。
“官垌鱼王”张振寿打响官垌鱼知名度。2010年4月,“官垌草鱼”成为钦州市第一个(也是广西第二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这是“官垌鱼”成功注册商标后打响的又一炮,也是对“广西科技种养大王”张振寿两年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肯定。2010年7月,他被选 派为广西首期农民台湾培训班学员随“桂台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参观学习。此行受益匪浅,他表示将继续探索“官垌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如今,官垌鱼高密度养殖示范基地的规范化养鱼户己发展到300多家,每户年增收1850元以上。
“畜牧神医”刘学光专治鸽子疑难杂症。以浦北县兴成养鸽专业合作社为阵地建设了小江镇肉鸽养殖示范基地,组织养鸽户成立了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向自治区、市申报、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引进、推广天翔一号肉鸽养殖技术。基地外的养鸽户遇到问题也慕名前来请教。例如北通镇高林村委梁某饲养1000对种鸽,但由于养殖、防疫技术不到位,30%以上的种鸽发病,到处求医无效,经人指点找到刘学光诊治后鸽群疫情才好转。据悉,养鸽基地年产乳鸽42000多只,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养鸽160000多对,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50多人。
“企业军师”庞理祥五招助企转型升级。进驻健美乐食品有限公司后创建了农产品深工加示范基地。并协助企业成立科研机构,开发了黄瓜露、黄瓜脆、橄榄干等3款新产品,研发了以高温物理提取法提取新鲜竹液技术;组织科技培训12期382人次;促成企业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共同研制香蕉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申报丹竹液、杨桃汁、黄瓜露等3项国家专利和香蕉醋、香蕉切片、黄瓜露等3个科技项目;在南宁市、柳州市各增设1家产品总代销店,扩大销售网络。2010年,该公司的各项指标均增长15%以上,成为浦北县重点培育 的高新科技型企业。
此外,“魔法大师”陈家波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香蕉叶鞘编结工艺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使企业增值3000多万元,蕉农增收约5000万元;“蕉农参谋”包昌辉推广技术助农增收,在大成镇5000亩香蕉无公害示范基地全面推广抹花技术和无伤运输串蕉技术,促进每亩香蕉可增收800多元;“养殖高手”李发强养鸡养猪双管齐下,指导建立的养鸡基地和瘦肉型猪养殖示范基地养鸡、养猪产量均比2009年增长20%以上;“花木园丁”陈有诚返乡创业美化家园,投资120万元创办了130多亩铺儿村花木培育基地,预计五年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更积极推介浦北县万亩苗木花卉基地项目,招来广东客商投资。
八名科技特派员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各显神通,助推了浦北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篇:阳光工程助农增收
阳光工程助农增收
公主岭市响水镇通过蔬菜种业合作社建立了1000多栋蔬菜大棚,春节前后,正直春菜大棚上市,由于连续的低温大雪天气,即将上市的果菜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技术包保响水镇600栋大棚的赵玉国同志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吃住在棚区,不计任何报酬,给农户讲解棚膜技术要领,仅一栋柿子大棚就增收了2000多元钱。通过园区阳光工程技术员看守式服务,尽管今年发生连续极寒大雪式天气,1600多栋温室没有出现压塌,减产。为群众带领了更高效益。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两家村农民王锁柱,自2010年前,原本在城里开出租车,年收入2万元。2010年8月,他参加了大岭镇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班后转包了出租车,凑钱包了两栋大棚,自己的技术不过硬,阳光工程的技术员随叫随到。通过农业技术专家的后续指导和服务,去年一茬柿子就净赚4万多元,五茬果菜效益达20万元。
第三篇:科技助农增收行动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科技助农增收行动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按照上级关于2012年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我站在县局、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力指导下,全面加大科技助农增收工作力度,确保了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双过半”,现将我站2011年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工程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下达及完成情况
今年下达我站科技助农增收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全年完成帮扶6户农户,实现人均增加养殖纯收入250元。
通过积极努力,完成帮扶联系户6户,人均增加牧业纯收入145元。联系户新增出栏商品猪200头,牛10头,家禽100只,当地农户人均增收80元。开展科技培训4期,培训总人数4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册)份。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我站成立了3人的科技助农增收工程技术组,其中中级职称1人,助理兽医师2人,负责相关技术培训资料,对联系户和养殖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工作。
(二)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责任
我站将畜牧科技助农增收工作纳入今年站内目标任务之中考核,实行双向选择工作责任制。我站将今年县局下达的重点项目建设与科技助农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一手抓重点项目工程,一手
抓科技助农增收工程,做到“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将目标任务分割到股站负责人。同时,将科技助农增收工程与荣誉授予等挂钩,实行严格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技术指导责任到人,选定相对贫困的农户作为科技助农增收对象户,针对一家一户的具体情况,认真落实具体帮扶措施,认真做到科技饲养到户,良种良法到圈。
(三)开展返乡农民工养殖技术服务工作
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将科技助农增收工程与开展农民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局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养殖技术咨 询服,免费为全县广大农民提供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饲草种植、市场走势、价格动态、产品定位等各项信息、技术、政策,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养殖技术信息形势研判。
三、存在主要问题
部分科技助农增收联系户的思想观念和养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发展养殖业的主动思维和技术知识,不愿意自己主动投入,一些农户对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致使畜禽长势较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巩固今年成果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养殖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立争让受帮扶户真正掌握一门以上的农村实用养殖技术,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全面抓好科学养畜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重点抓好标准化科学养殖示范技
术推广等,引导养殖户正确认识当前生猪生产,做好种群结构调整准备,蓄势待发,为迎接下一轮生猪市场高峰打好基础。
2、推广优质肉牛养殖技术、山羊短期育肥技术、土鸡小群圈养出栏技术。
3、对有条件的农户进行政策倾斜,以点带面,走专合组织的道路,用科技的力量促进生产的发展,牢固树立宣传科学饲养管理的理念,积极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确保受帮扶农户得实惠、经济上水平,彻底脱贫奔小康。
郪江畜牧兽医站 2011年12月1日
第四篇: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助农创业致富的长效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助农创业致富的长效机制
收藏 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农民依靠科技创业需求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疏通科技流向农村的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乃至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带着技术、项目、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以双向选择和市场机制下到农村,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三农”新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有益探索。记者从10月初举办的“UNDP科技特派员管理人员培训班”上获悉,科技部将联合人事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在全国全面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力求通过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下乡创业,帮助农民组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农村科技扶贫创新的长效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省南平市在探索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制度创新。1999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有力科技支撑的状况,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后备干部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在闽北山区掀起了一轮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热潮。
科技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对南平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的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第五篇: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调查报告
xx县粮食局
在xx镇尊三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劳弱户、外出户不再为种田而担心,邻里间也不会出现为土地争执引起的纠纷,农民不但能学到科学种田的本领,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刘保元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一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国家粮补5000多元,还能从合作社获取
劳工费8000元,“参加合作社比自己种田成算多了,不要担风险,还能照顾家庭,搞第三产业。”
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在该村31组。该组地处马丰公路西侧,有52户农户,345亩耕地。土地集中且肥沃,历史上就是粮棉丰产方基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有田无人种甚至抛荒的现象。有些农户因为缺技术,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去年,村党支部征得村民同意,决定成立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土地流转,变农户分散经营为合作社集体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年6月30日前通过“一折通”结算到农户,国家规定的粮食补贴和农资补贴按照流转实际面积仍发给各农户。一些农户有顾虑,认为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没事可做了,尤其是没有稻草打草绳,副业收入减少了,人畜粪没地方可去了。为了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郑重向农户承诺,凡是流转土地的农户,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按照劳动强度每天发给劳务收入25元至40元;农户的人畜粪,合作社按质收购;麦熟秸秆还田,稻熟稻草归土地流转农户打草绳。合作社还承诺,土地流转后,农户不需要任何种田成本,也不需要担任何风险,每亩土地每年可净得880多元,而且,参加劳动还可得一笔劳务费,比自己种田划算。农户的顾虑打消了,合作社在秋播前将345亩耕地全部流转过来,并作为良种繁育基地。随后,合作社又与农林部门联系,挑选了13个小麦新品种在基地上种植,并在秋播前一次性规划种植到位。
为了建好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社积极向省、市、县争取了项目投资40万元,工程绿化造林3.5万元。将整个基地划分成四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之间沟、渠、路和绿化配套,形成道路贯通、水系畅通、绿树成荫的风景线。今年夏熟,合作社种植了17个水稻新品种、16个棉花新品种,做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合作社建立了8个作业组,和专业栽插队、专业治虫队、专业收割队、专业灌排组。农药、化肥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农机具由合作社统一调度,技术服务由合作社邀请专家统一指导。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精心繁育稻、棉、麦优良新品种,有效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化解了农民种田风险,壮大了集体经济,今年可望获利2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