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葬礼仪式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的国家,所以传统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很流行。日本人的葬礼非常庄严、肃穆,一切都是在安静中默默的进行。
在葬礼举行之前要进行通夜(守灵)仪式,家属以及死者生前好友聚集在死者遗体或者灵柩旁边,一起缅怀死者的生前事,一直到第二天的告别式。
守灵仪式完毕之后就要进行白天的正式葬礼。根据日本的法律规定,土葬、火葬必须在死者去世24小时之后举行。日本的传统葬礼大多是佛教仪式,多数是在斋场也就是殡仪馆举行,气氛庄严肃穆,有礼仪师专门主持,法师祈福诵经追悼亡灵,抚慰家属悲伤的情绪。日本的葬礼一般都要请和尚为逝者做法事祈福,诵经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大约是半小时。仪式完毕之后在火葬场火化后下葬。
在葬礼仪式举办完毕之后,要举行亲朋好友向死者告别的仪式。死者家属为了方便前来的人认识路,都会在离家不远的车站、十字路口处放上一个写着“xx家式场”字样的白色旗子。前来吊唁的人一定要穿黑色礼服,系黑领带,并且带上一份用祝仪袋包好的烧香钱,称为香典,一般是5千到1万日元左右。要注意的是,祝仪带上不要写名字。每个人都要依次向死者告别。做告别仪式时要先给中央的遗像鞠躬,然后向两边的家属鞠躬。之后走上几步,来到祭坛之前。告别仪式和守灵仪式的摆设都一样,不过分好几个等级,用哪个等级的摆设则根据丧主支付的费用而定,与
死者的生前地位没有关系。祭坛一般有三层,正中间上方放着死者的黑白照片,两侧放着荷花灯、花篮、鲜花、水果等。棺材放在前列,细节因佛教宗派不同而各异。祭坛上面放着小香炉,里面烧着香,另一边也有一个小香炉放着香灰。从香灰炉里拈出一些香灰,抹一点在额头上,然后将手中剩余的放到烧香炉去,如此重复三次。做完后要后退几步,再次向左右的家属鞠躬,最后向中央的遗像鞠躬,离开。日本人的葬礼很安静,只有和尚的念经声和葬礼主持人的说话声,其它都是有条不紊的默默进行。告别仪式结束后由死者的至亲家属手捧牌位,后跟着遗照、灵柩,上车前往火葬场。葬礼从死亡、通夜、告别式到火化、安葬只须3天左右的时间,整体过程肃穆庄严、井然有序。葬礼之后的一个星期,死者家属要纷纷向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回赠礼物。日本是世界上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丧事消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很多日本人都抱怨传统的葬礼仪式繁复、费用高昂,因此就有其他行业也开始涉足殡葬。现在有些殡仪馆,在葬礼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去掉繁文缛节,一改传统葬礼肃穆的气氛,营造出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逝者和家人在一起度过几天美好的家庭生活,相互安慰、相互祝福。
第二篇:佛教葬礼仪式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
一、病危开示助念
1、开示
亲人到床前开示:“我们为你念佛,求佛加被。如果你阳寿未尽,就能够很快好起来;如果阳寿已尽,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现在放下一切,和我们一起念佛。”
2、助念
礼佛、拈香后念: 开经偈一遍 弥陀经一遍 住生咒三遍 赞阿弥陀佛偈一遍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声
阿弥陀佛(一直念去,不必记数,换班轮念,每班念一小时,直至亡者全身冷透为止。)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3、回向
助念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阿弥陀佛国
4、禁忌
眷属们切不可对病人说舍不得的话或临床挥泪,扰乱病人的正念。应知病人此去得生极乐世界,永享清净乐趣,有什么可悲哭呢?一个人的临终,是或升或沉的最大关头。眷属若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
在这个时候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去往生的机会,那是大不孝,应当切戒。
二、初终8小时助念
病人气绝八小时内,亲人继续念“阿弥陀佛”,千万不能移动尸体,不能哭泣,否则会造成亡人堕落三恶道,是大不孝。
三、浴尸换衣
病人气绝八小时后,方可浴尸换衣。倘臂腕等处僵硬,不便穿衣,可用热手巾搭在臂腕上,就能转为柔软。分两班,一班念佛,一班浴尸换衣。在这个时候,亲人才可对外报丧。
四、入冰棺:夏天为防止尸体腐坏,可先入冰棺。
1.莲池赞。
2.佛说阿弥陀经。
3.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
4.念佛(直至亡者入棺内,棺盖封好,才收佛号)。5.回向。
助念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阿弥陀佛国
五、设莲位和念佛堂
1、柩前设座,供佛像。佛像前设亡人遗像,须稍偏。安放死者莲位并拜饭(三素菜、一饭、一茶)、鲜花、水果四样(不可有连结的水果那是不吉)。
2、焚香。眷属集灵前,对佛三拜。
3、对亡人遗像三拜。
4、顺时针绕棺三圈,边绕边念“阿弥陀佛”。
六、念佛与开吊
1、孝眷分班念佛: 开经偈一遍 弥陀经一遍 住生咒三遍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
赞阿弥陀佛偈一遍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声 阿弥陀佛(一直念去,不必记数,换班轮念)
2、开吊
吊客对灵前三鞠躬,孝眷肃立灵座旁边答礼三鞠躬。吊客对灵座礼毕,转向孝眷一鞠躬,孝眷还答一鞠躬。吊客退出灵堂,受司宾招待。款待吊客最忌杀生,应用蔬食,丧事杀生要增加亡人的罪业。如《大藏一览》载:“佛与阿难在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前。阿难问佛。佛言:其家子孙为彼作福,当得解脱,是以歌舞。又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又问。佛言:彼家子孙为其杀生设祭,不肯作福,后有大火逼之,是以啼哭。”孝眷不可不知。
七、入殓
1、成殓宜旧服,以布衣为佳,不宜制新衣。殓衣不得过三袭,要为亡人惜福。亡人所遗的衣服,除酌留几件保存纪念外,其余应施舍贫人,或价卖以作弘法经费,为亡人造福。
2、家祭(1)焚香。
(2)眷属集灵前,对佛三拜。(3)对亡人遗像三拜(长辈不拜)。(4)高声读送别偈一遍
送别偈(前十六句出《法句经》,后十四句出《四分律》,皆释迦世尊为利益众生命终而说)
命如花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依淫入胎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作令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长久 自此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生者无不死 有命皆无常 众生堕有数 一切皆有为 一切诸世间 无有不老死 众生是常法 生生皆归死 随其所造业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
罪福有果报 恶业堕地狱 善业生天上 念佛生净土 得无漏涅槃
(5)眷属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百声,开经偈、弥陀经、往生咒三遍,赞阿弥陀佛偈一遍,向右绕佛座和灵榇念阿弥陀佛三百声(表超出三界。绕棺时各人须注视棺中亡人,以示送别)。
3、公祭
吊客对灵前三鞠躬,向右绕佛座和灵榇三圈,念阿弥陀佛,孝眷肃立灵座旁边答礼,吊客退出灵堂。
4、掩棺。眷属环跪柩旁,诵佛号。掩毕,眷属对柩三拜。
5、趋向佛前对佛三拜。礼成。
八、起灵:
1、绑好灵柩。
2、念佛号(阿弥陀佛)。
3、主法者引导灵柩至土葬场。
九、土葬程序:
1、净坛
(1)礼佛:面向西方三问询。(2)杨枝净水赞
杨枝净水 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寿广增延 灭罪除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遍)(3)说水文
海震潮音说普门,九莲花里现童真,杨枝一滴真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八功德水自天真,洗涤众生业垢尘,遍入毗卢华藏界,个中无处不超伦。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4)洒净
边念佛边洒净,绕墓穴三匝,归位时收佛号
2、灵柩放入墓穴中。
3、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4、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5、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
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6、往生咒
●往生净土神咒(三遍)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多。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7、变食真言7遍
南nán无mó萨sà 缚wá,怛dá他tā哦wo哆duō,缚wā噜lū枳zhī帝dì,唵wèng,三sān跋bá啰là,三sān跋bá啰là,吽hòng
8、赞佛偈
9、念佛(绕墓穴三匝,归位时收佛号)
10、回向。十、七七佛事:
人死之日为第一天,往后算七天为头七(头旬),后每七天为一旬,至七旬(七七)共四十九天 佛事内容:焚香、礼佛、念佛、回向。
十一、对年: 佛事内容:焚香、礼佛、念佛、回向。
第三篇:浅谈日本的葬礼
浅谈日本葬礼
作者:步亭先生
时近清明,又到了“慎思追远”时节。孟子说:“惟送死可以当当大事”,“送终”是中国人的风俗,但通过各种渠道,及长期的文化交流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中国的丧葬风俗传入了这些国家,经过了本土化改革,变得有些似是而非,但又有些似曾相识。
日本从逝者心脏停止跳动之后,他或她就有了一个非正式的称呼“hotoke”,汉字写作“佛”,因为日本是一个尊重死者的国家,已死的人,只要不是“部落民”(注1:),都是一视同仁的。除此之外,日本是一个佛教大国,佛教的普及范围相当的广泛。日本的佛教有一个习惯,在其信仰者归天之后,会有僧侣赠送他一个“戒名”,日本佛教门派较大的山门净土真宗对其正式的称谓是“法名”,而日莲宗则称为“法号”。这个戒名将会写在祭坛中央的牌位上。
日本的葬礼也根据逝者生前的级别分为几个形式,一般人就召集近亲和家人,举行“家族葬”。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或在其生前所在组织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由于举行公开的葬礼,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密的计划,所以往往先举行一次家族葬礼,等所有的筹划完成之后,再组织一次公开的葬礼,一般来说,对企业界的人士称为“社葬”,而政治家则是“国葬”了。
在逝者的亲属决定逝者的葬礼规格之后,就会有一系列的复杂且忙碌的工作需要展开,首先,就是入殓,日本对入殓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称之为“汤灌”,日本的习俗是对男性进行刮胡子清理面容,而对女性则是进行化妆,为其穿上法衣,将其入殓,为了辟邪在盖棺时还会在逝者胸前放上一把刀。从中世纪开始一般来说这都是由逝者的至亲在自己家里进行,如果他们嫌在自家干这事嫌晦气,就可以委托附近的寺庙里的僧侣委托进行此项工作,那里会有专门的“汤罐场”提供场所。近几年本木雅弘里所提及的《入殓师》里所提到的纳棺夫,算起来还是进入20世纪之后才有的新玩意。
入殓之后就是筹备正式葬礼了,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和传统化并存的社会,所有的一切只要委托葬礼组织人士和殡仪馆,自然能做到尽善尽美。由于葬礼组织人士的需要相当多的专门知识及宗教知识,为了避免良莠不齐,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山寨版”出现。日本还有一个专门的技术职称“葬祭导演”。日本对殡仪馆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斋场”。入殓后的棺木将会搬入“斋场”开始正式进行葬礼前的准备。
正式的葬礼一般分为两部分,“通夜”(守灵)和“告别式”(遗体告别)。一般来说,逝者的五服之内的亲戚及生前至交好友,总要挑选自己的方便时间,任意出席两项活动中的一项。日本对参加葬礼的着装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参加葬礼必须是黑色的,男女来宾尽量不穿着华奇装异服,毛皮制品,不佩戴金属饰品(珍珠除外),不抹浓艳的口红。到场之后,会有人专门的人收取“香典”也就是中国所谓的“白份子”。缴完“白份子”自然会有人领着到棺木前焚香致哀。棺木后方有一个祭坛,旁边有香花围绕,中立逝者的遗像,看上去异常庄严肃穆。日本的焚香还是古代佛教的规矩,一盒抹香(磨细的线香),拜祭者用手指黏上一撮,洒在一旁的香炉里,默哀并向逝者的直系亲属表示慰问,开场一般是“このたび、ご愁傷さまで。。”(您要节哀顺变)。之后边可以端坐一旁,听和尚念经,对死者表示哀思,和熟人聊天。守灵仪式中,会请死者所信仰的宗派的和尚前来念超度亡魂的经文。等经文念完,就会组织参加者,一块吃“豆腐饭”了。日本的“豆腐饭“一般都是分食制,有的还会把亲戚和生前友好分开来两次招待。有人端着一个小食桌,上面摆着几样小菜。喜欢喝两盅的还有人为你斟酒。你别看如此的庄重的仪式,也还是有人来骗吃骗喝。随着日本的现代化发展,人际关系早已大不如前,“看着熟,但就是想不起叫啥名字”的现象很普遍。前几年的日本新闻就有人报导过,有的无赖之徒,知道哪里举办丧事了,往往借来一套黑色西服,进门塞上一个空信封,冒充“白份子”混进“斋场“(我想中外都一样的,没人会在这种场合,打开来数数别人凑得份子有多少钱吧?),他跟周围的人熟不拘礼,使人以为他真是逝者的生前至交。聊了没几句,就坐下来大嚼一番。其中更有甚者,趁着“斋场”里人来人往,分辨不清的时候,混到放“白份子”的桌子前,趁人不备拿着钱就走。。
等念经已毕,超度完亡魂,至交好友离去之后。死者的近亲人士还要继续守灵,直到第二天遗体告别式正式开始。作为古老的习惯,棺木旁要一直点着香烛,周围要有人一直守护。有趣的是由于直线型的线香烧得快,时不时要交换,显得异常麻烦。后来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想出了用盘型的蚊香代替线香,免去了经常更换的麻烦。逝者的近亲就在悠扬的诵经声和香烟缭绕中陪着逝者渡过最后一晚。
第二天早上,正式告别仪式开始,没有参加过通夜仪式的人,这次一定要出席了。一般来说,会有人代表众人上到祭坛前致辞,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然后“出棺”。如果是家族葬,抬棺的就是长子或至亲亲属,如果是社葬,抬棺的就是公司的高层领导。这里要说一下灵车,日本的灵车很有意思,是彻彻底底的“日美结合”。一般来说,“斋场”的专用灵车都是用美国造的林肯,因为它车的底盘重(开起来稳当),尺寸大(可以放置棺木)。但一般会在后车身上安装一个“神輿”(神仙坐的车),远看就像过去中国古代皇帝奉安仪式中的棺车一般。且制作上雕栏画栋,涂得金碧辉煌。走在路上,远远一看就使人知道“哦,送棺木的车来了,咱们还是躲躲吧。”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窄,不能进行土葬。所有的人不管其信仰如何,都是火葬等送到火葬场,逝者化为一缕青烟之后,自会有人捡上几块骸骨,装在骨灰坛中送给逝者亲属。亲属会把骨灰坛送至寺庙内,葬至自己家族的坟墓。日本的坟墓都是合葬墓,一家大小都是埋在一个墓穴里。那位问了,那这个家族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墓穴里摆不下怎么办?据说寺庙在得到家属的同意之后,会按照先后的顺序,将先进来的骨灰撒在墓穴中,腾出位置。这样逝者至此才做到真正的尘归尘,土归土。
日本的葬礼,与其说是利用庄重的场合“生者对寄托死者的哀思”,不如说更重视葬礼仪式行使的本身。为什么?我举个例子说明,我曾经看过一个日本黑帮电影系列,叫《无仁义之战》,其中的第2部,结尾就是一个葬礼告别仪式的场面,当男主角进门焚香,缴完“白份子”,就径直走向一旁的台子,坐下开始赌钱了!这个场景太令人瞠目结舌。中国的红白喜事,香港还会在婚庆宴席开几桌麻将,其他地方我还真没听到过在类似的仪式上搓麻掷筛子的哪。有人说那是电影加工,可是我在后来几个落语家写的随笔里也看到了相同的例子,证明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日本的葬礼与其说是逝者五服之内的亲戚或是生前至交友好,表现自己对逝者的悲哀。还不如说是一个普通的社交场合。所以在日本极少看到在日本葬礼上哭的昏天黑地,稀里哗啦的人。
日本人与其说是注重已仪式寄托哀思,还不如说更看重仪式本身这种传统的延续。延伸一点日本用仪式或形式来延续文化,中国用“口传心授”来延续文化。呵呵,再扯下去。就是一个扯开来无止境的问题了。等有机会再讨论。
注1:部落民:日本的贱民,类似于印度的旃陀罗一类的不可触民,
第四篇:农村葬礼主持仪式(定稿)
农村葬礼主持仪式
空气低沉,愁云落泪,哀乐悲悲,哭声阵阵。我们今天怀着沉重的心情,围绕在XXX同志的灵柩之前,表示对XXX同志的沉痛哀思。前来参加的有XXX同志生前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他们搭着花圈,拿着挽帐,含着眼泪,为XXX同志送行。
追悼会现在开始:
1、奏哀乐,默哀三分钟。
2、女儿敬献棺罩。
3、侄儿敬献花圈。
4、主祭人就位。
5、由XXX致悼词。
6、三叔三娘为侄儿侄媳披红。
7、致答谢词。
8、唱戏。
9、焚车化马。
10、撤供起灵。
第五篇:葬礼仪式研究
葬礼中仪式的研究——以六盘水个案为例
一.葬礼中仪式的简介
人生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或使个体身份、地位得到确认,或使其由某一种生命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生命状态,这系列的仪式可称为“生命礼仪”,即范·根纳普(Van Gennep)的“通过仪式”。书中揭示: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过渡„„比如:经过了成年札,就从未成年状态进入成年状态,使其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建构。范氏人生中起着枢纽作用的系列典礼分为了三个阶段——分离、过渡和融合。本文以范氏中的“通过仪式”的理论,记述在六盘水市钟山区笔者的外公去世时丧葬仪式的过程的描述。因为笔者家里人认为入土为安才是逝者最好的归宿,所以并没有选择现代火葬公墓的形式,而是在六盘水市的一个乡里进行传统的土葬,本文以这一论点,对葬礼中的仪式进行写作,并简要分析。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而死是生命的终点。由于一家人骨肉至亲,相处的时间久了,感情深厚,一旦长辈死亡,子女会觉得无所依靠,在悲楚哀悼之余会产生许多行为——丧葬仪式,以纪念死者。且死亡也意味着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某个节点的丧失,带来某种或者多种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因此,死亡既是悲事,也是大事。丧葬礼仪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最后的仪式,承载着太多的内容。因此,丧葬仪式与习俗作为围绕着死亡的一整套行为体系的原因是对逝者的敬畏,也是包含有对下辈人的保佑和祈福。它主要是指从人去世后到遗体埋葬或火化这一阶段的过程,几乎包含了传统文化中“殡”(“丧”)、“葬”的主要步骤。“殡”,原指人死后,从尸体入殓后到埋葬前的停柩。传统葬礼仪式中人死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和相应的礼仪,如表彰死者的德行、功绩,让亲友故旧前来悼念、祭奠等仪式,它包容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社会功能因素,也含有处于人们的信仰、意识乃至无意识层面的文化意义。“葬”,原意指土葬,后世引申为处理尸体的方式。殡葬合用被引申为丧事活动及其礼仪规范。
由于人终有一日会死亡,但人又对于死亡解释不清,就衍生出了灵魂的观念,以及构建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丧礼之所以为丧礼,又不能不使人战胜退避怖畏之情,而以虔诚爱慕为占优制地位的情操,且坚持一种信念,相信来生,相信灵魂不死。这样似乎就将阳间——生者——逝者——阴阳先生——灵魂——阴间给串联起来,加之各种宗教观念的掺杂,这一系列现实的、意识的、伦理的,似乎都已经成为一个链条。二.葬礼中分离、过渡、融合阶段
白喜事在笔者的家乡六盘水是大事,不论谁家都很重视,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白事,即丧葬仪式,在当地有一系列的习俗过程,由始到终,都要严格遵守并都要一步一步去做,不能有任何马虎,不然这是对死者的不敬、对神灵的不敬。接下来,笔者将介绍这些具体的过程。
首先是准备阶段,在笔者的外公老人重病住院时,家人按照以往的习俗去准备好了寿衣、棺材、坟墓、白布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冲喜,希望病情好转;二来是提前备好一切,等到去世时就可以直接取出来。
其次是开始阶段,笔者的外公因为病重,很多时候比较糊涂不爱说话也不认识人。但在去世那天的中午时分,外公似乎感觉到了自己即将离开,意识清醒,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光返照,他听到外婆说了后事已给他准备好不要担心后,就落了气,即从生的状态到脱离生命的过程,这是葬礼中的分离阶段。他们都说外公听完外婆所说的话后就离开了,是因为人是有魂灵存在的,魂灵是可以不朽的,因为放心了,所以也告诉亲人不要难过,而正是魂灵的不朽带给活人以心灵慰藉,帮助缓解亲人亡故带来的伤痛感。家人在外公落气后立马将老人的身体擦洗干净,然后穿上寿衣,在手脚位置各缠一根红线,腰间用一捆白色的丝线作为腰带。民俗以为,不能给逝者穿皮衣皮裤,否则逝者会转世为兽;为逝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逝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弄好后,将他移到外屋处,头朝外搁置,在头前放置一香案,摆好香炉、照片、贡品和长明灯。在其心口处放置“压心碟”,并为逝者蒙上苫脸布,取来丧盆并开始烧纸。室外同时开始搭设灵棚,请阴阳先生负责指挥。儿子肩挑扁担,向西南方向指三下,称为指路,其余人员开始穿戴孝服。全家举哀,并通知亲朋好友。
然后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最为繁琐的,也是整个仪式的核心。亲人们穿上孝服,所请的先生也来到丧家,先生边敲锣鼓边唱念着。到了下午,为感谢亲朋给予主家家属的帮助和支持,生者通过宴飨宾客作为答谢。晚上,开始守灵。到第三天出殡前,最后一次瞻仰逝者的遗容,众亲大声哭泣,说一些亡者生平好事,以表示对亡者的不舍和怀恋。在送葬路上,过桥及路口处,撒放冥纸,由逝者至亲喊着逝者的称谓告诉逝者走到哪里了。下葬结束后,可认为仪式的“过渡”阶段结束。
最后是融合阶段,该阶段的两大仪式是亡魂的“回煞”和生者为亡者“烧七”。在亡者出殡之前,先生通过算日子和时辰,算出亡者的魂魄会在何时回到自己家中,告知主家要在亡者的卧室点三炷香,摆放祭品,供亡者回来时享用。同时叮嘱主家需回避,不可留在家中,以防其魂魄害怕不敢进家,而忘记回家的路,生人须在11点以后方可回家。此为“回煞”。之后,便是“烧七”,下葬后的第七天,众亲属要聚在一起,祭奠亡者,这叫“头七”,接着就是“二七”、“三七”直到“七七”为终结。烧七的日子也是由先生写好。三.对葬礼中仪式的理论分析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从而有不同的丧葬。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火葬代替土葬,公墓代替祖墓等。而笔者家遵循传统习俗,仍旧坚持世代传承下来的丧葬仪式,虽然有些过程因为一些原因简化,但关键过程仍在执行着,我们大体就可从三个阶段——分离、过渡和融合来看。而笔者在学习了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后,把理论与实际丧葬过程相结合并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在结构主义中,社会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它由许多的杂乱无章的社会文化现象组成,但这些社会现象中有着结构关系——隐藏在实际关系(即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即无意识式模式去理解)。在葬礼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有烧纸等的表层含义,也有寄托人的想念等的深层结构;有单纯的将逝者的身体擦洗干净的表层意义,也有生者对逝者的孝顺与不让亡者把今世的秽物带到来世的深层含义。
在后结构主义中,惯习由各种“意向”构成,各文化中的成员天生知晓如何处理。个人根据其对惯习内部意向的理解和自身在事件体系所处的位置,决定遵循何种意向和何时遵循。在葬礼的仪式中,主办人员是逝者的亲人,参与人员是朋友等。他们在这一场合对其惯习站在不同的位置上,遵守传统的当地丧葬仪式的习俗。
在结构功能主义中,同一个葬礼仪式,马林诺夫斯基会将其看作是生者对死者的悲痛视为一种习俗和手段,目的是为了减轻因死亡对个人带来的压力;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则会考察葬礼所涉及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分析生者的这些行为,再肯定其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葬礼如何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团结和需求。
在象征主义中,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依据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和约定成俗的习惯,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葬礼的仪式中,象征符号的接近呈现特质,在互动双方的行动中获得了意义,比如墓地是亡者的象征、花圈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的象征等等。四.总结
本文运用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记述了一场传统丧葬仪式。而从过渡仪式角度去分析的价值在于:注意不同文化的死亡观,如生—死—转世、生—死—天国、生—死—鬼等;从分离、过渡、融合等观念解释丧葬仪式中各个环节和细节的意义和功能。总之,在通过仪式理论的观照下,丧葬仪式本身内在的逻辑成为可描述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和功能意义也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解释。本文运用人类学理论中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象征主义也简要分析了丧葬仪式中的一些具体内容,这加深了笔者对于丧葬仪式的理解和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运用的经验。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类似节点的时代,在城市发展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从多方考虑政府要求火葬代替了土葬,传统丧葬仪式也不断简化,但仍有许多传统家庭坚守土葬的仪式。所以在对丧葬仪式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共时性与历时性,把握传统与现代变迁。而仪式,作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生存状态与思维逻辑的凝聚点,本身就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是展示并参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丧葬仪式是一个微小的断面,展露的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样态。就像结构主义中的主要观点,“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决定对象性质的是深层结构。要发现对象的深层结构,就要运用“分割”(把对象分解为各个基本组成部分或单元)和“编配”(将分割的单元按一定的规则进行重组)的方法再现对象的本质。”现在的丧葬仪式就是一个社会结构,表层是一个在丧葬中都会用到的仪式,是一传统文化。而从深层次中看,它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等。
在笔者看来,丧葬仪式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复杂多样的,虽说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活人基于对死人的鬼魂观念和对死人的恐惧,促使人们将对鬼魂的崇拜变得伦理化、制度化,一代代地沿袭下去,这对我们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与民间信仰有很大的帮助。“死是生命的终结”并不是整个丧葬仪式场域下的最终体现,而是对“死是生的开始”的完整诠释,人们只把死看成是从“阳世”转到“阴世”的一种人生旅途的转换,而丧礼行为就成为了沟通“阳”和“阴”两个世界的渠道。在此阶段的系列仪式,都是在象征着亡者与过去现世的隔断。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说“仪式是用一套程序把信仰和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而此个案即是“生者尽心,慎终追远;逝者安心,庇佑子孙”的具体表现。且不如说,对“死”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